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已經閒置10分鐘了,為您推薦其他文章!或點擊空白處回到網頁
搜尋張祜銘共有3筆結果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大多數人都知道酗酒會增加罹癌的風險,然而近期研究指出,酒精和癌症之間的關係可能比我們想得更危險。依據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ARC)在著名國際期刊《柳葉刀腫瘤學Lancet Oncology》期刊發表的研究結果,分析全球癌症病例資料,發現酒精導致的癌症佔總病例4.1%,而這種比例在不同國家和地區存在巨大差異,尤其在亞洲最為顯著,東亞地區的比例高達5.7%。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成癮防治科主任張祜銘解釋說,飲酒是否導致癌症不僅與飲酒種類和方式有關,基因也扮演著重要角色。亞洲人中乙醛脫氫酶基因變異的比例較高,這種基因變異的人,其飲酒後致癌風險可高達數十至數百倍。有些人誤解喝酒後會臉紅表示代謝快,其實喝酒後臉紅,很可能就是乙醛致癌物在體內累積的表現。 張祜銘進一步指出,台灣是全世界乙醛去氫酶基因變異比例最高的國家,將近一半的人(45%)擁有這個基因變異,這也意味著在台灣有飲酒習慣的人應特別注意癌症預防。 以肝癌為例,過去台灣肝硬化和肝癌的主要原因是B型肝炎,但是由於政府公共衛生政策的成功,台灣B型肝炎得到了有效控制,現在對於酒精導致的肝硬化或肝癌應該更加注意。他建議,有喝酒習慣的人應該定期接受身體檢查。如果在停酒期間後出現手抖、心悸、睡眠障礙(包含入睡困難、睡眠中斷、淺眠多夢)等症狀,就需要到成癮防治科就醫,醫師除了進行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也會安排身體疾病的檢查。譬如松德院區成癮防治科就和消化內科合作,可以安排非侵入性肝纖維化檢查,能夠取代穿刺,準確判斷肝纖維化的程度。 張祜銘提醒,根據國際癌症研究機構的統計資料,酒精導致的癌症中有13.9%是由於適量飲酒(即每天小於20克酒精)引起的,遠非大多數人所認為的無害。因此,國民健康署、台灣酒害防治協會和台灣酒精不耐症衞教協會發起了5月9日的「台灣無酒日」活動,呼籲國人關注酒精對健康的危害。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4.05.09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根據過去的文獻,思覺失調症患者的預期壽命明顯低於一般人群,平均壽命較一般人群少10~15年。在這些患者中,較低的預期壽命可以歸因於更高的身體疾病發生率。為了減少上述預期壽命差距,需要加強思覺失調症患者的身體疾病診斷和治療。其中,思覺失調症患者的癌症診斷率、癌症篩檢及治療為先前研究的重要議題。 一項由臺北巿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跨院合作進行的研究發現,顯示思覺失調症的癌症風險不容忽視,宜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這一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國際期刊Acta Psychiatrica Scandinavica發表,提供實證資料與國際學術界對話。 研究團隊採用全國健保研究資料庫,總共納入107,489位於2000年至2019年之間被診斷出患有思覺失調症的患者。進一步,透過台灣癌症登記檔及全國死亡檔之大數據資料,追蹤觀察了癌症發生率和死亡率的資料。研究團隊共識別出了3,881例初發癌症病例和2,288例癌症死亡病例。研究結果顯示,在患有思覺失調症的族群中,與一般人口群相比,整體癌症發生率稍微較低,然而癌症死亡率卻較高。此外,研究團隊還計算了癌症死亡率和癌症發生率之比值,此一算法可以讓我們知道在相同的癌症診斷數量下,思覺失調症患者的癌症死亡數量卻比較高,且在各種癌症種類均有類似發現。 