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美整形

美醫誌 ME Media:亞洲醫美整形新媒體|豐富資訊輕鬆查醫病溝通零距離

搜尋死亡共有10筆結果

  • 梨泰院推擠意外,怎變成創傷性窒息大型死亡現場,與死神搶人關鍵6分鐘

    文/陳旻毓 圖/翁嘉妤      摘要  不曾想南韓首爾這個已經是相當進步的國家,會發生在人潮中,站著活活被擠死的憾事,但這樣的荒謬慘案卻發生在一個萬聖節晚上的狂歡,一條位於梨泰院三米二巷弄,造成156人死亡,我們到底從這場意外學到了什麼?     人潮中站著推著走,擠到缺氧吐血昏迷,創傷性窒息搶救艱難   10月29日是許多人心裡抹不去的痛,事發至今死亡人數已攀登至156人,傷者151人,據外媒報導,參與急救的韓國醫師李範錫(音譯)這麼描述:「傷者當中許多人流著鼻血,我嘗試進行心肺復甦術時,看到血液從他們嘴裡湧出。」,「大部分的人根本不是踩踏至死,而是被推擠著活活窒息而死。」這場悲劇來得太突然,是意外還是人禍,沒有人能定論。   「什麼是創傷性窒息(traumatic asphyxia)?」在急診服務的兒科醫師吳昌騰指出:「人類的肺部是個彈性容器,一般來說相當堅固,除非尖銳的穿刺傷和鈍器強力重擊,否則很難把胸廓構造破壞掉;但在人擠人、人壓人甚至是人堆人的情況下,來自人群四面八方的壓力使人們難以呼吸。醫學研究顯示,一般成年人胸腹部受到40kg至50kg,較強壯者受到80kg至100kg的壓力時,就有可能導致死亡,何況我們從現場照片看,是有多人疊在一起!」   吳昌騰醫師說明:「我們的肺部是需要空間來擴張,當受害者的胸腔受到強力壓迫時,由於這時肺不能舒張,也就無法吸入空氣。當受害者無法呼吸,他們會迅速呼吸困難、窒息,進而引起心跳驟停。」而進入心跳驟停後這6分鐘是我們跟死神搶人的最後倒數計時,也是為什麼這麼多人喪命的主要原因。   這次的慘劇也可認為是壓迫性窒息(Compressive asphyxia)。壓迫性窒息主要原因是胸部遭重力壓迫,導致無法呼吸,縱使周遭有氧氣也法進行氣體交換。     照片來源:翻攝自推特/@ha_hello__     「人群推擠」的潛在危險性,被擠壓超過30秒可能失去意識   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引述英國薩福克大學教授史提爾(G. Keith Still)曾在2021年美國休士頓Astroworld音樂節發生10死的推擠事件後指出,「人群推擠事故相當於一大群人一起跌倒,若是空間不足,人們就無法起身。推擠力量大到能彎曲鋼鐵,受困民眾極難喘息;更可怕的是,在人群推擠事故中即使沒有倒地,光是站著就可能被活活悶死,肺部沒有足夠的擴張空間,大約30秒就可能失去知覺。」   史提爾對此也提到,「在上方和下方都是人的情況下,肺部沒有足夠的擴張空間,人們將難以呼吸,約6分鐘後就陷入壓迫性窒息,形成人群推擠事故中的死因。在人群推擠導致跌倒時,人們試圖站起身,在推擠中手腳扭曲糾纏在一起流往腦部的血液愈來愈少,人們不是因為恐慌而死,而是因為瀕死而恐慌。」   「當整個人群都倒在一起,如果又是在一個狹窄的空間裡,倒下的人們就有可能站不起來了,這時,這群人們幾乎沒有逃跑的空間。」這樣的情境下,因窒息導致的心臟驟停,雖然高品質CPR心肺復甦術是第一時間要做的。但是,如果心臟驟停10分鐘以上,搶救成功率幾乎為零。這也是為什麼梨泰院這次死傷這多人的原因。     照片來源:路透社     人潮密度太高致意外發生,南韓政府尚未發表道歉聲明,令人扼腕   研究數據顯示在人群達到一定密度時,即使不移動也可能造成意外事故。當人群密度大於每平方公尺4到5人時,人群之間的壓力,就可能會導致像多米諾骨牌效應般的倒塌。而當人群密度接近每平方公尺9人時,人群之間的壓力,本身就可能造成壓迫性窒息。   一旦在人潮中開始感受到壓力,感覺兩邊肩膀或身體的好幾個地方都受到碰觸,這已是趕緊逃命的警訊。然而,如果已是動彈不得的處境就要站穩腳步,努力不要跌倒,而且別把背包放在地上,造成任何可能導致自己或他人跌倒的障礙。     韓國梨泰院事件的遺物有258件衣物 照片來源:路透社、美聯社   韓國梨泰院事件的遺物有256雙鞋 照片來源:路透社、美聯社     截至目前為止,韓國政府與理應維護公共安全的南韓官方高層,包含親自去到事故現場的南韓總統尹錫悅,至今卻沒有任何道歉,彷彿發生憾事與政府無關。相關善後措施也被批評濫用稅金,不傾聽民情,受到選舉左右等負面評論。即使梨泰院的萬聖節活動是當地自發性舉辦的慶典,沒有任何主辦單位,目前也未見有任何單位可能出來負責,對商家來說更是嚴重的打擊;然而逝者已矣,生者如斯,當傷害已經發生,我們只能祈禱傷者早日康復,願家屬得著安慰,願此地得著安寧。     資料來源: 1.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investigations/interactive/2021/what-happened-astroworld-travis-scott/ 2.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world/2022/10/29/seoul-halloween-crowd-crush-surge/ 3. 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PerDoctor/     延伸閱讀 文章|梨泰院推擠致死事件,「替代性創傷」蔓延,全國陷入集體創傷 影片|有好事不會來找我!諮商心理師該怎麼排解負面情緒?特殊技能像「廟公」能一眼看穿人心思?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2.11.02

  • 新冠疫苗面臨緩打潮?打疫苗後真的易猝死?你也「縮」了嗎?

