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美整形

美醫誌 ME Media:亞洲醫美整形新媒體|豐富資訊輕鬆查醫病溝通零距離

搜尋容貌焦慮症共有4筆結果

  • 我家小孩有容貌焦慮?小學生開美妝直播?認識絲芙蘭孩童現象

    美醫誌編輯部報導      摘要  在社群媒體的推波助瀾下,人們對於外貌的追求已是一種日常現象,但你是否發現這些美妝社群分享者的年齡已經越來越年輕呢?近年國外新興的名詞「絲芙蘭孩童」,意指小學生在下課後會到美妝保養品連鎖店Sephora購買高額的化妝品、保養品,也學著拍攝社群影片分享,成為同齡人中的自媒體傳播者。為什麼孩子這麼小就開始在意外貌,不惜花費大量金錢、時間呢?這樣的狀態是否代表容貌焦慮的年齡層正在逐漸降低?身為家長又該如何與孩子溝通呢?讓我們一起來認識這個現象吧。     未成年化妝太早熟?你身邊也有「絲芙蘭孩童」嗎?   當自媒體盛行,社群平台變成每個人經營自我形象的最低門檻,「絲芙蘭孩童」就出現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絲芙蘭」音譯於國外美妝保養品連鎖店Sephora,指的是孩童在下課後會到絲芙蘭購買化妝品、保養品,勇於展現自我的孩子更會拍攝影片,將自己的美妝保養技巧分享給觀眾。   這些熱衷於美妝保養的「絲芙蘭孩童」往往需要大量的彩妝用品或是高貴的保養品,這些龐大的消費金額並非孩童能負擔,只能尋求父母支援或是把零用錢拿來偷偷購買,但為什麼這些孩童會這麼追求外在容貌的形象呢?這是一種容貌焦慮的表現嗎?   針對「絲芙蘭孩童」的表現,林佳瑾諮商心理師認為,這其中存在著心理與社會因素的綜合因素,青少年使用社群媒體的普及性變高,許多短影片很多都是分享自身的化妝保養技巧,有時候這樣的流行文化,可能是這些孩童追尋潮流的一個展現,也可能是他們內在對於自我探索的需求。這些年輕的「絲芙蘭孩童」會想要透過模仿家裡的成員、手足或者是他們的偶像,並用自己的好奇心去創作的彩妝藝術,呈現自我價值的認同,與藝術創作有點類似,不見得全然是容貌焦慮。   在未成年階段,孩童們的內在會有「歸屬感」的需求,歸屬感通常會從同儕認同而來,若是完全跟不上話題,往往就會被孤立在群體之中。林佳瑾諮商心理師指出,這些孩童的自我認同與歸屬感,是建立心中安全感很重要的一個方向,家長可以不用過度往負面方向解讀。     社群媒體加速了「絲芙蘭孩童」的誕生   絲芙蘭孩童增加的原因,與社群及修圖軟體盛行有著不可分割的原因,現今有各種不同的App和方便的社交平台可以使用,我們在網路上看見大部份都是精修後的圖像,但孩童在自我成長的過程中,他們的形象還沒有內定的時候,容易產生恐慌與焦慮,而精修過的圖像容易使人陷入完美容貌的誤區中,好像所有人皮膚都很好、容貌長相特別完美,過著精緻閃耀的生活,但其實沒有人是完美的,我們不應該過度依賴網路,從而產生了非理性的執著。   社會結構的改變,化妝已經是普遍的日常習慣,這些唾手可得的保養美妝產品、隨處可見的藥妝店、網路上大量的彩妝保養影片,都會不斷帶給人們強烈的刺激。     對自己的外貌缺乏自信?難道我有「容貌焦慮」嗎?   當我們出門的時候,會過度的擔心自己的一些小缺陷,害怕別人注意到那一點點的不完美,於是花了很多時間在整理儀容,甚至對自己的形象抱持負面評價。