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美整形

美醫誌 ME Media:亞洲醫美整形新媒體|豐富資訊輕鬆查醫病溝通零距離

搜尋zoom共有3筆結果

  • 不要跟我開視訊,我好討厭自己的臉!淺談視訊畸形恐懼症

    文/郭佳語 圖/翁嘉妤      摘要  照鏡子時、視訊時或是自拍時,你是覺得自己都長得一樣,還是會有自己在某種狀況下好像比較好看,另一種狀況卻看起來糟糕無比的錯覺呢?「Zoom dysmorphia」即是形容在視訊下,人們的面貌會有些微變形,導致痛苦與自我質疑。     如果你還沒看過美醫誌的這篇報導,可以先瞭解一下視訊軟體帶動哪些醫美潮流:   ➦ 延伸閱讀: 我不喜歡鏡頭前的自己! 疫情下的醫美整形熱潮   這次美醫誌想跟聊聊的,是跟視訊所帶來的「焦慮」。究竟為什麼有些人會因為視訊通話感到焦慮,又是為什麼視訊頻率提高,會導致整形的需求增加呢?話不多說,讓我們繼續看下去吧!     疫情之下,你也飽受視訊焦慮所苦嗎?     只是開啟視訊,就讓人渾身不自在   進入疫情時代後,以往忙碌的生活與大小會議並沒有因此停歇,該開的會還是要開,只是模式從面對面變成線上視訊。在省掉通勤時間覺得方便的同時,卻也有一部份的人為此感到痛苦。   這種現象又被叫做「Zoom dysmorphia」(視訊畸形恐懼症),是由於線上會議時,鏡頭因角度可能使得臉部看起來更老,也放大了許多既有瑕疵,人們有更多時間觀察到鏡頭中的自己,對樣貌也更加在意。   提供英國政府醫療保健市場統計數據的公司Laing Buisson便提出了,長時間使用視訊軟體(如:Zoom、Skype)確實會提高人們對整形的需求,部分手術項目與去年相比甚至高到五倍。     太過關注自己在視訊上的模樣   隨著視訊的需求提升,增加的露臉時間讓人感到壓力倍增。原因在於過長的視訊時間會令人們放大檢視缺陷,並對臉上的小瑕疵更加敏感,像是在視訊畫面中,我們的模樣會與其他人的容貌並排在一起,更易產生比較心理。   人們會因此開始在意鼻子、膚質、牙齒、耳朵等等,專注於該如何改善這些討厭的地方,也會想避免社交接觸,對於擁有Zoom Dysmorphia(視訊畸形恐懼症)的人來說,看見在電腦螢幕上的自己就像在照著哈哈鏡一樣,而他們也相信這就是實際上看起來的樣子。     視訊鏡頭下的五官會變形,長期下來降低人們對外貌的自信心     想整形的想法大幅提高   哈佛醫學院認證皮膚科醫師Shadi Kourosh,於2020年11月提出了相關研究,指出她在研究中發現,隨著視訊會議的時間增加,人們對面貌的抱怨也有所提升,並藉由Google搜尋趨勢推測,其中「粉刺」和「落髮」的搜尋次數顯著地增加,可能也與人們更頻繁地使用視訊通話,或是與更加在意自身容貌有關。   「近距離拍照時,照片就更可能扭曲。」此外在研究中她也發現,人們會注意在視訊中眼周的皺紋,可能是因為他們一直瞇著眼睛看螢幕,諸如此類的狀況,導致人們對外表產生不滿,或是受到打擊。   也因為現在自拍濾鏡對於容貌的「補正」非常方便,當使用像是Zoom這類的視訊通話軟體時,人們需要直面「毫無修飾過容貌」的模樣,這是以往不曾大量接觸的,也對想做整型手術的慾望產生巨大影響。   但事實是,視訊所反應的並非現實。有研究便顯示,網路攝影機拍攝的人像會讓臉看起來更圓,眼距更寬、鼻子也更大,也因此認知到網路攝影機對畫面的侷限性是很重要的。     事實是,其實沒有人這麼在意你   若是一般的面對面會議,我們通常會看著其他人的表情與肢體語言,做出相對應的反應。然而在視訊會議中,我們有更多的時間關注在臉部狀態上,也因長時間的觀察,我們更容易找到細小的臉部瑕疵,逐漸加深對容貌的失望。   然而換句話說,若每個人於視訊時關注自身外表的情況增加,也就代表其實大家並沒有那麼注意你,對吧? 此外,我們都知道拍照的角度很重要,在長時間注視著臉的情況下,會更容易注意到小缺陷也是無可厚非,但也有許多人轉而尋求醫美手術的方式,試圖改善這種不舒服的感覺。   