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美整形

美醫誌 ME Media:亞洲醫美整形新媒體|豐富資訊輕鬆查醫病溝通零距離

搜尋50歲共有8筆結果

  • 頭痛不是病,痛起來要人命

    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提供      摘要  「頭痛不是病,痛起來要人命」這句話,放在現代已經是一個錯誤的敘述:頭痛確實是疾病!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神經內科主任洪嘉蔚指出,根據第三版國際頭痛疾病分類,原發性、次發性及其他頭痛疾病多達十幾種。其中最常見的原發性頭痛,就是偏頭痛。偏頭痛(Migraine)指的不是頭部一邊的疼痛,而是一種有特定症狀的疾病。   根據流行病學調查,偏頭痛在台灣15歲以上成年人的盛行率約為9.1%,以20~50歲的人口比例最高,男女比例約為1:3。在不使用止痛藥或止痛藥無效的情況下,偏頭痛會持續4~72小時。其症狀特徵包括:(1)單側;(2)搏動性;(3)疼痛程度中或重度;(4)日常活動(如走路或爬樓梯)會使頭痛加劇。若頭痛發作時,符合上面特徵的其中兩項,且伴隨噁心、嘔吐、畏光及怕吵其中一種症狀,就有可能罹患了偏頭痛。   洪嘉蔚說,若是頭痛發作越來越頻繁,連續三個月都有每個月15天以上的頭痛,極有可能已從陣發性偏頭痛轉變為慢性偏頭痛,需考慮使用預防性藥物。第一線的預防性藥物包含:乙型阻斷劑、抗癲癇藥物、鈣離子阻斷劑、抗憂鬱劑等,雖然效果極佳,但仍有少部分病人無法緩解頭痛,或是無法忍受藥物副作用。最新的偏頭痛預防藥物為CGRP拮抗劑,該院亦有引進,其副作用較少,但藥價昂貴,健保限用於慢性偏頭痛且第一線預防藥物無效或無法忍受副作用的病人,需事前審核通過方可開立。不符合健保條件的病人,亦可自費使用。   偏頭痛雖然不會致命,但發作時對病人的生活功能及生活品質影響甚鉅。洪嘉蔚提醒,病人應盡早至神經內科門診就醫,經由適當的診斷與治療,可降低陣發性偏頭痛惡化為慢性偏頭痛的機率。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4.04.17

