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美整形

美醫誌 ME Media:亞洲醫美整形新媒體|豐富資訊輕鬆查醫病溝通零距離

搜尋人格特質共有2筆結果

  • 神奇的催眠治療?解開潛意識的黑暗陰霾 探見人生曙光

    文/楊雅雲 圖/傅暄閔      摘要  「催眠」自古以來在人們心中蒙上一層神秘色彩,常被認為是打開前世記憶的一扇門,讓人想一探究竟,但其實在台灣被神化的「催眠」可能與你的想像大不同!?你知道什麼是催眠治療嗎?催眠適用於哪些病症?催眠後是否就能一勞永逸呢?美醫誌要帶領你發現催眠真相,解開生命之謎。     藉由催眠與患者產生內在連結,進入潛意識裡協助患者   「催眠」是一種協助人類改變內在狀態的治療方法,催眠師藉由催眠治療進入患者的潛意識裡進行引導與溝通,達到潛意識合作的方法,不以控制患者思想為目的,而是讓患者能藉由信任,更深入地看見,理解自己。精神科專科醫師孫柏鈞指出,廣義的催眠無所不在,像是小時候被父母教導要勇敢、堅毅、高成就,經年不倦的提醒,在潛意識裡便形成一種既定的價值觀,其實我們早已在不知不覺中被催眠,所以也會笑稱父母就是最大的催眠師。     催眠是雙面刃,就像人類用火一樣   催眠的應用非常廣泛,所有的治療或互動都可以看成是一種催眠,正當的催眠治療,是由催眠治療師與患者訂立適切的治療方向,或是促進患者認知上的轉變,目的是將患者導向到更好的身心靈狀態。而患者通常會對催眠治療產生疑慮,擔心會不會失去自我控制能力或被強迫做不想做的事情,孫柏鈞醫師解釋,其實在某種程度上是有可能的,若被催眠者處在極端的現象,例如被刑求導致精神緊繃、或是某些運用威嚇或利誘,是有可能造成不良的影響的。孫柏鈞醫師表示,因此選擇催眠治療師,選人是第一優先,技術只排第二,尊重自身意願是相當重要的,不妨問問自己的內在,是否與治療師的相處之間感到真正的舒適與自在,才是最重要的關鍵。     催眠三模式,依患者不同需求因人施用   催眠是一種引導,教導患者如何尊重自己及重視自己的方法。每一位患者的治療需求不同,治療師會依照患者的狀況提供不同模式的催眠治療。   1.直接催眠:   患者需求是被命令式,治療師直接讓患者進到催眠情境。直接催眠是最符合大眾對催眠想像的治療形態,治療師運用道具例如懷錶,或者請患者盯著光點晃動,引導患者進入催眠情境,治療師在催眠情境中提供暗示。例如針對想戒菸者,提供香菸臭味的暗示,改變患者意識,讓患者清醒後繼續討厭香菸氣味,達到戒菸目的。   2.間接催眠:   採取間接催眠前,治療師與患者之間需達到彼此互相信任。治療師不主動告知正在進行催眠,隱藏催眠意圖,讓患者在放鬆狀態下進行催眠,在清醒後不會察覺已受過催眠治療。   3.放下催眠意圖的催眠:   不刻意進行催眠,治療師運用身教,協助患者有能力選擇改變或擴展曾經認定的主流價值觀,例如患者對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待無法達成時,會覺得自己不夠好,導致缺乏自信心,這時治療師會引導患者放下自我懷疑的信念,發展患者的自信。     催眠真的能解開前世今生嗎?   大眾常常會把催眠與解密前世今生劃上等號,但是催眠不一定能看到前世今生。孫柏鈞醫師提出,在韓劇剛開始盛行的時期,有好幾個患者在前世今生為主要訴求的催眠中,同時看到自己前世是韓國人的記憶,這是否真的是患者的前世記憶?或是想像力?孫柏鈞醫師表示並無法確定是何者,也並未再深入探究下去。   