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美整形

美醫誌 ME Media:亞洲醫美整形新媒體|豐富資訊輕鬆查醫病溝通零距離

搜尋集體創傷共有2筆結果

  • 梨泰院推擠意外,怎變成創傷性窒息大型死亡現場,與死神搶人關鍵6分鐘

    文/陳旻毓 圖/翁嘉妤      摘要  不曾想南韓首爾這個已經是相當進步的國家,會發生在人潮中,站著活活被擠死的憾事,但這樣的荒謬慘案卻發生在一個萬聖節晚上的狂歡,一條位於梨泰院三米二巷弄,造成156人死亡,我們到底從這場意外學到了什麼?     人潮中站著推著走,擠到缺氧吐血昏迷,創傷性窒息搶救艱難   10月29日是許多人心裡抹不去的痛,事發至今死亡人數已攀登至156人,傷者151人,據外媒報導,參與急救的韓國醫師李範錫(音譯)這麼描述:「傷者當中許多人流著鼻血,我嘗試進行心肺復甦術時,看到血液從他們嘴裡湧出。」,「大部分的人根本不是踩踏至死,而是被推擠著活活窒息而死。」這場悲劇來得太突然,是意外還是人禍,沒有人能定論。   「什麼是創傷性窒息(traumatic asphyxia)?」在急診服務的兒科醫師吳昌騰指出:「人類的肺部是個彈性容器,一般來說相當堅固,除非尖銳的穿刺傷和鈍器強力重擊,否則很難把胸廓構造破壞掉;但在人擠人、人壓人甚至是人堆人的情況下,來自人群四面八方的壓力使人們難以呼吸。醫學研究顯示,一般成年人胸腹部受到40kg至50kg,較強壯者受到80kg至100kg的壓力時,就有可能導致死亡,何況我們從現場照片看,是有多人疊在一起!」   吳昌騰醫師說明:「我們的肺部是需要空間來擴張,當受害者的胸腔受到強力壓迫時,由於這時肺不能舒張,也就無法吸入空氣。當受害者無法呼吸,他們會迅速呼吸困難、窒息,進而引起心跳驟停。」而進入心跳驟停後這6分鐘是我們跟死神搶人的最後倒數計時,也是為什麼這麼多人喪命的主要原因。   這次的慘劇也可認為是壓迫性窒息(Compressive asphyxia)。壓迫性窒息主要原因是胸部遭重力壓迫,導致無法呼吸,縱使周遭有氧氣也法進行氣體交換。     照片來源:翻攝自推特/@ha_hello__     「人群推擠」的潛在危險性,被擠壓超過30秒可能失去意識   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引述英國薩福克大學教授史提爾(G. Keith Still)曾在2021年美國休士頓Astroworld音樂節發生10死的推擠事件後指出,「人群推擠事故相當於一大群人一起跌倒,若是空間不足,人們就無法起身。推擠力量大到能彎曲鋼鐵,受困民眾極難喘息;更可怕的是,在人群推擠事故中即使沒有倒地,光是站著就可能被活活悶死,肺部沒有足夠的擴張空間,大約30秒就可能失去知覺。」   史提爾對此也提到,「在上方和下方都是人的情況下,肺部沒有足夠的擴張空間,人們將難以呼吸,約6分鐘後就陷入壓迫性窒息,形成人群推擠事故中的死因。在人群推擠導致跌倒時,人們試圖站起身,在推擠中手腳扭曲糾纏在一起流往腦部的血液愈來愈少,人們不是因為恐慌而死,而是因為瀕死而恐慌。」   「當整個人群都倒在一起,如果又是在一個狹窄的空間裡,倒下的人們就有可能站不起來了,這時,這群人們幾乎沒有逃跑的空間。」這樣的情境下,因窒息導致的心臟驟停,雖然高品質CPR心肺復甦術是第一時間要做的。但是,如果心臟驟停10分鐘以上,搶救成功率幾乎為零。這也是為什麼梨泰院這次死傷這多人的原因。     照片來源:路透社     人潮密度太高致意外發生,南韓政府尚未發表道歉聲明,令人扼腕   研究數據顯示在人群達到一定密度時,即使不移動也可能造成意外事故。當人群密度大於每平方公尺4到5人時,人群之間的壓力,就可能會導致像多米諾骨牌效應般的倒塌。而當人群密度接近每平方公尺9人時,人群之間的壓力,本身就可能造成壓迫性窒息。   一旦在人潮中開始感受到壓力,感覺兩邊肩膀或身體的好幾個地方都受到碰觸,這已是趕緊逃命的警訊。然而,如果已是動彈不得的處境就要站穩腳步,努力不要跌倒,而且別把背包放在地上,造成任何可能導致自己或他人跌倒的障礙。     韓國梨泰院事件的遺物有258件衣物 照片來源:路透社、美聯社   韓國梨泰院事件的遺物有256雙鞋 照片來源:路透社、美聯社     截至目前為止,韓國政府與理應維護公共安全的南韓官方高層,包含親自去到事故現場的南韓總統尹錫悅,至今卻沒有任何道歉,彷彿發生憾事與政府無關。相關善後措施也被批評濫用稅金,不傾聽民情,受到選舉左右等負面評論。即使梨泰院的萬聖節活動是當地自發性舉辦的慶典,沒有任何主辦單位,目前也未見有任何單位可能出來負責,對商家來說更是嚴重的打擊;然而逝者已矣,生者如斯,當傷害已經發生,我們只能祈禱傷者早日康復,願家屬得著安慰,願此地得著安寧。     資料來源: 1.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investigations/interactive/2021/what-happened-astroworld-travis-scott/ 2.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world/2022/10/29/seoul-halloween-crowd-crush-surge/ 3. 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PerDoctor/     延伸閱讀 文章|梨泰院推擠致死事件,「替代性創傷」蔓延,全國陷入集體創傷 影片|有好事不會來找我!諮商心理師該怎麼排解負面情緒?特殊技能像「廟公」能一眼看穿人心思?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2.11.02