  • 拯救男性更年期危機 找回青春活力

    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提供      摘要  52歲的黃姓銀行經理,最近感覺上班注意力不能集中,開會時變得易怒罵人,下班後看電視會打瞌睡,腰圍變粗,性慾下降很多。黃先生驚覺是否罹患男性更年期?在家人的支持下前往泌尿科求診,經過評估與血液檢查,證實睪固酮濃度為285ng/dL明顯偏低,經過泌尿科醫師的藥物治療和衛教,改善了男性更年期症狀,順利找回青春活力和自信心。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泌尿科主任許富順表示,女性以停經為界線,女性更年期很容易理解。男性的活力和性功能是靠睪固酮來維持,從30歲以後會逐漸下降,到了50歲大約有38%的男性睪固酮濃度就已經低於正常值。   睪固酮對於男性的生理機能十分重要,負責精子製造、性慾、勃起功能、肌肉質量、骨質密度、情緒穩定、體脂肪的穩定、心臟健康等。隨著年紀漸長,睪固酮逐年下降,男性會感覺活力不如從前、容易疲倦、記性不佳、性功能變差、情緒變得暴躁。詳細的男性更年期檢測表如下。   男性更年期/睪固酮低下自我檢測量表   性慾降低 感覺活力下降 體力變差或耐受力下降 身高變矮 感覺生活變得沒有樂趣 覺得心情不好,脾氣變得暴躁 勃起功能變差 運動能力減退 晚餐後、看電視會打瞌睡 工作表現不佳   若有以上任三項症狀,極可能為睪固酮低下症。     男性更年期與代謝症候群的關係   許富順說,男性更年期不僅影響性慾和造成陽痿,更與代謝症候群等慢性病有著因果關係。研究顯示,肥胖、第二型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和骨質疏鬆症患者中,睪固酮低下的比例高達40-52%,比無慢性病者來得高很多。根據大規模的臨床研究已建立預測模型,代謝症候群越嚴重的患者,睪固酮越低。因此,治療(補充)睪固酮,能成功的改善代謝症候群,譬如降低內臟脂肪、縮小大肚腩、增加肌肉質量、改善高血糖值和高血脂症。   此外,國外長期的研究顯示,長期補供睪固酮能降低男性整體死亡率、心血管疾病和攝護腺癌的發生率。     補充睪固酮   人體的睪固酮是由腦下垂體的性腺激素調控,再由睪丸製造釋放到血液中。對於睪固酮低下(低於350ng/dL)或在臨界值卻有男性更年期症狀者,補充的方法有針劑、皮膚吸收凝膠、鼻內凝膠或口服藥。因為口服藥有肝毒性的疑慮,現在已經非常少在使用。打針的方式血中濃度變化較大,現在泌尿科醫師多半建議以凝膠方式補充,劑型有皮膚吸收或鼻內吸收。   補充睪固酮的患者,醫師會定期抽血檢驗睪固酮濃度、PSA、血糖、血脂、血紅素等。   補充睪固酮可以讓男性變得年輕有活力,但有沒有副作用?許富順表示,若有轉移攝護腺癌,或者正要準備生育的男性,不適合補充睪固酮。其他可能的副作用有血紅素過高。至於是否會影響心血管疾病或攝護腺癌的發生,根據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補充睪固酮能減少心血管疾病和攝護腺癌的發生。   許富順強調,男性過中年,面對所謂中年危機,毋須沮喪,尋求泌尿科專科醫師的診斷評估,若確認是睪固酮不足,現在有方便使用的補充凝膠,睪固酮濃度回復正常,輔助少鹽少油的飲食習慣、每週三次的有氧運動,很快的年輕帥勁、活力滿滿,又是猛龍出閘!   ※資料來源:台灣男性學暨性醫學醫學會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3.08.01

  • 每31分鐘14秒 就有1名國人罹患大腸癌

