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美整形

美醫誌 ME Media:亞洲醫美整形新媒體|豐富資訊輕鬆查醫病溝通零距離

搜尋飲酒共有6筆結果

  • 止痛藥種類有什麼差別?吃止痛藥有什麼副作用?止痛藥時間、用量一次告訴你

    文/楊雅雲 圖/翁嘉妤      摘要  止痛藥是家庭常備藥物之一,有些人頭痛、肚子痛或牙痛時就會自行服用止痛藥緩解疼痛,但其實止痛藥並不能適用於所有情況,使用上也有不少要注意的地方喔!你知道自己服用的止痛藥是哪一種類型嗎?各種止痛藥又有哪些副作用呢?止痛藥的服用時機也有講究,你吃對了嗎?小小一顆止痛藥蘊含乾坤,應遵循藥袋標示或醫師、藥師醫囑,才能輕鬆解痛不傷身!     止痛藥可有效阻斷疼痛訊號達到止痛效果   疼痛是一種主觀的感覺,因身體遭受刺激,或疾病產生的痛覺警訊。當身體感到疼痛時,有些人習慣自行服用止痛藥緩解症狀。不同部位的疼痛也可能會服用相同的止痛藥,例如有時候像醫師針對深受頭痛或牙痛困擾的患者,可能就會開立同一種止痛藥,由於頭痛發生原因來自於血管性收縮,牙周或牙齒神經受到刺激則會導致牙痛,人體經由神經傳導至中樞神經,產生痛覺訊號,所以止痛藥可以有效阻斷疼痛訊號,達到止痛的效果,因此有時候我們可能會拿到一樣的藥品,就是這個原因。     止痛藥有哪幾種類型?又有哪些副作用呢?   由於各種疾病其實成因都有所不同,所以造成的疼痛原因也各不相盡,陳怡安藥師表示,服用止痛藥除了可以改善一時的疼痛外,其實了解疾病的根本、對症治療才是恢復健康的重要關鍵。而我們常見的止痛藥,其實不單純只是「一錠治百痛」,止痛藥其實也可以大致分為3種類型,分別有哪些差異、又有什麼該注意的地方呢?         1. 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 常見藥品為布洛芬(Ibuprofen)、甲芬那酚(Nonsteroidal),具有止痛及消炎的效果,適合疼痛伴隨發炎反應的症狀服用。副作用為過敏、胃腸不適、胃痛及胃酸等問題,所以如果胃腸經常不適者,則不建議使用此類藥品,且該藥屬於腎臟代謝藥品,腎功能不佳者,使用時也需多加留意。     2. 中樞止痛藥: 常見藥品為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普拿疼(Panadol),具有止痛效果,適用於牙痛、經痛、肚子痛等各式疼痛症狀。此類藥品由肝臟代謝,須注意使用劑量。如果有肝臟疾病、肝功能不佳者,請諮詢醫師或藥師後再行服用。     3. 麻醉止痛藥: 常見藥品為嗎啡(Morphine)、吩坦尼(Fentanyl),主要用於劇烈疼痛,例如癌病晚期病人、手術或重大受傷的人。副作用為便秘、噁心嘔吐等,服用此類藥品請依循醫囑療程與劑量按時使用,避免藥物成癮性的風險。     