    文、圖/翁嘉妤      摘要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22日公佈,7月1日起開放到第八類65歲以上年長者施打疫苗,民眾可自選疫苗廠牌接種,但目前傳出許多年長者接種疫苗後疑似猝死的案例,讓不少民眾對疫苗還是抱持觀望態度。蔡英文總統在接受媒體專訪時對此表示,指揮中心跟專家正在調查死因,「每一個國人都是我們的家人,任何人離去,我們都會感到非常不捨」,相較於感染對健康可能造成的危害,蔡總統指出,接種疫苗還是利大於弊,呼籲民眾不要因為這樣而不去打疫苗,並提醒接種前要向醫護人員確認身體狀況,了解自己是否適合施打。     打疫苗會猝死?疫苗接種「緩打潮」!慢性病患者要注意   台灣雖然目前已逐步開放各類人員施打疫苗,但卻不斷傳出疑似接種後猝死的案例,造成疫苗緩打潮,對此陳時中20日於記者會中強調,尚無證據證明死亡個案與疫苗直接相關,因此雖然能夠理解民眾擔憂,但國內疫苗施打率還是不足,大方向仍希望讓施打率提高。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經查證後發現,接種後死亡的年長者多有慢性疾病,目前也有9例透過司法相驗解剖,死亡原因釐清是與心血管、慢性病相關,與疫苗無關,並有1例解剖後確診新冠肺炎,莊人祥提醒,高齡長者接種前,需要特別注意身體健康,若自身慢性病狀況不穩定,應等症狀穩定後再安排接種。   根據2020年度台灣人口統計資料,即使在未接種新冠肺炎疫苗的情況下,預期平均每日都會有200多名75歲以上長者死亡,因此民眾不必過度恐慌。兒科醫師謝宗學也在個人Facebook粉絲專頁以2009年H1N1新流感疫情舉例,當年許多民眾在施打新流感疫苗後,雖然快速控制了疫情,但卻也出現許多時間序列相關事件,包括猝死、流產、癌症、感染等,所有「不好的事件」都容易被懷疑與疫苗相關,使得新流感疫苗也迎來了緩打潮,間接造成隔年再次爆發新流感疫情,但最後經證實,大部份時間序列相關事件,都與疫苗無關。       圖片來源:翻攝自翻攝自Dr. E 小兒急診室日誌     到底要不要打疫苗?仔細了解疫苗優缺點,為自己的判斷負責   新冠肺炎疫苗副作用讓民眾人心惶惶,但其實安排年長者優先施打疫苗的立意,是為了提供對抗病毒的保護能力,幫助年長者免於新冠肺炎重症的威脅。不過雖然數據顯示如此,但情感上難免會無法接受,在防疫情況下,還是端看個人是否能面對做出這項「決定」的後果。   謝宗學醫師強調「沒有完全無風險的決定,只有利大於弊的考量」,如果極度擔心疫苗可能帶來的風險,謝醫師表示可以不要勉強接種,只是要承擔染病重症死亡的風險,「每一個決定都有風險,選擇相信的方向,並承擔風險,這樣就可以了」。   是否施打疫苗,最後還是要視個人意願而定,謝宗學醫師建議,在提供家中長輩客觀資料後,最重要的還是尊重長輩個人的想法,若長輩失能無法決定,子女可以詢問長輩慢性病醫師的意見,再決定該如何處理。         諮詢醫師:謝宗學醫師    現職: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急診科 主任 學經歷: 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兒童急診科 主任 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兒童急診科 主治醫師 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兒童感染科 主治醫師         延伸閱讀 文章|AZ疫苗猝死頻傳,郭台銘爭取BNT!AZ+BNT效果佳?一圖了解各疫苗差異 文章|AZ還是莫德納?新冠肺炎疫苗等於免死金牌?疫苗差異、副作用一圖秒懂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23

  • AZ疫苗死亡案例頻傳?洗腎診所丟棄剩餘肺炎疫苗?

    文/林聖錡 圖/翁嘉妤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17日宣布新增例確定病例,175例全數為本土個案,死亡19例。近期由於確診數減緩,坊間有聲音傳出6月28日是否解封三級警戒或是降級,對此衛福部次長薛瑞元表示,未來10幾天是研判基礎,必須看疫情的變化才能做決定。因為疫情瞬息萬變,國內現在仍存在著社區傳播風險,且已出現人流及交通回升的跡象,所以宜繼續維持三級警戒的狀態。     打AZ疫苗後死亡頻傳?衛福部解釋勿恐慌   15日開始施打AZ疫苗已來台,陸續出現多名死亡案例,造成各界人心惶惶,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從國際上大規模接種已來,不管英國日本或是韓國,若是年紀大的長者通常都有潛在的疾病,注射疫苗會引發不良反應,死亡數量就會增加。死因通常會看病歷資料及解剖來釐清是否與疫苗相關,民眾不應多做揣測或過多聯想。   另外死因也可以用持續性監測自然死亡率來看,透過我國109年人口統計資料,75歲以上有143萬3,286人,死亡9萬5,367人,得知沒有接種疫苗狀況下,每日會有200多位75歲以上長者死亡。   目前已有113萬3,515名民眾接種AZ疫苗,其中有17萬4,098名75歲以上長者,自施打疫苗以來接收到11例死亡通報,11例中有8例是75歲以上,這些長者大多數有慢性病;此外11例有2例經解剖發現有心血管及動脈阻塞疾病,死亡其實還是與潛在病史相關,指揮中心強調,截至目前為止,尚未有死亡個案被判定為與疫苗相關。     洗腎診所丟棄剩餘AZ疫苗?指揮中心:可往下開放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目前開放非疫苗接種合約院所的洗腎診所可以自行接種,但是卻有傳出洗腎診所臨時打不完,又卡在非疫苗接種合約院所身分,只能將剩餘疫苗丟棄。對此副指揮官陳宗彥說,洗腎診所醫事人員及病患都是固定的,可以估算出來,也可事先準備,若有剩餘劑量可找一到七類對象來接種,盡量以一到三類為主,可在不浪費前提下往下開放。     9萬失智者並未納入優先施打名單?指揮中心:評估中   隨著疫苗已經開打,但是部分的族群及團體也不斷爭取能夠進入優先施打名單中,台灣失智症協會舉國外數據指出,國外疫情死亡人數中失智者的占比高達2至4成,顯示失智者應優先受到保護,扣除75歲以上失智者外,仍有約9萬名失智者沒有機會施打疫苗,並呼籲政府應將失智症患者及其照顧者納入第五類施打名單中,對此副指揮官陳宗彥表示,國內75歲以上失智症患者佔71%,若往下推算至65歲就會來到90%,指揮中心會納入討論與評估,再做最後的決策。     延伸閱讀 文章|新冠肺炎疫情見真情!賈永婕速捐數百台HFNC 帶你一次看懂「救命神器」優缺點 文章|保肺大作戰!綠茶能杜絕新冠病毒入侵你的肺?營養師教你吃出免疫力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18

