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美整形

美醫誌 ME Media:亞洲醫美整形新媒體|豐富資訊輕鬆查醫病溝通零距離

搜尋3D列印共有7筆結果

  • 無痛變臉術!只需2萬就可用3D技術換張臉,你願意嘗試嗎?

    文/高芷瑩 圖/傅暄閔      摘要  以往在電影、電視劇中出現的變臉橋段,大多是用特殊妝容或是由另一個人扮演同樣的角色,達到變臉效果。然而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變臉術大概就是倚賴醫美療程修修臉,經由醫美技術小幅度微調,也能讓你宛如換了一張臉。日前,日本就推出了一款擬真3D面具,號稱只要2萬元就可以買到別人的臉,堪稱比醫美更便宜,且不會有傷口的變臉方法,就能擁有一張全新的容貌。     走在路上,看到一個跟你長得一模一樣的臉,你是怎樣的心情呢?一名在東京街頭開設面具、戲劇服飾專賣店的日本設計師Shuhei Okawara日前公布了一項驚人的計畫「That Face」,使用3D列印技術來製作,藉由掃描臉部數據將人臉印製出來做成的超逼真面罩,就連皮膚紋路細節都做的和真人皮膚那般真實,而面罩的尺寸更做成實際臉部的105%,不分年紀,適合想要嘗試的所有人。聽起來讓人感到驚悚的製作,卻也因此吸引了許多人的目光。Shuhei Okawara表示他本身就是一位戲劇面具老師,對於面罩的基本結構非常了解,因此在製作上對他來說並非難事,唯一需要注意的部分就是,戴上面罩容易讓視野變狹窄還有呼吸困難的問題。       圖片來源:IG_@shuheiookawara 圖說:Shuhei Okawara第一個3D擬真面罩,就是以自己的臉型去製作的。     Shuhei Okawara從今(2020)年十月開始徵求面罩的人臉模特,至今已徵得一百多張照片,有當選的人也會給於40,000日幣(約20,000台幣)的報酬,也可以說是買走了當選者的臉部肖像權。而會來購買面具的顧客大多是將其當作藝術品收藏,並未用在其他用途。他也計畫在未來可以徵求海外的模特兒,來製作更多國家臉孔的面罩。       圖片來源:https://twitter.com/sputnik_jp/status/1339534450871427072?s=29     以現今的技術,人們若想要擁有最佳的臉孔,大多只能靠醫美技術來完成,但在改變的過程中大多都需要經歷一段漫長的恢復期,以及內心種種的不安感,術後若處理不當還會衍生出許多問題。然而這項面罩技術,卻能讓人輕易達到變臉需求,還能減少手術動刀的痛苦,但就長久之計來看,Shuhei Okawara或許還需要很長的時間去研究出更加符合人體需求的面罩,才能達到真正的變臉。     資料來源: 1. https://www.vice.com/amp/en/article/epdv3a/face-mask-shop-in-japan-tokyo-3d-printing-realistic-facemasks 2. https://www.instagram.com/shuheiookawara/     延伸閱讀 文章|二度變臉手術找回新人生 女子成美國首位案例  文章|只靠肌肉運動也能改變臉型?傳說中的mewing有什麼效果?       *國際新知報導為國外資訊分享,並非國內產品或技術,詳細內容請見資料來源,網路資訊僅供參考*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1.01

  • 3D手術導板助削骨 口腔內部檢查不可少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3D手術導板助削骨 口腔內部檢查不可少 削骨手術是不少追求鵝蛋小臉的民眾選擇修飾臉型的方式,隨著手術技術進步,V-Line臉骨雕塑成為因應客戶需求的新手術,使用目前最夯的3D列印模型建構相較以往準確手術基礎,提升削骨手術出血量低、恢復快等優勢,本集美醫誌要帶您從術前準備認識V-Line手術如何雕塑精緻鵝蛋臉!       諮詢醫師:賴慶鴻醫師    現職: 揚藝美學診所院長 學經歷: 希拉雅醫美殿堂診所院長 萊佳形象美學診所整形外科醫師 美妍醫美整形外科醫師 高雄元和雅整形醫美診所院長 高雄醫學大學附醫整形外科主治醫師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0.04.26

  • 正顎手術搭3D列印 恢復期會有差別嗎?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正顎手術搭3D列印 恢復期會有差別嗎? 3D列印技術能有效使正顎手術時間縮短,而關於恢復期是否也能降低呢?醫師表示恢復的主要條件除了病患個人的體質,圍手術期的醫療也扮演重要角色,因為3D列印技術能使手術過程出血量降低與手術時間縮減,理論上術後早期的恢復還是會比傳統手術再快一些!     諮詢醫師:姚全豐 現職: 長庚紀念醫院顱顏中心主治醫師 桃園長庚顱顏中心主治醫師 學經歷: 台灣大學醫學系學士 林口長庚醫院整形外科住院醫師 林口長庚醫院整形外科總醫師 休士頓衛理醫學研究院手術設計實驗室訪問學者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19.12.13