  • 梨泰院推擠致死事件,「替代性創傷」蔓延,全國陷入集體創傷

    文/陳旻毓 圖/翁嘉妤      摘要  韓國首爾上週末10月29日晚間,著名景點梨泰院湧入超過10萬人,歡慶萬聖節活動。誰都沒想到這麼一個熱鬧的節日,位於梨泰院漢密爾頓酒店外,竟有一處巷弄,發生推擠致死意外,人擠人、擠死人,成為超過156位死者的斷腸路。     群聚效應埋下意外導火線,死亡巷道湧進上千人流,推擠意外瞬時發生   梨泰院鄰近美軍基地,常有外國人士出沒,形成了此地特殊文化,吸引每年眾多遊客前往萬聖節活動,又是著名約會地點,經常許多民眾前往慶祝;今年萬聖節更是南韓第一次口罩解封後的節慶,自然湧入大量人潮,從地鐵出站後就開始壅塞。   意外發生在晚間10點多,現場派出超過400名以上警力與消防救護隊伍前往救援並疏散人群,但仍因死傷者多半為推擠導致胸腹腔窒息乃至出血的緊急狀況,現場沒有救援設備,且幾乎無法從人群中運送出窒息患者。人群都擠在一起毫無空隙,即便有許多路人勇敢捲起袖子做CPR協助救援,但仍多半回天乏術。     照片來源:TANJUNG/AP 攝影師:LEE JIN MAN     急性創傷壓力影響現場民眾,令恐懼放大數倍,罪惡感纏身   從網路社群眾多網友提供的現場畫面中,我們可以看到滿地的死者與正在接受CPR的傷者。在推擠過程中,旁邊的人尖叫吶喊,窒息者可能就在身邊死去,哀戚的畫面令人恐懼。集體面對死亡恐懼的情況下,倖存者很有可能患上PTSD壓力創傷症侯群,也是創傷後壓力疾患。(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同時,目睹悲劇發生的人們,包含現場救難人員與受難者身邊的朋友、家人等,以及因媒體傳遞,透過新聞媒體觀看相關事件的民眾也可能受到創傷,這樣類似感染受害者感受的創傷,統稱為替代性創傷(vicarious traumatization)或次級創傷(secondary traumatic stress)。     替代性創傷不是指單一事件的創傷,它是對於一個過程,包括我們如何被影響,以及對這些影響所產生的反應與防衛機制,例如感同身受的悲痛、憤怒、麻木與失落感,影響助人者的自我認同、價值觀、心理需求、信仰、以及個人記憶等。若發生這樣的狀態卻持續不察覺與適當因應,可能進一步導致憂鬱、焦慮以及身心耗竭。     照片來源:THE NEW YORK TIMES 攝影師:CHANG W. LEE     替代性創傷陰影壟罩生還者,自我厭棄與懷疑   替代性創傷的影響包含注意力低落、精神萎靡、頭痛、胃痛、食慾不振、易受驚嚇、失眠、做惡夢等類似高度壓力的反應。在心理方面出現強烈的負向情緒,例如憂鬱、無助、愧疚、罪惡、憤怒,質疑社會公義等。   同時也會出現罪惡感、自我懷疑、對社會悲觀、不信任、或是喪失同理心;這段時間可能出現易哭、易怒、難以忍受強烈的情緒、焦慮不平靜的狀況;一旦超越負荷可能轉變成焦慮症、憂鬱症、躁鬱症等。   其實,若能透過心理急救的介入方式,能緩解創傷初期的症狀;可請求親密家人、好友陪伴;傾聽當事人需求給予適當協助、不過度詢問事件細節、盡量避免接觸刺激新聞畫面等等。     照片來源:新華社     災難後的心理重建的,陪伴與放鬆,幫助初期創傷釋懷   出現替代性創傷的民眾,由於比較創傷當事人所顯現出的症狀較微弱,容易被忽略,我們能做到的就是大量陪伴,讓傷者走出這次關卡,若是在溝通時感到不安,也可求助醫師或心理諮商協助。   在面對心緒不寧時,可練習腹式呼吸來幫助放鬆,也使得自己更容易入眠保持睡眠品質,持續維持生活平衡,珍惜當下;也可藉由這次的意外衝擊重新排序人生價值,同時不要放棄接觸社會,建立互相支持的社會網絡,彼此陪伴,走出創傷枷鎖。       延伸閱讀 文章|強震後經常有「地震幻覺」?看到災情報導就難掩焦慮?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心理調適 影片|心理諮商開箱!瓶頸期超焦慮也可以去諮詢?原來這些都是免費諮商資源!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2.11.01

美醫誌粉絲團

顧問醫師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 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