  • 新冠肺炎速報 AZ疫苗公費開始施打 社區廣篩持續進行

    文/林聖錡 圖/翁嘉妤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11日宣布新增287例確定病例,其中286例為本土個案,另有1例境外移入個案,死亡24例。12日新增251例確定病例,其中250例為本土個案,另有1例境外移入,死亡26例。13日新增175例確定病例,其中174例為本土個案,另有1例境外移入,死亡26例。14日新增185例確定病例,全數為本土病例,其中死亡15 例。指揮官陳時中表示,這波疫情從5月11日到6月12日,共累計公布了1萬1547位確診個案,其中已有5802人解除隔離,解隔離的人數已破5成,整體醫療量能壓力下降。此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採購引入單株抗體藥物1000人份,用於感染新冠病毒輕度至中度的患者,降低個案轉為重症的風險,藥物於將於6月中旬到貨,優先分配集中檢疫場所主責之醫院,經醫師評估後條件符合者始得注射。     6月15日起AZ疫苗公費開始施打,一到六類對象為優先   由日本贈送的124萬劑AZ疫苗,15日起即將提供民眾公費接種,接種對象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頒布的最新一到六類的對象,一到六類的總人數達267萬人,目前現有的疫苗數是無法滿足全部,副指揮官陳宗彥提醒地方一定要審慎做規劃處理,施打會依據健保資料將列名冊提供給各縣市,會依照居住場所、避免人員移動就近來施打。   一到六類施打對象如下:   一、醫事人員 1.具有執業登記之醫事人員 2.醫療院所之非醫事人員(含集中檢疫所之非醫事人員)   二、中央及地方政府防疫人員(含機場CIQS人員) 1.維持防疫體系運作之中央及地方政府重要官員 2.衛生單位第一線防疫人員 3.港埠執行邊境管制之海關檢查、證照查驗、人員檢疫及動植物檢疫、安全檢查及航空保安等第一線工作人員 4.執行居家檢疫與居家隔離者關懷服務工作可能接觸前開對象之第一線人員(含警察、提送餐等服務之村里長或村里幹事、垃圾清運之環保人員、心理諮商及特殊狀況親訪等人員) 5.實際執行救災、救護人員(指消防隊及民間救護車執行緊急救護技術之第一線人員) 6.第一線海巡、岸巡人員 7.實施空中救護勤務人員   三、高接觸風險第一線工作人員 1.國籍航空機組員、國際商船船員(含國籍船舶船員及權宜國籍船員) 2.防疫車隊駕駛 3.港埠CIQS以外之第一線作業人員: (1)於港埠入境旅客活動區域需接觸旅客之第一線工作人員 (2)執行港口各類船舶之碼頭裝卸倉儲、港埠設施及職安、環保管理巡查,引水等各項作業,須與 外籍船員接觸等第一線工作人員 4.防疫旅宿實際執行居家檢疫工作之第一線人員 5.因應疫情防治經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認定有接種亟需之對象   四、因特殊情形必要出國者 1.因外交或公務奉派出國人員、以互惠原則提供我國外交人員接種之該國駐臺員眷等 2.代表國家出國之運動員或選手   五、機構及社福照顧系統之人員及其受照顧者與洗腎患者 1.住宿型長照機構住民及其照顧者 2.居家式和社區式長照機構及身障照顧服務員及服務對象 3.矯正機關工作人員(戒護人員等) 4.洗腎患者   六、75歲以上長者     社區四大廣篩策略,盼有效阻擋新冠肺炎病毒擴散   10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社區廣篩四大策略,希望能盡快找出社區中的潛藏病例。其四大策略如下:   第一、廣設社區篩檢站 之前國內一開始多採被動篩檢方式,因此無法有效的主動找出無症狀的病患,透過廣設篩檢站,希望能進一步切斷病毒傳播鏈,截至目前已經有111站,有需要的民眾可盡速前往。   第二、協助企業自主快篩 另外近日多個企業已爆發員工確診的消息,為避免公司群聚感染,指揮中心呼籲企業盡快幫員工篩檢,避免疫情擴大。   第三、導入診所自費快篩 至於診所自費快篩部分,惟動線規劃與相關通風設備尚未齊全,目前正在討論中。   第四、鼓勵廠商引進在家快篩 現在已有兩家廠商提出申請,中央目前正盡速審核中。     18家民間救護車業者加入後送,消化救災量能   國內疫情然然嚴峻,醫護人員已經忙得焦頭爛額,當然對於運送確診患者及一般病人的救護車來說,似乎量能不足,而相關人員勤務壓力非常繁重。副指揮官陳宗彥說明最新防疫方針,有18家民間單位至少108部民間救護車上路,相關人員已經完成教育訓練,可以減輕原本119救災救護的龐大量能,舒緩相關人員的壓力。     172家旅宿推優惠,體諒醫事人員辛勞   醫護人員工作後,返家有可能把病毒帶回家,造成同住家人感染,但是想住外面的旅館又怕被拒絕,交通部長王國材11日宣布13縣市、172家旅宿業者共同推出醫護優惠方案,以分層分流的方式讓醫護人員入住,確保特定區域只有醫護人員住宿,在台灣旅宿網防疫專區可以查詢訂房,未來將持續擴增配合業者,體諒醫護人員的辛勞。   台灣旅宿網防疫醫護人員專區連結如下: :: 醫護人員入住優惠方案 :: (taiwanstay.net.tw)       延伸閱讀 文章|AZ還是莫德納?新冠肺炎疫苗等於免死金牌?疫苗差異、副作用一圖秒懂 影片|疫情關在家焦慮值爆表!你我都可能是「怪胎」?心理治療強迫症原來是這樣!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15

  • 《火神的眼淚》醫護專業用語特輯!張志遠有PTSD?徐子伶是EMT-P?別再只聽得懂CPR和AED!