林佳瑾諮商心理師指出,其實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容貌焦慮,但當這樣的焦慮已經影響我們的生活、工作時,如果你已經過度的擔心容貌,並且為此感到害怕,從而讓自己受到強烈的影響,這便有可能是「身體臆形症」(Body dysmorphic disorder,縮寫:BDD)的表現。   林佳瑾諮商心理師進一步表示,身體臆形症代表已經不只對自己的容貌感到自卑,而是過度在意容貌到影響到正常生活的程度,例如已經吹毛求疵到覺得臉部不對稱,或認為他人總是在批評自己的外貌等,但其實從現實情況來看,臉部自然是無法完全對稱的,也沒有人會比你更在意自己的容貌。身體臆形症的患者便會像例子中一樣,會對自己的外貌產生較多的臆想,臆想之嚴重到最後完全出不了門,並因此感到情緒低落、食慾不振,有些人甚至會出現自殘傾向,並產生自殺的念頭,建議立刻到精神科就診,搭配藥物、認知行為、心理諮商等方式治療。除此之外我們可以也可以透過身體臆形症測驗,去了解自己是否有容貌焦慮的傾向,盡早進行治療。   身體臆形症測驗:https://bddfoundation.org/information/do-i-have-bdd-test/     你家也有絲芙蘭孩童嗎?   當發現家裡孩子對於外在容貌過於執著,儼然成為「絲芙蘭孩童」時,家長若是在這個時候去指責孩子,可能會使得親子關係陷入僵局,林佳瑾諮商心理師提供以下幾個步驟,來幫助家長與孩子建立良好的溝通渠道:   1.詢問開放式的問題,理解動機   引導孩子主動表達自身想法,了解其想接觸保養品與化妝品的原因,例如是因為同儕認同、自我追求、藝術創作,還是對於外在容貌的恐懼。家長不應預設立場,認為這種情況一定是負面的,否定孩子想這麼做的理由。   2.指導正確的保養護膚步驟   引導孩子認識彩妝保養品的優缺點和使用方式,了解過度刺激皮膚可能會造成的傷害,建立正確的衛教知識。   3.理解並尊重   若是已經提供正確的保養知識,並妥善建立孩子對於容貌追求的健康觀念,孩子依然希望能追求自己的理想,建議不妨也抱持開放的心態,對孩子的選擇表示理解並尊重,引導他建立自信,學習接納自己所有的一切。     緩解容貌焦慮的方法   容貌焦慮是現今社會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林佳瑾諮商心理師指出,想要擺脫容貌焦慮,要先減少對於外表、容貌類社群媒體的依賴,並逐步改變自身的生活習慣,例如減少化妝的頻率,測試不化妝是否真的會對生活造成強烈的影響,慢慢扭轉自己對於完美容貌的執著,試著挖掘出自身除了容貌外的獨特性,逐步地接納自我,相信每個人都有能力成為自己喜歡的樣子。     諮詢專家:林佳瑾諮商心理師    學經歷: 離岸風電產業外聘HRD顧問 讓狂人飛教育教育科技產品RD 主導開發AI人才分析各項度與生成學習計畫系統 光學儀器產業HRD 耕心療癒心理診所心理講師 希望心靈診所心理講師     延伸閱讀 文章|你被洗腦了嗎?認識心理操縱手法,原來「這種課程」不合理! 影片|青少年過度在意外表,原來不一定是容貌焦慮?你做過身體臆形症測驗嗎?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5.03.11