遵守每日止痛藥的安全劑量,以免危害身體健康   每一種藥品的建議使用劑量不同,以乙醯胺酚、每顆500毫克(mg)為例,成人每日最多使用8顆,上限為4,000毫克(mg)。陳怡安藥師提醒,只要按照正確的劑量服用藥品,並且多喝水幫助身體代謝,基本上一天之內藥品即能從身體排除,民眾不需過度擔心藥物殘留的問題,但任何藥品使用過量時,都會對身體造成危害,嚴重者會導致器官損壞,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務必遵循建議用量使用。特殊體質包含肝腎功能不佳或慢性疾病患者,則需先向醫師或藥師諮詢安全用藥劑量後,再遵照醫囑服用。     用藥時機有講究,疼痛初期服藥效果最好   陳怡安藥師指出,在疼痛初期使用止痛藥,能夠達到較好的止痛效果,如果要「忍」到有明顯痛感時才服藥,藥物需15~20分鐘發生效用,緩解疼痛的等待時間較長。   倘若疼痛感強烈者,需服用較高劑量的藥品。當使用藥品後達到滿意的止痛效果時,就能停止用藥。如果用藥之後仍感到疼痛,需注意藥物服用頻率,小心藥品過量的問題。     小心藥物過敏?止痛藥可能引起的不良反應   常見的藥物過敏反應包含紅腫、起疹子、呼吸困難及噁心嘔吐等症狀,如果服藥後發生一般性過敏症狀,非具立即性的危害時,可撥打藥袋標示的諮詢電話,洽詢藥師或醫師。如果發生任何急性不良症狀,請務必盡速就醫,並且攜帶服用的藥品供醫師辨別及診斷。     正確使用止痛藥,不要因為「怕成癮」而延誤病情   止痛藥的「戒斷症狀」是指停用藥品之後產生的身體不適反應,一般會伴隨焦慮、煩躁或心跳加速等問題。陳怡安藥師表示,通常止痛藥不會造成成癮問題,甚至嚴重疼痛而需使用鴉片類止痛藥的患者,造成藥品成癮性的比例亦非常低,所以只要按照正確的劑量使用,不用擔心藥物成癮而不敢吃藥。   避免疼痛是人之常情,如果有身體不適,適時地服用止痛藥,能有效提升生活品質,但不能長期依賴止痛藥,有時候疼痛的源頭是來自於疾病,所以除了止痛之外,也需要從根本去治療疾病。陳怡安藥師提醒,如果有長期身體不適問題,請務必就醫治療,避免延誤病情。     美醫小教室:服用止痛藥時的注意事項!   每一種藥品的使用劑量及用藥頻率皆不同,使用前必需看清楚藥品標示。 使用止痛藥一次使用一種藥品,不應隨意混藥。 使用藥品期間禁止飲酒,如果屬於胃腸不適者,建議於飯後服用藥品。 如果同時間正在服用感冒藥或發炎藥的患者,請向醫師或藥師諮詢,避免重複用藥的問題。     諮詢藥師:陳怡安藥師    學經歷: 嘉南藥理大學藥學系學士 台南市立醫院實習藥師 三軍總醫院執業藥師 衛教諮詢藥師     延伸閱讀 文章|藥品保存問題多,開封後能放多久?藥水可以放冰箱?過期藥品怎麼辦?藥師教你這樣做! 影片|失眠、睡不好的元兇!安眠藥已過氣?國外超夯「睡眠軟糖」合法嗎?跟著美女藥師這樣睡,補充褪黑激素!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2.10.11