  • 3D列印模擬結構 幫助正顎手術精準執行

    文/劉惠瑀 圖/游捷安   正顎手術以往總是給人執行困難、風險高的印象,過去正顎手術因技術限制,僅能透過2D影像及石膏模型,來分析並模擬患者術後的模樣。隨著3D列印技術發展,在正顎手術的應用上也有大幅進步,醫師透過3D數位影像了解病患顎骨結構、模擬骨骼移動後的外觀,使用3D列印輔具幫助精準下刀,可增加手術成功率,並縮短開刀時間。   正顎手術改善異常咬合 需精準移動顎骨位置 顱顏外科醫師姚全豐表示,正顎手術以字面上來看,就是矯正顎骨的手術,透過切開並移動顎骨位置,改善異常的咬合功能及臉部外觀。顎骨發育異常的患者,常見有戽斗、骨性暴牙、顏面不對稱、前牙開咬等問題,如果嚴重度高、無法單以牙齒矯正方式處理,就可能需要正顎手術。另外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患者,也能透過上下顎骨位置的改變,來調整呼吸道寬度。 過去的傳統正顎手術,主要透過2D的X光影像來進行患者的側顱分析,再藉由取得患者石膏牙模,並由醫師移動牙模,評估骨頭移動的距離與術後外觀,而正顎手術在骨骼的位置與對稱,尤其需要精準的分析及執行,以往都是仰賴醫師的經驗與技術來判斷,術前溝通時較難提供患者完整的外觀預測。   3D立體影像模擬、手術導板 輔助手術預測及執行 過去沒有3D影像輔助的時代,術前需要仰賴2DX光、石膏模型,或是直接針對患者外觀做評估。姚全豐醫師指出,現今的3D影像則是能清楚模擬患者的解剖構造,包含骨骼及牙齒週邊的關聯,可以避開重要的神經位置,在術前可以讓患者觀看模擬,幫助醫病之間達成共識。 手術中輔以3D列印咬合板,可以準確知道顎骨移動的位置距離,手術的精準、安全度相對較高,也能減少手術時間,術後腫脹及出血狀況會少一點,傷口恢復期相對較短,但仍會依每個患者狀況而有所不同。     恢復期較長動刀範圍大 術前須謹慎評估溝通 術前醫師會從患者的臉型、牙齒咬合、手術要求來初步評估,姚全豐醫師提醒,術前患者需先控制好內科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等全身性系統疾病;也必須戒菸並保持口腔健康,才能進行正顎手術。另外患者的骨骼必須發育成熟,才能進行正顎手術,一般人的骨骼會在18歲左右發育完成,因此18歲以下的患者不適合做正顎手術。     儘管3D立體影像及3D列印輔具,對於正顎手術的術前溝通、執行過程都有一定的幫助,不過正顎手術和其他整形手術一樣,醫師的技術、經驗、美感以及醫病間的溝通,都是影響手術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術前需要謹慎評估及檢測,術後應照醫囑照護並維持良好生活習慣,幫助達到理想的手術成果。   諮詢醫師:姚全豐 現職: 長庚紀念醫院顱顏中心主治醫師 桃園長庚顱顏中心主治醫師 學經歷: 林口長庚醫院整形外科住院醫師/總醫師 休士頓衛理醫學研究院手術設計實驗室訪問學者 台灣外科醫學會 台灣整形外科醫學會 台灣顱顏學會 ATLS (高級外傷救命術學員)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19.12.11

  • 科技化的時代!3D列印用在正顎手術上會有什麼好處?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科技化的時代!3D列印用在正顎手術上會有什麼好處? 當今3D技術已先進到能輔助相當程度的醫療行為,正顎手術就是其中之一,醫師表示術前的3D影像,可以協助醫師更加了解患者的狀況,可提高避開可能造成風險的機率,而使用3D列印的咬合板與手術導板,則可降低手術時間,無論是對醫師或是患者都是一大福音!     諮詢醫師:姚全豐 現職: 長庚紀念醫院顱顏中心主治醫師 桃園長庚顱顏中心主治醫師 學經歷: 台灣大學醫學系學士 林口長庚醫院整形外科住院醫師 林口長庚醫院整形外科總醫師 休士頓衛理醫學研究院手術設計實驗室訪問學者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19.12.08

  • 3D列印也能用在正顎上?!什麼是3D列印正顎手術?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3D列印也能用在正顎上?!什麼是3D列印正顎手術? 隨著科技進步,醫療技術也隨之發展,現今3D列印技術廣泛運用,在正顎手術上也使用到這項技術,相較於傳統的模型手術,3D顱顏影像更可以清楚看到骨骼和牙齒的關聯,透過3D列印咬合板,模擬的手術計畫就可以如實地呈現在實際手術中。     諮詢醫師:姚全豐 現職: 長庚紀念醫院顱顏中心主治醫師 桃園長庚顱顏中心主治醫師 學經歷: 台灣大學醫學系學士 林口長庚醫院整形外科住院醫師 林口長庚醫院整形外科總醫師 休士頓衛理醫學研究院手術設計實驗室訪問學者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19.12.04

