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美整形

美醫誌 ME Media:亞洲醫美整形新媒體|豐富資訊輕鬆查醫病溝通零距離

搜尋神經共有23筆結果

  • 喝水、放空常嗆到?常常嗆咳要注意!一起學做吞嚥障礙復健動作

    文/楊雅雲 圖/翁嘉妤      摘要  「嗆到」這件事在日常生活中你可能不太在意,但是它其實比你想像中更嚴重!如果常常嗆到,可能是由疾病引起,切勿輕忽,這次美醫誌就要教你培養良好的進食習慣,遠離嗆咳風險,落實肌力訓練,一起來改善吞嚥障礙吧。     為什麼人會容易嗆到呢?   當我們在吃東西的時候,其實是在做精密的進食動作!復健科醫師王薏茜指出,吞嚥時,食物與空氣會同時進入口腔,而在吞嚥瞬間聲道會關閉,會厭軟骨如同控制閥產生自動反射作用,幫助食物經由食道進入胃中,空氣由氣管進入肺部。所以當我們一邊吃東西又一邊講話時,容易造成空氣誤入胃部,形成打嗝,或食物進到氣管內導致嗆咳,因此吃東西時最好還是要專心。此外王薏茜醫師也補充,當神經系統運作正常時,聲道會是通暢的,而食道也會是緊閉的,但如果神經受損造成神經訊號傳遞不良,那麼就會發生吞嚥障礙。         吞嚥障礙分為輕、中、重三等級,小心肺炎後遺症   1. 輕度吞嚥障礙 每次吞嚥時患者都會感到不適,產生喉嚨痛、喉嚨緊繃或喉嚨沙啞的情況。   2. 中度吞嚥障礙 中度吞嚥障礙的二大指標為「體重下降」及「進食時間延長」,所謂的進食時間延長,就是指專心吃飯不得超過30分鐘,因此建議民眾可以留意一下自己的用餐時間。而王薏茜醫師額外提醒,一直反覆咳嗽,造成喉嚨疼痛或聲音沙啞,也是一個警訊。據觀察,中度吞嚥障礙患者常伴隨社交障礙,影響生活品質。   3. 重度吞嚥障礙 當少量食物嗆入氣管時,肺部自清功能會咳出異物。如果發生大量食物嗆入氣管,肺部因食物囤積,造成細菌繁殖,就會引發肺炎。王薏茜醫師提醒,通常只要發生一次就是重度的嗆咳,應避免反覆發生肺炎的情形,以免造成日後走路太喘、肺纖維化、血氧下降、肺硬化或心臟功能受損…等情形。     認識4大嗆咳類型,掌握身體健康狀況   吃東西太快或太急,是常見的嗆咳原因。除了飲食習慣造成嗆咳之外,嗆咳也是疾病的徵兆之一。王薏茜醫師指出4種常見的吞嚥障礙類型:   1. 緊繃型吞嚥障礙 屬於最常見的嗆咳類型,患者吞嚥時會感到喉頭緊繃,按壓或捏脖子周圍肌肉會有痠痛感。   2. 老年型吞嚥障礙 當年紀漸長,喉頭肌肉無力,喉頭夾角變小、軟骨下掉,導致吞嚥困難,通常可經由觀察長者側面脖子狀況檢視病症。   3. 神經性疾病型吞嚥障礙 緊繃型及老年型吞嚥障礙與肌肉因素有關,除了肌肉原因之外,控制肌肉的神經性疾病也會造成吞嚥障礙,例如腦瘤、中風及退化性巴金森氏症…等。   4. 局部構造疾病型吞嚥障礙 當罹患口腔癌、舌癌、咽喉癌、下咽癌及聲道癌的病人,吞嚥時常會有異物感,導致食物吞入不易,造成吞嚥困難。     發現疑似吞嚥障礙徵兆,應向醫師諮詢   王薏茜醫師表示,雖然吞嚥障礙不會立即變成重症,但是在輕度或中度吞嚥障礙發生時,就應該盡速就醫檢查,即早治療。發現以下4種徵兆時,須盡快尋求醫師診斷:   認真安靜吃飯時是否會嗆到? 專心吃飯時是否超過30分鐘,才能完成正常成人的進食量? 在未刻意減肥的情況下,體重不正常下降? 注意肺炎症狀,肺炎常會併發發燒、多痰及易喘現象。     吞嚥障礙的徵兆可能顯現在各種不同的生理反應,建議依據以下症狀,選擇適合的科室門診就醫:   耳鼻喉科:觀察日常吞嚥是否有異物感或口腔食道是否有異物生長。 神經內科:腦部中樞神經異常引起的手腳障礙。 腸胃科:伴隨食道逆流症狀,灼傷食道及咽喉,造成疼痛型的吞嚥障礙。 復健科:如果經由上述科室檢查皆為正常,也許是肌肉控制異常導致的緊繃型吞嚥障礙。     培養飲食好習慣,避免嗆咳發生   專心吃飯可不只是父母叮嚀時的口號,王薏茜醫師指出,不要邊吃邊說話,慢慢進食,不著急。   年長者因吞嚥力及反應力不佳,不要混雜食物進食。 使用湯匙小口餵食長者,方便控制進食的量及位置,例如湯匙放在舌尖或舌下,幫助長者緩慢將食物送進食道。 長者以低頭姿勢進食,讓食物在口腔中充分咀嚼,準備吞嚥時再抬頭回到正位,減少吞嚥嗆到的機率。 餵食器具選擇淺口的氣皿。 裝假牙或沒有牙齒的長者使用吸管進食時,以低頭姿式淺含吸管,並將吸管位置放在靠近嘴唇內緣處,請勿將吸管含入口腔深處,增加嗆咳機率。     美醫小教室:肌力訓練,改善吞嚥障礙的復健運動   跟著王薏茜醫師動一動,改善肌肉緊繃或肌肉無力引發的吞嚥障礙。   ● 肌肉自我放鬆運動,改善緊繃型吞嚥障礙:     1.按摩耳後到胸口之間的胸鎖乳突肌。     2.用兩隻手指輕輕按壓耳後的胸鎖乳突肌根部,當感到微痠時持續按壓不放,再配合輕度轉頭,幫助肌肉放鬆打開食道。     ● 肌力訓練3步驟,改善無力型吞嚥障礙:     1.舌尖頂在門牙後面,用力往前頂,訓練舌面中間段肌肉,當產生痠感時停留5秒,增加肌肉收縮。     2.舌根頂向懸雍垂,用手指觸摸舌骨位置,向上用力頂,讓舌骨往上抬,停留5秒至10秒。如果是懸雍垂敏感的患者,當用力頂舌骨時,可能發生噁心或嘔吐反應,請勿繼續進行操作。     3.舌肌、舌頭下方肌肉及舌骨上肌訓練,用舌頭頂一側臉頰,讓臉頰看起來突突的,這時用一隻手指由突出的臉頰外側向內頂,形成內部舌頭與外部手指在臉頰上的互頂作用,停留5秒至10秒,讓舌頭或下巴區域產生痠感。如果因開刀無法正常使用舌頭的患者,可先將手洗淨,代替舌頭從口腔內側與臉頰外側手指進行互頂訓練。如果發現痠感位置作用在臉頰時,代表訓練動作錯誤,應放鬆後重新操作。       諮詢醫師:王薏茜醫師 學經歷: 台大醫學系畢業 台大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 台大醫院復健部住院醫師 台大醫院復健部主治醫師暨專任講師 超越復健診所院長     延伸閱讀 文章|好屁壞屁聞得到?從「放屁」判斷腸胃道健康,還可聞出大腸癌警訊? 影片|喝水嗆到真會「嗆死」?會咳嗽不只是喝太急,這些危險徵兆要注意!吞嚥訓練完整教學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3.03.28

  • 隋棠與鄰居的噪音糾紛!真的有對特定聲音敏感的「恐音症」?聽覺過敏原來要看醫生?