  • 抽脂手術前醫師沒告訴你的事!脂肪真的這麼討人厭?啤酒肚原來要這樣測?

    文/楊雅雲 圖/翁嘉妤      摘要  「瘦即是美」是許多人對於美的迷思,你還認為體態越瘦越好嗎?脂肪真的是這麼罪大惡極的東西嗎?你知道自己是屬於哪一種肥胖類型嗎?抽脂能不能幫助你瘦身呢?這集我們就要請醫師跟我們聊聊脂肪的重要性,以及抽脂時醫師沒告訴你的事!     肥胖不要單看體重! BMI決定你是否擁有健康的體態   在追求健康體態的社會風氣下,大部份的人都希望自己能擁有模特兒般的窈窕身材,然而只依體重評估胖瘦,其實並非正確的觀念。健康的體重是有科學根據的,依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的國人健康標準中「代謝症候群(Metabolic Syndrome)」指標,男性腰圍應小於90公分,女性腰圍應小於80公分,如果超過標準者,代謝症候群罹患心血管疾病或中風的機率都會提升。另外,亦可由BMI值初步判斷肥胖指數,BMI(Body Mass Index)為身體質量指數,計算身高與體重的比例,18 歲(含)以上的成人健康BMI應介於18.5~24之間。         脂肪顯胖罪大惡極,應該要全數消滅?   很多人會認為脂肪是讓身體看起來顯胖、增重的原因,但其實你可能誤會脂肪了!整形外科謝承翰醫師解釋,脂肪有儲存能量的功能,遠古時代人類是以打獵採集為生存方式,人類需進食讓熱量轉變成脂肪,供人體使用。由於古時的生活條件困難,並非每餐皆能進食,因此儲存脂肪能夠讓人體在需要使用熱量的時候不致於匱乏。隨著時代演變,現今社會已是人人皆能飽食的時代,因物質條件變好,熱量攝取過多、運動量不足造成肥胖問題,反而希望能減少身體脂肪。   除了儲存能量外,脂肪還能夠當作身體的「緩衝墊」,因為脂肪的位置在皮下組織層與肌肉層之間,所以可以保護器官,抵抗外界壓力的碰撞,避免內臟出血如肝脾臟破裂。         謝承翰醫師提醒,適度保有脂肪對人體是重要的,脂肪會分泌女性賀爾蒙,如果體重過輕,或是長期進行激烈運動的運動員,容易因缺乏女性賀爾蒙,出現停經、經期不順或皮膚乾燥等情形,影響身體健康。所以可別以為身體要完全沒有脂肪才能有好看的體態,適度的脂肪量才是最好的。     啤酒肚可以抽脂嗎?肥胖的類型及抽脂方法   抽脂能幫助人體進行局部雕塑及幫助皮膚緊實,但無法藉由抽脂達到減重目的,謝承翰醫師將身體的肥胖型態分為4大類:   1. 第一類:稍微肥胖,特徵為均勻肥胖、皮膚彈性好、未有生產經驗,多屬於35歲以下的年輕族群。皮膚緊實彈性好,適合各種抽脂方式,包含傳統抽脂、動力抽脂、超音波抽脂(威塑VASER、Z波Ultra-Z)或水刀抽脂,皆能獲得良好的效果。     2. 第三類:在了解第二類前,謝承翰醫師建議先認識第三類,肚子較為肥胖、下垂的族群。這類型的人皮膚通常會出現嚴重的橘皮,常見於50歲以上的族群。由於皮膚橘皮組織及鬆弛,適合加熱效果的抽脂方式,例如超音波抽脂能幫助皮膚恢復緊實效果,或於抽脂後增加電漿程序,收緊筋膜組織也是不錯的選擇。     3. 第二類:介於第一類肥胖及第三類肥胖之間,屬於皮膚鬆弛者,這類型肥胖為主要的抽脂族群。抽脂方法應視患者肥胖狀態,搭配其他醫美療程合併治療。如果是產後肥胖導致的腹部脂肪下垂,需進行腹部拉皮或腹直肌縫合手術,幫助皮膚更加緊實。     4. 第四類:脾酒肚肥胖,當躺下時肚子呈現膨起狀態,代表內臟脂肪堆積大於外圍脂肪。