    文/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提供      摘要  腸癌發生人數已連續15年位居第1位,依據國民健康署109年癌症登記最新資料顯示,大腸癌新診斷個案有1萬6,829人,等同於每31分14秒就有1人被診斷為大腸癌,發生年齡中位數為67歲,相較108年延後了1歲。     根據癌症篩檢資料庫資料顯示,近期因疫情稍緩,111年大腸癌篩檢量較110年增加13.3萬人(增加12.4%),但仍未恢復疫情前(108年)的篩檢量;其中,111年男性篩檢人數49.2萬人,女性70.1萬人,男性篩檢人數相較女性少,而根據109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男性大腸癌的發生率則比女性高出1.5倍。因此鼓勵男性應定期篩檢,並特別留意身體狀況,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呼籲,癌症不會因為疫情的關係而減緩發生,為了「腸」保健康,民眾應積極接受癌症篩檢,只要兩步驟即可揪出潛「腸」危機,第一步定期做糞便潛血檢查,第二步當糞便潛血檢查結果呈現異常時,請儘速接受大腸鏡檢查,以便及早揪出潛藏在大腸的息肉及癌症。     第一步:定期糞便潛血檢查 可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   有鑑於大腸癌的發生有近9成(88%)為50歲以上的族群,國民健康署提供年滿50歲至未滿75歲之民眾,補助每2年1次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科學實證研究顯示,定期接受篩檢,可減少29%晚期大腸癌發生率,及有效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糞便潛血檢查沒有侵入性,且檢查前不必限制飲食,只要照著8步驟,在家就可輕鬆定期篩檢!   持健保卡至健保特約醫療院所領取採便管。 在採便管外的標籤寫下姓名、採便日期與時間。 旋轉管蓋後,將採便棒向上拔開。裡面的水勿倒掉。 在坐式馬桶內斜鋪衛生紙,避免糞便掉入水中不易採集。 坐上馬桶解便。(也可在報紙上解便後取得檢驗樣本) 在整條糞便上以輕劃方式重複來回刮取適量的檢體。 將沾有檢體的採便管插回管內並用力蓋上。 送回醫療院所,回家等待檢驗報告。     第二步:篩檢結果異常 6個月內儘速做大腸鏡檢查   大腸癌篩檢為陽性的民眾,經由大腸鏡檢查後,發現平均每2人中1人有息肉、每20人中有1人罹患大腸癌!我國實證資料顯示,糞便潛血檢查結果為陽性者,若超過6個月不做大腸鏡檢查,罹癌風險會增加30%;而超過一年以上才做大腸鏡檢查,罹患晚期大腸癌的風險則增加2.8倍。國民健康署提醒,篩檢結果異常時,請儘速至醫療院所安排大腸鏡檢查,如檢查發現息肉,可同時進行切除,就可以儘早阻斷癌前病變的發展,避免惡化為大腸癌。     足量蔬果與規律運動 降低罹患大腸癌的風險   大腸癌的風險因子包含肥胖、缺乏運動、抽菸以及大腸直腸癌家族史等。國際癌症研究總署指出,每天攝取超過50克的加工肉品或100克的紅肉(豬肉、羊肉、牛肉),則會增加17%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另,世界衛生組織指出,21%~25%的大腸癌可歸因於身體活動不足。國民健康署呼籲民眾新春連續假期期間,與親友聚餐多攝取蔬菜水果,減少紅肉及加工肉(煙燻、鹽漬或亞硝酸鹽加工),另外不妨安排一同出遊「走」春,每日一萬步,健康「腸」保固。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3.01.12

