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已經閒置10分鐘了,為您推薦其他文章!或點擊空白處回到網頁
搜尋訊息共有16筆結果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疾病管制署今(18)日表示,近期門急診類流感診人次呈上升趨勢,陸續出現流感重症確定病例,近日再添1例流感重症死亡案例,為南部70多歲女性,未接種流感疫苗,有糖尿病及高血壓病史,於去(2022)年12月17日因呼吸急促就醫,並於12月18日收治加護病房,流感快篩檢驗為B型,之後因心衰竭併心因性休克於今(2023)年1月8日不幸病逝。 疾管署提醒民眾,勿輕忽流感威脅,並特別留意家中老年人、嬰幼兒、孕婦及高風險慢性病人等流感高風險群之健康,如有呼吸道症狀,應儘速就醫,以掌握治療契機,降低重症及死亡的風險。 依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上週(1月8日至1月14日)門急診類流感就診達45,284人次,近期呈上升趨勢,亦較過去前2個流感季同期為高。近4週社區合約實驗室分離出呼吸道病毒以流感病毒、單純疱疹病毒及呼吸道融合病毒為多,其中流感病毒分離以A型H3N2為主。本流感季自去年10月1日起至今年1月16日止,流感併發重症病例累計23例(17例A型H3N2、2例A型H1N1、4例B型),年齡層以65歲以上長者為多(43%),22例(占96%)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15例(占65%)具慢性病史;其中死亡4例(3例H3N2、1例B型),均為65歲以上具慢病史長者,且均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 疾管署呼籲,農曆春節假期將至,返鄉及旅遊人潮將陸續湧現,農曆春節前後為流感等呼吸道疾病好發季節,請民眾務必落實勤洗手、戴口罩及生病在家休息等,出現發燒、咳嗽等類流感症狀,應留意是否出現呼吸困難、急促、發紺(缺氧)等危險徵兆,及早就醫,同時提醒醫師,如遇病人符合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用藥條件,不需流感快篩,即可開立公費藥劑,以掌握治療黃金時間,降低重症風險。 疾管署提醒,春節期間如有類流感症狀,可至該署「 流感防治一網通」網頁,或運用健保署全球資訊網及健保APP,查詢開立公費流感藥物診所及急救責任醫院急診即時訊息等資訊,並請佩戴口罩儘速就醫,按醫師指示服藥,以減少併發重症及死亡的風險。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3.01.18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依據109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肝癌為國人十大癌症發生率第5位,發生人數為1萬982人,與108年相比,發生人數及發生率皆下降。另,110年衛福部死因統計資料顯示,有1萬2,035人死於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其中慢性肝病及肝硬化位居我國主要死因的第10位,死亡人數為4,065人,肝癌更高居我國主要癌症死因的第2位,死亡人數為7,970人。 肝癌的致病因子約有8成是病毒性B型或C型肝炎所引起,配合國家2025年消滅C肝目標,協助民眾及早發現是否感染B、C型肝炎病毒,國民健康署自109年9月28日起,針對年齡45至79歲民眾(原住民提早至40歲),補助終生一次的B、C型肝炎篩檢,民眾可多加利用,瞭解自身是否為肝炎病毒帶原者,如果有B型肝炎、C型肝炎,相關的治療藥物健保有給付,記得應遵從醫囑、定期追蹤、治療,避免演變為肝病、肝硬化,並預防肝癌的發生。 健康生活 消除脂肪肝 肝癌有8成為病毒性B、C型肝炎引起,另約有2成是脂肪肝所引起。正常情況下,肝臟過多的脂肪堆積會導致肝臟慢性發炎,造成肝臟細胞受損,最終演變成慢性肝病、肝硬化,甚至是肝癌。研究指出臺灣的脂肪肝盛行率約為33.3%,在亞洲,每1,000個脂肪肝的個案中,一年約有5.3名個案會死亡。 由於目前沒有直接治療脂肪肝的藥物,因此最好的方式就是養成良好的健康生活習慣,並透過均衡飲食與規律運動,來控制體重及腰圍,以逆轉脂肪肝。適逢農曆年關將近,在此之前,民眾免不了參加公司的尾牙或朋友的聚餐,心情放鬆之餘,仍要注意避免攝取過多的熱量,造成身體的負擔,或是蔬果攝取不足、運動量不夠等情形。國民健康署呼籲民眾「認識自己的BMI、聰明吃、快樂動、天天量體重」,並定期量測腰圍;此外,年菜的準備,要有一定比例跟不同種類的蔬菜,並遵守三少一高(少油、少鹽、少糖及高纖)的原則,有效降低身體脂肪的堆積,向脂肪肝說掰掰。 