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美整形

美醫誌 ME Media:亞洲醫美整形新媒體|豐富資訊輕鬆查醫病溝通零距離

搜尋細胞共有23筆結果

  • 你聽過慢性過敏嗎?頭痛、失眠、拉肚子,身體不適可能都是過敏害的?

    文/陳旻毓 圖/翁嘉妤      摘要  你是一個過敏人嗎?常常打噴嚏、流鼻水,天氣一變化就長了一對兔眼睛;或是這裡癢、那裡癢,冬天糙,夏天也抓?我們以為的過敏,也許是食物、空氣等原因所發生的免疫反應,但其實過敏可以分成「急性」和「慢性」。其實長期讓你困擾又找不到原因的身體不舒服,頭痛焦慮、體重變化,搞不好就是慢性過敏惹的禍。     慢性過敏從久病不癒的蕁麻疹,經常性的腸胃不適,嚴重到引發氣喘都有可能,其他常見症狀包括偏頭痛、失眠、疲勞、焦慮、注意力不集中、喉嚨發炎、腸胃發炎、腸燥症、關節疼痛、泌尿道感染等,甚至是體重過重都可能與慢性過敏有關。   然而慢性過敏的觀察時間久,病人與醫師都需要花相對長的時間去觀察病程發展,如果只是像過去忍一時風平浪靜,那當然就不容易找到其過敏原,也很容易被誤診,這也是為什麼大家對這個名詞不甚熟悉,常以為過敏只是一時的症狀。     反覆失眠、頭痛焦慮、天氣一變就拉肚子、皮膚癢?也許你是過敏啦!   台灣天氣潮濕悶熱,飽受過敏之苦的民眾相當多,尤其天氣一變化,鼻子就開始作怪,皮膚就開始搔癢難耐,真的是非常擾人。常見的過敏症狀有過敏性鼻炎導致的鼻塞、流鼻水、鼻子癢;皮膚過敏會引發紅疹及搔癢;過敏性氣喘可能有咳嗽、痰多、呼吸喘等症狀;若過敏發生在胃腸道,則可能以腹瀉、腹脹等症狀來表現。   過敏是什麼?過敏是其中一種免疫反應,當人體遇到外來物質入侵,免疫系統會奮起反抗,移除外來物質。正常狀況下免疫系統會誘發沒有症狀而且是局部性的發炎反應,在身體組織受到進一步傷害前移除外來物質;但是在某些狀況下,免疫系統在移除外來物質的過程中造成身體組織受到傷害,這種不適當的免疫反應就稱為過敏。   但「慢性過敏」又是什麼呢?職業醫學科醫師鄭涵芸指出,慢性過敏可以說是過敏反應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臨床上並不會直接下一個慢性過敏的診斷,通常會針對症狀下診斷,例如有鼻子過敏的症狀診斷是過敏性鼻炎;皮膚過敏的症狀診斷是蕁麻疹,不過關於慢性蕁麻疹就有很明確的診斷標準,如果蕁麻疹反覆發生達六周,就可以診斷為慢性蕁麻疹。   有些人經常睡不好失眠卻找不到原因,最後發現自己是鼻子過敏晚上鼻塞,影響到睡眠,還以為是身心症,搞得自己又焦慮又憂愁,可見慢性過敏雖不像急性過敏症狀來得那麼猛烈,卻足以影響日常生活。     你的身體在燃燒!慢性過敏讓你體內火燒山,疾病一直來   鄭涵芸醫師指出,過敏是慢性發炎的其中一個原因,當人體對某種物質會產生過敏反應,這個物質就是過敏原,身體反覆接觸過敏原的結果就會持續釋放過敏反應的物質,例如:組織胺、白三烯素、細胞激素、前列腺素等發炎物質,如此一來,身體就會持續處於發炎的狀態。   慢性發炎對健康會造成什麼危害呢?一些大型的研究告訴我們,慢性發炎會使血管內皮受到損傷,造成血管硬化斑塊,如果斑塊脫落就可能會導致心肌梗塞、腦中風等腦心血管疾病;慢性發炎的結果如果破壞負責分泌胰島素的β細胞或是導致胰島素的阻抗增加,會增加罹患糖尿病的風險;甚至也有研究指出慢性發炎與大腦認知功能降低有相關。   不過慢性過敏只是其中一個慢性發炎的原因。很多慢性發炎導致的健康危害還是要回歸慢性發炎的原因,例如B型肝炎病毒、C型肝炎病毒感染導致慢性肝臟發炎,會增加罹患肝硬化、肝癌的機率;胃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導致胃部慢性發炎,會增加罹患胃潰瘍及胃癌的風險;細菌或膽結石導致膽囊慢性發炎會增加膽囊癌的風險。然而也不是所有慢性發炎都與癌症風險呈現正相關,例如過敏性的鼻炎,並不會增加癌症的風險;自體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也是一種慢性發炎,流行病學統計起來反而會降低某些特定癌症的風險。     過敏原檢測真的有用嗎?慢性過敏能預防嗎?   也許您每天的日常生活會暴露於很多未曾察覺的過敏原,具過敏體質的人可以依據症狀至皮膚科、風濕免疫科或是健檢中心進行過敏原的檢測,然而日常生活的觀察也很重要,如果吃了蝦、蟹皮膚會起疹子發癢或腹瀉,那就千萬別再貪吃;甚至有些人的過敏原是無法透過抽血檢驗得知的,例如對溫度特別敏感,溫度冷、熱、甚至曬太陽都可能會誘發過敏,這些都必須經由自己的觀察得知。   鄭涵芸醫師提醒大家,除了食物本身可能是過敏原,不新鮮的食物所釋放的毒素、細菌抑或是烹煮時額外加入的調味料皆可能是導致過敏的兇手,因此可能會出現您的檢測報告並沒有對某一項食物過敏,但你的生活經驗告訴你曾經對它產生過敏反應。目前我們無法說過敏原檢測結果是100%的準確,但再配合日常生活的觀察,過敏原的檢測可以成為一個參考的標的。     抵抗慢性過敏,吃健康的食物與良好的生活習慣最重要   抵抗慢性過敏很重要的其中一個環節是生活習慣的改變,讓自己有充足的睡眠,不熬夜,減輕生活壓力,培養規律運動習慣,吃原形且新鮮的食物,避免食入加工食品以及不新鮮食物所產生的毒素細菌。鄭涵芸醫師也提出了得舒飲食的概念,例如攝取好的油脂例如魚油、橄欖油取代不好的油,吃適量的堅果,多吃蔬菜,肉類攝取以白肉取代紅肉,這些都可降低過敏的發生。   在如此高壓、高效率的時代,人們常常犧牲很多時間在工作、社交或是學業上,但我們如果能在生活品質上回歸到簡單規律的標準,相信在健康上也會更有助益。       諮詢醫師:鄭涵芸醫師 學經歷: 健康管理中心主治醫師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 職業醫學科 住院醫師及總醫師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職業環境醫學科 兼任主治醫師 衛生福利部立屏東醫院 職業醫學科 兼任主治醫師     延伸閱讀 文章|止痛藥種類有什麼差別?吃止痛藥有什麼副作用?止痛藥時間、用量一次告訴你 影片|過敏症狀不只有癢!「講不出原因」的慢性過敏?頭痛、焦慮、關節痛,全是過敏惹的禍?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3.04.11

  • 醫策會品質認證授證,逾百組團隊獲專家肯定,守護民眾健康

    文/郭佳語 圖/翁嘉妤      摘要  今(29)日,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以下簡稱醫策會)舉辦品質認證授證典禮暨記者會,近百餘團隊授證,將提供民眾更佳醫療環境與選擇。     為鼓勵提供民眾以人為本的醫療服務,且提升跨領域、跨團隊之間的溝通並整合資源,醫策會推出各項醫療品質認證,自診所到醫學中心,盼能提供民眾更安心健康的就醫環境。於2009年推出多項品質認證至今,醫策會已認證約900個醫療團隊,即使過去一年受疫情影響,本次仍有109個團隊通過認證標準,盼能提供民眾更佳的照護服務。     圖說:醫策會致力為國人健康把關,透過品質認證提供優質的醫療機構予民眾參考,授證典禮也邀集到許多醫界專家共襄盛舉 (左四為衛福部劉越萍司長、右四為醫策會林啓禎董事長及醫策會董監事與各類別品質認證召集人合影) 圖片提供:醫策會     6大認證,109組團隊,攜手打造良好醫療品質   本次有授證的項目分別為:   ● 疾病照護品質認證   針對冠狀動脈疾病、急性心肌梗塞、腦中風、心衰竭、腎臟病、創傷性腦損傷、疼痛照護、關節置換、小兒髖關節發育不良疾病項目,評鑑醫療機構所提供的跨領域團隊合作、整合資源,且是否展現團隊照護特色及價值。     ● 健康檢查品質認證   針對健康檢查服務評鑑,鼓勵醫療機構重視受檢者的健康管理觀念與機構內團隊整合運作,檢核項目包括機構合法性、驗證人員資格與教育訓練、安全與風險管控、服務、品質等五大面向,以接受健康檢查的患者角度出發,評估機構服務特色與品質。     ● 卓越機構美容醫學品質認證   針對提供提供美容醫學服務的醫院、診所,評估療程施作的安全、儀器設備的管理,減少醫病資訊不對等,提供民眾安全且魅力的醫美品質服務,強調「專業提升、顧客關係管理、智能化管理、創新服務展現及顧客經驗」等項目。     ● 診所美容醫學品質認證   此認證項目將評估醫療機構「專業人員資格、資訊透明、環境安全、專業及安全的醫療行為、突發事件緊急應變措施、客訴處理追蹤服務等基本品質面向」等面相,以保障民眾的就醫安全。     ● 診所細胞治療品質認證   針對醫院執行的細胞治療技術為主,推出細胞治療執行品質認證,確保病人在接受相關療程時,機構運作管理與醫療作業方面皆能獲得良好保障,例如環境與設備的維護,採檢與注射照護安全等,確保施行品質並保障就醫者的權益。     ● 品質認證優秀論文發表獎勵   為今年首推的品質認證,用以鼓勵「通過認證的機構」將其照護成果發表,以擴大優良的醫療照護模式效益。     圖說:分別為疾病照護品質認證82組,健康檢查品質認證6組,卓越機構美容醫學品質認證4組 診所美容醫學品質認證7組,診所細胞治療品質認證6組,品質認證優秀論文發表獎勵4組 圖片提供:醫策會     醫策會品質認證項目、標章及授證團隊數     認證項目 認證標章 本次授證團隊數 疾病照護品質認證 認證標章 本次授證團隊數82 健康檢查品質認證 認證標章 本次授證團隊數6 卓越機構美容醫學品質認證 認證標章 本次授證團隊數4 診所美容醫學品質認證 認證標章 本次授證團隊數7 診所細胞治療品質認證 認證標章- 本次授證團隊數6 品質認證優秀論文發表獎勵 認證標章- 本次授證團隊數4         與時間賽跑,強調跨院際整合,掌握腦中風關鍵治療時刻   自2017年,醫策會推動「疾病照護品質認證」的腦中風照護認證項目後,亞東醫院腦中風團隊已於本次二次獲得認證,整合責任區域內的8家醫院,建立區域聯盟雙向轉診。而員林基督教醫院與彰化基督教醫院合作遠距照護,能為短時間需即刻醫療診治的病人,遠距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   根據衛福部統計,腦血管疾病長期為我國十大死因的前四名,相信藉由提升腦中風照護品質,提供更即時或更有利於病人的救護方式。     醫策會:持續引領國內醫療機構,將民眾照護效益最大化   本次受證活動亦邀請台北榮總傅中玲教授、昕新智慧診所朱光恩院長,進行失智症照護、腸胃鏡健康檢查等照護特色的標竿分享。醫策會指出,將會持續引領國內醫療機構,提供專業建議,讓民眾接受更卓越的醫療照護服務,使更多病患受惠。       延伸閱讀 文章|優質醫療機構在這裡!醫策會推品質認證,118團隊通過評定 文章|又見醫美無照行醫、枉顧病人安全!幫你做療程的是「真」醫師嗎?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2.11.29

  • 熬夜其實不一定會爆肝?勉強肝臟當心得肝炎!醫曝5大原因教你小心肝!

