醫美整形

美醫誌 ME Media:亞洲醫美整形新媒體|豐富資訊輕鬆查醫病溝通零距離

搜尋社群媒體共有3筆結果

  • 沒跟上流行、沒看完限動就焦慮爆棚?你可能有FOMO心理!

    文/陳旻毓 圖/翁嘉妤      摘要  如果要為現代年輕族群貼上標籤,你會怎麼下註解呢?手機不離身,分分鐘想打卡上傳分享自己的生活?這種將自我價值寄託於社群互動的行為,其實並不少見,仔細想想你身邊是否有這樣的親友,或是你就有這種徵兆呢?社群媒體在不知不覺間左右著我們每天的心情,有些人甚至私訊、留言一來就忍不住秒讀,這種過度關心社群互動的行為,容易一不小心就陷入了社群焦慮的漩渦。美國美國風險投資家兼作家派屈克.麥金尼斯(Patrick J. McGinnis)便針對此現象提出了新的名詞「FOMO」,又稱為「錯失恐懼症」,到底什麼是FOMO?又該如何擺脫FOMO狀態呢?別再讓社群媒體過度影響你的情緒、作息,甚至人生觀了!     無形中被按讚數影響生活作息,你今天也FOMO了嗎?   當你看見手機有未讀訊息就手癢,右上角的小紅點好像在吸引著你去點開,不點就渾身不對勁?習慣在睡覺前將未讀訊息全部點開,不執行內心就會陷入重度焦慮?總是擔心自己無法參與朋友的話題?錯過聚會活動就會感到非常難受?經常覺得別人的生活比自己還要精彩? 如果你有以上情況,也許你已經陷入「FOMO」了。   「FOMO」又稱錯失恐懼症(Fear of missing out,簡稱:FOMO),也稱錯失恐懼症、社群恐慌症,林佳瑾諮商心理師指出,FOMO反映著個體因為害怕離開社群,擔心邊緣化、成為局外人,因此對於錯失機會或無法參與他人活動容易產生焦慮與恐懼。     FOMO潛藏人類對於歸屬感的強烈需求   FOMO主要是在描述人們很害怕錯失社會大眾熱議的話題或行動,彷彿錯失近期爆紅的時事,就會成為社群邊緣人。FOMO 雖然是新興名詞,但並非由社群媒體產生的心理現象,從神經生物學來說,人類天生就可能有FOMO。林佳瑾諮商心理師表示,從以前網路還不普及,沒有社群媒體的年代,人們就會透過口耳相傳來傳遞小道消息,難免會想「錯過某些事情可能很危險」或「這個我必須要知道」,因此大眾會普遍將目光鎖定在能激起眾人討論度的焦點。而在這當中,青少年是最可能有FOMO心態的群體,由於青少年的人際關係通常尚未成熟,非常追求認同感,這是青少年人格養成的一個關鍵,而近年來隨著社群媒體互動變得更普遍、更多元,短時間內獲取大量外界消息的網路生態,也成為了青少年容易陷入社群焦慮的主因。     如何判斷是否陷入FOMO陷阱?十個徵兆要注意   派屈克.麥金尼斯在其著作中設計了一份自評問卷,可初步檢視個人是否正處於FOMO 狀態。問卷總共十題,每題可評1~5分,1分代表完全不同意,5分表示非常同意,分數大於3的人,便可能有FOMO的傾向。         林佳瑾諮商心理師提醒,這份測驗僅代表社群焦慮的指標和受到FOMO影響的程度,並非專業嚴謹的心理測驗,目的只是做為一個警訊提醒我們過份依賴社群媒體,可能對身心健康有負面影響。     不再關注別人,學會關注自己,擺脫FOMO焦慮   綜上所述,造成FOMO的關鍵是因為我們缺乏判斷力、沒有自信,因此想擺脫FOMO,不一定要停止使用網路,網路只是讓我們在更新消息時變得非常快,但關鍵在於追蹤的帳號,林佳瑾諮商心理師建議,不妨從今天起只追蹤自己真正喜歡的帳號,讓我們在看完動態後能感覺到正向能量、感覺舒適,才會減輕FOMO帶來的影響。   再來是避免單向關注,當我們一直看到別人刻意經營出來的美好人設,我們會以為所有人都過得比自己好,對此林佳瑾諮商心理師提醒,千萬要記得在社群當中避免單向關注,主動與他人交流,正向的互動有助於增加心理的豐沛度,從單向轉變為雙向,會改善非常多FOMO心態,心裡的焦慮就會得到安全感與穩定。     主動接納自身內心感受,成為自我需求的主人   冷靜下來審視自己的內心,會發現所有我們觀看出去的內在感受,都是我們內心的投射。林佳瑾諮商心理師指出,所有的焦慮感受,回到最根本的核心,有可能是因為自我內心有一些非常疲勞、無力、很深層的負面感受,當我們正視這些負向訊號的需求,才能夠避免FOMO的情形。   對於青少年來說,不去參與班級上、朋友圈正在討論的話題,好像會讓自己成為邊緣人,但林佳瑾諮商心理師直言,其實在成人的世界裡,人人都是邊緣人,邊緣人並不一定是負面的代名詞,而是表成人應該要成為掌握自己內心感受的主人,當我們回到自我照顧需求這條線上時,FOMO的症狀才會越來越輕微。   如果周遭親朋好友陷入FOMO焦慮,又該怎麼辦呢?一味的對他講道理,或強硬地斷網並非上策,與其排斥社群媒體和網路科技,或許學習與之共處是更實際的方法。林佳瑾諮商心理師建議,可以去關注看看他的需求是什麼,可能他很渴望你的一個問候,而你的一個互動就能讓你們從單向連結變成雙向互動,讓彼此的情緒、互動,變得越來越舒服自在。     諮詢專家:林佳瑾諮商心理師    學經歷: 離岸風電產業外聘HRD顧問 讓狂人飛教育教育科技產品RD 主導開發AI人才分析各項度與生成學習計畫系統 光學儀器產業HRD 耕心療癒心理診所心理講師 希望心靈診所心理講師     延伸閱讀 文章|為什麼別人過得總是比我好?比較心理讓你陷入羨慕泥沼? 影片|錯過限動就焦慮,可能有「FOMO」?看別人出去玩,為什麼會不安?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4.06.11