    文、圖/翁嘉妤      摘要  以消防員工作日常為主題的台劇《火神的眼淚》,自從開播以來的收視率屢屢創下驚人表現,大結局更是勇奪收視冠軍,劇中收視高峰達到4.39,收視人口數也高達139.63萬人,製作人湯昇榮在直播時更透露已有許多贊助想投資第2季的拍攝,觀眾也期盼這部「台劇之光」能夠得以延續。     由於《火神的眼淚》是以消防人員為中心的職人劇,因此劇中時常會出現一些專業術語。其中醫療救護的單詞,相較於消防專業用語,民眾可能較常接觸或曾經聽過,不妨深入了解這些代稱的用意,說不定往後在緊急時刻還能夠派上用場。   ※本報導並無劇透,可放心閱讀。     EMT緊急救護技術員(Emergency Medical Technicians)   EMT是每位消防人員都要考取的證照,依緊急醫療救護法第24條規定,緊急救護技術員分為初級、中級、高級3種等級,訓練的內容和時長也不相同。       圖片來源:《火神的眼淚》Facebook官方粉絲專頁     EMT-1初級救護技術員 受訓資格:相當國中以上畢業或同等學歷 訓練時數:40小時   可施行救護技術內容: 1.檢傷分類及傷病檢視 2.病患生命徵象評估、血氧濃度監測 3.基本心肺復甦術及清除呼吸道異物 4.使用口咽、鼻咽人工呼吸道 5.給予氧氣 6.止血、包紮 7.病患姿勢選定及體溫維持 8.骨折固定 9.現場傷患救出及搬運 10.送醫照護 11.急產接生 12.心理支持 13.使用自動心臟電擊器 (以救護技術員管理辦法第9條為準)     EMT-2中級救護技術員 受訓資格:高中以上畢業或同等學歷,並具有初級救護技術員證書 訓練時數:280小時   可施行救護技術內容: 可施行救護技術內容: 1.初級救護員得施行之救護項目 2.血糖監測 3.灌洗眼睛 4.給予口服葡萄糖 5.周邊血管路徑之設置及維持 6.給予葡萄糖(水)、乳酸林格氏液或生理食鹽水 7.使用喉罩呼吸道 8.協助使用吸入支氣管擴張劑或硝化甘油舌下含片 (以救護技術員管理辦法第10條為準)     EMT-P高級救護技術員 受訓資格:領有中級救護技術員證書4年以上,或專科以上畢業,領有中級救護技術員證書 訓練時數:1,280小時   可施行救護技術內容: 可施行救護技術內容: 1.中級救護員得施行之救護項目 2.依預立醫療流程執行注射或給藥、施行氣管插管、電擊術及使用體外心律器 ※高級救護技術員執行前項第二款救護技術後,應將救護紀錄表送至醫療指導醫師簽核。 (以救護技術員管理辦法第11條為準)   EMT不限定學歷是否就讀醫學相關科系,民眾若有意願想考EMT執照,也可以上「緊急醫療管理系統救護技術員」專區網站查詢。EMT-1只需國中畢業就可報名,學會這些實用的課程內容,在遇到緊急事件時,便可以運用基本的急救常識做出妥善處理。     TP高級救護技術員(Emergency Medical Technicians-Paramedic)   TP是「EMT-P」的簡稱,可以說是EMT中的救護菁英,可以進行的救護處置種類是最多的,也只有TP可根據線上醫囑給藥、實行緊急處理,對於幫助急救病患有更多實質上的助益。例如在《火神的眼淚》中,徐子伶和張志遠皆擁有TP資格,但TP要進行部份風險較大的救護措施時,都還是要請求醫師指示才可以實施。     圖片來源:《火神的眼淚》Facebook官方粉絲專頁     目前台灣各縣市救護人員的編制也有所落差,例如幅員遼闊的花蓮地區,偏鄉醫療資源不足,所以花蓮縣消防局也一直努力提升轄內救護的人力資源。在病患遇到緊急情況時,每一位EMT都將是拯救生命的關鍵,因此這些技術人員的培訓也是各縣市消防局十分著重的項目。     OHCA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OHCA是醫療術語,意指「到醫院前心肺功能停止」的意思,因為簡稱的唸法近似中文「歐卡」,所以急救人員通常會直接以「歐卡」稱之。   其實OHCA原稱是叫做「DOA」(Dead on arrival),也就是病患在「到院前死亡」,但因為大部份的病患經由CPR、AED搶救後,便可恢復生命跡象,因此現在才都改稱為OHCA,單指心肺功能停止的狀況,急救人員還是可以透過救援來挽回病患生命。     ROSC恢復自發性循環(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   如果急救發揮效果,病患的血液循環已經恢復,臨床上便可測得到脈搏和血壓,這種情況稱之為「ROSC」。多年來心肺復甦急救法逐漸受到社會重視,因此也改善了急救現場病患重新建立自發性循環的機率。     PTSD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是指在經歷重大壓力後,心理狀態產生失調的問題,也可稱為「創傷後遺症」,主要有以下症狀: 1.無法停止思考致病的事件(如做惡夢、反覆回想、產生幻覺) 2.意圖迴避社交生活(疏離家人朋友、對以往喜好事物失去興趣) 3.情緒感受強烈(嚴重焦慮、煩躁、易怒、易受驚嚇、易感到沮喪失落等) 4.生理症狀(血壓和心率升高、呼吸變快、肌肉緊繃、噁心、腹瀉等)   PTSD的盛行率,在一般人口中大約只有1.0~2.6%,但光是消防救難人員,就高達30%。《火神的眼淚》劇中要角「張志遠」便是患有PTSD的消防人員,每當有緊急災難發生時,所有人都往外逃,他們卻必須抓緊每一秒鐘往事故現場奔去。每次邁開腳步,他們內心承受的重量似乎也多增加了一些,該劇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也包含了真實呈現出救難人員的壓力和使命,引發不少共情。       圖片來源:《火神的眼淚》Facebook官方粉絲專頁     一般人在重大事件後,無形中身心多少都會有一些壓力反應,比方經歷地震後,對搖晃會特別敏感,經歷氣爆後,對聲音會格外警覺,或會下意識的避免觸景傷情,選擇放下過去,這些壓力反應有時候可以隨著時間逐漸改善,然而第一線現場救難人員的壓力,卻是我們難以想像的數倍之多。例如2021年4月台鐵太魯閣號翻覆的悲劇,便讓不少在現場搶救的救難人員身心壓力達到臨界點,也開始引發許多網友討論,應關注這些出勤人員的身心狀況及心理輔導。     AED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   AED是幫助急救瀕臨猝死的病患的儀器,它能夠自動偵測病患的心律脈搏,判斷特定的心律不整,並且給予去顫電擊。值得注意的是,AED並不是直接用電擊恢復病患的心跳,而是利用電流刺激來幫助「導正」不正常跳動的心臟,通常需要搭配CPR來做搶救。   因為AED的使用方式相當容易,在開啟機器時,會有語音說明步驟,也可以配合儀器上的圖示來操作,就像使用「傻瓜相機」一樣簡單,所以AED又被稱之為「傻瓜電擊器」。       圖片來源:《火神的眼淚》Facebook官方粉絲專頁     由於心臟疾病所引發的死亡,經常都是突發性心跳停止,因此電擊正是幫助心臟恢復正常心跳的方式。根據衛福部文獻指出,因突發性心律不整而導致心跳停止的個案,如果可以在1分鐘內適當的給予其電擊,則急救成功率可高達90%,然而每延遲1分鐘,成功率將遞減7~10%,所以在人潮眾多的公共場所廣為設置AED,可以提供緊急狀況時搶救時使用,降低病患的到院前死亡率。     CPR心肺復甦術(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是一種基本急救措施,施救人員可以透過壓胸按摩,來保持病患腦部維持正常功能,直到自然恢復呼吸和血液循環。   CPR對於搶救生命相當重要,也是政府提倡全民皆應學習的急救知識。特別是在病患心跳停止後的4分鐘內,是關鍵的施救時間,超過4分鐘腦細胞便開始死亡,所以及時施行CPR,可以幫助患者在專業醫護人員前來時,獲得適當的急救處置,避免憾事發生。       圖片來源:《火神的眼淚》Facebook官方粉絲專頁     CPR與AED是相輔相成的救命關鍵,在搶救突發性心跳停止的病患時,先盡快施行CPR,保持血液循環,來提供身體重要器官氧氣,並利用AED讓病患心臟恢復正常跳動,兩者妥善的搭配,可以使搶救效果更加事半功倍。因此也衍生出許多口訣,例如常見的「叫叫壓電」、「叫叫CABD」等。   根據內政部消防署網站表示,「叫叫CABD」是方便專業人士記憶的完整版口訣,而「叫叫壓電」則是讓未受過訓練的民眾參考的口訣。建議深入了解步驟指示,才能夠在緊急時做出適當應對處理。   叫:呼叫、拍肩,確認患者意識 叫:大聲呼救求援、撥打119,設法取得 AED設備 壓:壓胸按摩(須先確認病患呼吸狀況,若無呼吸、心跳,才開始進行胸外按壓) 電:聽從機器指示使用AED ※在醫護人員尚未到達現場之前,應持續進行 CPR, 不可中斷,直到病患恢復呼吸心跳為止。     救人不分職業、不分你我,每個人都能成為救助他人的英雄   《火神的眼淚》全劇斥資9,400萬台幣拍攝,除了不惜成本的大手筆外,該劇吸引觀眾感動的,莫過於角色間超越同事,更像是家人般的情誼,還有消防人員面對工作時不懈的態度,反映出這群第一線人員們盡忠職守的精神。       圖片來源:《火神的眼淚》Facebook官方粉絲專頁     《火神的眼淚》不僅揭露了消防人員工作上的各種辛酸,也血淋淋的揪出許多被網友指稱是「出一張嘴」、「指導救災」的台灣刁民,不過相信在好劇的渲染力下,會有更多民眾以尊重和同理心相待救災救護的消防人員,讓他們對工作能夠有更多堅持下去的動力。民眾不妨也以此劇作為契機,學習更多急救知識,在緊急情況下,人人都能成為對他人伸出援手的一份關鍵戰力。     資料來源: 1. 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L0020141 2. 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blog/3940 3. https://news.ltn.com.tw/news/Hualien/paper/1421585 4.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10318002125-260402?chdtv 5.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1924339 6. https://www.tsoc.org.tw/upload/journal/2/20090315/1.pdf 7.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10404000977-260405?chdtv 8. https://www1.cgmh.org.tw/intr/intr2/c3360/PTSD-PTSD.htm 9. https://www.cw.com.tw/article/5114987?template=fashion 10. https://helloyishi.com.tw/mental-health/other-mental-health-issues/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ptsd/ 11. https://tw-aed.mohw.gov.tw/ShowNews.jsp?NewsID=35 12. https://www.ihealth.com.tw/article/cpr%E8%88%87aed/ 13. https://www.nfa.gov.tw/pro/index.php?code=list&flag=detail&ids=21&article_id=905 14. https://today.line.me/tw/v2/article/VGrRzJ     延伸閱讀 文章|《孤味》徐若瑄完美詮釋整外醫師 盤點那年女神們演過的醫師角色! 影片|外科手術大直擊!詳細開刀房知識醫師講給你聽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02