相關健康的訊息,可至國民健康署健康九九網(首頁/找教材/多媒體或手冊) 查詢及下載使用。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3.01.18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中央健康保險署北區業務組於今(111)年度舉辦「e級棒公所服務計畫」,結合時下熱門的「全民健保行動快易通︱健康存摺APP」及「健保署Line@」,透過APP申辦健保業務及知健保大小事,24小時不打烊,同時透過推廣e化行動化方式響應愛地球環保精神。 健保署北區業務組桃竹苗轄區計47家公所,分組競賽評比,共錄取13家績優公所,於今(16)日進行表揚。評選項目包括E化申辦加退停復保、推廣電子繳款單、加入健保署LINE好友及設攤宣導健保業務等四大主題,鼓勵民眾善加利用APP健保櫃檯的功能,不僅可以免親自至各健保臨櫃辦理,只要動動手指就可辦好健保事,還可減少紙張、交通,為環保愛地球盡一份心力。 北區業務組張温温組長於會中肯定桃竹苗公所的優異表現,其中推廣線上申辦加退停復保有17,287人較去年成長16%、電子繳款單有8,242人較去年成長97%、加入健保署Line@ 14,808人、公所設攤宣導健保業務272場及發佈跑馬燈、電視牆、官網、Facebook、Line等143則健保訊息,借力使力,落實健保在地化服務。每年蟬聯獲奬公所有桃園區、中壢區、平鎮區、大溪區等4家公所,今年異軍突起有竹北市、大園區、新埔鎮、通霄鎮及頭屋鄉等5家公所,對推廣健保業務不遺餘力,值得嘉許。 期許來年各公所持續秉持「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精神,提供更優質、更多元的服務,讓民眾感受全民健保的創新服務效率,守護地球守護健保,讓健保永續。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2.12.16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肺癌是全世界發生率最高的癌症,也是全球癌症死因第一位。在台灣,肺癌是107年發生率第二高的癌症,僅次於大腸癌。而肺癌標準化死亡率雖已連續9年下降,肺癌仍高居台灣癌症死因首位,109年共9,629人死於肺癌,占了所有癌症死亡人數的五分之一(19.2%)。 每年8月1日是「世界肺癌日」,在全球對抗新冠肺炎(COVID-19)之際,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醒民眾顧肺4招「戒菸、防護、篩檢、警訊」,呼籲共同降低肺癌發生及COVID-19隱形威脅。 第1招 戒菸 「吸菸」是造成肺癌最大的危險因子,佔70~80%,而二手菸暴露也會增加肺癌的發生風險,與吸菸者同住,得到肺癌的機會比一般民眾高出20%到30%,這也是許多不吸菸女性罹患肺癌的主因之一。另外,吸菸者若感染COVID-19,發展成重症的風險更大,也更容易死亡。因此,戒菸是刻不容緩的行動。國民健康署建議民眾可以撥打免費戒菸服務專線0800-63-63-63尋求專業諮詢,或是參考戒菸教戰手冊(https://reurl.cc/MAz58p),全國也有近4000家戒菸服務合約機構(https://reurl.cc/ogY2rj),提供專業戒菸治療服務。 第2招 防護 根據國內數據顯示,罹患肺腺癌的女性有九成是不吸菸的。因此,除了避免吸菸與二手菸害外,同時要減少廚房油煙、遠離空氣污染或廢氣多的地方。國民健康署提醒民眾:拒吸二手菸;烹煮時應開啟排油煙機,並多選擇水煮、清蒸方式烹煮食物;外出戴口罩,回家後,記得用肥皂洗手、清潔鼻腔,並適當關閉門窗,以減少細懸浮微粒(PM 2.5)的暴露;隨時注意空氣品質監測網訊息(https://airtw.epa.gov.tw),空品狀況不佳時,避免戶外活動,或改變運動型態、避開交通高峰時段及路段;生活作息規律,適當運動,維持身體健康狀態。 第3招 篩檢 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掃描(以下稱LDCT)是目前唯一具國際實證可以早期發現肺癌的篩檢工具,但目前國際實證證據僅有對「重度吸菸族群」(抽菸史超過30包年、戒菸小於15年),可以降低2成死亡;而衛生福利部補助台灣肺癌學會「以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篩檢台灣不吸菸肺癌高危險群之研究」初步研究結果,支持針對具肺癌家族史者進行LDCT肺癌篩檢。有關LDCT肺癌篩檢之建議族群及相關風險等資訊,可進一步參考本署「我該不該做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手冊及影片(【手冊】https://reurl.cc/O0m3KD、【影片】https://reurl.cc/Ak3mZK)。 