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已經閒置10分鐘了,為您推薦其他文章!或點擊空白處回到網頁
搜尋Line共有4筆結果
文/林聖錡 圖/翁嘉妤 摘要 COVID-19新冠肺炎在全世界疫情仍然嚴峻,台灣也不例外,醫護人員也疲於奔命照顧各式各樣的病患,醫療系統似乎像塞車般難以找到順暢的道路,許多的流程及檢驗、繁瑣的管理系統導致醫護出現過勞的狀況,不只是在疫情發生的當下,這已是長久以來累積的問題。面對病患暴增、醫護人員短缺的情形,如果沒有新的變革,醫療系統就會崩盤。因此運用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和資通訊科技來達成智慧醫療、精準醫療等醫學技術的發展就變得非常重要,遠距醫療(Telemedicine)就是其中之一,如何落實遠距醫療並實際應用,對於疫情當下和疫情後,仍有許多挑戰。 談到遠距醫療, 就先得回溯到100多年前心電圖的發明,這是由 William Einthoven運用當時的電話及電報線達到遠端傳輸的效果,藉此正確判讀病人心臟跳動所產生的電位微小波動,這就是遠距醫療的前身。以美國為例,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在1960年代,藉由科技監控在外太空的人體健康狀況,於必要時提供醫療建議;這也證實在遠距的情況下, 醫療服務可以於雙向溝通並進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定義,遠距醫療是藉由資訊通訊科技,增加汲取照護和醫療資源的方式,進而提升病人病情結果。 遠距醫療仍需基礎軟硬體配合 隨著時代的進步,傳統的遠距從電話問診、電郵,或到近期如LINE等通訊軟體傳達病情,傳遞影像和檢查報告等,這已是許多醫界、醫病甚至親友之間,很普遍的諮詢或討論病情的方式。視訊的方式也是其中之一,這方面需求都一直存在,尤其這兩年遇到新冠肺炎疫情,使用遠距醫療看診比例逐漸增多,即便如此實務上仍有困難存在。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數位醫學暨智慧醫療推動中心主任楊智傑醫師表示,長者手機若是陽春機,或是使用智慧型手機但不一定會操作視訊APP,在軟體方便性上本身就是挑戰。另外一個問題是身分辨識和健保卡刷卡的問題,醫院端如何在無法實體刷健保卡的情況下仍能夠完成看診和健保申報,這些基礎建設的部分都需要軟硬體配合。 另外一個遠距醫療的應用就是穿戴式裝置做遠端生理量測,在疫情期間檢疫所及居家隔離都會配發血氧計,拍照血氧計數字然後上傳,醫院端就可以知道隔離者的狀況,但比較理想符合加密安全作法是用雲端監測方式,血氧計透過藍芽傳至手機再傳至雲端。現在一般家用的血壓血糖測量則是已符合數位化遠距醫療使用,搭配遠距門診就可以讓醫師看到過往監測記錄。楊智傑醫師說,穿戴式裝置已行之有年,但是在醫療上仍不普及,自然使用的人數無法提升,相關知識就不會被傳遞出去,例如現在開發中的心電式穿戴裝置,可針對睡眠障礙或心律不整監測,只要病人戴這項裝置回家就可以記錄,上傳至醫療端後,AI就會分析心電訊號並做成報告,有利於醫師運用報告來解釋病患狀況。這些軟硬體的建置是相當必要,尤其對於後疫情時代的醫療變化,不僅可降低醫護人力負擔,亦可提升醫療服務的效率與品質。 遠距醫療重要性與病患需求 遠距醫療為何重要,楊智傑醫師表示這與病患需求有關,第一點是解決病患運輸交通問題,不僅僅是在偏鄉,都市也會有這種問題,病患有人從很遠地方舟車勞頓,為了要看到心目中信任的醫師門診,過程對病患很辛苦,尤其是高齡或行動不便者,住在沒有電梯大樓的地方更可以浮現這種問題。第二點是解決慢性病處方箋者與醫師的時間,在現行的門診上,很多人只是來拿藥,不是實際看診,這類民眾其實可以在家透過遠距醫療讓醫師確認狀況就可以拿處方箋,這樣也不用排擠到真正有看診需要的人。 法規窒礙遠距醫療難以持續 不過在法規上要推動遠距醫療必須要有依據,尤其是突破通訊診察治療辦法的限制,它的母法是醫事法第11條,也就是醫師必須要親自看診,除了部分族群如偏鄉、離島、山地居民、出院後需要追蹤的患者,還有國際病患。楊智傑醫師表示,因應疫情升溫至第三級警戒,這項法條已稍微鬆綁,因為很多有定期回診需求的慢性病人不敢去醫院;因此衛福部推動全國視訊診療指定院所開設「視訊診療門診」,同時開放複診病人經醫師評估病情穩定可採電話問診,還有居家隔離者及初診者都可適用,對於民眾及醫師來說都是個安心的保障。但是若在解除三級警戒以及後疫情時代,這條法規可能就會回復至原本的狀況,其實很多急性病人出院三個月內的追蹤、長照機構,以及家庭整合照護慢性病管理、居家照護、慢性病管理等都有遠距醫療的需求,通訊診察治療辦法的修改及鬆綁的確有其必要。 