  • 帶狀皰疹蔓延全身好可怕?跟著仙女醫師一同來斬皮蛇!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帶狀皰疹蔓延全身好可怕?跟著仙女醫師一同來斬皮蛇!   你知道皮蛇是什麼嗎?其實皮蛇就是俗稱的帶狀皰疹,會產生水泡及神經痛的症狀。而網路流傳皮蛇長一圈就會死究竟是真是假,本集邀請到皮膚專科王芳穎醫師,來為ME粉們解說皮蛇相關的問題,你也有帶狀皰疹的疑慮嗎?一起來聽聽醫師是怎麼說的吧!     各節重點: 00:00 精采預告 00:24 皮蛇是什麼 00:58 帶狀皰疹生長部位 01:38 帶狀皰疹好發年紀 02:12 帶狀皰疹治療方式 02:50 帶狀皰疹後遺症 03:50 帶狀皰疹民俗療法 04:20 皮蛇的謠言 05:04 帶狀皰疹遺傳疑慮 05:46 如何預防帶狀皰疹 06:30 特殊案例分享       諮詢醫師:王芳穎醫師    現職: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醫院皮膚科 主治醫師 學經歷: 台北長庚紀念醫院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 桃園長庚醫院醫學美容中心主治醫師 長庚診所醫學美容中心主治醫師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皮膚科總醫師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皮膚科住院醫師     延伸閱讀 文章|皮蛇是什麼?治療三原則斬斷帶狀皰疹復發魔咒 影片|四大痘疤好困擾?專業美女醫師教你擺脫痘痘人生!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5.13

  • 韓國整形手術暗藏風險?幫你開刀的其實是「幽靈醫師」?

