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美整形

美醫誌 ME Media:亞洲醫美整形新媒體|豐富資訊輕鬆查醫病溝通零距離

搜尋雙性戀共有5筆結果

  • 石牆起義週年紀念日:同志、跨性別者齊聚,為平權發聲

    文、圖/翁嘉妤      摘要  每年的6月28日,是LGBTQ族群難以忘懷的節日,在1969年的這一天,美國紐約的「石牆酒吧」爆發了一場足以改變往後LGBTQ族群命運的衝突。52年後的我們,在歷經新冠肺炎的肆虐後,回顧當年LGBTQ族群發起的抗爭,更加珍惜得來不易的幸福,也讓社會大眾重拾對於平權和自由的重視。     沒有營業執照、販售昂貴的稀釋酒,卻仍然大受歡迎的石牆酒吧   1960年代,LGBTQ在美國大部份地區仍然是非法的,不僅遭到社會大眾嚴重歧視,和同性有親密接觸,甚至只有牽手,或純粹在同志酒吧什麼都不做的「待著」,都有可能是遭到警方逮捕的理由。更別提亮麗顯眼的扮裝皇后(Drag Queen)也是警方上銬的對象,跨性別者會被帶到廁所進行脫衣搜身,如果有發現任何男性性徵,或是穿著不到3件警察認為「適合你性別的衣服」,就會被逮捕。       圖片來源:homosensual     位於克里斯多福街(Christopher Street)的石牆酒吧(Stonewall Inn),在當時是由黑手黨經營,雖然根本沒有營業執照,卻是許多社會邊緣者的棲身之所。由於黑手黨賄賂當地官員,所以酒吧例行臨檢前都會有「事前通知」,當然這些黑手黨並不是為了支持這些長期遭受社會壓迫的族群,而是為了販售參水的酒,再用昂貴的費用敲詐顧客一筆,但即使如此,石牆酒吧還是LGBTQ族群難得的心靈慰藉,在這裡他們可以表達自我和情感,在舞池裡狂歡而不受拘束,因此石牆酒吧在當地相當受到歡迎。       2012年的石牆酒吧,右側的建築在1969年曾是酒吧的一部份 圖片來源:Daniel Case, CC BY-SA 3.0     1969年6月28日這天凌晨,石牆酒吧發生的事情,其實有許多眾說紛紜的版本,由於早期沒有充足的攝影紀錄,因此也並無完整的官方歷史資料,不少現場人員也過於難以勾勒清楚事件真實的原貌。   2019年,《時代》(TIME)雜誌的記者Jason Baumann,採訪了《石牆》一書的作者Martin Duberman,這本著作普遍被認為是當時較為可靠的歷史記載,而Duberman也在石牆暴動的50週年後,再次講述起那段代表美國LGBTQ權利運動發跡的關鍵事件。     傳統壓抑、歧視的社會,長期以來只缺一根導火線   當天凌晨,美國紐約市的石牆酒吧遭到4名便衣警察和2名穿制服的警察臨檢,沒有人知道為什麼警察會選在這個時候來到酒吧,Duberman表示,有一說法是酒吧老闆沒有繳交行賄費用給警方,間接促成了這場臨檢;而紀錄片《Stonewall Uprising》則指出由於那時臨近市長選舉時期,現任市長向媒體承諾要肅清這些場域,所以警方突襲的頻率增加。總之這6名警察針對酒吧中的特定顧客展開侵略性搜查,直接隔離現場「疑似」LGBTQ的人士,準備將這些人全部逮捕。   警察們無禮地將酒吧顧客甩在牆上,並把他們強制拖行到巡邏車旁,甚至毆打那些試圖反抗的人。一名來自Louisiana的Stormé Delarverie在酒吧外遭警方痛毆頭部後,在要被強行推進後車廂時,向旁觀者大聲喊道「你們都不做點什麼嗎?」,這句話讓LGBTQ族群壓抑已久的情緒終於爆發。       Stormé Delarverie 圖片來源:Wikipedia維基百科     兩名年輕的跨性別者Marsha P. Johnson與Sylvia Rivera,被公認是當晚率先向警方丟擲石塊、開創反擊的起義者,接下來警民雙方引爆了激烈的肢體衝突,這是當時LGBTQ族群做夢都想不到的景象,他們高聲唱著歌曲〈Gay Power〉,像在歷經一場革命般的群起反擊,而且還佔據上風。據稱在短短3小時內,酒吧外的抗議人數已經有4百多人,最後防暴警察趕來鎮壓這場衝突,費盡心力才終於平息了這場騷亂。   當時幾名示威者用粉筆在牆上、路面上寫下了「Tomorrow night, Stonewall」的訊息,並開始製作傳單募集有志之士,從這天開始,石牆酒吧就已經回不去了。       石牆暴動後,街上的緊張局勢升級 圖片來源:NY DAILY NEWS ARCHIVE     朝警方投擲的那一塊磚,促成了反權威意識的抬頭   酒吧的示威持續了至少5個夜晚,不只有拳頭上的衝突,這起事件也激發了LGBTQ族群爭取平等權利的意識。石牆暴動雖然不是歷史上LGBTQ人士們第一次反抗,但與1960年代其他抗爭相比,它成為了LGBTQ族群團結的理由,刺激新一代的年輕人積極參與政治,更進一步的改變了美國,甚至全世界。   在這場起義之前,大多數的LGBTQ人士的態度是希望低調的融入社會,不希望惹麻煩,但自從石牆暴動後,許多人都受到了鼓舞,紛紛投身了政治運動。他們的訴求其實很簡單,美國第一個同志權益組織馬太辛協會(Mattachine Society)創始人之一Martha Shelley說:「我想告訴大家一個重要的訊息,那就是走出陰影,活在陽光下」。   被認為是首位向警方做出反擊的Marsha和Sylvia,也是至交好友,身為石牆暴動核心人物,後來也都成為了知名的LGBTQ運動者,在推動平權上不遺餘力,但兩人身為少數族裔與扮裝皇后的雙重弱勢身份,讓Marsha和Sylvia在當時多以白人主導的同志社群間更加難以立足。