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美整形

美醫誌 ME Media:亞洲醫美整形新媒體|豐富資訊輕鬆查醫病溝通零距離

搜尋性別認同共有12筆結果

  • 喝下轉骨湯就輸了?困在女生身體的少年掙脫性別刻板印象,跨出精彩的人生旅程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喝下轉骨湯就輸了?困在女生身體的少年掙脫性別刻板印象,跨出精彩的人生旅程   隨著台灣首例申請免術換證的案例出現,跨性別者的處境逐漸受到重視,然而社會大眾較熟知的仍多為跨性別女性(男跨女),相較之下跨性別男性(女跨男)的能見度就較低。本集深入報導走進跨男Deven的生活,帶領大家乘上舊照時光機,看看當年長髮飄逸的女孩,如何成為今日風度翩翩的大男孩,快跟著美醫誌一起了解他精彩的跨旅程吧!     各節重點: 00:00 _____ 就該有 _____ 的樣子 00:45 從小就覺得自己是男生 03:04 抵死不吃轉骨湯的叛逆青春期 05:49 為了動平胸手術不得不跟父母出櫃 07:30 爸媽:「是不是我們做錯什麼了?」 10:34 帶著家人朋友的愛和支持,勇敢踏上跨旅程 13:23 透過現身分享,讓大眾看見跨性別     延伸閱讀 影片|勇敢跨越性別的族群!何謂跨性別者?能與同志劃上等號嗎? 影片|大叔曾經是女人?!女跨男變性真實案例 做最真實的自己!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12.27

  • 美國核發「X」性別護照,為身份證明開放第三性別選項

    文/郭佳語 圖/翁嘉妤      摘要  若要變更身分證性別,現在台灣仍需經過兩位精神專科醫師診斷,並完成性別重置手術,方能變更,對於第三元性別合法化,目前也持保留態度。而美國國務院於近日(2021/10/27)發布聲明,將開放「X」性別供非二元性別傾向的公民選擇,並不再強制人民須擁有醫療證明後,方能改變相關證件之性別標示。     今年2021/6/30,美國國務卿ANTONY J. BLINKEN(安東尼·約翰·布林肯)發表了一段對外聲明,為了提高LGBTQI+多元性別族群的人權與自由,美國將採取具體行動。   這份聲明是什麼呢?連結在這(Proposing Changes to the Department’s Policies on Gender on U.S. Passports and Consular Reports of Birth Abroad)。   這份聲明顯示將允許公民選擇自己的性別標示為男性(M)或是女性(F),若申請人自我選擇的性別與其他身分證標示上不一致,將不再需要醫療證明,即可申請變更。   此外,國務院也將新增一個性別標記,作為非二元、雙性或性別認知不一致的人們的新選擇,並在後段表示,這是在與其他有相同共識的各國政府討論與諮詢後,才開始啟動執行。   原文: Most immediately, we will be updating our procedures to allow applicants to self-select their gender as “M” or “F” and will no longer require medical certification if an applicant’s self-selected gender does not match the gender on their other citizenship or identity documents.The Department has begun moving towards adding a gender marker for non-binary, intersex, and gender non-conforming persons applying for a passport or CRBA.     這個嶄新的第三性別標記是什麼?   時隔4個月,國務院有了新的進度進展,於今年2021/10/27,國務院發言人Ned Price(內德·普萊斯)發表聲明稱,國務院將為了想申請美國護照或海外領事出生證明(CRBA)的多元性別族群增加一個「X」性別標記的選項。   原文: As the Secretary announced in June, the Department is moving towards adding an X gender marker for non-binary, intersex, and gender non-conforming persons applying for a U.S. passport or CRBA.   此外美國國務院也表示,目前已頒發了第一張帶有X性別標記的美國護照,且預期將於2022年初完成系統與表格的更新後,向申請護照或出生證明的公民也提供這個新的性別標記選項。     美國是第一個開放「X」性別標記的國家嗎?   實際上,美國並非開放第三性別標記的先鋒。   加拿大、德國、澳洲、印度、阿根廷、愛爾蘭、冰島、尼泊爾……等國家,皆已在美國之前,開放民眾在官方文件上選擇男性、女性或第三性別的選項。繼多個國家後,美國也逐步落實相關政策,可推測在性別欄位標註「X」對於多元性別族群而言意義重大。     開放第三性別,就真的平權了嗎?   身分證的性別欄,基本於出生那刻便依生理性徵登記完畢,並將人們劃分成「男性」與「女性」。然而因性別認同與生理性徵不相符,受到不平待遇或飽受焦慮的大有人在,亦有不認為自己能被歸類於二元性別的族群,因相關證件資料受到騷擾或不合理對待。   但為此新增第三性別欄位,是否就能改善或避免歧視呢?   作為人類個體,一個人的生理性能與健康上並沒有任何問題,生理性徵與染色體都顯示自己為女性,但性別認同為男性,且此人也都以符合社會認知的男性身分與人互動相處,那麼身分證上登記的生理性別,確實會帶來困擾與騷擾。   但讓人們自由選擇性別標示便真的是消除歧見了嗎?   阿根廷於約十年前便開放跨性別者能在無醫院許可下合法變更性別,然而在後來的研究指出,跨性別者仍受到一定的不平等對待,僅有9%的跨性別者擁有正式的工作。   或許,我們真正該探討的是,作為「人」的面相來說並沒有任何問題,然而進入社會面卻必須使自己擁有另一個性別的原因,追根究底是什麼,而身分登記的目的是與標示生理性別還是心裡認同性別有關呢?   不管如何,開放第三性別標示,確實代表人們對相關議題的重視抬頭,並試圖朝人權進步邁開一步,而在提倡人類自由、尊嚴與平等的時代,儘管現今台灣也仍有許多未能完全盡善之處,只要持續將人權議題放於心上,展開對話與討論,相信每個前進的一步,都是離所有人皆能無懼與自由活著的世界更近的道路。     資料來源: 1. https://www.state.gov/issuance-of-the-first-u-s-passport-with-an-x-gender-marker/ 2. https://www.state.gov/proposing-changes-to-the-departments-policies-on-gender-on-u-s-passports-and-consular-reports-of-birth-abroad/ 3. https://www.ris.gov.tw/documents/data/8/6/a8d8e8df-b7e3-4a35-a7c5-49d30e7634e2.pdf     延伸閱讀 文章|石牆起義週年紀念日:同志、跨性別者齊聚,為平權發聲 影片|你我的友善日常!同志線上大遊行,美醫誌過往主題集合啦!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11.11