    圖、文/翁嘉妤      摘要  現代人生活步調緊湊,熬夜、加班趕工也成為常態,以往我們都會使用「爆肝」來形容這種情況,不過從醫學角度上來看,其實並沒有「爆肝」一詞,肝臟也不會輕易爆開,但過度操勞仍然會對肝臟造成負擔,究竟勉強肝臟會有怎麼樣的風險,平時我們又該留意哪些生活習慣呢?跟著美醫誌一起來了解吧!     沉默不代表它沒事!肝臟疾病不可輕忽   肝臟是人體中唯一的解毒器官,可分解許多對健康有害的物質,例如酒精、藥物、廢物、毒素等,但肝臟若產生疾病,其症狀卻難以察覺,所以經常讓患者誤以為只是小毛病而輕忽治療,更讓肝臟多了個「沉默器官」的別稱。為什麼肝臟疾病經常容易被忽略呢?主要原因在於肝臟中並沒有神經,唯一的神經只有分佈在肝臟最外層的「被膜」,因此如果肝臟內部有腫瘤或發炎,也就難以被及時發現。而且肝臟疾病的症狀,大部份都沒有特異性,容易讓患者誤以為是其他輕症,便輕忽了背後造成身體不適的真正原因。     別再傻傻講「爆肝」!留意肝臟狀況才能護肝   「熬夜傷肝」可以說是現代人普遍的認知,但這句話並非完全正確,家醫科醫師陳敬睿在個人臉書上指出,從醫學角度而言,其實並沒有過勞「爆肝」這種情況,較類似的病症應該是「急性肝衰竭」,亦可稱為「猛爆性肝炎」。值得注意的是,急性肝衰竭並不單單只是熬夜覺得累而已,而是一種高危險性、高致死率的肝臟疾病,民眾不可不慎。     急性肝衰竭的成因,並非一定與長期熬夜太累有關,陳敬睿醫師列舉出5項常見成因:     ● 病毒性肝炎   在台灣,有超過六成的急性肝衰竭與B型肝炎感染直接相關 ,感染B型肝炎有1%的機率會引起急性肝衰竭,A型肝炎則有約0.1%的機率,C型肝炎則較為罕見,因此陳敬睿醫師也提醒感染病毒性肝炎(A、B、C型肝炎)的患者,應特別注意規律生活、均衡飲食,即使沒有症狀也要定期回診檢查肝機能,防止肝指數飆高。     ● 藥物誘發   過量服用特定種類藥物,也可能引起急性肝衰竭,陳敬睿醫師指出,最常見的是主要成份為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的鎮痛解熱藥物,也就是我們常見的普拿疼。若沒有聽從醫師建議而過量服用,當藥物的毒性代謝物無法被排出時,就會造成大量肝細胞壞死,進而引起肝功能異常,此外降尿酸藥物、某些治療肺結核的藥物等也可能誘發肝損傷。因此民眾應遵循專業醫師、藥師的指示服藥,並密切追蹤肝臟功能,才能避免急性肝衰竭的危害。     ● 亂服草藥、偏方   服用來路不明的草藥、中藥和補品,也可能因含有肝毒性成份而引起急性肝衰竭。     ● 過量飲酒   若酒精性肝病的患者長期大量飲酒,當身體免疫反應被誘發時,將造成大量肝細胞發炎,甚至壞死,便會造成急性肝衰竭。     ● 代謝異常疾病   引起急性肝衰竭的代謝疾病有雷氏症候群、威爾遜氏症、妊娠性脂肪肝等,但此類情況並不常見。     肝不好會有多嚴重?認識急性肝衰竭常見的死因   肝臟很沉默,但痛起來可不得了!急性肝衰竭來得又快又急,卻常因為民眾忽略肝臟疾病的種種徵兆而被忽略,陳敬睿醫師表示,可以依病症的進展分為4個階段:         1. 一開始的症狀就像一般的肝炎症狀,容易疲倦、噁心、嘔吐等。   2. 接著出現黃疸、茶色尿,最明顯的是眼白變黃。   3. 隨著肝組織損傷越來越多,肝臟失去製造蛋白質和白蛋白的功能後,體內水份會積聚在下肢或腹腔,造成腹水和腳部水腫,腹水還有可能引發嚴重的腹膜炎。   4. 當肝臟功能繼續喪失,體內的氨無法被代謝排出,含氨物質隨血液到達腦部傷害中樞神經,患者開始出現肝性腦病變,造成感覺異常、情緒改變、嗜睡等症狀,嚴重會發生肝昏迷,是急性肝衰竭常見的死因。   急性肝衰竭是高危險、高致死率的肝臟疾病,若沒有及時留意病徵,很有可能會錯失最佳治療時機。陳敬睿醫師提醒,急性肝衰竭因病程發展很快,在出現皮膚或眼白變黃的黃疸時,就應該立刻就醫,找出肝細胞突然壞死的根本原因,必須及早發現,才能把握關鍵的黃金治療時間。     諮詢醫師:陳敬睿醫師    學經歷: 雙和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 宜興診所家醫科主治醫師     延伸閱讀 文章|天天失眠好難熬,喚醒你對睡眠品質的重視,一起Regular Sleep, Healthy Future! 影片|BNT接種開跑!吃普拿疼導致疫苗保護力下降?美女藥師教你「藥」怎麼吃!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2.01.06

  • 優質醫療機構在這裡!醫策會推品質認證,118團隊通過評定

    文/郭佳語 圖/翁嘉妤      摘要  昨(16)日,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以下簡稱醫策會),為通過認證評定的機構與團隊舉辦品質認證授證典禮暨記者會,認證項目共有5項,分別為:「疾病照護品質認證」、「健康檢查品質認證」、「卓越機構美容醫學品質認證」、「診所美容醫學品質認證」及「診所細胞治療品質認證」。本次共有118團隊通過認證,打破歷年授證團隊數量紀錄。     醫策會頒發品質認證,提供優質醫療機構供民眾參考   為了提升國人的醫療品質、把關民眾就醫安全,並勉勵優質醫療機構,醫策會針對個別不同醫療面向,提出了五大品質認證:卓越機構美容醫學、診所美容醫學、診所細胞治療、疾病照護、健康檢查。本次認證中,疾病照護品質認證共有80個團隊通過,健康檢查品質認證13個、卓越機構美容醫學品質認證5個、診所美容醫學品質認證12個、診所細胞治療品質認證8個,近300人參與本次盛會,衛福部石崇良次長、劉越萍司長也到場勉勵授證團隊。   通過認證的機構名單看這裡:   ㆍ疾病照護品質認證通過機構名單 ㆍ健康檢查品質認證通過機構名單 ㆍ卓越機構美容醫學品質認證通過機構名單 ㆍ診所美容醫學品質認證通過機構名單 ㆍ診所細胞治療品質認證通過機構名單     醫策會品質認證項目、標章及授證團隊數     認證項目 認證標章 本次授證團隊數 疾病照護品質認證 認證標章 本次授證團隊數80 健康檢查品質認證 認證標章 本次授證團隊數13 卓越機構美容醫學品質認證 認證標章 本次授證團隊數5 診所美容醫學品質認證 認證標章 本次授證團隊數12 診所細胞治療品質認證 認證標章- 本次授證團隊數8       前排左起醫策會王拔群執行長、醫策會劉秀雯監察人、醫策會翁惠瑛監察人、衛福部石崇良次長、醫策會林啓禎董事長、醫策會高靖秋副董事長、醫策會林水龍董事。後排左起醫策會許惠淑副執行長、疾病照護品質認證黃瑞仁召集人、醫策會賴文德董事、醫策會李飛鵬董事、美容醫學品質認證陳建宗召集人、健康檢查品質認證洪子仁召集人。     5大品質認證,到底在認證什麼品質?   品質認證大多環繞於「重視並確保患者安全」、「提供患者優質服務與照護」、「人員專業訓練核可」等幾大面向,例如疾病照顧品質認證,其認證基準及包括團隊設置與運作、專業臨床照護與團隊合作、品質提升與成果等評定項目;健康檢查品質認證基準,則囊括組織運作、專業能力、環境與儀器設備管理、專業服務及安全的檢查流程、品質提升與成果等。   各項認證項目內容,可見醫策會提供之各項品質認證簡介。   ㆍ疾病照護品質認證簡介 ㆍ健康檢查品質認證簡介 ㆍ卓越機構美容醫學品質認證簡介 ㆍ診所美容醫學品質認證簡介 ㆍ診所細胞治療品質認證簡介     卓越機構美容醫學品質認證通過機構合影,後排依左至右分別為:長庚醫療財團法人高雄長庚紀念醫院鍾寬智醫師、財團法人私立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吳益嘉醫師、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廖文進副院長、三軍總醫院附設民眾診療服務處歐冠伶醫師、雅丰麗緻診所張松源院長。   診所美容醫學品質認證通過機構合影,授證代表人分別為:前排左傑尼斯時尚醫美整形外科診所潘俊豪院長;後排左起煥顏牙醫診所張明智院長、維格皮膚科診所林詠喬執行長、巨蛋時尚假期整形醫美診所吳登翔董事長、敦南諾貝爾眼科診所單盈軒經理、漂亮愛爾麗整形外科診所劉怡萱執行長、美馥兒婦產科診所劉孟哲院長、大鈞診所王祝任院長、悠美診所朱芃年總院長。     美容醫學品質認證看仔細!診所認證、卓越機構認證差在哪?   有鑑於台灣醫美風氣逐漸開放,為替民眾安全把關,並減少醫病資訊不對等,醫策會針對美容醫學推動兩項品質認證,並鼓勵國內提供美容醫學服務之醫院及診所參與,其查核項目分別為:   (一)診所美容醫學品質認證 認證內容聚焦醫療照護、民眾權益,著重於「機構運作與管理」、「專業及安全的醫療作業」,重點說明如下:   ● 機構運作管理方面: 人員資格、服務收費公告在明顯處與網頁、提供安全且具隱私保護的動線、訂有火災或停電等緊急應變措施、設有客服專線與進行顧客滿意度調查等查核項目。   ● 醫療作業方面: 提供專業及安全的醫療行為、須使用衛福部公告的美容醫學處置同意書範本、病歷記載完整性、麻醉安全作業、藥品使用保存管理機制、突發危急病人的急救作業流程等查核項目。     (二)卓越機構美容醫學品質認證 強調「魅力品質」的展現,提供顧客超乎期待的超高品質,強調專業提升、顧客關係管理、智能化管理、創新服務展現及顧客經驗等重點:   ● 由美容醫學相關專科醫師及專業醫療團隊提供高水準的美容醫學服務。 ● 提供優質隱私且安全的美容醫學環境。 ● 展現卓越的治療成果。 ● 提供的服務超越顧客的期待。 ● 運用尖端先進的儀器設備。   看來複雜,不過兩項認證的精神簡單來說,「卓越機構美容醫學品質認證」除安全外亦強調「魅力品質」的展現,而「診所美容醫學品質認證」則以「安全」為基礎,通過兩項認證之機構診所,皆被認證為有能力提供患者安全且良好的就醫環境。     品質認證共創醫療價值   醫策會推動多項品質認證,願攜手醫療機構共同展現卓越醫療品質,並隨著參與團隊數亦逐年增多,認為其顯示機構對於醫策會認證之認同,未來也會持續引領國內醫療機構,維護民眾就醫安全。   相信透過各項品質認證,能讓民眾在選擇醫療機構與院所時能多一份安心與保障,美醫誌也呼籲大家,在就醫前務必做好功課,檢視配合院所是否有合格資格,在求醫與求美的路上,才能少走點冤枉路,為自己的醫療安全做好把關。     延伸閱讀 文章|醫美亂象多!認明「診所美容醫學品質認證」降低醫療風險,安全再提升 文章|通過醫美認證就安全嗎?醫:抹煞醫師資格恐讓醫美環境更惡劣!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12.16