    文、圖/翁嘉妤      摘要  身為整形大國的韓國,是許多愛美人士嚮往的聖地,韓國政府也為了推動整形觀光不遺餘力,但看似光鮮亮麗的外表下,一直以來竟然都暗藏了令人震驚的「幽靈醫師」秘辛,這個韓國整形業界不能說的秘密,近來隨著CNN的報導,再次受到社會大眾的關注,也讓人不禁感嘆醫德的重要性。     「幽靈醫師」真實案例 揭發韓國整形手術內幕   根據11日CNN針對幽靈醫師的詳細報導,讓這起2016年的醫療糾紛再度被提起。一名24歲男性患者權大熙(Kwon Dae-hee,音譯),因為在江南某間診所接受下頷骨角的削骨手術而死亡,他的家屬指控這是診所非法雇用的「幽靈醫師」才導致了這場憾事,透過手術室的監視器畫面,他們找出了這場手術失敗的關鍵證據。   權大熙的母親李娜琴(Lee Na Geum,音譯)表示,這場手術過程她看了不下500次,手術剛開始時,是由主治醫師負責執刀切下頷骨,手術室裡也有3名護理人員,但主治醫師在1小時後就離開了,接著便換成另一位醫師接手手術,然後這位醫師在手術完成前,竟也離開了現場,最後長達30分鐘的時間裡,手術室裡根本沒有醫師,只剩護理人員在場。   由監視器畫面所見,在幽靈醫師手術的過程中,旁邊的護理人員一直在清除權大熙流出的血,由於出血量太大,護理人員終於向主治醫師和麻醉醫師報告了這一情況,卻並未得到即時的回應,因為他們正在進行其他手術。這場荒謬的手術最後,是護理人員單獨為患者進行30多分鐘的止血處理,而這名24歲的青年,也就這樣命喪了手術台。   顯然與權大熙術前溝通的主治醫師,並沒有全程完成手術,大部份的手術皆由另一名「幽靈醫師」執刀。後來李娜琴才知道,這位幽靈醫師並沒有整形外科執照,而且才剛從醫學院畢業半年。     不肖業者為賺黑心錢罔顧人命 竟無法可管   其實幽靈醫師在韓國早已不是罕見的情形,而是整形外科「公開」的秘密,也就是指診所在患者手術時,全身麻醉、沒有意識的情況下,擅自以非主治醫師的「幽靈醫師」代為執刀,而主治醫師則是在多場手術、甚至宣傳活動中奔波,為診所謀取更大的利益。   為什麼有這樣的情況產生呢?澳洲西澳大學(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副教授黃蕎娜(Jo Elfving-Hwang,音譯)分析,由於韓國的整形需求相當高,備受矚目的整形外科醫師經常利用藝人、社群等各種方式來幫助曝光診所,因此在繁忙時期,主治醫師除了要宣傳診所外,還需要與新患者進行諮詢,也就沒有時間滿足大量的手術需求。   這種幽靈手術會盛行的原因,主要原因是其中的利益驚人。以一場2246萬韓元(約新台幣57萬元)的手術為例,診所只要支付幽靈醫師67萬韓元(約新台幣1.7萬元)就可以執行手術。根據一名曾在南韓最大整形診所擔任幽靈醫師的匿名者向CNN透露,多數幽靈醫師的本職是牙醫,檯面上有很多手術其實都是幽靈醫師執刀的,診所在手術前會要這些醫師在地下室準備,等待主治醫師通知後再進入手術室代為開刀。這名爆料者還指出,幽靈醫師不會做為診所的醫師陣容曝光,診所在介紹時,都會宣稱他們的手術皆由知名的整形外科名醫進行。           韓國整形外科協會的前法律主任金善雄(Kim Seon-woong,音譯)表示,由「幽靈醫師」執刀的手術,等於完全把手術重要的核心內容委任給其他醫師,這樣的手術方式讓患者在面對醫療糾紛時,根本無法找到負責人,也沒有人為患者的生命負責,在2016年~2020年這段期間,已經有226人在幽靈醫師手中受傷甚至死亡,但因為法律沒有明文規範,因此很難杜絕不肖業者,不夠嚴格的法律監管,實則是這些亂象的根源。   以權大熙的例子而言,為他執刀的診所在去年以前仍然是正常營業,廣告標語甚至需宣稱,14年間沒有患者在此發生任何事故。     國會擬修法保障患者權益 民眾積極爭取完善就醫環境   儘管現實是如此令人灰心,權大熙的家屬們還是不放棄尋求正義的決心。他們對診所提起民事訴訟,指控該診所沒有解釋手術的危險性,也沒有採取適當措施挽救權大熙。最終,在2019年5月,他們終於盼到了勝訴的消息,法院判決他們獲賠4.3億韓元(約新台幣1100萬元)的賠償金,3名涉案醫師被控過失殺人罪,其中2名醫師和1名外科助理涉嫌無照醫療行為,主治醫師因廣告不實,被控涉嫌違反醫療法。   韓國衛生局官員朴在佑(Park Jae-woo,音譯)對CNN表示,國會正準備修法,不過因為幽靈醫師的手術過程大多都是保密的,因此很難找到統計數字或掌握當前情況。為此,了解手術室裡「到底在幹麼」是很重要的。   權大熙的母親李娜琴經常站在韓國首爾的議會大樓外,要求政府設立「權大熙法案」,當中最重要的訴求便是在手術室中加裝攝影機,監控每一場手術過程,她認為這不只可以防止幽靈醫師事件重演,也能夠避免性侵害的情況發生。       李娜琴向政府抗議,訴求加強對整形手術的法律規範,翻攝自CNN     雖然韓國醫學協會認為在手術室中設置攝影機,是侵犯隱私權的行為,也有可能讓醫師在手術過程中失去注意力,但「權大熙法案」顯然已經是民意所向。   2020年5月,青瓦台一則聯署揭露了幽靈醫師的問題,獲得了5萬4千人的響應,也開始督促了政府對於整形安全的改革,並透過網路吸引更多社會大眾的關注。   有一些年輕人參加了權大熙案的聽證會,以表示他們對改革的支持,其中一名20多歲的年輕人崔在勳(Choi Jae-hoon,音譯)說他是從YouTube了解權大熙身上發生的事,並表示「這可能是發生在我自己身上的事,這就是為什麼我如此關心這個案件」,他也道出了我們普遍的擔憂,「我更擔心這種情況不僅僅是發生在整形外科手術上,而是在其他手術中也會有這樣的醫療事故」。   在韓國整形產業光鮮亮麗的外表下,其實暗藏許多危機,提醒民眾赴往韓國整形時,要選擇政府頒發的醫療許可證的醫院,手術前後的溝通也一定要詳盡,並記得留下書面紀錄,倘若日後有醫療糾紛,才有舉證資料。除此之外,千萬不要因為折扣優惠而決定手術,選擇醫師、診所前一定要睜大眼睛,查證專業背景、合格標章和手術評價,勿輕信廣告內容,以免造成終身遺憾。     資料來源: 1. https://edition.cnn.com/2021/04/10/asia/south-korea-ghost-doctors-plastic-surgery-intl-hnk-dst/index.html 2. https://www1.president.go.kr/petitions/588662       延伸閱讀 文章|美容外科醫學年會「整合和互補治療」 讓美麗境界再升級 文章|Bossini創辦人孫女南韓抽脂隆乳死亡 揭密整形手術風險及後遺症         *國際新知報導為國外資訊分享,並非國內產品或技術,詳細內容請見資料來源,網路資訊僅供參考*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4.19