  • 呼吸會喘?40公分巨大卵巢囊腫竟藏在婦人肚子裡

    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提供      摘要  一名50多歲的婦人,最近半年被發現明顯變胖,坐著看電視甚至躺著睡覺都呼吸困難,於是前往醫院就診。經超音波及電腦斷層掃描發現,是40公分乘以20公分的巨大卵巢囊腫,壓迫組織,必須進行手術治療,礙於腫瘤指數升高,擔心有惡性腫瘤情形,選擇剖腹手術,術後恢復健康狀態,取出卵巢囊腫甚至超過7公斤。病理組織報告指出,婦人的卵巢囊腫是黏液性囊腫,當囊腫愈大,手術風險愈高。一般卵巢囊腫剛開始長大症狀不明顯,不太容易被發現,但若超過10公分的巨大囊腫,極可能壓迫周圍器官,出現腹脹、腹痛、最嚴重恐致死。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婦產科主任鄭志堅指出,卵巢腫瘤是女性生殖器常見的腫瘤,因卵巢位於骨盆腔深部,腫瘤不容易及早發現,而卵巢腫瘤以型態則可分為:   一、非贅生性之卵巢囊腫   如功能性囊腫、子宮內膜異位瘤等等。   二、贅生性卵巢囊腫   如畸胎瘤、漿液性卵巢囊腫、黏液性卵巢囊腫等。   三、惡性卵巢腫瘤     圖片來源: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提供     卵巢良性腫瘤通常在早期較小也多無症狀,因此往往在婦科例行性檢查時才偶然發現到。等到腫瘤慢慢增至中等大小(約4~8公分以上時)才開始感腹脹或腹痛甚至腹部腫塊,若腫瘤長大到骨盆腔及腹腔時即可能產生壓迫症狀,如頻尿、便祕等等。   卵巢腫瘤危險因子為:肥胖者、初經年齡較早者、不孕症患者、有家族史者等。超音波是檢查婦女生殖器腫瘤最常用、最方便,且是快速及高準確性的工具。若再配合血液腫瘤標記的檢查,可提供參考區分是良性腫瘤或是惡性腫瘤。此外,電腦斷層及磁振造影檢查也是很好的診斷工具。   鄭志堅說,良性卵巢瘤的併發症不常見,可能需要緊急手術的併發症有:   一、扭轉   為常見的婦科急症,需要需要緊急手術,不到10%的卵巢腫瘤會併發扭轉。   二、破裂   可分為外傷性及自發性兩種,卵巢腫瘤破裂可能造成內出血的急症。   三、感染   另外,卵巢腫瘤依大小可分為三種:   ● 一般大小:約5~10公分。   ● 大卵巢瘤:10~20公分。   ● 巨大卵巢:腫瘤大於20公分以上者,巨大卵巢瘤一般而言非常少見,尤其是大於20公分以上者。   患者會有如此巨大的腫瘤原因可能是症狀不太明顯、患者警覺性不夠。而本案例是黏液性囊腺瘤,是卵巢瘤中最容易形成巨大腫瘤者。黏液性囊腺瘤好發於30~50歲的女性患者,大多為單側性,只有5~10%為雙側性,一般較大,容易發生壓迫徵狀。另外,黏液性囊腺瘤通常為圓形或橢圓形、切面常為多房有分隔,腫瘤表面大多灰色有光澤、囊壁較厚、有彈性。囊內容物為黏液性、不透明、黏稠液看似膠凍。黏液性囊腺瘤絕大多為良性(超過80%),但有10%為邊緣性惡性,不到10%為惡性。   鄭志堅表示,卵巢瘤在治療上還是以手術為主,手術種類主要為囊腫切除術及卵巢全切除術兩大類。至於該執行何種手術,基本上依患者年齡以及是否要保留生育功能為主要考量。若是要保留生育力,則以囊腫切除術為主。而手術途徑分傳統開腹手術和腹腔鏡手術,及機器手臂輔助下的腹腔鏡手術,因為極少數卵巢囊腫為惡性,當血液腫瘤標記的檢查升高或是高度懷疑有惡性可能,建議用開腹手術。不過,透過腹腔鏡或是機器手臂輔助,傷口小,較不影響美觀。關於術後恢復時間,傳統開腹手術因肚子肌肉被拉扯,比微創手術多一些時間才能夠恢復。針對大多數卵巢良性腫瘤病人使用腹腔鏡手術即可,若有巨大卵巢囊腫或是懷疑為惡性腫瘤者,還是建議剖腹手術,安全性較高。   若想避免卵巢囊腫復發,要建議女性朋友,培養規律的生活作息,避免攝取過多富含荷爾蒙的食物例如油炸類和皮下脂肪多的食物種類,可降低卵巢病變風險。至於少數病理性卵巢囊腫與遺傳基因有關,加上症狀不明顯,建議女性安排健康檢查,當做完子宮頸抹片檢查後,再加做婦科超音波檢查,可及早發現和治療。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2.06.16

  • 偏頭痛怎麼辦?偏頭痛的預防與治療

    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提供      摘要  偏頭痛是一個常見疾病,影響全球約12~15%的人口,也是一個已知有顯著性別差異的神經科疾病,女男比約3:1,尤其好發於20到50歲女性,有週期性。誘發因素包含情緒、壓力、飲食、情緒及睡眠品質等,甚至在疫情期間也使偏頭痛平均天數延長,嚴重影響生活品質與工作能力。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莊凱如指出,在台灣,有高達兩百萬人口受偏頭痛困擾,但根據台灣頭痛學會於今年7月份的問卷調查(共2,300多位民眾填寫),有將近七成民眾以為頭痛只是一種「症狀」,但其實偏頭痛是一種疾病,除了反覆頭痛之外,可能還伴隨噁心嘔吐,怕光怕吵等特色。且超過半數的民眾不知道偏頭痛有預防性治療,且過度使用頭痛藥,反而造成頭痛更嚴重,就是所謂的『藥物過度使用性頭痛 (Medication overuse headache)』。   莊凱如說,為提升民眾對於偏頭痛的認知並把握適當就醫時機,台灣頭痛學會也推出「偏頭痛超前部署123懶人包」:每週頭痛超過1次要看神經內科;每週服用止痛藥超過2天以上可能使頭痛惡化;預防偏頭痛有3招:運動、紓壓、預防性藥物,希望加深民眾印象。   以下是偏頭痛的疾病定義與治療:   ● 偏頭痛   單側(但也可雙側),中重度,搏動性,日常活動會加劇頭痛,持續4到72小時,伴隨噁心嘔吐怕光怕吵等症狀。   ● 慢性偏頭痛   頭痛持續3個月以上,且每月超過15天,符合偏頭痛的天數超過8天。   急性治療   一般止痛藥物,有痛才吃。   預防用藥   定期使用。(是否需使用偏頭痛預防藥物,須經由醫師評估)   ‧ 口服預防用藥:鈣離子阻斷劑、抗癲癇藥、抗憂鬱藥等   ‧ 肉毒桿菌的針劑治療   ‧ CGRP單株抗體製劑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12.15