就像前面所說的,視訊鏡頭並非代表現實,此外過度在意自己在鏡頭上的模樣,例如皺紋、膚質等等,可能導致你在面對鏡頭時心情越差,導致臉色更加難看,成為一個負面循環。     視訊全然都是不好的嗎?   疫情導致人們的交流有諸多限制,視訊的崛起也是理所當然。儘管在視訊過程中,可能會因鏡頭畫面帶來其他面對面交談不曾想過的焦慮感,但視訊並不全然是這麼糟糕的東西。   像先前我們就有報導過的「遠距醫療」,即是指在疫情嚴峻的時候,醫生透過視訊等方式,遠端與患者對話並評估診斷,對於一些行動不便或是高齡無法出遠門的患者來說,可能會是劃時代的一道福音。儘管現在遠距醫療在台灣並未普及且仍有需多酨完善的地方,但不得不說這也是科技與醫療結合後,指日可待的服務。   ➦ 延伸閱讀: 線上就能看醫生!迎接視訊看診的遠距醫療時代   你也是在視訊疲勞轟炸下的受害者嗎?科技的進步應該旨在提升與改善人們的生活,如何妥善地使用它、讓生活更好,使它成為助力而非阻礙,便是我們要有意識地去注意與調適的地方,認知到視訊畫面與現實的落差,才能保護好心理健康,不讓方便的科技反變成焦慮來源哦。     資料來源: 1. https://www.theguardian.com/us-news/2021/oct/03/zoom-dysmorphia-covid-coronavirus-anxiety 2. https://www.theguardian.com/fashion/2021/sep/01/i-believe-its-a-mental-health-issue-the-rise-of-zoom-dysmorphia 3. https://www.liebertpub.com/doi/10.1089/fpsam.2020.0454     延伸閱讀 文章|「容貌焦慮」是醫美廣告的鍋?中國有意擴大監控,以後這些詞通通不能說! 影片|整形真的能緩解容貌焦慮嗎?用修圖軟體竟是整形成癮前兆!?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11.05

  • 線上就能看醫生!迎接視訊看診的遠距醫療時代

    文/林聖錡 圖/翁嘉妤      摘要  COVID-19新冠肺炎在全世界疫情仍然嚴峻,台灣也不例外,醫護人員也疲於奔命照顧各式各樣的病患,醫療系統似乎像塞車般難以找到順暢的道路,許多的流程及檢驗、繁瑣的管理系統導致醫護出現過勞的狀況,不只是在疫情發生的當下,這已是長久以來累積的問題。面對病患暴增、醫護人員短缺的情形,如果沒有新的變革,醫療系統就會崩盤。因此運用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和資通訊科技來達成智慧醫療、精準醫療等醫學技術的發展就變得非常重要,遠距醫療(Telemedicine)就是其中之一,如何落實遠距醫療並實際應用,對於疫情當下和疫情後,仍有許多挑戰。     談到遠距醫療, 就先得回溯到100多年前心電圖的發明,這是由 William Einthoven運用當時的電話及電報線達到遠端傳輸的效果,藉此正確判讀病人心臟跳動所產生的電位微小波動,這就是遠距醫療的前身。以美國為例,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在1960年代,藉由科技監控在外太空的人體健康狀況,於必要時提供醫療建議;這也證實在遠距的情況下, 醫療服務可以於雙向溝通並進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定義,遠距醫療是藉由資訊通訊科技,增加汲取照護和醫療資源的方式,進而提升病人病情結果。     遠距醫療仍需基礎軟硬體配合   隨著時代的進步,傳統的遠距從電話問診、電郵,或到近期如LINE等通訊軟體傳達病情,傳遞影像和檢查報告等,這已是許多醫界、醫病甚至親友之間,很普遍的諮詢或討論病情的方式。