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美整形

美醫誌 ME Media:亞洲醫美整形新媒體|豐富資訊輕鬆查醫病溝通零距離

搜尋新冠病毒共有40筆結果

  • 出國旅行有哪些防疫英文?疫苗證明、黃皮書怎麼說?疫情後旅遊你必做的功課!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出國旅行有哪些防疫英文?疫苗證明、黃皮書怎麼說?疫情後旅遊你必做的功課!   大家已經都做好要出國玩的準備了嗎?但在出國旅遊前,你有確認過最新的相關政策嗎?今天我們就要來聊聊這個,準備好你的筆記,來跟著MEnglish學英文保健康吧!   Are you ready to travel abroad?Hey! Before you go, wait a minute! Have you checked the latest COVID measures yet? Today we will talk about this. Listen carefully, and let’s get ready to have some fun! Follow MEnglish to learn English and keep healthy!     各節重點: 00:00 Preview 精彩片段 00:15 Opening 開場 00:46 Introduce 內容介紹 01:30 Conversation 會話 02:11 Topic 今日重點 04:06 Keywords 單字教學 05:01 Idiom 俗語教室       諮詢醫師:林哲弘醫師    學經歷: 馬偕紀念醫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 馬偕紀念醫院外傷科主治醫師 中山大學醫學系     延伸閱讀 文章|防疫常備藥有哪些?後疫情時代必備的6大類藥品!新冠肺炎輕症吃這些 影片|準備解封啦~旅遊必備藥品看過來!不怕上吐下瀉,就怕沒準備!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2.11.14

  • 防疫常備藥有哪些?後疫情時代必備的6大類藥品!新冠肺炎輕症吃這些

    文/楊雅雲 圖/翁嘉妤      摘要  隨著全球逐漸進入新冠肺炎的後疫情時代,家庭必備的醫藥箱中也必須保留防疫用品以便不時之需,哪些藥品是你日常就應該要準備好的呢?如果不幸染疫,有發燒、咳嗽、流鼻水或腹瀉等症狀時,該如何服藥緩解不適症狀呢?多一份準備,多一份心安,陳怡安藥師簡單介紹6大類疫情常備藥品,來看看你家裡醫藥箱是不是都備齊了!     備妥家庭防疫6大類藥品,做好居家照護工作   現在國內對於新冠肺炎疫情的應對,已經不再像當初一樣恐慌不安,但即使如此,面對疫情我們還是不能掉以輕心。如果有發燒、流鼻水、咳嗽等輕微症狀時,有什麼藥品可以幫助我們呢?陳怡安藥師建議民眾可提前備妥6大類家庭防疫藥品,以緩解確診時身體的不適症狀,包括:   1. 解熱止痛藥(乙醯胺酚):緩解發燒、喉嚨痛症狀。 2. 止鼻水藥(抗組織胺):緩解鼻塞、流鼻水症狀。 3. 止咳化痰藥:緩解咳嗽、痰液症狀。 4. 腸胃藥及電解質補充劑:舒緩腹瀉症狀。 5. 維生素B和維生素C:提升免疫力。 6. 額溫槍、體溫計或血氧機:監測生理數值。   雖然說常備藥品都是用以應付不時之需,但陳怡安藥師提醒,每種藥品應準備3~5天份量即可,不宜過多囤積,以免超過保存期限。此外如果藥品的成份、效果都相同的話,也不需要重複購買不同廠牌的藥品。家裡如果有小朋友的話,也要記得備好兒童專用的劑型或劑量,這些都是在準備常備醫藥箱時要注意的。     發燒就吃普拿疼?解熱止痛藥用量每天都有上限!   發燒的測量方式會影響發燒定義,耳溫、額溫的測量方式皆有不同,陳怡安藥師指出,發燒的定義通常是指身體內部的中心體溫≥ 38℃,但其實也有「低度發燒」的情況,所以即使體溫介於37.5~38°C 之間也不能輕忽,還是要參考前後測量的體溫,以及其他身體症狀來判斷是否有發燒。         發燒時通常會服用解熱止痛藥來緩解,常見的種類為乙醯胺酚,如果對乙醯胺酚過敏的人,在服用前務必向醫師或藥師諮詢。陳怡安藥師指出,以500毫克(1顆)的乙醯胺酚為例,成人1天最高用量為8顆,每次間隔4~6小時服用。不同的劑型或劑量的藥品會影響使用頻率,使用時需特別注意。     吃完止鼻水藥會想睡覺?老人家服用要當心!   止鼻水藥為抗組織胺藥物,用於緩解鼻塞、流鼻水症狀。陳怡安藥師建議,每次服用1~2顆,於早、中、晚的頻率使用,如果選擇長效型的藥品,每日服用1顆即可,但實際服用劑量還是要視藥盒上的說明為主,如果使用藥物後症狀仍未緩解,請就醫看診,不應繼續服用過量藥物。   需要注意的是,抗組織胺藥物可能造成嗜睡,如果長輩使用需特別留意,以免發生跌倒的危險,陳怡安藥師更提醒,如果同時飲用酒精及抗組織胺藥物,將增加中樞神經抑制的副作用發生機率,造成鎮靜、嗜睡及暈眩等情形,所以使用藥品期間禁止飲酒。如果必要飲酒時,需於停藥 24小時後待藥品完全代謝後才能飲用。     什麼都治、一顆就搞定?服用綜合感冒藥的注意事項   止咳化痰藥能夠緩解咳嗽或痰液症狀,陳怡安藥師表示,市面上也有許多綜合感冒藥會將解熱止痛藥、止鼻水藥、止咳化痰藥結合成複方型藥物,如果有符合上述症狀的時候,可以服用複方型藥品,但當服用超過一種藥品時,應先諮詢醫師或藥師,以免發生重複用藥的問題。     腹瀉應補充水份及電解質,維持能量代謝   如果有腹瀉情形,除了服用止瀉藥之外,還需要注意補充水份及電解質。陳怡安藥師指出,電解質為身體需要的離子及維生素,如果是腎功能不佳的患者,在補充電解質前應請醫師或藥師多做評估。     保健品吃了強身健體?注意用量和補充水份   許多人在身體不適的情況下,都會想要吃保健品來補充營養,但保健品畢竟並非藥品,服用時可能較容易忘記每日的用量。陳怡安藥師以維生素為例,成人維生素C每日攝取量為100亳克,上限為2,000亳克,服用前記得確認產品建議用量。而維生素B群及維生素C都是屬於水溶性維生素,除了在服用前也需要確認用量外,使用後還需要留意多補充水份。     時時監測身體狀況,染疫不驚慌   新冠肺炎確診者應早晚量體溫、監測血氧狀況。如果家中沒有血氧機,請留意自身是否有呼吸困難及胸悶的症狀,並檢查指甲、嘴唇是否有發青或發紫的現象。指揮中心提醒如果有出現喘、呼吸困難、持續胸痛、胸悶、意識不清、皮膚或嘴唇或指甲床發青等症狀,請直接撥打119或自行開車、騎車、步行、家人親友載送就醫,以免延誤病情。雖然我們正慢慢學習與新冠病毒相處,不讓疫情影響日常生活,但仍不能掉以輕心,出門在外做好防疫,戴好口罩勤洗手,落實防疫政策,降低傳播風險,守護你我的健康。       諮詢藥師:陳怡安藥師    學經歷: 嘉南藥理大學藥學系學士 台南市立醫院實習藥師 三軍總醫院執業藥師 衛教諮詢藥師     延伸閱讀 文章|忘記吃藥能補吃嗎?吃藥配果汁正確嗎?用藥觀念懶人包,讓你不再「吃錯藥」! 影片|藥品保存超重要!你還敢把藥水放冰箱?5分鐘教你怎麼處理過期的藥!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2.11.08

  • 防變種病毒!第4劑新冠疫苗7/22起開放50歲以上民眾施打

    圖、文/翁嘉妤    摘要  雖然目前國內對於戶外配戴口罩的禁令開始放寬,但施打疫苗的基本防護還是不能停歇。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20)日公佈,根據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專家建議,自7月22日起擴大新冠肺炎疫苗第4劑接種對象,開放50歲以上民眾施打,需與第3劑間隔5個月。     7/22起,開放50歲以上民眾施打第4劑疫苗   最近國際Omicron亞型變種病毒BA.4、BA.5再起,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也嚴加戒備,指揮官王必勝宣佈,自7月22日起開放50歲以上民眾施打第4劑疫苗。     圖片來源: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     指揮中心在今年5月時,便已開放65 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18 歲以上免疫不全,以及免疫力低下且病情穩定者接種第4劑疫苗,接種時間建議與前一劑間隔 5 個月,6月則追加開放機場港埠、居家檢疫、航空機組員及機構與社福照護系統相關工作人員接種。如今開放50歲以上成人施打第4劑,指揮中心也鼓勵符合資格者踴躍接種,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提醒,7月底前65歲以上民眾無論打第1劑或第4劑,都會發放500元衛生宣導費用,請民眾盡速施打疫苗。   根據指揮中心統計,目前累計接種疫苗人次已達5893萬8763人,新冠肺炎疫苗接種人口涵蓋率第1劑為91.5%、第2劑85.6%、基礎加強劑接種率0.84%、追加劑接種率71%,若以符合追加劑接種間隔人數統計約93.78%。     可以打的第4劑疫苗有哪些?怎麼預約?   無論之前施打的是何種廠牌,第4劑皆可選擇接種:   莫德納(Moderna):半劑量0.25ml 輝瑞BNT:全劑量0.3ml 高端:全劑量0.5ml Novavax:全劑量0.5ml   若先前劑次接種有不良反應,建議以其他不同製程疫苗接種。指揮官王必勝也提醒,50歲以上成人需在完成施打第一次追加劑(意即第3劑)後間隔5個月以上,才可以施打第4劑疫苗;如果是確診者,則建議與確診時間間隔3個月再施打,以延長疫苗保護力。   想要預約施打第4劑疫苗,民眾可以到疾管署官網,查詢疫苗接種院所,除了可以依照縣市查詢外,也可以透過地圖直接瀏覽。此外各縣市衛生局也都有推出疫苗預約平台,方便民眾預約接種:   ● 基隆市衛生局最新防疫消息 ● 台北市疫苗接種預約系統 ● 新北市疫苗接種院所查詢 ● 桃園市疫苗接種院所查詢 ● 新竹市疫苗施打預約系統 ● 台中市疫苗接種院所查詢 ● 彰化縣疫苗接種院所查詢 ● 雲林縣疫苗接種院所查詢 ● 嘉義市疫苗接種院所查詢 ● 台南市疫苗接種預約系統 ● 高雄市疫苗接種預約系統 ● 屏東縣院所疫苗施打排程 ● 南投縣衛生局最新防疫消息 ● 宜蘭縣疫苗接種院所查詢 ● 花蓮縣疫苗接種院所查詢 ● 台東縣疫苗登記預約查詢 ● 金門縣衛生局最新防疫消息   ● 澎湖縣疫苗預約方式 澎湖縣民眾可至三軍總醫院澎湖分院施打疫苗,接種方式採預約制,撥打(06)921-1116轉15960查詢。   ● 連江縣疫苗預約方式 連江縣立醫院的疫苗門診為每週三上午,可逕至醫院官網預約掛號,門診日當天上午9時30分開放現場候補。各衛生所預約方式採電話登記:西莒衛生所0836-8912,東莒衛生所0836-89038,東引衛生所0836-77206,北竿衛生所0836-55592,行動不便者可於上班時間(週一至週五08:00~12:00、13:30~17:30)撥打防疫專線0963-772-160,預約新冠疫苗到宅接種服務。     中央地方共同推動,「嬰幼兒疫苗」開打   除了第4劑疫苗外,指揮官王必勝也指出,7月21日起指揮中心將和地方政府共同推動6個月~5歲的莫德納嬰幼兒疫苗接種,現已審視各縣市接種計劃,並提醒注意場地舒適度與方便性,包括動線、距離等,施打場地也應備有防曬、防雨功能,排隊等候時間不宜過長。   王必勝建議地方政府可考慮至幼兒園接種,並提醒接種作業應該考量家長上班時間,指揮中心已向地方政府提出希望夜間、假日也可以有嬰幼兒莫德納疫苗的接種時段,方便家長帶嬰幼兒前往施打,地方政府如需中央協助也可提出。     圖片來源: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       延伸閱讀 文章|口罩限制再鬆綁!「散步也免戴罩」?網友熱議 影片|BNT接種開跑!吃普拿疼導致疫苗保護力下降?美女藥師教你「藥」怎麼吃!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2.07.21

  • 確診新冠GG會變小?醫曝影響陰莖長度4大關鍵!原來「停機」太久大鵰也會變小雞?