此類民眾需先進行減重,待內臟脂肪消除後,再進行抽脂。     擔心傷口留疤?各種腹部及腰部抽脂的傷口位置   腹部抽脂 肚臍:傷口易於隱藏、完全遮住疤痕,但抽取範圍有限,只能抽取下腹脂肪。 腰部兩側:抽取上腹、下腹及後腰脂肪,缺點為傷口疤痕無法有效遮掩。 內褲下緣、毛髮上緣:為最常見的傷口位置,可抽取側腰及下腹脂肪。 乳房下緣:適合僅需要抽取上腹脂肪的族群,傷口疤痕能隱藏在乳房下緣的凹陷處,不易察覺。         腰部抽脂 屁股上緣:如果是側腰較肥胖者,需在屁股的上緣加二個傷口,抽脂的工作區域才能觸及後腰與側腰脂肪。 股溝中間:由股溝凹陷處抽脂,不易留下疤痕且傷口易於隱藏。 內衣下緣:適合內衣下緣較多脂肪的族群,可由內衣下緣摺痕進入抽脂。         安全的抽脂手術該注意什麼?你聽過特管法嗎?   抽脂手術雖然已經是技術相當成熟的醫美整形療程,但仍屬於侵入性的醫療行為,具有潛在風險,民眾手術前應慎選合法,且擁有專業醫師及麻醉科醫師的醫療院所。   根據衛福部「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簡稱特管法)」規定,削骨、中臉部與臉頸部拉皮、鼻整形、義乳植入之乳房整形、脂肪抽取量達1,500毫升或總抽出量(含脂肪、血水及組織液)達5,000毫升之抽脂、腹部整形、全身拉皮手術等8類風險性高之美容醫學手術,特管法中有明定施術醫師資格,抽脂醫師資格為整形外科、皮膚科、外科、婦產科專科醫師,並規範醫療機構施行前類手術時,若為全身麻醉或重度鎮靜之靜脈注射麻醉,應由麻醉專科醫師執行,特定手術中需有麻醉專科醫師在場,以保障手術安全。     抽脂術後照顧該注意什麼?你可能會漏掉的的潛在風險   抽脂手術後可不可以喝酒?謝承翰醫師表示是可以喝,但務必適量。此外若有以下3種日常習慣者,在進行抽脂手術前需特別注意,以免影響傷口復原能力。   1. 抽菸者:抽脂後會破壞皮下的血液循環,香菸中的尼古丁將導致微血管收縮,影響復原能力及疤痕修復狀態。如果有抽脂計劃,應即刻進行戒菸。     2. 過度服用健康食品者:健康食品多有活血功能,平日如果食用過多的人蔘、銀杏及中藥等補品,將造成術後的出血量多,瘀血褪去的時間耗時較長,影響術後復原品質。     3. 極端素食者:素食者飲食缺乏動物性蛋白質,如果因蛋白質攝取不足,將會影響傷口恢復期。   健康的體態著重於日常保養,應搭配健康飲食、運動習動,並保持愉快的心情。在年輕時進行體重控制,就能減少抽脂的機會,並且降低抽脂可能衍生的併發症。     諮詢醫師:謝承翰醫師    學經歷: 美麗人生整形醫美中心院長 新光醫院整形外科兼任主治醫師 微顏整形外科主治醫師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 國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 台灣外科醫學會外科專科醫師     延伸閱讀 文章|抽脂手術的副作用有哪些?了解抽脂可能有的風險,避免後遺症產生! 影片|啤酒肚測試原來要「躺著看」?4種肥胖類型,來看你是哪種胖!抽脂手術超詳細懶人包來了!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2.09.27

  • 熬夜其實不一定會爆肝?勉強肝臟當心得肝炎!醫曝5大原因教你小心肝!