    圖、文/翁嘉妤      摘要  因《犀利人妻》爆紅的藝人隋棠,近期竟遭指控是惡鄰,放任三個孩子在深夜、清晨時奔跑嬉鬧,讓鄰居不堪其擾。對此隋棠昨(7)日晚間在個人社群寫下長文,反批鄰居歇斯底里、早有前科還長期騷擾。今(8)日隋棠鄰居也再發聲明和證據駁斥,怒轟隋棠夫婦仗著身為公眾人物一派胡言,惡鄰風波持續延燒。     樓上的聲音讓我快抓狂!真的有對聲音特別敏感的人嗎?   台灣居住密度高,噪音爭議不只發生隋棠的大直豪宅,相信也存在於許多人的生活周遭。林佳瑾諮商心理師指出,其實根據研究真的有所謂的「恐音症」(Misophonia),又稱為「選擇性聲音敏感綜合症」(Selective sound sensitivity syndrome),顧名思義就是這類人對於不容易注意到的聲音特別敏感,例如咀嚼聲、口哨聲、按壓筆的聲音、敲鍵的聲音、呼吸聲等,這些聲音通常都擁有高重複性的特徵,並且會造成恐音症患者心理極度不適,更甚者還會影響患者的情緒管理,做出傷人的舉動。     這些聲音讓我崩潰!恐音症患者面臨的焦慮和恐慌   早期對於恐音症的研究甚少,大多都是將無法忍受「聽到他人製造的重複性噪音」判斷為強迫症,恐音症的症狀及治療也較不受重視。後來荷蘭的三位學者Nienke Vulink、Damiaan Denys 和 Arnoud van Loon編制了一個專門適用於恐音症的量表(Amsterdam Misophonia Scale, A-MISO-S),透過這個量表的評估及後續進一步的研究,團隊終於定義出了幾個明顯的恐音症特徵:   恐音症者反感的聲音,都是人類所製造出來的特定聲音。(例如吃東西、呼吸的聲音) 恐音症患者在發作時,會出現強烈的情緒反應和生理現象,例如憤怒、厭惡、噁心、焦慮、心跳加速、汗水直流等,嚴重時甚至可能失控攻擊發出聲音的人。 恐音症患者有自覺認為這種負面情緒是不合常理的。 恐音症患者會主動避免可能發作的社交環境,或者如果患者無法迴避的話,則會以強烈的不適、憤怒或厭惡來忍受造成恐音的情境。 恐音症患者會因為害怕聽到這些特定聲音,而產生極大的心理壓力,對日常生活有可能造成重大的影響。例如恐音產生的憤怒或厭惡,可能會讓人難以在工作中執行重要任務、結識新朋友、上課或與他人互動。 恐音症患者的憤怒、厭惡和迴避沒辦法用另一種疾病更好的解釋,例如強迫症或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參考資料來源:Proposed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misophonia   雖然直至今日仍未發現恐音症的致病機轉,但根據過往研究結果指出,造成恐音症的原因可能是神經科學的影響,林佳瑾諮商心理師解釋,也就是患者大腦中的自主神經系統(Autonomic Nervous System,ANS)和大腦的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會因為過度運作,而讓患者無法控制情緒,還會產生心跳加速、汗水直流的反應,所以當患者聽到特定的觸發聲音時,就會不由自主的有強烈的焦慮、討厭和憤怒的感受。     對咀嚼聲敏感的人,就連「看」到動作都會恐懼?   恐音症不一定是「聽」到聲音才會發作,林佳瑾諮商心理師表示,恐音症並不只是單純累積噪音感到的厭惡,有的患者可能會因為「視覺」感受而觸發恐音症。例如該患者對於按壓的筆聲特別敏感,因此當看到他人準備要寫東西,拿起筆來的情景時,這時患者的恐音症就有可能會發作了。   但需要注意的是,恐音症並不是對所有聲音感到恐懼,而是聽到「特定的聲音」才會發作,這個特定的聲音會視每個患者的情況不同而有所差異。     恐音症都是順風耳?別與聽覺過敏搞錯了!   恐音症通常在青春期時出現,患者會逐漸意識到自己對某些聲音的反應較為極端,而且難以自制。一般來說恐音症患者對聲音都會比較敏感,但正如前述提到的,這種「敏感」並不是指能夠聽到很細微的聲音,恐音症患者有接受正常頻率和聲量的聽力,他們所敏感的是「特定的聲音」,這些聲音不會受到音量的影響。   如果你的症狀是對所有聲音感到恐懼,那可能是另一種經常與恐音症搞混的病症「聽覺過敏」。(Hyperacusis)林佳瑾諮商心理師指出,聽覺過敏是指對聲音的音頻、音量等特別敏感的人。舉凡一些生活中經常聽到的空調聲、腳步聲等,這些一般人不以為意的細微聲響,在聽覺過敏症的患者耳裡,卻是讓耳朵感到不適的巨響,更別提如果有人突然尖叫,或是車輛狂按喇叭時,他們會有多抓狂了。   聽覺過敏除了對聲音的感受會比較大以外,也會引發其他問題,例如無法集中精神、經常感到頭痛、睡不好等等,也會因為想盡量避免社交情境、減少與他人交流的機會,進而變得自我孤立。如果對聲音的敏感更加惡化,聽覺過敏的患者也有可能會患上恐音症。   聽覺過敏可能與身體其他病症有關,例如顳頜關節疾病、頭部損傷、耳朵感染、壓力或抑鬱症等,因此若發現不對勁,應盡早治療,尋求專業醫師意見。     「噪音」讓人不堪其擾!正視聽覺病症帶來的困擾   如果家中有恐音症或聽覺敏感的患者,家人和照護者要多予以耐心和同理心,在發出聲音前可以先提醒患者留意,預先做好心理準備或迴避。林佳瑾諮商心理師也提醒,最好在早期發現不適症狀時就尋求治療,而不是放任這些憤怒、焦慮的感受持續累積、膨脹。我們的神經系統如果反覆經歷這些過程,聲音與負面情緒的連結就會越顯強烈,所以在發現問題時盡早處理。   雖然恐音症現階段無法治癒,但林佳瑾諮商心理師進一步說明,還是可以透過「認知行為療法」或「放鬆訓練」來改善,認知行為療法是針對聽到不舒服的聲響以及接連誘發的不適情緒,慢慢解除兩者之間的制約,讓患者不再將「不舒服的聲響」跟「負面情緒」做連結。而放鬆訓練則是讓患者重新回到身體感受,增強生理的控制感,慢慢能自主放鬆生理及心理,來減少焦慮和煩躁感,在專業治療的輔助下學習轉移注意力,像是聽音樂、把注意力放在其他感官上等,讓大腦漸漸淡化對特定聲音的反應,不要再讓聲音影響生活品質。   資料來源: 1. https://youtu.be/8Y5M_MD7i0Y 2. https://www.hearingaction.com/hearing-trivia/misophonia 3. https://kb.commonhealth.com.tw/library/678.html?from=search#data-7-collapse 4. https://hkincus.com/zh-tw/blogs/blogs/hyperacusis 5. https://pansci.asia/archives/347257 6. https://www.facebook.com/GuangMingDR/posts/2952543931428438/       諮詢專家:林佳瑾諮商心理師    學經歷: 高雄醫學大學諮商心理研究所碩士 高雄市政府警察局心理輔導諮詢委員 耕心療癒診所心理師 希望心靈診所心理師 國防部海軍艦隊及陸戰隊指揮部講師 國防部空軍第一後勤指揮部講師 高雄市勞工局職涯發展講師 高雄市社會局培訓講師     延伸閱讀 文章|進行心理諮商前一定要注意這些事!免費諮商資源怎麼找?24小時專線看這裡 影片|心理諮商開箱!瓶頸期超焦慮也可以去諮詢?原來這些都是免費諮商資源!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3.02.09

  • 狐臭、多汗好難擺脫?往後夏天別再為異味苦惱!

    文/楊雅雲 圖/翁嘉妤      摘要  一般人在炎熱氣候或劇烈運動後會發生大量流汗的現象,而多汗症族群,即使不在夏天,日常生活中只是稍作活動,在手掌、腳掌或腋下立馬就會冒出涔涔汗水,影響社交生活,甚至傳出令人聞之色變的「狐臭」。傳統治療止汗除臭的手術,可能會造成代償性出汗的風險,那麼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有沒有什麼好方法能改善這種多汗和異味困擾,對日常生活的負擔也可以更小呢?     為什麼會有多汗症及狐臭?   其實我們俗稱的「狐臭」和「多汗症」是不同的病症,但傳統印象往往會容易將兩者搞混,皮膚專科醫師陳眉穎指出,人體的皮膚腺體分成大汗腺、小汗腺及皮脂腺,多汗症與小汗腺有關,小汗腺分佈在全身,分泌出含有水份及鹽份的汗水,並且受到神經、情緒及溫度的影響。   而我們常說的狐臭,是與大汗腺有關,大汗腺會分泌出由蛋白質及脂肪酸組成的濃稠液體,經由皮膚表面的細菌作用後產生異味,也就是「狐臭」這種獨特的味道。大汗腺分佈在腋下、胯下、外陰部、乳暈及耳朵旁,而大部份的異味多來自腋下兩側。陳眉穎醫師表示,狐臭會因為大汗腺受到荷爾蒙影響,而在進入青春期後開始顯現,經常會造成患者求學時期社交上的諸多困擾。     男女氣味大不同,「臭男生」原來有科學根據?   每個人的飲食、生活習慣各有不同,汗味自然也各異,其實光從性別上來看,男女的汗味也會有分別。陳眉穎醫師解釋,女性腋下大汗腺分泌的液體,因為含有較高濃度的含硫化合物,經過皮膚上的細菌分解後,會產生類似洋蔥醇的氣味。而男性的大汗腺分泌物具有較高含量的脂肪酸,經過皮膚上的細菌分解,產生類似起司的濃郁味道。   然而,「狐臭」並不是僅限於女性才會有的困擾,男性也可能會有狐臭問題喔!     情緒激動,也會導致狐臭味道濃厚?   原來盛怒的「九尾狐」還真的其來有自,由於大汗腺的分泌不止與荷爾蒙有關,也同時受到神經的影響,因此當我們情緒激動時,大汗腺分泌旺盛,小汗腺也分泌出大量汗水,汗水蒸發的過程中,就會將汗水氣味散發出來,所以在情緒激動時,汗水的味道會更加明顯。     如何自我檢測狐臭?   我們長期與自己相處,比較不容易察覺身上的味道,也因此許多狐臭案例通常都是經由親友、同儕、同事告知而發現的。陳眉穎醫師表示,其實也有初步的簡易檢測可以參考,做法是用一隻手摸自己容易流汗的位置(例如額頭、臉頰等部位),再用另一隻手觸摸腋下,如果發現觸摸腋下的手沾附到較濃厚的異味,可能就有狐臭的問題。           多汗症及狐臭治療方法有哪些?   陳眉穎醫師建議,若要採取傳統手術,最好在秋冬時節進行,因為穿著長袖衣服較能遮蔽術後傷口的腫脹修復期,也減少出汗造成傷口感染的機率。不過傳統的手術治療雖然能達到永久的功效,但副作用的風險較高,現今已較少使用,目前非侵入式的治療方法,因為具有術後恢復期短、四季皆宜等優點,已逐漸蔚為主流。     (1)內視鏡交感神經節阻斷術   容易產生代償性出汗的副作用,因為在手術過程中可能切掉部分的神經節,造成其他的神經節過度刺激,一般手術前醫師無法預知患者是否會有代償性出汗的情況,代償性出汗的位置常發生在大腿及背部。     (2)旋轉刀手術   狐臭使用旋轉刀手術去除汗腺,傳統手術治療都可能造成副作用,不僅開刀時需全身麻醉,術後傷口也會產生疤痕。     (3)微波熱能除汗術   透過微波加熱原理,破壞皮膚的大汗腺、小汗腺及毛囊,達到去除多汗症及狐臭的效果。一次療程約一個小時,即能獲得80%的效果,不用擔心代償性出汗的問題。     (4)肉毒桿菌注射治療   透過注射肉毒桿菌來抑制神經過度刺激汗腺分泌,對於多汗症有較好的治療效果,但狐臭因受到荷爾蒙影響,因此使用肉毒桿菌治療效果較不明顯。肉毒桿菌治療無需手術開刀,藉由打針注射的方式即可進行,治療時間僅約5分鐘,術後也無修復期。然而,肉毒桿菌治療的效期僅可維持4~6個月,需重複注射才能持續發揮作用。     比較簡單的方法可使用止汗劑或服用口服藥,來改善狐臭多汗的困擾,但以下幾點須特別注意:     (1)止汗劑   止汗劑是一種鋁鹽化合物,須於睡前塗抹在容易流汗或產生味道的部位,讓鋁鹽慢慢滲透進入汗腺,達到止汗的效果,並非出門前才使用。此外,陳眉穎醫師也提醒,止汗劑需每天使用,無法一勞永逸。長期使用止汗劑會讓塗抹的部位不透氣,需注意可能產生的過敏反應。     (2)抗乙酼膽鹼口服藥物   主要作用於抑制交感神經過度亢奮,有些人容易緊張或激動,導致交感神經過於興奮,可藉由口服藥物治療多汗問題,但可能會有口乾及視力模糊的副作用。     建立日常好習慣,改善腋下異味   異味會影響我們的生活品質和社交生活,雖然現今已有許多治療方式可供選擇,但其實我們也可以從日常生活著手,減少異味產生。如果有多汗的困擾,陳眉穎醫師提醒應多注重身體清潔、勤換衣物,清淡飲食、作息正常,良好的生活習慣也能幫助減少過重的汗水味,讓身體清爽舒適。   跟著醫師這樣做,揮別汗臭體味:     (1)皮膚清潔做得好   大汗腺分泌出來的液體原本是沒有味道的,經過與體表細菌作用之後,才會產生異味,所以做好皮膚清潔,減少皮膚細菌的沾附,就能減少異味的發生。     (2)清淡飲食、多喝水   狐臭與大汗腺分泌出來的成份有關,飲食也是影響汗水味道的因素之一,喜歡肉食或油炸食物的人,汗水含有較高的脂肪酸及蛋白質,形成濃厚的汗水味。建議清淡飲食、多喝水,多喝水會幫助汗水不黏稠,較不會黏著在皮膚上,造成長時間引發的異味產生。     (3)雷射除毛   除毛可減少汗水黏附在毛髮上的機會,去除毛髮上滋長的汗水味。     (4)勤換衣物   可透過勤換衣服或使用溼紙巾擦拭,減少汗味散發。     (5)止汗劑、體香膏   使用止汗劑、體香膏來淡化汗水味。     雖然多汗狐臭讓人倍感困擾,但陳眉穎醫師仍建議民眾不要輕易嘗試網路偏方,應該要尋求專業皮膚科醫師的評估來治療。此外,多汗狐臭的改善方式,需視個人症狀輕重及需求而定,因此建議應實際門診,與醫師當面溝通,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讓往後的炎炎夏日都能擺脫異味困擾。     諮詢醫師:陳眉穎醫師    學經歷: 光澤診所 皮膚科主治醫師 台安醫院美容皮膚科主治醫師 台灣醫用雷射光電學會理事 古亭光澤診所院長 臺安醫院 皮膚科主任 臺大醫院皮膚部臨床研究醫師 美國皮膚科醫學會會員 日本東京虎之門病院皮膚外科研究員     延伸閱讀 文章|皮蛇是什麼?治療三原則斬斷帶狀皰疹復發魔咒 影片|濕疹可能會引起蜂窩性組織炎?醫師教你如何正確對抗濕疹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2.06.28