疫情之下8,000家醫療機構投入視訊診療門診 談到疫情下衛福部推動的「視訊診療門診」,全國已有8,000多家醫院及診所投入,但不是每個科別都有開放視訊門診,以台北榮總為例,心臟內科、神經內科、精神科都投入遠距門診的行列,不過遠距醫療只有開放給有慢性病處方箋且在榮總看過診的患者,看診地區則不限於台北市。雖然只開放部分的科別,但民眾踴躍的程度讓院方也嚇了一跳,透過遠距民眾看診時間也拉長,相對於面對面看診,遠距門診民眾也多花了更多時間詢問健康相關的問題,顯見遠距門診的影響力是逐漸擴大。 遠距醫療如何落實健保、藥品、配送、隱私及安全 整體而言,遠距醫療的推動仍然有諸多障礙,除了軟硬體的建置,人員的配置訓練,還有以下幾點尚待克服 障礙一:如何透過雲端查詢病患用藥紀錄 現行做法是透過病人健保卡查詢雲端藥例,因為許多病患都會有重複看診的情況,特別是管制藥品都會有重複拿的情形,而醫師現場看診透過健保卡才看的到紀錄;但遠距醫療不可能刷健保卡,目前健保署已經適度開放可以用遠端查詢病患用藥的紀錄。 障礙二:藥品如何領取 遠距醫療醫師開的藥方要如何讓病患拿到,這是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以台北榮總為例,做法是將處方箋寄送到病患家中,病患可以去醫院或是附近藥局領藥,不考慮藥物配送的方式是因為藥物配送成本很高,至於是否由藥師親送藥品至病患住所,在肺炎疫情的風險下也不太適合。 障礙三:健保給付 在遠距醫療的方式下進行醫療行為,如何計價和給付目前還沒有真正的辦法出來,繳費仍要家屬或代理人去醫療機構繳費。不過為了避免交叉感染、減少民眾進入醫院,不少醫院外面都設立領藥窗口,只要刷健保卡、領藥,就可以離開,儘量減少在醫院停留的時間。健保署有協助在積極解決這方面的問題,目前為止尚未有完整的方案。 障礙四:隱私及安全 這次因應疫情許多政策是匆忙上路,像是遠距門診,多半是使用市面上的視訊軟體,例如LINE、ZOOM等等,這些影音檔並沒有妥善管理,而是各自儲存在醫院的儲存裝置,所有病歷資料、影像傳輸、用藥處方等資料的隱私權,以及相關的網路安全都必須要訂定 準則及法規來依循,避免衍生出日後的糾紛。 針對後疫情時代遠距醫療該如何發展,楊智傑醫師表示,除法規能儘速鬆綁外,當務之急就是以簡單方便的方式來解決需求,目前不論是醫院端或民眾端,遠距醫療和網路環境尚無法跟上科技的進展,再來就是醫療分配,如果開放遠距醫療,民眾都可以自由選擇醫師,醫療生態會改變,在規劃上必須要小心。所有的疾病若能提前預防,治療成效會較好、成本也會比較低,政府應加緊部署遠距醫療,透過業界與醫界的整合,用更安全的數位環境,面對未來的醫療挑戰。 諮詢醫師:楊智傑醫師 現職: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數位醫學暨智慧醫療推動中心主任 學經歷: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醫學系副主任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醫學院腦科學研究所專任教授 臺北榮總精神部教授特約主治醫師 延伸閱讀 文章|AZ疫苗猝死頻傳,郭台銘爭取BNT!AZ+BNT效果佳?一圖了解各疫苗差異 文章|賈永婕速捐數百台HFNC 帶你一次看懂「救命神器」優缺點!新冠肺炎疫情見真情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30
文/郭佳語、林聖錡 圖/傅暄閔 摘要 時序進入到年尾,2020年對於全世界來說,尤其是新冠肺炎感染者及死亡人數仍尚未停歇,今年的確不是好過的一年;不過在太平洋的彼岸美國,剛剛完成了四年一度的總統大選,選情就像是洗三溫暖一樣,雙方陣營都宣稱自己才是勝利的一方,然而在這場選舉的背後,有很多人其實是無法投票的,跨性別者就是屬於其中,究竟為什麼他們無法投票呢?跟著本期國際新知一同了解箇中的原因。 我們熟知的美國社會,是由多個族群和各國族裔融合而成,當然其中也包含了常聽到的同性戀及跨性別者,大多數的人都有身分證明可以行使個人及公民權益,而投票是一個民主社會中可以表達自己聲音的方式,無論當選者為何,都代表了民主價值的誕生。但是根據UCLA大學統計,全美目前約有42%的跨性別者因為沒有正確的ID識別,因此在這2020這場大選失去了他們想要發聲的權利,ID身分識別正確與否就成了重要的關鍵。 美國ID身分識別包含什麼? 必須要有照片、名字,當然還有性別,但是文件中並不會顯示跨性別者的性別,因為這會對他們在工作上、生活中如租屋或是遇到警察盤查和進入政府部門時造成困擾,因此若是跨性別者想要投票就會遇到無法辨識出正確性別的窘境。其實這跟美國的投票制度很有關係,當註冊投票時,投票者個人必須提供駕照或是社會安全碼的後四碼並填寫在註冊表格,第一次投票必須郵寄回選務機構,若投票者沒有辦法提供資料,就必須另外提出可以證明自己身分的文件;除了投票者文件之外,美國有35州制定投票者身分法律,最嚴謹的部分州必須提出政府核可的照片才能進行投票,因此在2020這場大選中,超過37萬8000名的跨性別者在投票時遭遇到了困境,而其中約8萬1000名的跨性別者因為沒有照片,當然也就沒有辦法投票。 