  • 你我的友善日常!同志線上大遊行,美醫誌過往主題集合啦!

    圖、文/郭佳語      摘要  2019年5月,婚姻平權法案通過,台灣成為了第一個亞洲同婚合法的國家。在那之後,已經渡過2年的歲月囉!今年的驕傲月,美醫誌將過往相關專訪整理起來,讓我們對彼此更加瞭解,落實友善日常吧!     性別認同(心理性別)   指的是個人對於「自己性別」的自我認知,我們相信自己是「男生」還是「女生」,即是你的性別認同。舉例說明:當出生性別是男生,但自己定義為女生,那你的性別認同就是女生。     ➦ 延伸閱讀: 【跨性別特別企劃】打破性別框架,教你了解什麼是性別認同?共同尊重多元性別文化     跨性別者   跨性別者(T,Transgender),指的是性別認同與生理性別不同的情況,即稱作跨性別。性別認同是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了,例如生理性別女性,對自己的性別認同為男性,即是跨性別者。     ➦ 延伸閱讀: 【跨性別特別企劃】是他還是她?靈魂不自由的心情誰能懂?看跨性別者如何擁抱全新的人生!     美醫誌跨性別專訪   我的性別我決定 理解讓跨性別者勇於追尋自我         延伸閱讀|美醫誌人物專訪   女跨男者親自分享變性手術心得!人造「老二」超威猛長度大公開!     大叔曾經是女人?!女跨男變性真實案例 做最真實的自己!     變性手術有多恐怖?生活還能照常嗎?     勇敢跨越性別的族群!何謂跨性別?     性別不安   對於天生的性別特徵能夠清楚的了解,但卻不能接受和認同,便是所謂的性別不安(Gender dysphoria)。   普遍來說無法用心理學的方式或精神的方式來治療,患有性別不安的通常是跨性別者,最終必須靠手術來達到內外一致的情況。根據國外的統計,有性別不安的人有著40%極高的自殺率。     什麼是變性手術   變性手術(Sexual reassignment surgery),亦即透過手術的方式改變生理性別。由男性變成女性,必須摘除原有的陰莖與睪丸,重建女性所需要的器官如陰道、陰核和陰唇等;而女性變成男性則須去除胸部、卵巢及子宮等細節,重建陰莖和男性所需要的部分。   根據精神科統計,在台灣約2,000人之間會有1個人想要變性。   (一)變性手術前的評估   根據中華民國法律規定,變性手術者須年滿20歲才可進行手術。   變性手術前,須由精神科醫師做評估與診斷,期間至少長達兩年,以確定患者適合以另外一個性別來生活,初期精神科醫師也會使用荷爾蒙治療,幫助患者先適應另一種性別的生活,確認後醫師才會開立診斷書,後續則由整形外科醫師進行進一步評估的動作。   在台灣需要兩張精神科醫師診斷的證照方可執行。部份整形外科醫師也會需要家長同意書,才能開始規劃手術。     ➦ 延伸閱讀: (1)變性手術不是說變就變?原來術前需要經過這麼多道手續!   (2)跨性別者的選擇 不如先從變性手術認識起     變性手術前   變性手術(Sexual reassignment surgery),亦即透過手術的方式改變生理性別。由男性變成女性,必須摘除原有的陰莖與睪丸,重建女性所需要的器官如陰道、陰核和陰唇等;而女性變成男性則須去除胸部、卵巢及子宮等細節,重建陰莖和男性所需要的部分。     變性手術前的心理建設!醫師會有什麼建議?     做變性手術前為什麼要簽同意書?!醫師出來講清楚!     (二)變性手術的執行與術後照顧   a.男變女   通常一次就可以完成,手術時間約5個多小時,必須摘除原有的陰莖與睪丸,重建女性所需要的器官如陰道、陰核和陰唇等。   術後需依指示清洗傷口、擴張陰道、定時回診。     b.女變男   則需要3~4次階段性,除了要埋尿管外,須去除胸部、摘除子宮及卵巢,待尿管長好之後還須做陰莖重建的顯微手術,以及最後龜頭的雕刻手術,整個時程大約需要花半年的時間。     美醫誌變性手術專訪   變性手術實際操作會是怎麼做?男變女篇解析!     變性手術實際操作會是怎麼做?女變男篇解析!     變性手術大揭密!做變性手術會因為性別而有很大的差別嗎?     變性壽命會減短嗎?想達到期望術後應該這麼做     腿骨竟能變OO!?變性手術顛覆你的想像!     性傾向   與性別認同不同,性傾向(sexual orientation)也稱作性取向,是指一個人被異性、同性吸引所產生的情感,當你喜歡的性別是什麼,你的性傾向就是什麼。   性傾向無關乎生理性別,而是與性別認同息息相關。   舉例說明:當我性別認同是男性,喜歡的是男性,那我的性傾向就是同性戀;當我性別認同是男性,喜歡的是女性,那性傾向就會是異性戀。   因此性傾向又有分為異性戀、同性戀、雙性戀等等的表現。       ➦ 延伸閱讀: 【同志驕傲月特別企劃】教你了解何謂性傾向!別再為同性戀貼標籤,認同、理解才是最公平的對待       表示天生的解剖構造在生物學上屬於男性或女性。   個體主觀上認為自己是男性或女性的心理認知。   指喜歡什麼樣(心理)性別的對象。     美醫誌同性戀專訪   別再標籤化同志 溫柔推翻世界的異樣眼光     我們常常聽見女生需要有什麼樣的特質,或男生又應該要展現什麼樣的模樣,並因此更加鞏固性別框架。然而實際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特質,不該被性別所限制,當我們認識更多特質與模樣,就對彼此「應該」要是如何有更多包容。   讓我們一起建立一個更友善溫柔的世界吧。     延伸閱讀 文章|石牆起義週年紀念日:同志、跨性別者齊聚,為平權發聲 文章|跨性別選手參加東京奧運?川普:女性運動員們注意了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10.29

