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美整形

美醫誌 ME Media:亞洲醫美整形新媒體|豐富資訊輕鬆查醫病溝通零距離

搜尋健檢共有5筆結果

  • 公司健檢發現甲狀腺結節?「這狀況」可能須手術!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我有甲狀腺結節?」年末是許多企業進行員工健康檢查的高峰期,隨著超音波檢查的普及,越來越多人發現自己有甲狀腺結節。究竟甲狀腺結節是什麼?該如何處置?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潘立昕表示,甲狀腺位於頸部中央偏下的兩側,是身體的「發電廠」,分泌的甲狀腺荷爾蒙決定能量代謝速率。   所謂的結節,其實是甲狀腺上長了瘤或囊腫。結節形成原因不明,可能與基因、環境或飲食等多重因素有關,因此並非單靠改變生活或飲食習慣就能讓結節消失。潘立昕建議,如果發現結節後,應前往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門診,尋求專業醫師建議並定期追蹤。   潘立昕指出,甲狀腺結節的檢查通常包含抽血檢測甲狀腺功能和甲狀腺超音波。有些結節可能會過度分泌甲狀腺荷爾蒙,稱為「毒性結節」,可能導致甲狀腺機能亢進,表現出冒汗、心悸、手抖及體重減輕等症狀。若抽血結果顯示甲狀腺功能亢進,需進一步安排核子醫學檢查,以確認毒性結節的位置。毒性結節良性機率很高,不需進行穿刺,後續可選擇藥物治療、原子碘治療或手術切除。   若甲狀腺功能正常,超音波則成為判斷結節是否需穿刺檢查的依據。專科醫師會根據結節特徵來決定哪些結節需要穿刺,再根據穿刺結果決定是否需要手術切除或定期追蹤。在進行穿刺過程中,醫師會使用比抽血還細的針進行檢查,而過程中所造成的疼痛大多數患者都能忍受,如果患者擔心疼痛問題,可以在穿刺前冰敷脖子下方約15分鐘,以減少不適感。不過,有時可能出現取樣不足或細胞不夠典型,需要再次進行穿刺。   結節的治療方式,若結節大於四公分或壓迫氣管、食道導致呼吸或吞嚥困難,建議手術切除。如果穿刺結果懷疑為惡性,醫師也會建議手術。潘立昕指出,以往常使用藥物或原子碘來縮小結節,但藥物可能導致甲狀腺機能亢進,增加心律不整、骨質疏鬆及中風風險,而原子碘則可能導致甲狀腺功能低下,需終身補充甲狀腺荷爾蒙。現在,多家醫院提供甲狀腺射頻消融術或酒精消融術,能有效縮小結節,有需要的患者可向專科醫師諮詢。   潘立昕提醒,甲狀腺結節相當常見,大多數為良性,患者不必過度擔憂,只需定期就診,並交由專業醫師檢查及治療即可。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4.11.14