目前針對跨性別者投票的因應辦法 為此,國家跨性別平等中心(National Center of Transgender Equality)提供了跨性別投票清單,讓無法投票的跨性別的朋友們,遇到相關情況時,能知道透過哪些方法保障自己的權益。若在該州投票須準備ID身分識別證明,跨性別者只需確認上頭的姓名與住址正確,無須擔心身分證明上的性別與自己現在看起來的性別有所不同,畢竟法律並未對此有所限制。另外,攜帶選民投票登記卡、水電費帳單,也都是能證明你登記地址的方法,能在選務工作者質疑你的身分或投票資格時,以此維護自己的權利。 在提出證明後,可能仍會遇到無法投票的情況,此時可以尋求投票站的志工律師協助,假若現場沒有人能給予幫助,也可撥打全國選舉保護熱線(National Election Protection Hotline)。此外,美國的選舉還有一種特殊選票——臨時選票(provisional ballot),能讓有投票意願卻被認為不符合選民資格的民眾,可以先進行投票,但所投的票須在幾天內證明選民資格後才算有效。 跨性別者看起來可能與身分證上所顯示的性別不同,但這並不構成無法投票的理由,只要能從身分證明上識別該投票者,就不該因其外貌(如穿著、妝容、髮型)質疑他們的投票資格。 跨性別者至今仍因許多限制而無法更新身分證明,當然,改變身分證明上的性別標記可能是許多跨性別者的希望,但要通過法律程序獲得修改,實際上仍非常困難,例如須請醫師開立診斷書或手術證明,或是需提出已修改過的出生證明等等,龐大金額開銷並非所有跨性別族群得以負擔。 以現況來看,儘管法律並未限制,跨性別族群面臨投票時仍會遭受許多阻擾,維護跨性別者的權利仍有漫長的路要走,儘管如此,目前仍有相對應的組織可提供援助與諮詢,以打造平等與友善的投票環境為目標,持續努力。 資料來源: 1. https://www.transequality.org/sites/default/files/docs/resources/voting%20while%20trans.pdf 2. https://williamsinstitute.law.ucla.edu/publications/trans-voter-id-impact/ 3. https://www.cbsnews.com/news/transgender-voters-id-laws-2020-election-barriers/ 延伸閱讀 文章|豬脂肪可治療下頜關節功能障礙?你,想讓掉落的下巴輕鬆回原位嗎? 影片|變性壽命會減短嗎? 想達到期望術後應該這麼做 *國際新知報導為國外資訊分享,並非國內產品或技術,詳細內容請見資料來源,網路資訊僅供參考*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0.12.16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3D手術導板助削骨 口腔內部檢查不可少 削骨手術是不少追求鵝蛋小臉的民眾選擇修飾臉型的方式,隨著手術技術進步,V-Line臉骨雕塑成為因應客戶需求的新手術,使用目前最夯的3D列印模型建構相較以往準確手術基礎,提升削骨手術出血量低、恢復快等優勢,本集美醫誌要帶您從術前準備認識V-Line手術如何雕塑精緻鵝蛋臉! 諮詢醫師:賴慶鴻醫師 現職: 揚藝美學診所院長 學經歷: 希拉雅醫美殿堂診所院長 萊佳形象美學診所整形外科醫師 美妍醫美整形外科醫師 高雄元和雅整形醫美診所院長 高雄醫學大學附醫整形外科主治醫師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0.04.26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V臉型惹人愛 削骨手術帶你擺脫國字臉 國字臉與小V型臉只差一個下顎骨的距離?削骨手術在整形的運用上已經相當普遍,V-Line削骨作為新式手術不只單純切除下顎骨角,而是考量患者臉型條件採取不同的附加手術,從肌肉、脂肪、骨頭線條根本上改善造成國字臉的因素,想知道V-Line削骨如何雕塑完美下巴線條,來看本集美醫誌的詳細報導! 諮詢醫師:賴慶鴻醫師 現職: 揚藝美學診所院長 學經歷: 希拉雅醫美殿堂診所院長 萊佳形象美學診所整形外科醫師 美妍醫美整形外科醫師 高雄元和雅整形醫美診所院長 高雄醫學大學附醫整形外科主治醫師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0.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