    圖、文/翁嘉妤      摘要  自古以來,陰莖長度往往都與男性雄風脫不了關係,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期間,網路上甚至出現「新冠康復後陰莖會變短4公分」的傳聞,讓許多男性不免擔心確診後會對陰莖留下難以復原的傷害,但其實影響陰莖長度的因素,可能比你想像中還多!到底日常生活有哪些習慣會造成陰莖變短呢?一起來看看吧!     新冠病毒讓我雞雞變短!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根據英國《太陽報》報導,一名30多歲的美國男子在《How to Do It》Podcast節目中表示,去年他確診新冠肺炎後痊癒出院時,發現自己竟然有勃起功能障礙,「我確診前陰莖尺寸是在平均值以上,現在約短了一吋多(約4公分),醫師說很明顯是血管損傷造成,應該是不可逆的永久症狀」。除了這名匿名爆料的男性以外,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也曾對長新冠症狀進行研究,結果發現約有5%男性確診後陰莖縮水,另有15%的男性確診後出現勃起功能障礙。   然而新冠肺炎真的如此強大,能夠讓陰莖長度萎縮嗎?波特蘭泌尿科醫師Ashley Winter表示,部份男性患者在確診後,會因為陰莖血管損傷,導致無法完整充血,就會導致陰莖縮小,不過男性只有在身體健康出了狀況(例如癌症)所引發的勃起性功能障礙時,才可能會有陰莖縮小的情況。   國外醫療網站《今日醫學新聞》(Medical News Today)指出,男性感覺陰莖有「變短」,通常是因為海綿體充血量不足,勃起時不夠堅硬造成的。由於勃起時硬度相較於以往有所差距,所以看起來才會比過去勃起時的長度短,但其實陰莖在未勃起時的狀態下,長度還是一樣的,一般來說陰莖海綿體外側有白膜包覆,不太可能因為新冠病毒入侵,而直接讓陰莖「縮水」。   雖然說現在全球疫情已逐漸趨緩,但過去在面對疫情的高壓環境下,確診後要面臨的生活型態改變和心理建設,確實會讓身心常處於疲倦、注意力不集中、鬱鬱寡歡的狀態之下,因此也有可能造成勃起功能障礙,進而影響測量陰莖長度時的數據。     陰莖變小4大原因!小弟弟竟然也會「退化」?   雖然新冠病毒通常並不會直接讓陰莖「變短」,但日常生活中還是有其他原因會影響陰莖長度,泌尿科醫師莊豐賓指出,常見的原因可概略分為以下4大類:   ● 退化   ● 肥胖   ● 不良的生活習慣   ● 太少用   莊豐賓醫師進一步說明男性陰莖「退化」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年紀增長,男性荷爾蒙分泌量變少,影響男性的勃起反應,尤其是夜間、晨間勃起的機會變少了,這也就讓陰莖無法經常維持膨脹、充血的動作,久而久之陰莖就會慢慢萎縮變小。     肥胖讓陰莖變短?原來是脂肪「淹沒」了陰莖!   根據衛福部國健署2021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調查統計,台灣31 歲以上的男性,平均每2人就有1 人過重或肥胖,肥胖不只會造成體能衰退,導致各種慢性病產生外,你可能沒想到肥胖也是影響陰莖長度的常見原因之一。莊豐賓醫師表示,當男性身材較為肥胖,尤其到了更年期的時候,不只有肚子會變大一圈,這時骨盆腔前面的脂肪也會變得肥厚,當肥厚堆積出來的時候,就會讓外露的陰莖被隱藏起來,然而事實上陰莖本身的長度並沒有改變,只是被多出來的脂肪蓋住了,因此這種情況便稱為「隱藏性的陰莖」。     為了「小兄弟」的性福著想,戒菸戒酒好理由!   莊豐賓醫師指出,例如抽菸、喝酒、飲食不均衡、常熬夜、長期應酬等不良的生活習慣,不只容易讓身材走樣、肥胖,還會影響身體的血液循環,造成勃起功能障礙。   為什麼這些習慣會造成勃起功能障礙?這就要從勃起的原理開始說起,簡單來說,男性在有性刺激的情況下,大腦會經由神經將訊息傳送到陰莖,這時海綿體和小動脈的平滑肌就會鬆弛,陰莖動脈會大量充血,同時壓迫住陰莖靜脈系統,就會造成陰莖勃起的效果了。   然而不良的生活習慣會產生動脈硬化,讓血管擴張困難,進而影響勃起。根據美國流行病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2005年的研究表明,抽菸者罹患勃起功能障礙的機率,比不抽菸者高上許多。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2013年的一項研究也顯示,研究人員在過程中,使用陰莖阻抗血流圖儀(Penile Plethysmography),在受試者觀看色情片時測量陰莖的變化,結果發現,有31% 成功戒菸的受試者比以前更充份地勃起。         別讓陰莖「無用武之地」!我的用途可不只用來上廁所啊!   影響陰莖長短的因素,其實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少用」。莊豐賓醫師表示,男性到了一定年齡後,可能或多或少會有一些「性福」的問題,例如性功能不如以往,或是與伴侶間的配合上出現一些狀況,造成性生活的頻率降低,而根據馬克思主義提到的「用進廢退說」理論,當我們越不使用這項功能,身體就越會覺得不重要,陰莖自然就會逐漸變小,只剩下排尿的作用了。因此莊豐賓醫師提醒民眾,當我們覺得自己的陰莖開始沒有以往那般雄壯威武時,就代表應該要針對性福做一個重要的體檢,分析出問題的源頭,進而去做改善、治療,不管是規劃體重管理,還是改變生活型態,或是增加性生活的頻率,從中找出適合的方式,讓陰莖常保健康活力,氣色自然也就年輕有神囉。     美醫小教室:陰莖的正確量法   在測量陰莖長度時,需在勃起的狀態下用軟尺量測,才能得到正確的數據,也比較不會傷到陰莖。測量時用手將陰莖旁的脂肪撥開,往陰莖的底部往下推,從陰莖根部硬硬的部份(恥骨上方),延著勃起的陰莖幅度測量到龜頭,即為陰莖長度。     資料來源: 1.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LGCBELo58sEiaLskWMJDvb4QLZqbacwZePFLFocRo9xuWWgUN1SbpywqkqeS473al&id=100063656811856 2. https://youtu.be/AZRVk2AGocE 3. https://www.stat.gov.tw/public/Data/169152483HCL2D3O.pdf 4. https://www.vice.com/en/article/wjyx34/8-ways-to-keep-your-boner-healthy 5.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624065/ 6. 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3277941/ 5. https://academic.oup.com/aje/article/161/4/346/92680?login=false         諮詢醫師:莊豐賓醫師    學經歷: 國防醫學院醫學系學士 東吳大學法律碩士 教育部部定助理教授 國防醫學院兼任助理教授 三軍總醫院外科部泌尿外科資深主治醫師 美國克里夫蘭醫院床研究員 美國自然醫學醫師 外科、泌尿外科專科醫師、腎臟移植醫師     延伸閱讀 文章|常喝可樂會殺精?手機電磁波會影響「造精」?精液迷思大破解! 影片|塑化劑影響GG發育?老一輩都是驚人巨根?台灣男性陰莖平均長度大公開!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2.07.19

  • 台灣首例猴痘確診!認識猴痘症狀和預防方式!猴痘會不會成為下一個新冠?

    圖、文/翁嘉妤    摘要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尚未平息,猴痘(Monkeypox)卻悄悄在全球蔓延,台灣24日出現了首例猴痘境外移入個案,疾管署指出,猴痘確診者為20多歲男性,於2022年1月~6月至德國就學,6月16日搭機返國,在機場新冠肺炎檢驗陰性後返家進行居家檢疫,6月20日出現發燒、喉嚨痛、肌肉痠痛、紅疹、鼠蹊部淋巴腫大等症狀,於21、22日就醫,經醫師評估後,進行採檢及通報,檢體送疾管署昆陽實驗室檢驗,於24日確認陽性。     什麼是猴痘?認識現存最嚴重的正痘病毒感染症   根據疾管署公佈資料表示,1958年猴痘病毒(Monkeypox virus)首次從研究用猴子身上被發現,因此該疾病才會被命名為「猴痘」。人類感染猴痘病毒最早的個案是1970年在剛果民主共和國的一名9歲男孩,此後中非和西非靠近熱帶雨林的偏遠地區陸續有個案報告。     圖片來源:路透社     猴痘病毒屬痘病毒科(Poxviridae),正痘病毒屬(Orthopoxvirus)。主要由齧齒動物和靈長類動物傳播給人,屬人畜共通傳染病。猴痘病毒可分為中非(剛果盆地)分支病毒和西非分支病毒,中非分支比西非分支病毒更容易傳播和嚴重,中非分支致死率高達10%,而西非分支致死率約為1%。隨著1980年天花消滅和之後停止接種天花疫苗,猴痘成為現存最嚴重的正痘病毒感染症。   疾管署指出,目前這一波猴痘疫情自5月中於英國爆發以來,全球累計50國報告至少3,598例確診,其中以歐洲及美洲病例數最多,累計病例前5名為英國793例、德國592例、西班牙520例、法國330例及葡萄牙328例,亞洲目前為韓國與新加坡有境外移入病例。     感染猴痘會有什麼症狀?猴痘會變成下一個新冠?   根據疾管署與世界衛生組織(WHO)公佈資料,猴痘症狀與天花相似,但更輕微,症狀可能持續14~21天,包括發燒、頭痛、畏寒/寒顫、出汗、肌肉痛、淋巴腺腫大(如耳週、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極度疲倦等症狀,不過疾管署也表示,在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報告中,這次的猴痘疫情患者症狀表現較不典型,包括發燒症狀較不明顯、皮疹較早出現在生殖器或會陰部,且不一定有擴散到其他身體部位等情況,因此容易與其他性傳染病混淆。   衛福部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猴痘的傳播對象較有侷限性,多是有與患者親密接觸,或照護患者的醫護人員,為減少受感染的風險,建議民眾出國應避免接觸猴痘疑似個案,返國入境時如出現發燒、皮膚病灶如紅疹、丘疹、水泡或膿疱等疑似症狀,應主動告知航空公司人員及機場港口檢疫人員,並儘速就醫,告知醫師旅遊史及接觸史。     圖片來源:衛福部疾管署     台大醫學院急診醫學科臨床教授李建璋今(27)日於臉書中指出 ,猴痘不至於演變成下一波新冠病毒,因為猴痘是DNA病毒,不像新冠是變異快的RNA病毒,相較起來DNA病毒較為穩定,不易變異,再來目前天花病毒疫苗對猴痘還是有效的,暴露前或暴露後使用都可以,大約有85%保護力,加上基因分析顯示目前的爆發還是來自同一病毒,不是多點爆發,且猴痘R0值約2至3,相比於Omicron R0值12,傳播力不致於到不可控制,但李建璋教授也提醒,對於猴痘疫情還是要提早做好準備,公共衛生的啟示最重要的就是在星星之火便捻熄。     如何預防猴痘?衛生觀念要做好!   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接受媒體聯訪時表示,猴痘是人畜共同疾病,有別於新冠肺炎的飛沫傳染,需以粘膜接觸到帶有高病毒的病痘才會感染,雖然風險相對低,但此波猴痘疫情個案病徵都不明顯,患者可能身上有疹子也不自知,民眾也有可能會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觸碰到猴痘感染者的皮膚病灶,因此也就顯示手部衛生的重要性。   施信如主任提醒,民眾只要謹記遵守預防新冠肺炎的方法,如勤洗手、攜帶酒精消毒及戴口罩,也可以預防猴痘,並記得攜帶酒精消毒來自保,但酒精不要只是噴一噴就好,要記得手搓一搓,讓酒精均勻分佈,才能達到防治效果。     圖片來源: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     莊人祥副署長表示,除了避免與猴痘感染者接觸、前往猴痘流行區的所有食物應徹底煮熟才食用等預防方法以外,疫苗接種也是預防的手段之一,雖然台灣不會進行大規模接種,但目前已列出醫護、實驗室人員及高風險密切接觸者等三大優先施打對象,積極與國際藥廠洽談第三代天花疫苗及抗病毒藥物。       延伸閱讀 文章|皮膚出現大片紅疹、腳趾有凍瘡?!小心是新冠病毒找上你! 影片|雞蛋洗頭去頭皮屑?美白保養花招百出,皮膚科醫師帶你破解謠言!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2.06.27