視訊的方式也是其中之一,這方面需求都一直存在,尤其這兩年遇到新冠肺炎疫情,使用遠距醫療看診比例逐漸增多,即便如此實務上仍有困難存在。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數位醫學暨智慧醫療推動中心主任楊智傑醫師表示,長者手機若是陽春機,或是使用智慧型手機但不一定會操作視訊APP,在軟體方便性上本身就是挑戰。另外一個問題是身分辨識和健保卡刷卡的問題,醫院端如何在無法實體刷健保卡的情況下仍能夠完成看診和健保申報,這些基礎建設的部分都需要軟硬體配合。   另外一個遠距醫療的應用就是穿戴式裝置做遠端生理量測,在疫情期間檢疫所及居家隔離都會配發血氧計,拍照血氧計數字然後上傳,醫院端就可以知道隔離者的狀況,但比較理想符合加密安全作法是用雲端監測方式,血氧計透過藍芽傳至手機再傳至雲端。現在一般家用的血壓血糖測量則是已符合數位化遠距醫療使用,搭配遠距門診就可以讓醫師看到過往監測記錄。楊智傑醫師說,穿戴式裝置已行之有年,但是在醫療上仍不普及,自然使用的人數無法提升,相關知識就不會被傳遞出去,例如現在開發中的心電式穿戴裝置,可針對睡眠障礙或心律不整監測,只要病人戴這項裝置回家就可以記錄,上傳至醫療端後,AI就會分析心電訊號並做成報告,有利於醫師運用報告來解釋病患狀況。這些軟硬體的建置是相當必要,尤其對於後疫情時代的醫療變化,不僅可降低醫護人力負擔,亦可提升醫療服務的效率與品質。     遠距醫療重要性與病患需求   遠距醫療為何重要,楊智傑醫師表示這與病患需求有關,第一點是解決病患運輸交通問題,不僅僅是在偏鄉,都市也會有這種問題,病患有人從很遠地方舟車勞頓,為了要看到心目中信任的醫師門診,過程對病患很辛苦,尤其是高齡或行動不便者,住在沒有電梯大樓的地方更可以浮現這種問題。第二點是解決慢性病處方箋者與醫師的時間,在現行的門診上,很多人只是來拿藥,不是實際看診,這類民眾其實可以在家透過遠距醫療讓醫師確認狀況就可以拿處方箋,這樣也不用排擠到真正有看診需要的人。     法規窒礙遠距醫療難以持續   不過在法規上要推動遠距醫療必須要有依據,尤其是突破通訊診察治療辦法的限制,它的母法是醫事法第11條,也就是醫師必須要親自看診,除了部分族群如偏鄉、離島、山地居民、出院後需要追蹤的患者,還有國際病患。楊智傑醫師表示,因應疫情升溫至第三級警戒,這項法條已稍微鬆綁,因為很多有定期回診需求的慢性病人不敢去醫院;因此衛福部推動全國視訊診療指定院所開設「視訊診療門診」,同時開放複診病人經醫師評估病情穩定可採電話問診,還有居家隔離者及初診者都可適用,對於民眾及醫師來說都是個安心的保障。但是若在解除三級警戒以及後疫情時代,這條法規可能就會回復至原本的狀況,其實很多急性病人出院三個月內的追蹤、長照機構,以及家庭整合照護慢性病管理、居家照護、慢性病管理等都有遠距醫療的需求,通訊診察治療辦法的修改及鬆綁的確有其必要。     疫情之下8,000家醫療機構投入視訊診療門診   談到疫情下衛福部推動的「視訊診療門診」,全國已有8,000多家醫院及診所投入,但不是每個科別都有開放視訊門診,以台北榮總為例,心臟內科、神經內科、精神科都投入遠距門診的行列,不過遠距醫療只有開放給有慢性病處方箋且在榮總看過診的患者,看診地區則不限於台北市。雖然只開放部分的科別,但民眾踴躍的程度讓院方也嚇了一跳,透過遠距民眾看診時間也拉長,相對於面對面看診,遠距門診民眾也多花了更多時間詢問健康相關的問題,顯見遠距門診的影響力是逐漸擴大。     遠距醫療如何落實健保、藥品、配送、隱私及安全   整體而言,遠距醫療的推動仍然有諸多障礙,除了軟硬體的建置,人員的配置訓練,還有以下幾點尚待克服   障礙一:如何透過雲端查詢病患用藥紀錄   現行做法是透過病人健保卡查詢雲端藥例,因為許多病患都會有重複看診的情況,特別是管制藥品都會有重複拿的情形,而醫師現場看診透過健保卡才看的到紀錄;但遠距醫療不可能刷健保卡,目前健保署已經適度開放可以用遠端查詢病患用藥的紀錄。   