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美整形

美醫誌 ME Media:亞洲醫美整形新媒體|豐富資訊輕鬆查醫病溝通零距離

搜尋腦中風共有7筆結果

  • 你聽過慢性過敏嗎?頭痛、失眠、拉肚子,身體不適可能都是過敏害的?

    文/陳旻毓 圖/翁嘉妤      摘要  你是一個過敏人嗎?常常打噴嚏、流鼻水,天氣一變化就長了一對兔眼睛;或是這裡癢、那裡癢,冬天糙,夏天也抓?我們以為的過敏,也許是食物、空氣等原因所發生的免疫反應,但其實過敏可以分成「急性」和「慢性」。其實長期讓你困擾又找不到原因的身體不舒服,頭痛焦慮、體重變化,搞不好就是慢性過敏惹的禍。     慢性過敏從久病不癒的蕁麻疹,經常性的腸胃不適,嚴重到引發氣喘都有可能,其他常見症狀包括偏頭痛、失眠、疲勞、焦慮、注意力不集中、喉嚨發炎、腸胃發炎、腸燥症、關節疼痛、泌尿道感染等,甚至是體重過重都可能與慢性過敏有關。   然而慢性過敏的觀察時間久,病人與醫師都需要花相對長的時間去觀察病程發展,如果只是像過去忍一時風平浪靜,那當然就不容易找到其過敏原,也很容易被誤診,這也是為什麼大家對這個名詞不甚熟悉,常以為過敏只是一時的症狀。     反覆失眠、頭痛焦慮、天氣一變就拉肚子、皮膚癢?也許你是過敏啦!   台灣天氣潮濕悶熱,飽受過敏之苦的民眾相當多,尤其天氣一變化,鼻子就開始作怪,皮膚就開始搔癢難耐,真的是非常擾人。常見的過敏症狀有過敏性鼻炎導致的鼻塞、流鼻水、鼻子癢;皮膚過敏會引發紅疹及搔癢;過敏性氣喘可能有咳嗽、痰多、呼吸喘等症狀;若過敏發生在胃腸道,則可能以腹瀉、腹脹等症狀來表現。   過敏是什麼?過敏是其中一種免疫反應,當人體遇到外來物質入侵,免疫系統會奮起反抗,移除外來物質。正常狀況下免疫系統會誘發沒有症狀而且是局部性的發炎反應,在身體組織受到進一步傷害前移除外來物質;但是在某些狀況下,免疫系統在移除外來物質的過程中造成身體組織受到傷害,這種不適當的免疫反應就稱為過敏。   但「慢性過敏」又是什麼呢?職業醫學科醫師鄭涵芸指出,慢性過敏可以說是過敏反應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臨床上並不會直接下一個慢性過敏的診斷,通常會針對症狀下診斷,例如有鼻子過敏的症狀診斷是過敏性鼻炎;皮膚過敏的症狀診斷是蕁麻疹,不過關於慢性蕁麻疹就有很明確的診斷標準,如果蕁麻疹反覆發生達六周,就可以診斷為慢性蕁麻疹。   有些人經常睡不好失眠卻找不到原因,最後發現自己是鼻子過敏晚上鼻塞,影響到睡眠,還以為是身心症,搞得自己又焦慮又憂愁,可見慢性過敏雖不像急性過敏症狀來得那麼猛烈,卻足以影響日常生活。     你的身體在燃燒!慢性過敏讓你體內火燒山,疾病一直來   鄭涵芸醫師指出,過敏是慢性發炎的其中一個原因,當人體對某種物質會產生過敏反應,這個物質就是過敏原,身體反覆接觸過敏原的結果就會持續釋放過敏反應的物質,例如:組織胺、白三烯素、細胞激素、前列腺素等發炎物質,如此一來,身體就會持續處於發炎的狀態。   慢性發炎對健康會造成什麼危害呢?