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美整形

美醫誌 ME Media:亞洲醫美整形新媒體|豐富資訊輕鬆查醫病溝通零距離

搜尋憂鬱症共有4筆結果

  • 春節返鄉多關心,長輩憂鬱早察覺、早陪伴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李佩頴表示,老年憂鬱症的症狀通常不如典型憂鬱症那般明顯,更常表現為認知功能障礙或身體不適。許多高齡患者並未主動表達憂鬱情緒,而是因睡眠問題、主觀記憶力減退或身體不適等症狀前往就醫。在高齡族群中,憂鬱症的患病率可能高達7%至20%。目前台灣只有最高約3.8%的患者接受治療,顯示臨床診斷與治療方面存在不足。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憂鬱症可能伴隨假性失智的症狀,這種情況需與真正的失智症進行鑑別診斷,有機會認知功能得到恢復。由於高齡患者經常伴隨多重慢性疾病與複雜的藥物治療,憂鬱症的診斷與治療需要更全面的評估與照護。   李佩頴表示,除了對於老年憂鬱症保持警覺外,網路相關資源豐富,像是老年憂鬱量表、心情溫度計等,高齡者可以自行檢測或家人可以幫長輩檢測。有需要就尋求協助、陪伴就醫。當得到適當整合照護後,生活品質得到提升,有餘力享受退休生活。   66歲的張奶奶好像常常在晚上輾轉反側,難以入睡,雖然高血壓有在規則吃藥控制,但一直抱怨全身不舒服,脖子緊、頭痛、胸悶、手腳沒力氣。覺得自己甚麼都不會,拿手的廚藝也不開伙了,朋友邀約更是能推則推,漸漸待在家裡的時間變長。帶張奶奶去看病、復健,還是改善有限。對於家裡事務,奶奶也會沒來由地煩惱,擔心兒女不結婚、退休金不夠等,就算家人一再保證生活無虞,奶奶還是愁眉苦臉,甚至突然發怒。   張奶奶的兒子因為同事媽媽有類似狀況分享,警覺到媽媽可能是「老年憂鬱症」,陪伴前往精神科就醫,經過三個月的療程,張奶奶漸漸找回原本的丰采,朋友及家人都再次見到張奶奶爽朗笑容。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5.01.29

