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已經閒置10分鐘了,為您推薦其他文章!或點擊空白處回到網頁
搜尋血栓共有5筆結果
文章/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手術治療成為重要醫療選項。然而,手術前的準備工作同樣不可忽視,尤其是藥物使用,許多患者在手術前會疑惑:「我還能繼續吃藥嗎?哪些藥物需要停用?」這些問題直接關係到手術的安全性與效果,有些藥物會使手術風險增加,但忽然停用也可能產生嚴重後果,因此必須謹慎對待。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藥劑科藥師蔡岳霖表示,手術前是否需要停藥,取決於患者平時服用的藥物種類以及手術類型,某些藥物可能會影響手術過程中的凝血功能、血壓控制或麻醉效果,因此需要提前停用。 一、抗血栓藥物 中風、心肌梗塞是現代常見的文明病,不少人都有使用抗血栓的藥物,如阿斯匹靈、瓦法靈、新型抗凝血劑(NOAC)等,這些藥物會影響血液凝固,可能會增加手術中的出血風險,通常建議在手術前停用,停用天數需與醫師討論。 二、降血糖藥物 糖尿病患者會使用的口服降血糖藥物或胰島素,能夠降低並控制血糖,但術前的空腹期若持續使用降血糖藥物,反而增加低血糖發生風險,另外也有相關文獻指出,部份降血糖藥可能增加術後酮酸中毒的情形,因此降血糖藥物需要請醫師評估是否需調整劑量或暫停使用,以避免手術期間出現藥物相關不良反應的情況。 三、心血管用藥 有些藥物則建議視情況服用,特別是控制慢性疾病的藥物,如高血壓或心臟病藥物。這些藥物若突然停用,可能會導致血壓波動或心律不整,增加手術風險。因此,患者應在術前與醫師充份溝通,提供完整的用藥清單,以便醫師評估並給予適當指示。 四、中藥與保健食品 值得注意的是,中藥或保健食品也可能會影響手術結果。許多患者認為中藥或保健品屬於天然成份,對身體無害,但某些中藥或健康食品(如人參、銀杏、維他命E、薑黃等)可能會影響凝血功能,增加手術風險。有些(如聖羅勒、卡瓦胡椒、纈草根等)則可能影響麻醉藥物的作用,因此,術前應主動告知醫師所有服用的中藥或保健品,並遵循醫師建議決定是否停用。 蔡岳霖說,手術後,抗凝血藥物通常根據患者恢復情況,會在傷口癒合後的幾天或幾週恢復使用。降血糖藥物或胰島素等,也應依照術後康復情況逐步調整。醫生會根據術後情況對藥物使用進行專業評估,並提供最適合的恢復計劃。對於需要調整藥物的患者,則根據術後檢查結果,調整劑量或逐步恢復,並監控任何不良反應出現。 手術前後的藥物管理是確保手術安全重要環節。患者應提前與醫療團隊溝通,詳細告知平時用藥情況,並嚴格遵循醫囑指示,避免自行停藥或繼續服用可能影響手術的藥物,術後適時回復用藥,穩定疾病控制。唯有做好充份準備,才能降低風險,確保手術順利進行。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5.03.07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春節寒意漸濃,泡湯成了不少人放鬆的首選。然而,您知道嗎?泡湯的同時也可能潛藏健康風險,特別是「熱休克」的發生,對於某些族群而言,更可能引發致命危機。根據統計,在泡湯大國的日本每年因為熱休克奪走上萬人命。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急診科主任洪子堯指出,當我們的身體進入高溫的溫泉時,下肢和周邊血管會因受熱而放鬆,血液循環流向四肢,導致供應腦部或心臟的血流減少。這對於供應腦部血流的頸動脈有狹窄、或心臟冠狀動脈部分阻塞的患者來說,可能因瞬間血液不足而增加腦中風或心肌梗塞的風險。若再加上從高溫池突然離開至冰冷的空氣環境,血管迅速收縮,可能造成腦部或心臟血流瞬間下降,甚至引發血栓,帶來猝死危機。 此外,泡溫泉會導致出汗增加,水分流失若未及時補充,可能造成脫水或血壓波動。而飲酒或服用某些藥物(如安眠藥、血管擴張藥物),更可能加重意識模糊或血管過度放鬆,增加溺水或跌倒的風險。 