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已經閒置10分鐘了,為您推薦其他文章!或點擊空白處回到網頁
搜尋懶共有2筆結果
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提供 摘要 偏頭痛是一個常見疾病,影響全球約12~15%的人口,也是一個已知有顯著性別差異的神經科疾病,女男比約3:1,尤其好發於20到50歲女性,有週期性。誘發因素包含情緒、壓力、飲食、情緒及睡眠品質等,甚至在疫情期間也使偏頭痛平均天數延長,嚴重影響生活品質與工作能力。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莊凱如指出,在台灣,有高達兩百萬人口受偏頭痛困擾,但根據台灣頭痛學會於今年7月份的問卷調查(共2,300多位民眾填寫),有將近七成民眾以為頭痛只是一種「症狀」,但其實偏頭痛是一種疾病,除了反覆頭痛之外,可能還伴隨噁心嘔吐,怕光怕吵等特色。且超過半數的民眾不知道偏頭痛有預防性治療,且過度使用頭痛藥,反而造成頭痛更嚴重,就是所謂的『藥物過度使用性頭痛 (Medication overuse headache)』。 莊凱如說,為提升民眾對於偏頭痛的認知並把握適當就醫時機,台灣頭痛學會也推出「偏頭痛超前部署123懶人包」:每週頭痛超過1次要看神經內科;每週服用止痛藥超過2天以上可能使頭痛惡化;預防偏頭痛有3招:運動、紓壓、預防性藥物,希望加深民眾印象。 以下是偏頭痛的疾病定義與治療: ● 偏頭痛 單側(但也可雙側),中重度,搏動性,日常活動會加劇頭痛,持續4到72小時,伴隨噁心嘔吐怕光怕吵等症狀。 ● 慢性偏頭痛 頭痛持續3個月以上,且每月超過15天,符合偏頭痛的天數超過8天。 急性治療 一般止痛藥物,有痛才吃。 預防用藥 定期使用。(是否需使用偏頭痛預防藥物,須經由醫師評估) ‧ 口服預防用藥:鈣離子阻斷劑、抗癲癇藥、抗憂鬱藥等 ‧ 肉毒桿菌的針劑治療 ‧ CGRP單株抗體製劑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12.15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2021年歲末到新春,節氣正好也走到立春,是一年四季的新開始,因為疫情,拜訪旅遊等活動仍可能受到限制。連假前堆積如山的考試、工作、家務更會把人逼得喘不過氣,照顧外在人事物之外,別忘記適時地照顧自己。中醫內科醫師陳慈玉提供以下幾個袪濕、調氣、養神的小技巧,幫助身體、心靈的除舊布新。 經歷漫長隆冬,身體常處於寒濕陰冷中,總會全身懶洋洋,活動量也跟著銳減,此時容易導致體內鬱積痰濕內熱,可以用性質平和,由山藥、蓮子、芡實、茯苓組成的四神湯來補脾袪濕,加強脾胃機能之外也能祛除堆積體內的濕氣。平時容易手腳冰冷可以酌加當歸、川芎。體內熱氣鬱積較為明顯,甚至容易口乾舌燥,則可以加上薏苡仁加強清利濕熱的效果。四神湯除了燉成湯品之外,也可以將藥材加足量水煮到透爛之後打成四神漿方便飲用。有血糖問題的人則可以將藥材瀝開不吃,單純飲用湯汁。 常需久坐靜坐盯著電腦、文件、書籍的朋友,可以用菊花加枸杞子,泡成茶飲,能夠養肝明目,減少長時間盯著電腦、文件對眼睛造成的傷害。工作堆積如山、行程緊湊,苦於沒時間運動的朋友可以再加上玫瑰花或香附,加強疏肝解鬱,紓緩緊繃的身心,如果覺得口感太過澀口可以在茶飲微溫時加上些許蜂蜜,調整茶飲的風味之外也有甘緩、放鬆神經、促進排便的效果。 常失眠,白天有倦怠感,老是感到心神不寧,甚至容易發脾氣、情緒起伏較大的朋友,可以選擇甘草、浮小麥、紅棗製成茶飲,將紅棗敲破去核和浮小麥、甘草一起加水熬煮30分鐘後飲用,舒緩浮躁、補養心神。若是倦怠感比較嚴重,可以加入桂圓加強溫補氣血,兼收安神之效。 新春期間難免因美食當前一時放肆忘了忌口,過度油膩、過量的飲食難免有礙腸胃,造成消化不良、痞悶、脹氣等不適,這時候可以選擇山楂、陳皮,酌量加入一些何首烏,解除油膩、促進消化、消除腸胃積滯。 對於情緒緊繃、壓力大、失眠等問題,陳慈玉醫師建議,每天洗過溫水澡後到睡前,留下空白20分鐘,排除一切雜念、靜下心來替自己進行穴道按摩,用和緩、有規律節奏、輕柔力道,由前往後徒手梳理全頭頭皮,並且用指尖輕輕按壓百會穴、印堂穴、攢竹穴,可以疏散上擾頭部氣火,協助使腦中的思緒沉靜下來,肢體動作幅度可以加大,連肩膀、脖子都要跟著活動起來,讓平時處於僵硬緊繃狀態的肩頸也能連帶地跟著舒展開來。 接著用指腹揉按合谷穴、太衝穴,調暢全身氣機,讓全身上下都能夠舒暢、放鬆。最後按壓內關穴、神門穴,加強寧心安神助眠的效果。內經提到「胃不和則臥不安」的概念,如果有消化不良、脹氣、噯氣等問題,可以加強合谷穴、內關穴、足三里穴促進腸胃蠕動,和降胃氣,助入眠加強睡眠品質。 冬盡春來、新年伊始,運用以上袪濕、調氣、養神的方法,搭配充足的休息與運動,調節身體、心靈的平衡,協助準備好一年的能量,從容迎接嶄新的開端。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