  • 「輕憂」的退休生活?老年憂鬱可能正在發生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退休」是現代人普遍會經歷的人生階段,退休後沒有生活目標,影響健康,罹患疾病風險增60%,該如何減少退休帶來的失落感,降低罹患老年憂鬱的風險。   WHO(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球有2.6億人以上患有憂鬱症,盛行率約3~4%,65歲以上的高齡憂鬱症盛行率更高達10%,相當於每10個老人就有1人患有憂鬱症。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社區精神科主治醫師陳文瑩說,老年憂鬱症,往往是多重危險因子導致,包括多重身體疾病(如各種慢性病、癌症、心血管疾病等)或是遺傳及特殊壓力事件,如經濟因素、早期創傷;另需要特別關注的議題是失落感,像是身份地位喪失、社會價值低落、伴侶過世等都有影響。另外,老年憂鬱症患者相較於沒有的族群,得到失智症的機率多出二倍,由於憂鬱症也會有記憶力減退等症狀,一般人往往會把憂鬱症狀與失智搞混。老年憂鬱症如果沒有好好治療,最後也會演變成失智症;而憂鬱的情緒及表徵,也常是失智前期的表現。   近年來由於積極宣導,民眾大多都較熟悉一般年輕及成年人的憂鬱症狀,包含:情緒低落、憂鬱乏力、做事提不起勁、失眠、睡太少(或過多)、食慾減少(或增加)、覺得活著沒價值沒希望、有自殺意念等等。而憂鬱症,在老年人身上的表現,通常較不典型,一般常見以下兩類表徵:   1.老年憂鬱症,常以身體症狀或疼痛來表現:主要是長輩不習慣表達自我的情緒及心理狀態,也較傾向壓抑而非表達,所以經常會以無法解釋的身體症狀或難治型疼痛,來傳達其內在心情的不適。   2.老年憂鬱症患者,在憂鬱發作時會有專注力下降、記憶力不佳、呈現失能等情形,很容易和失智症混淆,通常記憶力或認知功能下降,也會伴隨其他憂鬱症狀,且失能下降速度較快(相較於阿茲海默症)。   陳文瑩表示,憂鬱和失智是影響老年身心健康的兩大威脅,一般可從「日常」「情緒」「認知」等來觀察。如上述症狀持續超過兩周以上,且每天有大部分的時間,都處於情緒低落、充滿負面想法、對生活喪失興趣時,就要高度注意長者是否有憂鬱傾向,應即時就醫評估,及早診斷治療。   老年憂鬱症在診斷上,會需要先了解各種身體疾病及相關因素,透過問診並依病史來診斷及給予治療,目前透過適當藥物搭配心理治療,對老年輕、中度患者的療效很好,不比年輕憂鬱症患者效果差;而針對難治型的憂鬱症患者,需要時會輔助以重複經顱磁刺激(rTMS)目前也都有顯著的效果。   陳文瑩指出,老年憂鬱的病因,可能來自於生理、心理、社會等不同的因素,年長者的身心健康,可以「三動」來做為預防保健的準則,透過身動、腦動、互動的三原則,作為老年憂鬱的預防行動。   ● 身動 慢性心血管或中風等疾病,都屬於憂鬱症的危險因子,因此均衡飲食及適當運動,可增進自我效能,減少心血管疾病風險。     ● 腦動 轉動大腦活絡腦部,轉換情緒,降低失智發生。     ● 互動 透過良好的互動與陪伴,以因應高齡者面對的角色轉換與生活模式改變,因應高齡產生的孤獨感與失落感。三管齊下,對預防憂鬱症有其正面效益。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65歲以上長者自殺率高居各年齡層之首。老年憂鬱已然成為高死亡率的風險。了解憂鬱症相關的知識,除了檢視自身的精神狀態外,也可多了解憂鬱症的危險因子、預防方式以及就醫管道,幫助自己也守護長輩。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4.12.20

  • 青少年網路成癮評估與治療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網路成癮成因相當複雜,可視為個體及外在環境交互作用結果。在個體部分,孩子本身的人格特質,例如:衝動性高、決策及計畫事情能力弱、情緒調節能力弱、挫折忍受度低、傾向以逃避處理負面感受、以及長期缺乏自信等,會讓他們更傾向以能夠「快速紓解負面情緒」方式處理生活中的各式挫折,而網路快速、便捷、以及匿名性,便容易成為這群孩子逃避現實挫折,及排解負面情緒的最佳管道。   而外在環境因子,包括社交孤立、人際關係不佳、平時無除了網路外的其他興趣或專長、學業成就低、在學校歸屬感低、以及家庭衝突多等生活挫折,就像一股強大的推力般,將孩子推往虛擬世界中。     台灣學齡兒童青少年網路成癮現況   依據國家發展委員會「106年網路沉迷研究調查」,我國12歲以上民眾,約有5.0%屬於網路沉迷風險族群,而其中82.5%最常使用智慧型手機上網。網路沉迷風險者玩遊戲(34.0%)、看影片(33.4%)或經營網路社群(28.7%)的比例也顯著較非網路沉迷風險者高。國家衛生研究院於2017年對全國高中以下學生進行調查顯示,國內青少年網路遊戲成癮盛行率為3.1%。     網路成癮之自我檢測   精神科醫師李宛臻表示,若您懷疑孩子有網路成癮傾向,可先使用「網路使用習慣自我篩檢量表」快速檢測。此量表為台大心理系陳淑惠教授研究室所發展,亦可在衛生福利部網站查詢到:   (請評估您最近6個月內之實際情形是否與下表中敘述一致)         此表可適用於10~25歲學生,每題若答極不符合計為1分,非常符合計為4分(如括號中數字),若分數達11分以上,則為高度沉迷傾向,建議進一步至門診接受完整評估。     網路成癮之評估與治療   李宛臻醫師指出,除了評估網路使用是否達成癮程度,是否合併有其他精神科疾病亦為評估重點。研究顯示,網路成癮者有高達14%合併注意力不足過動症、30%合併焦慮相關疾患、7%合併憂鬱症,而上述疾病時常會惡化孩子的網路成癮行為,因此需同時處理以增進療效。   治療方面,除了使用藥物治療上述常合併的精神科疾病外,針對網路成癮部分則須多管齊下,包含個別心理治療、家族治療、以及醫療和學校輔導系統合作,彈性調整孩子的教學規劃以減少其挫折感。在個別心理治療中,透過逐步建立孩子想改變的動機,強化其壓力處理能力、自我控制技巧、人際技巧,協助孩子探索興趣,強化自我認同並建立自信,進而增強其應付外在挫折的能力,為主要治療目標。在家庭治療中,透過強化父母親職功能,鼓勵家內訂定明確界線與規範,調整親子溝通模式並協助其減少衝突,亦能有效促進孩子的康復。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目前針對網路成癮之青少年有一醫療服務計劃,提供整合性治療及個案管理追蹤服務,期待能夠多一些資源,接住這些在成長途中暫時迷失自我的孩子們,並協助讓其重拾真實世界中的樂趣及成就感。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7.05