  • 【雕塑療程進階說明書】抽脂手術前必看!體雕塑身要慎選

    文/翁嘉妤 圖/傅暄閔      摘要  疫情期間民眾除了待在家中防疫,身材也難免在缺少運動走跳的情況下開始走樣,既然不能出國玩,那就把錢省下來投資在自己身上囉!抽脂體雕自然成為了雕塑身材線條的救星,但是抽脂可不單單只是把脂肪抽出體外這麼簡單,還可以分為侵入式的手術和非侵入式的療程,針對不同的部位和需求,也都有適合的抽脂方式。你還認為抽脂等於減肥嗎?跟著進階版的雕塑療程說明書一起,了解怎麼瘦得漂亮吧!     不想讓皮下脂肪在不受歡迎的地方群聚!抽脂手術成救星   人體的脂肪可以分為內臟脂肪和皮下脂肪,內臟脂肪顧名思義就是指位於內臟周圍的脂肪,而皮下脂肪則是位於皮膚下方、肌肉上方的位置,抽脂手術適用的就是皮下脂肪。皮下脂肪比起內臟脂肪更容易囤積,一般來說可以簡單的用「手感」來測試,也就是捏膚測試(Pinch Test),例如腹部脂肪外觀像游泳圈一樣疊了很多圈,可以輕易的捏起來,厚度達到2公分以上,那麼就是適合做抽脂手術的部位了。           很多人會誤以為抽脂就是減肥的捷徑,其實更貼切的來說,抽脂應屬於「雕塑體態」的一種方式,抽脂雖然是抽出脂肪細胞,但目的是在於讓脂肪變得更加緊實,雕塑光靠飲食控制、運動健身難以瘦下來部位,所以對於體重過重者而言,抽脂的效果反而不大,甚至需要先減輕體重後,再做抽脂較為妥當,建議BMI小於30者,抽脂手術的效果才較為理想。此外,抽脂手術後不代表能夠暴飲暴食,不再忌口,仍須保持良好的飲食、運動習慣,才能夠保持完美身形,避免復胖。     抽脂手術到底差在哪?進階說明書一次教給你   抽脂可以從施作方式概分為「侵入式」和「非侵入式」,若民眾想一次消除較多脂肪,或想利用抽脂進行自體脂肪填補,可以選擇侵入式的抽脂手術;若民眾想消除局部脂肪,或本身有糖尿病、心臟病等慢性疾病,則選擇非侵入式手術較為安全,但無論抽脂方式為何,術前都還是需要與醫師詳細溝通、評估後才能施行。   侵入式抽脂手術大致可分為傳統抽脂、水刀抽脂、超音波抽脂,不過侵入式手術和非侵入式療程也可以搭配結合,來達到更好的效果。     ● 傳統抽脂   將抽脂管深入皮下脂肪層,儀器會提供負壓將脂肪抽吸出來,達到消除脂肪的效果,但缺點是在抽取淺層脂肪時,容易破壞腹壁血管、神經和結締組織,所以較適合抽取深層脂肪。市面上也有結合傳統抽脂和其他抽脂方式的複合式抽脂,也就是利用傳統抽脂的優點,在抽取深層脂肪後,搭配超音波抽脂或雷射溶脂,把剩餘的脂肪和細微的部位再抽乾淨,雕塑出更精緻的線條。     ● 水刀抽脂   水刀抽脂是利用水的作用力來清除脂肪,透過打水內管前端的扇形霧狀水柱,可以切換多段水力變化,溫和的沖刷、剝離脂肪,並用負壓將脂肪抽吸出來。因為是利用水力去擊碎脂肪組織,所以比起傳統抽脂的刮除方式和強力負壓,水刀抽脂可以降低對組織、血管和神經的傷害,術後的疼痛感較低、瘀青較少,消腫也較快。     ● 超音波抽脂   提到抽脂會常聽到的「威塑」,便是運用超音波方式抽脂的技術。超音波抽脂是利用超音波的高頻共振,徹底破壞固態的脂肪組織,乳化成液態脂肪後再抽吸出來,手術過程可以降低對身體的傷害,相比起傳統抽脂,適合用來處理結締纖維組織較多的淺層脂肪,達到雕塑線條的效果。除此之外,超音波抽脂抽取出來的脂肪,因為脂肪細胞本身受到的破壞不多,所以也很適合用來做自體脂肪填補,移植後存活率較高。     ➦ 想看更詳細的介紹嗎?侵入式減脂影片,還有包含抽脂手術過程全都錄!看完秒變抽脂達人! 影片連結:剖析抽脂原理 醫師帶你了解抽脂手術過程     脂肪細胞怕冷又怕熱?非侵入式療程抓準弱點來減脂   非侵入式療程的類型多元,技術也日新月異,大略可分為冷凍減脂、雷射溶脂、電波減脂、消脂針注射:     ● 冷凍減脂   因為人體脂肪組織中的三酸甘油酯,容易被低溫破壞,所以這項原理被應用在消除脂肪上,就能夠進行局部減脂療程。冷凍減脂適合負壓能夠吸起的脂肪層,也就是較厚實、面積大的脂肪,例如大腿、腹部等處。過程儀器會透過探頭,將腹部施作處的熱量吸出來降溫,脂肪降溫後便會形成微結晶,自然的凋亡後就會隨著新陳代謝排出體外,也就完成讓細胞自然死亡的排除方式了。     ● 雷射溶脂   雷射溶脂是利用雷射的熱能去破壞脂肪,由於脂肪細胞沒有辦法忍受高溫,在細胞壞死凋亡後,同冷凍減脂一樣會隨新陳代謝排出體外,使其自然死亡。但雷射溶脂與冷凍減脂最大的差異在於,冷凍減脂要改善的部位,需要能夠用負壓抽吸才有辦法作用,所以較適合大面積的範圍,而雷射溶脂則適合修飾一些如手臂、後腰、下腹部等細節處。除此之外,雷射溶脂的另一特點在於,雷射能量可以刺激皮膚的膠原蛋白增生,改善抽脂後皮膚鬆弛的情況,使施作部位更加緊緻。     ● 電波減脂   電波減脂又稱為隔空減脂,是運用高頻電磁場的方式,針對缺乏水份的脂肪組織來提高溫度,隔空加熱深層組織,用高溫來破壞脂肪細胞,讓細胞壞死凋亡,並透過新陳代謝排出體外。電波減脂因為是採用電磁場加熱,所以也可以運用在較大的治療範圍上,例如腹部、大腿、後臀、後腰等部位。     ● 消脂針注射   目前台灣通過消脂針合法的適應症,是其他非侵入式療程難以改善的下巴部位。消脂針的內容物主要是細胞溶解藥物「去氧膽酸」(Deoxycholic acid),去氧膽酸可以破壞細胞膜,使脂肪細胞溶解後再代謝掉。注射完消脂針會有幾天的腫脹感,大約需要1~2週的代謝時間。     非侵入式抽脂大多都無法一次改善,需要多次漸進式的療程,才能有顯著效果,民眾需要先對療程有基本認知,才能避免期望落差。此外需要留意的是,因為非侵入式療程都是透過新陳代謝,將凋亡的脂肪細胞排出體外,所以不適合糖尿病、血脂異常等代謝困難者,以免壞死的脂肪長期堆積在體內,術前需要與醫師詳細溝通,並主動向醫師告知自身病史,以利醫師評估。     ➦ 想看更詳細的介紹嗎?非侵入減脂專題影片,3位醫師詳細介紹給你聽! 影片連結:免侵入減脂全攻略!想脫魯就先來減脂瘦一波     現今抽脂方式多元,抽脂的安全性已大幅提升,但醫師的專業技術仍然是成功的關鍵,民眾術前須慎選專業醫師,衛福部醫策會也有公佈通過「診所美容醫學品質認證」的院所名單,可以先上網查詢,才能保障自身權益。     延伸閱讀 影片|抽脂是否等於變瘦?身材雕塑與減肥大有不同! 影片|非侵入式抽脂VS侵入式抽脂 到底哪種方式好?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8.12

  • 打完疫苗哪些事不能做?別讓你的免疫力降低!「這件事」營養師建議要持續保持

    文/翁嘉妤 圖/傅暄閔      摘要  台灣疫情終於開始漸趨穩定,政府也陸續開放民眾接種疫苗,面對棘手的新冠肺炎,除了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和防疫意識外,提升保護力也是相當重要的關鍵,究竟接種完疫苗後,有哪些事情「不能做」呢?既然要提升保護力對抗病毒,那是不是免疫系統越強越好?一起來看看專業營養師的建議!     免疫力不是越強越好,長期不平衡甚至會造成腦霧?   人體在受到病毒攻擊時,免疫系統是首當其衝的第一線,所以強化免疫力,是對抗病毒的重要關鍵。而免疫系統中的首要重地,就是人體的消化道,範圍可以從口腔、食道、胃部、小腸大腸直腸,一路延伸到肛門,這片「戰場」非常廣大,尤其消化道黏膜的表面積,約有260~300平方公尺,所以身體中有70%的免疫細胞都是集中在消化道。在這裡免疫細胞必須抵禦想要入侵人體的許多病毒、細菌與有害物質,在前線戰場中奮勇作戰,不讓它們進入循環系統,擴散到各處細胞,所以如果我們有將基礎打好,保持腸內菌叢的健康穩定,就可以幫助防止病原體入侵,不讓這層重要的防線輕易被擊潰。   人體消化道的免疫系統,影響層面相當廣泛,也與大腦息息相關。王若昱營養師指出,由於大腦的中樞神經系統和腸道神經系統之間是可以透過腸腦軸(gut-brain axis)來進行雙向溝通,所以日常生活中做好腸道保健,也同時照顧好大腦健康。另外,雖然提升人體免疫力很重要,但免疫力並非是「越強越好」,否則腸道健康和免疫力長期不平衡,可能會產生腦霧(brain fog),也就是會讓我們的大腦某些功能突然「當機」,可能影響記憶力、專注力或邏輯思考的能力。           理想中的免疫力應該是平衡的狀態,若免疫力過低,身體就會容易受到感染、反覆感冒、生病等,開始產生各種不良的病症,但免疫力太強,也會因為反應過度,出現過敏、自體免疫疾病等異常反應,所以維持良好平衡的免疫力不應利用偏方,按部就班的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穩固人體免疫系統的禦敵能力,才是踏實、穩定的健康之道。     接種日期越近越緊張?營養師建議要注意這3點   許多人在施打疫苗前後,都會相當擔心自己的行為會影響疫苗效力,甚至引發不良反應,其實不必過度恐慌,施打前應請醫師評估自身的疫苗過敏、慢性病史,並以輕鬆、日常的狀態接種,避免因緊張造成暈針,施打後也要保持充足休息,勿抽菸酗酒,並持續關注自身的健康狀況。除此之外,王若昱營養師也提供了以下3點建議,幫助建立民眾施打疫苗前後的正確認知。   一、睡眠充足   施打疫苗前不要讓自己過於勞累、好好休息,充足的睡眠對提升免疫力相當重要,王若昱營養師建議,接種前一週可開始調整自身的睡眠時鐘,每天睡足7~8小時,接種後也可以持續保持這樣的生活習慣,讓身體提升防禦能力,維持良好的機能,幫助抗體在體內生成順利。     二、避免酗酒   雖然目前沒有研究顯示飲酒會影響疫苗效果,因此也沒有明文禁止,但從醫學角度來看,施打疫苗前後都要盡量避免酗酒,因為長期大量飲酒可能影響免疫系統並干擾疫苗反應,一次攝取過多酒精則可能會導致身體脫水,進而造成頭痛、肌肉或關節疼痛等症狀,容易干擾疫苗副作用的判斷,且接種疫苗後身體可能較虛弱,會影響肝臟代謝酒精的速度,建議還是先避免為佳。   其實無論是否有安排施打疫苗,平日也該留意自身的酒精攝取量,不建議過量攝取。根據國健署《國民飲食指標手冊》建議,男性每日不超過2罐330c.c.的啤酒(相當於兩個酒精當量),女性不超過1罐330c.c.的啤酒。(相當於一個酒精當量)     三、避免抽菸   菸癮和酒精一樣都會削弱免疫系統,因此施打疫苗前後都不建議抽菸。國健署也一再呼籲民眾趁著疫情期間戒菸,根據國際研究表示,抽菸是新冠肺炎重症危險因子,吸菸者罹患新冠肺炎出現嚴重症狀的可能性是一般人的 1.4 倍,引發重症風險高達2倍,因此抽菸會讓提高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遠離肺炎威脅,就是最好的戒菸理由。   王若昱營養師提醒,接種疫苗後必須充份休息,減少抽菸、酗酒、熬夜,面對防疫多一份謹慎,就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風險。以上原則其實不僅適用於接種疫苗後的不適期,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繼續維持睡眠充足的好習慣、控制飲酒量並戒菸,保持身體健康,才可以徹底發揮疫苗的保護力。     參考資料: 1. 國健署《國民飲食指標手冊》 2.Vardavas CI, Nikitara K. COVID-19 and smoking: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evidence. Tob Induc Dis. 2020;18:20. Published 2020 Mar 20. doi:10.18332/tid/119324.       諮詢營養師:王若昱營養師    學經歷: 輔仁大學營養科學系碩士 曾任亞東醫學中心 營養師 曾任營養品研發 顧問營養師 現職健康體重管理 營養師 現職居家長照與社區演講 營養師 現職台灣健康體重管理促進會 合作講師           延伸閱讀 文章|線上就能看醫生!迎接視訊看診的遠距醫療時代 文章|疫苗引發「新冠手臂」副作用?接種處又紅又腫還痛爆!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8.06

  • 戴口罩悶出酒糟皮膚炎?臉紅乾癢竟蟎蟲爬滿臉?!醫師這樣說

    文/羅立珊 圖/傅暄閔      摘要  你有酒糟肌嗎?夏天是酒糟性皮膚炎盛行的季節,尤其在新冠肺炎防疫期間,長時間戴口罩讓皮膚悶熱不透氣,酒糟發作的患者比例也跟著提升,症狀嚴重者可能還會出現疹子、膿疱,不僅不美觀,也會為患者帶來不舒服的感受。目前酒糟的致病機轉尚未完全瞭解,但已知可能與血管的異常擴張、基因、體質相關,所以難以根治。酒糟患者能做的是透過一些治療和日常保養避免誘發因子,讓肌膚降低「鬧脾氣」的機率。     什麼是酒糟性皮膚炎?帶你了解酒糟的四種類型   酒糟皮膚炎是一種皮膚慢性發炎性疾病,通常好發於鼻子、臉頰處。一般說來,常見的臉部酒糟症狀是有持久性泛紅,也可能出現如青春痘般的小疹子,隨著時間增加,皮膚會出現擴張的血管絲並有灼熱、癢或刺痛感。依照臨床的分類可以分為四種類型,其中以紅斑血管擴張型與丘疹膿疱型最為常見:   一、紅斑血管擴張型   臉部容易潮紅或出現血管絲,嚴重時泛紅難以消退。       資料來源:Fitzpatrick's Dermatology in General Medicine     好發於臉頰兩側,會在臉部出現泛紅或血管絲,泛紅狀況來自於血管擴張,並伴隨著灼熱、刺痛感,嚴重時會出現持續性紅斑,不容易消退。     二、丘疹膿疱型   臉上除了有泛紅之外,會伴隨著小膿疱。       資料來源:Fitzpatrick's Dermatology in General Medicine     丘疹膿疱型患者除了會因為微血管擴張造成臉部泛紅之外,血管周圍的皮脂腺也會發炎,導致類似痘痘的小疹子與膿疱產生,和青春痘的差別在於,酒糟性皮膚炎的膿疱不會產生粉刺。     三、鼻瘤型(酒糟鼻)   好發於皮脂腺旺盛的人身上。       資料來源:Fitzpatrick's Dermatology in General Medicine     當臉部皮脂腺增厚同時血管過度生長時,就容易形成酒糟鼻,皮膚上會有一顆顆的瘤狀物,使鼻部肥大、變形,好發於皮脂腺旺盛的人身上。     四、眼睛型酒糟   眼睛出現血絲,伴隨灼熱、發癢或刺痛的異物感。       資料來源:Fitzpatrick's Dermatology in General Medicine     會讓眼部周圍灼熱、乾澀、發癢,也可能對光線敏感與視力模糊,如果不治療,可能因為侵犯角膜而損傷視力。     酒糟皮膚炎與個人體質息息相關,受到內、外在刺激就會引起酒糟   皮膚科醫師高珮菡說道,酒糟患者大多都有潛在的酒糟體質,這些患者的血管、皮膚也比正常人來得敏感,當先天的體質加上內在、外在環境的刺激時,血管就容易過度擴張而發炎泛紅,誘發出酒糟。   1.內在的刺激因子:壓力大、熬夜使荷爾蒙紊亂、情緒起伏大,都會讓血管受到刺激而過度擴張、發炎。   2.外在的刺激因子:過度日曬、處在悶熱的環境、氣候溫度變化大、吃辛辣食物、酗酒等也容易讓血管擴張。此外,常做臉、去角質或是使用錯誤的保養方式,還會讓皮膚屏障受損,使酒糟情形惡化。     蠕形螨蟲也是導致酒糟性皮膚炎的兇手   蠕形蟎蟲是每個人臉上都會有的共生寄生蟲,會啃食皮膚的表皮細胞和油脂,平時與人是和平共存的狀態,但對某些人來說,蠕形蟎蟲卻是引起酒糟的元兇,原因如下:   一、蠕形蟎蟲過度增生,酒糟問題隨之而來   有些患者屬於油性膚質,油脂是蠕形蟎蟲的養分來源之一,當油脂分泌旺盛時,容易使蠕形螨蟲過度增長,堵塞住毛孔並過度咬食毛囊表皮,導致皮膚出現乾癢、脫皮的現象,甚至會有膿疱產生。     二、對蠕形蟎蟲極度敏感的人,也會誘發酒糟   高珮菡醫師說明,在臨床上發現,有些患者的皮膚對蠕形蟎蟲極度敏感,儘管臉上的蠕形蟎蟲數量在正常值,還是有可能讓皮膚產生泛紅、乾癢等症狀。   如果民眾發現皮膚有泛紅、乾癢與脫屑的情形或是出現小膿疱,很有可能是蠕形蟎蟲所引起的,建議到皮膚科門診由醫師進行「蠕形蟎蟲檢測」。     酒糟肌無法根治,治療的目的是穩定肌膚狀態   高珮菡醫師表示,不論哪種治療方式都只能改善酒糟症狀卻無法真正根治酒糟疾病,治療的目的是避免酒糟繼續惡化。在藥物方面,醫師會針對不同酒糟類型,給予因應的治療對策,像是臉部泛紅的酒糟患者,可以給予血管收縮的藥膏與口服藥;若是蠕形蟎蟲引起的酒糟,就要用能殺死蠕形蟎蟲的藥膏,降低蠕形蟎蟲數量後,也能進一步改善泛紅與膿疱的症狀。     雷射、光電療也是酒糟治療的一環,但在膚況穩定時才能施打   許多酒糟患者透過藥物治療後,雖然控制住肌膚的發炎狀態,但臉部的血管絲和痘印依然存在,這時就可以藉由雷射或光電療改善泛紅問題。機台選擇上有染料雷射、585黃雷射,脈衝光及彩衝光,這些儀器都能幫助改善泛紅、減少增生的血絲。差別在於,染料雷射、585黃雷射屬於雷射,專一性高,可以較快看見效果,但副作用也會比較大;脈衝光、彩衝光則是光電療,比雷射溫和但效果也較為緩慢,醫師則會視患者狀況選擇適當的療程。要特別注意的是進行療程的前提是經過醫師評估後,確認皮膚屏障穩定才能施作。     痘疤治療傳送門:治療痘疤有撇步 醫美療程對症下藥     酒糟肌日常保養,簡單、溫和最重要   除了上述的治療方法以外,更重要的是從日常生活著手,避免誘發因子。像是儘量不曬到太陽,出門應擦防曬乳,並做好撐傘、戴帽子等物理性防曬。保養上使用不刺激、不含香精或酒精成份的保養品,洗臉時盡量用微涼的水、避免過度清洗肌膚,還有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做好日常保養加上配合醫師的完整治療,就很有機會降低酒糟發作的頻率喔!       諮詢醫師:高珮菡醫師    現職: 漫雲思境醫美診所 院長 學經歷: 中華民國皮膚科專科醫師 美國皮膚科醫學會會員 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 長庚醫院醫學美容中心主治醫師 台灣大學醫學系       延伸閱讀 文章|新冠肺炎來勢洶洶,防疫同時卻引起「口罩痘、酒精手」上身? 影片|四大痘疤好困擾?專業美女醫師教你擺脫痘痘人生!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7.02