一些大型的研究告訴我們,慢性發炎會使血管內皮受到損傷,造成血管硬化斑塊,如果斑塊脫落就可能會導致心肌梗塞、腦中風等腦心血管疾病;慢性發炎的結果如果破壞負責分泌胰島素的β細胞或是導致胰島素的阻抗增加,會增加罹患糖尿病的風險;甚至也有研究指出慢性發炎與大腦認知功能降低有相關。   不過慢性過敏只是其中一個慢性發炎的原因。很多慢性發炎導致的健康危害還是要回歸慢性發炎的原因,例如B型肝炎病毒、C型肝炎病毒感染導致慢性肝臟發炎,會增加罹患肝硬化、肝癌的機率;胃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導致胃部慢性發炎,會增加罹患胃潰瘍及胃癌的風險;細菌或膽結石導致膽囊慢性發炎會增加膽囊癌的風險。然而也不是所有慢性發炎都與癌症風險呈現正相關,例如過敏性的鼻炎,並不會增加癌症的風險;自體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也是一種慢性發炎,流行病學統計起來反而會降低某些特定癌症的風險。     過敏原檢測真的有用嗎?慢性過敏能預防嗎?   也許您每天的日常生活會暴露於很多未曾察覺的過敏原,具過敏體質的人可以依據症狀至皮膚科、風濕免疫科或是健檢中心進行過敏原的檢測,然而日常生活的觀察也很重要,如果吃了蝦、蟹皮膚會起疹子發癢或腹瀉,那就千萬別再貪吃;甚至有些人的過敏原是無法透過抽血檢驗得知的,例如對溫度特別敏感,溫度冷、熱、甚至曬太陽都可能會誘發過敏,這些都必須經由自己的觀察得知。   鄭涵芸醫師提醒大家,除了食物本身可能是過敏原,不新鮮的食物所釋放的毒素、細菌抑或是烹煮時額外加入的調味料皆可能是導致過敏的兇手,因此可能會出現您的檢測報告並沒有對某一項食物過敏,但你的生活經驗告訴你曾經對它產生過敏反應。目前我們無法說過敏原檢測結果是100%的準確,但再配合日常生活的觀察,過敏原的檢測可以成為一個參考的標的。     抵抗慢性過敏,吃健康的食物與良好的生活習慣最重要   抵抗慢性過敏很重要的其中一個環節是生活習慣的改變,讓自己有充足的睡眠,不熬夜,減輕生活壓力,培養規律運動習慣,吃原形且新鮮的食物,避免食入加工食品以及不新鮮食物所產生的毒素細菌。鄭涵芸醫師也提出了得舒飲食的概念,例如攝取好的油脂例如魚油、橄欖油取代不好的油,吃適量的堅果,多吃蔬菜,肉類攝取以白肉取代紅肉,這些都可降低過敏的發生。   在如此高壓、高效率的時代,人們常常犧牲很多時間在工作、社交或是學業上,但我們如果能在生活品質上回歸到簡單規律的標準,相信在健康上也會更有助益。       諮詢醫師:鄭涵芸醫師 學經歷: 健康管理中心主治醫師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 職業醫學科 住院醫師及總醫師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職業環境醫學科 兼任主治醫師 衛生福利部立屏東醫院 職業醫學科 兼任主治醫師     延伸閱讀 文章|止痛藥種類有什麼差別?吃止痛藥有什麼副作用?止痛藥時間、用量一次告訴你 影片|過敏症狀不只有癢!「講不出原因」的慢性過敏?頭痛、焦慮、關節痛,全是過敏惹的禍?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3.04.11