第4招 警訊 瞭解肺部的「警訊」有助提高自我警覺,及早發現,及早治療。肺癌和新冠肺炎雖然都有咳嗽、喘不過氣、衰弱疲倦等症狀,但新冠肺炎個案之上開症狀,通常是急性發作,且多伴隨著發燒、肌肉疼痛、味覺及嗅覺喪失;而肺癌通常是持續性或原因不明的咳嗽、喘不過氣;疲倦衰弱現象通常持續超過4週,且多伴隨著咳血(痰中帶血)、胸痛、體重減輕、食欲不振等現象。其他肺癌警訊尚包括:持續或反覆性的胸部感染、肩背疼痛、聲音沙啞或呼吸出現喘鳴聲等。以上症狀也有可能不是肺癌或新冠肺炎引起的,若有相關症狀,建議做好防護措施,儘早尋求醫師諮詢與評估,以免耽誤病情。 在COVID-19疫情下,確診為新冠肺炎的癌症患者有很高的死亡率約為25%,而肺癌患者相較其他癌症的死亡風險更高達1.6倍。建議民眾,尤其是肺癌等癌症患者,務必做好預防措施(正確勤洗手及配戴口罩、避免觸摸眼鼻口),保持社交距離,並經醫師評估後施打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降低新冠肺炎的威脅。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8.01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COVID-19 公費疫苗預約平台」是為建立讓大量疫苗接種能依序穩定有效推行的機制,中央與地方腳步一致,加強疫苗接種推動,提升群體保護力,維護國人健康。 2021年7月22日版本 試辦期間若台灣本島地區民眾也進行意願登記,試辦期過後是否還需二次進行意願登記? 不需重新登記,意願登記只要登記過一次待接獲簡訊通知,即可於預約接種登記期間進行預約登記。 意願登記成功後,符合資格會以簡訊通知,手機號碼輸入錯誤該如何修改? 手機輸入錯誤,於開放意願登記期間皆可重新修改。 已施打第一劑,第二劑也可以先進行意願登記嗎? 可以,公費疫苗預約平台將於預約當期之施打期間結束後,隔日開放意願登記。 可以重複進行意願登記嗎? 若已完成意願登記成功,再次登記則公費疫苗預約平台會顯示上一次意願登記結果供確認。 如何查詢之前的意願登記結果? 請您直接點意願登記輸入身分驗證資料,公費疫苗預約平台會顯示上一次意願登記結果。 使用意願登記查詢,出現 「您符合預約資格,將暫停您『意願登記』登記功能」的訊息? 此訊息表示您符合預約接種登記資格,需要等到當期之施打期間結束隔天,才可再次更改意願登記。 若您未進行預約接種登記者,需等到該期預約接種登記時程結束後,才可再次更改意願登記。 請問公費疫苗預約簡訊通知內容? [COVID-19公費疫苗預約通知]您的登記序號:0000000000,請於0/0~0/0至本平台選擇接種站及時段,進行預約接種。 公費疫苗預約平台有哪幾種身份認證方式? COVID-19 公費疫苗預約平台有2種方式: 1.身份證號+健保卡卡號 2.健保快易通APP+驗證碼(無讀卡機請使用手機下載「健保快易通」,IOS下載點這裡,Android下載點這裡) 公費疫苗預約平台有哪幾種預約管道? 提供4種管道: 1.疫苗預約平台 2.健保快易通APP 3.攜帶健保卡前往藥局或各縣市衛生所預約 4.攜帶健保卡前往4大超商使用kiosk機預約 手機誤植該如何修改? 請您點選取消預約後,重新進行預約接種登記。 預約接種登記成功,忘記列印預約記錄該怎麼辦? 您可以利用簡易查詢功能,輸入身份證號、手機號碼後3碼年及圖形驗證碼,即可查詢預約接種記錄,查詢後可利用列印功能列印預約記錄,也可使用手機拍照。 系統可以查詢預約記錄嗎? 可以,您可以利用簡易查詢功能,輸入身份證號、手機號碼後3碼及圖形驗證碼,即可查詢預約接種記錄。 請問選擇施打站要如何看到施打站詳細地址? 選擇施打站後,主畫面會顯示施打站詳細地址。 為何選擇日期/時段卻出現「額滿」? 表示該日期/時段預約人數已額滿,請您改選擇其它日期/時段,謝謝! 已預約但發現日期/時段有誤,可以修改嗎? 當您預約成功後發現日期/時段有誤,可於當期開放預約期間內,於系統點選取消預約功能,取消疫苗預約後於開放預約期間內皆可重新預約。 已預約登記成功但忘記去施打疫苗,是否會再次發送簡訊提醒可再次預約登記? 系統會於每一輪意願登記截止後,發送簡訊給當期可預約接種的民眾,請您依簡訊通知於開放預約接種登記期間重新預約。 外藉人士進行意願登記出現「您的卡號錯誤或非本期開放登記對象[9999]」? 外藉人士請依下列判斷輸入資料: 1.若已至移民署更換新式居留證號(第一碼為英文),並且至健保署更換為新式居留證號健保卡,則以新式居留證號+新健保卡卡號進行意願登記。 2.若外藉人士已更換新式居留證號,但尚未至健保署更換健保卡,則仍以舊式居留證號+舊健保卡卡號進行意願登記。 已預約接種但預約當日無法接種,最快何時可以再預約接種登記? 若已預約接種,但預約當日未完成接種者,則需等候該輪施打期程整個結束後的下週二才會收到簡訊通知,才能再至系統重新預約接種。 