    圖、文/翁嘉妤      摘要  現代人生活步調緊湊,熬夜、加班趕工也成為常態,以往我們都會使用「爆肝」來形容這種情況,不過從醫學角度上來看,其實並沒有「爆肝」一詞,肝臟也不會輕易爆開,但過度操勞仍然會對肝臟造成負擔,究竟勉強肝臟會有怎麼樣的風險,平時我們又該留意哪些生活習慣呢?跟著美醫誌一起來了解吧!     沉默不代表它沒事!肝臟疾病不可輕忽   肝臟是人體中唯一的解毒器官,可分解許多對健康有害的物質,例如酒精、藥物、廢物、毒素等,但肝臟若產生疾病,其症狀卻難以察覺,所以經常讓患者誤以為只是小毛病而輕忽治療,更讓肝臟多了個「沉默器官」的別稱。為什麼肝臟疾病經常容易被忽略呢?主要原因在於肝臟中並沒有神經,唯一的神經只有分佈在肝臟最外層的「被膜」,因此如果肝臟內部有腫瘤或發炎,也就難以被及時發現。而且肝臟疾病的症狀,大部份都沒有特異性,容易讓患者誤以為是其他輕症,便輕忽了背後造成身體不適的真正原因。     別再傻傻講「爆肝」!留意肝臟狀況才能護肝   「熬夜傷肝」可以說是現代人普遍的認知,但這句話並非完全正確,家醫科醫師陳敬睿在個人臉書上指出,從醫學角度而言,其實並沒有過勞「爆肝」這種情況,較類似的病症應該是「急性肝衰竭」,亦可稱為「猛爆性肝炎」。值得注意的是,急性肝衰竭並不單單只是熬夜覺得累而已,而是一種高危險性、高致死率的肝臟疾病,民眾不可不慎。     急性肝衰竭的成因,並非一定與長期熬夜太累有關,陳敬睿醫師列舉出5項常見成因:     ● 病毒性肝炎   在台灣,有超過六成的急性肝衰竭與B型肝炎感染直接相關 ,感染B型肝炎有1%的機率會引起急性肝衰竭,A型肝炎則有約0.1%的機率,C型肝炎則較為罕見,因此陳敬睿醫師也提醒感染病毒性肝炎(A、B、C型肝炎)的患者,應特別注意規律生活、均衡飲食,即使沒有症狀也要定期回診檢查肝機能,防止肝指數飆高。     ● 藥物誘發   過量服用特定種類藥物,也可能引起急性肝衰竭,陳敬睿醫師指出,最常見的是主要成份為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的鎮痛解熱藥物,也就是我們常見的普拿疼。若沒有聽從醫師建議而過量服用,當藥物的毒性代謝物無法被排出時,就會造成大量肝細胞壞死,進而引起肝功能異常,此外降尿酸藥物、某些治療肺結核的藥物等也可能誘發肝損傷。因此民眾應遵循專業醫師、藥師的指示服藥,並密切追蹤肝臟功能,才能避免急性肝衰竭的危害。     ● 亂服草藥、偏方   服用來路不明的草藥、中藥和補品,也可能因含有肝毒性成份而引起急性肝衰竭。     ● 過量飲酒   若酒精性肝病的患者長期大量飲酒,當身體免疫反應被誘發時,將造成大量肝細胞發炎,甚至壞死,便會造成急性肝衰竭。     ● 代謝異常疾病   引起急性肝衰竭的代謝疾病有雷氏症候群、威爾遜氏症、妊娠性脂肪肝等,但此類情況並不常見。     肝不好會有多嚴重?認識急性肝衰竭常見的死因   肝臟很沉默,但痛起來可不得了!急性肝衰竭來得又快又急,卻常因為民眾忽略肝臟疾病的種種徵兆而被忽略,陳敬睿醫師表示,可以依病症的進展分為4個階段:         1. 一開始的症狀就像一般的肝炎症狀,容易疲倦、噁心、嘔吐等。   2. 接著出現黃疸、茶色尿,最明顯的是眼白變黃。   3. 隨著肝組織損傷越來越多,肝臟失去製造蛋白質和白蛋白的功能後,體內水份會積聚在下肢或腹腔,造成腹水和腳部水腫,腹水還有可能引發嚴重的腹膜炎。   4. 當肝臟功能繼續喪失,體內的氨無法被代謝排出,含氨物質隨血液到達腦部傷害中樞神經,患者開始出現肝性腦病變,造成感覺異常、情緒改變、嗜睡等症狀,嚴重會發生肝昏迷,是急性肝衰竭常見的死因。   急性肝衰竭是高危險、高致死率的肝臟疾病,若沒有及時留意病徵,很有可能會錯失最佳治療時機。陳敬睿醫師提醒,急性肝衰竭因病程發展很快,在出現皮膚或眼白變黃的黃疸時,就應該立刻就醫,找出肝細胞突然壞死的根本原因,必須及早發現,才能把握關鍵的黃金治療時間。     諮詢醫師:陳敬睿醫師    學經歷: 雙和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 宜興診所家醫科主治醫師     延伸閱讀 文章|天天失眠好難熬,喚醒你對睡眠品質的重視,一起Regular Sleep, Healthy Future! 影片|BNT接種開跑!吃普拿疼導致疫苗保護力下降?美女藥師教你「藥」怎麼吃!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2.01.06