  • 醫策會品質認證授證,逾百組團隊獲專家肯定,守護民眾健康

    文/郭佳語 圖/翁嘉妤      摘要  今(29)日,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以下簡稱醫策會)舉辦品質認證授證典禮暨記者會,近百餘團隊授證,將提供民眾更佳醫療環境與選擇。     為鼓勵提供民眾以人為本的醫療服務,且提升跨領域、跨團隊之間的溝通並整合資源,醫策會推出各項醫療品質認證,自診所到醫學中心,盼能提供民眾更安心健康的就醫環境。於2009年推出多項品質認證至今,醫策會已認證約900個醫療團隊,即使過去一年受疫情影響,本次仍有109個團隊通過認證標準,盼能提供民眾更佳的照護服務。     圖說:醫策會致力為國人健康把關,透過品質認證提供優質的醫療機構予民眾參考,授證典禮也邀集到許多醫界專家共襄盛舉 (左四為衛福部劉越萍司長、右四為醫策會林啓禎董事長及醫策會董監事與各類別品質認證召集人合影) 圖片提供:醫策會     6大認證,109組團隊,攜手打造良好醫療品質   本次有授證的項目分別為:   ● 疾病照護品質認證   針對冠狀動脈疾病、急性心肌梗塞、腦中風、心衰竭、腎臟病、創傷性腦損傷、疼痛照護、關節置換、小兒髖關節發育不良疾病項目,評鑑醫療機構所提供的跨領域團隊合作、整合資源,且是否展現團隊照護特色及價值。     ● 健康檢查品質認證   針對健康檢查服務評鑑,鼓勵醫療機構重視受檢者的健康管理觀念與機構內團隊整合運作,檢核項目包括機構合法性、驗證人員資格與教育訓練、安全與風險管控、服務、品質等五大面向,以接受健康檢查的患者角度出發,評估機構服務特色與品質。     ● 卓越機構美容醫學品質認證   針對提供提供美容醫學服務的醫院、診所,評估療程施作的安全、儀器設備的管理,減少醫病資訊不對等,提供民眾安全且魅力的醫美品質服務,強調「專業提升、顧客關係管理、智能化管理、創新服務展現及顧客經驗」等項目。     ● 診所美容醫學品質認證   此認證項目將評估醫療機構「專業人員資格、資訊透明、環境安全、專業及安全的醫療行為、突發事件緊急應變措施、客訴處理追蹤服務等基本品質面向」等面相,以保障民眾的就醫安全。     ● 診所細胞治療品質認證   針對醫院執行的細胞治療技術為主,推出細胞治療執行品質認證,確保病人在接受相關療程時,機構運作管理與醫療作業方面皆能獲得良好保障,例如環境與設備的維護,採檢與注射照護安全等,確保施行品質並保障就醫者的權益。     ● 品質認證優秀論文發表獎勵   為今年首推的品質認證,用以鼓勵「通過認證的機構」將其照護成果發表,以擴大優良的醫療照護模式效益。     圖說:分別為疾病照護品質認證82組,健康檢查品質認證6組,卓越機構美容醫學品質認證4組 診所美容醫學品質認證7組,診所細胞治療品質認證6組,品質認證優秀論文發表獎勵4組 圖片提供:醫策會     醫策會品質認證項目、標章及授證團隊數     認證項目 認證標章 本次授證團隊數 疾病照護品質認證 認證標章 本次授證團隊數82 健康檢查品質認證 認證標章 本次授證團隊數6 卓越機構美容醫學品質認證 認證標章 本次授證團隊數4 診所美容醫學品質認證 認證標章 本次授證團隊數7 診所細胞治療品質認證 認證標章- 本次授證團隊數6 品質認證優秀論文發表獎勵 認證標章- 本次授證團隊數4         與時間賽跑,強調跨院際整合,掌握腦中風關鍵治療時刻   自2017年,醫策會推動「疾病照護品質認證」的腦中風照護認證項目後,亞東醫院腦中風團隊已於本次二次獲得認證,整合責任區域內的8家醫院,建立區域聯盟雙向轉診。而員林基督教醫院與彰化基督教醫院合作遠距照護,能為短時間需即刻醫療診治的病人,遠距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   根據衛福部統計,腦血管疾病長期為我國十大死因的前四名,相信藉由提升腦中風照護品質,提供更即時或更有利於病人的救護方式。     醫策會:持續引領國內醫療機構,將民眾照護效益最大化   本次受證活動亦邀請台北榮總傅中玲教授、昕新智慧診所朱光恩院長,進行失智症照護、腸胃鏡健康檢查等照護特色的標竿分享。醫策會指出,將會持續引領國內醫療機構,提供專業建議,讓民眾接受更卓越的醫療照護服務,使更多病患受惠。       延伸閱讀 文章|優質醫療機構在這裡!醫策會推品質認證,118團隊通過評定 文章|又見醫美無照行醫、枉顧病人安全!幫你做療程的是「真」醫師嗎?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2.11.29

  • 打呼總是鼾聲雷動又急停?每天都越睡越累?當心睡眠呼吸中止症找上門!