  • 聞「痣」色變?5大要點自我察覺皮膚癌徵兆

    文/翁嘉妤 圖/傅暄閔      摘要  皮膚上的黑痣可以成為一個人的獨特識別,例如藝人楊丞琳、蔡琴、韓佳人、小松菜奈等,光是臉上的痣就能夠給人留下印象深刻的特徵,但話雖如此,如果發現自己身上黑痣變多,難免還是會擔心這是否代表皮膚癌病變的警訊,本期美醫誌就帶你認識這些長期以來默默陪伴你的小黑點們,也教你日常生活中該如何自我觀察,提早察覺皮膚癌的徵兆!     每個人身上的獨特標記,除了常見的胎記、疤痕等,你可能沒有注意到「痣」其實也是一個可以用來辨別的特徵。可別以為小小的一個黑點很不起眼,近期經媒體爆料而備受關注的韓國兩大天團BIGABANG和BLACKPINK的緋聞,其成員GD權志龍與Jennie秘密戀愛的消息傳開後,就有不少網友當起鍵盤柯南分析兩人的社群照片,包括一張GD過去曾發佈的牽手照,有網友發現其中一隻手腕有顆痣,正和Jennie手腕痣的位置相同,被斷定為這是兩人默默放閃的舉動。       圖片來源:i_love_lisa_m     姑且不論網友們的判斷是否屬實,我們還是可以發現,每個人身上的「痣」都是一項個人特徵,甚至足以靠痣來辨別出他人,但痣的存在感在除了這樣的特定時刻,在平常似乎還是不高。根據台灣皮膚科醫學會2021年3月公佈的調查結果顯示,有近半數的國人平常不會留意身上的痣,甚至有高達6成民眾,是沒有在留意身上的痣是何時出現的,究竟我們是否有必要觀察痣的狀態,痣變多是否為正常現象呢?     你識痣嗎?原來痣都是後天才開始長出來的?   一般大家泛指的「痣」是指黑痣,學名為黑色素細胞痣,是由於皮膚黑色素細胞增生而產生的。因為表皮細胞本身不會製造黑色素,所以黑色素細胞的主要工作,就是製造黑色素來傳遞到表皮細胞,通常每20~30個表皮細胞就會有一個黑色素細胞。   這種痣是一種良性的腫瘤,廣泛存在於人類皮膚上,可能長在身體的任一部位,包括陰莖、陰唇等私密處也有可能會有痣。   通常我們認為痣應該是先天的,但其實大部份的痣都是後天才產生的,因為這種痣最大只會成長到0.3~0.4公分,是很細小的斑點,所以也就是俗稱的「蒼蠅痣」。   一般情況在20至40歲之間,皮膚會陸續有新痣,特別是青春期是高峰,30歲以後新痣產生的頻率就會開始減少,如果40歲以後皮膚還不時有新痣,就要特別留意,可能是老人斑或皮膚癌的警訊。     「大痣」原來不是好事?認識常見的3種皮膚癌!   傳統觀念認為「痣越大財越旺」,但以醫學的角度而言,「大痣」可能並非好兆頭。其實黑色素細胞跟一般細胞相同,可分為良性跟惡性的分化,一般的黑痣就是良性分化來的「良性瘤」;若是惡性分化,則可能會產生黑色素細胞癌、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也就是我們統稱的「皮膚癌」。   黑色素細胞癌:發生率雖然低,但其特性一旦轉移,就會擴散全身各處,影響到其他組織或器官而致命。雖然臨床上較常出現在皮膚上,所以被歸類成皮膚癌,但也有出現在眼睛、口腔、胃腸道、呼吸道、私密處等罕見的情況。   基底細胞癌:國人最常見的皮膚癌,惡性度較低,幾乎不會轉移,大部份都能夠透過手術切除即可治療,但由於基底細胞癌生長速度緩慢,早期不痛不癢,因此常常被患者忽視或誤以為是普通的肉芽、黑痣,而延誤就醫,進而造成腫瘤過大,使手術變得更加困難,術後恢復期也相對變長。   鱗狀細胞癌:外觀為隆起的紅色腫瘤或潰瘍,表面粗糙不平,好發於臉部、頸部、嘴唇、耳朵等部位。鱗狀細胞癌通常會逐漸成長,變成蕈樣的腫塊,而且可能會藉由淋巴腺的傳播,進而導致淋巴結腫大,也有機率會轉移到身體裡的其他內臟器官。     預防癌症惡化自己來!自我檢測癌變徵兆   黑色素細胞癌是致死率相當高的癌症,即便黑色素細胞癌在台灣的發生率僅約為十萬分之一,但根據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的調查發現,多數民眾認為痣會痛、潰瘍有傷口、流血,才是有健康疑慮的徵兆,國人對於病灶的忽視,經常導致錯過了黃金治療的時機,因此臨床有許多患者都是到了第3、4期以後才發現,特別是亞洲人的惡性黑色素瘤較好發於手指、腳趾、手掌腳掌、指甲等較不明顯的地方,不容易發現,所以平時就應提高警覺,養成定期自我檢查的習慣。   我們可以定期觀察痣的大小、形狀、顏色、生長速度、表面是否光滑等,透過自我檢查來判斷有沒有癌變的危險性。臨床上最常使用的檢測方式,是依照ABCDE準則來評估,包括:           A(Asymmetry)形狀不對稱 B(Border)邊緣不規則 C(Color)顏色不均勻 D(Diameter)直徑大於0.6公分 E(Evolving)外觀快速變化或生長   如果發現痣有出現以上的異常情況,應盡快就醫,以利早期發現病變徵兆,早期治療。   雖然皮膚癌的危險性不容忽視,但我們也不用對任何「痣」都過於緊張,一般的黑痣是不需要特別治療的,考慮到美觀問題或有病變疑慮時,才需要處理,如果不確定痣的情況是否為惡性,可以請專業皮膚科醫師協助檢查。     預防皮膚癌就要防好防滿,讓防曬成為日常習慣   紫外線是引起皮膚癌最主要的危險因子,因此防曬並不是愛美女性專利,事實上,人人都應該注重防曬。美國疾病管制局(CDC)表示,要降低皮膚癌風險,就要將防曬變成日常生活的習慣,但在了解該怎麼防曬之前,我們必須要先認識防曬到底是在預防什麼。           根據光的波長不同,紫外線可分為 UVA、UVB、UVC 3種:   ●100nm~280nm的「UVC」:致癌風險高,但經過臭氧層時會被吸收,無法到達地表。   ●280nm~320nm的「UVB」:俗稱的 B光,波長短,穿透能力弱,會造成皮膚的灼傷及紅斑。   ●320nm~400nm的「UVA」:俗稱的 A 光,穿透力極強,能穿過玻璃窗與雲層,也可以深入到真皮層,使膠原蛋白變性,彈性變差,造成皮膚鬆弛、老化、長皺紋。   可見在紫外線如此不近人情的強烈照射下,不只會有罹患皮膚癌的風險,還會讓人提早老化,因此防曬並不只是為了防止曬傷灼傷,更是為了減緩老化、預防長斑,果然是不是該好好做好防曬了呢?   皮膚癌在台灣或許存在感不高,但在美國可是最常見的癌症之一,因此在預防上,美國疾病管制局也強力宣導出門必備「手提袋(Tote Bag)」,袋子裡須準備太陽眼鏡、長袖罩衫、寬緣帽、防曬產品來保護皮膚,防曬產品要記得每2小時就要隨時補充,流汗、游泳後,甚至是經衛生紙、毛巾擦拭後,都要立即補擦,並盡量避免在中午日曬正盛時出門,如果必須在中午時段出門,則應穿著長袖衣物和長褲以保護皮膚。   以往不少民眾都是看「天氣」防曬,如果外頭陽光正盛才會做好防曬措施,但其實應該是要看氣象局公佈的紫外線觀測數據,來做好防曬應對,因為紫外的強弱與陽光強烈與否無關,陰天或氣溫低的時候也會有紫外線曝曬的可能,在預防時應多加注意。   皮膚癌聽起來雖然可怕,但只要做好充足準備,勤補防曬,定期自我檢查身上的黑痣,有病變徵兆時立即就醫診斷,便能夠幫助自己遠離皮膚癌的威脅,放心享受陽光的美好,也不再聞「痣」色變。   延伸閱讀 文章|【父親節特輯】難纏「老人斑」靠雷射就能輕鬆去除?!郭董去斑祕密大公開!  文章|曬太陽皮膚就癢到不行?當心光敏感皮膚在作祟!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3.19

