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已經閒置10分鐘了,為您推薦其他文章!或點擊空白處回到網頁
搜尋異性戀共有3筆結果
文/高芷瑩 圖/傅暄閔 摘要 美醫誌特別企劃第二彈!這次要來聊的是何謂跨性別?近年來,從電視、網路上都可以看到關於跨性別的議題,相信最知名的事件就是因其氣質、行為較女性化,而被同儕霸凌最後不幸去世的玫瑰少年-葉永誌。在當時的年代,性別教育並不被受重視,因此當玫瑰少年事件發生後,性別平等浮上檯面,台灣人開始重視性別平等這件事,日後更是積極推動性別平等教育,只為避免再有同樣的遺憾發生,不要再有第二個玫瑰少年。 從小我們被灌輸、教育的觀念就是男生要剛強一點,女生要溫柔一點,而有的人在成長過程中就會發現他的行為與常人不同,明明是男生卻喜歡女生的東西,行為也偏女性化,玫瑰少年葉永鋕也是因為氣質較女性而被霸凌,藉由這起事件才讓人們開始意識到性別平等的問題。日前,台灣剛舉行了一場跨性別者遊行,近千人的參與,也讓人知道原來社會上還有這一群人在為自己的人生找到適合的出口,而我們又該如何去理解他們呢?他們又需要背負著哪些沉重的壓力及異樣眼光呢? 跨性別、性別認同是什麼? 在前篇的報導中,有和大家介紹到何謂性傾向以及LGBT(參考連結:【同志驕傲月特別企劃】教你了解何謂性傾向!別再為同性戀貼標籤,認同、理解才是最公平的對待),同樣的,這次也要先和大家說明什麼是性別認同及跨性別。性別認同指的就是認同自己所定義的性別,舉例說明:當出生性別是男生,但自己定義為女生,那你的性別認同就是女生。而跨性別者(T,Transgender)同樣是指當心理性別與生理性別不同,只是跨性別定義較廣,可以是自我性別認同、也可以是藉由手術來改變性別的族群,像是變裝、變性、性別酷兒或非二元性別人士等等都包含在其中。而性傾向又與跨性別無關,跨性別者的性傾向也有可能會是異性戀、同性戀及雙性戀。 跨性別者在探索自我的過程中,會出現的困惑及不安感遠比同性戀、雙性戀所得到感受更大,因其所需要了解的不單單只有性傾向而已,許多跨性別者都會經歷一段認同自己性別的時期,嚴重時甚至會對不屬於自己的生殖器出現厭惡感,因而尋求荷爾蒙藥物、性別重置手術來改變性別,心理及身體上都需要承受非常多的煎熬。然而就一般人來說,往往不能理解當靈魂被鎖在不同的軀殼裡,無法做自己的那種痛苦。 無關性別,人人都該被公平對待 在講求性別平等的時代,無論你的性別是什麼都應該被公平對待,但跨性別者除了要面對自我身心不一的情況,於職場、求學過程中,也容易因為行為、穿著打扮的不同被用異樣眼光看待。近期在荷蘭,一位跨性別者當上了比利時副總理,其政府表示:「我們看中的是她的能力,並不會因為她是跨性別者而有所不同。」此舉也讓更多人知道人人都應該尊重多元性別,無論是誰都應該被公平對待。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0.11.06
文/高芷瑩 圖/傅暄閔 摘要 美醫誌特別企劃,本次我們不說美容醫學,要來和ME粉們聊聊關於同志這件事。小編還記得先前看過一則男同性戀伴侶的廣告,一對年近半百的同性戀人,其中一名伴侶生病了,另一名伴侶卻因其身分在法律上不具有任何效力,而無法為他簽署任何醫療相關同意書,明明是最親密的人,卻無能為力,也讓人深刻的體會到同性戀者的無奈。在2019年,台灣正式通過同性婚姻法令,讓許多同性戀者都很有感觸,法律之前他們終於不再只是最親密的陌生人,成為真正的合法配偶,真正的一家人。 數十年來,同性戀者的身分往往不被認同、理解,所以當意識到性傾向有別於他人時,態度也較異性戀者低調,不敢勇於追愛,因為一旦被發現,可能就會得到歧視、不平等的對待。隨著社會風氣改變,全世界都在講求性別平等的年代,同性戀逐漸被人們了解,給予相等的對待。而台灣更是在2019年成為亞洲首個通過合法同性婚姻的國家,就觀念較保守的東方國家來說無非是一項創舉,更說明了台灣對於婚姻平權的重視,並藉由通過同婚,讓同性戀伴侶都能夠得到應該有的法律保障。 