  • 錯過限動就焦慮,可能有「FOMO」?看別人出去玩,為什麼會不安?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錯過限動就焦慮,可能有「FOMO」?看別人出去玩,為什麼會不安?   茱莉亞羅勃茲主演的《斷訊》,帶領觀眾進入一個沒有網路的末日世界,身處現代社會,三不五時就在滑動態、查看Line,甚至撥空學跳「科目三」、「滑步舞」的我們,是否曾經想過,如果失去了便捷的網路,又該是過著怎麼樣的生活呢?隨著網路的普及,社群媒體對我們的生活型態造成了極大的影響,許多人手機不離身,訊息亮起就想秒讀、相當在意自己的動態按讚數、隨時追蹤最新的流行趨勢……這些過度在意社群互動的狀況,可能已經陷入所謂的「FOMO」中,特別是人際關係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時期特別嚴重,到底什麼是FOMO?又該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有FOMO狀態呢?來看看Ariel怎麼說!     各節重點: 00:00 精彩片段 00:55 什麼是FOMO? 01:22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有FOMO? 03:27 如何擺脫FOMO焦慮?       諮詢專家:林佳瑾諮商心理師    學經歷: 高雄醫學大學諮商心理研究所碩士 高雄市政府警察局心理輔導諮詢委員 耕心療癒診所心理師 希望心靈診所心理師 國防部海軍艦隊及陸戰隊指揮部講師 國防部空軍第一後勤指揮部講師 高雄市勞工局職涯發展講師 高雄市社會局培訓講師     延伸閱讀 文章|想到慣老闆就想吐? 你的心理健康可能出問題了!8項指標檢視工作壓力 影片|比較心理讓你陷入EMO?打開社群大家都過很爽,為何只有我這麼慘?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4.04.08

  • 英國祭出新規定,將禁止對18歲以下青少年投放整形廣告!