以第二輪接種期程為例,施打期程:7/16~7/22,若預約7/16但當日因故未接種,則需等候至7/22期程結束後的下週二(7/27),才會到收簡訊通知,才能重新至系統預約接種。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7.28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人類的聽覺系統可分為周邊和中樞,周邊聽覺系統由外耳、中耳、內耳所組成。外耳負責接收聲音、定位聲源、聚集聲能,使聲音通過外耳道和鼓膜、傳輸到中耳;中耳為內含空氣的腔室、當中有三塊小聽骨負責傳遞聲波;內耳分為前庭(負責平衡)和耳蝸(負責聽覺),耳蝸內含柯蒂氏器(Organ of Corti)、為聽覺的終端受器;柯蒂氏器含有兩種聽覺細胞:內毛細胞和外毛細胞。當聲波從中耳進入內耳時,外毛細胞會放大聲音振動;內毛細胞會將聲能轉換為電位差、以利後續神經信號傳遞。傳輸至大腦以解讀聲音的訊息。 臨床上針對主訴聽覺困難者,會施予純音聽力檢查判斷其聽力損失程度。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以優耳聽覺級為主,正常:小於25分貝;輕度聽損:26~40分貝,建議尋求專業諮詢;中度聽損:41~60分貝,建議使用助聽器;重度聽損:61~80分貝,需使用助聽器;極重度聽損:81分貝以上,使用助聽器並配合相關復健計畫,需學習唇語。 耳鼻喉科醫師上官瑋娟指出,聽覺系統任一部位受損皆可能造成聽力損失,依病變部位可分為: 一、 傳導性聽力障礙 發生於外耳、中耳,常見原因有耳垢栓塞、鼓膜穿孔、中耳積水、聽小骨斷裂等情況。常可藉由藥物或手術改善。 二、 感音神經性聽障 發生於內耳或聽神經,常見原因有感染、老化、噪音、耳毒性物質暴露。 三、 中樞性聽障 發生於中樞聽覺系統,可能因老化、腦傷、其他神經疾病造成。常導致聽覺記憶及理解能力的減退。 四、 混合性聽障 同時存在兩種以上聽障類型。 感音性聽力障礙雖無有效的治療方法,然而輔具科技的進步、對於此類聽障者大有裨益。上官瑋娟醫師表示,目前常見的聽覺輔具依形式可分為: 一、 助聽器 基本原理是利用內建麥克風接收聲音、經過擴音器將聲音處理並放大後傳出,使聽損失者聽見本來聽不清楚的聲音。市面常見有:耳掛型(behind the ear)、耳內型(in the ear)、耳道型(in the canal)、深耳道型(completely in the canal)及骨導式助聽器。視情形可配合使用其他語音清晰度增強技術,如:方向性麥克風、噪音消除機制、雙耳配對功能等。 二、 人工電子耳 需藉由外科手術將電子裝置植入耳蝸,可放出電流、刺激聽神經產生聽覺。適用於兩側極重度聽損者,植入後仍需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與學習。 三、 生活輔具 主要功能是解決使用者生活上的問題、減輕生活中參與限制,依功能分為: 1.警示輔具:利用閃光或振動以警示環境變化; 2.電訊輔具:如電話擴音器、網路攝影機; 3.溝通輔具:使用圖卡或文字表達。 《日常聽力保健》 ● 避免過度或不當清潔外耳道。 ● 避免菸、酒、高分貝噪音場所、長時間配戴耳機。 ● 作息規律、睡眠充足、保持心情平靜。 ● 飲食均衡,攝取維生素ACE、Omega-3脂肪酸、深綠色葉菜。 ● 慢性病需穩定控制、定期回診檢查。 ● 聽損溝通零距離。 ● 儘量去除背景音。 ● 說話速度放慢點。 ● 關鍵字請說清楚。 ● 面對面和他說話。 ● 說話不要用吼的。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7.25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醃漬蔬菜具有特殊風味及酸辣爽脆口感是民眾日常食用的配菜,為維護民眾食用醃漬蔬菜產品的衛生安全,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聯合地方政府衛生局針對醃漬蔬菜製造業者啟動稽查抽驗專案,並將近年抽驗不合格或食品良好衛生規範準則曾有初查不合格之製造業者優先納入查核名單,以落實源頭管理。 本次查核重點除食品業者登錄、食品良好衛生規範準則、原料合法性及產品標示等進行稽查外,同時亦加強查核業者製程及食品添加物使用是否符合相關規定,並抽驗成品檢驗防腐劑及漂白劑等項目,以確保業者製程品質。 食藥署呼籲民眾購買醃漬蔬菜產品,建議挑選完整包裝產品,並留意產品上是否有明確的中文標示以掌握產品訊息,盡量避免選擇顏色偏白或過於鮮艷之產品,以保障消費者權益。