  • 青少年過度在意外表,原來不一定是容貌焦慮?你做過身體臆形症測驗嗎?

    美醫誌編輯部報導       青少年過度在意外表,原來不一定是容貌焦慮?你做過身體臆形症測驗嗎?   經歷聖誕節後,跨年活動也將隨之而來,社群媒體上充滿許多年輕族群參加各種活動,精心打扮的照片或影像,但是有些裝扮或修圖後的模樣,竟然已經讓家長認不出這原來是自家小孩了?為什麼青少年們會這麼追求想中的外貌呢?先等等,你聽過「絲芙蘭孩童」嗎?這個詞來自於國外的小學生,在下課後會到絲芙蘭購買所費不貲的化妝品、保養品,甚至拍攝影片分享自己的美妝保養秘訣。為什麼小孩會這麼小就開始在意外貌?還花費大量時間、金錢鑽研呢?這真的是「容貌焦慮」嗎?家長又該如何與孩子溝通呢?先別一味責怪、否定孩子的想法,不妨好好坐下來看看今天的《Ariel聊心室》吧!   身體臆形症測驗: https://bddfoundation.org/information/do-i-have-bdd-test/     各節重點: 00:00 精彩片段 00:41 什麼是「絲芙蘭孩童」? 01:01 絲芙蘭孩童是容貌焦慮的表現? 01:57 絲芙蘭孩童逐年變多的原因 02:55 容貌焦慮與身體臆形症 04:14 給絲芙蘭孩童及其家長建議 05:05 練習緩解自我容貌焦慮的方法       諮詢專家:林佳瑾諮商心理師    學經歷: 高雄醫學大學諮商心理研究所碩士 高雄市政府警察局心理輔導諮詢委員 耕心療癒診所心理師 希望心靈診所心理師 國防部海軍艦隊及陸戰隊指揮部講師 國防部空軍第一後勤指揮部講師 高雄市勞工局職涯發展講師 高雄市社會局培訓講師     延伸閱讀 文章|害怕變老?初老心理學帶你回顧個人的「人生任務」階級表! 影片|我就爛!不想努力是因為「習得性無助」心理?原來躺平很合理?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4.12.30