  • 女跨男者親自分享變性手術心得!人造「老二」超威猛長度大公開!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女跨男者親自分享變性手術心得!人造「老二」超威猛長度大公開!   你知道女跨男需要經歷哪些手術嗎?人工陰莖的長度又能做到幾公分呢?這集大樹將為我們分享他從女生到男生經歷的過程,以及這段時間中他所承受的社會眼光,你也想知道關於大樹的人生嗎?一起來聽聽他怎麼說的吧!     各節重點: 00:00 精彩片段 00:27 跨男手術介紹 00:54 女跨男重建手術介紹 02:14 術後如廁不便之處 03:58 當男生好還是當女生好 03:46 受到社會的眼光 07:10 過去與現在的大樹 07:41 人工陰莖的長度與應用 09:09 性別認知與性取向 10:04 跨性前後的行為舉止 11:12 幕後花絮     延伸閱讀 文章|男網紅「追蹤人數達標」就隆乳?男性隆乳手術真有這麼單純? 影片|愛愛時聽到漏氣聲好尷尬!關乎性福的-女人的第二張臉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4.05

  • 大叔曾經是女人?!女跨男變性真實案例 做最真實的自己!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大叔曾經是女人?!女跨男變性真實案例 做最真實的自己!   粉絲敲碗許久的女跨男素人來囉!你知道台灣其實在50、60年代就已經有跨性別重置手術了嗎?想要知道在那個封閉的年代是如何去找出自己的性別認同嗎?本集邀請跨性別者大樹來與我們分享他的跨性別歷程,和我們一起來聽聽他是怎麼說的吧!     各節重點: 00:00 精彩片段 00:20 跨性別者大樹的性別認同 02:20 了解到同志的過程 03:20 從同志到跨性別 05:20 對性別感到恐慌的過程 05:56 與初任男友交往過程 06:40 大樹性別認同的過程 07:41 動性別重置手術的契機 09:15 最支持大樹的親人 10:55 下集精華     延伸閱讀 影片|【跨性別特別企劃】勇敢跨越性別的族群!何謂跨性別?能與同志劃上等號嗎? 影片|【跨性別特別企劃】變性手術有多恐怖?生活還能照常嗎?術後照護點滴大公開!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4.01

  • 【跨性別特別企劃】變性手術有多恐怖?生活還能照常嗎?術後照護點滴大公開!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跨性別特別企劃】變性手術有多恐怖?生活還能照常嗎?術後照護點滴大公開!   在上集張可芙和我們分享了跨性別者容易遇到的歧視及困境,讓人更加了解跨性別者。而本集她也將告訴我們從男變成女的感想,手術後下體空空如也的感受是什麼?真正成為女生後,又有多少麻煩的地方呢?想要知道更多跨性別者的心境以及手術之後需要做到哪些事呢?快點進影片和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各節重點: 00:00 精彩片段 00:28 張可芙性別認同的過程 02:12 性別認同為先生或後天 02:56 變性手術過程分享 04:50 選擇泰國動手術的原因 06:12 變性手術後照護 08:26 術後身理及心理調適 09:47 跨性別後的婚姻疑慮 12:05 精彩漏網鏡頭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的身分都需要被尊重與包容*

    2020.11.16

  • 【跨性別特別企劃】是他還是她?靈魂不自由的心情誰能懂?看跨性別者如何擁抱全新的人生!