    文/楊雅雲 圖/翁嘉妤      摘要  睡夢正甜,這時候突然傳來枕邊人如雷的鼾聲,讓人難以入眠,究竟這種擾人清夢的巨響為什麼會從我們身體裡發出來呢?放任打呼持續,會對身體健康造成什麼影響嗎?就讓許漢忠醫師帶你認識睡眠呼吸的殺手,探討打呼與健康的關係!     鼾聲雷動彷彿立體聲!究竟人體為什麼會打呼?   簡單來說,睡覺時氣體通過呼吸道便會產生震動,所以當鼻道或喉頭部位的上呼吸道不暢通,或是過於狹窄時,就會出現鼾聲。牙科醫師許漢忠表示,呼吸道狹窄有幾個常見原因:   鼻腔肥厚或鼻塞,造成呼吸道堵塞。 由於影響打呼聲的關鍵為懸壅垂(俗稱小舌),懸壅垂懸掛於軟顎正中間的末端位置,所以如果軟顎、懸壅垂較長,也會導致呼吸道狹窄。 熟睡時因為肌肉放鬆,容易使舌根下墜,阻塞呼吸道。     哪些人是「打呼族」?肥胖者真的比較容易打呼嗎?   每個人可能或多或少都有打呼的經驗,但對某些族群來說,打呼可能是長時間累積的問題,不僅危及健康,也造成與他人之間的衝突及摩擦,許漢忠醫師指出,以下3種族群會是較容易有打呼狀況者:   脖子較粗短者,呼吸道容易堵塞。 扁桃腺較大或懸壅垂、軟顎較長者。 肥胖者,其實肥胖與睡眠中止症息息相關,BMI>30者更是高危險群,由於肥胖多來自於不良的生活習慣,因此減肥能幫助改善呼吸中止症。     可別小看睡眠呼吸中止症!哪些人是高風險族群?   曾有國際研究指出,亞洲人易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困擾,許漢忠醫師表示,由於亞洲人的生理結構,舌根位置容易往後傾堵塞呼吸道,造成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發生率較高,此外年齡也是影響因素之一,隨著年齡增加,肌肉變得鬆弛,便會使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狀況加劇,根據臨床顯示,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患者,也多以40歲以上的中高年齡族群為主。     打呼=睡眠呼吸中止症?可別傻傻分不清楚!   許多民眾經常將「打呼」與「睡眠呼吸中止症」混為一談,其實打呼的人不一定會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但是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患者,幾乎都有打呼的困擾。當打呼狀況越來越嚴重,就是一種身體警訊,需要向專業醫師諮詢,以尋求改善途徑。   而我們應該要怎麼區分打呼與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差異呢?醫學上可以用「睡眠檢測儀」來檢驗呼吸混亂指數(AHI),用來判斷是單純的打呼或睡眠呼吸中止症。而簡易的檢測方式,可以請同住親友藉由觀察打呼節奏來做簡易判斷,許漢忠醫師解釋,通常打呼者會連續發出鼾聲,但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患者在發出鼾聲後,會突然停止呼吸聲,停了數10秒後才有一波大喘氣,接著再持續發出鼾聲,這種呼吸頻率即是標準的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打呼節奏,民眾不妨先嘗試居家檢測看看。           