  • 義乳重建易有併發症風險? 亞大附醫整形外科研究登國際期刊

    文/林聖錡 圖/傅暄閔      摘要  談到癌症,不論男女應該沒有一個人想要與它共存,以女性來說的話就是「乳癌」令人聞之色變,因此定期篩檢和早期治療非常重要。不管是有無隆乳的女性,若不幸罹患乳癌,就必須透過手術來進行切除全部或部分乳房,另外在整形手術協助下重建義乳,在手術過程中是否就不會再得到其他的併發症呢?在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整形外科研究下,找出了些微的差異性,而此研究也發表於國際的美容外科醫學期刊《Aesthetic Surgery Journal》,讓台灣在國際醫療上再度獲得肯定。     生病不是一件令人開心的事,尤其是那些會拖垮家庭與生活經濟來源的重症,癌症就是其中之一,根據衛福部死因統計及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國人十大癌症之首是大腸癌,其中女性聞之色變的就是乳癌了,衛福部統計每年約逾萬名婦女罹患乳癌,其中約2,000位死於乳癌。若以年齡層來看,每3位乳癌病人就有一位發生在45~54歲之間,甚至有5成5的乳癌發生在40~59歲的中年女性,每年高達8,835人,可見乳癌對於女性是相當有殺傷力的。因此定期乳癌篩檢,透過乳房攝影和乳房超音波的方式可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但是不幸發生乳癌,就要透過手術方式做乳房部分切除或是全部切除,若是癌細胞有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就要合併標靶治療,例如電療及化療來輔助病患度過難捱的時期。   乳房重建是一個重要的議題,整形外科醫師鄭旭棠表示,因為在手術切除乳房後,女性因此失去了重要的性徵,心理上會有擔憂及煩擾,重建不只可以恢復外觀上的完整,心理的自信心也會隨之增高,站在整形外科的角度,會建議已切除乳房的女性來做重建,不過很多女性對於重建猶豫不決。第一,重建費用不便宜,必須自費10萬至20萬不等。第二,有些人會擔心乳癌會不會復發,造成要再把義乳拿出來再重做一次。對此鄭旭棠醫師說明,重建前都必須要跟病患說明各項的細節,包括原本胸部大小到底適不適合、重建金額以及癌症復發後該如何處理,當然最重要就是尊重病患的意願,才會進行重建。   另外重建手術是有其併發症,雖然機率很低,不管曾經有沒有隆乳過的女性都應該要了解,可能出現的併發症如下:   1.乳房皮膚壞死:乳房外科醫師在手術切除乳癌過程中,可能造成皮膚切得太多導致皮膚壞死的情況。 2.傷口及義乳感染:傷口或是義乳感染經常會導致細菌附著在義乳上,嚴重的感染甚至要再接受傷口清創並且移除義乳。 3.傷口內部血腫:可能的原因是手術中或是手術後的出血,導致傷口內部血腫,嚴重的血腫可能要再次手術移除血塊。 4.積水:所謂積水是因為重建手術後通常都會放置引流管,太早移除引流管導致組織液會積在裡面。 5.最嚴重的併發症通常是嚴重的上述情況,導致必需將整個義乳移除。   由於台灣婦女乳癌全切除手術後,接受重建手術的比例跟歐美國家比較起來相對比較低;至於隆乳後,因罹患乳癌而必須接受乳房全切除並且接受立即義乳重建手術分析,相關併發症的文獻及資料更少,因此鄭旭棠醫師便決定投入研究,比較隆乳病患及沒有隆乳病患,因罹患乳癌接受乳房切除及義乳重建後併發症的情形。             鄭旭棠醫師的研究運用系統性評價及統合分析的方式,綜合全世界僅有的6篇研究,241位在義乳重建前有做過隆乳,1,441位則是沒有,對照後發現曾經有隆乳過的患者得到血腫比例為3.39%,相較沒隆乳者只有2.15%,併發症的確是稍高了一些。這份研究對於國外來說非常的重要,過去沒有人做過這項研究,《Aesthetic Surgery Journal》將鄭旭棠醫師這份報告公開,希望不只其他醫師可以了解,病患也可以知道如果罹患乳癌時,接受義乳重建可能會發生的情形,醫病雙方可以更仔細的面對這些問題。       諮詢醫師:鄭旭棠醫師    現職: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 整形外科主治醫師 學經歷: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整形外科研究醫師 台灣外科醫學會外科專科醫師 台灣手外科醫學會手外科專科醫師 中華民國重症醫學會重症醫學專科醫師       延伸閱讀 文章|產後婦女、乳房重建者必看!胸型自然、不位移的隆乳選擇 影片|柔滴隆乳打造「少女酥胸」?隆乳材質怎麼選,價格、優缺點一次看清!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24

  • 拉肚子代表得新冠肺炎?急性腸胃炎、新冠肺炎不再分不清,腹瀉就別瞎操心

    文、圖/翁嘉妤      摘要  隨著夏天到來,腸胃炎也跟著來勢洶洶,加以近日肺炎疫情肆虐,讓台灣的夏日似乎註定不安寧。由於新冠肺炎的通報定義臨床條件中,也含有「不明原因腹瀉」的病徵,因此也讓不少出現腹瀉情況的民眾增加了更多心理負擔,其實日常生活中會有很多可能會造成腹瀉,出現肺炎症狀,也並不一定與新冠肺炎有關。     炎熱的夏季本來就是急性腸胃炎好發的季節,加上近期國內新冠肺炎(COVID-19)肆虐,導致人心惶惶,許多民眾也跟著疫情發展感到焦慮不安。由於「腹瀉」是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公開的肺炎症狀之一,因此若出現類似症狀難免會與肺炎產生聯想,無法判斷是否為急性腸胃炎還是新冠肺炎,進而影響對於病症的處理,甚至延誤就醫。其實面對新冠病毒無須過於恐慌,了解腸胃炎和新冠肺炎的腹痛分辨,對於新鮮食物的保存也要有基本概念,讓自己與家人安心渡過這波疫情侵襲。     新冠病毒從呼吸道進來,怎麼會造成腹瀉?   一般我們認為新冠病毒都是透過呼吸道感染人體,症狀也多以呼吸系統為主,腸胃道感染較易被民眾忽略。內科醫師張振榕表示,新冠病毒外有一層棘蛋白(Spike Protein),會黏住人體細胞表面ACE2受體,與細胞做連結後進而開始感染。早期研究調查ACE2受體大部份都存在於呼吸道,但後來發現感染者的糞便中竟然也有病毒RNA,因而發現腸胃道也有ACE2受體,尤其胃部、十二指腸、大腸、小腸等部位特別多,所以新冠肺炎病毒的感染方式,本來就不僅限於呼吸道,腸胃道的健康也應格外留意。           新冠病毒進入腸胃道的途徑難防,張振榕醫師指出,感染者剛開始可能是呼吸道感染,但後來因為生病時不自覺的吞嚥動作,導致將鼻子、喉嚨、口腔等分泌物中的病毒吞到腸胃道,病毒便與腸胃道中的ACE2受體結合,因而引發腹瀉症狀。其實不只新冠病毒的傳染途徑如此,常見的諾羅病毒、輪狀病毒的原理也相同,除了會有腹瀉症狀外,也有類似感冒的呼吸道病症。     炎熱環境加上食物囤積,急性腸胃炎說來就來?   腸胃平時沒事,一痛起來卻不得了,多數時間只能坐在馬桶上渡過。張振榕醫師解釋,夏天因為氣溫較高,食物保存容易變質,所以這個時期的急性腸胃炎大多都是細菌引起的,例如沙門氏桿菌、大腸桿菌、志賀菌、金黃葡萄球菌等,在高溫的狀況下,只要食物沒有及時冷藏,很容易就會產生細菌,食用後細菌便會在體內快速孳生,也會分泌一些細菌毒素,在短時間內造成腸胃發炎。   除了我們熟知的急性腸胃炎,其實也有所謂的「慢性腸胃炎」,只是慢性大多都與免疫系統的疾病有關,患者可能本身體質就有免疫系統失調,才會引起腸胃道慢性發炎,至於臨床病症還是以急性腸胃炎較常見。俗稱「病從口入」,免疫系統正常者罹患腸胃炎的原因,大部份還是與日常飲食有關,因此注意食物保鮮,保持個人與用餐環境的衛生,才不會因輕忽而得到腸胃炎。     平平都是拉肚子,腸胃炎、新冠肺炎怎麼分?   張振榕醫師表示,根據目前統計指出,新冠肺炎患者常見的腸胃道症狀,包括噁心(Nausea)、嘔吐(Vomiting)約占5%,腹瀉(Diarrhea)約占 30%,的確病症上與腸胃炎相當類似,所以很難做區分,但民眾可以觀察除了腸胃道問題外,是否還有合併新冠肺炎會產生的上呼吸道症狀,例如發燒、乾咳、呼吸急促、嗅覺/味覺喪失或改變等。至於一般噁心、嘔吐、腹瀉的情況,還是多常見於急性腸胃炎為主,不用過度擔心,不過仍須謹慎應對,若有疑似確診的患者,請撥打1922免付費傳染病諮詢專線,並注意不要自行前往醫院、搭乘交通工具,等候公衛人員通知。     腸胃炎「拉到虛脫」?非常時期到底該不該就醫?   目前國內疫情緊張,民眾也盡量減少就醫,降低接觸感染機會,但腹瀉若相當嚴重時,仍應尋求治療。張振榕醫師指出,出現腹瀉症狀時,可以從以下3點判斷是否需要就醫:   1.腹瀉次數 一般腸胃炎空腹約6~8小時,讓腸胃獲得適當休息後,便能夠稍微緩解,但如果空腹6~8小時後腹瀉情況持續,一天腹瀉超過4~6次以上,患者可能會出現脫水、電解質不平衡的情形,尤其孩童會更為明顯,這時候便可能需要就醫治療。   2.觀察糞便 若糞便帶血、有很多鼻涕般的黏液,或有合併發燒現象,代表腸胃炎可能較為嚴重、有感染,也需要就醫做進一步診斷。   3.合併上呼吸道病症 除了腹瀉、噁心、嘔吐以外,若還有發燒、乾咳、呼吸急促、嗅覺/味覺喪失或改變等新冠肺炎會有的上呼吸道症狀,則需通報1922免付費傳染病諮詢專線,安排就醫。     夏季高溫加上疫情夾擊,注重衛生習慣、留意食品保存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全台三級警戒延長,也代表民眾勢必得繼續「屯糧」、減少出門次數,以應付接下來的抗疫之路。由於現階段多數民眾相當依賴物流配送,導致物流產業相當吃緊,6月初國內物流龍頭黑貓宅急便、台灣宅配通、新竹貨運等業者紛紛釋出公告,表示將調整部份地區的低溫配送。Facebook也有粉絲專頁爆料,在宅配訂單爆滿的情況下,物流倉儲根本無法應對如此龐大的供貨量,爆料照片中可以看到許多貨物被隨意堆放,讓網友擔心如果是需要冷藏保鮮的食物,在常溫環境長期存放,難保不會變質,引發腸胃炎等消化道不適。       圖片來源:《終結血汗物流-台灣貨運倉儲產業工會》粉絲專頁     在疫情衝擊下,宅配難免大塞車,除了體恤物流人員的辛勞,注意各平台的配送時程公告以確保食物新鮮外,其實預防腸胃炎最經濟效益的方式,還是要從個人做起,張振榕醫師提醒民眾可以從日常生活著手,落實正確的衛生習慣和注重食物保存:   1.注意食物保鮮 過期和未及時冷藏、冷凍的食物,盡量不要食用。   2.食物應徹底煮熟 避免生食,食物入口前,最好都完全煮熟。   3.隔餐食用要冷藏 若食物沒有在當餐吃完,一定要立即冷藏。   4.不要吃隔夜菜 夏季氣溫高,若食物放置隔夜,細菌容易孳生,不建議繼續食用。   5.遵守用餐衛生 吃飯前、吃飯後都要洗手,用餐時使用公筷母匙,不要共食。   6.如廁前後勤洗手 由於腸胃炎是經由糞口傳染,感染源常常與排泄物、嘔吐物有關,所以廁所是重要的傳染場所,如廁前、如廁後都務必要記得洗手。   7.洗手動作確實不偷懶 洗手應盡量採「濕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乳,並謹遵洗手口訣的「內外夾弓大立腕」步驟來徹底清潔至少超過20秒。           張振榕醫師表示,由於新冠肺炎病毒會經由糞便排出,所以腸胃道也被懷疑是傳染途徑之一,雖然尚未有足夠數據證實新冠肺炎會經由糞口傳染,但民眾仍須謹慎以對,隨時注意個人、環境及飲食上的衛生,以減少感染機會。         諮詢醫師:張振榕醫師    現職: 張振榕診所 院長 學經歷: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超音波暨內視鏡室主任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胃腸肝膽科專任主治醫師 日本國立癌症中心早期腸胃癌內視鏡手術進修醫師     延伸閱讀 文章|新冠病毒也會傳染給動物?家中寵物要當心?小心「這樣做」反而會傷害毛小孩 影片|疫情關在家焦慮值爆表!你我都可能是「怪胎」?心理治療強迫症原來是這樣!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16