第一作者鄭楚玄住院總醫師指出,這一發現顯示了患有思覺失調症的人群在診斷癌症之後,死亡率卻比一般人群高。可能原因為思覺失調症患者較晚被診斷出癌症,導致癌症診斷時已相對晚期,抑或是在診斷之後未能接受適當之癌症治療,而導致死亡率較一般人群高。本研究另外針對台灣四癌篩檢中的大腸癌、口腔癌、子宮頸癌、乳癌進行分析,顯示此四種癌症在思覺失調症及一般人群中診斷後死亡率的差距大,推測可能顯示思覺失調症患者接受癌症篩檢率較低。未來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以深入探討思覺失調症患者診斷後死亡率較高的潛在原因,以及可能存在的癌症篩檢資源使用不均之現象。 通訊作者郭千哲醫師表示,這項研究顯示了全國大數據資料在健康研究中的重要性,為思覺失調症患者的癌症預防與治療提供了寶貴的參考。研究結果也突顯精神病患在健康醫療體系存在相關潛在的問題,需要社會各領域持續關注和改進,例如強化精神病患之癌症篩檢。 ※跨院研究團隊合作:包括聯醫松德鄭楚玄醫師,郭千哲教授,陳文瑩主任,張祜銘主任,潘俊宏主任等,北醫團隊蔡尚穎教授,及馬偕醫院陳喬琪教授等。 ※研究經費來源: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以及台北巿政府衛生局統籌款研究計劃,謹此誌謝。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3.10.05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自5月新冠肺炎疫情升溫以來,公共場所關閉,公司企業啟動居家辦公模式,所有人的生活都受到影響。到底疫情對於喝酒的人會有什麼影響呢?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成癮防治科主治醫師張祜銘說,可以參考其他國家的經驗。雖然喝酒地點從餐廳轉移到家中,許多國家都發現大多數喝酒的人喝的量會比原本還要多,在美國、英國、德國也發現酒品銷售量反而增加。 此外,可能是因為在家中時間變長的關係,歐盟國家的家暴通報案件大幅增加,這也反映出面對疫情的恐慌,或是家人之間的相處問題在此時浮上檯面。有些人選擇喝酒面對疫情帶來的不安恐懼,在門診也觀察到有不少原本已經戒酒成功的病人,在疫情期間控制不住又開始喝酒了。 至於喝酒對於身體會有什麼影響呢?張祜銘表示,大量喝酒可能會抑制免疫系統對抗病毒的能力,研究也發現,大量喝酒會抑制打疫苗產生的免疫力。此外,喝酒可能會造成肝臟、腸胃及心血管等器官病變,造成在疫情期間不必要的外出就醫。OECD國際組織在2020年曾經提出呼籲,各國政府應該重視國民飲酒健康問題並制定政策,飲酒者也應該注意喝酒習慣在疫情期間的變化。 面對疫情可以怎麼做呢?張祜銘提供以下一些方法讓大家可以試著幫助自己度過疫情帶來的恐慌: 1.規律作息:固定的躺床及起床時間,避免睡眠紊亂而依賴酒精。 2.適量飲食:固定的吃飯時間,選擇健康飲食,避免空腹飲酒造成更大傷害。維持體能:定期安排在室內可以做的運動,例如瑜珈、快走、深蹲。 3.維持人際:主動關心久未見面的親友,也可以定期安排視訊聚會,避免因隔離的孤獨感而飲酒。 4.接納自己:接納疫情期間的壞情緒,不要藉酒澆愁反而愁更愁。 5.建立目標:多出來的時間空檔,很適合為自己訂下一個具體的目標並做出改變,回歸工作時同事也會驚訝於您這段期間的改變。 6.尋求協助:如果自己的情緒、睡眠或飲酒問題無法獨自處理,也可以電話聯繫專業人員尋求建議或主動就醫。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具有完整的成癮醫療團隊,可在門診進行飲酒問題的評估與治療,此外也在衛福部協助下設置飲酒問題諮詢專線,民眾對於醫療資源相關疑問都可以撥打電話至(02)2728-5791諮詢酒癮個管師。希望在疫情尚未落幕之前,大家都可以調整好生活型態並維持健康,為回歸原本工作及生活做好準備。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