  • 快篩實名制今上路!怎麼買、哪裡買快篩?重點懶人包一次看

    圖、文/翁嘉妤    摘要  台灣疫情升溫,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27)日公佈的數據顯示,國內新增8,923例新冠肺炎確定病例,分別為8,822例本土個案及101例境外移入(84例為航班落地採檢陽性),在確診個案中也新增了2例死亡,讓不少民眾開始繃緊神經,快篩試劑的需求量也隨之提升。     今(28)日家用快篩試劑販售實名制上路,從2020年2月6日實施至今已經2年多的口罩實名制也即將走入歷史,口罩實名制1.0將於4月30日完成第一階段的任務,目前多數藥局已轉為販售快篩試劑實名制,5月1日起,欲購買口罩實名制的民眾,需要至145家藥局購買。(藥局名單屆時可至食藥署官網查詢)     快篩實名制到底是什麼?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表示,由於家用快篩有「量」和「價」的問題,因此將原訂於5月實施的家用快篩實名制,提前於4月28日上路,目的是希望讓更多有需要的民眾買得到平價的實名制家用快篩試劑,以利控制疫情,並維護民眾健康之權益。   根據指揮中心規劃,目前已準備至少5,000萬劑快篩試劑,可供1,000萬人次購買,每劑價格100元,民眾可憑健保卡或居留證購買平價的快篩試劑。     平價快篩試劑怎麼買?   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為了避免藥局業務過重以及居家照顧送藥服務受影響,家用快篩試劑將會依循過去口罩實名制1.0的方式進行,實施重點如下︰   販售模式:依循口罩實名制1.0於藥局通路販售模式。 販售地點:全國4,909家健保特約藥局及58個偏鄉衛生所。 販售對象:持有健保卡/居留證之民眾;無年齡限制,每人均可購買。 購買份數:每輪每身份證字號僅能購買1次(可代購),另視情況公佈下一輪日期。1份5劑,每劑100元。 販售價格:1人1份5劑,共500元。(醫材原則售出,概不退換) 分流機制:比照口罩實名制1.0初期,以身份證字號尾數單雙號進行分流;單號星期一、三、五;雙號星期二、四、六;星期日則開放全民皆可購買。 販售份數:至少5,000萬劑,1,000萬份。(人次) 販售資訊查詢:健保署、食藥署、藥師公會官網。     圖片來源: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藥局排隊人龍再現,網站當機惹民怨   自指揮中心公佈快篩實名制開賣消息後,藥師公會全聯會網站便新增「實名制快篩販售專區/藥局地圖查詢」專頁供民眾查詢住家附近的實名制快篩販售地點、營業時間等資訊,但查詢的民眾過多,造成系統無法負荷,網站頻頻當機無法查詢。健保署網站也設置了「家用快篩試劑實名制 如何買報您知」頁面,供民眾查詢購買資訊,無法連上藥師公會網站者不妨多加利用。   雖然4月28日並非假日,但一大早各大藥局前還是排起長長人龍,人潮不輸過去的口罩實名制, 但由於目前每間藥局都只配置78人份的快篩,因此還是不少民眾擔心買不到。陳時中也提醒民眾,排隊的時候還是以「一人一卡」的原則實施,「認卡不認人」,因此可以拿他人的卡來代排,但不要一人拿很多卡來購買,否則恐影響他人權益。   除了實名制的快篩試劑以外,原先的公費快篩試劑也將持續針對符合資格對象發放,另外便利商店、賣場等快篩販售點也並未取消,因此民眾不應過度恐慌搶買。     圖片來源: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聯會       延伸閱讀 文章|即日起簡訊實聯制取消!台灣社交距離APP,你安裝了嗎? 影片|BNT接種開跑!吃普拿疼導致疫苗保護力下降?美女藥師教你「藥」怎麼吃!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2.04.28

  • 即日起簡訊實聯制取消!台灣社交距離APP,你安裝了嗎?

    文/郭佳語 圖/翁嘉妤      摘要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7)日表示,即日起將取消實聯制,鼓勵民眾改下載「台灣社交距離APP」,並提醒該APP需廣泛使用,才得以發揮最大成效,請民眾落實防疫措施,共同維護自己與他人安全。     簡訊實聯制取消!「台灣社交距離APP」你下載了嗎?   自2021年5月19日起實施的簡訊實聯制,現在要退役囉!民眾前往各大場所,是否也發現實聯制掃碼的QR Code相繼被撤下了呢?指揮中心指出,由於防疫新階段措施調整,簡訊實聯制將於明(28)日零時退場,即使是紙本實聯制也不需延續使用。   取而代之,是鼓勵民眾安裝「社交距離APP」。   社交距離APP是透過藍芽技術紀錄相關資料,民眾不需要註冊與登錄資料,只需下載後安裝,並將藍芽全天開起,若與確診者接觸超過2分鐘便會收到警示通知。   也由於社交距離APP是透過藍芽技術比對使用者與他人的距離,因此越多人安裝使用,越能發揮其成效,若需參加特定或不特定多數人的活動,建議務必要安裝好APP,並開啟藍芽,在實聯通知上才能更精確哦!           台灣社交距離APP去哪安裝?   還沒下載,或是不知道該怎麼下載APP的朋友,可以到「APP STORE」或是「Google play」商店,搜尋「台灣社交距離APP」前往下載,也可以點擊以下連結:   臺灣社交距離APP ios版本   臺灣社交距離APP Android版本   下載後也別忘了要開啟藍芽,如果將藍芽關閉APP就無法正常使用,要特別注意喔!     簡訊實聯制取消,但口罩還是要戴好   雖然取消了簡訊實聯制措施,但指揮中心也表示,目前口罩防疫規定仍然維持不變,除以下情況外,外出時民眾還是要記得全程配戴口罩!   可以免戴口罩的場合如下,但民眾還是要記得隨身攜帶口罩,以備不時之需:   室內外從事運動。 室內外拍攝個人/團體照。 自行開車,車內均為同住家人,或無同車者。 直播、錄影、主持、報導、致詞、演講、講課等談話性質工作或活動之正式拍攝或進行時。 農林漁牧工作者於空曠處(如:田間、魚塭、山林)工作。 於山林(含森林遊樂區)、海濱活動。 於溫/冷泉、烤箱、水療設施、三溫暖、蒸氣室、水域活動等易使口罩潮濕之場合。   此外,外出時若有飲食需求,或是於指揮中心或主管機關指定之場所或活動(例如:藝文表演/劇組/電視主播等演出人員正式拍攝演出時、運動競賽之參賽選手及裁判於比賽期間等),如符合指揮中心或主管機關之相關防疫措施,也都得暫時脫下口罩。   指揮中心也提醒,若本身有相關症狀或與不特定對象無法保持社交距離時,仍應戴好口罩,以保障你我的安全。           延伸閱讀 文章|忘記吃藥能補吃嗎?吃藥配果汁正確嗎?用藥觀念懶人包,讓你不再「吃錯藥」! 影片|市面口罩真真假假分不清?口罩續命術!藥師獨門口罩保存法!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2.04.27

  • 3/1防疫措施放寬!大眾運輸內開放飲食,並增加4種例外情形可免戴口罩

    圖、文/郭佳語    摘要  口罩規定再鬆綁,於今(2/24)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表示,國內疫情趨於平緩且穩定控制,將於2022年3月1日~3月31日適度放寬防疫措施,例如賣場試吃、高鐵台鐵等開放飲食,並提醒民眾,仍需自主落實防疫措施,維持良好衛生習慣,以保護自己與他人的健康。     3/1~3/31口罩規定與防疫措施將適度放寬   指揮中心表示,考量到兼顧國內防疫能量與社會經濟活動及有效控管風險,將適度放寬防疫措施,其中包含增加免戴口罩的例外情形,以及放寬防疫措施。     期間起,恢復以下4種情形得免戴口罩   隨著國內疫情趨緩,原先禁止的幾個項目,將重新恢復可免戴口罩,但指揮中心仍提醒民眾,仍需隨身攜帶口罩,於無法保持社交距離或本身有相關症狀時戴上。   於室內外從事運動時。 於室內外拍攝個人/團體照時。 自行開車,車內均為同住家人,或無同車者時。 直播、錄影、主持、報導、致詞、演講、講課等談話性質工作或活動之正式拍攝或進行時。   ※以上為增加之例外無須戴口罩情形   農林漁牧工作者於空曠處(如:田間、魚塭、山林)工作。 於山林(含森林遊樂區)、海濱活動。 於溫/冷泉、烤箱、水療設施、三溫暖、蒸氣室、水域活動等易使口罩潮濕之場合。 外出時有飲食需求,得免戴口罩。 於指揮中心或主管機關指定之場所或活動(如:藝文表演/劇組/電視主播等演出人員正式拍攝演出時、運動競賽之參賽選手及裁判於比賽期間等),如符合指揮中心或主管機關之相關防疫措施,得暫時脫下口罩。   比較需要注意的是,儘管口罩規定放寬,唱歌時仍需要戴口罩,民眾們可不要忘記了喔!     防疫措施也鬆綁,但仍需注重良好衛生習慣以保護自己與他人   除了口罩規定放寬之外,於今(24)日,指揮中心也公布幾個3月1日開始生效的放寬措施,譬如賣場將開放試吃、公共運輸如鄰座無人,可保持社交距離狀況下,可適度放寬飲食,其相關關規範如以下紅字:   營業場所及公共場域(含交通運輸)應嚴格遵守:實聯制、量體溫、加強環境清消、員工健康管理、確診事件即時應變。 賣場、超市、市場:依營業場所/公共場域防疫措施,不另要求人流管制;開放試吃。 高鐵、臺鐵、公路客運、船舶(固定餐飲區除外)、國內航班:於運具內(車廂、船舶、航空器)開放飲食。 餐飲場所:嚴格落實實聯制、量體溫、提供洗手設備及消毒用品;宴席開放逐桌敬酒敬茶。違反上述實聯制等措施者依法裁處並限期改善,未完成改善者,不得提供內用服務。 宗教場所、宗教集會活動:依內政部規定之防疫措施辦理。         依照各縣市疫情等級,有條件至開放醫院/長照機構探病   此外先前禁止全國至醫院探視的規定,也將在3月1日依照各縣市疫情等級視情況放寬,其中台北市、新北市、桃園以及高雄將暫時維持僅有例外情形可以探病與探視。     雙北、桃園、高雄例外可探病情形:   病人實施手術、侵入性檢查或治療等,須由家屬陪同,或基於法規需要家屬親自簽署同意書或文件。 急診、加護病房或安寧病房等特殊單位,因應病人病情說明之需要。 其他因病患病情惡化、醫療處置需要或其他特殊原因等情形,經評估有必要探病且經醫療機構同意者等情形。   而除這四都以外的其他縣市,只要符合以下條件,即可以開放醫院或長照機構的探視。     其他縣市有條件開放如下:   醫院有條件開放探病: 加護病房、安寧病房、呼吸照護病房(包含RCC)、精神科病房、慢性病房及兒童病房等區域,及有身心障礙、病況危急者探病。探病時段為每日固定1時段,每名住院病人每次至多2名訪客為原則。 長照機構有條件開放探視: 應遵循「衛生福利機構與榮譽國名之家因應COVID-19訪客管理作業原則」辦理,包括落實預約制、每位住民每次訪客人數不可超過3人等。     探病/探視前,探視者及訪客均須自費篩檢   雖然探病/探視有條件開放,但指揮中心也提醒,醫院畢竟仍屬於高感染風險場所,還是希望民眾盡量避免非必要的探病,可改以電話或視訊的方式進行。若真有探病的需要,須符合以下規定:   所有探病者應出具探視日前3天內自費抗原快篩(含家用快篩)或PCR檢測陰性證明。 若為「完成COVID-19疫苗追加劑接種達14天(含)以上」或「確定病例符合檢驗解除隔離條件且距發病日3個月內」,得免除篩檢。 探病者須不具COVID-19相關症狀、未曾接觸確診個案或具相關公共場所活動史,且進入醫院務必全程佩戴口罩、遵循呼吸道衛生與咳嗽禮節及落實手部衛生。         儘管疫情趨於平緩,民眾還是需將個人防疫習慣做好,勤洗手、依照規定戴好口罩,才能保護自己與他人的健康喔。     延伸閱讀 文章|還沒打第三劑疫苗?疫苗追加劑9日開放預約,下週開打! 影片|BNT接種開跑!吃普拿疼導致疫苗保護力下降?美女藥師教你「藥」怎麼吃!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2.02.24