你了解自己的性傾向嗎? 若我們都能夠更了解同性戀,就可以發現其實同性戀者和一般人並沒有不同,只是在於他們剛好喜歡的是同性,但為何有的人會喜歡同性、有的人會喜歡異性呢?其實這和性別傾向大有關連,性傾向(sexual orientation)也稱作性取向,是指一個人被異性、同性吸引所產生的情感,當你喜歡的性別是什麼,你的性傾向就是什麼,舉例說明:當我是男性,我喜歡的是男性,那我的性傾向就是同性戀;當我是男性,我喜歡的是女性,那性傾向就會是異性戀。因此性傾向又有分為異性戀、同性戀、雙性戀等等的表現。現今則將女同性戀、男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者統稱為「LGBT」。 LGBTQIA包含的範圍不只有同性戀、雙性戀,另外還有像是認為自身的心理性別與出生時的生理性別不同時的跨性別者、對自己的性別產生疑慮的酷兒/疑性戀,以及不對任何男性或女性表現出性慾望,缺乏性衝動者的無性戀,而I雙性戀者又與B雙性戀者不同,此處的I是指雌雄同體,同時擁有男女性徵的人。 理解才是最大的關懷 我們沒有不一樣 比起異性戀者,同性戀者仍舊需要承受更多的壓力及眼光,現今社會風氣雖較過去開放,依舊還是會有少部分人不能理解同性戀者,並抱持著異樣的眼光看待他們。以往更出現同性戀基因、同性戀是疾病等等觀點,事後雖有專家針對這些言論做出說明,卻無法減少人們對於同性戀的刻板印象,外界的眼光、家人的不理解,都會使同性戀者更加壓抑內心,不敢面對最真實的自我。 2019年台灣成為亞洲第一個同婚合法化的國家,更是全球第二個通過同婚的國家,此舉除了讓世界看到台灣社會對於LGBT族群的理解,對於同性戀者們來說,同婚法令的通過不僅僅是得到社會認可,同性伴侶間能夠行使更多的實質權利及保障,在面對生老病死的課題上,不再是無能為力。 喜歡一個人無非就是被對方所散發出的氣質、外表所吸引,同性戀者也是如此,只是剛剛好和吸引他的那個人性別相同,如同歌手蔡依林的歌曲《不一樣又怎樣》歌詞中所說:「愛都一樣,不一樣都一樣,從缺憾找圓滿。」我們應該拋棄舊有觀念,跳出框架,接受多元想法,減少不友善的眼光,用同理心去看待,就能讓這個世界變得更有愛,讓不同性別傾向的人都能夠不再壓抑自我,活出自在人生。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的愛都需要被尊重與包容*
2020.10.30
文/翁嘉妤 圖/游捷安 現今性別平權的意識抬頭,各大品牌找來變性名模行銷的做法也備受好評,也成功引發話題。今年8月,知名女性內衣品牌維多利亞的秘密(Victoria’s Secret)首次聘用了跨性別模特兒,造成了時尚界不少轟動。香奈兒(Chanel)近期也首次找來變性女模Teddy Quinlivan拍攝CHANEL BEAUTY彩妝廣告,其精緻臉龐在使用口紅時,更是展現了超越性別的自信與美麗。 過去在民風保守的年代,國內有變性需求的患者可以尋求的資源不多,手術方式也相對較少,然而近年來隨著多元性別包容的社會風氣發展,以及醫療技術的進步,患者已經可以透過許多管道尋求協助。本期美醫誌就帶大家了解變性手術前,到底需要經過多少評估及準備,才能開啟那道閉鎖已久的大門。 事情沒這麼單純!性與性別其實複雜得很 在進行手術前,建議患者本身及其家長都可以先有基本的性與性別認知,才能夠展開溝通與理解的第一步。整形外科醫師沈秉輝表示,很多人會將變性者跟同性戀混淆,其實兩者是不同的類型。在性別方面可以大略分成以下幾個向量討論,做初步的認識,但須注意的是這些界定方式都不應該以狹隘的規範與刻板印象,去限制每個人表現身份的形態。 生理性別:表示天生的解剖構造在生物學上屬於男性或女性。 陰陽人:大多情況是來自於荷爾蒙的關係,造成可能同時有雙性性徵。其中真性陰陽人為同時擁有睪丸及卵巢者,身上同時有XY與XX染色體,其他皆為假性陰陽人,多數假性陰陽人是因為荷爾蒙影響,使原本生殖器發育有缺陷,因此讓外生殖器看起來與常見樣貌不同。 