    文/高芷瑩 圖/傅暄閔      摘要  還記得數年前看過的一部知名動畫片《你的名字》,劇中描述兩位男女一覺醒來彼此靈魂互換的故事,雖然已是老生常談的男女靈魂交換的故事,但當真正發生在你的身上,又會是何種感受?在我們的社會中也有少部分人深受生理及心理性別不一致的困擾,對她們來說就宛如被枷鎖綁住,無法得到應該擁有的自由。     在過去,我們對於跨性別者的認知,還是來自報章媒體上的所謂「變裝」、「偽娘」等稱謂,也因此我們對於跨性別者存有一種「擁有特殊癖好的一群人」的刻板印象。然而在近期製作LGBT的系列報導中,採訪了即將做手術的跨性別朋友以及已做過手術的跨性別朋友之後,讓我對於跨性別這塊領域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原來並非要經過變性手術才是跨性別,當生理性別和心理性別不同時會出現多大的困擾及痛苦並非一般人能體會。     厭惡「那個東西」,下定決心變成女生   軒姐是一位剛從大學畢業的跨性別者,有別於一般新鮮人急於投入職場,此時的她有一件非常想做的事-「接受變性手術改變性別」。從小就知道自己與他人有些許不同,對於身上擁有的男性器官充滿著厭惡感,明明是個男孩子卻嚮往穿上漂亮的洋裝,希望可以用女生的樣子見人,因此在國中了解自己的生心理性別不一致後即向媽媽表態,並於高中半工半讀賺取日後去做女性化手術的費用,在升上大學後,少了髮禁制度,開始留起長髮、穿女裝,訂下她的7年計畫,藉由漸進式的改變,讓旁人可以慢慢接受她的全新身分。今(2020)年本要去泰國做性別重置手術,卻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導致計畫延期,聽著她用帶著遺憾的語氣這樣訴說,但下一秒卻又帶著充滿期待的眼神說:「雖然無法把厭惡的東西拿掉,但下個月就要去做隆乳手術,外觀上就會更像女生了。」也為她能夠漸漸朝著成為女生的夢想更進一步感到開心。         在與軒姐的訪談中,可以發現她的言行舉止就和女孩一樣秀氣,說話時還會帶著些許的嬌羞感。也令人好奇當時和家人提出她想要變女生時,家人難道都沒有大吵大鬧嗎?軒姐說:「我算是幸運的。」回憶起當時跟家人說出她想要去做性別重置手術時,軒母一開始雖有嚇到,但可能是從小的行為舉止就較女性化,再加上7年計畫去慢慢改變,軒母並沒有出現無法接受的反應,反倒是對於要去做性別重置手術這件事,不免擔心手術會影響孩子的健康。軒姐也表示世俗刻板印象都認為做了變性手術會傷身,但事實上跨性別者的內心已長期深受性別不一致的困擾,手術對她們來說反而會是種釋放,常見新聞媒體提及的變性手術傷身大多是未依照醫囑用藥,出現內分泌失調造成情緒不穩等,經由一番的解釋之後,軒母也漸漸了解跨性別者的痛苦,對性別重置手術的疑慮也減少了許多。而軒姐也說到其實大多的家庭得知孩子性別認同不一致、要去做性別重置手術,多半還是抱持不贊同的態度。   