  • 聞「痣」色變?5大要點自我察覺皮膚癌徵兆

    文/翁嘉妤 圖/傅暄閔      摘要  皮膚上的黑痣可以成為一個人的獨特識別,例如藝人楊丞琳、蔡琴、韓佳人、小松菜奈等,光是臉上的痣就能夠給人留下印象深刻的特徵,但話雖如此,如果發現自己身上黑痣變多,難免還是會擔心這是否代表皮膚癌病變的警訊,本期美醫誌就帶你認識這些長期以來默默陪伴你的小黑點們,也教你日常生活中該如何自我觀察,提早察覺皮膚癌的徵兆!     每個人身上的獨特標記,除了常見的胎記、疤痕等,你可能沒有注意到「痣」其實也是一個可以用來辨別的特徵。可別以為小小的一個黑點很不起眼,近期經媒體爆料而備受關注的韓國兩大天團BIGABANG和BLACKPINK的緋聞,其成員GD權志龍與Jennie秘密戀愛的消息傳開後,就有不少網友當起鍵盤柯南分析兩人的社群照片,包括一張GD過去曾發佈的牽手照,有網友發現其中一隻手腕有顆痣,正和Jennie手腕痣的位置相同,被斷定為這是兩人默默放閃的舉動。       圖片來源:i_love_lisa_m     姑且不論網友們的判斷是否屬實,我們還是可以發現,每個人身上的「痣」都是一項個人特徵,甚至足以靠痣來辨別出他人,但痣的存在感在除了這樣的特定時刻,在平常似乎還是不高。根據台灣皮膚科醫學會2021年3月公佈的調查結果顯示,有近半數的國人平常不會留意身上的痣,甚至有高達6成民眾,是沒有在留意身上的痣是何時出現的,究竟我們是否有必要觀察痣的狀態,痣變多是否為正常現象呢?     你識痣嗎?原來痣都是後天才開始長出來的?   一般大家泛指的「痣」是指黑痣,學名為黑色素細胞痣,是由於皮膚黑色素細胞增生而產生的。因為表皮細胞本身不會製造黑色素,所以黑色素細胞的主要工作,就是製造黑色素來傳遞到表皮細胞,通常每20~30個表皮細胞就會有一個黑色素細胞。   這種痣是一種良性的腫瘤,廣泛存在於人類皮膚上,可能長在身體的任一部位,包括陰莖、陰唇等私密處也有可能會有痣。   通常我們認為痣應該是先天的,但其實大部份的痣都是後天才產生的,因為這種痣最大只會成長到0.3~0.4公分,是很細小的斑點,所以也就是俗稱的「蒼蠅痣」。   一般情況在20至40歲之間,皮膚會陸續有新痣,特別是青春期是高峰,30歲以後新痣產生的頻率就會開始減少,如果40歲以後皮膚還不時有新痣,就要特別留意,可能是老人斑或皮膚癌的警訊。     「大痣」原來不是好事?認識常見的3種皮膚癌!   傳統觀念認為「痣越大財越旺」,但以醫學的角度而言,「大痣」可能並非好兆頭。其實黑色素細胞跟一般細胞相同,可分為良性跟惡性的分化,一般的黑痣就是良性分化來的「良性瘤」;若是惡性分化,則可能會產生黑色素細胞癌、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也就是我們統稱的「皮膚癌」。   黑色素細胞癌:發生率雖然低,但其特性一旦轉移,就會擴散全身各處,影響到其他組織或器官而致命。雖然臨床上較常出現在皮膚上,所以被歸類成皮膚癌,但也有出現在眼睛、口腔、胃腸道、呼吸道、私密處等罕見的情況。   基底細胞癌:國人最常見的皮膚癌,惡性度較低,幾乎不會轉移,大部份都能夠透過手術切除即可治療,但由於基底細胞癌生長速度緩慢,早期不痛不癢,因此常常被患者忽視或誤以為是普通的肉芽、黑痣,而延誤就醫,進而造成腫瘤過大,使手術變得更加困難,術後恢復期也相對變長。   鱗狀細胞癌:外觀為隆起的紅色腫瘤或潰瘍,表面粗糙不平,好發於臉部、頸部、嘴唇、耳朵等部位。鱗狀細胞癌通常會逐漸成長,變成蕈樣的腫塊,而且可能會藉由淋巴腺的傳播,進而導致淋巴結腫大,也有機率會轉移到身體裡的其他內臟器官。     預防癌症惡化自己來!自我檢測癌變徵兆   黑色素細胞癌是致死率相當高的癌症,即便黑色素細胞癌在台灣的發生率僅約為十萬分之一,但根據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的調查發現,多數民眾認為痣會痛、潰瘍有傷口、流血,才是有健康疑慮的徵兆,國人對於病灶的忽視,經常導致錯過了黃金治療的時機,因此臨床有許多患者都是到了第3、4期以後才發現,特別是亞洲人的惡性黑色素瘤較好發於手指、腳趾、手掌腳掌、指甲等較不明顯的地方,不容易發現,所以平時就應提高警覺,養成定期自我檢查的習慣。   我們可以定期觀察痣的大小、形狀、顏色、生長速度、表面是否光滑等,透過自我檢查來判斷有沒有癌變的危險性。臨床上最常使用的檢測方式,是依照ABCDE準則來評估,包括:           A(Asymmetry)形狀不對稱 B(Border)邊緣不規則 C(Color)顏色不均勻 D(Diameter)直徑大於0.6公分 E(Evolving)外觀快速變化或生長   如果發現痣有出現以上的異常情況,應盡快就醫,以利早期發現病變徵兆,早期治療。   雖然皮膚癌的危險性不容忽視,但我們也不用對任何「痣」都過於緊張,一般的黑痣是不需要特別治療的,考慮到美觀問題或有病變疑慮時,才需要處理,如果不確定痣的情況是否為惡性,可以請專業皮膚科醫師協助檢查。     預防皮膚癌就要防好防滿,讓防曬成為日常習慣   紫外線是引起皮膚癌最主要的危險因子,因此防曬並不是愛美女性專利,事實上,人人都應該注重防曬。美國疾病管制局(CDC)表示,要降低皮膚癌風險,就要將防曬變成日常生活的習慣,但在了解該怎麼防曬之前,我們必須要先認識防曬到底是在預防什麼。           根據光的波長不同,紫外線可分為 UVA、UVB、UVC 3種:   ●100nm~280nm的「UVC」:致癌風險高,但經過臭氧層時會被吸收,無法到達地表。   ●280nm~320nm的「UVB」:俗稱的 B光,波長短,穿透能力弱,會造成皮膚的灼傷及紅斑。   ●320nm~400nm的「UVA」:俗稱的 A 光,穿透力極強,能穿過玻璃窗與雲層,也可以深入到真皮層,使膠原蛋白變性,彈性變差,造成皮膚鬆弛、老化、長皺紋。   可見在紫外線如此不近人情的強烈照射下,不只會有罹患皮膚癌的風險,還會讓人提早老化,因此防曬並不只是為了防止曬傷灼傷,更是為了減緩老化、預防長斑,果然是不是該好好做好防曬了呢?   皮膚癌在台灣或許存在感不高,但在美國可是最常見的癌症之一,因此在預防上,美國疾病管制局也強力宣導出門必備「手提袋(Tote Bag)」,袋子裡須準備太陽眼鏡、長袖罩衫、寬緣帽、防曬產品來保護皮膚,防曬產品要記得每2小時就要隨時補充,流汗、游泳後,甚至是經衛生紙、毛巾擦拭後,都要立即補擦,並盡量避免在中午日曬正盛時出門,如果必須在中午時段出門,則應穿著長袖衣物和長褲以保護皮膚。   以往不少民眾都是看「天氣」防曬,如果外頭陽光正盛才會做好防曬措施,但其實應該是要看氣象局公佈的紫外線觀測數據,來做好防曬應對,因為紫外的強弱與陽光強烈與否無關,陰天或氣溫低的時候也會有紫外線曝曬的可能,在預防時應多加注意。   皮膚癌聽起來雖然可怕,但只要做好充足準備,勤補防曬,定期自我檢查身上的黑痣,有病變徵兆時立即就醫診斷,便能夠幫助自己遠離皮膚癌的威脅,放心享受陽光的美好,也不再聞「痣」色變。   延伸閱讀 文章|【父親節特輯】難纏「老人斑」靠雷射就能輕鬆去除?!郭董去斑祕密大公開!  文章|曬太陽皮膚就癢到不行?當心光敏感皮膚在作祟!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3.19