    文/郭佳語 圖/郭佳語、翁嘉妤      摘要  雖然18歲以下未成年的青少年無法進行整形手術,但廣告卻沒有這項限制,英國廣告監督機構於2021年11月表示,將會限制調整整形廣告的規定,且相關規定預計將於明年(2022)5月生效。     限制對青少年的廣告曝光   繼中國擴大整形廣告相關規範(延伸閱讀:「容貌焦慮」是醫美廣告的鍋?中國有意擴大監控,以後這些詞通通不能說!)後,英國整形手術廣告也開始受到限制,起因是由廣告實踐委員會(Committee for Advertising Practice)提出的一項指引,限制在Facebook、Titok和Instagram等社交平台,以及海報、雜誌或廣播等整形手術相關的廣告曝光。   該項指引預計將於2022年5月生效,屆時所有英國廣告商都必須遵守,整形外科診所與也將會被禁止針對18歲以下的青少年做隆乳、隆鼻、抽脂……等等的手術廣告。     為了維持年輕人的心理健康   在英國「國民保健署」(NHS)和公共衛生專家表達對整形廣告的擔憂後,委員會便針對廣告對年輕人的心理健康和身體形象壓力問題做調查。廣告實踐委員會主任Shahriar Coupal表示,「整形手術的過程存在風險,卻對於外貌自信感到困擾的年輕人具有潛在吸引力。」   委員會認為,兒童和青少年因外貌跟身體產生壓力的現象越來越顯著,限制整形手術廣告行銷,在曝光上加以規範的原因,即是為心理健康做把關,保護未成年青少年以避免因整形廣告產生的負面影響。     垃圾食物、酒精的廣告都有限制,整形廣告卻沒有   為了避免兒童過度肥胖問題,英國政府頒發規範,此後不得在晚上9點前播放垃圾食物廣告,在公共運輸如地鐵、公車站等也禁止出現相關的廣告曝光。   然而未成年動整形手術雖是非法,但廣告的投放卻並未在此限制之內,委員會希望透過這項指引規則,能確保廣告不會使用誤導或其他方式利用未成年人對於外貌焦慮脆弱易傷的弱點。     數位名人也被公開點名警告   英國廣告標準局(ASA,Advertising Standards Authority)除了禁止以「不健康瘦」的模特為主題的廣告外,現也公開點名數位不斷發貼文宣傳產品或服務,卻沒有依規定告訴粉絲相關規定的名人,被指名的對象包括Jodie Marsh、Chloe Khan、Lucy Mecklenburgh和Chloe Ferry。   我們處於資訊取得相當便利與快速的現代,收集資料變得容易,卻也缺乏更多面向,因此我們可以輕易看見他人光鮮亮麗或是意氣風發的一面,卻難以理解背後可能會有的風險或曾承擔的痛苦。   儘管英國多位女演員也曾公開站出來表示反對整形,並希望抵制好萊塢女性整形的趨勢,但整形的風潮似乎仍於世界各地盛行,許多人也還是會對自己的容貌感到焦慮。   想要變得更好是人之常情,然而在每個決定前確實了解背後可能的風險,釐清自己希望這麼做的原因是很重要的。畢竟審美觀也會隨著時代改變,建立好穩固的心理健康,深思熟慮下的決定都是好決定。   英國對於整形手術廣告對青少年影響的擔憂,或許也是其他國家在意與憂慮的,你也認為限制對18歲以下青少年投放廣告會有助益嗎?看見許多國家開始對整形廣告施加限制,你有什麼想法呢?   不管如何,在廣告曝光的規範上路後,究竟對於現況會有何改變,或對於維護心理健康並降低青少年的外貌焦慮是否有幫助,便是未來要持續觀察的課題了。         資料來源: 1. https://www.theguardian.com/society/2021/nov/25/cosmetic-surgery-ads-aimed-at-under-18s-to-be-banned-in-uk     延伸閱讀 文章|不要跟我開視訊,我好討厭自己的臉!淺談視訊畸形恐懼症 影片|整形真的能緩解容貌焦慮嗎?用修圖軟體竟是整形成癮前兆!?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12.23

美醫誌粉絲團

顧問醫師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 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