  • 止痛藥有副作用、怕成癮不敢吃?止痛藥這樣吃才有效?別只是傻傻光吃普拿疼!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止痛藥有副作用、怕成癮不敢吃?止痛藥這樣吃才有效?別只是傻傻光吃普拿疼!   家中總是累積許多藥品藥罐,卻不知道如何保存?把藥品放冰箱冷藏還是變質了?這麼多的藥品丟掉好像有點浪費,該如何判斷能不能吃?台灣氣候環境潮濕、天氣變化大,到底藥品保存有什麼注意事項,這集有請陳怡安藥師來替我們解析!     各節重點: 00:00 精彩片段 00:46 麥德森小劇場 01:23 疼痛的原因有哪些? 02:01 止痛藥有幾種類型?有副作用嗎? 04:06 吃止痛藥的時機會影響效果嗎? 04:43 成人一天建議吃幾顆止痛藥? 05:09 吃止痛藥該注意什麼? 05:44 不適合再透過止痛藥止痛的情況? 06:10 有哪些是藥物過敏的情形,藥物過敏的症狀是什麼? 06:41 止痛藥服用過量會出現的症狀? 07:08 止痛藥戒斷症的症狀及發生的原因是什麼? 07:40 藥師的小小建議       諮詢藥師:陳怡安藥師    學經歷: 嘉南藥理大學藥學系學士 台南市立醫院實習藥師 三軍總醫院執業藥師 衛教諮詢藥師     延伸閱讀 文章|忘記吃藥能補吃嗎?吃藥配果汁正確嗎?用藥觀念懶人包,讓你不再「吃錯藥」! 影片|藥品保存超重要!你還敢把藥水放冰箱?5分鐘教你怎麼處理過期的藥!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2.05.23

  • 吃火鍋又喝酒,又讓你胃食道逆流了嗎?了解原因後再治療,才能快快好!

    文/楊雅雲 圖/翁嘉妤      摘要  吃太飽的時候,你會感到食道、咽喉逆酸(溢赤酸)或胸口灼熱(火燒心)嗎?這些都可能是因為「不良飲食習慣」引發的胃食道逆流!你是不是經常吃飯配汽水、愛吃炸雞甜點、宵夜派對、吃飽後就躺著睡呢?美醫誌教你正確吃、改變作息,從此改善胃食道逆流!     什麼是胃食道逆流?原來胃食道逆流還有分類?   胃食道逆流簡單來說胃裡的食物、胃酸或水「逆流而上」,進入食道甚至衝上咽喉時產生不適症狀,就可以稱為胃食道逆流。內科醫師吳文傑指出,胃食道逆流可以分為「生理性胃食道逆流」及「病態性胃食道逆流」,生理性胃食道逆流通常症狀輕微,但如果逆流次數每天超過80次、胃酸停留在食道的時間每天大於4%,顯示具有嚴重症狀,則屬於病態性胃食道逆流。   胃食道逆流的症狀特性,可以分為典型及非典型症狀,其中非典型症狀因為與感冒相似,初期容易會延誤就醫,若忽視症狀不及時治療,也有可能會引發慢性咽喉炎。   ● 典型症狀 包含火燒心(胸口感到熱熱、悶悶的)、逆流(食物反芻到食道或喉嚨)。   ● 非典型症狀 喉嚨卡卡的,感覺緊繃不舒服、慢性咳嗽、胸口微微刺痛或全身緊繃,少數患者可能會有耳鳴情形。     胃食道逆流形成的原因 :門太鬆、壓力大、太敏感   胃食道逆流的治療,跟造成胃食道逆流的「原因」有相當密切的因果關係,若只是緩解當下的不適,而沒有改變生活習慣的話,很有可能讓胃食道逆流再次復發,甚至使得症狀越來越嚴重。   關於胃食道逆流的成因,除了以往常見的賁門口鬆弛以外,其實與現代人不當的飲食習慣、食道神經敏感也有關聯,吳文傑醫師提出3種臨床較多的胃食道逆流原因:   ● 門太鬆 顧名思義就是食道與胃之間的「賁門口」鬆弛,因為人體的橫隔膜的外括約肌及內側的下食道括約肌,都具有夾緊的功能,所以如果二者之一呈現軟弱、無力或變形,就會造成賁門口太鬆,導致胃裡的食物往上逆流。   ● 壓力大 雖然賁門口處於正常的狀態,但胃裡的壓力過度膨脹,胃酸會因壓力的擠壓,反而向上衝到食道,造成胃食道逆流。年輕人常見的胃食逆流原因就是吃太多、暴飲暴食,或是經常穿著緊身的衣服,壓迫到胃部,也是導致胃食道逆流的因素之一。   ● 太敏感 常發生在生理性胃食道逆流的患者身上,發病時通常症狀輕微,然而食道的神經非常敏感,讓患者感到十分不舒服。這類型的患者頗多,即使透過胃鏡檢查也可能無法檢驗出原因,但是患者仍會有疼痛感,常會被誤認為是裝病。經醫學證實,臨床上有許多食道神經過於敏感的胃食道逆流患者的案例。     真假逆流分不清?就讓「胃食道逆流檢測」來查出真相!   很多人會誤以為只有照胃鏡才能檢測出是否有胃食道逆流,但絕大部份的胃食道逆流患者,是無法透過胃鏡檢查來檢測出胃食道逆流的,為了更進一步正確的了解胃食道逆流症狀產生的原因,對症下藥的去做治療,吳文傑醫師表示,常見的檢測方式可分為「24小時酸鹼道管檢測」及「無線酸鹼膠囊檢測」兩種:   ● 24小時酸鹼監測器 將一條直徑約0.2公分的細長管子放進鼻子裡、穿過食道,連接管接著檢測機器,需隨身配戴以監測24小時。檢測時可居家檢測,不影響日常生活,受測者能正常吃飯、睡覺。此檢測法享有健保給付,但全天候需背著帶管機器不僅影響美觀,工作及外出行動也會不方便。如果檢驗當日受測者的身體狀況並無異常,也有可能會影響檢查結果。   ● 無線酸鹼膠囊檢測 透過胃鏡將含有酸鹼監測儀的膠囊放進食道裡,背著像手機大小的機器隨身攜帶4天,檢測期間若有發生胃食道逆流的情形,將會被膠囊紀錄。本檢測法需自費,但檢測儀器設計有助於便利行動,並且採用連續監控的方式,測試結果更能反應實際病情。     調整飲食、運動、睡眠習慣,改善胃食道逆流!   近年來由於飲食精緻化、生活型態改變,讓胃食道逆流幾乎成了國民病,根據國健署統計,每4人就有1人有胃食道逆流,換句話說就是台灣胃食道逆流人口約佔總人口數1/4,但有些患者長年仰賴吃成藥來抑制症狀,卻反而讓胃食道逆流的狀況遲遲沒有改善,吳文傑醫師表示,其實還是要從根本改變飲食和生活習慣,才能降低胃食道逆流的發生率,以下提供幾點提醒,讓長期飽受胃食道逆流困擾的人避開地雷,改善不良的壞習慣。           1.少吃甜食、油炸類等高油脂食物   高油脂的食物會減少下食道括約肌壓力,延緩胃的排空速度,讓食物消化變慢,增加胃食道逆流的風險。     2.飯、水分離   吃飯同時避免食用湯湯水水的食物或汽水,吃火鍋時少油、少湯水,以吃料為主,盡量不搭配甜食、汽水。     3.少量慢食,不求快、不求多   放慢速度飲食,大腦會自然反應飽食,當有飽足感時人就會自動停下飲食。     4.不吃宵夜,在用餐後3~4小時後再就寢   因為食物在胃裡尚未被充分消化,若剛吃飽就躺平,會讓胃內的壓力變大,如果又吃的很油膩,賁門更顯無力鬆弛,更容易引起胃食道逆流。     5.不抽菸   長期抽菸對胃食道神經肌肉蠕動,甚至胃酸分泌都會有影響,因為香菸中的尼古丁會影響腸胃蠕動,降低胃食道交界處括約肌的鬆緊度,括約肌太鬆弛,就容易造成胃酸逆流。     6.改變睡姿   左側躺時,因為胃在下方,所以食物或胃酸較不易往上逆流,但如果向右側躺,胃在相對較高的位置,食物容易逆流至食道或咽喉。輕微逆流的患者,建議睡覺時以左側躺方式入睡,避免右側躺。嚴重逆流的患者,睡覺時可將枕頭墊高約2個枕頭高,可避免胃酸逆流。     7.維持良好體態,注意體重控制   肥胖會導致腹壓過大,造成胃食道逆流,須減肥才能改善症狀。     8.養成良好的運動及睡眠習慣   維持自律神經正常,就可以幫助腸道蠕動,減少食物在胃裡囤積,較不會成為太敏感的胃食道逆流患者,心情就會愉快!   如果是因生理結構改變造成的胃食道逆流,例如賁門鬆弛、胃變形或胃從腹腔上移至胸腔,這類型的患者無法單從調整飲食及生活習慣改善症狀,需藉由外科手術治療,或採用內視鏡微創手術修補才能改善。   當胃食道逆流發作時,可先小口喝水、讓身體充份休息以舒緩症狀,並盡快至醫療院所尋求醫師的協助。吳文傑醫師提醒,如果沒有控制好胃食道逆流,放任不管的話,可能會演變成逆流性食道炎、巴瑞特氏食道病變,甚至造成食道癌,因此胃食道逆流有時候並不是單純的吃成藥就能治癒,還是需要給專業醫師診斷、檢測,從生活習慣中找出病因,才能徹底根治這個惱人的病症喔!     諮詢醫師:吳文傑醫師    學經歷: 員榮醫院員生院區 胃食道逆流中心 主任 台北中山醫院 膠囊內視鏡中心 主任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 前台北榮民總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 前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消化內科專任主治醫師     延伸閱讀 文章|瘦身減肥沒找對方法?飲食、運動、醫美精華不藏私,推薦給你知! 影片|這樣吃火鍋,又讓你胃食道逆流了嗎?從用餐順序舒緩胃食道逆流,聚餐不再「火燒心」!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2.05.10