別小看睡眠呼吸中止症!這些生活警訊要留意   睡眠分為入睡期、淺睡期及深睡期,睡眠呼吸中止症發作的時間,則為深睡期。許漢忠醫師指出,當患者進入熟睡狀態,肌肉會放鬆容易阻塞呼吸道,如果是嗜睡型的患者,因為人體處在睡眠狀態,但是呼吸道不斷被堵住、中斷呼吸,造成心跳、血壓及血糖升高,這時心跳也就隨之飆升,甚至可達每分鐘超過100次。患者以為自己在睡覺休息,其實身體狀態像是在跑步般激烈,無形中對身體造成負擔。   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患者,通常會伴隨醒後頭痛、白天嗜睡、注意力不集中或容易打嗑睡的現象,如果發現自己有這些健康警訊,需多加留意,請尋求睡眠檢測機構檢驗AHI,及早治療問題。     睡眠呼吸中止症,原來還會影響消化道?   睡眠呼吸中止症發生在患者無自覺的熟睡狀態,無形地戕害身體健康。許漢忠醫師表示,人體呼吸一旦堵塞,就會進入緊急狀態,導致腎臟腺素增加、心跳及血壓上升,腎上腺皮質醇急遽分泌,引起血糖上升,造成嚴重併發症,不可不慎。   睡眠呼吸中止症常見的併發症:   高血壓 心臟病 二型糖尿病 腦中風 憂鬱症 消化性潰瘍 免疫力下降 加速老化   睡眠呼吸中止症在「憂鬱症」上的表現尤為特別,許漢忠醫師指出,這種類型的患者可以再細分為兩類:   ● 嗜睡型:患者易產生高血壓、心臟病、二型糖尿病或腦中風……等心血管疾病。   ● 失眠型:患者的交感及副交感神經運作混亂,進而引發憂鬱症狀。有些憂鬱症患者會因為長期失眠,感到沮喪、悲傷。   可別以為睡眠呼吸中止症不會影響到消化系統,熟睡時因為呼吸道阻塞,但身體仍會有自主的呼吸反應,因此肺部在呼吸時,會產生負壓將胃酸擠出,造成胃食道逆流。除此以外,長期睡眠不足會導致免疫力下降、睡眠品質不佳,造成身體過度消耗,加速身體老化。許漢忠醫師表示,曾有專家提出睡眠呼吸中止症與老年痴呆症有直接相關,這是由於腦細胞廢物在人體深睡期會進行排泄交換,若長期無法進入深睡期,將會對腦細胞造成極大的傷害。   由此可見,睡眠與健康密不可分,睡眠呼吸中止症不只影響我們的血壓、消化道,還與免疫力和老年癡呆息息相關,若民眾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困擾,記得切勿輕忽,盡速就醫,別讓鼾聲影響了自己與枕邊人的生活品質,更別讓睡眠呼吸中止症繼續戕害身體健康。     諮詢醫師:許漢忠醫師    學經歷: 成品牙醫診所 院長 臺灣睡眠醫學會會員 隱適美數位隱形矯正認證醫師 美國哈佛大學牙周病及人工植牙研究 瑞士伯恩大學人工植牙專科研究 中華民國口腔植體學會會員 高雄醫學大學 牙醫學士     延伸閱讀 文章|飲酒助眠不成反上癮!?失眠者必看的睡眠教學,教你睡好覺! 影片|睡覺打呼常被打?呼吸中止症纏身還會引發憂鬱症和心血管疾病?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2.04.12