  • 蟹足腫—時間餵養的疤痕,立即治療不留痕跡

    文/楊雅雲 圖/傅暄閔      摘要  身體的傷口很容易留下疤痕,疤痕類型好多種,有些疤痕在傷口痊癒後就會淡化,有些疤痕隨著時間反而愈來愈大,而且又癢又痛,這就是蟹足腫嗎?手術切除是否就能讓蟹足腫一勞永逸?網路傳言打耳洞也要小心,不然蟹足腫也會纏上身?疤痕治癒有醫可循,美醫誌帶你認識必須知道關於疤痕的那些事,教你分辨肥厚性疤痕與蟹足腫,告別疤痕的煩惱。     纖維母細胞過度活化,生成肥厚性疤痕、蟹足腫   受傷的傷口都會產生疤痕,疤痕的外觀有深、淺、明顯、不明顯的分別,舉凡跌倒、騎車犁田、燒燙傷、手術,甚至是發炎青春痘都易產生疤痕,若發生傷口太深、傷口感染、傷口照護不當等情況,也會造成明顯的疤痕。   人體會自體修復局部受傷的傷口,主要由皮膚中的纖維母細胞(Fibroblast)製造膠原蛋白進行傷口修復,淺層的傷口只觸及皮膚表層,通常疤痕淡而不明顯;若是深層傷口傷及真皮組織,就會產生明顯的疤痕。膠原母細胞的活化是傷口修復的必要條件,若發生膠原母細胞過度活化產生過量的膠原蛋白增生,外觀就會形成肥厚性疤痕或蟹足腫。     疤痕分為表淺性疤痕及深層性疤痕,外觀及痊癒的狀況皆有不同   根據皮膚病理學,疤痕可分成二種:   1.表淺性疤痕:傷口只傷及皮膚表層,傷口痊癒後僅會影響皮膚色度問題,例如發炎後的色素沈積或是發炎後的色素脫失等,經過約半年色素不均勻的現象,疤痕都能消失不見。   2.深層性疤痕:傷口易產生癒後問題,依照嚴重程度不同又分為三種類型: (1).萎縮性疤痕:因皮膚發炎嚴重,深層膠原蛋白受到破壞,造成表皮層塌陷,常見於水痘患者、囊腫型青春痘患者,癒後常會有凹陷型萎縮性疤痕。 (2).肥厚性疤痕:纖維母細胞過度活化產生過多的膠原蛋白,造成凸狀、紅色、硬感的發炎組織,常見於青春痘患者臉上產生紅色的突起物。 (3).蟹足腫:成因及外觀與肥厚性疤痕相似,又稱為嚴重型的肥厚性疤痕。蟹足腫會隨著時間在外觀上愈長愈大、凸出、硬感,像螃蟹的腳往外漫延、慢慢擴大而得名。           蟹足腫及肥厚性疤痕傻傻分不清,蟹足腫會隨著時間愈來愈大   肥厚性疤痕及蟹足腫是非常類似的,都屬於深層的疤痕組織,通常肥厚性疤痕的凸起形狀會在傷口的面積裡,只會侷限在傷口的大小,並會隨著時間慢慢萎縮、縮小治癒;蟹足腫通常比傷口大且會往外擴散,隨著時間不僅不會縮小,甚至會愈來愈大,在臨床症狀上常併發癢感及疼痛感。     肥厚性疤痕及蟹足腫的生成與天生體質、基因及後天傷口護理有關   肥厚性疤痕及蟹足腫發生的機轉在醫學上尚未有明確的定論,依臨床經驗顯示與天生的體質、基因,及後天傷口條件有關,例如皮膚色深的人,膠原蛋白較活化,就容易產生蟹足腫。一般而言黑人得到蟹足腫的機率高、黃種人次之、白種人最低。另外,傷口照護不當,也容易造成蟹足腫。   疤痕是很難完全避免的,通常受傷的部位就容易產生疤痕,尤其以手、腳等外露部位最容易發生。皮膚專科醫師魏嘉宏提醒蟹足腫常見於胸口、後背、關節、手肘、膝蓋等部位,而且也會發生在耳朵這個特殊位置,所以打耳洞也可能會得到蟹足腫喔!     不以手術治療蟹足腫,以免造成再度刺激纖維母細胞復發風險   肥厚性疤痕及蟹足腫常見的治療方式分為二種:   1.保守治療—物理性壓迫治療:常用於肥厚性疤痕患者,因疤痕會隨著時間淡化消失,採用物理性壓迫治療為主,運用彈性繃帶、壓力衣、除疤凝膠、矽膠貼片等,透過壓迫方式減少血液循環,讓疤痕慢慢萎縮,進而淡化而痊癒。   2. 積極性治療:常用於蟹足腫的治療方式,考量疤痕會持續擴大,又分為三種治療類型: (1).局部性類固醇注射:通常注射數週後就能看到疤痕萎縮效果,甚至癢感及疼痛感也能痊癒。 (2).冷凍治療:運用低溫讓微血管萎縮、壞死,疤痕就會漸漸減少。 (3).手術治療:民眾最常詢問蟹足腫是否能經由手術切除,魏嘉宏醫師表示蟹足腫不建議以手術治療切除!受傷的皮膚膠原蛋白過度增生造成的蟹足腫,若是採用手術切除,可能會再度刺激皮膚纖維母細胞再次長出蟹足腫,甚至比原來的蟹足腫更大,反而得不償失!建議患者,除非曾採用其他治療方式效果不彰,再考慮採用手術切除,而且需合併其他治療方法,減少風險。特別的是,臨床上耳朵蟹足腫的復發機率較低,所以適合採用手術切除治療。     保濕、防曬、美白保養淡化黑色素,告別疤痕不留身   疤痕留下的色素沈澱護理,患者平日應作好基礎保濕及防曬保養,讓黑色素隨時間漸漸淡化。使用含有對苯二酚、熊果素、杜鵑花酸、麴酸、傳明酸等美白成分的保養品,能有效淡化黑色素及疤痕。若黑色素淡化效果不佳,可採用雷射治療,例如淨膚雷射、皮秒雷射等,可有效擊碎黑色素,加速色素代謝及淡化。若是由肥厚性疤痕或蟹足腫造成的偏紅色疤痕,可採用血管型雷射能有效退紅。   時間是治癒疤痕重要的因素,除了專業醫師治療之外,患者也需有耐心及細心配合醫囑。若想完全遠離疤痕,需把握預防勝於治療的原則,平日除了避免傷口的發生,一旦受傷不可忽視,立即尋求皮膚科醫師評估傷口狀態,才能即時治療對症處置,讓疤痕美觀不明顯,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諮詢醫師:魏嘉宏醫師    現職: 魏嘉宏皮膚科診所 學經歷: 台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 台北、林口、基隆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 台北、桃園、廈門長庚醫院美容中心主治醫師 雅偲皮膚科診所院長     延伸閱讀 影片|蟹足腫可以手術切除和雷射嗎?!別讓肥厚性疤痕「疤」著你  文章|好想要有驚人秀髮,瞭解頭皮是關鍵!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2.03

  • 小心免疫細胞攻擊黑色素 「白斑、白化」別再傻傻分不清

    文/郭美諺 圖/傅暄閔      摘要  所謂一白遮三醜,但如果白的不夠均勻,或是白在不該白的地方,小心!可能是白斑上身!俗稱「白癜風」的白斑是常見的色素疾病,特徵是皮膚上會出現一塊一塊,形狀不規則的白色斑塊,有時會對病患造成困擾,甚至因為外界異樣眼光誤以為會傳染,而讓病患感受到沈重壓力。 患有白斑的病患中,有2-3成來自於家族遺傳,可大略區分為兩種型態,一是好發於幼兒時期的「分節型白斑」,另一種是像知名已故國際巨星麥可傑克森得到的「非分節型白斑」,如果身上出現白斑,一定要及早治療,才能避免白斑繼續在全身蔓延擴散。     白斑俗稱「白癜風」 麥可傑克森是知名典型患者   要分辨什麼是白斑?首先要先了解白化症和白班兩種截然不同的病症,白化症是先天基因異常,一出生皮膚就是雪白色,該是黑色的頭髮和眉毛也都呈現白色,因為基因異常,黑色素無法分泌而導致;但白斑卻不同,它屬於後天疾病,身上的黑色素細胞遭到免疫細胞攻擊而消失,即使是曬太陽,身體無法合成黑色素,皮膚上的白斑也不會變黑,皮膚科醫師黃昭瑜形容白斑的特徵,是皮膚上出現一塊一塊,不規則形狀的白色斑塊,常見的位置在臉、眼周、手腳末稍或是手肘等地方。以目前而言,較多情形是指俗稱「白癜風」的白斑,是一種常見的色素疾病,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已故國際巨星麥可傑克森,非洲裔的他,膚色由黑轉白,外界質疑是人工漂白,但他堅稱自己罹患白斑,由於當時皮膚被白斑侵犯的範圍過大難以恢復。           遺傳不是病 搞懂皮膚白斑對症下藥   白斑病患5個中約有1個來自遺傳,而遺傳型的白斑通常在患者年紀比較小的時候發病,黃昭瑜醫師指出,假設家人有白斑的症狀,若你本身也開始出現白斑,最好是越早治療越好;基本上,白斑可分為兩種類型,一是分節型白斑,好發在幼兒時期,是局部黑色素細胞突變,身上某個地方出現一塊白斑,通常會快速擴散,六個月後就會停止在原地,終其一生維持原狀。另一種類型就是非分節型白斑。黃昭瑜醫師認為這類型的白斑,跟黑色素細胞較為脆弱有關係,加上免疫系統錯亂,誤認黑色素細胞進而攻擊,常發生在青壯年的人身上,不但會突然出現還會擴散,隨著時間增長,每隔幾年白斑就會越來越多,甚至會影響到身體軀幹等地方。   白斑和免疫系統失調息息相關,而因為免疫系統錯亂,除了攻擊黑色素細胞,約有兩到三成的病患其他組織器官也會遭受攻擊,常見的像是甲狀腺異常,再者,可能伴隨關節或是掉頭髮,嘴巴破,甚至是紅斑性狼瘡等合併其他免疫疾病出現,也有可能在小朋友身上較會出現的第一型糖尿病,若是得到白斑,尤其是非分節型白斑,一定要做健康檢查,查看身體還有哪些部位出現問題。     白斑治療利用雷射刺激修復 找回黑色素細胞   治療白斑,初期可以用擦藥的方式刺激黑色素修復,因為黑色素細胞尚未被徹底攻擊,但若屬於擴散型,身上已出現多處白斑,就要以口服免疫調節劑來調節免疫系統,阻止黑色素被攻擊,同時佐以雷射治療,刺激黑色素細胞自行修復,要是時間拖太久才進行治療,此時的黑色素細胞,甚至連黑色素幹細胞整個消失,就需要以移植的方式,在白斑的部份重建黑色素,黃昭瑜醫師進一步解釋,白斑的雷射,會使用準分子雷射或準分子光,因為這類308波長的光,可以刺激黑色素細胞重生,對皮膚也不至於造成其他的癌化的傷害,若是黑色素細胞修復速度較慢,也可以用飛梭二氧化碳或是飛梭雷射去刺激部分黑色素細胞修復。   不過,在進行像飛梭二氧化碳的汽化雷射時,要特別當心,因為白斑體質的病患,黑色素細胞相對脆弱,若在擴散期,使用會造成傷口的雷射,反而會誘發白斑發生而擴散,因此必須在穩定期的時候進行雷射。而常見的一些做完除斑雷射後出現的白斑,可分為兩種,一種是短暫時間的色素脫失,因為黑色素細胞可能在雷射過程受到傷害,致使「短暫罷工」,經過調養、防曬,約莫兩三個後,即可自行修復。但如果雷射拿捏不當,或是病患個人體質關係,又或者是雷射次數過於頻繁,有可能造成黑色素細胞被雷射能量破壞,嚴重的話,就可能要移植重建黑色素細胞。     過勞失眠是殺手 正常作息遠離異樣眼光   即使白斑可能來自於遺傳體質,但誘發因子還是跟壓力、作息不正常、熬夜有關係,黃昭瑜醫師指出有些病患發作前兩三個月,會出現像是壓力或失眠等情形,而有白斑體質的人,手腳反覆摩擦受傷的部位,也較容易出現白斑,少數人會因為化學藥品誘發白斑發作,像是染髮劑裡的PPD 或是有些特殊行業會接觸到酚,也就是phenol這類的化學藥品。   因此,想要避免白斑,可著重在日常生活的正常作息,黃昭瑜醫師以雙手胞胎舉例,若都有白斑基因,不見得兩個人都會發病,但強調,若出現白斑,尤其是擴散型,也就是分節型的白斑,是需要控制的,即使不在意,仍然要趁早控制;另外,有些民眾誤以為白斑會傳染,投以異樣眼光,導致白斑病患深受打擊,黃昭瑜醫師藉此機會導正觀念,再加上有許多方法可以控制與治療,希望白斑病患可以正向面對,勇敢進入社會。     諮詢醫師:黃昭瑜醫師    現職: 長庚紀念醫院皮膚科 主治醫師(林口/台北/桃園) 學經歷: 長庚醫院醫學美容中心 主治醫師 長庚大學臨床研究所 博士進修     延伸閱讀 影片|麥可傑克森漂白皮膚治療白斑症?過勞、壓力大恐白斑上身!  文章|女人《三十而已》更要注意這些事!逆齡保養4重點一次告訴你!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1.06