前世今生的靈性層面在科學領域上的研究仍在進行中,真實性有待確認,比起知道前世今生,治療師更重視患者在知道前世後,會對這輩子帶來多大的影響,因為今生才是人生進行式。       圖片來源:戲劇《藍色生死戀》劇照     天然的自我催眠,如分裂的多重人格   電視中常有主角經過催眠後人格發生改變。在催眠治療後確實能協助患者調整對事物或自我的看 法。孫柏鈞醫師指出,有一些是天然的自我催眠狀態,例如多重人格,患者擁有多種人格,每個人格的特質跟個性能力都不同,像是電影中的綠巨人浩克,就是一個經典的例子,最後結局中,靦腆的博士與浩克整合了,成為一個勇敢又有禮貌的人,不再失去理智。催眠治療便是如此,是一種能協助人們找到更好的掌握自己內在狀態與整合的方法。       圖片來源:電影《催魂頻率》劇照     催眠協助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患者回到當下、感知現況   面對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當患者發生急性反應,處在驚恐狀態時,治療師可以用催眠的方式協助患者回到安穩的現況,減緩焦躁與不安。催眠師會用指導語:「你可以閉上你的眼睛,感覺你在這裡,作幾個舒服的深呼吸,呼吸著這裡的新鮮空氣,感受此刻的溫度,讓椅子支撐你的身體,讓地板支撐你的腳,在這裡你是安全的。」,引領患者進入平靜和諧的放鬆狀態,減輕滿腦的凌亂思緒。孫柏鈞醫師舉例,例如曾飽受戰爭侵襲的燒燙傷患者,在想起這段痛苦記憶時,身上會有灼傷的熱感反應,就可以藉由催眠的方式,協助患者認知到自身已遠離危險,達到身體自我重建。     因生理引起的身體不適,催眠也能助益   催眠治療也會運用在身體治療上,心理會影響身理功能,雖然患者自認為身體不舒服,但實際上身體功能正常,這是心理因素所導致的生理患疾,就可以透過催眠治療改善身心狀況,在臨床上也曾應用催眠治療,處理和避免癌症的化學治療與放射線治療後可能產生的副作用與不適。     慎選專業良善的催眠師,獲得安心的催眠體驗   催眠治療的效果在於治療師與患者彼此的信任感,通常信任感越強,治療效果也會越好。而治療師的經歷與涵養也很重要,孫柏鈞醫師表示,治療師要能協助患者恢復到可以承受生命痛苦的狀態,而不是在患者尚未做好準備時就硬生生揭開痛苦瘡疤,造成患者反彈或難以面對,導致病情加重,所以選擇適合自己的治療師,才能讓治療過程更舒服,獲得更好的治療成效。     美醫小教室:催眠治療費用 催眠治療費用屬於心理諮商範疇,不同的醫師及診所提供的服務均有差異,催眠治療鐘點費約在新台幣2,000~10,000元。           諮詢專家:心理諮商師林佳瑾    學經歷: 離岸風電產業外聘HRD顧問 讓狂人飛教育教育科技產品RD 主導開發AI人才分析各項度與生成學習計畫系統 光學儀器產業HRD 耕心療癒心理診所心理講師 希望心靈診所心理講師       諮詢醫師:孫柏鈞醫師    現職: 希望心靈診所 主治醫師 學經歷: 華人艾瑞克森催眠治療學會前理事長 亞洲催眠治療與輔導協會(香港)榮譽顧問 薩提爾模式國際Satori特別小組 高雄港務警察總隊心理輔導顧問     延伸閱讀 文章|我不是心理醫師!到底什麼是「臨床心理師」,一次搞懂差別,讓專業被好好看待 影片|整形真的能緩解容貌焦慮嗎?用修圖軟體竟是整形成癮前兆!?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18