  • 針灸美容正夯!針完臉部瘀青?!讓專業告訴你如何顧好面子

    文/羅立珊 圖/傅暄閔      摘要  你知道「針灸」可以運用在臉部嗎?近幾年許多中醫診所紛紛推出「針灸美容」療程,主打溫和、無修復期,因此讓許多愛美朋友們躍躍欲試,但究竟針灸美容是什麼?針扎在臉上會不會很痛呢?透過專業醫師的解說,為你們解開老祖宗的智慧,揭開針灸美容的神秘面紗!     如髮絲般細的針,是活化肌膚的第一步   在早期,針灸會運用在臉部大多是治療「顏面神經麻痺」的患者,因為顏面神經麻痺會導致臉部的肌肉無力或臉頰不對稱等,中醫師會透過針灸刺激對應的肌肉,進而調整臉頰兩側不對等的張力,隨著現代人想改善臉部的需求增加,後來才漸漸將針灸應用在醫學美容上。   為何透過「針」可以讓臉部的狀態有所不同呢?中醫師王心眉解釋,當把「針」扎在臉部的穴位、肌肉及筋膜時,會刺激身體產生一些自我修復機制,在修復的過程中,會將血流或營養物帶到針灸的部位,增加臉部的氣血循環,達成活化肌膚並刺激膠原蛋白增生。     「針」的不一樣,臉部出現瘀青要注意   雖然看起來都是「針」,但在臉上針灸用的可不是一般治療的針,王心眉醫師解釋,臉部神經分佈較密,毛孔比較細緻,使用的針具比較細、柔軟度也較好,才能讓針順著肌肉紋理走向,放鬆過度緊繃的肌肉筋膜,促進臉部氣血循環,因為針很柔軟,紮在臉上其實不太痛,但有些人會感受到痠、麻、脹以及臉微熱、緊緊的感覺,這些都是正常的現象,不用太過擔心。除此之外,若民眾在進行針灸美容時發現臉上有瘀青產生,很有可能是針具不夠柔軟導致瘀青,所以針具的選擇也是很重要的。     針灸美容兩階段,定期針灸能保持臉部的最佳狀態   針灸美容療程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密集治療期」,透過密集治療能讓臉部問題在短時間內獲得改善,適用於第一次接觸針灸美容的人,療程次數主要依年紀而定,年紀越大,需要治療的次數和頻率就會越高,原因是隨著年紀增加,使用肌肉的時間就會越長,臉部問題存在的時間也越久,需要經過比較多次的治療才有明顯療效。   「密集治療期」結束後,就會進入「定期保養期」,王心眉醫師解釋,過了密集治療期後,如果後續沒有持續針灸,會因為生活型態、肌肉使用習慣、地心引力等因素讓肌肉、筋膜的彈性產生變化,王心眉醫師建議大家,過了密集治療期後,能將針灸美容當成保養的一環,保持一個月針灸一次,以維持臉部的狀態。     有這些病症,千萬不能做針灸美容   王心眉醫師特別提醒,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做針灸美容療程,像是正在洗腎、凝血功能異常、或是臉部嚴重發炎的人,不適合做針灸美容。其中很特別的是,有蟹足腫體質或是孕婦,在經過醫師評估後,大部分都是可以進行針灸美容,原因是針灸比較溫和、破壞力不大,若民眾因為體質關係沒辦法打雷射,可以找中醫師評估自己是否適合針灸美容的療程。     想要維持好臉部狀況,生活習慣也有差   在一般情況下,針灸美容後其實不太會有副作用或後遺症產生,療程結束後即可直接洗臉上妝出門,需要特別注意的一點是不要過度按摩臉部。王心眉醫師說道,許多人在平時保養上,習慣用手或儀器按摩臉部,其實過度搓揉、拉扯或是按摩力道太大反而會讓臉部的鬆弛更嚴重,提醒大家在平常儘量不要過度按摩自己的臉,否則就算針灸完也沒辦法維持好臉部狀況。   另外,臉部維持的時間長短和個人飲食習慣有很大的關係,像是常喝酒、熬夜、生活作息不正常、喜歡吃辛辣食物的人,可能針灸完過沒幾天,臉又會恢復原本的模樣,所以針灸療程結束後,在飲食上盡量選擇清淡食物,保持充足的睡眠,才是美容的最佳之道。     諮詢醫師:王心眉醫師    現職: 名漾玉璽中醫診所 主治醫師 學經歷: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中醫部醫師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部醫師 台中慈濟醫院西醫部醫師 中華針灸醫學會專科醫師       延伸閱讀 文章|徐若瑄辣秀川字腹肌!「川姊」腹肌訓練有秘招~減脂增肌同時不費力 影片|這批氧 純喔!躺著就能美容消除疲勞?高壓氧艙還能治療失眠、傷口修復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7.06

  • 「精靈耳」類自殘式整形登微博熱搜 你的審美觀也被影響了嗎?