障礙二:藥品如何領取   遠距醫療醫師開的藥方要如何讓病患拿到,這是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以台北榮總為例,做法是將處方箋寄送到病患家中,病患可以去醫院或是附近藥局領藥,不考慮藥物配送的方式是因為藥物配送成本很高,至於是否由藥師親送藥品至病患住所,在肺炎疫情的風險下也不太適合。   障礙三:健保給付   在遠距醫療的方式下進行醫療行為,如何計價和給付目前還沒有真正的辦法出來,繳費仍要家屬或代理人去醫療機構繳費。不過為了避免交叉感染、減少民眾進入醫院,不少醫院外面都設立領藥窗口,只要刷健保卡、領藥,就可以離開,儘量減少在醫院停留的時間。健保署有協助在積極解決這方面的問題,目前為止尚未有完整的方案。   障礙四:隱私及安全   這次因應疫情許多政策是匆忙上路,像是遠距門診,多半是使用市面上的視訊軟體,例如LINE、ZOOM等等,這些影音檔並沒有妥善管理,而是各自儲存在醫院的儲存裝置,所有病歷資料、影像傳輸、用藥處方等資料的隱私權,以及相關的網路安全都必須要訂定 準則及法規來依循,避免衍生出日後的糾紛。   針對後疫情時代遠距醫療該如何發展,楊智傑醫師表示,除法規能儘速鬆綁外,當務之急就是以簡單方便的方式來解決需求,目前不論是醫院端或民眾端,遠距醫療和網路環境尚無法跟上科技的進展,再來就是醫療分配,如果開放遠距醫療,民眾都可以自由選擇醫師,醫療生態會改變,在規劃上必須要小心。所有的疾病若能提前預防,治療成效會較好、成本也會比較低,政府應加緊部署遠距醫療,透過業界與醫界的整合,用更安全的數位環境,面對未來的醫療挑戰。       諮詢醫師:楊智傑醫師    現職: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數位醫學暨智慧醫療推動中心主任 學經歷: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醫學系副主任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醫學院腦科學研究所專任教授 臺北榮總精神部教授特約主治醫師           延伸閱讀 文章|AZ疫苗猝死頻傳,郭台銘爭取BNT!AZ+BNT效果佳?一圖了解各疫苗差異 文章|賈永婕速捐數百台HFNC 帶你一次看懂「救命神器」優缺點!新冠肺炎疫情見真情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30

  • 我不喜歡鏡頭前的自己! 疫情下的醫美整形熱潮

    文/林聖錡 圖/傅暄閔      摘要  時序來到2021年,對於全世界的人來說並沒有特別好過,因為新冠肺炎在世界各地仍持續肆虐,甚至出現了新的變種病毒,各國死亡及感染人數仍不斷上升中;在封城及鎖國的政策下,工作和生活社交上變得相當不便,大多數人依賴社群軟體及視訊來溝通,但是在這情況下衍生出了一項經濟效應,那就是醫美整形的需求大增,這到底是為什麼呢?本期國際新知帶您看看疫情籠罩下的醫美發展。     新冠肺炎導致世界的經濟重挫,但是在此困境中仍有不少產業是向上發展的,例如遠距視訊軟體產業的ZOOM、Microsoft Teams、CiscoWebex、Facetime等等都成為當紅炸子雞,拜疫情及封城的措施下,股價更是一飛衝天,目前許多的商業及學習活動都必須透過遠距來進行,就連社交也是;除此之外,醫美產業也在這波疫情下產生極大的需求,根據American Society of Plastic Surgeons(ASPS)美國整形外科醫生協會調查指出,2020年已有64%的協會成員增加遠距醫療的諮詢,68%開始使用遠距醫療為民眾診斷,多數民眾詢問的療程前五名分別是肉毒桿菌素的注射、隆乳、填充物的施打、抽脂以及腹部的整形,這顯示了民眾在疫情期間對於自身的外觀改變仍然是有興趣的,並不會因為疫情而打退堂鼓,對於醫美整形產業來說可說是正面的發展。   