  •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你也有洗手消毒強迫症嗎?強迫症測驗幫助你了解自己!

    文/楊雅雲 圖/傅暄閔      摘要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爆發,近2年來國際確診人數及死亡人數居高不下,台灣目前正面臨全國3級警戒,為了防範疫情自我保護,每天戴口罩、洗手、消毒的次數頻繁,對於環境細菌及病毒的恐懼,不斷進行著重複清潔動作,有些人開始懷疑自己會不會患上了「強迫症」,開始變得神經質、每天都充滿恐慌感。     對於強迫症,我們普遍的印象都認為強迫症是有點龜毛、重複進行某種行為的人,在旁人眼裡怪誕且難以理解,但其實你也可能有強迫症?強迫症的症狀該如何分辨呢?強迫症帶來的痛苦及生活不便,又有哪些醫療協助呢?美醫誌邀請專業臨床心理師,帶你認識強迫症的各種面貌,解開禁錮的焦慮靈魂。     規律或儀式性的行為並非就是強迫症,察覺行為背後的焦慮模式   每個人可能都會出現重複性或是儀式性的行為,就像早上一定要喝咖啡、或過斑馬線時要走在黑格裡、或杯子一定要放在手的右側,或出門時要多次檢查門窗……等,這些像是儀式般的行為每天都在發生,是否就是強迫症呢?曾俊傑心理師表示,幾乎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儀式性或規律性行為,但大多無傷大雅,也不會對生活造成影響,然而,對強迫症患者而言,這些行為則會造成強烈的壓力及焦慮。所以在評斷強迫症的標準時,會考量儀式化的行為背後是否含有特定的焦慮感,或是行為是否具有彈性,以及個案對於這些行為是否會有主觀上的痛苦卻無法抵抗。     強迫症患者的行為表現來自於症狀,非人格特質   有些人認為強迫症是一種人格特質,或是意志力薄弱的展現,這是常見的錯誤迷思。曾俊傑心理師指出,一般人會認為強迫症患者都有龜毛的特質,但強迫症患者表現出來的行為並非是個性問題,而是強迫症無法控制的症狀表現,他們也正受這些症狀所苦。如果能理解強迫症背後的焦慮想法,就能同理患者的痛苦與悲傷。初期強迫症患者對於強迫思考或行為並不感到困擾,但症狀嚴重到一定的程度後,可能會開始覺得自己行為怪異,因而在大庭廣眾下隱藏自己的行為,甚至自我感覺羞愧。     認識強迫症(OCD),剖析「強迫思考」及「強迫行為」   曾俊傑心理師表示,強迫症的症狀可分為「強迫思考」及「強迫行為」。       圖片來源:https://movies.yahoo.com.tw/movieinfo_photos.html/id=10733     強迫思考   突然出現的、持續、無法中斷及無法抵抗的念頭及想法,產生極度不舒服的焦慮思維,例如擔心瓦斯沒關或環境中充滿病菌等。強迫思考最常表現在對於環境污染或生活細菌的焦慮感,或是執著於某些事情需有某種秩序或條理,或是忍不住觸摸東西的衝動,或是道德相關的想法。   道德相關的想法民眾可能較難理解,曾俊傑心理師解釋,這些想法包含性、暴力、攻擊等,例如遇到某些人很想罵髒話,或是對某些人產生猥瑣想法或性衝動等,即使強迫症患者意識到這些思維不合理或不正確,卻無法克制念頭。當患者越想壓抑這些想法時,相同的想法反而會不斷跑出來,也無法藉由其他事物轉移注意力。       圖片來源:https://movies.yahoo.com.tw/movieinfo_photos.html/id=10733     強迫行為   儀式性或規則性的重複行為,大部份的強迫行為是為了減輕強迫思考帶來的焦慮感,例如強迫思考認為環境髒污,應該要洗手,就是一種常見的案例。   曾俊傑心理師指出,強迫行為的特點,除了外顯性的行為之外,也可能產生心理的心智活動。例如有些患者的強制行為,是帶著保護家人安全的目的才衍伸出來的,曾有患者看到數字7後,會產生「要數數字」的反應,必須從數字1一直數到數字24才停止,這些行為在一般人眼裡會感到怪異,但患者卻認為若未進行數數字的行為,就會發生危險的事情,對親朋好友或自己的安全造成威脅,儘管數數與家人安全之間並無關聯,他們仍無法克制。     強迫思考可能與遺傳、個性、原生家庭或大腦結構有關   強迫症患者擔心家人可能會有苦難或是憂慮自己生病,這類型「保護某人的安危」的強迫行為,臨床發現這些強迫思考不一定會有原因,有時是患者突然冒出的念頭,有一些強迫思考的產生可能來自於過去的事件或是不舒服的經驗影響。   曾俊傑心理師表示,目前研究發現強迫思考可能與遺傳、個性或原生家庭有關,又或者受大腦神經傳導物質(例如血清素濃度),或大腦結構基底核、前額葉缺損有關。家族裡若有較多強迫型人格時,罹患強迫症的機率較高;天生性格完美主義、容易焦慮者,也較與強迫思考產生連結。     從儀式行為中經驗到愉悅及快樂,不構成強迫症   強迫行為由於內在焦慮引起,需要透過重複的某種行為,達到降低焦慮。曾俊傑心理師解釋,強迫思考與強迫行為的目的在於降低患者的內在焦慮,並非患者喜歡做這些事,只是不做不安心,所以大多會有主觀意識的痛苦,因為他們也覺得這些是徒勞無功的,且每天花費很多時間重複強迫行為,使得他們在生活、學業、工作、人際關係等領域功能失常,嚴重擾亂他們的人生,所以強迫症患者並無法從強迫行為中獲得愉悅感,感受到地反而是無盡的痛苦。   