  • 自體細胞的新突破 3D生物列印助孩童重建耳朵

    文/林聖錡 圖/翁嘉妤   自體細胞的新突破 3D生物列印助孩童重建耳朵 關於先天性疾病,多數人都是束手無策甚至遍尋名醫仍不見起色,對於身體部分殘缺的病患來說也是如此;不過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部分疾病已經被科學家和醫師反覆實驗,能夠被改善甚至治癒,讓患者及其家屬來說可謂增添了康復的希望。本次國際新知帶您了解自體細胞的運用,讓部分先天小耳畸形孩童重建耳朵,在國際醫療案例上又是一個新的突破! 不透過整形也能夠重建身體的缺陷,這對許多醫界來說很不可思議,不過真的有人做到了!在中國有部分孩童飽受先天性小耳畸形的困擾,他們的耳朵沒辦法正常接收到外在的環境聲音;於是整形外科醫師和研究科學人員聯手,藉由孩童的耳朵軟骨細胞,並透過3D生物列印耳朵,經過2年半的研究,日前發表世界首例以人體自有細胞再造出耳朵的實際應用。 這些接受重建耳朵的孩童總共有5位,年齡約6~10歲左右,他們的共通點就是耳朵先天發育不全,也就是小耳畸形;原本若是要透過整形的方式塑造出合成的假耳,但會被原有耳朵組織所排斥,或是要雕塑出類似真耳的軟骨組織看起來也相當不自然,因此這項做法暫時不被採用,醫療團隊改採其他方式重建孩童耳朵。 科學家先用CT掃描孩童的另一邊正常的耳朵,透過3D列印打造複製耳,接著使用生物材質填充模型,而這些生物材質就是原本小耳畸形的耳朵,抽取其中的軟骨細胞做成的,填充後靜置在實驗室大約12周的時間,研究人員後來發現這些細胞竟然可以將整個模型填滿,長成類似真耳的樣子,因此與醫師討論後決定移植至真人身上,看看這些孩童會不會有排斥的現象。 在經過移植耳朵之後,研究團隊經過了2年半的觀察與追蹤,結果顯示這5名孩童沒有有任何異常,身體也不會有排斥的狀況,耳朵的軟骨細胞也越來越像真耳,這項研究成果也令團隊相當興奮,將這項世界首例發布在期刊EBioMedicine中,這對於未來在重建耳朵相關組織是有相當大的助益;對於孩童們的健康狀況,團隊也會持續觀察五年,關注他們成為青少年後的變化。 這項手術成就靈感來源就是所謂的「耳朵鼠」,這項再造手術是在1997年時由哈佛外科醫師 Joseph Vacanti和他的兄弟 Charles Vacanti,以及 MIT組織學工程師 Bob Langer主導的,團隊在實驗室中創造出將人體耳朵植入老鼠的背上,在當時蔚為轟動,甚至那隻老鼠被命名為The Vacanti Mouse。 這項研究對於國際醫療來說的確是突破性的里程碑,在不少國家仍然有許多人為身體疾病所苦,帶有缺陷的部位也會讓患者在生活及社交上有所困難,透過這項成功的新技術,未來很有可能擴展到身體其他部位;雖然目前只是初期發展階段,但隨著醫療與科學的進步,相信很快就會有最新的進展。 對於整形外科及醫學美容界來說,這個手術訊息是代表著自體細胞是可以再造的,世界上也有不少人因為身體缺陷的問題找上整形外科醫師;這個成功案例代表了以後整形外科可能藉由細胞自體再生以及3D列印,加上醫師的手術技巧,可以完美再現身體所需要改善的缺陷部位,造福更多民眾。 資料來源: 1. https://zeenews.india.com/health/breakthrough-five-children-receive-new-ears-grown-from-their-own-cells-2077903 2. https://www.newsweek.com/tissue-surgeon-ear-mouse-human-organs-transplant-cell-phones-666082 3. http://www.famouspictures.org/ear-mouse 4. https://www.artec3d.com/news/prosthetic-3d-printed-ear-implants 5. https://gizmodo.com/five-chinese-children-get-lab-made-ears-grown-from-thei-1822531529 6. https://nypost.com/2018/02/01/kids-receive-new-ears-3d-printed-using-their-own-cells 7. https://all3dp.com/researchers-3d-bioprint-first-ears-made-childens-cells 8. https://www.hindustantimes.com/world-news/five-chinese-kids-get-new-ears-grown-in-lab-with-their-own-cells/story-2DCRlw3DsYcT4Xg5j6exJI.html    *國際新知報導為國外資訊分享,並非國內產品或技術,詳細內容請見資料來源,網路資訊僅供參考*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19.03.15

美醫誌粉絲團

顧問醫師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 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