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7.15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依據衛生福利部109年國人十大死因資料顯示,慢性疾病占超過一半,包含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公布之新冠肺炎與非傳染性疾病訊息說明(Information Note COVID-19 and NCDs)顯示,非傳染性疾病患者(包含高血壓、中風、糖尿病等)更容易出現嚴重症狀,另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亦說明有8成新冠肺炎死亡個案有潛在的慢性疾病史,因此國民健康署呼籲,慢性疾病是導致新冠肺炎重症的重要危險因子,民眾在家可應用電腦或平板輸入健檢資料,透過健康署發展的風險評估平台可測出自己罹患慢性疾病的風險,進而採行健康生活方式,才可遠離慢性疾病。 遠離慢性疾病的第一步: 從掌握風險開始 國民健康署已建立國人「慢性疾病風險評估平台」,透過慢性疾病風險評估平台,或於國民健康署官網及健康九九+(健康檢測)搜尋,35歲至70歲的民眾在家裡可自行在平台上輸入最近一次的健檢報告數據,計算未來10年後罹患5種慢性疾病(包含:冠心病、腦中風、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風險。網站上也提供簡易的健康建議(如:少鹽、戒菸、運動、健康飲食等)以及提醒危險因子控制(如:體重、腰圍及血壓等),鼓勵民眾在家裡也可透過培養健康生活習慣,並持續改善健康數值,就可降低自己的罹病風險,預防慢性疾病發生。 疫情期間,國健署教您簡單居家的健康生活方式,可降低得慢性病的風險 在掌握風險後,疫情期間要如何在家維持健康生活習慣以減少罹患慢性疾病的風險呢?國健署也有提供各種居家健康生活的方式供大眾參考。 一、健康吃:每天可依照「我的餐盤」均衡飲食中準備5色蔬果,並檢視是否吃足6大類食物,透過飲食提升自身抵抗力。 二、快樂動:4個居家適度運動的妙招。 1.核心穩定、瑜珈、徒手訓練效果好 2.水瓶、彈力帶簡易器材多變化、 3.椅子、門框、牆壁皆是好設備 4.親子互動、代間互動、全齡運動樂趣多 三、向菸說不:疫情期間是最好戒菸的機會,請在居家期間有菸癮的朋友們,可撥打國民健康署免付費戒菸諮詢專線0800-636363,專業人員與您共同討論及規劃專屬的戒菸計劃 此外,國健署提醒民眾,在國內COVID-19疫情嚴峻的現在,一定要落實戴口罩、勤洗手、保持適當社交距離等保護彼此的措施。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28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1日指出,近日有網友在通訊軟體LINE散布「台中市太原路復健醫院被徵收為方艙醫院」,台中市政府衛生局已澄清為不實訊息,請民眾勿再轉傳與散布,以免觸法遭罰。 指揮中心表示,台中市政府已對外澄清,此復健醫院近期進行搬遷作業,是為了提升醫療品質,正以BOT方式規劃市立綜合醫院,並非徵用作為方艙醫院。 指揮中心副指揮官陳宗彥指出,因應疫情變化,各地方政府規劃應變醫院及專責醫院收治患者,民眾接獲來源不明的訊息時,應先進行查證,切勿隨意散播、轉傳,以免觸法。 指揮中心重申,防疫相關資訊應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內容為主,散播假訊息構成犯罪,會被判處最高三年有期徒刑或併科三百萬元罰金。提醒民眾,收到來路不明訊息多加留意、查證,切勿轉傳散播,以免觸法。詳情請上官網查詢(http://at.cdc.tw/Q7S2Vt)。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02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世界衛生組織(WHO)數據顯示,全球癌症死亡人數,肺癌排名第一;台灣也是如此,我國108年共9,701人死於肺癌,占了所有因癌症死亡人數的五分之一(19.3%)。5月31日為世界衛生組織(WHO)所發起的「世界無菸日」,2021年訂定為「承諾戒菸(Commit to quit)」年,呼籲全球吸菸者戒菸。吸菸者罹患肺癌的風險是不吸菸者的9倍,每天吸20根菸以上之男性,風險可達13.7倍,而女性之風險則可高達 24.1倍;雖然吸菸及二手菸是導致肺癌最主要的原因,但台灣研究發現,未吸菸者和女性肺腺癌持續增加,顯示吸菸以外的因素,如家族史等不容忽視。 為喚起社會對肺癌之重視,國民健康署提醒顧肺4招「戒菸益健康、自我須防護、篩檢慎思量、警訊早就醫」,共同對抗肺癌。 第一招 戒菸益健康 「吸菸」是影響肺癌最大的危險因子,佔70~80%,而二手菸暴露也會增加肺癌的死亡風險,與吸菸者同住,得到肺癌的機會比一般民眾高出20%到30%,這也是許多不吸菸女性罹患肺癌的主因之一。依國際經驗顯示,吸菸率下降20年後肺癌發生率及死亡率才會下降,從吸菸到發生肺癌期間,通常間隔20年以上。 