  • 氣溫驟降恐中風?預防心血管疾病,醫曝「這時間」應特別留意!

    文/楊雅雲 圖/翁嘉妤      摘要  冬天是心血管疾病好發的時節,特別是氣溫變化大的時候,一不小心甚至可能會引發腦中風,究竟為什麼天氣變化會對身體健康造成這麼嚴重的影響呢?我們又該留意哪些心血管疾病的徵兆?家庭醫學科醫師林安民醫師這就來教導大家,如何小心防範,在寒流來時做好保暖工作。     寒流來健康就出狀況?天氣突然變冷為什麼要小心?   寒冷的冬天早上,「起床」這個動作總會變得特別艱難,你是否也經常捨不得離開溫暖的被窩呢?家庭醫學科醫師林安民指出,氣溫偏低時,早上起床時的「溫差」要特別注意,這是因為當氣溫寒冷時,人體為了減少散熱,會刺激交感神經作用,造成血管收縮,導致心跳加速、血壓升高,也會增加心臟負擔,提高發生心肌缺氧、心肌壞死或心律不整的可能性。   國內研究顯示,晨間是心血管疾病發生率最高的時段,尤其在凌晨0:00到早上6:00之間。晨起時血壓會逐漸上升,加上身體離開溫暖的被窩後,會歷經溫差變化,因此特別容易引起心血管疾病發作,所以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在冬天更是需要特別注意早起時的身體狀況。   除了晨起時分外,很多人也會有早起運動的習慣,林安民醫師表示,運動前也是需要特別留意的一個時間點,即便是在白天,也需要進行充足的暖身後才能脫掉外套,避免讓身體承受過大的壓力及負擔。     注意心血管疾病的警訊,提高警覺!   心血管疾病的發病部位分別為心臟的冠狀動脈及頭部,當心血管疾病發生在心臟的冠狀動脈時,會引發胸口悶痛、喘不過氣的情況,臨床上患者形容發病時胸口部位像是有顆石頭壓著,造成悶痛不舒服,甚至會產生輻射性擴散,連帶肩膀及下巴也會感到疼痛,不過若是糖尿病或女性患者,幅射性疼痛的症狀可能就較不明顯。   至於頭部的心血管疾病,就是我們常說的「中風」,林安民醫師指出,中風的症狀主要是發病時患者會呈現眼歪嘴斜、手腳或單側無力、口齒不清的症狀,如果發現自己或親友出現心血管疾病的疑似症狀,請立即就醫,切勿輕忽,以免造成生命危險。     如何判別心血管疾病?   1. 心臟冠狀動脈的發病症狀:   ● 胸口悶痛傳導到肩膀或下巴。   ● 心臟功能折損的其他部位表現,包含意識不清、呼吸急促(呼吸淺快及喘)或手腳蒼白冒冷汗…等。     2. 頭部的發病症狀:   頭部的發病即為俗稱的腦中風,臨床上以「FAST」作為判斷中風的指標。         F=Face顏面:眼歪眼斜。   A=Aram手臂:手臂無力,左右手承受力不平衡。   S=Speech語言:說話時舌頭經由神經控制,當構音不全或說話與平常不同時,都可能是中風的徵兆。   T=Time時間:請記住發病時間!這項資訊與患者到醫院急診時,是否能使用「血栓溶解」的黃金用藥時間息息相關。     遠離心血管疾病,從控制三高及體重管理作起   心血管疾病如今早已不是老年人的專利,林安民醫師表示,三高、肥胖者都屬於心血管疾病的高風險族群,因此要避免產生心血管疾病,當務之急就要找到造成三高、肥胖的原因,做好健康及體重管理。平日配合健康飲食、規律作息及適當的運動訓練,都是遠離心血管疾病的好習慣。   ● 健康飲食:減少體內發炎,優化血管擴張能力,減少膽固醇斑塊累積,加強腸胃道排出身體膽固醇。   ● 培養優質睡眠:最佳的睡眠時間為晚間11:00至凌晨1:00,並須確保擁有良好的睡眠品質。   ● 運動訓練:進行有氧運動、體能或肌力訓練,鍛鍊體魄,強化身體健康。     保暖有技巧,寒流來襲也不怕   台灣屬於亞熱帶氣候,全年溫暖,平時穿著外套、夾克或針織衫就能有很好的保暖效果,但在寒流和冷氣團來臨時,可就不能穿一件外套「打天下」了。林安民醫師建議,氣溫驟降時可增添毛帽或圍巾等保暖配件,並採用洋蔥式穿搭法,會比穿著單一厚重的衣服更具有保暖的效果,特別是老年人和小朋友尤其需要注意保暖,建議年長者早上起床時,要先穿好保暖衣物後,再離開被窩,若是有晨起運動習慣,最好在床上先進行簡單的暖身,幫助身體血液循環運行順暢再起身。小朋友雖然較不會罹患心血管疾病,但仍需注意保暖,不要感冒囉!     諮詢醫師:林安民醫師    學經歷: 安民家庭醫學科診所院長 長庚醫療財團法人林口長庚紀念醫院 家庭醫學科兼任主治醫師 臺北榮民總醫院 家庭醫學科特約主治醫師 教育部部定講師 國立陽明大學 家庭醫學科兼任講師     延伸閱讀 文章|低溫來襲!溫差變化大,小心死神潛伏身邊! 影片|老人才會有的「加齡臭」?!活動力差、代謝慢都可能會引臭上身!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2.03.01

