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美整形

美醫誌 ME Media:亞洲醫美整形新媒體|豐富資訊輕鬆查醫病溝通零距離

搜尋藥局共有3筆結果

  • 疫苗預約超詳解QA!COVID-19公費疫苗預約平台系統操作問答集

    文/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摘要  「COVID-19 公費疫苗預約平台」是為建立讓大量疫苗接種能依序穩定有效推行的機制,中央與地方腳步一致,加強疫苗接種推動,提升群體保護力,維護國人健康。     2021年7月22日版本   試辦期間若台灣本島地區民眾也進行意願登記,試辦期過後是否還需二次進行意願登記?   不需重新登記,意願登記只要登記過一次待接獲簡訊通知,即可於預約接種登記期間進行預約登記。     意願登記成功後,符合資格會以簡訊通知,手機號碼輸入錯誤該如何修改?   手機輸入錯誤,於開放意願登記期間皆可重新修改。     已施打第一劑,第二劑也可以先進行意願登記嗎?   可以,公費疫苗預約平台將於預約當期之施打期間結束後,隔日開放意願登記。     可以重複進行意願登記嗎?   若已完成意願登記成功,再次登記則公費疫苗預約平台會顯示上一次意願登記結果供確認。     如何查詢之前的意願登記結果?   請您直接點意願登記輸入身分驗證資料,公費疫苗預約平台會顯示上一次意願登記結果。     使用意願登記查詢,出現 「您符合預約資格,將暫停您『意願登記』登記功能」的訊息?   此訊息表示您符合預約接種登記資格,需要等到當期之施打期間結束隔天,才可再次更改意願登記。   若您未進行預約接種登記者,需等到該期預約接種登記時程結束後,才可再次更改意願登記。     請問公費疫苗預約簡訊通知內容?   [COVID-19公費疫苗預約通知]您的登記序號:0000000000,請於0/0~0/0至本平台選擇接種站及時段,進行預約接種。     公費疫苗預約平台有哪幾種身份認證方式?   COVID-19 公費疫苗預約平台有2種方式:   1.身份證號+健保卡卡號   2.健保快易通APP+驗證碼(無讀卡機請使用手機下載「健保快易通」,IOS下載點這裡,Android下載點這裡)     公費疫苗預約平台有哪幾種預約管道?   提供4種管道:   1.疫苗預約平台   2.健保快易通APP   3.攜帶健保卡前往藥局或各縣市衛生所預約   4.攜帶健保卡前往4大超商使用kiosk機預約     手機誤植該如何修改?   請您點選取消預約後,重新進行預約接種登記。     預約接種登記成功,忘記列印預約記錄該怎麼辦?   您可以利用簡易查詢功能,輸入身份證號、手機號碼後3碼年及圖形驗證碼,即可查詢預約接種記錄,查詢後可利用列印功能列印預約記錄,也可使用手機拍照。     系統可以查詢預約記錄嗎?   可以,您可以利用簡易查詢功能,輸入身份證號、手機號碼後3碼及圖形驗證碼,即可查詢預約接種記錄。     請問選擇施打站要如何看到施打站詳細地址?   選擇施打站後,主畫面會顯示施打站詳細地址。     為何選擇日期/時段卻出現「額滿」?   表示該日期/時段預約人數已額滿,請您改選擇其它日期/時段,謝謝!     已預約但發現日期/時段有誤,可以修改嗎?   當您預約成功後發現日期/時段有誤,可於當期開放預約期間內,於系統點選取消預約功能,取消疫苗預約後於開放預約期間內皆可重新預約。     已預約登記成功但忘記去施打疫苗,是否會再次發送簡訊提醒可再次預約登記?   系統會於每一輪意願登記截止後,發送簡訊給當期可預約接種的民眾,請您依簡訊通知於開放預約接種登記期間重新預約。     外藉人士進行意願登記出現「您的卡號錯誤或非本期開放登記對象[9999]」?   外藉人士請依下列判斷輸入資料:   1.若已至移民署更換新式居留證號(第一碼為英文),並且至健保署更換為新式居留證號健保卡,則以新式居留證號+新健保卡卡號進行意願登記。   2.若外藉人士已更換新式居留證號,但尚未至健保署更換健保卡,則仍以舊式居留證號+舊健保卡卡號進行意願登記。     已預約接種但預約當日無法接種,最快何時可以再預約接種登記?   若已預約接種,但預約當日未完成接種者,則需等候該輪施打期程整個結束後的下週二才會收到簡訊通知,才能再至系統重新預約接種。   以第二輪接種期程為例,施打期程:7/16~7/22,若預約7/16但當日因故未接種,則需等候至7/22期程結束後的下週二(7/27),才會到收簡訊通知,才能重新至系統預約接種。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7.28

  • 用「心」抗疫比以往更重要!