呼應2021年世界無菸日的口號「承諾戒菸」,國民健康署建議民眾可以撥打免費戒菸服務專線0800-63-63-63尋求專業諮詢,或是參考戒菸教戰手冊(網址:https://www.hpa.gov.tw/Pages/EBook.aspx?nodeid=1172),全國也有近4000家戒菸服務合約機構(網址:https://ttc.hpa.gov.tw/Web/Agency.aspx),提供專業戒菸治療服務。 第二招 自我須防護 根據國內數據顯示,雖然吸菸率有逐漸下降的趨勢,肺癌發生率仍逐年升高,尤其罹患肺腺癌的女性有九成是不吸菸的。因此,除了避免吸菸與二手菸害外,同時要減少廚房油煙、遠離空氣污染或廢氣多的地方。國民健康署提供民眾自我防護5要點:拒吸二手菸;烹煮時應開啟排油煙機,為減少油煙,多選擇水煮、清蒸方式烹煮食物。另外,為了降低空污對健康的危害,民眾可隨時注意空氣品質監測網訊息;外出戴口罩,由戶外進入室內時,記得洗手洗臉、清潔鼻腔,並適當關閉門窗,以減少細懸浮微粒(PM 2.5)的暴露;空品狀況不佳時,避免戶外活動時間,或改變運動型態避開交通高峰時段及路段;生活作息規律,多運用大眾運輸工具、自行車及步行,適當運動,維持身體健康狀態。 第三招 篩檢慎思量 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掃描(以下稱LDCT)是目前唯一具國際實證可以早期發現肺癌的篩檢工具,但目前國際實證證據僅有對「重度吸菸族群」(抽菸史超過30包年、戒菸小於15年),可以降低2成死亡;而衛生福利部補助台灣肺癌學會「以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篩檢台灣不吸菸肺癌高危險群之研究」初步研究結果,支持針對具肺癌家族史者進行LDCT肺癌篩檢。依據國民健康署與相關醫學學會以及民間團體共同訂定之《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肺癌篩檢》手冊(醫療版),建議以下肺癌高風險族群可考量進行LDCT篩檢: 1.年齡介於50~80 歲,抽菸史超過30 包年之民眾。(含戒菸時間未超過15年的民眾) 2.具有肺癌家族史的民眾。(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罹患肺癌) 3.有肺部病史者。(如肺結核、慢性肺阻塞症) 4.暴露於氡氣環境,或特定職場環境工作者(如:金屬業、冶礦業、石油化學工業、石綿接觸者或長期暴露在有粉塵、油煙、棉絮、化學物質、放射環境下等)可諮詢醫師是否需要篩檢。 然而LDCT肺癌篩檢可能衍生以下風險,提醒民眾在決定做篩檢前應事前瞭解: 1.過度診斷的疑慮:使用低劑量電腦斷層肺癌篩檢,會診斷出惡化緩慢的肺癌,這些人就算不接受篩檢,終其一生亦可能不會出現症狀或提早死亡,因此會有少數的比例屬於過度診斷、多治療。 2.假警訊的壓力:美國大型試驗指出,重度吸菸者接受LDCT篩檢,每4人就有1人為陽性,但每100位陽性個案中只約有4人診斷為肺癌,假警訊恐造成民眾不必要的心理負擔。 3.輻射暴露的風險:LDCT肺癌篩檢平均一次的輻射線暴露約為1.5毫西弗,約為在臺灣1年的天然背景輻射量。 以上LDCT篩檢資訊,可進一步參考本署「我該不該做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手冊及影片。(連結網址:【手冊】https://health99.hpa.gov.tw/material/6881、【影片】https://health99.hpa.gov.tw/material/6798) 第四招 警訊早就醫 早期肺癌並非完全沒有任何症狀,瞭解肺部的「警訊」有助提高自我警覺,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常見的肺部7種警訊包括: 1.持續咳嗽,甚至有惡化的狀況 2.痰中帶有血絲或咳血,持續一段時間後症狀沒有緩解 3.呼吸急促、呼吸出現喘鳴聲 4.持續胸痛且有惡化情形 5.聲音沙啞 6.四肢關節疼痛 7.無預警的體重下降、食慾不振 以上這些症狀也有可能不是肺癌引起的。儘管如此,需要時建議尋求醫師諮詢與評估,找出原因及早診治,以免耽誤病情。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5.31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25日表示,近日網路出現偽冒教育部網站,杜撰「全國各級學校因應疫情停課時程資訊」等訊息,意圖造成民眾困惑,此為境外假網頁不實訊息,請民眾勿輕信。 指揮中心副指揮官陳宗彥表示,該網站假冒教育部傳達不實防疫訊息,刑事警察局已成立專案小組偵辦,經調查其IP位於美國。 指揮中心指出,教育部全球資訊網正確的網址是https://www.edu.tw/,民眾收到任何連結時,可以先觀察連結網址,是否跟官方網址一樣。