  • 睡覺打呼常被打?呼吸中止症纏身還會引發憂鬱症和心血管疾病?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睡覺打呼常被打?呼吸中止症纏身還會引發憂鬱症和心血管疾病?   身邊的人有說過你會在睡覺時打呼嗎?明明好像睡了很久卻總是沒睡飽?小心睡夢中三高悄悄找上門!包羅萬象的併發症竟然都和這個病症有關!年紀越大越危險,呼吸中止症隱藏的危機,讓好久不見的松松一次帶你了解!     各節重點: 00:00 精彩片段 00:54 為什麼會打呼? 02:59 哪種人容易打呼? 05:09 是否需要就醫? 06:41 如何判斷打呼症狀? 07:59 有哪些併發症?       諮詢醫師:許漢忠醫師    學經歷: 成品牙醫診所 院長 臺灣睡眠醫學會會員 隱適美數位隱形矯正認證醫師 美國哈佛大學牙周病及人工植牙研究 瑞士伯恩大學人工植牙專科研究 中華民國口腔植體學會會員 高雄醫學大學 牙醫學士     延伸閱讀 文章|夜夜不成眠,失眠該怎麼辦?吃對食物讓你睡眠沒障礙 影片|疫情關在家焦慮值爆表!你我都可能是「怪胎」?心理治療強迫症原來是這樣!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2.01.10

  • 頸部脂肪和雙下巴你都有嗎? 注意心血管疾病找上門

    文/林聖錡 圖/傅暄閔      摘要  肥胖已成為現代生活的疾病之一,過於精緻的飲食及少量運動就是元兇,整體來說脂肪多會堆積在腰側及臀部、大腿等地方,而且總脂肪和內臟脂肪含量與心臟代謝風險密切相關,但近期科學家的研究發現,堆積在頸部的脂肪以及雙下巴,也是心血管疾病發生的參考之一,而且風險不亞於堆積在腹部的脂肪,你有雙下巴嗎?那就要好好看看這則報導了!     健康的生活和身體誰都想要,不過會因為個人的壓力和惰性放縱自己,導致身形漸漸地走樣,對於一般人來說,會造成肥胖就是飲食過量及少量運動所導致的,因此常常可見到有些人為了口腹之慾放縱了自己,這些肥胖的脂肪多半都堆積在腹部、腰側、大腿以及臀部的地方,時間累積一久就越難消除了。其實脂肪不只堆積在這些地方,民眾最常忽略的就是下巴和頸部這兩處,這兩處也有可能引起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要預防心血管疾病就得先了解脂肪,人體內飽和脂肪來源有二:一是由食物攝取,二是自己合成。當我們攝取的熱量多過消耗的熱量時,多餘熱量會被人體轉換為脂肪的型態儲存起來,當儲存的脂肪過多時,血液中膽固醇濃度就會上升至異常值,在這時候肥胖狀態會跟著產生,並誘發體內的發炎現象,使心血管更容易受損。血液與脂肪混合之後就會變成高血脂,高血脂症會導致心臟疾病之外,也與腦中風、高血壓、糖尿病、腎病等慢性疾病息息相關。   在傳統上認為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多半是跟腹部脂肪、內臟脂肪的堆積相關,在某種程度上,忽視了對其他部位脂肪累積及其在臨床上相關性的研究;不過根據西班牙的格拉納達大學(University of Granada)的最近研究,脂肪若是堆積在下巴或是更深層一點的頸部組織,例如肌肉和頸椎之間,會與個人體重的增長或肥胖成正比。也就是說如果你有雙下巴的話,你還有可能再變胖,而且有導致心臟疾病的風險。   研究人員María José Arias Téllez表示,他們找來了139位的年輕健康成人接受斷層掃描並量化脂肪的分布,其中68%為女性,研究發現,不管身體總脂肪、內臟脂肪多寡,頸部脂肪累積較多者,較容易出現更高的心臟疾病風險。另外研究人員也觀察到,若是要預測心血管疾病和發炎狀態,頸部脂肪被視為和內臟脂肪同樣重要的因素,若是比較男女之間的心血管及發炎狀態,男性更可以看得出來是比較危險的,因為他們的頸部脂肪相對於女性來得多。   而這項研究不僅止於此,專家們更想找出脂肪組織在頸部更深層的地方,病原體是如何運作的,目前只能得知這些頸部脂肪細胞的型態和分子,尚未找到如何運作的關鍵,方法之一可能是透過每天攝取或是消耗的卡路里加以計算和分析,或許未來可以應用在臨床上減少脂肪的堆積,幫助人們有效地避開疾病的糾纏。   想預防疾病上身,就要多關心自己的身體,除了常見的腹部和臀部這些地方,是時候看看一下自己有沒有雙下巴或是頸部肥大的問題,因為脂肪也是會聚集在這裡,一步步侵蝕你的健康狀態。有這方面困擾的人,應該想想自己是否過胖、需要減重,控制好飲食及生活習慣,加強運動鍛鍊體態,才能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資料來源: 1. Having too much fatty tissue accumulated in the neck increases the chances of suffering heart problems, according to a new study – Canal UGR 2. Neck adipose tissue accumul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higher overall and central adiposity, a higher cardiometabolic risk, and a pro-inflammatory profile in young adults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 (nature.com) 3. Excess fatty tissue accumulated in the neck increases the chances of suffering heart problems, according to a new study (medicalxpress.com)       延伸閱讀 文章|短期服用類固醇,易增心血管風險?!皮膚科、耳鼻喉科最愛用! 影片|你的臉該做正顎還是削骨?臉部整形手術的大改造!     *國際新知報導為國外資訊分享,並非國內產品或技術,詳細內容請見資料來源,網路資訊僅供參考*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7.07