軒姐也表示其實大多數跨性別者都是非常沒有自信的,當性別認同不一致時,行為及穿著改變或多或少都會讓外界投以異樣眼光,再加上家人的不諒解等等,因此建議跨性別者們放膽去做,對自己有自信一點。倘若家人無法諒解,也可以和她一樣訂立短中長期的目標,給旁人一點點心理準備去接受妳的變化,想要真正做自己就不會那麼難了。     經歷荊棘道路,才能擁有勝利人生   而另一位跨性別者張可芙,在尚未見到她之前,彼此可以說是以網友身分認識的,單單從文字訊息中就可以感覺到她是一位很隨和的人,因此當提出採訪的要求,她也很大方的接受了。實際見面後,她的個性就如同屏幕裡那般親切,但沒想到的是本人非常高挑,容貌、曲線簡直比女人還要女人,令人自嘆不如。張可芙目前是一位美甲師,同時也是醫美診所的諮詢師,另外還有一個身分就是泰國保養品的品牌大使,身分非常多重且看似人生勝利組的她,在成為真正的女人之前,也是有經歷一段煎熬的日子。         就和多數跨性別者一樣,可芙自小就有發現自己的行為、喜好都和一般的男生不一樣,了解自我的性向認同後,下定決心去做性別重置手術改變生理性別。她也提到:「在認知自己的性向不同時,向家人表態後,家人也並未出現任何打罵、不理解的現象,反而像是多了一位女兒一樣,對她的愛並未因此減少。」更加體會到家人的理解真的是很重要,若是自己的家人都不能了解,少了家人的支持,在跨性別的道路上就像是佈滿荊棘一樣難走。然而,看似一切都很順遂的她,在尚未完完全全變身之前,也曾經歷旁人的歧視眼光及誤解,像是就醫被醫護人員確認身分證時,當時雖已身穿女裝,但身分證上性別仍然是「男性」,因此被大聲呼喊先生,讓她尷尬萬分。經過了這些之後,當她去泰國做完性別重置手術,改了身分證上的性別,她才真正的感受到:「我是真的女生了!」成為女生後,她也真實感受到身為女生的麻煩之處,像是上廁所時要蹲著上,以及需要注意私密處的衛生清潔等等,這些都已不再像男生如廁時的輕鬆及方便,聽起來雖然像是在抱怨,不過從她的神情中可以看出「她很喜歡且享受身為女生的人生!」   在那之後她也當起了美甲師、成為醫美診所的活招牌,更是泰國品牌的品牌大使,這次的採訪僅僅兩個小時,從中卻可以感受到她好相處的個性以及正面的心態,也難怪她可以成為跨性別者的學習對象,都想像她一樣活出樂觀、做自己的人生。     找到自己,擁有精彩人生   在我的生活中很少有機會可以和跨性別者進行這樣的談論,以往大多只能從電影、電視劇中去了解到跨性別者,但這次的議題卻讓我能夠和她們有所接觸,訪談中也更加理解到她們的內心其實有著千瘡百孔,變裝、偽娘甚至是性別重置手術都是釋放自己的一個出口。一般人都會有自卑、不自信的時候,然而從軒姐及張可芙的身上卻讓我看到了「一個人應該勇敢做自己,不需去理會旁人眼光」,我們應該要去學習她們正面的心境,如同一本書名《這世界很煩,但你要很可愛》,不論是誰都要帶著正能量走向未來,想做什麼就去做吧~勇敢跨出那一步!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的身分都需要被尊重與包容*