  • 失智症、阿茲海默症不是年長者的專利!有這些症狀要注意

    文/郭佳語 圖/翁嘉妤      摘要  早上出門,手機放口袋,鑰匙放背包,錢包和悠遊卡記得拿,找了半天的眼鏡才發現原來是戴在鼻子上……才想著自己是不是太勞累,唸著唸著,回過神就發現自己居然穿著拖鞋走下樓了。     這樣的情景是否也是你日常的一部份?   上一秒才想著要列購物清單,下一秒就忘記自己為什麼要打開網頁,猜測會不會是壓力太大、腦過勞了,但小心,這可能就是早發期失智症的前兆。     不要只會講「阿茲海默症」!究竟什麼是失智症?   失智症、認知障礙症、阿茲海默症,這幾個名詞其實都在講述類似的症狀。   吳幼雯醫師解釋,失智症是一種疾病症候群,也就是說罹患失智症的患者,並非只會出現單一的疾病症狀,所以他們可能不只有記憶力衰退的問題,還會合併其他認知功能障礙,例如在溝通表達、注意力集中上出現困難,與單純的老化症狀不同。   而我們所謂的失智症其實分成非常多類型,像是血管性失智症、腦腫瘤造成的失智症,甚至憂鬱症引發的失智症……等等,其中阿茲海默症是最著名也最常見的失智症。   失智症會干擾思想、記憶,並且影響人如何看待世界,與人們溝通的情形。也因此失智症並非只是「很健忘」而已,要判斷是否罹患失智症,吳幼雯醫師指出,我們可以透過以下六項認知領域,確認患者是否有行為認知下降。           一、語言與記憶(Language and Memory)   人的記憶力被分為短期與長期記憶兩種。   失智症患者對於「短期記憶」的喚醒是相對薄弱的,因此像是容易忘記手機號碼,忘記早餐吃過什麼等等,都是短期記憶的缺損;而長期記憶卻仍然會被保存,例如小學喜歡的人,怎麼去小學學校等等。     二、語言能力(Language Become Impaired)   此項所指的是雙向溝通,也就是與人交流的能力。失智症狀除了會有記憶衰退的狀況外,在理解他人以及對外溝通上也可能出現障礙。在與人的對談中可能會重複或是不知道該如何繼續進行。     三、執行能力(Executive)   在腦中試著規劃與安排今天的行程,或是規劃旅遊計劃、記帳等等,對一般人來說似乎是做就能完成的事,然而對於失智症患者,這件事卻沒那麼容易,他們往往在規劃或執行計劃時出現困難。     四、注意力(Complex Attention)   容易分心,注意力不集中,像是在依照食譜做菜時,無法專注逐一按照步驟進行,或是處理帳單或記帳時,儘管是以往熟悉的事物,卻無法如往常那樣順利進行,得花上更多的時間。     五、感知與動作(Perceptual Motor Skills)   看見了梳子,將它拿在手上,卻無法回想它是用來做什麼的,儘管似曾相識,卻不會使用它來梳頭髮。     六、社會認知(Social Cognition)   失智症的患者會開始對社會認知產生混亂,會做一些看似不那麼社會化的行為,譬如失去察言觀色的能力,做一般大眾不被接受的事,或是變得異常(且過份地)誠實。     失智症的成因多,不是年長者也會「失智」   吳幼雯醫師也提醒,儘管我們總覺得失智症的發生與年齡增長息息相關,而失智症也確實較常發生在65歲以上的長者身上,但年輕人仍有罹患相關疾病的案例,若是在45歲之前發生的,就叫做「早發期失智症」,而失智症的成因非常多種,亦有分成可逆與不可逆性,如果相關症狀影響生活,便建議能尋求專業協助。     健忘不等於失智,壓力大、飲酒過量、憂鬱症都會導致記憶力衰退   比較需要注意的是「健忘」並非等於失智,吳幼雯醫師指出,長期處在極端的壓力環境、攝取過多酒精、服用藥物,或是憂鬱症,都可能導致記憶力或思考能力下降。實際上也有不少憂鬱症導致的記憶力衰退,卻被誤認為失智症因而錯過治療時機的例子……當然,複合性的狀況也是有可能的,因此如何正確地判別原因,找到合適的治療方法,便是醫師的專業所在。     失智症並不可怕,了解失智症的治療與預防   該如何延緩症狀惡化、提高患者生活品質,並減輕身旁照顧者的壓力,是現今失智症治療最注重的要點。而針對不同的失智症,現在已有許多藥品、另類藥物治療或是音樂藝術治療等,讓患者得到較好的照顧,並減緩退化。   除此之外,吳幼雯醫師建議,打造一個避免失智症的環境也很重要,例如維持健康飲食,避免甜食或炸物等容易引發身體發炎的食物;適當的運動以減輕壓力,並促進血液循環,藉此排出身體毒素;保持開放的心胸去學習新事物,像是參加課程、培養興趣等等。   此外,睡眠更是最為重要的一環!   造成失智症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大腦會分泌一種叫做類澱粉斑塊(Amyloid plaques)的蛋白質,若製造過多便會阻礙大腦功能,而人體的膠狀淋巴系統則會在睡眠期間清除此種蛋白質,也就是說如果你沒有好好睡覺,或是睡眠時間不足,都可能使這種蛋白質沉積,導致腦內血液供應不足、神經元受阻,進而影響神經細胞敏銳度,最後便可能演變成失智症。   人腦是精密且複雜的組織,同時也是司掌我們記憶的中心。不良的生活習慣、重大損傷或是藥物影響等,都可能引發類似失智症症狀。若在日常生活中發現自己有記憶衰退的症狀,先不用太過擔心,可以先試著將作息與飲食調回正軌,同時照顧好自己的心理健康。   若在這些調整下還不見改善,也別忘了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找出問題所在,提升生活品質喔!     諮詢醫師:吳幼雯醫師    學經歷: 新光醫院 醫師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院醫學系學士 美國度克大學生物學士 美國哈佛大學附設醫院睡眠醫學中心進修 美國哈佛大學附設醫院婦女身心醫學進修 美國哈佛醫學院睡眠醫學工作坊訓練結業     延伸閱讀 文章|忘記吃藥能補吃嗎?吃藥配果汁正確嗎?用藥觀念懶人包,讓你不再「吃錯藥」! 影片|小心!失智症不是老年人才會有 認知六大因素防止金魚腦上身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10.29