  • 出門記得帶小黃卡!今起進入12場所須持「疫苗接種紀錄」

    圖、文/翁嘉妤    摘要  因應新冠肺炎本土疫情嚴峻,指揮中心宣佈21日上午8時起,開放民眾申請「數位新冠病毒健康證明」,並規定民眾若要前往歌廳、舞廳、三溫暖等休閒娛樂場所,須出示小黃卡或數位證明,確認已接種2劑新冠肺炎疫苗才可進入。     21日開始上路!民眾須持「疫苗接種卡」才能進入12場所   今(21)日新課綱首屆大學學測今天開考,適逢本土疫情逐漸升溫,考場防疫也不敢輕忽。除了學測登場外,今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也有新規定上路,民眾如果要前往12種指定休閒娛樂場所,應配合出示完整接種新冠肺炎疫苗紀錄才能進入,接種紀錄除了出示紙本疫苗接種卡,也就是俗稱的「小黃卡」以外,亦可使用「健保快易通」或「數位新冠病毒健康證明」等數位方式提供檢視。   民國111年1月21日起,進入以下12種休閒娛樂場所需出示疫苗接種證明: 歌廳 舞廳 夜總會 俱樂部 酒家 酒吧 酒店(廊) 理容院(觀光理髮、視聽理容) 特種咖啡茶室 夜店 舞場 三溫暖   除了上述休閒娛樂場所外,指揮中心也提醒,先前已有針對新冠肺炎疫苗接種情形進行規範之場域,包括醫院、住宿式長照機構等,民眾也要依規定配合出示疫苗接種紀錄,始得入內活動。不過這些場域需檢視的疫苗接種證明,同樣不僅限於紙本「小黃卡」,包括民眾熟悉的「健保快易通」APP,以及21日上午開放申請的「數位新冠病毒健康證明」皆可通用,讓民眾出示證明時更加便利,不必再擔心搞丟紙本記錄。     COVID-19疫苗接種紀錄卡,俗稱「小黃卡」 圖片來源: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忘記帶小黃卡怎麼辦?數位證明嘛欸通!   ● 全民健保行動快易通APP   開啟健保快易通APP(IOS|Android),於首頁點選下方的「健康存摺」,即可找到「COVID-19 疫苗接種/病毒檢測結果」,會列出接種疫苗或PCR報告結果。     圖片來源:翻攝自健保快易通APP     ● 數位新冠病毒健康證明   自1月21日上午 8 點起,可於衛福部疾病管制署網站申請,按照網站步驟指示入輸入資料,最後會得到一個有 QR Code的 PDF 檔案,外出時便可讓相關單位進行查驗。     圖片來源:翻攝自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數位新冠病毒健康證明網站     第一步:確認身份   (一)國人:①身份證號+健保卡號+戶口名簿戶號、②FIDO、③自然人憑證,三種方式擇一。   (二)外來人口:①統一證號+健保卡號、②統一證號+入出境證號、③統一證號+護照號碼,三種方式擇一。     圖片來源: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     第二步:選擇項目   選擇「疫苗接種數位證明」或「檢驗結果數位證明」。     圖片來源: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     第三步:取得證明   在申請成功畫面點選「下載/列印數位證明」即可完成申請,會得到一個QR Code。由於下載後的檔案格式為PDF,因此除了可以將QR Code存放在手機中,也可以將 PDF 列印出來,轉換為紙本證明。如果家中沒有列印設備,但又有列印需求的民眾,可以在申請成功畫面下方「若需列印者也可使用」選項中,選擇「便利商店」並點選「取得超商列印碼」,系統將產生超商列印條碼或編號,便可自行攜碼至超商付費列印。     圖片來源: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       延伸閱讀 文章|新冠病毒也會傳染給動物?家中寵物要當心?小心「這樣做」反而會傷害毛小孩 影片|防疫導致口罩痘和酒精手?! 對抗病毒應該這樣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2.01.21

  • 北市公佈確診者足跡!曾造訪微整形外科、耳鼻喉科診所

    圖、文/翁嘉妤   圖片僅供示意,非當事診所  摘要  台灣新冠肺炎疫情逐漸升溫,在2022年春節連假即將到來之際,許多民眾也開始關心疫情發展,台北市衛生局今(20)日下午召開疫情記者會,公佈中壢西堤餐廳群聚感染的確診個案確診案18051與案18116的北市足跡。     案18051曾赴大安區某微整形診所、至大同區耳鼻喉科就醫   桃園西堤餐廳傳播鏈持續,包括1月9日至該餐廳用餐的一家三口中,就有爸爸及2名兒子確診(案18051、案18052、案18053),台北市衛生局今公佈案18051北市公共場域足跡,1月10日15:30~16:10曾前往大安區微整形外科診所,1月15日11:35~12:45曾前往大同區耳鼻喉科診所看診。     台北市衛生局於1月20日公佈案18051在台北公共場域足跡 圖片來源:台北市衛生局提供     衛生局專委歐佳齡指出,目前已匡列同時段的醫護人員和相關民眾,31人居家隔離,其中3人PCR採檢陰性,28人檢驗中,另擴大採檢6人,目前還在等待結果出爐。     案18116曾在東吳大學參與課程,搭乘北捷板南線往來   另外一名確診案18116則是昨(19)日晚間傳出東吳大學城中校區的確診案例,歐佳齡表示,確診者案18116的職場在新北市,曾於1月15日搭乘高鐵、轉乘捷運抵達信義區,並於1月16日至東吳大學城中校區參加民間團體的課程,待在東吳大學的時間從早上9點至下午6點。歐佳齡指出,目前已匡列65人居家隔離,其中6人採檢陰性,59人檢驗中,並還在調查擴大採檢名單。     台北市衛生局於1月20日公佈案18116的公共場域活動史 圖片來源:台北市衛生局提供     據傳東吳大學校方在19日下午要求曾使用確診者教室「作楠廳」的百餘名師生,需進行自主健康管理,對此東吳大學表示,該場地在16日當天就已經完成例行性清消,確診者沒有與東吳師生有任何接觸。由於19日有師生利用作楠廳場地進行期末成果發表會,人數約一百餘人,校方基於保險起見,才建議在場師生進行自主健康管理,落實體溫量測、消毒、戴口罩等防疫動作,此提議純粹是建議,落實防疫觀念本來就是目前該做的事,請外界不要過度臆測。     延伸閱讀 文章|Omicron+Delta新變種病毒,賽普勒斯傳已有25例確診? 影片|BNT接種開跑!吃普拿疼導致疫苗保護力下降?美女藥師教你「藥」怎麼吃!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2.01.20

  • Omicron+Delta新變種病毒,賽普勒斯傳已有25例確診?

    圖、文/郭佳語      摘要  繼新變種病毒Omicron後,近日地中海島國賽普勒斯(Cyprus)發現一種COVID-19新變異株,是結合Delta及Omicron特性的新病毒,將之命名為「Deltacron」,並稱目前在該國已有25例確診案例。     根據賽普勒斯大學生科教授、生物技術及分子病毒學實驗室主任柯斯崔基斯(Leondios Kostrikis,音譯)披露,這個新變異株同時擁有Delta遺傳背景,以及部分Omicron的突變,且聲稱目前已於該國發現25起確診個案,其中11位為住院患者,14位為一般民眾。   此種新變異株Deltacron很可能還未在賽普勒斯以外的國家被發現,柯斯崔基斯也表示,現已將這25個樣本的序列交給「全球共享流感數據倡議組織」(GISAID)數據庫。     Omicron+Delta,會更可怕嗎?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儘管Deltacron變異株結合了Omicron和Delta特性,目前並還沒辦法判定是否會比Omicron或Delta變異株更強,無論在傳染力或是威力上,是否會更容易傳播或造成重症,目前都仍都言之過早。   此外,亦有另一部份言論指出,這隻新變異株Deltacron也可能僅是樣本汙染的技術失誤,但不管如何,面對起伏反覆的疫情,我們仍不能掉以輕心,指揮中心也表示,目前國內並還未發現同時具有Delta特徵並有Omicron突變的病毒株,將會持續進行監測。     病毒不斷變異,我們可以做什麼?   隨著新變異株消息不斷更新,國外疫情蔓延與升溫,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觀察到,有越來越多現象顯示,確診或確實打過疫苗的人在得到Omicron幾乎都是無症狀或輕症,這點也與目前台灣本土個案的狀況相符。   所謂輕症,也就是其顯現的症狀會與感冒非常類似,在確診後可能會有喉嚨癢、喉嚨痛、咳嗽、發燒、鼻塞、全身倦怠等症狀,亦有少數個案有會有嗅味覺異常。因此若本身有過敏性鼻炎的人,或許有可能性會將之混淆,會更難發現與預防。   也因此仍是建議並鼓勵大家,將疫苗打好打滿,減少染疫的風險。   ● 打好疫苗,保護自己,減少重症機會   目前台灣疫苗仍充足,1/7指揮中心亦表示,開放滿足條件者可以申請第三劑疫苗追加劑,尤其是年長者或是容易感染及疾病嚴重風險者,在接種疫苗後至少能降低重症率。   ➦ 打疫苗前你要注意這些!第三劑/追加劑疫苗怎麼選? 第三劑疫苗追加劑開打,前2劑打AZ需注意!符合3條件即可預約接種   ● 戴好口罩,保護他人,降低傳播速度   為了因應新變異株Omicron威脅,指揮中心也宣布於1/9~1/24,將全國維持二級警戒,加嚴戴口罩等防疫措施,詳細規定如:   加嚴戴口罩規定,外出全程配戴口罩。 運動、運動、唱歌、拍照及直播、錄影、主持、報導、致詞、演講、講課等談話性質工作或活動之正式拍攝或進行時,皆恢復為須戴口罩。   符合以下情形者,得免戴口罩(但應隨身攜帶或準備口罩,且如本身有相關症狀或與不特定對象無法保持社交距離時,仍應戴口罩):   農林漁牧工作者於空曠處(如:田間、魚塭、山林)工作。 於山林(含森林遊樂區)、海濱活動。 外出時有飲食需求,得免戴口罩 於溫/冷泉、烤箱、水療設施、三溫暖、蒸氣室、水域活動等易使口罩潮濕之場合。 於指揮中心或主管機關指定之場所或活動(例如:藝文表演/劇組/電視主播等演出人員正式拍攝演出時、運動競賽之參賽選手及裁判於比賽期間等),如符合指揮中心或主管機關之相關防疫措施,得暫時脫下口罩。     為了因應新變異株Omicron威脅,指揮中心也宣布於1/9~1/24,將全國維持二級警戒,加嚴戴口罩等防疫措施。     延伸閱讀 文章|第三劑疫苗今開放混打!「追加劑」、「基礎加強劑」一次看清! 影片|BNT接種開跑!吃普拿疼導致疫苗保護力下降?美女藥師教你「藥」怎麼吃!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2.01.10

  • 第三劑疫苗追加劑開打,前2劑打AZ需注意!符合3條件即可預約接種

    圖、文/郭佳語      摘要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7)日表示,因應國內發生Omicron變異株本土確診病例,社區感染風險提升,將縮短原第三劑追加劑疫苗時間,自5個月縮短至3個月。也就是說,第二劑滿3個月(12週)的民眾,方可施打第3劑追加劑疫苗。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自1/7起, 18歲以上民眾在完整接種COVID-19疫苗後,於12週後可施打第三劑疫苗(即疫苗追加劑)。     什麼是完整接種?追加劑疫苗又該何時打?   「完整接種」,即代表你已經完成COVID-19基礎劑疫苗的注射。已完整接種的民眾,就是已經打了兩劑疫苗(莫德納、高端、BNT、AZ),或是已經打完一劑嬌生疫苗。   完整接種疫苗者:   .已打完兩劑COVID-19疫苗(無論品牌) .已打完一劑嬌生疫苗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建議,滿18歲以上民眾若已完整接種COVID-19疫苗,建議須在間隔滿12週(84天)以上後,儘速接種1劑COVID-19疫苗追加劑,以提升免疫保護力。   ➦ 為什麼要打第三劑疫苗?第三劑疫苗副作用是什麼? 第三劑疫苗來了!打三劑疫苗可能有什麼副作用?「追加劑」該怎麼預約?     第三劑疫苗追加劑要怎麼打、怎麼選?   (1)如果你是已經打過兩劑疫苗(如莫德納、高端、BNT)等民眾,可接種的追加劑廠牌為——莫德納(半劑量)、高端、BNT、AZ,可以依偏好選擇即可。   (2)若你前兩劑都打AZ疫苗了,追加劑可選擇莫德納(半劑量)、高端、BNT,但此種情況並不建議第三劑追加劑再打AZ,需特別注意。   簡單來說,基礎劑(前兩劑疫苗)打完打莫德納、BNT、高端,那麼追加劑(第三劑疫苗)每種疫苗都可以打;但若原來前兩劑打AZ疫苗的民眾,追加劑就建議避免打AZ疫苗,不要出現打三劑AZ的情形。     基礎劑(前兩劑疫苗)打完打莫德納、BNT、高端,那麼追加劑(第三劑疫苗)每種疫苗都可以打;但若原來前兩劑打AZ疫苗的民眾,追加劑就建議避免打AZ疫苗。     誰可以打第三劑疫苗?   ㆍ已年滿18歲者 ㆍ已完成二劑COVID-19疫苗接種 ㆍ第二劑疫苗施打後已間隔12週   此外,指揮中心也提醒,滿18歲以上民眾均建議應接種追加劑,而其中以下對象建議優先接種:   ㆍ65歲以上年長者 ㆍ長照機構住民與工作者 ㆍ醫護人員、防疫工作人員及高風險工作人員(第一類-第三類對象) ㆍ容易感染及疾病嚴重風險者(COVID-19疫苗公費接種對象第九類)     第三劑疫苗怎麼預約?   指揮中心也指出,目前國內疫苗庫存充足,符合接種條件的民眾,可以透過COVID-19疫苗防治一網通或地方政府衛生局公告,來查詢鄰近的醫療院所,可以提供施打的疫苗廠牌和接種時間。   ➦ 想更瞭解第三劑疫苗? 第三劑疫苗今開放混打!「追加劑」、「基礎加強劑」一次看清!     延伸閱讀 文章|接種新冠疫苗前,要先吃退燒藥?多吃普拿疼可以超前部署? 影片|疫情關在家焦慮值爆表!你我都可能是「怪胎」?心理治療強迫症原來是這樣!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2.01.07

  • 第三劑疫苗來了!打三劑疫苗可能有什麼副作用?「追加劑」該怎麼預約?