一般我們容易將生活中為了紓解壓力或是犒賞自己的儀式性行為,認為是一種強迫症,例如追星族或是蒐集癖好者這種大量投入時間及金錢的沈迷表現,但因為這些行為能從中經驗到愉悅及快樂,其實並不構成強迫症狀,曾俊傑心理師表示,除非在進行儀式行為時未感受到愉悅,未進行儀式行為時卻又感到不自在或焦慮,才需擔心是否具有強迫症特質。   除此之外,宗教禱告的儀式行為,若不會對個案產生困擾或無法抵抗的焦慮感,也不是強迫症的表現,民眾不需過於擔心儀式行為對生活產生不良的影響,有些人透過儀式行為也可能獲得正面的協助,對於許多完美主義者,例如生活中常發生強迫檢查、強迫細心的行為,著重在規則層面的生活表現,也可能會利於升遷、學業成績優異,當這些行為帶來正向結果,本身又無主觀上的痛苦時,就不會稱為強迫症。     強迫症評估三標準:主觀痛苦、長時間重複行為、社會功能障礙   日常生活中小小的強迫症狀無傷大雅,強迫思考或強迫行為已經嚴重影響生活功能時就需就醫。曾俊傑心理師指出,強迫症的評估,可以依照以下3個標準來判斷,評估是否需要向醫院精神科或身心科,或一般身心科診所或心理治療所尋求協助。   1.需造成主觀上的痛苦及排斥。 2.每天花費長時間在強迫行為上。 3.造成生活各個領域功能障礙,影響學業、工作、社交功能。     強迫症治療採取藥物結合認知行為心理治療,雙管齊下   台灣治療強迫症的方式,主要採取藥物治療結合心理治療。曾俊傑心理師指出,服用抗憂鬱劑可減緩強迫症狀,搭配認知行為治療法的心理治療,以「曝露與不反應法」為原則讓患者暴露在會使他感到焦慮的情境下,並限制他利用強迫行為來減緩這些焦慮,搭配放鬆練習,讓患者能與強迫思考共存。例如強迫洗手的患者,讓他接觸髒污而不洗手,讓患者察覺自我對焦慮的感覺,正常情況下,身體保護機制不會一直處在焦慮狀況,自律神經會自然而然的放鬆下來,個案也因此學到即使「不反應」焦慮感也能漸漸下降。   治療師也會教導患者自我放鬆的技巧,學習不需透過強迫行為達成降低焦慮的方法。曾俊傑心理師表示,國外曾研究只使用認知行為治療,以每天60分鐘,每週5天的頻率,持續進行一個月的療程,發現患者的強迫思考及強迫行為都有顯著降低,但台灣受到制度及難以投入大量治療人力的限制,多是採用藥物治療搭配一週一次的心理治療。     下定決心走完長期的治療療程,以免功虧一簣造成反彈   強迫症的治療期長,依患者個別狀況不同會有差異,約需半年至2年,甚至更久。曾俊傑心理師提醒,患者接受強迫症治療時,需下定決心與治療師走完治療療程。強迫行為是為了緩解焦慮感,在治療時焦慮感在不斷上升的過程中,一旦中斷治療,可能會造成焦慮感反彈,使得強迫症狀被增強,更難被消除。臨床統計約有7成的強迫症患者會有復發的風險,即便治癒後,還是可能因生活壓力變大,反倒焦慮增加。復發後症狀的嚴重程度因人而異,有些患者已有復發自覺,能快速找到排除焦慮的方式,症狀程度輕微,但有些可能復發後症狀卻會更嚴重。   國片《怪胎》中男主要因一次偶然機會讓強迫症痊癒的劇情,這種狀況在現實發生的機率,其實是非常少見的。強迫症是屬於慢性的心理疾病,因某種強迫念頭造成強迫行為,日益加深的漫長疾病過程。強迫症患者長期被自己的思考及行為困住,陷入而無法自拔,需透過專業協助,逐漸改變心理的認知才可能痊癒。     親友真誠的支持與陪伴,協助患者安心治療   強迫症是一種症狀,非人格特質造成的心理疾病,患者需要被理解及關懷,並且同理強迫症造成的痛苦。親朋好友的支持,也能提供患者安心的治療環境,有助於減緩症狀,是治療過程中相當重要的協助。   親朋好友陪伴守則: 1.真誠支持非責備。 2.互動時以簡短的重點式話句,切勿長篇大論加重患者焦慮感。 3.鼓勵患者就醫或尋求專業協助,陪同患者遵循醫囑及治療計劃。     美醫小教室 若懷疑或擔心自己可能有強迫症的症狀時,可藉由「強迫症檢測評估表」先行進行自我初步評估,檢測這些思考或行為,是否有帶給自己生活上的影響。若發現4題分數合計,超過8分以上(含8分)者,有可能就有強迫症的狀況,建議尋求專業心理師評估及診斷。             諮詢心理師:曾俊傑心理師    現職: 晴風心理治療所 院長 學經歷: 中山醫學大學心理學士 國立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碩士 暘基醫院 臺安醫院 南光神經精神科醫院       延伸閱讀 文章|我不是心理醫師!到底什麼是「臨床心理師」,一次搞懂差別,讓專業被好好看待 影片|整形真的能緩解容貌焦慮嗎?用修圖軟體竟是整形成癮前兆!?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04

美醫誌粉絲團

顧問醫師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 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