當然在視訊軟體的推波助瀾下,大多數人是透過螢幕來看見對方的狀態,尤其是自己的臉部完全暴露在電腦螢幕前,臉上和頸部的缺點很容易就被對方看見,因此不少人求助醫美來改善自身的臉部狀況,多數人抱怨:「我如果不改善我的臉,我就會失去我的工作!」或是有人會說:「我再不打肉毒,我覺得我看起來更老了,我沒有自信!」The Washington Post(華盛頓郵報)指出,醫美從業人員是相當吃驚這樣的狀態,對比同期去年來說,一個整形外科醫生竟然多花了90%的時間在為病患注射填充物上,因為患者特別在意頸部、下顎線條和下巴看起來的模樣,希望在鏡頭前面能看起來更有魅力。   這個現象被稱作「Zoom boom」,意指在視訊軟體下的產業大躍進,醫美產業也是受惠的一環,尤其現在科技相當發達,攝影機的畫質越來越好,當然人們在使用的的時候臉上的缺點會更容易被看到,因此想要改善本身的缺點也是相當有道理。除此之外,疫情導致遠距工作的機會增多,這也代表個人可以運用的時間變多,連帶其他醫美療程的施做也被重新評估,例如臉部拉提,不僅可以在家休息,又可以兼顧工作,算是一舉兩得的好做法。再來因為疫情,有些人無法出國從事更多娛樂或是放鬆休閒,多了一筆閒置的資金就拿來犒賞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加賞心悅目,而且不用見到人,更是恢復的最佳時機。   這波潮流帶動的趨勢,說明了經濟活動是有它的市場,不論在社交或是工作上,當你感到自信,你就會投射出更多正面的意念,讓自己更有活力和動力去完成更多事情,當然有些人對於療程持正反兩面的意見,總而言之,進行醫美就像是找回自己對生活的控制感,也是投資自己的一部份,那為何不給自己一些機會嘗試看看呢?     資料來源: 1. https://www.plasticsurgery.org/news/press-releases/american-society-of-plastic-surgeons-predicts-new-industry-trends-amidst-covid19-reopenings 2. https://www.bbc.com/news/uk-wales-54651078 3.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road-to-recovery/plastic-surgery-cosmetic-covid-zoom/2020/12/07/6283e6d2-35a2-11eb-b59c-adb7153d10c2_story.html 4. https://www.engadget.com/zoom-calls-cosmetic-surgery-plastic-surgeons-174512835.html?utm_source=dlvr.it&utm_medium=twitter 5. https://www.radio.com/kluv/latest/plastic-surgery-on-the-rise-due-to-zoom-calls     延伸閱讀 文章|你所不知道的美國大選:身分不核可 40%跨性別者仍無法投票  文章|豬脂肪可治療下頜關節功能障礙?你,想讓掉落的下巴輕鬆回原位嗎?       *國際新知報導為國外資訊分享,並非國內產品或技術,詳細內容請見資料來源,網路資訊僅供參考*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1.27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 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