  • 豬脂肪可治療下頜關節功能障礙?你,想讓掉落的下巴輕鬆回原位嗎?

    文/高芷瑩 圖/傅暄閔      摘要  台灣有句諺語「笑到落下頦」,指一個人笑到連下巴都鬆掉了,看似誇張的說法,現實生活中卻有許多人有掉下巴的問題!掉下巴其實就是指顳下頜關節出現障礙,也就是當上頜與下頜的樞紐無法正常活動的情形,常見像是咬合不正、磨牙、咀嚼習慣、打哈欠張口過大等等。近期,國外研究研究指出可以用豬脂肪幹細胞製造替代頜骨,這項研究無非又能為醫學上帶來一個全新的治療方針,並為有下頜關節困擾的人帶來新希望。     根據《紐約時報》報告指出,由於豬隻的頜骨和關節,與人類的頜骨結構相似,因此研究人員即利用豬骨頭來塑造頜骨,從豬隻脂肪中提取乾細胞,將幹細胞放入牛骨製成的模具中,五週內就可以長成頜骨,再移植到已去除下頜骨的豬隻中,植入後六個月,發現替代的頜骨已完全癒合,並且幾乎與原始頜骨完全相同。目前也已用於臨床試驗中,修復六名先天缺陷患者的頜骨結構。研究人員表示:「希望有一天可以使用相同的技術來生長其他替代的骨骼和關節,包括膝蓋」。     對於先天性下頜關節缺陷或下頜關節意外受傷的患者,幾乎不可能去更換下頜關節,這是因為下頜關節是人體中負載最重的骨頭之一,且下頜關節較彎曲復雜,骨頭末端還覆蓋著一層軟骨,所以當人們咀嚼時,這兩個部分都必須承受巨大的壓力。在美國有約一千萬人因先天缺陷,外傷或疾病而患有下頜關節功能障礙(TMJ,temporomandibular joint disorder),目前的治療方法僅能給於暫時性疼痛緩解的類固醇注射或是到外科手術植入假體重建下頜關節,尚未有完善的修復方式。     幹細胞具有再生的能力,能夠修護組織器官、治療疾病。近幾年來,也被廣泛應用於膝關節、血癌、腦中風等等。如今更研究出幹細胞可以拿來製造出頜骨關節,相信在未來除了能夠幫助更多有下頜關節需求的人之餘,對於想要變美的人來說,改善面部比例、線條,也多了一項新選擇。     資料來源: 1. https://www.nytimes.com/2020/10/14/health/jawbone-stem-cells-pigs.html 2. https://www.euroweeklynews.com/2020/10/15/breaking-news-pig-fat-used-to-grow-jawbones-in-just-five-weeks/ 3. https://www.dailymail.co.uk/sciencetech/article-8844887/Pig-fat-used-grow-jawbones-FIVE-weeks-help-millions-suffering-joint-dysfunction.html     延伸閱讀 文章|正顎好還是削骨好?改造臉部線條大哉問  影片|正顎手術是怎麼做的?醫師詳盡介紹給你聽!      *國際新知報導為國外資訊分享,並非國內產品或技術,詳細內容請見資料來源,網路資訊僅供參考*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0.12.04

美醫誌粉絲團

顧問醫師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 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