例如,教育部官方網址的網域,就會是「edu.tw」結尾。 指揮中心強調,散播假訊息構成犯罪,會被判處最高三年有期徒刑或併科三百萬元罰金。提醒民眾,收到來路不明訊息多加留意、查證,切勿轉傳散播,以免觸法。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5.30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近日網路流傳「台灣疫情嚴重時,一天燒掉100多具屍體」,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25日嚴正澄清,此為境外的不實訊息,企圖造謠影響我國防疫,請民眾勿再轉傳與散布,以免觸法遭罰。 指揮中心副指揮官陳宗彥表示,近日發現多則疑似境外人士利用網路跳板,刻意且惡意張貼和散布不實訊息,企圖干擾我國防疫工作,這些不實訊息有「中國用語」、「簡體字」、「誇張嚴重的疫情狀況」等特性,民眾應多加注意。 指揮中心強調,防疫相關資訊應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內容為主,民眾切勿輕信網路流傳的不實訊息,散播假訊息構成犯罪,會被判處最高三年有期徒刑或併科三百萬元罰金。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5.29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近日網路流傳「疫苗為了防腐加入了汞和鋁,打多了就會自閉」,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25日嚴正澄清,我國進口疫苗均經國際合法認證,絕不含有毒物質,該則不實網路言論疑似境外人士刻意且惡意散布,企圖干擾我國防疫工作。 指揮中心表示,疫苗接種後,可能出現反應主要為接種部位疼痛,通常於數天內消失,其他可能反應包含疲倦、頭痛、肌肉痠痛等,但絕無傳言所稱導致自閉症的情形,請民眾切勿輕信。 指揮中心強調,散播假訊息構成犯罪,會被判處最高三年有期徒刑或併科三百萬元罰金。提醒民眾,收到來路不明訊息多加留意、查證,切勿轉傳散播,以免觸法。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5.29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20日嚴正澄清表示,從未有「購買某公司3,000萬劑COVID-19疫苗」一事,因此近日網路流傳「政府不願購買某公司3,000萬劑COVID-19疫苗」等訊息均為不實訊息,請民眾勿再轉傳與散布,以免觸法遭罰。 指揮中心重申,疫情相關資訊以指揮中心公布為主,民眾接獲來源不明的訊息時,應先進行查證,勿隨意散播、轉傳,以免觸犯「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第14條,或「社會秩序維護法」第63條第1項第5款規定,依法最高可罰300萬或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 ▲ 指揮中心澄清,網傳「不購買某公司COVID-19疫苗」是假訊息。(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 民眾勿散播不實訊息,以免觸法受罰。(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5.20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近期在網路上流傳張冠李戴、牛頭不對馬尾的不實訊息,訊息內多數強調因為接受某某名醫的整治後,讓原本想要達成的美貌卻變得更糟等等訊息,使得許多民眾開始懷疑台灣的整形外科醫療水準。 台灣美容外科醫學會理事長蔡豐州表示,隨著網路越趨發達,民眾使用網路的頻率越高,依賴度也越深,許多資訊來源都來自網路,當網路出現一些攻擊誹謗性的假新聞時,大多數民眾無法得知真假,往往一面倒地以為那就是事實,因而造成惶恐的氛圍出現,這種情況尤其在整形專科上最常見。 蔡豐州指出,長期以來,醫界受到不肖網路平台的霸凌,甚至勒索。因此醫界這次決定團結起來,結合包括:台灣美容外科醫學會、台灣整形外科醫學會、台灣皮膚暨美容外科醫學會、台灣顏面整形重建外科醫學會、台灣眼整形美容重建手術醫學會、形體美容外科醫學會等單位,成立《跨醫學會聯合小組》,希望這種未經證實,未經審判的資訊,民眾和網友共同唾棄網路犯罪行為。 除了醫學會聯合起來對抗之外,立法委員張宏陸也站出來,共同譴責網路霸凌行為,與醫界一起打擊網路抹黑文化。 台灣皮膚暨美容外科醫學會理事長曾忠仁和常務理事黃柏翰就沈重呼籲:「民眾不要隨著網路假新聞,假消息起舞。」 台灣顏面整形重建外科醫學會理事長藍敏瑛和常務理事凃智文則闡述:「聲明將會用在任何對醫療人員不公的報導和消息上。」