  • 注意低溫及早晚溫差大,嚴防心血管疾病猝發!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時序入春,根據中央氣象局氣象預報資料顯示,2月14日鋒面通過、東北季風增強或大陸冷氣團南下,各地天氣明顯轉涼;北部、東半部地區及中南部山區仍有短暫雨。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醒低溫與早晚溫差大均會造成血管收縮,使血壓上升,進而增加心臟病和中風急性發作的機會,呼籲民眾面對氣溫下降而導致的溫差大,一定要加強身體的保暖,並維持室內的空氣流通,避免門窗完全緊閉,適當補充水分及身體的活動等。     從「心」認識自己,避免造成遺憾   近期有名人因心血管疾病,而導致心肌梗塞、(腦)中風等,甚至造成無法挽回生命的現象,相當令人惋惜,常見誘發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包括腹部肥胖、血壓偏高、血糖偏高、膽固醇偏高等,但其實這些是可以被提早預防的。首先,先了解是否有家族病史的疾病,並善用政府提供之成人預防保健服務,以瞭解自己的身體狀況(確認是否有三高或其他疾病等問題),透過健檢的結果,早期發現是否有慢性病、早期介入及治療,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此外,國民健康署再次呼籲,由內到外保命的5個重點:   1.控制三高   有三高(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的民眾要維持量血壓-量測7天、每天2次、每次2遍原則、定期測血糖習慣,更應遵照醫師指示用藥及定期回診追蹤,切勿任意停藥或增減用藥劑量,積極做好三高的管理與控制。     2.健康飲食、體重及腰圍的控制   採低油、低糖、低鹽、高纖(3低1高)原則,避免加工食品的攝取,並建議身體質量指數(BMI)控制於18.5-24之間;另外,腰圍部分,成年男性控制小於90公分,女性小於80公分。     3.規律運動、減輕壓力   避免早、晚低溫時段外出運動,運動前先充分暖身,或天冷時改採室內運動;尋找適合自己的放鬆方式,盡可能減緩或降低緊張情緒。泡湯時溫度勿超過攝氏40度,避免冷熱溫差過大,且不宜單獨泡湯。     4.戒除喝酒取暖、戒菸、遠離二手菸   不管是直接吸菸或被動吸入二手菸,都會增加血管傷害以及心臟病的風險,所以戒菸、遠離二手菸危害;另,以茶(水)代酒,避免喝酒造成身體內部的中心體溫下降更危險,茶(水)溫度以攝氏65度以下入口,避免食道灼傷。     5.注意保暖   留意天氣,採多層式穿搭法,適時增減衣物,外出穿戴帽子、口罩、圍巾、手套、襪子、暖暖包(須注意溫度與放置的位置)等。     心血管疾病猝發不能等,撥打119速送醫   春季氣溫變化大,有時氣溫驟降或乍暖還寒的天氣型態,要多留心身體徵兆,如果出現心臟病徵兆:胸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噁心、冒冷汗、頭暈或暈厥,更年期女性則可能出現氣喘、背痛等非典型症狀,若有以上的現象發生,應隨時留意自身的狀況且同時告知身旁的人,由於可能立即危及生命,應儘速撥打119送醫治療。對於本身有心臟病史的民眾,務必要隨身攜帶健保卡與緊急時的救命藥物以備不時之需。若有中風的徵兆,記住FAST口訣:臉部(Face)表情不對稱、雙手(Arm)力氣不一樣、或講話(Speech)變得不清楚,有任一症狀,記下時間點(Time),切勿因症狀緩解而輕忽嚴重性,一定要撥打119儘速就醫,避免錯失黃金治療期而造成無法挽回的遺憾。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2.02.21