  • 居家體控不要胖 慢性疾病不上門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世界衛生組織今年6月公布,2016年全球肥胖人數已是1975 年的近3倍,2016年18歲及以上的成年人中,過重者超過19億,其中肥胖者超過 6.5 億人,顯然已成為全球的健康問題及挑戰,而臺灣18歲以上成人之過重及肥胖比率達47.9%,也是不容小覷的問題。     肥胖與慢性病及十大死因   與肥胖相關的慢性病包括第二型糖尿病、代謝症候群、心血管疾病、退化性關節炎、癌症、睡眠呼吸中止症、憂鬱症、非酒精性脂肪肝、不孕症、胃食道逆流等。而109年臺灣國人十大死因中有八項與肥胖相關,包括惡性腫瘤、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等。肥胖除了造成多種慢性疾病,也會增加罹患新冠肺炎風險並增加3倍住院風險,根據美國調查因新冠肺炎住院的患者中,有48.8%需要入住加護病房,而肥胖住院者較健康體位住院者多2倍死亡率。世界衛生組織於1997年已將肥胖視為一種慢性疾病,歐盟委員會也在2021年將肥胖歸類為慢性疾病。肥胖是可以預防的,因此,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呼籲民眾,從天天量體重、調整生活習慣著手,也可適時尋求醫療專業人員的協助。     從調整生活習慣開始   過重及肥胖之因素可能是攝取的卡路里大於消耗的卡路里,包括飲食攝取過多熱量、久坐不動缺乏身體活動等所造成,民眾可運用以下方法,逐步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一、天天量體重   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為體重除以身高(公尺)平方,如果大於或等於24公斤/公尺2就是過重,超過27公斤/公尺2就是肥胖。每天找一個固定的時間點,在相同狀況下測量,並且記錄比較。     二、飲食三多三少   多喝白開水、多吃蔬果、多全穀雜糧、少油、少鹽、少糖。例如以白開水取代含糖飲料;選擇外食或自煮餐食,多選蒸、煮、燉及涼拌食物;選擇瘦肉並去皮;蔬菜多一些並注意油量及沙拉醬的量;以糙米或五穀米取代白米等,或可參考我的餐盤做外食選擇讓你營養又均衡(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VO2-GYg2lw)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會引起胃部持續的慢性發炎,進而造成慢性萎縮性胃炎或黏膜腸上皮化生的癌前病變出現,最後導致胃癌,因此餐前落實正確洗手、使用公筷母匙,防疫又防癌。     三、規律運動   依據「2020世界衛生組織身體活動與靜態行為指引」,運動可以改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高血壓、糖尿病、心理健康和睡眠等,建議成人每週至少運動150-30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6。防疫期間也可在家運動,不須任何工具就可在家「超慢跑」或利用椅子做伸展、抬腿等運動等(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phfoaW09-w)。   造成肥胖的因素很多,體重管理除了調整生活習慣外,也可適時尋求專業醫療人員的幫助,找尋真正的成因及正確的減重方式,不再讓體重失控。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26

美醫誌粉絲團

顧問醫師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 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