  • 「容貌焦慮」是醫美廣告的鍋?中國有意擴大監控,以後這些詞通通不能說!

    美醫誌編輯部報導        摘要  俗話說「一白遮三醜」、「世界上沒有醜女人只有懶女人」。但……這些是真的,還是也是被光鮮亮麗廣告所日漸推崇的大眾審美觀念呢?在探討這之前,中國官方已準備伸手限制廣告內容範圍。     有鑑於中國消費者協會收到的官網投訴數據逐年增加,醫美的不實宣傳被認為是最大,也最嚴重的問題。繼娛樂產業、遊戲產業等祭出規範整治後,中國大陸官方現打算針對醫美產業進行擴大規範與監控,於2021年8月27日,中國市場監管總局起草了《醫療美容廣告執法指南(徵求意見稿)》向社會尋求反饋意見,並於2021年9月26日截止。   其中內容將針對所認為的十項醫療美容廣告問題將給予重點關注:   中國大陸針對以下醫美廣告內容將給予重點打擊   (一)違背社會良好風尚,製造「容貌焦慮」,將容貌不佳與「低能」「懶惰」「貧窮」等負面評價因素做不當關聯或者將容貌出眾與「高素質」「勤奮」「成功」等積極評價因素做不當關聯。   (二)違反藥品、醫療器械、廣告等法律法規規定,對未經藥品管理部門審批或者備案的藥品、醫療器械作廣告。   (三)宣傳或者含有未經衛生健康行政部門審批、備案的診療科目和服務專案等內容。   (四)宣傳診療效果或者對診療的安全性、功效做保證性承諾。   (五)使用患者名義或者形象進行診療前後效果對比或者作證明。   (六)利用廣告代言人為醫療美容做推薦、證明。醫療美容廣告中出現的所謂「推薦官」「體驗官」等,以自己名義或者形象為醫療美容做推薦證明的,應當被認定為廣告代言人。   (七)以介紹健康、養生知識、人物專訪、新聞報導等形式變相發佈醫療美容廣告。   (八)生活美容機構等非醫療機構開展醫療美容廣告宣傳。   (九)對食品、保健食品、消毒產品、化妝品宣傳疾病治療功能或者對保健食品之外的其他食品聲稱具有保健功能。   (十)其他違反廣告法律法規規定,嚴重侵害群眾權益的行為。     醫美廣告已融入日常,被認為對審美標準與消費觀念造成影響   根據中國人民日報於2021年9月14日發布的消息,內容提及醫美廣告在各個公車站台或各個社交網站或內容平台上曝光,認為廣告只強調「無痛」、「微創」、「立刻看到效果」,卻並未說明其可能有的風險與後遺症,或是將好看的樣貌與「勤奮」或「成功」做聯想,容易誤導消費者。   除此之外,中國人民日報亦提及,近年民眾過於追求體態纖瘦、白皙皮膚也可能與廣告脫離不了關係,為此中國市場監管總局便會再針對醫美廣告內容提出細項要求。     不能放術前術後照,須避開「保證性承諾」   除了須避免容貌與個人特質的不當,使用患者的名義或形象發布術前術後的效果對比照片也被視作NG。此外診所也需避免宣傳診療效果,像是做出安全性或功效這類的保證性承諾。   ➦ 加拿大竟然有黑心整形醫師,擅自將患者照片公開到社群媒體上宣傳?來看看是怎麼回事! 影片連結:再有黑心整形醫Po病患隱私照!個人權益如何保障?     容貌焦慮與大眾審美   容貌焦慮與大眾審美,真的會受醫美廣告影響嗎?   想變得好看是許多人會有的想法,人本來就會對於美醜有自己的喜好,世界上也沒有容貌100分的人。但畢竟現在是資訊爆炸時代,民眾取得資訊的管道增多,過程也變得容易,人們可以很輕易窺探他人「塑造」出來的生活與個人形象。而資訊繁多的內容,便會讓人覺得一切都如此容易,並有錯誤的認知,認為「大部分的人」都是這樣。   然而就如同我們對外,以及與自己獨處時有多種面向,只透過片面的內容就獨斷判定是很危險的,且醫美廣告畢竟還是商業宣傳,對於療程的暴露也並非全面,人們可能會因一時的潮流而使某種療程變的熱門,也可能會因某種療程反覆出現在面前而產生想要整形的想法。   在先前的報導中我們也有提到,若透過外在行為去緩解焦慮,往往只會讓症狀擴大且變嚴重,外貌的美也並非永久,唯有建立起心裡的安全堡壘,給予自己適時的肯定,讓身體與心理維持在健康狀態,自然就是美得獨一無二。       延伸閱讀 文章|停不下來的整形癮!淺談整形成癮與心理健康的關係 影片|整形真的能緩解容貌焦慮嗎?用修圖軟體竟是整形成癮前兆!?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10.08