  • 防疫也要遠離慢性病:透過慢性病風險評估,掌握自己身體健康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依據衛生福利部109年國人十大死因資料顯示,慢性疾病占超過一半,包含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公布之新冠肺炎與非傳染性疾病訊息說明(Information Note COVID-19 and NCDs)顯示,非傳染性疾病患者(包含高血壓、中風、糖尿病等)更容易出現嚴重症狀,另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亦說明有8成新冠肺炎死亡個案有潛在的慢性疾病史,因此國民健康署呼籲,慢性疾病是導致新冠肺炎重症的重要危險因子,民眾在家可應用電腦或平板輸入健檢資料,透過健康署發展的風險評估平台可測出自己罹患慢性疾病的風險,進而採行健康生活方式,才可遠離慢性疾病。     遠離慢性疾病的第一步: 從掌握風險開始   國民健康署已建立國人「慢性疾病風險評估平台」,透過慢性疾病風險評估平台,或於國民健康署官網及健康九九+(健康檢測)搜尋,35歲至70歲的民眾在家裡可自行在平台上輸入最近一次的健檢報告數據,計算未來10年後罹患5種慢性疾病(包含:冠心病、腦中風、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風險。網站上也提供簡易的健康建議(如:少鹽、戒菸、運動、健康飲食等)以及提醒危險因子控制(如:體重、腰圍及血壓等),鼓勵民眾在家裡也可透過培養健康生活習慣,並持續改善健康數值,就可降低自己的罹病風險,預防慢性疾病發生。     疫情期間,國健署教您簡單居家的健康生活方式,可降低得慢性病的風險   在掌握風險後,疫情期間要如何在家維持健康生活習慣以減少罹患慢性疾病的風險呢?國健署也有提供各種居家健康生活的方式供大眾參考。   一、健康吃:每天可依照「我的餐盤」均衡飲食中準備5色蔬果,並檢視是否吃足6大類食物,透過飲食提升自身抵抗力。   二、快樂動:4個居家適度運動的妙招。 1.核心穩定、瑜珈、徒手訓練效果好 2.水瓶、彈力帶簡易器材多變化、 3.椅子、門框、牆壁皆是好設備 4.親子互動、代間互動、全齡運動樂趣多   三、向菸說不:疫情期間是最好戒菸的機會,請在居家期間有菸癮的朋友們,可撥打國民健康署免付費戒菸諮詢專線0800-636363,專業人員與您共同討論及規劃專屬的戒菸計劃   此外,國健署提醒民眾,在國內COVID-19疫情嚴峻的現在,一定要落實戴口罩、勤洗手、保持適當社交距離等保護彼此的措施。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28

  • 每37分鐘有1人罹乳癌 定期健檢,早發現早治療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預防婦女癌症要從日常生活做起,國民健康署呼籲民眾別忘了提醒周遭女性親友們,符合資格應定期接受乳房X光攝影及子宮頸抹片檢查。根據107年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年報資料顯示,新診斷乳癌個案為14,217人,換言之約每37分鐘有1名婦女罹患乳癌,是婦女癌症發生率第一位,女性終其一生每12人就有1人可能罹患乳癌。     國民健康署補助45歲以上至未滿70歲婦女及40歲以上至未滿45歲具乳癌家族史(指祖母、外婆、母親、女兒、姊妹曾有人罹患乳癌)婦女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如婦女朋友有意受檢,請攜帶健保卡至通過本署資格審查之「乳房X光攝影醫療機構」接受檢查,或逕洽各地衛生局(所)或健康服務中心,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透過乳房X光攝影檢查發現的乳癌,有超過8成的是早期個案。     婦女不接受篩檢因素為「不需要」、「不想痛」、「不重要」   根據「國民健康訪問調查(NHIS)」結果顯示,通常女性不願接受乳房X光攝影篩檢的原因,排名第一就是覺得身體健康沒有需要(47.9%),其次為太忙沒時間(26.0%)、覺得不舒服會痛(14.4%);有的甚至怕被檢查出有疾病,乾脆不做檢查,因此「不需要」、「不想痛」、「不重要」,是女性不願意做乳癌篩檢的三大關鍵因素。   50歲的吳小姐是一名忙碌的職業婦女,因為覺得自己健康,總是不願意接受乳房X光攝影檢查,直到去年逛街時,在社區設站篩檢服務的服務人員鼓勵下,吳小姐才接受生平第一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結果發現是1期乳癌。吳小姐起初無法接受,所幸在醫護團隊的持續關心,還有丈夫及小孩的支持下,她慢慢轉換心境,勇敢面對、積極接受治療,術後恢復相當良好,也因開始養成健康生活型態,氣色看起來比生病前好!國民健康署呼籲與其擔心害怕乳癌,不如積極正視健康,透過改變生活型態、定期篩檢、早期治療,才能有效維護乳房健康。     健康生活型態是預防乳癌的關鍵   乳癌的危險因子包含:初經早、停經晚、未曾生育、30歲後才生第1胎、未曾哺乳,以及具有乳癌家族史者、得過乳癌、卵巢癌或子宮內膜癌等;後天危險因子則包含:抽菸、飲酒、不健康飲食及缺乏運動等,而這些後天因素,比較可以透過健康的生活型態加以預防。美國癌症研究所(American Institute for Cancer Research, AICR)指出38%的乳癌是可以被預防的,因此,女性們除了注意自己是否有上述所提及的乳癌風險外,也要從年輕時養成健康的生活型態,從健康飲食及規律運動做起,並且適時釋放身心壓力。     定期檢查   國民健康署自民國99年起提供乳房X光攝影檢查服務,每年約篩檢86萬人,發現4,000多名癌症個案,其中早期癌症高達8成以上,鼓勵婦女朋友善用政府資源,符合資格者每兩年一次的檢查是保護自己最佳方式。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乳癌並非不治之症   107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乳癌的五年相對存活率為88%,且早期乳癌的五年存活率超過九成;因此透過篩檢早期發現陽性個案,再經由適當的後續追蹤與醫療專業處置,有助於提升乳癌存活率;如果檢查結果為陽性,也不要慌張,建議民眾可以到本署公告的76家「乳癌確認診斷醫療院所」及75家「乳癌確認診斷及治療醫院」進行複確診;萬一有病灶,應儘速尋求專業醫療團隊診斷與積極接受治療。至於乳癌治療後,還是有復發的可能,但是只要持續定期追蹤,並遵從專業建議,掌握自我身體狀況,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乳癌並非絕症!再加上健康的生活型態及適度紓解壓力,更是維持健康的不二法門。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3.13