    圖、文/翁嘉妤      摘要  第三劑疫苗自12月24日起全面開放混打,針對12歲以上免疫力低下的人,可任選BNT、莫德納或高端疫苗,而18歲以上的民眾,追加劑除了莫德納、BNT、高端3款疫苗之外,經過醫師評估也可以選擇AZ疫苗施打,但民眾對於第三劑疫苗還是有許多疑問,有必要打到第三劑嗎?副作用會不會很嚴重?其實只要了解疫苗效果以及目前各國的防疫趨勢,就不用做無謂的擔心囉!     雖然國內疫情已逐漸趨緩,但民眾仍然不可放鬆警戒,以面對Omicron變異株帶來的威脅。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已於12月2日起開放接種第二劑滿5個月者,可接種第三劑新冠疫苗。並自12月24日起,全面開放第二、三劑疫苗混打,幫助繼續維持疫苗保護力。   ➦ 延伸閱讀: 第三劑疫苗今開放混打!「追加劑」、「基礎加強劑」一次看清!     為什麼還要打「第三劑」?醫:疫苗保護力會隨時間下降   面對第三劑全面開放,有許多民眾會質疑第三劑疫苗的必要性,家醫科醫師何忠祐在個人臉書上表示,即使已接種完第二劑疫苗,疫苗的保護力仍會隨著時間逐漸下降,據美國研究指出,施打完疫苗過6個月後,BNT疫苗的保護力會從86.9%下降到43.3%,莫德納(Moderna)疫苗的保護力會從89.2%下降到58.0%,AZ疫苗的下降幅度最大,會從86.4%到13.1%,這個部份也有另一篇英國研究指出,AZ的疫苗保護力過了4個月會有顯著下降。同時,疫苗對Delta變異株的保護力同樣會逐漸下降,研究指出,經過4個月,BNT疫苗對Delta的保護力從93%下降到53%,可能會產生突破性感染及病毒傳播增加,因此施打第三劑疫苗,從國際研究來看是勢在必行。     何忠祐醫師更進一步指出,根據以色列、英國、美國施打第三劑BNT的研究結果顯示,接種第三劑BNT能夠提供較好的保護力,並且能夠有效預防重症(92%)、減少住院(95%)以及死亡率(81%),因此目前國際間正逐漸取得共識,建議年長者、高風險以及高接觸族群追加第三劑疫苗,讓免疫反應更持久,達到更好的保護效果。     「打完第三劑疫苗,會更不舒服?」疫苗副作用看這邊!   疫苗副作用也是民眾相當關心的議題,也有網友擔心打二劑疫苗副作用都這麼強烈了,第三劑的不是反應是否會更明顯。何忠祐醫師也整理出現有的第三劑疫苗安全性資料,並建議民眾在評估自己是否適合施打第三劑時,可以考量自身染疫風險、是否屬於重症高風險族群、對副作用耐受度、是否有不適合接種疫苗的情形、是否有疫苗禁忌症等因素,必要時可以諮詢信賴的醫師。   ● 施打三劑莫德納副作用   整體副作用發生率與第二劑雷同。將副作用細分成局部以及全身性時,發現第三劑的局部副作用較第二劑略高(84.7% vs. 83.5%),但全身性副作用較第二劑略低。(79.0% vs. 81.3%)   ● 施打三劑BNT副作用   整體副作用發生率與第二劑雷同。將副作用細分成局部以及全身性時,發現第三劑的局部副作用較第二劑略高(74.1% vs. 71.7%),但全身性副作用較第二劑略低。(69.2% vs. 71.7%)   觀察國際現行政策可以發現,施打第三劑疫苗儼然已成為未來對抗新冠病毒的趨勢,為了因應來勢洶洶的新冠病毒變異株Omicron,以及陸續爆出的本土確診個案,何忠祐醫師提醒尚未接種第二劑疫苗的民眾,盡早完成疫苗施打,才能有基礎的保護力。雖然疫苗預約接種平台自第18期結束後便暫停開放,但民眾仍可透過各大醫療院所進行預約、造冊外,也能以網路、電話或是現場掛號的方式預約接種。目前開放的醫療院所包含衛生福利部所屬醫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所屬醫院和國防部所屬醫院,民眾可利用週一至週五增設的夜間門診預約接種。     諮詢醫師:何忠祐醫師    學經歷: 台大家醫科醫師 美國運動醫學會個人教練(ACSM-CPT) 台灣運動營養學會副秘書長     延伸閱讀 文章|打完疫苗哪些事不能做?別讓你的免疫力降低!「這件事」營養師建議要持續保持 影片|BNT接種開跑!吃普拿疼導致疫苗保護力下降?美女藥師教你「藥」怎麼吃!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12.28

  • 第三劑疫苗今開放混打!「追加劑」、「基礎加強劑」一次看清!

    圖、文/翁嘉妤    摘要  新冠肺炎疫苗自今年3月22日開始施打,直至12月22日,疫苗累計接種數量已達3423萬1426劑,但民眾以往對於新冠疫苗的認知,大多都是打完第二劑任務就算「任務完成」,如今指揮中心宣佈開放施打「第三劑」,也讓國內疫苗討論的熱潮再起。     指揮中心24日宣佈開放第三劑疫苗接種   隨著國內疫情漸趨穩定,新冠肺炎疫苗也持續擴大接種,根據指揮中心統計,直至12月22日止的第一劑覆蓋率為79.69%、第二劑覆蓋率為66.31%,不過雖然各縣市都在為提升國人的防疫力做衝刺,但Omicron變異株帶來的威脅仍不容小覷,指揮中心今(24)日宣佈,將全面開放新冠疫苗追加劑混打,可任選BNT、莫德納或高端疫苗,全力防止疫情再度擴散。     「基礎劑」、「追加劑」、「基礎加強劑」怎麼分?   隨著第三劑疫苗的開放,各項新名詞也隨之釋出,建議民眾在接種前先做好功課,對疫苗效力及預約接種也多一層認識。   ● 基礎劑 指完整接種第一劑和第二劑疫苗。據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專家建議,符合新冠肺炎疫苗接種對象與間隔之民眾,應盡速完成基礎劑接種。   ● 追加劑 指一般族群的第三劑。隨著完成接種後的時間越來越長,疫苗保護力也隨之遞減,此外新冠病毒還有不斷出現新的變種株,因此即使在完成第二劑接種後,仍有突破性感染的機率,故建議接種追加劑提升保護力。   ● 基礎加強劑 基礎加強劑是給免疫不全及免疫力低下者接種。由於該族群若只接種第二劑基礎疫苗,將無法產生足夠的免疫保護力,因此基礎加強劑接種全劑量可達到較佳的效果,完成基礎加強劑後滿5個月可再打追加劑。   基礎加強劑接種僅需與第二劑基礎劑間隔28天。目前只開放接種接種全劑量的莫德納、BNT或高端。不建議接種AZ疫苗,因研究顯示AZ疫苗可能無法達到基礎加強劑效果。     圖片來源:指揮中心提供     捲起袖子,第三劑疫苗建議接種者看過來!   衛福部ACIP委員邱政洵指出,專家建議18歲以上國人都應該接種第三劑追加劑,尤其是65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與工作者、醫護人員、防疫工作人員、高風險工作人員和容易感染及疾病嚴重風險者,也就是第一、二、三、九類對象都應該施打。除此之外,邱政洵委員也補充,針對12歲以上免疫力低下的人,追加劑可任選BNT、莫德納或高端疫苗,而18歲以上的民眾除了莫德納、BNT、高端3款疫苗之外,經由醫師評估後,也可以選擇施打AZ疫苗。     圖片來源:指揮中心提供     由於目前國內 ACIP 專家一致認為,AZ疫苗作為第三劑效果相對較差,因此AZ疫苗並不在追加劑的初始考量中,但若接種莫德納、BNT或高端疫苗有嚴重不良反應者,還是可以考慮接種 AZ 疫苗,對此指揮官陳時中也表示,近期英國牛津大學有發表第三劑AZ研究,對於變異株也產生很好的效果,因此疫苗效力的數據其實都是在持續變動中的,預計會再請專家小組展開討論,看是否要將AZ納入選項之中。     疫苗預約平台將暫時關閉!第三劑要追加該怎麼預約?   陳時中在12月23日防疫記者會上宣佈,自第18期接種截止後,疫苗預約接種平台便會暫時關閉,恢復到醫療院所接種與造冊,並且會強化疫苗地圖,協助民眾搜尋。目前民眾可以透過各地方政府衛生局合約醫療院所預約疫苗,也可以利用衛福部所屬醫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所屬醫院、國防部所屬醫院於週一至週五增設的夜間門診預約接種。指揮中心預估2022年2月後,才會出現第三劑接種潮,因目前第三劑需求不多,所以未來若有大量接種情況,會再評估重啟平台。   圖片來源:翻攝自疫苗預約平台       延伸閱讀 文章|中研院女研究員確診!北市府今公佈活動史,足跡遍及雙北 影片|BNT接種開跑!吃普拿疼導致疫苗保護力下降?美女藥師教你「藥」怎麼吃!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12.24