    文/林聖錡 圖/傅暄閔      摘要  資訊發達的世代裡,整形的資訊從來也沒有少過,過度美化的圖片加上價值觀的扭曲,甚至有人崇尚一些奇怪的方式讓身體改變成異樣,這就是所謂「自殘式」的整形;而這項整形近來在網路上引發關注,在中國近期報導指出,在耳朵上打玻尿酸讓它撐起來,看起來耳朵就像是精靈一般,會有招財的作用, 這也帶動了一股整形歪風討論,身為專業整形媒體的美醫誌,帶您以正確的方式看待整形這件事。     眼睛要大且雙眼皮,鼻子山根要挺,腹部脂肪要抽,以上等等的整形內容,相信不少想整形的人曾有想過就是這幾個部位不滿意,因此轉而向整形外科醫師求助,當然每個人自己不滿意的地方不盡相同,但卻可以透過整形手術達到自己的目標,但是過度在意自己的外在容貌是好事嗎?近期在中國發燒的整形議題就是「精靈耳」整形手術、「細腿」肌肉神經阻斷手術的成果,人們經由整形達到如漫畫小說般窈窕完美的姿態。   這些手術後的成果一一都被網紅或是博主放到網路平台上,只要輸入「精靈耳」就可以看到滿滿的資訊,引發一窩蜂的年輕人仿效,造成了這股想整形的風潮。根據統計,1995年後出生的年輕人近8成人表示有容貌焦慮,其中重度焦慮者佔了4.5%,他們對自己的外表非常不滿意,甚至有人不顧自己的健康就是想要去整形,滿足某種的審美偏好感。而部分醫美診所也搭上這股熱潮,呈現出一種畸形的現象。       圖說:中國網紅陳佳楠改變耳型顯小臉 圖片來源:https://weibo.com/u/3832169208     精靈耳的手術是怎麼做的?其實有兩種方式,第一種需把耳尖部份的軟骨去掉,使本來圓弧的形狀變成有角度,之後從耳廓中取出一些軟骨加在耳尖上塑形,手術恢復期約一個星期左右。另外一種就是打玻尿酸,玻尿酸的注射劑量由耳朵大小、塌陷程度決定,一般來說效期約三年,時間到了再繼續補打維持。   其實這些人並沒有身體上的缺陷,只是因為不滿意而做這些類似「自殘式」的整形,精靈耳其實是招風耳的一種,是先天耳軟骨發育不全,導致耳殼過於高聳突出;而這股精靈耳整形風竟然是由網紅做了手術加以宣傳而爆紅,令人匪夷所思。另外有人為了想變成「漫畫般的細腿」而進行小腿肌肉神經阻斷手術,而真正小腿肌肉萎縮的患者是需要修復神經,如此對比實在諷刺。   這樣的手術醫師不建議去做,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整形美容燒傷科副主任醫師李正勇表示,耳朵是一個比較脆弱的器官,若是把正常的耳朵角度變大,需要取耳甲腔的軟骨組織,把整個耳朵後面支撐起來,若不小心撞擊到軟骨變形就需要重做。此外原本有些人是有穿耳洞,可能會造成手術傷口感染或組織壞死。另外一點是個人習慣,例如睡覺習慣睡同一側去壓迫到耳朵,或是不自覺大力去拉扯耳朵等情形,這些原因都有可能讓患者需要重新再施作手術。   整形這件事跟個人的醫療常識判斷能力、理性程度有關,當然身為醫療機構必須提供正確的觀念和術前術後的須知讓想整形的民眾了解,尤其是醫美受眾越來越年輕化,容易受到網路上話題性的文章或是影片所影響;診所不應該把醫療效果誇大,並詳盡告知各種手術的副作用,其實健康跟美學是可以並重的。人們也應多多肯定自己,畢竟美麗的人生是由自己來定義的。       資料來源: 1. 微博搜索 (weibo.com) 2. 網紅鼓吹“精靈耳”等自殘式整容 容貌內卷何以至此 - 香港新浪 (sina.com.hk)/span> 3. 「精靈耳」就是美 陸瘋自殘式整容 | 兩岸焦點 | 兩岸 | 經濟日報 (udn.com) 4. 內地女生流行「精靈耳」整形 20萬人仔改耳型顯小臉 網民:病態|香港01|開罐 (hk01.com) 5. 切神经、填耳朵,自残式的医美项目是怎么拉客的?新浪科技_新浪网 (sina.com.cn)       延伸閱讀 文章|陸網紅曝13歲起動刀上百次,下場現形「記憶衰退、視力下降」 影片|整形真的能緩解容貌焦慮嗎?用修圖軟體竟是整形成癮前兆!?     *國際新知報導為國外資訊分享,並非國內產品或技術,詳細內容請見資料來源,網路資訊僅供參考*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22

  • 帶狀皰疹蔓延全身好可怕?跟著仙女醫師一同來斬皮蛇!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帶狀皰疹蔓延全身好可怕?跟著仙女醫師一同來斬皮蛇!   你知道皮蛇是什麼嗎?其實皮蛇就是俗稱的帶狀皰疹,會產生水泡及神經痛的症狀。而網路流傳皮蛇長一圈就會死究竟是真是假,本集邀請到皮膚專科王芳穎醫師,來為ME粉們解說皮蛇相關的問題,你也有帶狀皰疹的疑慮嗎?一起來聽聽醫師是怎麼說的吧!     各節重點: 00:00 精采預告 00:24 皮蛇是什麼 00:58 帶狀皰疹生長部位 01:38 帶狀皰疹好發年紀 02:12 帶狀皰疹治療方式 02:50 帶狀皰疹後遺症 03:50 帶狀皰疹民俗療法 04:20 皮蛇的謠言 05:04 帶狀皰疹遺傳疑慮 05:46 如何預防帶狀皰疹 06:30 特殊案例分享       諮詢醫師:王芳穎醫師    現職: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醫院皮膚科 主治醫師 學經歷: 台北長庚紀念醫院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 桃園長庚醫院醫學美容中心主治醫師 長庚診所醫學美容中心主治醫師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皮膚科總醫師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皮膚科住院醫師     延伸閱讀 文章|皮蛇是什麼?治療三原則斬斷帶狀皰疹復發魔咒 影片|四大痘疤好困擾?專業美女醫師教你擺脫痘痘人生!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5.13

  • 皮蛇是什麼?治療三原則斬斷帶狀皰疹復發魔咒

    文/楊雅雲 圖/傅暄閔      摘要  「皮蛇」纏身痛不堪言,藝人蔡依林、苗可麗、曾國城等都曾是苦主,不論任何年紀,都可能會得皮蛇,甚至不是「一生只有一次」的發病機會。「皮蛇」在民俗傳說行之有年,不論是「斬皮蛇」或是「皮蛇繞一圈就是死亡的開始」,各種魔咒驚心動魄、真假難辨,讓皮膚專科醫師帶你解咒論病,求平安!     皮蛇是什麼?帶狀皰疹是群聚型水泡和神經痛症狀的惱人疾病   一般俗稱的「皮蛇」就是醫學名稱「帶狀皰疹」,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簡稱VZV,Varicella-Zoster Virus)感染造成的疾病。初次感染時的病徵會呈現水痘的樣貌,之後病毒會潛伏在神經節裡,當人體免疫力低下時,病毒就會沿著神經節發出漫延到皮膚的支配區域—「皮節(Dermatome)」,發出群聚型水泡並合併神經痛的症狀。皮節通常是呈現帶狀分布,所以帶狀皰疹的病徵通常也會呈現帶狀的形狀,類似長條狀的蛇形,所以民間以形稱之為「皮蛇」。           人體中只要有皮節的位置都可能會罹患帶狀皰疹,全身上下的皮膚及黏膜都可能會發生,包含臉、頭皮、軀幹、四肢、屁股及肛門等部位都有可能。典型的帶狀皰疹好發於身體半側的皮節上,合併神經痛及群聚型的小水泡表現,有些帶狀皰疹患者初期只會有神經痛的症狀,皮膚上卻不見疹子,或者只有一、二顆的零星小水泡,這時醫師從肉眼難以判別,以往只能透過臨床經驗來診斷,並透過特殊的檢驗方法加以診斷。     帶狀皰疹非遺傳性疾病,大多一生只會得到一次,但仍有5%~6%復發率   帶狀皰疹是病毒感染的後天性疾病,不是先天性的遺傳疾病。大部分的人一生只會得到一次帶狀皰疹,根據研究仍有5%~6%的復發率。大部分民眾關心帶狀皰疹是否具有傳染力?皮膚科專科醫師王芳穎表示,病毒確實會藉由水泡傳播,但理論上只有未得過水痘或未接種水痘疫苗的人才會被感染,被感染者初發病徵為水痘,而不是發帶狀皰疹。由於政府於2004年後已經實施全面施打水痘疫苗,在2004年前出生的民眾也約有90%已感染過水痘病毒,所以真正需要擔心被傳染的,是一歲以前尚未施打水痘疫苗的新生兒,以及未長過水痘的人。     治療帶狀皰疹三原則:抗病毒、抗神經痛、傷口照護   研究指出帶狀皰疹患者在發疹72小時內服用抗病毒藥物能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抗病毒藥物能減少病毒繁殖,縮短病程,減低神經痛的程度及痛感時間,目前健保針對帶狀皰疹治療的抗病毒藥已經是不限部位都有給付,呼籲民眾若有類似症狀,應及早尋求專業醫師診斷,不延誤黃金治療期,以免產生其他後遺症。   帶狀皰疹治癒後最常見的後遺症為「皰疹後神經痛」,有些患者的皮膚水泡已復原,但仍有神經痛發生的狀況,神經痛可能會持續數個月之久,造成生活上的困擾。傷口也可能會有細菌感染或是留疤的風險,所以傷口照護對帶狀皰疹患者也非常重要。     特殊部位帶狀皰疹,嚴重者恐會有失明、面癱、大小便失禁風險   特殊部位的帶狀皰疹可能會發生罕見且嚴重的併發症,例如眼部帶狀皰疹病毒侵入三叉神經的第一分支眼支時,尤其在鼻尖的位置,容易影響視力或造成失明。若是發生在耳朵的帶狀皰疹,需注意引發「侖謝亨特氏症候群(Ramsay Hunt syndrome)」,可能會造成半邊的臉面癱,影響耳朵聽力或平衡覺的狀況。若是發生在生殖器的帶狀皰疹,可能會影響到薦神經叢,造成大小便失禁。針對特殊部位的帶狀皰疹,醫師於臨床診斷及治療上會更提高警覺,降低可能發生的後遺症風險。     強固免疫力,遠離帶狀皰疹的侵襲   預防帶狀皰疹的最佳方法,就是讓免疫力回復原本應有的樣子!一般年輕人應避免熬夜、均衡飲食、減少壓力,年滿五十歲以上的民眾可自費施打帶狀皰疹疫苗,增加抵抗力。王芳穎醫師提醒,有些剛痊癒的帶狀皰疹患者,因擔心再次復發急著想要施打疫苗,但其實剛發作過的人體會自行製造抗體,此時身體對抗病毒的保護力正強,所以,不需在復原後短期之內施打帶狀皰疹疫苗喔!     美醫小教室   解秘「皮蛇」民間謬論   Q:有一種民俗療法「斬皮蛇」,是從患者身上找到皮蛇眼睛,再拿刀或木劍念咒語與比劃,象徵斬斷蛇頭,再於患者患部塗抺草藥,真的能治癒嗎?   A:民俗療法能在民眾間口耳相傳,是因為不嚴重的帶狀皰疹多數靠自己的免疫力不藥而癒,不論是塗草藥或是念咒語,也都能帶來類似安慰劑的效果。皮膚科醫師提醒,塗草藥在傷口的位置,可能會造成接觸性皮膚炎,引起皮膚潰爛、發癢發痛和紅腫反應,反而讓皮膚狀況惡化。不建議患者隨意嘗試民俗療法,還是需尋求專業皮膚科醫師諮詢及診斷。     Q:民間傳說皮蛇長一圈,就會死亡!好可怕,這是真的嗎?   A:典型的帶狀皰疹是出現在人體單側的皮節,又稱為半旋,坊間流傳「皮蛇長一圈就會有性命危險」,在臨床上極少看到皮蛇真的長一圈的病例。會有這樣的說法,是因為免疫力極差的病人,在半圈的皰疹之外,可能全身出現散佈性水泡,若是水泡達到一定數量,就是所謂的散佈性帶狀皰疹(Disseminated herpes zoster)。因為這些免疫不好的患者本來身體狀況就較差,死亡率相對較高,當然這些病人因為帶狀皰疹病毒侵犯其他重要器官的機率也比較高,但最後死亡不一定是由帶狀皰疹病毒引發,也可能是病人原先的疾病所導致。       諮詢醫師:王芳穎醫師    現職: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醫院皮膚科 主治醫師 學經歷: 台北長庚紀念醫院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 桃園長庚醫院醫學美容中心主治醫師 長庚診所醫學美容中心主治醫師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皮膚科總醫師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皮膚科住院醫師 長庚大學醫學系第一名畢業       延伸閱讀 影片|濕疹可能會引起蜂窩性組織炎?醫師教你如何正確對抗濕疹 文章|春風吹又生,粉瘤又來了!醫瘤除根莫心慌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4.16