  • 早期攝護腺癌以無創海福刀治療,可保性福免漏尿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72歲吳先生是退休的科技業老闆,因健檢發現攝護腺癌指數PSA偏高,且有排尿不順的症狀,而接受超音波切片檢查,診斷為第二期攝護腺癌,吳先生選擇接受無創海福刀標靶治療,術後體力毫無影響,迅速恢復正常生活,無漏尿現象,追蹤數年仍無復發。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泌尿科許富順主治醫師指出,近年來攝護腺癌已躍升為台灣男性癌症發生率第五位,年齡也有下降的趨勢,攝護腺癌早期並無明顯徵兆,僅有尿急、頻尿或小便不順和夜尿等與良性攝護腺肥大症相類似的症狀,患者往往延誤到骨骼轉移才有疼痛現象。   第一或第二期攝護腺癌的治療選擇有傳統根除性手術、機器輔助根除性(達文西)手術、冷凍微針治療、海福刀標靶治療和放射線治療等。依組織惡性度的不同,高惡性度者應考慮根除性手術,若是中低惡性度,則可考慮局部治療,減少不必要的組織傷害。   許富順表示,達文西根除性手術的優點是可摘取淋巴腺,有6個小傷口,術中出血約200c.c.至500c.c.不等,術後一段時間會尿失禁,仍有病患會長期漏尿。冷凍微針治療和海福刀標靶治療都屬於低侵入性的治療,術後恢復快,較不會有尿失禁的後遺症,不過冷凍微針的組織破壞區域較大,術後陽萎的比例約七成。至於海福刀標靶療法,則是利用超音波探頭伸入肛門,以高能量超音波集中於病灶、摧毀腫瘤,身上無傷口,術中不會出血,當日或隔日即可返家,術後一週內會感覺解尿不順,待治療區域消腫後即恢復正常。   針對早期攝護腺癌治療的臨床研究顯示,國內海福刀長期無復發率為73%,國外為75%,與根除性手術並無差異,但海福刀術後併發症少,患者生活品質較佳。   許富順醫師表示海福刀除了標準治療方式,亦可針對早期攝護腺癌患進行局部治療,例如單側罹癌,就治療該側的範圍,避開神經血管叢,即可保留性功能。不過,後續仍應配合定期追蹤。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0.11.21

美醫誌粉絲團

顧問醫師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 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