  • 中研院女研究員確診!北市府今公佈活動史,足跡遍及雙北

    圖、文/翁嘉妤   圖片來源:衛福部疾管署YouTube  摘要  國內連續34天本土案例「加零」破功!9日傍晚傳出一名中央研究院南港P3實驗室人員,疑似因進行新冠肺炎實驗而不慎染疫確診。對此指揮官陳時中證實,確實有實驗人員PCR檢驗陽性,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更表示,這應該是國內首起P3實驗室發生工作人員感染的個案。     中央研究院P3實驗室昨(9)日,傳出一名女性員工確診感染新冠肺炎,讓國內連續35天加零確定破功,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該名個案為20多歲女性,居住地位在新北市,在中研院前基因體研究中心P3實驗室員工作,過去有咳嗽症狀達一週,直到12月8日出現嗅味覺異常症狀,主動就醫採檢後確診。指揮官陳時中、醫福會執行長王必勝9日深夜已趕往集中檢疫所視察。     圖片來源:王必勝個人Facebook     針對院內傳出確診案例,中研院發佈新聞稿指出,在接獲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通知後,便立即組成應變小組,進行相關處置措施。自9日晚間開始針對基因體研究中心大樓全面清潔消毒,除配合檢疫對象外,全棟同仁居家辦公。後續院方將配合指揮中心各項作業,持續掌握發展情況,提供同仁諮詢與協助,並且會於10天內完成調查報告,全力配合防疫。     中研院確診足跡公佈!常坐捷運、逛百貨趴趴走   該名研究人員本土確診足跡遍及雙北,活動史含有古亭屈臣氏、京站時尚廣場、汐止康是美、大三元酒樓、汐止孫東寶、汐止遠雄陶板屋、台北月見ル君想フ餐廳等,且因主要搭乘捷運通勤,因此也曾造訪捷運南港站、古亭站、東門站、台北車站等地。包括環球購物中心及京站時尚廣場等商場也於9日公告指出,已收到北市衛生局確診者到店通知,將在全館閉店後進行清潔消毒作業。     台北市副市長黃珊珊10日出席防疫記者會,公佈該名研究人員相關足跡。 圖片來源:台北市政府     台北市長柯文哲今(10)日在疫情記者會中指出,台北市目前已匡列94位居家隔離者,80位PCR報告陰性,其餘尚在檢驗中,但目前有症狀者2人。柯文哲表示,該案足跡遍布雙北,若民眾有疑似出現新冠肺炎症狀,不要輕忽,可至7大醫療院所做篩檢,以往7大院所僅開放上午篩檢,今天起將恢復全天篩檢,讓篩檢量再度擴大,並呼籲民眾盡快完成疫苗接種。   台北市7家公費PCR檢測醫院:   1.聯合醫院中興院區 2.聯合醫院和平院區 3.聯合醫院仁愛院區 4.聯合醫院陽明院區 5.聯合醫院忠孝院區 6.萬芳醫院 7.關渡醫院   資料來源:台北市政府衛生局     Alpha老鼠一咬竟得Delta?「老鼠門」猜測四起   堅守已久的本土「嘉玲」破功,不僅讓民眾人心惶惶,網路上也開始有許多謠言發酵,甚至傳出該名女研究員是被實驗室的Alpha老鼠咬到才會感染,卻初步判定是感染Delta,各方懷疑、猜測盡出。對此柯文哲強調,根據醫學知識,不太可能是動物傳人,目前全世界數據也沒有動物傳人的案例,該案更有可能是實驗室在處理病毒時的外洩事件,除了調查人員以外,還需要調查整起案件。指揮官陳時中也在9日緊急記者會時表示,「實驗室有相關的病源在,病原和染疫的基因序列到底是如何要進一步判斷,所以我們要求內部要有檢討、調查報告,外部也會有專家進去做相關的檢查」。     圖片來源:PAKUTASO     新北市歡樂耶誕城辦不辦?侯友宜:暫不受影響   新北市長侯友宜也在今(10)日召開記者會表示,針對這名個案已匡列66名接觸者,居家隔離44人,PCR結果顯示43陰性,1個結果未顯示。其中女研究員與男性友人同居,但該男性友人PCR已顯示為陰性,僅剩1人PCR結果未出爐,侯友宜表示今日下午會對外說明,請民眾勿過度恐慌,市府會全力防堵,嚴正以待面對疫情。   對於新北市年末的壓軸活動「新北市歡樂耶誕城」,侯友宜指出,目前活動暫不受影響,希望民眾參與活動配合防疫規定,全程配戴口罩,遵守實聯制,會場設有飲食專區可供民眾飲食,新北市會隨時掌握疫情最新狀況,萬一疫情有擴大情形,必要時仍會限縮活動規模,一切以疫情變化及安全為主要考量。   時值2021年末,聖誕、跨年、春節等大型活動也將陸續展開,王必勝表示,希望每個人的防疫基本功「戴口罩、勤洗手、打疫苗」能確實做好、持續保持,盼台灣也能安然度過這次危機。     延伸閱讀 文章|破解疫苗謠言!打疫苗前要停用這些藥?打完疫苗後「不能揉」否則會血栓? 文章|拉肚子代表得新冠肺炎?急性腸胃炎、新冠肺炎不再分不清,腹瀉就別瞎操心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12.10

  • 新冠肺炎疫情讓你心驚驚?別讓壓力型毛髮殺手「休止期落髮」找上你!

    文/楊雅雲 圖/翁嘉妤      摘要  頭髮會有新陳代謝,平均每天會掉100~150根頭髮,這是「正常落髮」現象。倘若突然發生大量掉髮的狀況,就要小心了,你可能正在經歷「休止期落髮」!你知道壓力及營養不均衡都是不正常掉髮的天敵嗎?美醫誌邀請皮膚科專科醫師朱冠州,帶領你認識壓力型毛髮殺手,找到應對良方。     重大事件的刺激,是休止期落髮發生的原因之一   「休止期落髮」常發生在重大事件之後,例如發燒、ICU(加護病房)重症治療、內分泌問題、營養不均衡或懷孕生產引起的荷爾蒙劇烈變化,造成頭髮毛囊在正常生長軌道上受到外力刺激,瞬間來到休止期,致使毛髮漸漸脫落,這種突發的大量掉髮現象稱為「休止期落髮」。   休止期落髮在事件發生後的3到6個月會產生大量的掉髮,甚至用手輕輕撥頭髮都會有一把一把的頭髮掉落,休止期落髮又分為急性及慢性休止期落髮:   (1)急性休止期落髮   短期的大量掉髮,落髮延續時間在6個月以內。   (2)慢性休止期落髮   反覆性及斷斷續續的掉髮,落髮延續時間超過6個月以上。   休止期落髮的症狀,在排除病症治療後的3個月到6個月,就能完全恢復。           新冠肺炎會導致休止期落髮現象?原來是壓力造成的!   國際文獻指出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由於民眾必須短時間內面對工作、家庭、學業及社交帶來的巨大變化,心理壓力及生存恐慌瞬間攀升,新冠肺炎確診者休止期落髮發生比例高達30%~50%, 即使是無症狀的感染者,也有10%的機會可能會產生休止期落髮。   新冠肺炎引發休止期落髮的原因:   1. 社會心理的壓力誘發因素,社會心理壓力包括隔離壓力、住院壓力以及生命威脅壓力,在這個壓力下神經傳導的神經酼胺、多胜肽等,都會影響毛囊的生長期,導致毛囊快速進入到休止期。   2. 當得到新冠肺炎時,人體體內會產生巨大的激素風暴,造成促炎細胞激素大量增加,是休止期落髮最主要的原因。   3. 新冠肺炎患者會大量消耗體內的抗凝血物質,造成血管裡產生微小的血栓,這些微小的血栓會阻塞末稍或毛囊周圍血管,造成不正常落髮。   4. 治療期間使用的藥物影響。     雄性禿是歲月累積、無法挽留的落髮現象   雄性禿的掉髮則屬於經年累月且緩慢的進行,而且雄性禿影響的毛囊會逐漸萎縮,所以掉落的頭髮會越來越細,細到某一種程度後,頭髮就不會再生長。男性及女性的每日正常掉髮情形並無分別,然而女性罹患雄性禿的機率約1/10,而男性隨著年紀越長,約有60%~70%的男性會有雄性禿的問題。     找到休止期落髮的病因,連根拔除做治療   皮膚科專科醫師朱冠州指出,休止期落髮最有效的治療方式,是找到症狀引發的原因,連根拔除對症治療。如果患者因藥物或營養不均衡引起的落髮,只要改變用藥及飲食習慣,掉髮症狀就會慢慢緩解。倘若患者的落髮是因其他疾病引起,例如貧血或甲狀腺問題,如果無法找到疾病的治療方法,變成反反覆覆、斷斷續續的落髮現象,就會成為長期的慢性休止期落髮。   朱冠州醫師表示,仰賴藥物治療休止期落髮只能達到短期的改善,無法根除落髮現象。傳統治療落髮藥物包含柔沛、適尿通及新髮靈等口服藥,但這類藥物是針對雄性禿治療,藥物機轉和休止期落髮狀況不同。雄性禿是體內荷爾蒙轉換成DHT(雙氫睪酮,會導致毛囊分化進而落髮)攻擊毛囊,運用藥物阻斷DHT,可以延緩毛囊受攻擊後的萎縮現象,另外,2%~5%的患者在服用治療雄性禿藥物後,可能會發生性功能低下或男性女乳症的副作用,不過這些後遺症在臨床上發生機率極低且停藥後都能恢復,患者無需過度擔心。通常單純的休止期落髮,醫師不會以口服藥作為治療方法,如果患者需要快速恢復,建議搭配生髮水使用。     切勿把Google大神當醫師,有落髮問題請向專業醫師諮詢   掉髮原因具有多種可能性,當發現掉髮情況超過正常生理性掉髮的髮量,不能以網路資訊自我評斷,建議儘早向專業醫師諮詢。醫師診斷落髮的指標包含病史、掉髮數量、掉髮頻率及掉髮的粗細等多項細微檢查綜合評估,並運用數位放大鏡觀察頭皮現象加以診斷,找到落髮原因,才能對症治療。   想要遠離壓力型掉髮或休止期的落髮,朱冠州醫師建議,平日要適度放鬆心情、保持作息規律,避免處於長期緊繃壓力的狀態。缺血性貧血也是引起休止期落髮的原因之一,注重健康飲食,維持營養均衡,對於毛髮保健具有舉足輕重的助益。     諮詢醫師:朱冠州醫師    學經歷: DCDC生髮診所 醫師 DCDC生髮診所院長 台灣植髮學會理事長 台大醫學系畢 馬偕醫院皮膚科住院醫師 台北市立仁愛醫院皮膚科總醫師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專科醫師 亞洲植髮醫學會會員(AAHRS)     延伸閱讀 文章|愛曬太陽讓雄性禿機率大增!不分男女,人人都有落髮危機?! 影片|一直掉頭髮也是新冠肺炎後遺症?放置不管當心「落髮禿頭」!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10.21

  • 打完疫苗要吃什麼才能增強免疫力?營養師教你從飲食緩解疫苗副作用!