  • 打完疫苗哪些事不能做?別讓你的免疫力降低!「這件事」營養師建議要持續保持

    文/翁嘉妤 圖/傅暄閔      摘要  台灣疫情終於開始漸趨穩定,政府也陸續開放民眾接種疫苗,面對棘手的新冠肺炎,除了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和防疫意識外,提升保護力也是相當重要的關鍵,究竟接種完疫苗後,有哪些事情「不能做」呢?既然要提升保護力對抗病毒,那是不是免疫系統越強越好?一起來看看專業營養師的建議!     免疫力不是越強越好,長期不平衡甚至會造成腦霧?   人體在受到病毒攻擊時,免疫系統是首當其衝的第一線,所以強化免疫力,是對抗病毒的重要關鍵。而免疫系統中的首要重地,就是人體的消化道,範圍可以從口腔、食道、胃部、小腸大腸直腸,一路延伸到肛門,這片「戰場」非常廣大,尤其消化道黏膜的表面積,約有260~300平方公尺,所以身體中有70%的免疫細胞都是集中在消化道。在這裡免疫細胞必須抵禦想要入侵人體的許多病毒、細菌與有害物質,在前線戰場中奮勇作戰,不讓它們進入循環系統,擴散到各處細胞,所以如果我們有將基礎打好,保持腸內菌叢的健康穩定,就可以幫助防止病原體入侵,不讓這層重要的防線輕易被擊潰。   人體消化道的免疫系統,影響層面相當廣泛,也與大腦息息相關。王若昱營養師指出,由於大腦的中樞神經系統和腸道神經系統之間是可以透過腸腦軸(gut-brain axis)來進行雙向溝通,所以日常生活中做好腸道保健,也同時照顧好大腦健康。另外,雖然提升人體免疫力很重要,但免疫力並非是「越強越好」,否則腸道健康和免疫力長期不平衡,可能會產生腦霧(brain fog),也就是會讓我們的大腦某些功能突然「當機」,可能影響記憶力、專注力或邏輯思考的能力。           理想中的免疫力應該是平衡的狀態,若免疫力過低,身體就會容易受到感染、反覆感冒、生病等,開始產生各種不良的病症,但免疫力太強,也會因為反應過度,出現過敏、自體免疫疾病等異常反應,所以維持良好平衡的免疫力不應利用偏方,按部就班的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穩固人體免疫系統的禦敵能力,才是踏實、穩定的健康之道。     接種日期越近越緊張?營養師建議要注意這3點   許多人在施打疫苗前後,都會相當擔心自己的行為會影響疫苗效力,甚至引發不良反應,其實不必過度恐慌,施打前應請醫師評估自身的疫苗過敏、慢性病史,並以輕鬆、日常的狀態接種,避免因緊張造成暈針,施打後也要保持充足休息,勿抽菸酗酒,並持續關注自身的健康狀況。除此之外,王若昱營養師也提供了以下3點建議,幫助建立民眾施打疫苗前後的正確認知。   一、睡眠充足   施打疫苗前不要讓自己過於勞累、好好休息,充足的睡眠對提升免疫力相當重要,王若昱營養師建議,接種前一週可開始調整自身的睡眠時鐘,每天睡足7~8小時,接種後也可以持續保持這樣的生活習慣,讓身體提升防禦能力,維持良好的機能,幫助抗體在體內生成順利。     二、避免酗酒   雖然目前沒有研究顯示飲酒會影響疫苗效果,因此也沒有明文禁止,但從醫學角度來看,施打疫苗前後都要盡量避免酗酒,因為長期大量飲酒可能影響免疫系統並干擾疫苗反應,一次攝取過多酒精則可能會導致身體脫水,進而造成頭痛、肌肉或關節疼痛等症狀,容易干擾疫苗副作用的判斷,且接種疫苗後身體可能較虛弱,會影響肝臟代謝酒精的速度,建議還是先避免為佳。   其實無論是否有安排施打疫苗,平日也該留意自身的酒精攝取量,不建議過量攝取。根據國健署《國民飲食指標手冊》建議,男性每日不超過2罐330c.c.的啤酒(相當於兩個酒精當量),女性不超過1罐330c.c.的啤酒。(相當於一個酒精當量)     三、避免抽菸   菸癮和酒精一樣都會削弱免疫系統,因此施打疫苗前後都不建議抽菸。國健署也一再呼籲民眾趁著疫情期間戒菸,根據國際研究表示,抽菸是新冠肺炎重症危險因子,吸菸者罹患新冠肺炎出現嚴重症狀的可能性是一般人的 1.4 倍,引發重症風險高達2倍,因此抽菸會讓提高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遠離肺炎威脅,就是最好的戒菸理由。   王若昱營養師提醒,接種疫苗後必須充份休息,減少抽菸、酗酒、熬夜,面對防疫多一份謹慎,就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風險。以上原則其實不僅適用於接種疫苗後的不適期,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繼續維持睡眠充足的好習慣、控制飲酒量並戒菸,保持身體健康,才可以徹底發揮疫苗的保護力。     參考資料: 1. 國健署《國民飲食指標手冊》 2.Vardavas CI, Nikitara K. COVID-19 and smoking: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evidence. Tob Induc Dis. 2020;18:20. Published 2020 Mar 20. doi:10.18332/tid/119324.       諮詢營養師:王若昱營養師    學經歷: 輔仁大學營養科學系碩士 曾任亞東醫學中心 營養師 曾任營養品研發 顧問營養師 現職健康體重管理 營養師 現職居家長照與社區演講 營養師 現職台灣健康體重管理促進會 合作講師           延伸閱讀 文章|線上就能看醫生!迎接視訊看診的遠距醫療時代 文章|疫苗引發「新冠手臂」副作用?接種處又紅又腫還痛爆!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8.06

  • 飲酒助眠不成反上癮!?失眠者必看的睡眠教學,教你睡好覺!