心理性別:個體主觀上認為自己是男性或女性的心理認知。 性別傾向:指喜歡對象是同性、異性或雙性。 異性戀者:只會對與自己性別不同的人產生性慾或愛慕。 雙性戀者:不只對單一性別會產生性慾或愛慕。 無性戀者:認為他人缺乏性吸引力,或是毫無性慾者。 外顯性別:社會觀感的性別,例如娘娘腔、男人婆。 據統計指出,每6個男變女的患者,其選擇的伴侶卻是女性,可能會有傳統觀念認為「如此一來何必特地變性成女人,去喜歡女性?」,沈秉輝醫師解釋,由於這些身份都是獨立的,因此可能會有並非單純有跨性別需求的情形,例如患者生理性別為男性,心理性別卻是女性,性別傾向也是喜歡女性,所以進行變性手術的目的是為了變成女同志,這種情形也相當常見。 由此可見,我們並不用著重在分類每一種現象及傾向,去為每一個人的行為表現下定義,因為性與性別之間,有非常多元、寬廣的可能性。跨越狹隘的分界線,多一點體貼、尊重與包容,才是人際相處間最佳的潤滑劑。 精神診斷書不僅保障患者 也保障醫師 根據中華民國法律規定,變性手術者須年滿20歲才可進行手術,但法律規定僅為基本門檻,沈秉輝醫師表示,變性手術本身是不可逆的手術,因此術前需要經過非常嚴謹的考量。通常變性手術術前,需要有兩位精神科專科醫師為患者做長期評估,一般需要兩年以上的時間,實際評估期則是視患者的情況而定,評估的主軸為「認為該名患者是否適合用另外一種性別生活」。初期精神科醫師也會使用荷爾蒙治療,幫助患者先適應另一種性別的生活,確認後醫師才會開立診斷書,後續則由整形外科醫師進行進一步評估的動作。 雖然法律沒有規定一定要有精神科醫師的診斷書才能進行手術,但沈秉輝醫師指出,由於變性手術是不可逆的手術,若患者並非有充足的準備及完整的心理調適,貿然進行手術只會釀成一場悲劇。此外,沈秉輝醫師也建議,患者在術前最好取得家長的支持,因為變性手術後的生活可能並非如同想像中一帆風順,包括術後的復健相當漫長外,人際關係也有許多挑戰必須面對,因此家人的鼓勵及陪伴更顯重要。除了兩張精神科醫師的診斷書外,部份整形外科醫師也會需要家長同意書,才能開始規劃手術。 拋開舊有成見 韋伯字典提供你They的新定義 今年9月,美國權威字典《韋伯字典》(Webster's Dictionary)在推特上表示,過去大家所知道的代名詞「They」,現在將出現一個全新的用法,可以作為單數,用來指稱非二元的性別認同者。有些人可能覺得不太習慣把They當單數用,但其實早在美國華盛頓特區、紐約、加州等地,都有提供身分證件上的X性別註記。雖然《韋伯字典》只是認同這樣的用法,可是我們也不難看出隨著社會的變遷,語言也從中變得更溫柔,更廣義。希望未來有更多有變性需求的患者,跟著They這個單詞一起,勇敢邁向轉變的第一步。 諮詢醫師:沈秉輝 現職: 昕彤診所院長 學經歷: 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畢業 臺北榮民總醫院外科住院醫師 桃園榮民醫院外科系總住院醫師 臺北榮民總醫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 臺北榮民總醫院整形外科美容中心主任醫師 國立陽明大學外科系臨床講師 國立國防醫學院醫學系臨床助理教授 中華民國外科醫學會會員 中華民國整形外科醫學會會員 中華民國美容外科醫學會會員 中華民國燒傷學會會員 亞太整形美容醫學會會員(Oriental Society of Aesthetic Plastic Surgery) 國際整形美容醫學會會員(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Aesthetic& Plastic Surgery)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19.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