    文/翁嘉妤 圖/傅暄閔      摘要  根據美國2021年1月《心理學觀點》期刊研究指出,營養不良可能會造成疫苗保護力下降,因此均衡飲食可說是「後疫情時代」的全民課題。在居家防疫期間,我們可能已經養成一些挑食、重口味的不當飲食習慣,不妨透過接種疫苗這個契機,來幫助調理體質,讓身體獲得必須的營養素,不僅幫助緩解副作用的不適感,也有助於強化體內的免疫系統。     國內疫苗接種對象開放範圍擴大,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21日公佈統計數據,目前已有567萬4千多人次接種新冠疫苗,疫苗覆蓋率達到23.5%,COVID-19公費疫苗預約平台第三輪的預約,也有約121萬2千人完成手續。不過隨著接種人數增加,打完後應如何緩解副作用帶來的不適感、維持疫苗保護力,也是許多民眾好奇的議題。     打完新冠疫苗要注意這些!營養師飲食重點提醒   疫苗雖然可以幫助加強對病毒的防禦力,但是若生活習慣不佳、飲食不均衡,也是會拖累身體的保護機制,尤其防疫期間許多人都會選擇美食外送,卻往往忽略了營養均衡的概念,為此王若昱營養師提出以下5個飲食要點,並提醒民眾盡量選擇原型天然食物,不要常吃高油、高糖、高鹽份和加工食品(如火腿、培根、零食等),才能幫助身體恢復元氣,與體內的疫苗一同提升抗疫保護力。     一、適當喝水來補足缺失水份   接種疫苗後一到兩日內,可能會有一些發燒、反覆畏寒又大流汗等副作用,因此需要注意補充水份。由於人體在退燒的過程中,會透過排汗來散熱,所以排汗越多,缺失的水份就越多,必須靠飲水量來補足。王若昱營養師指出,每日應補充的水份可以用「體重 × 30~40㏄」來換算,例如體重50公斤者,50 × 30 = 1,500,因此每日水份攝取標準就是1,500㏄ 。(腎衰竭或心衰竭不適用此標準,請諮詢醫療人員)           此外,接種後若有大流汗或水瀉等情況,都會造成電解質流失,王若昱營養師表示,這時可以適量補充一些含有電解質的運動飲料,來保持體內水份、電解質與酸鹼平衡。     二、補充優質蛋白質   蛋白質是製造免疫細胞的原料,優質蛋白質食物包含豆魚蛋肉奶類,可以幫助免疫細胞保持良好運作,其中「豆」指的是黃豆製品,如豆腐、豆乾、豆漿、毛豆、黃豆、黑豆等。王若昱營養師建議,剛打完疫苗若發生食慾不振,可補充雞蛋、魚類、豆腐等較易入口、好消化的蛋白質。   三、選擇好油脂   施打疫苗後要避免吃太多容易促發炎的食物,如炸物、精緻甜點、含糖飲料、洋芋片、零食、烘焙製品等。王若昱營養師指出,Omega-3脂肪酸具有抗發炎效果,Omega-6脂肪酸有促發炎的效果,留意均衡攝取人體必需脂肪酸Omega-6和Omega-3的比例,建議比例3~5:1,可以讓身體調控發炎處在平衡狀態,一般外食族群Omega-6和Omega-3的攝取比例為20:1,容易導致身體長期處在慢性發炎狀態,進而對免疫力有不良影響。   Omega-6 脂肪酸富含於大豆沙拉油、葵花油、玉米油等,Omega-3脂肪酸的來源則主要是深海魚類,如鯖魚、鮪魚、鮭魚、秋刀魚等,還有堅果類、海藻、亞麻仁油等,烹調用油選用不影響發炎平衡的Omega-9油脂來源,如橄欖油、芥花油、苦茶油、酪梨油。所以接種後不僅要留意補充抗發炎的Omega-3食物,選用Omega-9的烹調用油,也要盡量少吃富含Omega-6的炸物。     四、若食慾不振可選擇好消化澱粉   近期通訊軟體上曾誤傳澱粉會影響疫苗效力,接種後3天應避免攝取所有的澱粉類食物,但其實傳言實屬錯誤。澱粉是人體一日所需,好的澱粉幫助身體補充能量,應避免的是容易造成發炎的精製糖、蛋糕甜食、洋芋片和炸物。王若昱營養師建議,接種疫苗後若發生食慾不振的副作用,可選好消化的粥類或清湯麵類,幫助在身體不舒服的狀態下補充基本能量。     五、補充支持免疫的營養素   由於人體在接種新冠疫苗後,會開始產生相關免疫作用,所以會有一些注射部位或全身的發炎反應,這時會快速消耗體內與免疫功能相關的維生素和礦物質,王若昱營養師指出,這段期間可以補充富含以下營養素的天然食物來源,幫助調節與支持免疫力。   1. 維生素C   適量補充維生素C對人體好處多多,在免疫方面是保持免疫細胞活性的關鍵營養素,能協助巨噬細胞和T 細胞更有效地發揮作戰能力,增加人體對抗外來病菌的能力。   蔬菜水果是維生素C的最佳來源,例如奇異果、柑橘類、芭樂、釋迦、蕃茄、草莓、鳳梨,還有甜椒、青椒、球芽甘藍、苦瓜、青花椰菜等都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維生素C容易受熱破壞,所以每天攝取適量2~3拳頭份量的水果還是很重要的。除了食物來源外,不少人也會選擇服用保健食品來補充維生素C,建議與了解自身身體狀況的營養師或醫療人員討論建議攝取劑量。     2. 維生素D   維生素D是脂溶性維生素,可以減少人體的發炎反應,也可以調節免疫功能,人體可以透過接觸陽光來自行合成,也可以藉由食物或營養品來攝取。含有維生素D的食物包括富含油脂的魚類、魚肝油、肝臟、蛋黃、強化維生素D的乳製品、曬過太陽的香菇、木耳等蕈菇類等。   王若昱營養師建議民眾,防疫期間可以走到陽台、打開窗戶曬曬太陽,補充一下維生素D,也讓心情可以放鬆一下,享受陽光帶來的療癒。     3. 鋅   鋅是一種微量礦物質,能夠幫助免疫系統功能完善,也是活化人體中抗氧化酵素的重要元素之一。天然食物中的蛤蜊、蚵仔、瘦肉、堅果類、全穀類都是富含鋅來源的食物。   防疫的前提,在於有一個健康的身體,疫苗只是輔助增加對病毒防禦力的角色而已,因此若只是在短時間內攝取單一營養素,是無法完全發揮身體的保護機制的,長期保持營養均衡的飲食習慣,才是健康之道。王若昱營養師提醒,除了要留意飲食均衡外,也要記得保持良好生活習慣,少熬夜、不抽菸,飲酒不過量,放鬆心情,這樣才能支持免疫系統順利運作,全力對抗新冠病毒。       諮詢營養師:王若昱營養師    學經歷: 輔仁大學營養科學系碩士 曾任亞東醫學中心 營養師 曾任營養品研發 顧問營養師 現職健康體重管理 營養師 現職居家長照與社區演講 營養師 現職台灣健康體重管理促進會 合作講師           延伸閱讀 文章|餐餐吃外送、沒冷氣會死、久坐懶得動?戒掉你的居家防疫壞習慣! 文章|夏天吃芒果會誘發皮膚過敏?真實原因就在這裡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8.20

  • 餐餐吃外送、沒冷氣會死、久坐懶得動?戒掉你的居家防疫壞習慣!

    文/翁嘉妤 圖/傅暄閔      摘要  全台疫情雖然已進入微解封階段,但為了防止疫情傳播,多數民眾仍然選擇待在家中,減少出門群聚的機會,但疫情期間長期宅在家裡,不僅較難兼顧飲食均衡,生活作息混亂,甚至長期下來還忽略運動、曬太陽,養成許多不良習慣。可別讓疫情影響了你的身心健康,趁早戒除這些NG行為,讓營養師教你建立正確的日常觀念,一起安然度過疫情危機吧!     防疫期間長期宅在家,你是不是也在不知不覺中養成了一些不良習慣呢?不是餐餐仰賴美食外送,就是天天窩在冷氣房中,與陽光接觸的機會也變少了,更別提體重還直線上升,就連上一次運動都不記得是什麼時候了?其實居家防疫期間正是調整飲食習慣的好時機,平常也不應忘記運動及日曬的重要性,王若昱營養師指出4項常見的居家防疫壞習慣,不妨審視自己是否該多加留意。     居家防疫壞習慣1:飲食不均衡   防疫期間民眾經常透過美食外送解決三餐,但外食通常都是以大量澱粉、高油烹調肉類為主,或是使用炸物或加工製品(如火腿、臘腸等),較少蔬菜、水果及乳品類,不僅較難顧及均衡飲食,重口味的調味方式,也讓民眾無法了解食材新鮮度。若選購外食時不注重營養、多元,攝取的膳食纖維、維生素、礦物質會容易不足。   除了均衡飲食外,很多民眾容易忽略烹調時使用的「油」對健康造成的影響,王若昱營養師指出,油脂是屬於三大營養素之一,身體的慢性發炎跟烹調時使用的油品也是息息相關。平常身體發炎的狀態,除了傷口紅腫疼痛的急性發炎,其實也有所謂的「慢性發炎」。這是由於免疫系統在碰到如病毒、細菌等外來物入侵時,會啟動免疫發炎反應保護身體,但如果發炎反應長期持續,對身體健康反而會有危害,包括疲倦、頭痛、腰痠背痛、過敏,甚至糖尿病、心臟疾病、關節炎等,都與慢性發炎有關。   很多民眾都會選擇服用止痛藥來緩解慢性發炎造成的不適,卻只是治標不治本,建議還是要從飲食習慣上的根本改善。王若昱營養師表示,若要預防慢性發炎疾病,平時要留意攝取人體必需脂肪酸「Omega-6」和「Omega-3」的比例,建議攝取比例3~5:1,Omega-3的脂肪來源主要是深海魚類及堅果類,這些都是一般外食較為缺乏的,外食較多食物使用Omega-6的油脂烹調,例如大豆沙拉油、葵花油、玉米油等,所以常吃外食的人才會因為Omega-6攝取過多,Omega-6:Omega-3比例失衡至20:1,造成長期慢性發炎。   食物的「烹調方式」也很重要,王若昱營養師建議,盡量選擇蒸、煮、烤、燉、滷、涼拌等低油烹調方式,避免油炸、三杯、糖醋、蜜汁、勾芡羹類等高油烹調,而且後者大部分屬於重口味的料理方式,對身體健康也是一大負擔。   另外提醒民眾要少喝飽含熱量和糖份的大地雷「含糖手搖飲料」,根據國健署調查,含糖飲料是國人攝取精緻糖的最大來源,尤其夏天更是難擋手搖飲料的誘惑,不過食藥署規定自110年1月起,所有的手搖飲料都必須標示「總糖量」和「總熱量」,在選購飲料時不妨多看幾眼,控制一下自己的口腹之慾。     居家防疫壞習慣2:長時間久坐不運動   防疫期間長期久坐、缺乏運動的居家生活型態,容易造成肌肉流失,並增加肥胖、慢性病的發生機率。王若昱營養師表示,居家上班期間可以嘗試「站著」使用電腦,或是每30分鐘就起身走一走,避免久坐。即使在室內,也可以透過運動來活絡身體,例如居家有氧運動、啞鈴、彈力帶等,或利用現有的安全設備,包括桌椅、牆壁等做伸展運動,不僅幫助延緩肌肉流失,也可以緩解久坐產生的腰背痠痛。           雖然目前疫情警戒已「微解封」,政府也開放健身房和運動場館供民眾使用,但運動時仍然要記得遵守防疫準則,不想外出運動者,也可以在家搭配網路上有氧運動或肌耐力訓練的影片,讓自己跟著活動筋骨,維持身心健康,但仍要記得運動不要過量,過程也要做足防護,慎防受傷。     居家防疫壞習慣3:缺乏陽光日曬   新冠肺炎疫情徹底改變了許多民眾的生活型態,幾乎足不出戶的生活模式,可能讓許多民眾身體的維生素D含量不足。根據國民營養調查顯示,維生素D是國人攝取容易不足的營養素,雖然疫情前我們還是可以經由日曬來補充維生素D,但在居家防疫期間,維生素 D的重要性卻經常被忽略。由於人體有部份維生素D是透過日照獲得,因此王若昱營養師提醒,家中或工作場所中若有陽台者,白天不妨避開日正當中的時間,在早上9點~10點或下午3點~4點時走出冷氣房,出來曬一下約10~15分鐘的太陽。   維生素D也可以透過飲食補充,如富含油脂的魚類、魚肝油、肝臟、蛋黃、強化維生素D的乳製品、曬過太陽的香菇、木耳等蕈菇類。除此之外,也有人會選擇以營養品來補充維生素D,但服用前務必要注意每日劑量,建議與了解自身身體狀況的營養師或醫療人員討論建議攝取劑量,過量補充維生素D可能會產生副作用,多吃無益。     居家防疫壞習慣4:過度焦慮無法放鬆   新冠肺炎疫情未退,確診數不斷起起伏伏,變種病毒又來勢洶洶,許多人防疫期間難免會感到焦慮,或是因為工作受到影響而心情沮喪。王若昱營養師指出,疫情雖然大幅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但我們也不用給自己太大的壓力,不必每天長時間持續接收疫情新聞,聊天的內容也不要集中在討論疫情,這樣只會讓焦慮指數越來越高,增加無謂的恐慌,甚至影響睡眠,導致生活能力下降。   近期居家「療癒風」正盛,種植植物可以綠化環境,飼養寵物也可以為生活增加不少樂趣,都是許多民眾調劑生活的選擇。王若昱營養師建議,園藝培育或陪伴寵物,都可以舒緩心情,每一個過程都是值得期待、充滿喜悅的,透過這些活動將注意力從疫情上轉移,不再掛心疫情期間的焦躁不安,對紓解情緒也很有幫助。   台灣人首次經歷如此漫長的居家防疫,難免會在不知不覺中養成一些壞習慣,或在疫情壓力下逐漸迷失,不曉得該如何找回自己的步調,其實除了養成正確的防疫觀念外,也別忽略了注重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均衡飲食、多運動,偶爾曬曬太陽,培養園藝興趣,或找時間陪伴家中的毛小孩。疫情之下,我們應該加強的是自我的韌性,適應新的生活方式,可別太放縱自己,反倒被疫情擊垮了。       諮詢營養師:王若昱營養師    學經歷: 輔仁大學營養科學系碩士 曾任亞東醫學中心 營養師 曾任營養品研發 顧問營養師 現職健康體重管理 營養師 現職居家長照與社區演講 營養師 現職台灣健康體重管理促進會 合作講師           延伸閱讀 文章|拉肚子代表得新冠肺炎?急性腸胃炎、新冠肺炎不再分不清,腹瀉就別瞎操心 影片|你不胖,只是假胯寬!3分鐘改善久坐臃腫下半身!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7.30