  • 巴西豐臀死亡率高讓你卻步嗎?或許其他選擇可以嘗試看看

    文/林聖錡 圖/傅暄閔      摘要  你滿意自己的體態嗎?還是有哪個部位是想要改善的呢?談到整形與雕塑身形,不外乎從臉部和胸部來下手,當然一般人在意的腿和腰部也是在名單之內;不過特別的是,臀部似乎就比較少人關注,隨著社群及網路媒體的興起,不少人大方展現自己,臀部也成為了眾人的關注的目光之一,尤其是在歐美國家,紛紛仿效網紅或名人,加入提臀或是豐臀的行列,不過在這股風潮下,其實暗藏了不少危機,國際新知帶您來看看。     美麗的臉蛋、胸前的偉大、婀娜的細腰當然一定還少不了渾圓飽滿的翹臀,不少女性以此當成目標,努力節食上健身房,為的就是呈現出完美的自己;當然人不是完美的,需要靠後天的補強和維持才能達到設定的目標,因此整形醫美行業的發展也就如雨後春筍般的林立。大部分人都是以見面後的第一形象,也就是正面來給予評價,但不乏也部分人是喜歡藉由加強臀部的豐滿度及線條,期望自己在某個場合或領域中被稱讚或仿效。究竟要如何豐臀或是提臀,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一般來說要豐臀通常是因為臀部水腫或是骨盆久坐後下半身堆積脂肪太多,因此臀部形狀走樣,愛美的女性就想要以外在的方式讓自己呈現出豐滿Q彈,以及有曲線感的樣子,在歐美講求身材勻稱和比例感,而巴西的森巴舞最能將臀部的美感呈現,因此這股巴西豐臀風就是從國外吹到亞洲,巴西豐臀屬於侵入式的手術,原理就像隆乳一樣植入假體,來增加整體的豐滿度。     但是巴西豐臀似乎是一項死亡率很高的手術,究竟這是為什麼?   根據美國整形外科學會American Society of Plastic Surgeons (ASPS)統計,光2018年一整年就有24000例案例執行巴西豐臀手術,這比例比前一年高出了19%,另外根據國際美容整形外科學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Aesthetic Plastic Surgery (ISAPS) 統計,光2019年豐臀百分比就增加達38.4%,從2015年以來更是漲幅達65.9%,顯示還是有更多人投入豐臀這項手術當中。 Aesthetic Surgery Journal(美容外科雜誌)顯示的2017年資料中,患者死亡率是高得嚇人,3000人就有1人死亡,這比任何其他的醫美手術都高出許多。調查另外顯示692位外科醫師中,3%的醫師曾有碰到患者瀕死的經驗,而近幾年中仍有新聞報導做豐臀手術死亡的案例,巴西豐臀的風險不只是在於脂肪的數量,另外在注射時如何執行也是相關的因素,尤其是在放置套管必須小心翼翼地注意肌肉和血管之間的距離,如果不小心讓脂肪進入到血管,有可能會造成血管栓塞;除此之外像是密醫執行手術也是讓危險增高的因素。     如果想要豐臀卻又不敢使用巴西豐臀怎麼辦?   其實你還有這幾種選擇,常見來說有自體脂肪豐臀、玻尿酸式的注射,Emsculpt肌動減脂,以及一般少見的Cooltone電磁肌肉模擬、Skin Plasma皮膚電漿緊緻的填補,以及BodyTite局部肌肉模擬。 Cooltone電磁肌肉模擬類似肌動減脂的概念,但它藉由加強臀部肌肉纖維壓縮更多脂肪來呈現臀線,大約3次的療程就可以至少維持半年或是更長的時間。Skin Plasma是利用氦氣電漿加熱的方式,來緊緻臀部皮下的的組織,但會搭配玻尿酸來做些微的提升感,維持時間也比較久,大約一次療程可以有2年到4年的時間不需再去做療程,但需要小心會有發炎反應、結疤和色素沉澱的問題。BodyTite局部肌肉模擬則是將腰部間的贅肉縮小,呈現出視覺上有提臀的效果,運用電力肌肉模擬帶進而加強肌肉的力量,大約3至5次療程後就會呈現想要的結果。   豐臀其實有很多選擇,若是選擇手術也是有很多案例是成功的,雖然在國際新聞可以看到很多豐臀死亡的案例,但人們不應該只關注在風險高的地方,試著去仔細評估療程,並和醫師溝通找出最佳方案,當然最重要的選擇合格的診所和執業醫師,就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風險。     資料來源: 1. https://www.independent.co.uk/news/world/americas/brazilian-butt-lift-surgery-death-miami-bbl-gia-romualdo-rodriguez-b484379.html 2. https://www.thezoereport.com/p/5-alternatives-to-a-bbl-that-involve-far-less-downtime-21785305 3. https://www.plasticsurgery.org/news/press-releases/plastic-surgery-societies-issue-urgent-warning-about-the-risks-associated-with-brazilian-butt-lifts 4. https://www.isaps.org/wp-content/uploads/2020/12/ISAPS-Global-Survey-2019-Press-Release-English.pdf 5. https://www.theguardian.com/news/2021/feb/09/brazilian-butt-lift-worlds-most-dangerous-cosmetic-surgery 6. https://www.verywellhealth.com/brazilian-butt-lift-bbl-long-term-care-5087760 7. https://inmodemd.com/technologies/technologies-tone/ 8. https://www.coolsculpting.com/how-cooltone-works/     延伸閱讀 文章|無痛變臉術!只需2萬就可用3D技術換張臉,你願意嘗試嗎?  文章|你所不知道的美國大選:身分不核可 40%跨性別者仍無法投票       *國際新知報導為國外資訊分享,並非國內產品或技術,詳細內容請見資料來源,網路資訊僅供參考*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2.26

  • Bossini創辦人孫女南韓抽脂隆乳死亡 揭密整形手術風險及後遺症

    文/紀璇 圖/傅暄閔   香港知名服裝店「bossini」的品牌香港創辦人、已故紡織大亨羅定邦孫女羅貝兒(Bonnie Evita Law),日前在南韓整形診所接受整形手術後身亡。   根據媒體報導,羅貝兒當時前往南韓首爾江南區的「the Ollim Plastic Surgery」診所接受手術,包含手臂、骨盆抽脂、自體脂肪隆乳、雙腿施打肉毒桿菌等,孰料手術中陷入昏迷,送往醫院搶救後宣告不治。羅貝兒丈夫在3月4日於香港法院對執刀診所及相關醫護提告涉嫌過失殺人,以及偽造術前文書等訴訟。   此新聞案例可看出手術過程中並未有麻醉科專科醫師在場,對此,整形外科專科醫師王祥亞表示,為了確保民眾在手術過程中的安全無虞,在進行全身或半身麻醉的整形手術時,一定要有合格的麻醉專科醫師在手術過程全程監控病患的生理徵候。   專業的麻醉科醫師術前會透過抽血數值、心電圖、胸部X光來判斷麻醉藥對病患的影響,提供安全的藥量;由於手術中有許多不可預期的突發狀況,故麻醉科醫師仍需全程監控病患,當有血氧濃度不足、心律不整等麻醉藥引發的狀況發生時,才得以及時處置;術後亦會確認病患安全甦醒後才算完成任務。   一般民眾認為施打肉毒桿菌風險較低,往往輕忽施打針劑的風險及副作用而隨意接受療程,王祥亞醫師說明,若只是因為施打者技術不良引起如面部僵硬、表情不自然輕微副作用,可以在半年內逐漸恢復,但若施打到疑似不純的藥劑,則有肌肉麻痺、抑制呼吸等症狀,嚴重者亦會引起生命危險,民眾不可不慎。   王祥亞醫師也提醒,民眾在施打針劑類產品前,需確認是否為合格的品牌,是否為原廠正品,務必在合格的醫療院所接受療程;在接受整形手術前,需確認醫師是否合格、是否有專科執照。民眾在術前須與醫師充分溝通,醫師也須告知病患手術的潛在風險,如需進行麻醉,則需確認是否有合格的麻醉專科醫師全程參與手術,方可確保民眾手術過程的安全受到保障。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0.03.06

美醫誌粉絲團

顧問醫師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 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