不過即使他們要面對的高牆比他人還要厚重,Marsha和Sylvia依然積極參與許多同志平權抗爭,就算自身財力並不優渥,甚至還到拮据的地步,這兩位無畏的鬥士還是成立了「街頭扮裝行動革命陣線」(Street Transvestite Action Revolutionaries,STAR),幫助無家可歸的LGBTQ青少年們提供庇護,也是世界上第一個為人所知的跨性別者權利組織。       左為Marsha P. Johnson,右為Sylvia Rivera Marsha P. Johnson和Sylvia Rivera都是同志解放陣線(Gay Liberation Front)和街頭扮裝行動革命陣線(Street Transvestite Action Revolutionaries)的創始成員,畢生都在為爭取平權而努力。令人惋惜的是,Marsha在1922年被發現浮屍於哈德遜河(Hudson River)中,儘管頭部有傷口,警方仍將死因歸於自殺,但此案普遍受到大眾認為是他殺,成為沉寂數十年而未決的懸案。Marsha離世後,好友Sylvia大受打擊,在1995年5月更是試圖走進哈德遜河自殺,最後Sylvia在2002年2月19日因肝癌併發症於Saint Vincent醫院過世。 圖片來源:IMDb、TIME     2016年6月24日,當時的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宣佈將石牆酒吧指定成為國家紀念區,這也是全美國第一個紀念LGBTQ人權演進的國家紀念區。2019年,石牆暴動迎來第50個週年紀念,知名歌手Lady Gaga、Alicia Keys、Whoopi Goldberg皆齊聚石牆酒吧外,舉辦音樂會活動紀念這歷史性的一天。       圖片來源:WorldPride     距離石牆暴動發生至今,已過了52年個年頭,如今LGBTQ族群的能見度已經遠高於以往,雖然這並非石牆一役就達成的現況,但也證明了當年那場起義造成的深遠影響。     弱勢族群的心聲獲得重視,平權、自由並非只是口號   2021年,全世界都在經歷新冠肺炎的侵襲,雖然美國已有超過50%的成人施打疫苗,許多地方開始逐漸恢復往日的常態,但是當我們重新審視這段期間會發現,每當危機產生時,影響最深的經常都是社會中最弱勢的族群,因此在危機獲得控制後,追求正義的聲浪也再次受到重視。   2020年新冠肺炎在美國引發了「反歧視亞裔(Stop Asian Hate)」運動,同年6月,非裔男子George Floyd遭白人警員跪頸致死的事件,也引發了「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的示威活動,一直以來存在於美國的種族歧視問題,又再一次的被搬上檯面,因此美國政府目前也正為了打造平權社會而努力。       圖片來源:Associated Press美聯社     2021年6月15日,美國聯邦眾議院便以壓倒性的票數通過,將6月19日紀念奴隸制結束的「六月節」(Juneteenth)訂定為聯邦假日,這項決策代表國家有一個「公認的日子」來慶祝奴隸制度的終結,象徵美國的奴隸制度正式走入歷史,具有相當深刻的意義。   2021年6月16日,台灣歌壇天后張惠妹(阿妹)做為音樂串流平台Spotify的代表歌手之一,她的照片在這天登上美國紐約時代廣場(Times Square)的巨型LED螢幕,為女性平權發聲,並提醒人們在疫情中要忠於自己內心的聲音,回歸最單純的樣貌。       圖片來源:張惠妹Facebook     歷經新冠肺炎疫情後,回顧石牆暴動52週年的今日,這場起義帶給我們的啟發,不僅是鼓勵大家勇敢追求自身的權益,也引發社會大眾關注平權議題,傾聽少數族群的心聲,不忘關心那些受到更大重創的人,讓我們可以更勇敢的去做出改變,能夠更無私的伸出關懷的援手,一起來幫助世界慢慢地從創傷中復原,變得比過去更好。     資料來源: 1. https://www.thenewslens.com/feature/timefortune/119588 2. https://www.thenewslens.com/feature/timefortune/120613 3. https://www.peoplenews.tw/news/a140f58b-ecf1-43c1-9219-bd36b5d806cd 4. https://www.storm.mg/article/1434446 5. https://www.amnesty.tw/news/3217 6. https://www.giect.ntnu.edu.tw/index.php/2021/04/09/20210409-09/ 7.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9F%B3%E7%89%86%E6%9A%B4%E5%8B%95 8.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9F%B3%E7%89%86%E9%85%92%E5%90%A7 9. https://ew.com/events/2019/06/05/remembering-stonewall-50th-anniversary/ 10. https://www.bbc.com/news/world-us-canada-48643756 11.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ylvia_Rivera     延伸閱讀 文章|教你了解何謂性傾向!別再為同性戀貼標籤,認同、理解才是最公平的對待 影片|我的性別我決定 理解讓跨性別者勇於追尋自我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25