哪些人需要特別注意熱休克? 洪子堯提醒,下列族群在泡湯時需格外小心: 一、心腦血管疾病患者 頸動脈狹窄者:腦部血流本身供應已經受限,高溫下血液重新分配可能導致腦部缺血甚至中風。 冠狀動脈疾病患者:動脈狹窄或阻塞使心臟難以應對突然的血流改變,可能引發心絞痛或心肌梗塞。 二、老年人 老年人血管彈性較差,對於高溫和溫差的適應能力不足,且心臟功能通常較弱,因此泡湯引起的壓力變化對他們的危險性更高。 三、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會影響微血管的功能,使體溫調節和血壓適應能力下降。加上糖尿病患者常伴隨自主神經功能異常,可能無法察覺泡湯過程中的不適徵兆。 四、服用特定藥物者 安眠藥或鎮靜藥:這些藥物可能導致意識不清或反應遲緩,增加跌倒或溺水風險。 血管擴張劑或降壓藥:這些藥物可能加重高溫下的血壓下降,導致頭暈或休克。 五、飲酒者 酒精會進一步擴張血管,影響血壓調節,還可能因意識不清增加意外發生的機率。 如何安全享受泡湯? 洪子堯建議,只要採取以下措施,便能降低風險,安心享受泡湯: 「漸進式」入池與出池:泡湯時應先將雙腳或下肢浸入水中,適應溫度後再逐步浸泡全身;離池時也應先露出上半身,等待3~5分鐘,確認無不適再完全離開。 控制泡湯時間:每次泡湯以10~15分鐘為宜,過程中適時休息。 補充水份:泡湯前後記得適度補充水分,避免脫水引發問題。 避免單獨泡湯:尤其是年長者或患有疾病的朋友,務必結伴同行,以防突發情況無人協助。 遠離酒精與藥物干擾:泡湯前後應避免飲酒或服用影響血壓與意識的藥物。 溫泉是冬日裡珍貴的高級享受,但在泡湯之餘,也別忘了注意健康與安全,漸進式的入浴、出池,留意身體警訊和保暖,快樂迎接新春!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5.01.27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新冠病毒疫情發生至今已超過一年半,仍然持續對全球民眾健康造成嚴重威脅,除了最廣為人知的幾種症狀如發燒、咳嗽、胸悶、易喘、血氧降低外,它同時還可能感染心臟、腎臟、免疫及神經系統,堪稱是無孔不入,這些器官的感染同樣可能造成嚴重及持久的併發症或後遺症,值得關注。 神經外科醫師莊淵丞表示,正常人體中的腦及神經組織會受到血腦屏障的周密保護,不會讓細菌病毒等病原體輕易通過。但新冠病毒可使組織發炎產生縫隙後進入腦神經開始肆虐,引發腦炎、腦膜炎、脊髓發炎等狀況,患者此時會感受到頭痛、肌肉疼痛、肢體乏力、嗅覺味覺的改變及喪失等等不適。當病毒感染腦幹時,人體會無法察覺缺氧的危機,導致猝死,這是隱性缺氧或稱快樂缺氧的由來。 大腦中的血管也可能成為病毒攻擊目標,當血管發炎受到傷害後,原本提供給大腦的養分及氧氣會減少,影響到腦部運作,患者會感到白天容易疲倦嗜睡、夜間失眠、記憶力減退、不容易集中注意力等。更糟的情況是腦血管血栓的產生,伴隨而來的腦出血、腦梗塞會導致永久性的神經功能缺損,甚至死亡。 許多研究指出,神經症狀的發生機會跟患者本身健康狀況、慢性疾病的存在、免疫能力等息息相關,當患者已產生新冠重症而免疫力急遽下降時,會更加容易合併神經系統併發症。所以已轉入加護病房,已使用呼吸器或長時間染疫PCR檢測仍呈陽性的患者,都會是可預期的高風險族群。 新冠病毒對神經系統還能產生多少後遺症?理論上大腦細胞組織受損會增加後續發生退化性疾病,如早發性失智、帕金森症等疾病的機會,這種看法是否正確仍有待更長時間的觀察追蹤。 莊淵丞醫師提醒,要避免新冠病毒的種種危害,仍是預防更勝治療。除了加強個人防護,避免群聚減少接觸病毒的機會。接種疫苗預防染疫後產生重症、免疫力下降等等狀況,身體健康才有保障。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7.23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自新冠肺炎疫情於5月中旬逐漸擴大後,民眾對於疫苗接種由觀望逐漸轉趨積極,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於6月中取得分配給洗腎病患的AZ疫苗後,旋即安排在隔天為腎友施打,接受率約九成,其中還包含一位102歲的陳奶奶及併有大腸癌及肝、肺轉移的蘇先生。 