受訪的許多醫界人士,普遍肯定,支持並希望,大家不要再受到這種不堪的言論折磨。 台灣整形外科理事長戴浩志則表示:「訴訟官司曠日廢時,即使最後遲來的司法還人公道,但是這些傷害已經造成永遠的傷害,無可復原。」 形體美容外科醫學會理事長楊弘旭和常務理事王朝輝說:「我們這波平台媒體清潔運動,就是希望檢調單位能夠盡快找到幕後黑手,遏止網路歪風,還給台灣一個乾淨的網路世界。」 台灣眼整形美容重建手術醫學會理事長廖述朗和理事劉淳熙認為:「寄生在Facebook 和 Youtube平台的網路平台和公司,用不實的論述,傷害了醫療人員來牟利,應該受到制裁。」 跨醫學會聯合小組召集人 蔡豐州 醫師重申:「即使不肖平台無法被司法下架,我們期待藉由長期推動,能讓民眾慎重分辨網路消息,減低不肖平台公信力和影響力,還醫療界一個公道。」 他也呼籲網友和民眾,看到網路平台消息、貼文、留言和報導,在真假事實未釐清前,請勿先下評論,並等待事實釐清;且需秉持客觀公正的態度,切勿淪為有心人士網路輿論審判操弄者,而變成助長謾罵威脅歪風之工具。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1.16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您知道家中的孩子在上網看影片、和朋友用臉書Facebook(FB)及Instagram (IG)分享生活點滴的同時,電子煙的各種訊息已悄悄入侵他們的生活中嗎?根據國民健康署委託世新大學對網路與新興菸品監測的研究結果顯示,網路上充斥各式電子煙訊息,包含283個臉書社團/粉絲專頁與地標、超過19萬則的IG貼圖,顯示業者正透過網路傳播積極提高電子煙能見度。 礙於目前管制電子煙法源不足,政府已進行菸害防制法修法以禁止電子煙製造、輸入、販賣、供應、使用、展示及廣告為方向,國民健康署呼籲家長於政府完成修法前,請關心家中孩子上網狀況,避免孩子被網路訊息迷惑進而使用電子煙,為協助家長學校老師認識電子煙及其危害,健康九九網站-菸害防制館定期更新電子煙專區資料,歡迎家長、師長可多運用。 業者於社群媒體行銷 美化電子煙的謊言 根據2020台灣網路報告,12-25歲上網率為98.4-100%,其中使用率最高的網路服務項目分別為社群論壇(95.6%)、即時通訊(90.2%)及影音/直播(87.4%),因此業者為吸引青少年使用電子煙,除設計酷炫多種口味,也透過這些平台大量散播電子煙資訊,刻意不提其對健康的危害,以酷炫外表、比紙菸危害較少等訊息吸引青少年掏錢購買。 依據國民健康署109年委託世新大學進行的調查結果顯示,以「電子煙」等關鍵字於FB搜尋,可發現283個社團/粉絲專頁含有電子煙訊息,進一步點閱內容,發現多數粉絲專頁為電子煙實體商店經營,用來推廣產品;社團則多為電子煙交流與買賣平台,網友可透過網路交易電子煙具與各式煙油。 而以圖、照片版面為主的IG亦是另一個電子煙品展示平台,根據調查發現,電子煙在IG已有198,000則貼圖,半年內增加了35,000則,多是圖樣精美的瓶裝煙油照片,或是網友吞雲吐霧製造出各式煙圈煙霧的圖文或影片。 電子煙業者善用不同社群媒體的特性,在IG置放大量圖片,並連結至自家官網、拍賣網站或FB粉絲專頁,甚至提供店家地點、Line與WhatsApp等聯絡方式,擴增商品可觸及的對象,亦會配合電商優惠的光棍節1111推出活動促銷,以新潮的手法拉近電子煙與青少年的距離、吸引青少年好奇接觸進而使用電子煙。 零用錢多寡與電子煙使用有正向關係 國民健康署108年青少年吸菸行為調查結果,高中職學生電子煙使用率為5.6%,國中學生為2.5%,推估超過5.7萬名青少年正在使用電子煙;另分析青少年可支配之零用錢與電子煙使用的相關性,發現平均每月零用錢部分4,500元以上國中生電子煙使用率為10.8%、高中職生為15.2%;而沒有任何零用錢的國中生電子煙使用率為1.5%、高中職生為3.1%,顯見青少年每月可支配的零用錢與電子煙使用率有正向關係,國民健康署提醒家長關心給孩子零用錢的使用情形。 網站訊息藏陷阱 共同支持修法守護兒少健康 國民健康署大家長王英偉署長表示,電子煙多含有尼古丁、甲醛等有害物質,而多數用於調製電子煙油的添加物,並非合法的食品添加物,有些香料雖可合法添加於食品,但缺乏呼吸暴露毒理測試,直接吸入肺部,易導致肺損傷。完成修法前,國民健康署已會商網路購物平台業者,請平台業者協助加強商品管控機制,避免販售電子煙及煙油,但現階段僅有「含尼古丁煙油」依藥事法裁罰;電子霧化器等產品雖得以菸害防制法第14條處罰,除罰則過輕外(最高5萬元),業者改以果汁、精油等不同名稱販賣電子煙油,規避網路巡查機制或地方衛生局稽查,且透過社群網路買賣,使稽查難度更高,目前菸害防制法修法草案在行政院審查中,期望各界支持政府擴大防制菸害之決心,共同致力保護國民健康。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