  • 【跨性別特別企劃】打破性別框架,教你了解什麼是性別認同?共同尊重多元性別文化

    文/高芷瑩 圖/傅暄閔      摘要  美醫誌特別企劃第二彈!這次要來聊的是何謂跨性別?近年來,從電視、網路上都可以看到關於跨性別的議題,相信最知名的事件就是因其氣質、行為較女性化,而被同儕霸凌最後不幸去世的玫瑰少年-葉永誌。在當時的年代,性別教育並不被受重視,因此當玫瑰少年事件發生後,性別平等浮上檯面,台灣人開始重視性別平等這件事,日後更是積極推動性別平等教育,只為避免再有同樣的遺憾發生,不要再有第二個玫瑰少年。     從小我們被灌輸、教育的觀念就是男生要剛強一點,女生要溫柔一點,而有的人在成長過程中就會發現他的行為與常人不同,明明是男生卻喜歡女生的東西,行為也偏女性化,玫瑰少年葉永鋕也是因為氣質較女性而被霸凌,藉由這起事件才讓人們開始意識到性別平等的問題。日前,台灣剛舉行了一場跨性別者遊行,近千人的參與,也讓人知道原來社會上還有這一群人在為自己的人生找到適合的出口,而我們又該如何去理解他們呢?他們又需要背負著哪些沉重的壓力及異樣眼光呢?     跨性別、性別認同是什麼?   在前篇的報導中,有和大家介紹到何謂性傾向以及LGBT(參考連結:【同志驕傲月特別企劃】教你了解何謂性傾向!別再為同性戀貼標籤,認同、理解才是最公平的對待),同樣的,這次也要先和大家說明什麼是性別認同及跨性別。性別認同指的就是認同自己所定義的性別,舉例說明:當出生性別是男生,但自己定義為女生,那你的性別認同就是女生。而跨性別者(T,Transgender)同樣是指當心理性別與生理性別不同,只是跨性別定義較廣,可以是自我性別認同、也可以是藉由手術來改變性別的族群,像是變裝、變性、性別酷兒或非二元性別人士等等都包含在其中。而性傾向又與跨性別無關,跨性別者的性傾向也有可能會是異性戀、同性戀及雙性戀。           跨性別者在探索自我的過程中,會出現的困惑及不安感遠比同性戀、雙性戀所得到感受更大,因其所需要了解的不單單只有性傾向而已,許多跨性別者都會經歷一段認同自己性別的時期,嚴重時甚至會對不屬於自己的生殖器出現厭惡感,因而尋求荷爾蒙藥物、性別重置手術來改變性別,心理及身體上都需要承受非常多的煎熬。然而就一般人來說,往往不能理解當靈魂被鎖在不同的軀殼裡,無法做自己的那種痛苦。     無關性別,人人都該被公平對待   在講求性別平等的時代,無論你的性別是什麼都應該被公平對待,但跨性別者除了要面對自我身心不一的情況,於職場、求學過程中,也容易因為行為、穿著打扮的不同被用異樣眼光看待。近期在荷蘭,一位跨性別者當上了比利時副總理,其政府表示:「我們看中的是她的能力,並不會因為她是跨性別者而有所不同。」此舉也讓更多人知道人人都應該尊重多元性別,無論是誰都應該被公平對待。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0.11.06