  • 線上就能看醫生!迎接視訊看診的遠距醫療時代

    文/林聖錡 圖/翁嘉妤      摘要  COVID-19新冠肺炎在全世界疫情仍然嚴峻,台灣也不例外,醫護人員也疲於奔命照顧各式各樣的病患,醫療系統似乎像塞車般難以找到順暢的道路,許多的流程及檢驗、繁瑣的管理系統導致醫護出現過勞的狀況,不只是在疫情發生的當下,這已是長久以來累積的問題。面對病患暴增、醫護人員短缺的情形,如果沒有新的變革,醫療系統就會崩盤。因此運用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和資通訊科技來達成智慧醫療、精準醫療等醫學技術的發展就變得非常重要,遠距醫療(Telemedicine)就是其中之一,如何落實遠距醫療並實際應用,對於疫情當下和疫情後,仍有許多挑戰。     談到遠距醫療, 就先得回溯到100多年前心電圖的發明,這是由 William Einthoven運用當時的電話及電報線達到遠端傳輸的效果,藉此正確判讀病人心臟跳動所產生的電位微小波動,這就是遠距醫療的前身。以美國為例,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在1960年代,藉由科技監控在外太空的人體健康狀況,於必要時提供醫療建議;這也證實在遠距的情況下, 醫療服務可以於雙向溝通並進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定義,遠距醫療是藉由資訊通訊科技,增加汲取照護和醫療資源的方式,進而提升病人病情結果。     遠距醫療仍需基礎軟硬體配合   隨著時代的進步,傳統的遠距從電話問診、電郵,或到近期如LINE等通訊軟體傳達病情,傳遞影像和檢查報告等,這已是許多醫界、醫病甚至親友之間,很普遍的諮詢或討論病情的方式。視訊的方式也是其中之一,這方面需求都一直存在,尤其這兩年遇到新冠肺炎疫情,使用遠距醫療看診比例逐漸增多,即便如此實務上仍有困難存在。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數位醫學暨智慧醫療推動中心主任楊智傑醫師表示,長者手機若是陽春機,或是使用智慧型手機但不一定會操作視訊APP,在軟體方便性上本身就是挑戰。另外一個問題是身分辨識和健保卡刷卡的問題,醫院端如何在無法實體刷健保卡的情況下仍能夠完成看診和健保申報,這些基礎建設的部分都需要軟硬體配合。   另外一個遠距醫療的應用就是穿戴式裝置做遠端生理量測,在疫情期間檢疫所及居家隔離都會配發血氧計,拍照血氧計數字然後上傳,醫院端就可以知道隔離者的狀況,但比較理想符合加密安全作法是用雲端監測方式,血氧計透過藍芽傳至手機再傳至雲端。現在一般家用的血壓血糖測量則是已符合數位化遠距醫療使用,搭配遠距門診就可以讓醫師看到過往監測記錄。楊智傑醫師說,穿戴式裝置已行之有年,但是在醫療上仍不普及,自然使用的人數無法提升,相關知識就不會被傳遞出去,例如現在開發中的心電式穿戴裝置,可針對睡眠障礙或心律不整監測,只要病人戴這項裝置回家就可以記錄,上傳至醫療端後,AI就會分析心電訊號並做成報告,有利於醫師運用報告來解釋病患狀況。這些軟硬體的建置是相當必要,尤其對於後疫情時代的醫療變化,不僅可降低醫護人力負擔,亦可提升醫療服務的效率與品質。     遠距醫療重要性與病患需求   遠距醫療為何重要,楊智傑醫師表示這與病患需求有關,第一點是解決病患運輸交通問題,不僅僅是在偏鄉,都市也會有這種問題,病患有人從很遠地方舟車勞頓,為了要看到心目中信任的醫師門診,過程對病患很辛苦,尤其是高齡或行動不便者,住在沒有電梯大樓的地方更可以浮現這種問題。第二點是解決慢性病處方箋者與醫師的時間,在現行的門診上,很多人只是來拿藥,不是實際看診,這類民眾其實可以在家透過遠距醫療讓醫師確認狀況就可以拿處方箋,這樣也不用排擠到真正有看診需要的人。     法規窒礙遠距醫療難以持續   不過在法規上要推動遠距醫療必須要有依據,尤其是突破通訊診察治療辦法的限制,它的母法是醫事法第11條,也就是醫師必須要親自看診,除了部分族群如偏鄉、離島、山地居民、出院後需要追蹤的患者,還有國際病患。楊智傑醫師表示,因應疫情升溫至第三級警戒,這項法條已稍微鬆綁,因為很多有定期回診需求的慢性病人不敢去醫院;因此衛福部推動全國視訊診療指定院所開設「視訊診療門診」,同時開放複診病人經醫師評估病情穩定可採電話問診,還有居家隔離者及初診者都可適用,對於民眾及醫師來說都是個安心的保障。但是若在解除三級警戒以及後疫情時代,這條法規可能就會回復至原本的狀況,其實很多急性病人出院三個月內的追蹤、長照機構,以及家庭整合照護慢性病管理、居家照護、慢性病管理等都有遠距醫療的需求,通訊診察治療辦法的修改及鬆綁的確有其必要。     疫情之下8,000家醫療機構投入視訊診療門診   談到疫情下衛福部推動的「視訊診療門診」,全國已有8,000多家醫院及診所投入,但不是每個科別都有開放視訊門診,以台北榮總為例,心臟內科、神經內科、精神科都投入遠距門診的行列,不過遠距醫療只有開放給有慢性病處方箋且在榮總看過診的患者,看診地區則不限於台北市。雖然只開放部分的科別,但民眾踴躍的程度讓院方也嚇了一跳,透過遠距民眾看診時間也拉長,相對於面對面看診,遠距門診民眾也多花了更多時間詢問健康相關的問題,顯見遠距門診的影響力是逐漸擴大。     遠距醫療如何落實健保、藥品、配送、隱私及安全   整體而言,遠距醫療的推動仍然有諸多障礙,除了軟硬體的建置,人員的配置訓練,還有以下幾點尚待克服   障礙一:如何透過雲端查詢病患用藥紀錄   現行做法是透過病人健保卡查詢雲端藥例,因為許多病患都會有重複看診的情況,特別是管制藥品都會有重複拿的情形,而醫師現場看診透過健保卡才看的到紀錄;但遠距醫療不可能刷健保卡,目前健保署已經適度開放可以用遠端查詢病患用藥的紀錄。   障礙二:藥品如何領取   遠距醫療醫師開的藥方要如何讓病患拿到,這是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以台北榮總為例,做法是將處方箋寄送到病患家中,病患可以去醫院或是附近藥局領藥,不考慮藥物配送的方式是因為藥物配送成本很高,至於是否由藥師親送藥品至病患住所,在肺炎疫情的風險下也不太適合。   障礙三:健保給付   在遠距醫療的方式下進行醫療行為,如何計價和給付目前還沒有真正的辦法出來,繳費仍要家屬或代理人去醫療機構繳費。不過為了避免交叉感染、減少民眾進入醫院,不少醫院外面都設立領藥窗口,只要刷健保卡、領藥,就可以離開,儘量減少在醫院停留的時間。健保署有協助在積極解決這方面的問題,目前為止尚未有完整的方案。   障礙四:隱私及安全   這次因應疫情許多政策是匆忙上路,像是遠距門診,多半是使用市面上的視訊軟體,例如LINE、ZOOM等等,這些影音檔並沒有妥善管理,而是各自儲存在醫院的儲存裝置,所有病歷資料、影像傳輸、用藥處方等資料的隱私權,以及相關的網路安全都必須要訂定 準則及法規來依循,避免衍生出日後的糾紛。   針對後疫情時代遠距醫療該如何發展,楊智傑醫師表示,除法規能儘速鬆綁外,當務之急就是以簡單方便的方式來解決需求,目前不論是醫院端或民眾端,遠距醫療和網路環境尚無法跟上科技的進展,再來就是醫療分配,如果開放遠距醫療,民眾都可以自由選擇醫師,醫療生態會改變,在規劃上必須要小心。所有的疾病若能提前預防,治療成效會較好、成本也會比較低,政府應加緊部署遠距醫療,透過業界與醫界的整合,用更安全的數位環境,面對未來的醫療挑戰。       諮詢醫師:楊智傑醫師    現職: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數位醫學暨智慧醫療推動中心主任 學經歷: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醫學系副主任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醫學院腦科學研究所專任教授 臺北榮總精神部教授特約主治醫師           延伸閱讀 文章|AZ疫苗猝死頻傳,郭台銘爭取BNT!AZ+BNT效果佳?一圖了解各疫苗差異 文章|賈永婕速捐數百台HFNC 帶你一次看懂「救命神器」優缺點!新冠肺炎疫情見真情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30

  • 破解疫苗謠言!打疫苗前要停用這些藥?打完疫苗後「不能揉」否則會血栓?

    文/林聖錡 圖/翁嘉妤      摘要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在各地創下新一波的感染,而關於疫苗的網路傳言也從來沒有斷過,近期在網路上就傳出一則訊息,內容說明接種疫苗當天應該停用藥物:包含阿斯匹林(Aspirin)、保栓通(Plavix)、抗血栓藥物(Dipyridamole)、抗凝血劑等等,以及注射疫苗後去揉注射部位產生血栓的話題,越來越多的傳言使得年長者出現了疫苗緩打潮,連帶影響到整體國民的接種進度和全體免疫率,究竟藥物跟人體有什麼樣的關聯性,美醫誌帶您來破除謠言。     接種疫苗已成為近期台灣主要的話題流量之一,不過在接種疫苗的同時,有關疫苗的假訊息也從來沒有少過,近期在網路上就出現了最新的傳言,呼籲民眾接種疫苗當天停用藥物如包含阿斯匹林(Aspirin)、保栓通(Plavix)、抗血栓藥物(Dipyridamole)、抗凝血劑等等,而部分民眾就確信通訊軟體內的訊息,但其實這些都沒有經過醫學證實的傳言,大家還是小心為妙。   內科醫師陳煌麒表示,這些傳言其實都沒有根據,打疫苗根本不須停用上述這些藥物,也沒有直接證據表明打疫苗與藥物服用相關;民眾或長者或許本身就有一些疾病存在,例如本身有心肌梗塞,醫師會給抗凝血劑來減緩血栓形成,若停用藥物接種疫苗後會發高燒然後加速心肺負擔,加速心肌梗塞的可能性大增,所以原則上並不用停用這些藥物,慢性疾病患者都可以吃原本的藥物,相對於急性病患者都是安全的。若民眾有三高(血壓、血脂、血糖)者,重症和死亡風險是比一般人高,陳煌麒醫師說,這類人更需要打預防性的疫苗,因為本身有疾病的人,得到感染的機率比其他人高出許多,例如肺炎加重之後會變成肺阻塞,肺阻塞了之後更加重肺炎程度,這是惡性循環,疫苗的概念是預防這一波急性的轉變,避免這些慢性病患者感染然被誘發成為急性患者,所以才更需要打疫苗。   接種疫苗的手臂如果去揉會產生血栓,這也是另一種無稽之談,陳煌麒醫師表示,疫苗是打在肌肉端,而不是打在血管內,揉這個動作是加快藥物被吸收,但建議民眾不要揉疫苗接種處,因為可能會造成注射部位組織的紅腫、肌肉潰爛,其實與血栓無關。個人體質才是形成血栓的要素,以東西方人來比較,西方人較為肥胖,形成血栓的機率本來就比較高,如果再加入人工合成的藥物如女性荷爾蒙,那麼血栓的風險將大幅提升。   早期疫情開始之時,那時還未強調群體保護力,而現在疫情嚴重之際,加上印度變種病毒肆虐傳染力大增,群體保護力就顯得重要,至少100位民眾要有70位打過疫苗,才可以避免互相之間的傳染。不過疫苗施打有好處也有副作用,陳煌麒醫師說,以抗凝血劑來說,對於腦中風和心肌梗塞都都有預防的效果,但缺點就是會造成胃腸道出血,民眾就會往壞的那一方面想,會忽略了原本的作用。疫苗也是如此,大家目前糾結於施打後可能會出現血栓或是其他等等的副作用,這樣反而降低了疫苗對病毒的抵抗力,也就無法達到群體保護力。這很有可能到時新一波疫情又起,大家得到重症的機率就變得很高,疫苗的概念是減少不必要的重症,而不是要終結病毒產生,打了疫苗仍然有可能確診,國外已經多國都發生了這樣的狀況,民眾不得不慎。   陳煌麒醫師補充,若是慢性病患者建議還是要儘速去接種疫苗,急性重症如腦中風者就不建議施打,先度過不穩定期觀察14天之後再行施打疫苗。醫師站在保健預防立場,網路傳言很多,一定要找專業的醫師諮詢正確的知識,另外疫苗施打絕對是必要,達到群體保護力,才能有效降低疫情的傳播。       諮詢醫師:陳煌麒醫師    現職: 高雄市立小港醫院 胸腔內科主治醫師 學經歷: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院醫學系畢業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碩士畢業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內科住院醫師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總住院醫師           延伸閱讀 文章|疫苗引發「新冠手臂」副作用?接種處又紅又腫還痛爆! 文章|AZ還是莫德納?新冠肺炎疫苗等於免死金牌?疫苗差異、副作用一圖秒懂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29

美醫誌粉絲團

顧問醫師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 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