腎臟科醫師徐永勳表示,洗腎患者通常併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通常也是年紀較大的長者,因為洗腎病患須頻繁進出醫療院所,透析患者得到新冠肺炎的風險是一般人的5~20倍,而且透析患者若得到新冠肺炎,死亡率為10~30%,是一般人的10倍,建議腎友應該盡早接種疫苗,先打先有保障。 對於長輩們擔心的血栓問題,腎臟科醫師田翹榜表示,其實打疫苗會造成血栓是在對血小板有特殊抗體的病人才有關聯,跟一般動脈粥樣硬化所造成的中風或心肌梗塞機轉完全不同,有此類特殊抗體的病人非常罕見(約十萬分之一),且大多發生在西方白種人,長輩及腎友可以不用太擔心。 至於需不需要等待莫德納或其他疫苗,腎臟科醫師洪惠萱說明,打疫苗並不是就不會被傳染,而是被傳染後可減少演變成重症的機會,就這個觀點來說,現在台灣已有或將有的疫苗都是好疫苗,都可有效降低未來被染病時的重症發生率及死亡率。感染科醫師顧文瑋補充,所有疫苗都有其副作用,常見的有注射部位疼痛、疲倦、全身肌肉痠痛等,這些反應在長者反而比較少發生,也沒有哪種疫苗比哪種好或安全,像注射完發燒的狀況在莫德納會比AZ多,莫德納也有罕見的心肌炎報告,但案例主要發生在年輕人,長輩們也毋需多慮。顧文瑋醫師建議腎友及長輩在有急症或才剛恢復的狀況下先暫緩接種,若有慢性病但控制穩定,就可以接種。 陪伴陳奶奶出入洗腎室的媳婦表示,當初家人看新聞上注射疫苗後疑似副作用的報導時也很猶豫要不要讓奶奶接種,但是換個方式想,為了洗腎奶奶兩三天就要來醫院,萬一染疫了她的年紀更承受不起,且家人及替奶奶洗腎的醫護人員也會有被傳染的疑慮,所以還是決定讓奶奶接種。另一位病友蘇先生的女兒則表示,她也經歷了同樣的猶豫與擔心,因此尋求父親腫瘤科醫師及腎臟科主治醫師的意見,考量其父親病情穩定,經醫師的專業分析及家人討論後,父親自己決定接受注射。 徐永勳醫師說,從注射疫苗到現在已超過2週,洗腎室一百多位腎友們都沒有出現嚴重的副作用,蘇小姐跟陳奶奶媳婦則一致表示,如腎友或長者對於接種新冠疫苗有猶豫或擔心,應信任主治醫師的建議,保護病人,也保障家人。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7.16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50歲的文先生,因為發燒及呼吸喘住院檢查,診斷是肺膿瘍合併菌血症,抗生素治療一個月後,卻因下背劇烈疼痛無法行走,X光發現第3/4腰椎盤消失,磁振照影顯示3/4腰椎體被侵蝕導致駝背畸形,確定是細菌性脊髓炎後,緊急安排腰椎神經減壓及矯正固定術,依據椎間盤膿瘍細菌培養結果,投予治療性抗生素,病人術後1週就可以穿著背架行走,4週後感染指數恢復正常順利出院。 骨科醫師陳晉瑋表示,有病人劇烈下背痛,用一般止痛藥沒效,夜間疼痛影響睡眠,嚴重的甚至併發下肢癱瘓無力,遇到這類病人,會抽血檢查白血球及發炎指數,以判斷背痛是細菌感染造成,還是一般退化性機械性結構的問題,如壓迫性骨折。如果發炎指數偏高,加上影像學檢查有椎體變形或化膿,就有可能是脊椎骨髓炎。 陳晉瑋醫師說,該位病人的致病原因,有可能是肺部感染產生的感染性血栓,透過血液循環至脊椎動脈分支而引起脊椎感染,培養出來的細菌就是最常見的金黃色葡萄球菌,一般脊髓炎需要靜脈抗生素治療6週,整體療程至少3個月,一旦病人有神經學症狀或脊椎後凸變形及脊椎不穩定造成難以控制的痛,這時就需要脊椎骨科手術矯正固定脊椎,無法單靠內科治療。 因此,當民眾出現藥物難以控制的下背痛,有時還會出現發燒、下肢麻木及無力,合併其他系統性的疾病,例如肺炎或泌尿道感染,就要尋求專業骨科醫師診治,早期診斷,及時給予適當的抗生素治療,可提供病人較好的預後。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