  • 【同志驕傲月特別企劃】教你了解何謂性傾向!別再為同性戀貼標籤,認同、理解才是最公平的對待

    文/高芷瑩 圖/傅暄閔      摘要  美醫誌特別企劃,本次我們不說美容醫學,要來和ME粉們聊聊關於同志這件事。小編還記得先前看過一則男同性戀伴侶的廣告,一對年近半百的同性戀人,其中一名伴侶生病了,另一名伴侶卻因其身分在法律上不具有任何效力,而無法為他簽署任何醫療相關同意書,明明是最親密的人,卻無能為力,也讓人深刻的體會到同性戀者的無奈。在2019年,台灣正式通過同性婚姻法令,讓許多同性戀者都很有感觸,法律之前他們終於不再只是最親密的陌生人,成為真正的合法配偶,真正的一家人。     數十年來,同性戀者的身分往往不被認同、理解,所以當意識到性傾向有別於他人時,態度也較異性戀者低調,不敢勇於追愛,因為一旦被發現,可能就會得到歧視、不平等的對待。隨著社會風氣改變,全世界都在講求性別平等的年代,同性戀逐漸被人們了解,給予相等的對待。而台灣更是在2019年成為亞洲首個通過合法同性婚姻的國家,就觀念較保守的東方國家來說無非是一項創舉,更說明了台灣對於婚姻平權的重視,並藉由通過同婚,讓同性戀伴侶都能夠得到應該有的法律保障。     你了解自己的性傾向嗎?   若我們都能夠更了解同性戀,就可以發現其實同性戀者和一般人並沒有不同,只是在於他們剛好喜歡的是同性,但為何有的人會喜歡同性、有的人會喜歡異性呢?其實這和性別傾向大有關連,性傾向(sexual orientation)也稱作性取向,是指一個人被異性、同性吸引所產生的情感,當你喜歡的性別是什麼,你的性傾向就是什麼,舉例說明:當我是男性,我喜歡的是男性,那我的性傾向就是同性戀;當我是男性,我喜歡的是女性,那性傾向就會是異性戀。因此性傾向又有分為異性戀、同性戀、雙性戀等等的表現。現今則將女同性戀、男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者統稱為「LGBT」。         LGBTQIA包含的範圍不只有同性戀、雙性戀,另外還有像是認為自身的心理性別與出生時的生理性別不同時的跨性別者、對自己的性別產生疑慮的酷兒/疑性戀,以及不對任何男性或女性表現出性慾望,缺乏性衝動者的無性戀,而I雙性戀者又與B雙性戀者不同,此處的I是指雌雄同體,同時擁有男女性徵的人。     理解才是最大的關懷 我們沒有不一樣   比起異性戀者,同性戀者仍舊需要承受更多的壓力及眼光,現今社會風氣雖較過去開放,依舊還是會有少部分人不能理解同性戀者,並抱持著異樣的眼光看待他們。以往更出現同性戀基因、同性戀是疾病等等觀點,事後雖有專家針對這些言論做出說明,卻無法減少人們對於同性戀的刻板印象,外界的眼光、家人的不理解,都會使同性戀者更加壓抑內心,不敢面對最真實的自我。   2019年台灣成為亞洲第一個同婚合法化的國家,更是全球第二個通過同婚的國家,此舉除了讓世界看到台灣社會對於LGBT族群的理解,對於同性戀者們來說,同婚法令的通過不僅僅是得到社會認可,同性伴侶間能夠行使更多的實質權利及保障,在面對生老病死的課題上,不再是無能為力。   喜歡一個人無非就是被對方所散發出的氣質、外表所吸引,同性戀者也是如此,只是剛剛好和吸引他的那個人性別相同,如同歌手蔡依林的歌曲《不一樣又怎樣》歌詞中所說:「愛都一樣,不一樣都一樣,從缺憾找圓滿。」我們應該拋棄舊有觀念,跳出框架,接受多元想法,減少不友善的眼光,用同理心去看待,就能讓這個世界變得更有愛,讓不同性別傾向的人都能夠不再壓抑自我,活出自在人生。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的愛都需要被尊重與包容*