    2020.11.11

  • 【跨性別特別企劃】我的性別我決定 理解讓跨性別者勇於追尋自我

    文/美醫誌編輯部       【跨性別特別企劃】我的性別我決定 理解讓跨性別者勇於追尋自我   白天不懂夜的黑,就像男人難懂女人心,對於跨性別者來說,內心中的煎熬也不是外人能夠想像的;有別於同性戀,他們受到的困難與不平等的歧視或許更多,尤其是家人的不諒解。而跨性別者如何掙脫心中的枷鎖,透過哪些管道可以尋求資訊和協助呢?其實社會漸趨多元化發展,越來越多人對於跨性別者不再抱持著刻板印象,相信跨性別者只要傾聽內心的聲音,就可以勇敢地成為心目中的自己。     各節重點: 00:00 引言 00:25 跨性別者遇到的困難 02:18 心理師給予跨性別者的輔導 03:14 同志諮詢熱線提供跨性別者的服務 05:38 跨性別者的生活經驗談 06:01 如何輔導跨性別者的家人 07:40 跨性別者自我探索之路 08:26 跨性別者家人對手術的擔憂 09:34 跨性別者的心路歷程       諮詢心理師:曾俊傑心理師    現職: 晴風心理治療所 院長 學經歷: 中山醫學大學心理學士 國立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碩士 暘基醫院 臺安醫院 南光神經精神科醫院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的身分都需要被尊重與包容*