  • 產後婦女、乳房重建者必看!胸型自然、不位移的隆乳選擇

    文/楊雅雲 圖/傅暄閔      摘要  隆乳材質日新月異,圓型、水滴、光滑面、霧面的義乳,究竟要怎麼選才是最合適呢?舉凡胸部尺寸太小、胸型不好看、生過孩子的產後婦女會出現的胸部下垂或是因為疾病而需要切除乳房的人,都會有隆乳需求。但在隆乳前,你需要先了解義乳的材質,以及考慮荷包預算等等因素,才能在隆乳後得到一對自然又好看的胸部。     曼陀水滴自然飽美、再造法式微翹乳頭   曼陀水滴(Mentor)俗稱美人魚水滴(Memory),是由知名藥廠美國嬌生公司旗下的Mentor曼陀乳房植入物廠牌生產,乳房假體(又稱義乳)側面的形狀呈水滴樣,能讓乳房像水滴一樣自然美麗,受到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認證,台灣衛福部於2019年底核准引進台灣。曼 陀水滴為台灣唯一合法認證進口的水滴型義乳,其他合法義乳皆為圓型。水滴型義乳的優點能讓上胸的線條非常平順自然,南半球的線條飽滿漂亮,擬真外型設計能調整乳頭位置讓乳頭微微向上翹,呈現坊間暱稱的法式乳頭,視覺上相當可愛。     量身訂做169種細膩規格,滿足女性各種需求   曼陀水滴義乳採用專利霧面生物絲綢(Siltex®)外膜,第三代海洋記憶凝膠的矽膠體(Cohesize III),不容易破裂、不容易滲漏,讓身體組織與假體安全貼合,擁有絶佳皮膚與乳腺的支撐度,避免假體受到擠壓。曼陀水滴藉由高度、寬度、飽滿度三種指標細緻設計,擁有169種的規格分類,是目前市場上最細膩的產品,能滿足各種女性胸型的需求。曼陀水滴適合所有女性使用,尤其適合身體偏瘦者,以達到自然飽滿的胸型,對於乳下線較短、管狀乳等特殊胸型能夠予以矯正,也能提供產後乳房萎縮者較好的乳頭位置支撐,及適合乳房手術術後重建、二次隆乳的患者,藉由霧面假體緊密與組織胋合特性,重塑自然雙峰。     歷時十年臨床試驗,安全無虞的胸塑體驗   乳房假體的植入除了功能及美觀,安全及合法性也備受醫療機構的重視!2019年,美國乳房填充物製造商愛力根(Allergan)公司旗下的紋理面乳房植入物,被查驗出可能導致引發罕見乳房植入物相關「間變性大細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cell lymphoma)」,緊急在全球下架,台灣市場上長達一年沒有水滴型假體可供使用。曼陀水滴歷時十年,投入十九萬位女性參與,提供全球最大的臨床試驗報告,證明它擁有最低的乳房手術併發症的保證,達到0%術後血清腫、0%雙層莢膜攣縮及0%矽膠殘留的三項零指標,讓醫界及使用者皆能安心使用。     該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義乳呢?   義乳分為圓形、水滴形,表面材質又分為光滑面及霧面,整形外科專科歐冠彣醫師指出,每位女性喜歡的胸型、大小及觸感皆不同,建議患者以選擇最適合自己胸型條件及最喜歡的胸型、觸感、術後照顧方式及可接受的預算作為選擇。           一、外型   水滴型義乳是針對身型偏瘦者的設計,因患者皮膚軟組織太薄,圓型假體有時容易產生不自然、突兀的球感效果,很適合一般個性較為含蓄的亞洲人,打造自然不造作的胸型。然而,若患者本身條件良好,擁有美麗的胸型或是豐腴的上圍,其不論植入圓型、水滴型、霧面、光滑面的義乳,都能呈現漂亮胸部的成果。除了患者個人喜好,圓型假體能提供上胸支撐力優於水滴型假體的效果,也會影響上胸不豐滿的女性或哺乳後乳房萎縮的媽媽的選擇。   二、觸感   光滑面義乳的觸感較柔軟、波動自然,霧面義乳的觸感相較為緊實,歐冠彣醫師表示其實這是仿間的迷思,每個人的乳腺緊緻度都不一樣,例如,年輕女性的乳腺組織呈現Q而緊實,產後婦女則是鬆弛柔軟,並不是最軟的就最像真的。   三、隆乳預算   隆乳預算組成包含乳房假體成本、醫療診所、執刀醫師、醫療療程及附加服務…等,各家醫療診所的費用皆有差異,以下隆乳醫療費用僅供參考: 1、圓型(光滑面/霧面)假體,約16-24萬。 2、曼陀水滴/魔滴,約28-32萬。     隆乳術前溝通與術後照護   在接受隆乳手術前,歐冠彣醫師建議患者需接受乳房超音波或乳房攝影檢查,尤其直系血親二等親以內曾有乳癌病史者,務必接受乳房健康檢查。並與醫師進行詳細的術前溝通,確認患者對於乳房感觀的喜好需求,包含大小、形狀及觸感等,以達成患者的隆乳期待,產後媽媽若有隆乳需求,應在退奶半年後再接受隆乳手術,減少感染風險。台灣目前使用的乳房假體皆為衛福部核准使用的合法醫材,患者應對台灣醫療品質有信心。   歐冠彣醫師也提醒隆乳手術恢復時間與手術切口位置及假體植入位置有密切關係,一般術後患者約7至14天可恢復正常活動(例如抬手及抬頭挺胸等簡易動作);傷口癒合需約14天。胸部形狀消腫、定型,則需約3至6個月。患者體質也是影響術後復原因素之一,產後媽媽的皮膚較鬆弛,植入假體後傷口腫漲程度較小,恢復成自然外觀時間會比一般年輕女性所花時間短。年輕女性或是皮膚較緊實者,甚至需要長達一年時間,才能在外觀上呈現胸部自然的垂墜感。隆乳後患者在一年內仍需按照醫師指示穿著適合內衣,以防止胸部下墜。           美醫小教室   Q:術後按摩究竟行不行? A:由於光滑面義乳於術後需好好按摩、不能鬆懈按摩,否則造成莢膜攣縮機率比其他假體高。而霧面圓型、魔滴(Motiva)術後無需按摩,適合生活忙碌的患者。另外,曼陀水滴術後無需按摩,且是盡量不要按摩!因為水滴植入物位置具有方向性,上下方向不能轉動,且假體表面為粗糙膜,外力按摩可能會影響假體貼合組織位移,也會導致身體受傷或出血、組織液感染等風險。     諮詢醫師:歐冠彣醫師    現職: 渾然天成整形外科 主治醫師 學經歷: 國防醫學院醫學士 三軍總醫院整形外科總醫師 衛福部台中醫院主治醫師 中華民國外科專科醫師 中華民國整形外科專科醫師 中華民國手外科會員醫師     延伸閱讀 影片|光滑面、霧面、圓型、水滴型該選哪個好?曼陀水滴隆乳新選擇  文章|你最想知道的隆乳材質,「魔滴v.s.曼陀」到底哪個才適合?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0.12.23

  • 豬脂肪可治療下頜關節功能障礙?你,想讓掉落的下巴輕鬆回原位嗎?

    文/高芷瑩 圖/傅暄閔      摘要  台灣有句諺語「笑到落下頦」,指一個人笑到連下巴都鬆掉了,看似誇張的說法,現實生活中卻有許多人有掉下巴的問題!掉下巴其實就是指顳下頜關節出現障礙,也就是當上頜與下頜的樞紐無法正常活動的情形,常見像是咬合不正、磨牙、咀嚼習慣、打哈欠張口過大等等。近期,國外研究研究指出可以用豬脂肪幹細胞製造替代頜骨,這項研究無非又能為醫學上帶來一個全新的治療方針,並為有下頜關節困擾的人帶來新希望。     根據《紐約時報》報告指出,由於豬隻的頜骨和關節,與人類的頜骨結構相似,因此研究人員即利用豬骨頭來塑造頜骨,從豬隻脂肪中提取乾細胞,將幹細胞放入牛骨製成的模具中,五週內就可以長成頜骨,再移植到已去除下頜骨的豬隻中,植入後六個月,發現替代的頜骨已完全癒合,並且幾乎與原始頜骨完全相同。目前也已用於臨床試驗中,修復六名先天缺陷患者的頜骨結構。研究人員表示:「希望有一天可以使用相同的技術來生長其他替代的骨骼和關節,包括膝蓋」。     對於先天性下頜關節缺陷或下頜關節意外受傷的患者,幾乎不可能去更換下頜關節,這是因為下頜關節是人體中負載最重的骨頭之一,且下頜關節較彎曲復雜,骨頭末端還覆蓋著一層軟骨,所以當人們咀嚼時,這兩個部分都必須承受巨大的壓力。在美國有約一千萬人因先天缺陷,外傷或疾病而患有下頜關節功能障礙(TMJ,temporomandibular joint disorder),目前的治療方法僅能給於暫時性疼痛緩解的類固醇注射或是到外科手術植入假體重建下頜關節,尚未有完善的修復方式。     幹細胞具有再生的能力,能夠修護組織器官、治療疾病。近幾年來,也被廣泛應用於膝關節、血癌、腦中風等等。如今更研究出幹細胞可以拿來製造出頜骨關節,相信在未來除了能夠幫助更多有下頜關節需求的人之餘,對於想要變美的人來說,改善面部比例、線條,也多了一項新選擇。     資料來源: 1. https://www.nytimes.com/2020/10/14/health/jawbone-stem-cells-pigs.html 2. https://www.euroweeklynews.com/2020/10/15/breaking-news-pig-fat-used-to-grow-jawbones-in-just-five-weeks/ 3. https://www.dailymail.co.uk/sciencetech/article-8844887/Pig-fat-used-grow-jawbones-FIVE-weeks-help-millions-suffering-joint-dysfunction.html     延伸閱讀 文章|正顎好還是削骨好?改造臉部線條大哉問  影片|正顎手術是怎麼做的?醫師詳盡介紹給你聽!      *國際新知報導為國外資訊分享,並非國內產品或技術,詳細內容請見資料來源,網路資訊僅供參考*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0.12.04

  • 三大皮膚醫學會齊聚高雄 線上串流會議成交流焦點

    文/林聖錡 圖/傅暄閔      摘要  由臺灣皮膚科醫學會主辦的第46屆皮膚科年會,於11/13至11/15為期三天在高雄展覽館舉行,今年適逢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原訂要來台演講的醫師專家們,改採用線上串流的方式與台灣的醫師進行對談和交流。總計約有46位國外專家醫師採用線上錄影,約100位在世界各地的醫師同時在線上觀看,創下皮膚科年會新的創舉。三天的議程中約有900名國內專業的醫師及講者與會,許多專業的藥品及儀器製造商也投入,共同打造國際級的皮膚科年會。   由臺灣皮膚科醫學會主辦的第46屆皮膚科年會,於11/13至11/15為期三天在高雄展覽館舉行,三天的議程中約有900名國內專業的醫師及講者與會,本次大會同時邀請到亞洲皮膚病理學會(Asian Society of Dermatopathology)以及東亞白斑醫學會(East Asia Vitiligo)共同參與;展覽館現場也有許多專業的藥品及儀器製造商,展示最新的科技和實用性,共同打造國際級的皮膚科年會。   今年適逢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世界各國無不傳出災情,截至目前都未恢復到過去的狀態,本屆皮膚科年會的會長藍政哲醫師表示,很可惜全世界都處在疫情籠罩之下,原訂要來台演講的醫師專家們,紛紛不克前來並改採用線上串流的方式與台灣的醫師進行對談和交流。總計約有46位國外專家醫師採用線上錄影,約100位在世界各地的醫師同時在線上觀看,創下了皮膚科年會新的創舉。相較於國外疫情,國內則是相對不那麼嚴重,在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下,本次大會也依照相關準則來進行會議,包括量體溫、實名制、戴口罩和保持社交距離,會議也順利舉辦成功。       圖說:皮膚科醫學會會長藍政哲     三天的議程中內容相當豐富,包括組織感染與腫瘤癌症的關聯,皮膚發炎和免疫系統的作用,更有幹細胞和自體細胞療法的運用;透過專業醫師的交流和科學上的驗證,對於醫師們在日後執業上有長足的幫助。另外會議也針對兒童及青少年的皮膚狀況、化妝品的人體測試、填充物和如何用藥反應等等都有深入的探討。而在東亞白斑醫學會的議程中,詳盡針對白斑的成因和病例治療方案做出討論。相信醫師可以造福更多需要的患者,這也是臺灣皮膚科醫學會舉辦年會的意義所在。   藉由皮膚科醫師們於年會互相交流,可以了解到其他國家常見的病症與台灣的不同之處,不僅厚實醫師的國際學習經驗,也鼓勵年輕醫師致力於學術研究,醫學技術和產品不斷快速進步之餘,相信醫師可以造福更多需要的患者,這也是臺灣皮膚科醫學會舉辦年會的意義所在。   延伸閱讀 文章|美容外科醫學年會「整合和互補治療」 讓美麗境界再升級 文章|移工無照行醫觸法 施打非法醫材獲利數百萬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0.11.20

  • 重建破碎臉部骨架靠肋骨! 或許未來有這個可能

    文/林聖錡 圖/游捷安   隨著醫學技術不斷的進步,科技不僅僅運用在藥物的研發上,針對各項手術的精進和新原理的發現,都有助於整個醫療產業發展,並協助患者和家屬得到更妥善的治療。在這個科技時代,3D模型似乎就是引領風騷的一項技術,從工業的使用,到食品應用以及醫學,3D模型協助人們達成許多原本不太可能做到的創舉;近期在生物科技醫學上又有新的突破,至於是哪方面的創舉?跟著國際新知看下去! 這項研究是由Rice大學生物工程學團隊所研究出來,由Antonios Mikos博士所發起,測試對象在羊身上,首先他們打造一個模型骨安置在羊的下顎缺陷處,並且用3D模型列印下顎的模型出來,研究團隊稱之為生物反應裝置,期望之後可以相容羊體的骨頭或組織。接著將這模型嫁接在羊的肋骨骨膜處,經過9週的時間觀察,發現原有骨頭的幹細胞與血液會流向嫁接的模型之中,並且新生長的骨頭會依照模型的外觀漸漸填滿模型。研究人員覺得相當不可思議,這代表動物體內組織其他部位是可以與人工生物裝置結合的,這對於生物工程學和組織工程學來說是一項新的突破。 這項研究也為顱面受到損害的患者來來新的希望,根據報導,這項研究是美軍重建醫療部門長期關注的項目,因為在戰爭之中或是任務當中,不少士兵因外力或是當地環境受到顏面上的損壞,若有這項新技術的協助,將可以加速受傷患者的外在恢復與心理重建。 研究團隊也指出,之所以選擇肋骨,是因為肋骨是最容易接收到幹細胞以及來自血液的挹注,不過目前尚屬於只是動物性實驗的成功,還未進行到人體實驗的部份,雖然在動物體中能讓其他模型骨順利生長,但人體的部分就是另外一個層面的討論。 當然除了在前線作戰的士兵外,另外如因外力撞擊如車禍造成的顏面損傷,也有可能靠肋骨重建原本已經失去的臉形,不管如何,醫療技術的進步可以造福越來越多人,雖然目前尚未完全可以運用,但對醫療界及患者都是值得期待的。 資料來源: 1. https://www.newswise.com/articles/researchers-grow-bone-at-rib-to-restore-facial-bone 2. https://www.usnews.com/news/health-news/articles/2019-03-18/new-facial-bone-might-someday-be-grown-from-the-patients-rib 3. https://www.upi.com/Health_News/2019/03/19/New-facial-bone-may-someday-be-grown-from-patients-rib/9351553031788/ 4. https://www.todaysmedicaldevelopments.com/article/3d-implants-design-craniofacial-rice-university-032719/       *國際新知報導為國外資訊分享,並非國內產品或技術,詳細內容請見資料來源,網路資訊僅供參考*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19.09.05