    2020.10.30

  • 【同志驕傲月特別企劃】別再標籤化同志 溫柔推翻世界的異樣眼光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同志驕傲月特別企劃】別再標籤化同志 溫柔推翻世界的異樣眼光   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人們來來去去,茫茫人海中總是會有屬於自己的一塊地方,無論對方是男或女,甚至是同性,我們都應該以寬廣的眼界來看待。近年來,同性戀議題在世界各地不斷發燒,身處亞洲的台灣也成了第一個合法同婚的國度,但在社會風氣逐漸開放的氛圍下,仍然有不少誤解及想法對於同性戀者是不友善的,我們不妨停下腳步,好好認識這群朋友們,你會發覺其實人都是一樣的,有了理解與尊重,這個世界才會更加的美好。     各節重點: 00:00 精選片段 00:50 認識LGBT的意涵 01:23 QIA的意義 02:35 性傾向會經由後天改變嗎? 03:07 同性戀是先天還是後天 03:44 探討同性戀議題的注意事項 04:14 反同言論對同志的影響 04:37 同性戀是否為一種病症 05:53 同性戀在世代間的差異 06:58 同性戀父母的諮詢與輔導       諮詢心理師:曾俊傑心理師    現職: 晴風心理治療所 院長 學經歷: 中山醫學大學心理學士 國立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碩士 暘基醫院 臺安醫院 南光神經精神科醫院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的愛都需要被尊重與包容*

    2020.10.29

  • 變性手術不是說變就變?原來術前需要經過這麼多道手續!