    2020.11.09

  • 【跨性別特別企劃】打破性別框架,教你了解什麼是性別認同?共同尊重多元性別文化

    文/高芷瑩 圖/傅暄閔      摘要  美醫誌特別企劃第二彈!這次要來聊的是何謂跨性別?近年來,從電視、網路上都可以看到關於跨性別的議題,相信最知名的事件就是因其氣質、行為較女性化,而被同儕霸凌最後不幸去世的玫瑰少年-葉永誌。在當時的年代,性別教育並不被受重視,因此當玫瑰少年事件發生後,性別平等浮上檯面,台灣人開始重視性別平等這件事,日後更是積極推動性別平等教育,只為避免再有同樣的遺憾發生,不要再有第二個玫瑰少年。     從小我們被灌輸、教育的觀念就是男生要剛強一點,女生要溫柔一點,而有的人在成長過程中就會發現他的行為與常人不同,明明是男生卻喜歡女生的東西,行為也偏女性化,玫瑰少年葉永鋕也是因為氣質較女性而被霸凌,藉由這起事件才讓人們開始意識到性別平等的問題。日前,台灣剛舉行了一場跨性別者遊行,近千人的參與,也讓人知道原來社會上還有這一群人在為自己的人生找到適合的出口,而我們又該如何去理解他們呢?他們又需要背負著哪些沉重的壓力及異樣眼光呢?     跨性別、性別認同是什麼?   在前篇的報導中,有和大家介紹到何謂性傾向以及LGBT(參考連結:【同志驕傲月特別企劃】教你了解何謂性傾向!別再為同性戀貼標籤,認同、理解才是最公平的對待),同樣的,這次也要先和大家說明什麼是性別認同及跨性別。性別認同指的就是認同自己所定義的性別,舉例說明:當出生性別是男生,但自己定義為女生,那你的性別認同就是女生。而跨性別者(T,Transgender)同樣是指當心理性別與生理性別不同,只是跨性別定義較廣,可以是自我性別認同、也可以是藉由手術來改變性別的族群,像是變裝、變性、性別酷兒或非二元性別人士等等都包含在其中。而性傾向又與跨性別無關,跨性別者的性傾向也有可能會是異性戀、同性戀及雙性戀。           跨性別者在探索自我的過程中,會出現的困惑及不安感遠比同性戀、雙性戀所得到感受更大,因其所需要了解的不單單只有性傾向而已,許多跨性別者都會經歷一段認同自己性別的時期,嚴重時甚至會對不屬於自己的生殖器出現厭惡感,因而尋求荷爾蒙藥物、性別重置手術來改變性別,心理及身體上都需要承受非常多的煎熬。然而就一般人來說,往往不能理解當靈魂被鎖在不同的軀殼裡,無法做自己的那種痛苦。     無關性別,人人都該被公平對待   在講求性別平等的時代,無論你的性別是什麼都應該被公平對待,但跨性別者除了要面對自我身心不一的情況,於職場、求學過程中,也容易因為行為、穿著打扮的不同被用異樣眼光看待。近期在荷蘭,一位跨性別者當上了比利時副總理,其政府表示:「我們看中的是她的能力,並不會因為她是跨性別者而有所不同。」此舉也讓更多人知道人人都應該尊重多元性別,無論是誰都應該被公平對待。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0.11.06

  • 【同志驕傲月特別企劃】別再標籤化同志 溫柔推翻世界的異樣眼光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同志驕傲月特別企劃】別再標籤化同志 溫柔推翻世界的異樣眼光   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人們來來去去,茫茫人海中總是會有屬於自己的一塊地方,無論對方是男或女,甚至是同性,我們都應該以寬廣的眼界來看待。近年來,同性戀議題在世界各地不斷發燒,身處亞洲的台灣也成了第一個合法同婚的國度,但在社會風氣逐漸開放的氛圍下,仍然有不少誤解及想法對於同性戀者是不友善的,我們不妨停下腳步,好好認識這群朋友們,你會發覺其實人都是一樣的,有了理解與尊重,這個世界才會更加的美好。     各節重點: 00:00 精選片段 00:50 認識LGBT的意涵 01:23 QIA的意義 02:35 性傾向會經由後天改變嗎? 03:07 同性戀是先天還是後天 03:44 探討同性戀議題的注意事項 04:14 反同言論對同志的影響 04:37 同性戀是否為一種病症 05:53 同性戀在世代間的差異 06:58 同性戀父母的諮詢與輔導       諮詢心理師:曾俊傑心理師    現職: 晴風心理治療所 院長 學經歷: 中山醫學大學心理學士 國立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碩士 暘基醫院 臺安醫院 南光神經精神科醫院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的愛都需要被尊重與包容*

    2020.10.29

  • 什麼是性別認同障礙?跟性別不安有關嗎?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什麼是性別認同障礙?跟性別不安有關嗎? 性別認同障礙與性別不安在現代醫學認定是天生的,根據調查顯示這類型的症狀並無法藉由心理學治療,而患者會因為心理因素的不平衡有自殺的可能,因此有此症狀的病患也會有較高的機會尋求變性手術的輔助,達到身體與心理的平衡。     諮詢醫師:沈秉輝 現職: 昕彤診所院長 學經歷: 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畢業 臺北榮民總醫院外科住院醫師 桃園榮民醫院外科系總住院醫師 臺北榮民總醫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 臺北榮民總醫院整形外科美容中心主任醫師 國立陽明大學外科系臨床講師 國立國防醫學院醫學系臨床助理教授 中華民國外科醫學會會員 中華民國整形外科醫學會會員 中華民國美容外科醫學會會員 中華民國燒傷學會會員 亞太整形美容醫學會會員(Oriental Society of Aesthetic Plastic Surgery) 國際整形美容醫學會會員(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Aesthetic& Plastic Surgery)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19.12.18