    文/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提供      摘要  因應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疫情,全國三級警戒持續延長,民眾應勤洗手、戴口罩,減少非必要外出,宅在家配合政府防疫措施及確保個人健康。     國際文獻及世界心臟聯盟(WHF)指出:心血管疾病是COVID-19患者常見的合併症,而心血管疾病患者感染COVID-19後,易有重症、高死亡率;及民眾對疫情產生恐懼導致心血管疾病的常規就醫及急症就醫急遽減少而加重病情甚至危害生命。因此,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呼籲民眾對疫情勿過度恐懼,疫情期間更應預防心血管疾病,做好自主健康管理;三高及心血管疾病病人應維持正常作息,規律服藥,不可擅自停藥,做好個人疾病控制。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葉宏一名譽理事表示,若發現心血管疾病發作徵兆也不能輕忽,不要避諱就醫,把握黃金治療時間,才能增加復原機會。     落實防疫護心,照顧自己也保護家人   提供防疫護心小秘訣,您也可為自己和家人做好健康管理,共同對抗疫情:   ● 落實防疫措施、做好自我防護:勤洗手、戴口罩、減少非必要外出,宅在家加強居家環境消毒。   ● 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均衡飲食、多喝水、每週至少運動5次,每次達30分鐘、避免菸害。居家運動可參考本署健康九九網站的「我家也是健身房」多媒體影音,跟著動一動舒展身體,維持心情愉快。   ● 三高控制:定期量血壓及血糖。   ● 確保個人身心狀況:睡眠要充足,情緒要平穩,採取適用的放鬆技巧,如腹式呼吸、音樂、泡澡等,若感到個人身心有壓力或焦慮,尋求家人或朋友協助或您的醫療照護團隊諮詢。   ● 按時服藥:遵照醫師處方服藥,切勿自行依症狀調整藥量或停藥;領慢箋患者可優先至社區健保特約藥局領藥或應用醫院藥來速方法取得。   ● 做好個人防護定期回診:可優先選譯社區診所照護,或健保署因應COVID-19之調整作為,可撥打指定之視訊診療醫療機構視訊診療門診掛號專線,或上網至指定之視訊診療醫療機構網頁掛號,約定診療時間,慢性病複診病人,經醫師評估病情穩定可採電話問診或視訊看診或居家電話看診服務。針對居家隔離、居家檢疫者或自主健康管理者,可聯繫縣市衛生局轉介至指定視訊診療之醫療機構,安排看診。     提高警覺心血管疾病發作徵兆   心臟病史的民眾,隨身攜帶病歷卡與緊急用藥以備不時之需。多留意自己或親友身體的變化,出現胸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噁心、冒冷汗、頭暈或暈厥等心臟病徵時,不要避諱就醫,另更年期女性可能出現氣喘、背痛等非典型症狀,很有可能是心臟病急性發作。記住中風症狀FAST口訣:臉部(Face)表情不對稱、雙手(Arm)力氣不一樣、或講話(Speech)變得不清楚,有任一症狀,記下時間點(Time)做好個人防護並快快就醫,避免錯失黃金治療期而造成遺憾。   參考文獻: 1. COVID-19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2. world-heart-federation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7.18

  • 止痛藥使用要小心,別忽視疼痛帶來的警訊

    文/聯合醫院    編輯/高芷瑩      摘要  疼痛,對現在人來說可能是一個很常見的狀況,不論是肌肉痠痛,更或者是跌打損傷等等,許多人可能抱持著去藥局買止痛藥吃,或者是吃普拿疼的想法,但止痛藥真的可以這樣吃嗎?     什麼是止痛藥?   止痛藥有分為單純止痛、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NSAID)及嗎啡類止痛藥。所謂的單純止痛就是指普拿疼,不具有消炎效果,雖然市面上相當容易取得,但需要注意一天的劑量不能吃超過8顆(4,000毫克),否則會有肝毒性的狀況發生。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大多都是處方藥,均需要醫師的處方才能獲得,所以通常不會有濫用的問題,另外需要注意此類藥品較容易有藥物過敏情形,如果有發生過敏的狀況需要記得是哪一顆藥品,之後醫生才不會再次開立相同的藥品導致過敏狀況發生。嗎啡類止痛藥通常用於癌症相關的病人,一般來說沒有管道可以隨意取得,也因為此類藥品副作用較強烈,一般不建議民眾隨意使用。     隨意吃止痛藥可以嗎?   疼痛可能是身體發出的警訊,如果只認為是痛而已而濫用止痛藥的話,很可能會錯過疾病的治療時間,導致病程拖延狀況發生。所以如果有疼痛情況,還是需要去看醫生,請醫生診斷之後開立合適的止痛藥。     什麼樣的族群需要留意止痛藥的使用?   普遍需要注意的有年長者及年幼者,而孕婦在使用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時也需要特別小心,當懷孕20周以後使用可能會對胎兒的腎臟有所影響,甚至導致胎兒死亡。另外,有些消炎止痛藥內含有磺胺類成分,如果對磺胺類成分過敏,或患有蠶豆症的患者不能夠使用,所以如果是上述族群,止痛藥還是不要隨意自行使用比較保險。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4.17

美醫誌粉絲團

顧問醫師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 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