    文/高芷瑩 圖/傅暄閔      摘要  現代人工作壓力大,下班回到家卻還是無法讓腦袋好好放輕鬆,長久時間下來,睡眠品質變差,失眠、精神不好等症狀都出現,市面上雖有許多治療睡眠的偏方,試了再試也不見好轉,最後只能倚賴藥物來幫助入睡。失眠已然成為現代人的文明病,人人都有可能會遇到,想要真正避免失眠症狀上身,以下就要教你如何改善,讓你天天睡好覺,擁有最佳的睡眠品質。     你是失眠還是睡眠有障礙?   你是否有過早早就在床上躺平,腦中思緒卻一直轉,無法停下來的情形?或是明明睡了很長的時間,醒來卻依舊疲憊的情形呢?人人都知道一天要睡滿8小時才能修復一整天身體活動的勞累感,但事實上,每個人所需的睡眠時間卻是大不相同的,有的人只需4~5小時即可修復,有些人則需要9~10小時才能補足精神,睡眠時間並不能用來評估你睡得好不好。精神科醫師李旻珊醫師表示睡得好或睡得不好,都需要看患者的主觀感覺,入睡後會不會一直醒過來、或是很早就醒導致難以入睡、白天精神是否能集中、是否常常覺得很累、想睡回籠覺等。若一周有三次,連續三個月就可以初步判斷你有失眠症狀。而睡眠障礙則與失眠較不同,可以說是疾病的併發症狀,涵蓋的範圍較廣,有夢遊、不寧腿,猝睡、睡眠過多、腦部疾病、精神疾病等等都可能是睡眠障礙的因素之一。     睡眠障礙原因很多重 以下原因都可以讓你睡不好!   1.睡眠習慣   睡前習慣看3C產品才甘願上床睡覺,藍光容易藉由視網膜刺激大腦中樞活動,讓腦袋不斷運轉,難以放鬆。   2.環境問題   睡覺環境太吵、太冷、太亂、太熱、太亮,或是因時差、出門在外換床等環境改變都有可能讓人不易入睡。   3.個性問題   凡事要求完美、有強迫個性傾向的人會過度勉強自己入睡,反而更睡不著;緊張憂鬱個性的人,易操煩,事事都擔心,無法好好放鬆也容易睡不好。   4.年紀老化   上了年紀後「就寢後到睡著」這段時間會延長,中途醒來的次數也會增加,睡眠時間減少,淺睡時間加長,白天常打瞌睡等等。   5.生理疾病   舉凡身體不適、頭痛、牙痛、過胖、以及在晚上發作的疾病(如氣喘、潰瘍)等都會影響睡眠。   6.食品、藥物   攝取含有咖啡因成分,會提振精神的飲品如,茶、咖啡;刺激神經的減肥藥、提神藥;適量飲酒雖可幫助入睡,但其實多喝反而會讓人睡不著,助眠不成反而變成酒精上癮;還有像是高血壓、偏頭痛、精神病等藥物也會導致失眠。   7.健康疾病   腦部傷害(中風、腦腫瘤症狀)、憂鬱症、焦慮症、思覺失調症、尿毒症等疾病,發病時常會有睡眠不穩定的狀況。     想知道你睡得好嗎?先來測測以下量表吧!       除了雅典失眠量表,另外還有匹茲堡睡眠品質量表也可以做簡易評估,若檢測分數不嚴重可以藉由居家作息來調整,若分數過高建議至醫院做PSG睡眠檢測,或是利用居家睡眠檢測儀,量測你的睡眠狀況,並讓醫師確認睡眠指數是否有失眠或是睡眠障礙情形。     想要好好睡個覺 你可以這樣做!   想要睡好覺你需要先找出到底是失眠還是睡眠出現障礙,若是因為疾病造成的,除了和醫師溝通調整藥物劑量之外,身體結構出問題,像是因為呼吸中止症,就可以找牙科、外科做止鼾處理。若非上述原因,則建議可以從睡眠習慣做調整,睡前聽輕柔音樂,做些睡前伸展運動、調整室內濕度、溫度,降低核心體溫,點香氛,營造舒適環境、增加入睡。白天可以補充含有色胺酸、鎂、鈣、OMEGA-3、維生素B6、B12等穩定神經的食物,或是使用物理治療,微電流刺激療法,調整腦細胞神經活性,避免焦慮、憂鬱症狀。另外,睡前儘量避免看藍光、劇烈運動,減少交感神經興奮,睡前4小時不要吃東西,避免胃食道逆流。   現代人因為種種壓力造成睡眠品質不好,使用藥物雖能幫忙入睡,卻不是長久之計,建議還是要改善作息方式,建議可以提早上床休息,培養睡眠情緒,戒掉不良的睡眠習慣,才能擁有良好的睡眠品質,想要不再天天頭暈腦脹,臉上總是有熊貓陪伴嗎?睡前先把手機放一邊吧!     諮詢醫師:李旻珊醫師    採訪感謝: 聖諦亞健康管理診所 學經歷: 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碩士班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 臺灣精神科專科醫師 臺灣老年精神專科醫師 臺灣成癮醫學專科醫師 臺灣生物精神醫學暨神經精神藥理學學會員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0.10.07

美醫誌粉絲團

顧問醫師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 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