  • 睡前喝牛奶助眠有科學依據?原來這些食物都可以助眠!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睡前喝牛奶助眠有科學依據?原來這些食物都可以助眠!   相信大家都有過睡不著卻被他人說就是早上不夠累,才會睡不著,但事實上真是因為不夠累嗎?其實能不能睡著,除了和你接收到的種種壓力有關之外,你吃進的東西也會影響你的睡眠喔!想要知道睡不著是因為體內缺少了什麼嗎?本集邀請美女藥師帶我們一起來聊聊,到底該吃什麼,才能輕易入睡呢?     各節重點: 00:00 精采片段 00:19 為何熱牛奶可以助眠 00:53 吃什麼可以攝取助眠營養素? 01:57 保健食品怎麼吃最有效? 02:48 為何苯二氮平類等藥物能治失眠? 04:08 安眠藥會有副作用嗎? 04:39 想睡個好覺可以這麼做       諮詢藥師:陳怡安藥師    學經歷: 嘉南藥理大學藥學系學士 台南市立醫院實習藥師 三軍總醫院執業藥師 衛教諮詢藥師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3.22

  • 正顎、削骨、下巴美型手術,拯救不完美的臉龐

    文/楊雅雲 圖/傅暄閔      摘要  精緻又立體的臉型一直都是大眾追捧的美麗樣貌,尤其在明星、網美及媒體的助長之下,臉部美容已成時尚風潮。但並非每個人天生就擁有完美無睱的臉龐,如果發現自己的鼻子、下巴、顎骨的瑕疵造成臉部線條的不完美,現今醫學技術可依照民眾不同的身體需求,透過削骨、正顎手術、下巴美型等侵入式醫美整形手術改善肌膚及臉部線條。美醫誌特別解析網友關心的臉部醫美話題,帶你認識削骨手術、正顎手術及下巴美型的護理觀念,找到適合自己的臉部醫美療程。     削骨手術改善顴骨凸、國字臉的問題   臉頰寬、臉頰外擴的困擾,可透過削骨手術改善臉部視覺效果。削骨手術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已是成熟且低風險的手術,即使患者的年齡大小可能會影響手術風險程度,例如皮膚鬆弛等較常見的問題。此外年齡長者的骨骼恢復期約需八至十二週,骨質疏鬆患者可能造成骨頭癒合不良或不對稱等風險。           一般美容性的削骨手術分成臉部上半部及下半部,上半部屬於顴骨凸或顴骨寬,下半部為國字臉或方形臉。上半部的骨頭屬於實骨(空心)的骨頭,在削骨過程中不會出血,在手術時同時作好骨釘的固定,就能滿足患者的期待。臉部下半部手術因頷骨部分含有神經、血管的分布,在手術過程中較會產生出血,或是術後瘀血狀況,恢復期較長。下頷骨削骨手術可能會合併部分神經的暫時性損傷,術後三個月到一年會產生神經麻木的不適感,導致臉部敏感度變差或嘴型不自然的狀況,但在恢復期過後即可復原,患者不需過度擔心。   民眾常詢問削骨手術是否需同時進行拉皮手術的問題,整形外科專科醫師莊家榮提出一般年輕族群的皮膚彈性較好,削骨手術後皮膚彈性容易恢復,所以通常不需再進行拉皮手術,但是臉頰皮膚呈現下垂現象的患者則需要執行削骨手術並搭配拉皮手術,才能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了解更多請點:削骨手術會影響下顎骨骼的強度嗎?削骨迷思大解析!     正顎手術是雙顎型的功能性矯正手術,可搭配填充或隆鼻,修飾臉部線條   正顎手術是屬於功能性的矯正手術,常用於矯治顎骨嚴重畸形或咬合不正的狀況,例如戽斗、骨性暴牙、下顎後縮、顏面歪斜等。通常正顎手術需同次做雙顎手術,下顎骨切除時上顎骨也需進行部分調整,讓上下排的牙齒在術後能咬合密合。一般患者若有「月亮臉」或「關刀臉」患者,嚴重者甚至會影響牙齒咬合功能,可透過正顎手術矯正外觀容貌,術後由側面觀看臉型曲線就不會過彎或過平。   醫師執行正顎手術時大多會著重在功能性的矯正手術,不一定能全面性考量外觀的比例與美醜,因此多無法保證矯正後的臉形外觀是否能夠符合患者期待,所以部分患者會建議搭配中臉部的填充或甚至是隆鼻手術,來修飾臉頰的各種角度,讓整體臉型更趨近於完美。   了解更多請點:正顎手術可能傷到神經?帶你了解正顎手術的各種眉角!     墊下巴或注射微整都能讓下巴更美麗   下巴整形手術能改變下巴長短及視覺比例,下巴的整形手術假體類型包含矽磟、Gore-tex、人工骨等,若以矽膠墊下巴,矽膠假體因較容易移位,必須將假體放在皮膚更深層的位置,也稱為骨膜下的剥離,運用骨膜的癒合力讓假體固定,以減低位移風險。   曾經進行下巴美型手術的患者,若對植入矽膠的成果不滿意而欲移除的話,莊家榮醫師提醒下巴假體取出後不一定能回復原本形狀。一般取出假體的情況需參考實施手術時患者的年齡,若是二十歲左右的年輕族群患者,因皮膚條件彈性較好,取出假體後下巴恢復原樣的機率較大;若是三十五歲以上患者因皮膚條件鬆弛,取出假體後下巴恢復原樣的機率較小。若是對下巴整形術後的形狀、大小或角度不滿意,醫師大多建議不以拿掉假體作處理,而是更換假體樣式或尺寸等以符合患者的期待。   萬一若真的需要取出下巴假體,手術的過程會比植入假體時單純,醫師通常依循植入假體的軌跡逆向取出假體即可。假體取出手術基本上不會導致額外的創傷,但是需注意假體取出後皮膚的恢復狀況,包含皮膚鬆弛程度、皮膚與骨頭貼合的能力等,若恢復情形不佳或過長,即可能會導致下巴鬆弛等後遺症發生。   改善下巴型狀及線條除了動手術之外,現今也能透過微整方式,例如注射玻尿酸、晶亮瓷或者童顏針修飾側面或45度臉頰線條。取出下巴假體後,若患者若需要再進行注射微整,需與假體取出的時間有所間隔,一般假體取出後約需等待三至六個月的時間讓皮膚貼合,此時若發現皮膚鬆弛的狀況,則需先進行皮膚鬆弛的處置,若皮膚未有鬆弛狀況,才能使用填充劑,例如玻尿酸、微晶瓷、晶亮瓷或童顏針等進行下巴注射填充。   了解更多請點:怎樣才算「完美比例」的下巴?墊下巴各種材質介紹,看這篇就對了!     埋線拉提恢復肌膚緊緻,皮膚纖薄者易有皮膚凹陷風險   埋線拉提是一種可以幫助肌膚恢復彈性、緊緻的微整方法,也能改善衰老的皮膚外觀。目前埋線拉提大多採用衛福部核定的合法線材諸如鈴鐺線,其埋線位置位在皮膚深層處靠近肌肉層與脂肪層,因此較不易造成臉部凹陷或線材脫出等問題。若是選用倒勾線、玫瑰線或其他淺層埋線材料,則必須將線材埋在皮膚表層才有效果。   此外患者的皮膚條件,也會影響埋線拉提的效果,較佳的埋線拉提皮膚條件是膠原蛋白充沛的情況,可提供線材足夠的支撐結構而不易提早下垂,而皮膚過於纖薄或鬆弛的患者,埋線後較可能導致皮膚凹陷或不均等問題,因此缺乏膠原蛋白或脂肪的皮膚,也可能會影響埋線效果的持久度。若埋線拉提後發生臉部凹陷等狀況也不需過於擔心,通常約等待三至六個月線材吸收後就會漸漸回復平整。   了解更多請點:埋線拉提有風險!拯救鬆弛肌,合法線材如何選?     諮詢醫師:莊家榮醫師    現職: 知美整形外科診所 院長 學經歷: 三軍總醫院 整形外科總醫師 三軍總醫院 外科部總醫師 三軍總醫院 整形外科主治醫師 國防醫學院 醫學系臨床講師 中華民國外科專科醫師 中華民國整形外科專科醫師     延伸閱讀 影片|美醫誌5000訂閱精選問題(上)!網友問題一次解答!  文章|埋線拉提有風險!拯救鬆弛肌,合法線材如何選?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2.10

  • 異位性皮膚炎癢起來要人命! 4大生活方式教你避免它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異位性皮膚炎癢起來要人命! 4大生活方式教你避免它   你是不是常常感覺到皮膚搔癢難耐?不自覺去抓它卻造成更大的傷害,但是要如何去保養很多人是不曉得,甚至被錯誤的觀念引導,導致異位性皮膚炎越來越嚴重,因此本集皮膚科陳育璁醫師就要教大家如何挑選正確的保養品,以及保養前後的步驟和生活習慣食、衣、住、洗著手,一步一步脫離異位性皮膚炎的困擾。     各節重點: 00:00 精彩片段 00:13 異位性皮膚炎如何保養 03:17 異位性皮膚炎的保養步驟 04:36 如何防止異位性皮膚炎       諮詢醫師:陳昱璁醫師    現職: ARS雅偲皮膚科診所院長 學經歷: 東妍診所副院長 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皮膚科兼任主治醫師 Mdmmd.明洞美學診所皮膚科主治醫師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會員 台灣皮膚暨美容外科醫學會會員 台灣皮膚科光電醫學會會員     延伸閱讀 文章|告別癢氣人生!打破異位性皮膚炎難纏宿命 文章|曬太陽皮膚就癢到不行?當心光敏感皮膚在作祟!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2.01