    文/翁嘉妤 圖/游捷安   現今性別平權的意識抬頭,各大品牌找來變性名模行銷的做法也備受好評,也成功引發話題。今年8月,知名女性內衣品牌維多利亞的秘密(Victoria’s Secret)首次聘用了跨性別模特兒,造成了時尚界不少轟動。香奈兒(Chanel)近期也首次找來變性女模Teddy Quinlivan拍攝CHANEL BEAUTY彩妝廣告,其精緻臉龐在使用口紅時,更是展現了超越性別的自信與美麗。 過去在民風保守的年代,國內有變性需求的患者可以尋求的資源不多,手術方式也相對較少,然而近年來隨著多元性別包容的社會風氣發展,以及醫療技術的進步,患者已經可以透過許多管道尋求協助。本期美醫誌就帶大家了解變性手術前,到底需要經過多少評估及準備,才能開啟那道閉鎖已久的大門。   事情沒這麼單純!性與性別其實複雜得很 在進行手術前,建議患者本身及其家長都可以先有基本的性與性別認知,才能夠展開溝通與理解的第一步。整形外科醫師沈秉輝表示,很多人會將變性者跟同性戀混淆,其實兩者是不同的類型。在性別方面可以大略分成以下幾個向量討論,做初步的認識,但須注意的是這些界定方式都不應該以狹隘的規範與刻板印象,去限制每個人表現身份的形態。 生理性別:表示天生的解剖構造在生物學上屬於男性或女性。 陰陽人:大多情況是來自於荷爾蒙的關係,造成可能同時有雙性性徵。其中真性陰陽人為同時擁有睪丸及卵巢者,身上同時有XY與XX染色體,其他皆為假性陰陽人,多數假性陰陽人是因為荷爾蒙影響,使原本生殖器發育有缺陷,因此讓外生殖器看起來與常見樣貌不同。 心理性別:個體主觀上認為自己是男性或女性的心理認知。 性別傾向:指喜歡對象是同性、異性或雙性。 異性戀者:只會對與自己性別不同的人產生性慾或愛慕。 雙性戀者:不只對單一性別會產生性慾或愛慕。 無性戀者:認為他人缺乏性吸引力,或是毫無性慾者。 外顯性別:社會觀感的性別,例如娘娘腔、男人婆。 據統計指出,每6個男變女的患者,其選擇的伴侶卻是女性,可能會有傳統觀念認為「如此一來何必特地變性成女人,去喜歡女性?」,沈秉輝醫師解釋,由於這些身份都是獨立的,因此可能會有並非單純有跨性別需求的情形,例如患者生理性別為男性,心理性別卻是女性,性別傾向也是喜歡女性,所以進行變性手術的目的是為了變成女同志,這種情形也相當常見。 由此可見,我們並不用著重在分類每一種現象及傾向,去為每一個人的行為表現下定義,因為性與性別之間,有非常多元、寬廣的可能性。跨越狹隘的分界線,多一點體貼、尊重與包容,才是人際相處間最佳的潤滑劑。       精神診斷書不僅保障患者 也保障醫師 根據中華民國法律規定,變性手術者須年滿20歲才可進行手術,但法律規定僅為基本門檻,沈秉輝醫師表示,變性手術本身是不可逆的手術,因此術前需要經過非常嚴謹的考量。通常變性手術術前,需要有兩位精神科專科醫師為患者做長期評估,一般需要兩年以上的時間,實際評估期則是視患者的情況而定,評估的主軸為「認為該名患者是否適合用另外一種性別生活」。初期精神科醫師也會使用荷爾蒙治療,幫助患者先適應另一種性別的生活,確認後醫師才會開立診斷書,後續則由整形外科醫師進行進一步評估的動作。   雖然法律沒有規定一定要有精神科醫師的診斷書才能進行手術,但沈秉輝醫師指出,由於變性手術是不可逆的手術,若患者並非有充足的準備及完整的心理調適,貿然進行手術只會釀成一場悲劇。此外,沈秉輝醫師也建議,患者在術前最好取得家長的支持,因為變性手術後的生活可能並非如同想像中一帆風順,包括術後的復健相當漫長外,人際關係也有許多挑戰必須面對,因此家人的鼓勵及陪伴更顯重要。除了兩張精神科醫師的診斷書外,部份整形外科醫師也會需要家長同意書,才能開始規劃手術。 拋開舊有成見 韋伯字典提供你They的新定義 今年9月,美國權威字典《韋伯字典》(Webster's Dictionary)在推特上表示,過去大家所知道的代名詞「They」,現在將出現一個全新的用法,可以作為單數,用來指稱非二元的性別認同者。有些人可能覺得不太習慣把They當單數用,但其實早在美國華盛頓特區、紐約、加州等地,都有提供身分證件上的X性別註記。雖然《韋伯字典》只是認同這樣的用法,可是我們也不難看出隨著社會的變遷,語言也從中變得更溫柔,更廣義。希望未來有更多有變性需求的患者,跟著They這個單詞一起,勇敢邁向轉變的第一步。     諮詢醫師:沈秉輝 現職: 昕彤診所院長 學經歷: 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畢業 臺北榮民總醫院外科住院醫師 桃園榮民醫院外科系總住院醫師 臺北榮民總醫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 臺北榮民總醫院整形外科美容中心主任醫師 國立陽明大學外科系臨床講師 國立國防醫學院醫學系臨床助理教授 中華民國外科醫學會會員 中華民國整形外科醫學會會員 中華民國美容外科醫學會會員 中華民國燒傷學會會員 亞太整形美容醫學會會員(Oriental Society of Aesthetic Plastic Surgery) 國際整形美容醫學會會員(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Aesthetic& Plastic Surgery)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19.12.25

美醫誌粉絲團

顧問醫師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 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