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美整形

美醫誌 ME Media:亞洲醫美整形新媒體|豐富資訊輕鬆查醫病溝通零距離

搜尋味道共有2筆結果

  • 體感溫度狂飆40度!汗水流不停,腋味瀰漫好困擾?

    文/光澤診所提供      摘要  根據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預測,2024年全球氣溫將有三分之一的機率相較於2023年再升高,也看到台灣去年於五月的同期比已達到40度的高溫!當離開冷氣房就開始大汗淋漓,從脖子、腋下再到背部,全部都是汗,尤其是腋窩的部分,因為汗水與皮膚表層的細菌接觸加上溫度,便會散發出一種特殊難聞的氣味。加上近日也已全面解除強制戴口罩的規範,倘若在人潮眾多或稍微封閉的空間,各種味道混雜的確也在社交場合上更加尷尬不已。     高溫的狀態下大幅提升了多汗和腋味的困擾,兩種狀況也容易相互伴隨產生異味,多數民眾在初期大多以頻繁更換衣物或使用止汗劑、清香劑等方式緩解,但多汗症屬於慢性醫學疾病,特徵是出汗過多、超過調節體溫所必需的出汗量,因此以物理性的方式較無法改善根本問題。     夏季客製清爽計畫,跟汗味腋味說Bye Bye   光澤診所吳宜芳醫師表示:「透過醫學治療可改善多汗與腋味,初期可選擇注射肉毒桿菌,抑制小汗腺的分泌,大約維持4~6個月,因此需要定期施打;手術則透過內視鏡截斷或燒除交感神經,多數人對於手術多有恐懼,術後也需要比較長的恢復期。現代人在尋求解方過程,大多會希望以非侵入性、恢復期較短的治療方式,miraDry清新微波以專利科技,利用熱能使汗腺萎縮,進而改善腋下多汗與腋味等症狀,相較於手術也比較不會有代償性出汗的反應。單次治療時間約一小時左右,且多數民眾對於術後滿意度高。   吳宜芳醫師也提醒,雖然miraDry清新微波屬非侵入式治療,術後仍會有泛紅及腫脹的情形,因此需先避免劇烈運動,並且持續冰敷減緩紅腫現象。每個人的狀況與體質皆有所不同,因此進行療程前須先向合格專業的診所醫師進行問診與溝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4.06.03

  • 健康過端午 吃粽無負擔

    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提供      摘要  端午佳節即將來臨,除了觀賞划龍舟及正午立蛋之外,不免俗的也會享用粽子來應景慶祝。要如何聰明吃?營養師提供幾個原則讓大家參考。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營養科營養師何宜蓁表示,臺灣粽子種類繁多,南部粽的特色是直接把糯米及配料包起來,以水煮方式烹調;北部粽則是會將配料及糯米先炒過再包進粽葉中,然後蒸熟;客家粽也稱為粿粽,是用糯米粉或在來米粉製成,裡面多添加豬絞肉及菜脯,吃起來像粿一樣;鹼粽口感類似粿,一般都沒有包餡料,所以本身沒有味道,多是沾糖食用。   何宜蓁營養師教導大家,市售粽子該如何挑選呢?提供以下兩項原則:   原則1 看標示,如購買有營養標示的粽子,建議仔細閱讀,選擇份量較小或熱量較低者,避免攝取過多熱量。如無標示熱量,通常北部粽因加油拌炒,一顆熱量約600大卡,相較於南部粽一顆熱量約500大卡,其熱量較高;而客家粽體積較小,熱量約180大卡;鹼粽體積雖小,熱量也有120大卡,但不含砂糖熱量,一湯匙糖約60大卡,請酌量沾食。   原則2 挑食材,在食材方面,建議挑選添加全榖雜糧的粽子,如燕麥、紫米、薏仁、糙米等,不僅可減少糯米不易消化、容易脹氣問題,也可從中多補充膳食纖維。而餡料部分,挑選以瘦肉、雞肉或豆干、豆皮等豆製品取代高脂肉類,如豬五花肉,以減少飽和脂肪攝取;且可多選擇含有菇類、竹筍、木耳、洋蔥等食材,增加膳食纖維攝取量。   在享用粽子的過程中,何宜蓁營養師也提供三要點給大家參考:   1.適量攝取,糯米屬全榖雜糧類,一顆粽子約有8分滿的飯量,適合當正餐享用,且一餐應攝取一顆即可。如有需限制飲食時,亦可以和親朋好友分享,以免攝取過多熱量。   2.搭配蔬果,粽子主要食材為糯米及肉類,缺少蔬菜類。建議在品嚐粽子的時候,搭配一碗時令蔬菜及一份水果(約一個拳頭大),如:奇異果、柳丁或桃子等,可促進腸胃蠕動,幫助消化。   3.沾醬減量,粽子本身已有調味,但許多民眾吃粽子時,習慣搭配甜辣醬、醬油膏、番茄醬等,容易攝取過多的鈉含量,造成身體負擔,而吃鹼粽時會沾砂糖或果糖,雖然可以增添風味,但容易吃進過多熱量,建議吃粽子時,盡量以原味為主,如欲沾食醬料或糖時亦請減量。   最後何宜蓁營養師提醒,在享受美味粽子之餘,建議大家在端午期間多出門走走,到戶外踏青或是出外觀賞划龍舟,維持適量體能活動,給自己一個健康愉快的端午佳節。   ※粽子熱量表   種類 北部粽 南部粽 客家粽 鹼粽 重量 200公克 200公克 80公克 80公克 熱量 500~600大卡 450~500大卡大卡 160~200大卡 120大卡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14

美醫誌粉絲團

顧問醫師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 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