  • 停不下來的整形癮!淺談整形成癮與心理健康的關係

    美醫誌編輯部報導    摘要  愛美是人的天性,不分男女透過微整或整形手術改善外觀美貌,已是一件普遍的事。然而,有人願意砸大錢,一整再整,國際上就曾發生過度整形或重複整形,導致毀容或死亡的案例。中國年僅十六歲的網紅自十三歲起經歷整形手術上百次,即使整形手術會有風險,卻欲罷不能、停不下來!成癮與心理因素息息相關,美醫誌帶你認識難以抗拒的癮,別讓成癮整形誤了美麗,也傷害了身心健康。     「美」該由誰來定義?   由大陸女星趙薇所監製的首部女性獨白劇《聽見她說》,首集《魔鏡》內容即講述現代女性患有「容貌焦慮症」的故事,在這個看重顏值的年代,容貌美醜已然是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標準,當被他人認定你長得美,你的自信心就會上升,反之,若被判定你長得醜,他人的言語會讓你變得痛苦、自卑,因而對容貌產生焦慮感。但並非人人都有著能夠與美麗自信劃上等號的姣好容貌,因此為了讓容貌看起來更符合時代的審美觀,就會採用化妝手法或是選擇醫美整形手術去做調整。       圖片來源:微博@騰訊視頻聽見她說     但使用化妝或是醫美整形就可以減輕容貌為你帶來的焦慮症嗎?在韓劇《我的ID是江南美人》中女主角就是因年幼肥胖遭到霸凌,做了整形手術,成為人人稱羨的校園女神,卻也因為整形讓她擁有人工美女、整形怪物的稱號,變美的同時,其內心更需要去承受外界的言語霸凌,究竟愛美有沒有錯呢?     整形成癮多與「身體臆形症」有關,屬強迫症,合併憂鬱症或焦慮症   愛美不是錯,適度的愛美都能達到心滿意足的效果。因為沒有完美無暇外貌,所以美顏相機、濾鏡功能大放異彩,基本上已成為大家手機裡的標配。透過微整或整形手術,也能有效改善自己身體不滿意的地方,有些多次整形者,一次又一次的歷經整形手術,還是無法達到自我滿意,只能無限循環的進行整形。精神科醫師陳柏豪表示,期待自己變得完美,而採用整形手術的人,有些人是為了解決現實事物,但透過多次整形仍無法解決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困難,也可能是受到心理層面的影響,例如焦慮症、社交恐懼…等。           整形成癮多與「身體臆形症」(Body Dysmorphic Disorder,簡稱BDD)有關,患者過於放大或執著於自我察覺身體某些特定缺陷,出現強迫性的重複行為,而造成日常功能障礙。「身體臆形症」在《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簡稱DSM)》是屬於強迫症的類別,通常會合併憂鬱症或焦慮症,高達九成的人患有憂鬱症,七成的人患有焦慮症,也會造成強迫的行為。現在精神醫學並未將它劃分成先天或是後天原因,需從生理、心理、社會三方面共同評估。有些患者可能是先天基因造成容易焦慮的狀況,而影響社會適應能力,加上後天抗壓力較低,先天生物脆弱性強烈,就容易導致類似症狀出現。     心理壓力及心理受創,易造成情緒焦慮,誘發成癮行為   在心理影響層面,有各種不同的狀況,有些事物容易成為上癮的原由,例如酒精成癮、購物成癮、性成癮或整形成癮…等,大多是心理壓力或是心理受傷而產生的情緒事件,投射在某種物品或行為上,以減緩心理上的痛苦,減少情緒焦慮。成癮的患者會透過某種行為來緩解當下焦慮,利用重複的行為降低內在的焦慮感受。甚至有些人會在重複某種行為後而忘卻原始原因,而成為儀式化的行為。   從心理學上,一個人喜歡整形的上癮程度並沒有程度之分,雖然網路上有分成單純想美容變漂亮類型、外貌缺陷型、敏感多疑型、或是要求過高型…等,但精神醫學手冊(DSM)未對上癮行為的程度進行分類。一般可透過自我檢示方式察覺是否有上癮狀況—檢測接受整形行為後生活或情緒上是否有受到主觀性的改善,例如,在整形之後,主觀上是否覺得生活變得美滿又幸福?若整形手術後,自我愉悅感在短期內即消失,且焦慮感愈來愈高,急切的需要再進行整形手術,還會伴隨胸悶等生理反應,就可能是整形成癮了。     並非人人都有強迫症,緊張時也易產生類似的重複動作   每個人在緊張狀況下,可能會出現特定的反覆動作或行為,但並不構成強迫症。強迫症定義需包含持續足夠的時間,及造成重大功能的損失。嚴重者會影響生活作習,例如無法正常就學、正常上班。日本就曾出現案例,患者認為自己身上有某種難聞的味道,導致患者離群索居,閉不出戶。   強迫症主要由「意念」及「行為」構成,有某種意念時就會產生相對應的行為來緩解焦慮。臨床上強迫症表現出來的類型眾多,例如:勤洗手、反覆確認門鎖是否關好、瓦斯是否關好…等,性行為後的不潔感,需重複洗好幾次澡,而造成皮膚受傷,都是強迫症的行為表現。     雙管齊下—心理及藥物治療強迫症   強迫症患者可透過心理治療進行探索,但若症狀嚴重影響個人角色或是生活功能,也能搭配藥物進行緩解。成癮者或是符合身體臆形症診斷的患者,常合併憂鬱症及焦慮症,使用抗憂鬱症藥,能有效減緩症狀。若患者造成人際關係困難或社會功能受損時,需提早就醫治療。           繁忙的生活步調,容易讓現代人產生情緒壓力,心理學家林佳瑾建議深層探尋內在的需求及議題,若僅用外在行為緩解焦慮只會擴大症狀。學習覺察自我情緒,提供自己一個安全的時間及空間與情緒共處,調整自己的生活模式,能夠有效緩解外在的壓力。成癮行為是為緩解自我焦慮的一部分,出現成癮行為的患者較難察覺自我狀態,身為家人及朋友請保持溫柔的態度,並陪伴患者尋求精神科醫師的專業協助,遠離成癮糾纏。     諮詢專家:林佳瑾諮商心理師    學經歷: 離岸風電產業外聘HRD顧問 讓狂人飛教育教育科技產品RD 主導開發AI人才分析各項度與生成學習計畫系統 光學儀器產業HRD 耕心療癒心理診所心理講師 希望心靈診所心理講師       諮詢醫師:陳柏豪醫師    現職: 耕心療癒診所 醫師 學經歷: 台灣精神專科醫師 高雄長庚精神科總醫師 高雄長庚精神科住院醫師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     延伸閱讀 影片|整形真的能緩解容貌焦慮嗎?用修圖軟體竟是整形成癮前兆!?  影片|半夜睡不著覺?當心安眠藥讓你夢遊大吃!醫師告訴你這樣才叫失眠!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3.09

美醫誌粉絲團

顧問醫師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 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