  • 跨性別者的選擇 不如先從變性手術認識起

    文/林聖錡 圖/游捷安   在多元化的時代,性別議題逐漸已成為普世重視的價值,即便每個人的認知和立場不同,在你我的身旁的確是有不同性別認知的聲音,我們都應該尊重,本期美醫誌就要帶你一窺變性手術,以正確的心態和認知來看待性別議題。 聽聞到變性手術,一般人的直覺觀念就是男變女或女變男,將生殖器官對調就好了,但其實並不是只有這樣而已。以醫學上來說,變性手術叫做Sexual reassignment surgery,至於為什麼要動此類手術,首先先了解到性別傾向,所謂性別傾向是指喜歡對象是同性、異性或是雙性,不同於性別認同,性別認同是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了,在某些情況下,有些人對於天生的性別特徵能夠清楚的了解,但是卻不能接受和認同,在科學上被定義成性別不安(Gender dysphoria),所以才會產生想要改變性別的變性手術。 一般來說由男性變成女性,必須摘除原有的陰莖與睪丸,重建女性所需要的器官如陰道、陰核和陰唇等;而女性變成男性則須去除胸部、卵巢及子宮等細節,重建陰莖和男性所需要的部分;這兩種除了性徵之外,也有人會改善臉部,讓其外貌越來越符合心目中想要的性別。另外一點要了解的是,對於性別認同為什麼會出現與現實的落差,這就是性別認同障礙,普遍來說無法用心理學的方式或精神的方式來治療,所以必須靠手術來達到內外一致的情況,根據國外的統計,有性別不安的人有著40%極高的自殺率,這點是值得去注意及觀察,因此不論是周遭親朋好友,甚至家庭內成員,都應好好正視性別不安者的想法和需求。       做變性手術前,醫師的診斷方面就需要相當的嚴謹,目前都是由精神科醫師來做評估與診斷,這期間至少長達兩年,必須確定患者適合以另外一個性別來生活,外科手術醫生才能做這項手術,而在台灣則是需要2張精神科醫師診斷的證照方可執行。整形外科沈秉輝醫師指出,以台灣的例子來說,根據精神科統計,約2,000人之間會有1個人想要變性,他本身一年平均做20多例的病患,其中男變女的比例較高。 沈秉輝醫師表示,男變女大概一次就可以完成手術,但是女變男需要3~4次階段性才能完成,除了要埋尿管外,須摘除子宮及卵巢,待尿管長好之後還須做陰莖重建的顯微手術,以及最後龜頭的雕刻手術,整個時程大約需要花半年的時間;相對來說男變女只要5個多小時來說,的確時間上是差異蠻大的,所以不論是要變成哪種性別,術前與精神科醫師的諮詢和討論都是必要的。 變性手術是一項浩大的工程,所以必須經過很多人同意,如同上述所說,除了兩張精神科醫師的診斷書外,手術同意書和麻醉同意書也缺一不可,沈秉輝醫師特別要求患者的父母親能夠同意,真的有去了解過自己小孩的狀況,以及術後的經濟和生活上的支持,他才會動此類手術。 術後的照護也是相當必要,以男變女為例,術後照護例如如何清洗傷口、如何擴張陰道、多久時間要定時回診等,這些都相當重要。另外一點就是心理狀態,患者本身是不是能夠以新的性別回到家庭以及工作崗位上,會不會有良好適應,其實這些都要配合社工來幫助他們,不過沈秉輝醫師也坦言,目前這部分仍有不足之處,希望政府及醫療單位能協助社工方面的訓練,期望能讓患者有更好的術後環境。   諮詢醫師:沈秉輝 現職: 昕彤診所院長 學經歷: 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畢業 臺北榮民總醫院外科住院醫師 桃園榮民醫院外科系總住院醫師 臺北榮民總醫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 臺北榮民總醫院整形外科美容中心主任醫師 國立陽明大學外科系臨床講師 國立國防醫學院醫學系臨床助理教授 中華民國外科醫學會會員 中華民國整形外科醫學會會員 中華民國美容外科醫學會會員 中華民國燒傷學會會員 亞太整形美容醫學會會員(Oriental Society of Aesthetic Plastic Surgery) 國際整形美容醫學會會員(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Aesthetic& Plastic Surgery)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19.12.06

美醫誌粉絲團

顧問醫師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 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