  • 告別癢氣人生!打破異位性皮膚炎難纏宿命

    文/楊雅雲 圖/傅暄閔      摘要  異位性皮膚炎反復發作、奇癢難耐,不論是小baby臉紅紅腫腫,兒童流汗後膝窩發紅發癢,到了冬天,洗一場舒爽的熱水澡,身體立即癢不停!難道罹患異位性皮膚炎,注定人生將被癢癢纏住嗎?帶你認識異位性皮膚炎,學習有效治療及改善症狀的方法,皮膚科專科醫師教你皮膚照護的竅門,打破異位性皮膚炎難解的宿命。     異位性皮膚炎非傳染性,源自基因及體質易受過敏源刺激誘發身體反應   異位性皮膚炎是由天生基因及體質造成皮膚保護功能薄弱,受到環境及食物過敏源的刺激誘發身體反應,除了常見的癢感之外,也常併發過敏性鼻炎或氣喘症狀,氣喘和皮膚炎會隨著年齡增長症狀逐漸減緩。一般外部環境因子包含空氣污染、炎熱氣候、悶熱流汗等,易誘發過敏食物包含奶類、蛋類、豆類、魚類、甲殼類、小麥類、花生及堅果類等,都是易引起異位性皮膚炎患者過敏風險。     異位性皮膚炎依年齡不同,發病的位置分別為:           ●嬰兒:雙頰、頭部、頸部、伸側(如膝蓋、手肘…等)。   ●學齡兒童:彎曲側(如肘窩、膝窩…等)皮膚皺褶處,皮膚易受流汗悶熱而發癢。   ●成人:發病部位範圍較小,例如:四肢屈側、手掌或是手指…等。     藥物治療有效快速降低癢感,減少未來過度藥物依賴   異位性皮膚炎治療方法分為塗抹及口服藥物,包含藥膏、服用抗組織胺或類固醇、照光治療…等,不論是藥膏或是口服藥物治療,主要目的為快速降低急性發作患者的癢感反應,減少未來患者對藥物的依賴性。一般藥膏含類固醇成份,民眾往往會擔心類固醇引起月亮臉、水牛肩等副作用,皮膚科專科醫師陳昱璁指出,急性期間內使用類固醇藥物能有效降低癢感,反而能降低後續長期使用類固醇的需要性,因此遵循醫師醫囑不長期濫用則可安心用藥。另一種藥膏屬於免疫調節抑制劑,效果類似於中效類固醇,不僅不會有類固醇的副作用,也能有效減少癢感發炎,尤其適合在皮膚纖薄處塗抹,例如臉部或皮膚皺折處。   口服藥物抗組織胺能有效減少搔癢,防止抓癢造成皮膚保護層破壞。特別嚴重的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會使用口服類固醇或免疫抑制劑治療,甚至提供照光治療,以局部照光或是太空艙照光方式壓抑皮膚的發炎反應。     不含刺激添加物的保濕型保養品,幫助皮膚保濕及鎖水   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建議選擇具保濕功能且不含刺激性(例如香精、色素、防腐劑…等)添加物的保養品作為日常保養,保濕成份包含維生素B5、神經醘胺、尿素、角鯊烯、角鯊烷…等,幫助皮膚保濕及鎖水。   保養品類型大致分為乳液、乳霜、及油類保養品,各類保養品的性質及功能皆有不同。   ●乳液:含水量最高,含油量較少,保濕功能一般;保養品隨水份比例增加易產生腐敗率,添加防腐劑的比例較高。適合一般膚質及中性膚質。   ●乳霜:含水含油,舒適感佳。適合一般膚質及偏乾性膚質。   ●油類:含油量高,含水量少,能有效防止水份散失,但補水力弱,且油脂含量高易造成油膩悶熱,舒適感不佳。適合極乾性膚質及發作期間患者。   不論使用哪一種保養品,需在淋浴後肌膚保有水分時,即時擦拭保養品鎖住肌膚水份,才能達到更好的保濕效果。嚴重的異位性皮膚炎患者,一天可塗抹三至四次保濕保養品增強皮膚保濕度。     先塗藥膏後擦保養品,吸收更好   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發病期間的日常肌膚保養,一般護理順序以先塗藥膏、10-15分鐘後再擦上保養品為原則,吸收效果最好。若是使用水項藥水,可先擦藥水,再塗乳液,最後使用油類保養品進行最後保濕鎖水步驟,能將藥水有效包覆。陳昱璁醫師提醒,任何藥膏或保養品塗抹間需隔10-15分鐘,再進行下一層的塗抹覆蓋,能有效滲透皮膚,提升吸收效果。     生活起居護理防護,皮膚不再癢癢癢   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注重生活起居細節,也能有效控制症狀,告別皮膚癢。   ●食:不食用會引發患者過敏的食物(例如奶類、蛋類、豆類、魚類、甲殼類、小麥類及堅果類…等);減少辛辣食物引發血管擴張,刺激皮膚癢感。   ●衣:選擇棉質或蠶絲質衣物,觸感柔暖、不刺激皮膚。冬季時毛衣的毛絮也可能會刺激皮膚,故裡面可先穿上棉質衣物後再套上毛衣,同時建議以洋蔥式穿法,進到室內時能將外部厚重衣物脫掉,防止身體過熱騷癢引起皮膚炎。   ●住:居住環境減少塵蟎、動物毛、地毯…等過敏源及黴菌孳生環境,窗簾少用厚重的棉布簾布,可用百頁窗替代。可使用空氣清新機,室內空氣濕度維持在50%-60%,減少家庭空污的污染源。   ●洗:不洗太熱的熱水澡,不建議使用肥皂,因肥皂清潔力較強且偏鹹性,熱水和皂鹼皆會破壞皮脂膜,造成皮膚敏弱肌,建議使用一般沐浴乳或異位性皮膚炎適用的沐浴乳。     異位性皮膚炎知多少?醫師帶你破解謠言   Q:異位性皮膚炎會不會傳染? A:異位性皮膚炎不會傳染,異位性皮膚炎為基因體質問題。   Q: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飲食可以吃海鮮、雞蛋、喝牛奶嗎? A: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只要吃了不會過敏,其實是可以吃、海鮮、雞蛋及喝牛奶。患者需先確認會引起過敏的食物類型,不食用此類的過敏食物,其他不會引發過敏的食物皆能適當食用。   Q:異位性皮膚炎可以泡湯嗎? A:異位性皮膚炎建議少泡湯,患者的皮膚層較弱,熱水會破壞表面皮脂層,尤其硫磺泉的刺激性強,可能會致使患者愈洗愈癢,甚至造成溫泉性皮膚炎的風險。   Q:使用漂白水泡澡,可以治療異位性皮膚炎嗎? A:漂白水泡澡可以治療異位性皮膚炎,使用漂白水泡澡能改善皮膚表面金黃色葡萄球菌菌叢,稀釋比例為5%漂白水以1:1000比例加水稀釋使用,適用於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伴隨反覆細菌感染的維持療法,但不建議異位性皮膚炎大發作,身上太多抓傷傷口的患者及對漂白水過敏患者使用。使用漂白水泡澡前,請務必先向醫師諮詢。   Q:補充益生菌、保健食品,可以改善異味性皮膚炎的症狀嗎? A:目前研究指出,母親或二歲前兒童補充益生菌或保健食品,可以減少異味性皮膚炎的發生率。但學齡兒童及成年人食用益生菌或保健食品,尚未有強力證據的研究支持其效用。   Q:沖熱水就可以止癢嗎? A:沖洗熱水澡在體感上會產生舒適感,但熱水易破壞皮脂膜,降低皮膚角質層的屏障功能,容易誘發或加速皮膚刺激反應,所以不建議患者沖洗熱水澡。   Q: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可以做醫美嗎?(雷射、針劑注射...) A:異位性皮膚炎患者若不在急性發作期時,可進行醫美療程,建議患者在療程後,加強肌膚保濕護理。     諮詢醫師:陳昱璁醫師    現職: ARS雅偲皮膚科診所院長 學經歷: 東妍診所副院長 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皮膚科兼任主治醫師 Mdmmd.明洞美學診所皮膚科主治醫師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會員 台灣皮膚暨美容外科醫學會會員 台灣皮膚科光電醫學會會員     延伸閱讀 影片|濕疹可能會引起蜂窩性組織炎?醫師教你如何正確對抗濕疹  文章|寒流來襲,穿發熱衣才禦寒?新陳代謝快、痘痘肌族群可能愈穿愈癢!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1.15