  • 掉髮太多引恐慌 血小板增生助毛髮生長

    文/郭佳語 圖/翁嘉妤   落髮不易改善,且會降低生活品質 落髮是許多人的噩夢,不論起因於遺傳或生活習慣,髮量的減少往往對於形象、外表造成改變,更有為數不少的人認為這儼然影響了生活品質。最傳統而言,受落髮或禿髮困擾的患者也許會選擇佩戴假髮,不過除了自然度相對低,還有悶熱與不牢固等的問題。隨著技術進步,植髮開始成為另一個選項,但不論是FUE或FUT手術,都是在敏感的頭皮上動刀一番,待麻藥退去後的疼痛及長時間的復原期與照護,讓多數患者不願再次接受二度植髮。然而,近期有項新技術讓許多落髮、禿髮的患者躍躍欲試! 什麼是PRP(platelet-rich plasma) PRP療法源自歐洲,早在1980年代就開始被應用於不同醫療領域,其中包含了骨科與牙科,還有修復肌肉、肌腱等。這種療法的原理是將血球與血漿分離,保留富含成長因子的部分(血小板),並經專業評估注射至患者欲修復的部位,促進細胞增生與修復,由於是自身細胞,副作用往往最小效果也顯著。如今,這項技術也開始應用於生髮,與傳統植髮手術不同,PRP不在頭皮上畫刀或鑽上無數小點,而是將分離後的細胞注射至毛孔,刺激細胞生長以達到增髮目的,醫師表示單次療程約莫10分鐘便能結束。普遍而言,在初次注射後,會請患者在接下來的三個月,每月注射一次,於此之後的每三到六個月再進行下一次注射(根據醫師評估,療程時間與安排不同)。雖然醫療界仍有部分學者對於PRP的生髮效用持保留態度,但此技術除了安全,也沒有復原期及疼痛的問題,更不會留下疤痕,因此許多患者仍會選擇嘗試。 PRP仍有副作用? 儘管PRP療程安全,但任何注射性治療往往會有以下副作用的可能,例如:對於血管或神經造成傷害、感染、注射點的鈣化(calcification at the injection points)或是產生疤痕組織(scar tissue)等,不管接受何種治療,事先詢問其潛在之副作用並充分了解,才能最有效降低身體的負擔。 所有人都適合PRP嗎? 與副作用不同的是,前者可以盡量避免或事後補救,然而有部分患者可能會不建議採用PRP療程。如:有在服用抗血小板藥物的患者、長期大量吸菸者、有過藥物或酒精濫用紀錄者等。 更有某些患者會有被「拒絕」的可能,如:血小板不足者、慢性皮膚病患者、慢性肝病患者、癌症患者、敗血症患者、甲狀腺疾病患者等,因此醫師諮詢問診時,患者須確實告知正在服用的藥物及病史,才能接受最合適的治療,避免不必要的傷害。 PRP的真實效果! PRP逐漸成為許多人避免植髮手術的生髮新選擇,在國外皆有男女性的案例,醫師表示儘管療程效果因人而異,但也發現在某些特定族群身上,PRP產生極好的療效,亦獲得非常高的滿意度,例如遺傳性頭髮稀疏者和禿髮患者。 相較於植髮,PRP療程時間屬於長期治療,評估自身狀況、與醫師充分溝通,選擇真正合適的治療才能達到最滿意的效果!最後,值得注意的是,由於PRP開始興盛,不少尚未接受該技術相關訓練的醫師仍提供PRP治療,為了自身健康,事前一定要好好確認喔。 資料來源: 1. https://www.healthline.com/health/prp-for-hair-loss 2. https://www.aad.org/media/news-releases/prp-therapy-for-hair-loss 3.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352647518300315 4. https://www.paimedicalvirginia.com/platelet-rich-plasma-prp-hair-loss-treatment/ 5. https://newyork.cbslocal.com/2019/04/02/prp-may-help-regrowing-hair/ 6.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4134641/ 7. https://www.healthline.com/health/prp#purpose 8. 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blog/blogTopic.action?nid=1568    *國際新知報導為國外資訊分享,並非國內產品或技術,詳細內容請見資料來源,網路資訊僅供參考*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19.08.16

  • 幹細胞竟能協助植髮 未來極有可能普遍化

    文/林聖錡 圖/游捷安   有禿頭或是髮量少的人都會有心理上的困擾,尤其是踏出家門的那一刻,即將面對外界與他人交流,外表帶來的沉重感隨之加重……因此部分民眾評估是不是要選擇植髮或是戴假髮,來增加自己的信心。就目前植髮的療程來說,分成FUT和FUE兩種,各有其優點;甚至還有植髮機器人為患者打造精準的技術。不過未來或許不需要像這樣一根根植髮,利用身體內自有的幹細胞或許就能夠達到生髮的效果,只要注射至頭皮,在幾個月內就會看到成果。在國外有不少例子能夠以幹細胞來治療禿頭和髮量少的狀況,對於台灣而言,礙於國內的法規,目前幹細胞療法只有開放部分項目,不過幹細胞植髮這項技術還未完全成熟,在發展完全以前不妨先跟著本期國際新知,一同走進細胞的領域吧! 根據英國的研究統計,男性在一生中最容易得到禿頭症狀的地區竟然是在歐洲,尤其是英國,禿頭男性排名佔全世界前五,而這比例約接近40%;但有禿頭或是掉髮的民眾可不用驚慌,現代植髮技術的躍進,可以為大部份的男性擺脫頂上無毛的困擾。不過對於已有的技術來說,手術花的時間長,對於患者來說也可能會造成疼痛感,重點是植入的髮量越多,代表你要花的金錢越多;不僅男性叫苦,對於掉髮嚴重的女性來說,也可說是一筆相當大的負擔。 因此近年來研究人員不斷的投入實驗,DeYarman Medical Group發現了幹細胞的應用,竟然也能夠協助植髮,是利用人體毛囊組織切片,分離出幹細胞,注射至缺毛髮的區域,整個手術療程約莫1小時左右,相較過去植髮動輒達到一天來說,時間是減少了許多;但要看到成果需要2到4個月不等,才會看見毛髮真正覆蓋的效果。但是採用幹細胞植髮療程並不需要恢復期,可能的副作用包括注射時出血和留下疤痕,相對於傳統植髮手術來說,是較為輕鬆的。 而根據義大利的研究顯示,使用幹細胞植髮療程23週後約有29%的毛髮增長,但這項療法並沒有受到美國FDA的認證,在美國約有8000萬的人有落髮及禿頭方面的困擾,包括各性別和年紀的人,而對於長期落髮或是因為疾病飽受落髮困擾的民眾來說,想要治療可能只能透過私人管道去認識相關療程,是相當的不方便。另外Stemson Therapeutics機構也透過研究幹細胞,將人體的部分真皮毛囊細胞和老鼠的皮膚結合,期望能找出讓毛囊自然再造的方式。 不管如何,對於落髮和禿頭的民眾而言,未來仍然是相當看好的,即便目前FDA還未尚未核准這項療法,但是也有成功的案例已經早早顯示出來,期望未來植髮技術能更加普遍,再造全球醫學界的里程碑。 資料來源: 1. https://www.thelondoneconomic.com/lifestyle/health/hair-transplant-in-turkey-and-stem-cells/17/05/ 2. https://www.thenakedscientists.com/articles/science-news/stem-cells-fight-hair-loss 3. http://www.sdnews.com/view/full_story/27618493/article-La-Jolla-doctor-utilizes-stem-cells-for-faster-hair-growth?instance=most_popular1 4. https://www.healthline.com/health/stem-cell-hair-transplant#procedure 5. https://www.healthline.com/health-news/stem-cell-treatment-could-be-life-changing-for-ms-patients 6.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9/06/190627171549.htm 7. https://www.fda.gov/consumers/consumer-updates/fda-warns-about-stem-cell-therapies    *國際新知報導為國外資訊分享,並非國內產品或技術,詳細內容請見資料來源,網路資訊僅供參考*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19.08.04

  • 隆乳後悔了?隆乳假體會致癌?愛力根全球回收絨毛面義乳

    文/林聖錡 圖/翁嘉妤     後悔隆乳了?隆乳植入物引起致癌淋巴瘤?!愛力根全球回收絨毛面義乳 隆乳是愛美女性最常做的整形手術之一,由於行之有年,在全球各地都有不少成功且亮麗的案例,隆乳技術及植入物也不斷推陳出新,廠商和醫師的配合造就了現今的廣大藍海。不過在成功的案例背後,並不是所有的手術、使用的材質全無瑕疵,除了醫師本身經驗及操作技術外,關乎患者安全性的就是義乳使用的材質。 美國乳房填充物製造商愛力根(Allergan)宣布,全球回收Biocell絨毛面乳房填充物,根據美國整形外科醫學會雜誌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11月底,全球共有656件確認的「乳房植入物相關未分化大細胞淋巴瘤」Breast Implant-Associated 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ohoma(BIA-ALCL)案例中,有17名案例是死亡案例。而目前為止,全世界超過3500萬位女性接受過隆乳手術,每年以150萬人的速度在增加,依照這個比例來算,得到BIA-ALCL的比率約為3百萬分之一至3千分之一,這項比率來說是非常的低,尤其以統計來看,會得到淋巴瘤的患者大多屬歐美人士,台灣更是沒有這方面的案例,因此民眾在接獲訊息的當下不用太過擔心。   資料來源:美國整形外科醫學會雜誌 什麼是「乳房植入物相關未分化大細胞淋巴瘤」(BIA-ALCL)呢?整形外科專科醫師謝承翰表示,這是一個罕見的淋巴瘤,被發現在義乳周圍的莢膜之中,全世界發現的案例中,最早是於1997年時候發現第一個案例,但是直到2008年才有證據公開顯示是與絨毛面乳房植入物相關;至於它會不會致癌,這就沒有完整的研究能夠證明是有相關。醫師補充,目前理論是認為可能是因為手術時細菌侵入,導致絨毛面不潔影響到乳房組織,進而產生淋巴瘤。 因此,會發生這類的患者通常不是因為植入物本身,而是手術過程及技術的準則要遵守,例如手術切口的選擇、是不是採用半筋半肉的做法、以及相關過程中器械有沒有滅菌,這些都是很重要的;當然患者若感到胸部在植入義乳後感到腫脹或硬塊,甚至查覺到任何變化如莢膜攣縮等後遺症,都應盡速諮詢醫師或醫學中心做進一步的診斷。   在發生這項消息後,國內最高主管機關食藥署也說明,過去已發給愛力根BIOCELL乳房植入物相關許可證共三張,分別為娜琦麗矽膠乳房植入物(衛署醫器輸字第019946號)、“愛力根”娜綺麗矽膠乳房植入物(衛部醫器輸字第026658號)、”愛力根”娜綺麗音斯蓓拉矽膠乳房植入物(衛部醫器輸字第031266號)。根據此次美國愛力根總部宣布回收訊息,食藥署也立即要求台灣愛力根公司於7月底前回覆相關回收產品之數量及流向,並儘速於1個月內完成回收作業。 謝承翰醫師再度強調,ALCL並非乳癌,而是長在乳房周圍疤痕組織裡的淋巴瘤,民眾也不必太過恐慌,以為只要是絨毛面就義乳很緊張要去除,事實上不是所有絨毛面義乳都有問題,只是單純部分案例被美國FDA認定為重大疑慮必須下架,而非亞洲地區的民眾也沒有相關案例產生。醫師呼籲如果有疼痛、腫脹等不尋常現象,最好到專業的醫學中心做核磁共振檢查,而不是簡單照乳房X光就可以的,經過多方的檢驗才能確保個人身體的安全。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19.07.26

  • 國際大師級醫學專家的交流盛會 AMWC美容醫學會再次引領先驅

    文/林聖錡 圖/翁嘉妤   第二屆世界美容醫學高峰會亞洲大會(AMWC)暨第七屆臺灣皮膚科美容醫學學術研討會(TDAC)於5/10~5/12在台北國際會議中心舉行,包括美國、英國、法國、日本、韓國、泰國等多個國家,吸引國內外從業人員及專家學者與會,是東南亞規模最大的美容醫學及皮膚科學盛會,今年大會更上層樓,超過百餘場的專題演講,來自全世界的專家全程以英語來說明及演示最新的技術和知識觀念,今年大會還特地設置中文場次,讓鄰近的中國、香港和馬來西亞等地的華人也能夠接受到產業的一手訊息。     連續3天的議程中包含許多值得關注的部分,尤其現今科學技術發達,機器人和人工智慧漸漸在研發生產中占有一席之地,對於微整注射者,可以了解AI與微整注射的發展;例如患者術前的檢測和觀察,透過AI模擬人工手術和機器人手術,並比較其兩者之間的差異性。另外特別的議題是針對靜脈曲張注射硬化劑和指甲的非侵入式治療,尤其是針對有指甲內生或甲溝炎的患者;這些工作坊不僅帶來新知識和治療方案,也用實際操作的方式讓參與的醫師和專家了解面對病灶時如何跟患者溝通和採取的作法。     身為主辦的地主國,台灣的美容醫學市場在亞洲也是不落人後,不少民眾對於自己的皮膚和外型都有改善的需求,皮膚科呂佩璇醫師表示,這次大會中她針對複合式多層次埋線拉提來進行演說,特別提到奈米脂肪和間質細胞的療法,對於患者臉上的細紋及疤痕有著相當良好的改善作用。另外也受邀的整形外科陳瑞鋒醫師指出,對於臉部的線條塑造是多數客戶想做的需求之一,微整及手術這兩項則是主要的方法,藉由工作坊可以與其他醫師探討在同一臉型下,是不是可以達到微整及手術兩者合併使用,或是運用其中某一種來達到客戶的要求,這也是會議中許多醫師和專家可以共同討論的。     本次美容醫學會也有許多廠商進駐,展現其最新及特殊的醫療器材,在安全的前提下,無論是針對臉部或是身體部位,可以為專業醫師和病患之間提供更滿意的結果,非侵入性治療更是現今許多民眾詢問的首選,整形外科賴雅薇醫師表示,越來越多人都在意小部分雕塑,因為那也是一般大面積治療所難以達到的,包括臀部、腰側和手臂的部分,因此在真正夏季來臨前,藉由美容醫學會實地觀察廠商技術的發展,有助於在治療上增添一分利器。 連續3天國內外大師施展渾身解數,透過會議和實地操作加深美容醫學會的深度,對於台灣的美容醫學領域有相當大的助益,不僅醫師可以精進,對於患者來說,藉由醫師的專業來完成各項療程,可以達到滿意的效果,這也是醫病雙方所想要的溝通。國際級的會議水準,全方位的演講內容,想厚植專業的競爭力,下次萬萬不可錯過。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19.05.13

美醫誌粉絲團

顧問醫師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 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