  • 偏頭痛患者有福了!施打「肉毒桿菌素」健保給付可省3萬

    文/高芷瑩 圖/傅暄閔      摘要  你有偏頭痛困擾嗎?根據調查顯示,女性有偏頭痛的比例大於男性的3倍。以往治療偏頭痛,你是不是很常服用止痛藥來舒緩呢?透過施打肉毒桿菌,可以降低慢性偏頭痛患者的頭痛頻率與嚴重程度。今年(109年)初,健保局公布有條件給付肉毒桿菌治療偏頭痛,對於有偏頭痛症狀的患者來說不僅可以有改善,還能減輕近3萬元的負擔,相信也是一項不錯的治療選擇。     女性有偏頭痛機率高     偏頭痛主要來自三叉神經敏感化及腦血管的神經發炎,與腦內傳導物質「CGRP」(抑鈣素基因-系胜肽)分泌過多有關,多源於遺傳和賀爾蒙改變,日常作息不正常、氣溫變化等等,都可能造成偏頭痛發作。偏頭痛是一種非常劇烈、反覆發作的頭痛症狀,有時在頭部單側,有時是兩側,博動性、抽動性的疼痛,嚴重患者可能有躁動不安、腹瀉、便秘,另外頭痛時還會伴隨噁心嘔吐。根據調查顯示,台灣約有200萬人深受偏頭痛困擾,其中女性患者多受雌激素等賀爾蒙影響,偏頭痛的比例更是高於男性的3倍,讓人不能輕忽偏頭痛的嚴重性。     偏頭痛症狀檢視     > 偏頭痛 1.反覆發生頭痛,每次持續4至72小時 2.單側或雙側疼痛 3.搏動性 4.頭痛程度達中或重度(疼痛指數7~10) 5.日常活動會加劇頭痛 6.常伴隨噁心或畏光、怕吵   > 慢性偏頭痛 頭痛持續3個月以上、每月15天以上、每天4小時以上,且15天中有8天被診斷為偏頭痛     偏頭痛治療方式     目前改善偏頭痛的方法,有口服預防用藥和注射預防用藥,口服預防用藥一般需要服用3~4週,而透過施打肉毒桿菌素,於頭部前額、枕葉、兩側、肩頸等31處治療點,每3~4個月施打一次,可降低慢性偏頭痛患者的頭痛頻率與嚴重程度。肉毒桿菌素注射治療慢性偏頭痛有通過台灣衛生主管機關核可使用,安全性高,可降低5成以上的頭痛。在過去施打肉毒桿菌素治療偏頭痛約2萬~4萬元不等,但在今年(109)初,健保局發出公告,健保可以有條件給付肉毒桿菌素治療慢性偏頭痛,患者須經醫師診斷為慢性偏頭痛患者,並使用過3種以上預防性藥物仍無效,即可申請3個月健保給付一次注射治療,減輕過去自費注射近3萬元的負擔。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作息不正常,睡眠品質不佳的情況下,就容易引發頭痛,不論是在健康或是日常生活都會受到影響。偏頭痛的誘發因子很多重,除了服用口服藥物及注射用藥去治療預防之外,調整日常作息,少喝紅酒、巧克力、咖啡因、或是少吃起司、牛奶等含有酪胺酸成分的食物,都能避免過度刺激神經末梢造成肌肉緊張,就可以預防偏頭痛情形發生。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0.08.21

  • 正顎手術後要如何照護神經?教你正顎手術該注意的眉角!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正顎手術後要如何照護神經?教你正顎手術該注意的眉角! 正顎手術如果對神經造成傷害的話,術後是否有更快速恢復的方法?醫師表示神經又可分為感覺神經與運動神經,感覺神經的部分基本上是讓時間去恢復,時間到了就會好了,恢復較緩慢者可以服用B群,而運動神經則是患者可以在術後約三週開始做嘴部的復健,能使下巴盡快恢復原有的感覺!     諮詢醫師:姚全豐 現職: 長庚紀念醫院顱顏中心主治醫師 桃園長庚顱顏中心主治醫師 學經歷: 台灣大學醫學系學士 林口長庚醫院整形外科住院醫師 林口長庚醫院整形外科總醫師 休士頓衛理醫學研究院手術設計實驗室訪問學者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0.01.07

  • 正顎手術恢復期大約多久?小心照顧、謹遵醫囑!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正顎手術恢復期大約多久?小心照顧、謹遵醫囑! 下巴的周圍包覆著諸多神經,有包含較細微的神經與較主要的神經幹,細微的神經因手術需要幾乎會需要切開,主要神經幹則是會遇到不可避免的擠壓狀況,而神經在手術受到了一些無法避免的傷害的話,術後的恢復期大概是多長,細微神經與主要神經都有復原的可能嗎?     諮詢醫師:姚全豐 現職: 長庚紀念醫院顱顏中心主治醫師 桃園長庚顱顏中心主治醫師 學經歷: 台灣大學醫學系學士 林口長庚醫院整形外科住院醫師 林口長庚醫院整形外科總醫師 休士頓衛理醫學研究院手術設計實驗室訪問學者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0.01.01

  • 正顎手術的風險與器械有關?複雜的手術過程會影響神經?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正顎手術的風險與器械有關?複雜的手術過程會影響神經? 正顎手術過程十分繁瑣,就下巴整形而言風險度也高一些,是否有一些手術上的器械,或是手術前的流程可使對神經可能造成的傷害降到最低?醫師表示將手術過程的細節注意最大化,與術前多做詳盡的檢查,便是最能降低傷害的了!     諮詢醫師:姚全豐 現職: 長庚紀念醫院顱顏中心主治醫師 桃園長庚顱顏中心主治醫師 學經歷: 台灣大學醫學系學士 林口長庚醫院整形外科住院醫師 林口長庚醫院整形外科總醫師 休士頓衛理醫學研究院手術設計實驗室訪問學者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19.12.29

  • 安全正顎最重要!不同的正顎手術方式對神經有什麼影響?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安全正顎最重要!不同的正顎手術方式對神經有什麼影響? 雙顎一起動刀俗稱雙顎手術,若是只有單邊動刀則稱為單顎手術,它們分別在術後會影響哪些神經,生活作息會被影響?醫師也提到垂直升枝截骨術與矢狀截骨術的差別以及術後生活上面的問題,若是有此方面的需求要多注意醫師的提點!     諮詢醫師:姚全豐 現職: 長庚紀念醫院顱顏中心主治醫師 桃園長庚顱顏中心主治醫師 學經歷: 台灣大學醫學系學士 林口長庚醫院整形外科住院醫師 林口長庚醫院整形外科總醫師 休士頓衛理醫學研究院手術設計實驗室訪問學者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19.12.25

  • 正顎手術會傷害到神經嗎?哪些區域的神經會受到影響?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正顎手術會傷害到神經嗎?哪些區域的神經會受到影響? 正顎手術是否會影響周邊的神經,醫師詳解正顎手術會影響三叉神經的其中兩條,並非顏面神經,但有極低的機率下會影響到顏面神經,而正顎手術可能出現的主要後遺症是下嘴唇的感受會改變,若是想尋求正顎手術治療的患者,應多向醫師諮詢手術的細節。     諮詢醫師:姚全豐 現職: 長庚紀念醫院顱顏中心主治醫師 桃園長庚顱顏中心主治醫師 學經歷: 台灣大學醫學系學士 林口長庚醫院整形外科住院醫師 林口長庚醫院整形外科總醫師 休士頓衛理醫學研究院手術設計實驗室訪問學者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19.12.21

  • 正顎手術可能傷到神經?帶你了解正顎手術的各種眉角!

    文/劉惠瑀 圖/游捷安     正顎手術可以改變人的臉型,甚至為患者帶來重生的希望,但其實正顎手術並不只是小心避開神經、鋸開骨頭就結束了,當中可是有很多「眉角」要注意。由於顎骨周圍的神經相當多,而神經只要稍微被震動或拉扯,就會影響到知覺。因此正顎手術可說是相當依賴醫師的專業判斷,患者在術前也需經過仔細評估,願意承擔神經受損的風險。   正顎手術的做法?會傷害或影響神經嗎? 正顎手術是一種藉由開刀移動顎骨位置,改善異常的咬合狀況、臉部外觀及功能問題的治療方式。臨床上會根據每個不同狀況來做分析跟判斷,上下顎都需移動的為雙顎手術,少部分人只需移動上或下顎的則是單顎手術。 顱顏外科醫師姚全豐表示,顎骨周遭的神經分布是非常多且細密的,跟正顎手術比較相關的是三叉神經的第二、第三分支,如上顎骨的眶下神經及下顎骨的下齒槽神經、頦神經,這些都是屬於感覺神經。下顎若是做矢狀截骨術,最常見的後遺症是下嘴唇、下巴感覺的改變。 因為神經系統是如樹枝狀細密分布,在粘膜切開、骨膜分離的過程中,一定會切開細微的神經,這部分主要會影響牙齦、上顎黏膜的感覺,通常在半年內就會完全恢復;而屬於主幹的神經在手術中拉扯或擠壓造成的影響,是個別狀況術後需要半年至2年的恢復期。     能避免傷害神經嗎?術後如何幫助神經恢復? 姚全豐醫師指出,從正顎手術方式來說,除了常用的矢狀截骨術之外,還有一種垂直升枝截骨術,適用於有戽斗問題的患者,這種做法是切在神經後方,在醫學文獻中這種方式對神經傷害相對低一些,不過術後需要綁牙、無法立即說話或進食。 因為正顎手術過程較複雜,從粘膜切開、骨膜下剝離、骨骼切除、固定,這些過程都有可能對神經造成拉扯或擠壓。姚全豐醫師表示,在術前可以常規的做電腦斷層影像,能輔助醫師了解患者的神經走向,術前對神經的解剖比較清楚後,醫師在每一個施做的步驟就可以小心地避開神經,對於減少神經的傷害會有比較大的幫助。     正顎手術後的神經照護與恢復,可分為感覺神經、運動神經兩部分,依每個人狀況不同,受影響的神經術後約2到6個月恢復。掌管知覺的感覺神經,主要就是透過時間自然恢復,可以攝取維他命B群幫助神經修復;掌管臉部表情的運動神經,通常只有在術前一個月影響比較明顯,在術後3週後,可以訓練張口及臉部表情,做為復健與加速神經恢復。 對於正顎手術,也有些民眾擔心術後會不會產生風濕、關節痛的問題,姚全豐醫師提到,基本上這些情形在骨骼癒合後不太會發生,另外正顎手術雖然不會移動顳顎關節,少部分的患者術後仍會感到顳顎關節不適,一般3個月至半年這些症況都會復原,而術後的腫脹、出血,以及骨骼的癒合,都是暫時性的傷害,需要時間自然修復,只要做好術後照顧、維持正確與良好的生活習慣,就不需要太過擔心。     諮詢醫師:姚全豐 現職: 長庚醫院顱顏中心 學經歷: 台灣大學醫學士 長庚紀念醫院顱顏中心主治醫師 桃園長庚顱顏中心主治醫師 林口長庚醫院整形外科住院醫師 林口長庚醫院整形外科總醫師 休士頓衛理醫學研究院手術設計實驗室訪問學者 台灣外科醫學會 台灣整形外科醫學會 台灣顱顏學會 ATLS(高級外傷救命術學員)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19.11.27

美醫誌粉絲團

顧問醫師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 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