  • 成年人下背疼痛竟是骨髓炎侵蝕腰椎間盤

    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提供      摘要  50歲的文先生,因為發燒及呼吸喘住院檢查,診斷是肺膿瘍合併菌血症,抗生素治療一個月後,卻因下背劇烈疼痛無法行走,X光發現第3/4腰椎盤消失,磁振照影顯示3/4腰椎體被侵蝕導致駝背畸形,確定是細菌性脊髓炎後,緊急安排腰椎神經減壓及矯正固定術,依據椎間盤膿瘍細菌培養結果,投予治療性抗生素,病人術後1週就可以穿著背架行走,4週後感染指數恢復正常順利出院。     骨科醫師陳晉瑋表示,有病人劇烈下背痛,用一般止痛藥沒效,夜間疼痛影響睡眠,嚴重的甚至併發下肢癱瘓無力,遇到這類病人,會抽血檢查白血球及發炎指數,以判斷背痛是細菌感染造成,還是一般退化性機械性結構的問題,如壓迫性骨折。如果發炎指數偏高,加上影像學檢查有椎體變形或化膿,就有可能是脊椎骨髓炎。   陳晉瑋醫師說,該位病人的致病原因,有可能是肺部感染產生的感染性血栓,透過血液循環至脊椎動脈分支而引起脊椎感染,培養出來的細菌就是最常見的金黃色葡萄球菌,一般脊髓炎需要靜脈抗生素治療6週,整體療程至少3個月,一旦病人有神經學症狀或脊椎後凸變形及脊椎不穩定造成難以控制的痛,這時就需要脊椎骨科手術矯正固定脊椎,無法單靠內科治療。   因此,當民眾出現藥物難以控制的下背痛,有時還會出現發燒、下肢麻木及無力,合併其他系統性的疾病,例如肺炎或泌尿道感染,就要尋求專業骨科醫師診治,早期診斷,及時給予適當的抗生素治療,可提供病人較好的預後。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7.07

  • 尿失禁療法新趨勢 下半身不再滴滴答答

    文/聯合醫院提供    編輯/高芷瑩      摘要  你可曾因與朋友聚餐時大笑或在路邊追公車時尿液不自主滲出而感到困擾不好意思?這就是所謂尿失禁。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表示尿失禁是指在腹壓增加時,如咳嗽、大笑、打噴嚏、跑步、跳繩等動作時,尿液有不自主滲出的情形。根據調查50歲以上的中年婦女約30-60%的人有這樣的困擾,危險因子包括:生產、懷孕、肥胖、老化、抽菸等導致,其病理機轉有可能是支持骨盆底的肌肉或筋膜缺損,或尿道本身括約肌缺損,或本身膠原蛋白缺乏所導致。   對於尿失禁的病人,保守性療法仍為第一線治療方法,尿失禁的保守療法包括生活型態的調整、凱格爾運動、骨盆底電刺激療法、生理回饋治療、磁波椅及陰道雷射治療。     一、凱格爾運動:   最早是由Dr. Arnold Kegel在1948年所提倡,這項運動是用來訓練骨盆腔底的肌肉群,以達到強化此肌肉群之功效。由於膀胱、陰道、子宮等骨盆腔器官就是由這群骨盆底肌肉群(又稱提肛肌肉群)所支撐,所以訓練此肌肉群可以用來預防及治療因提肛肌肉群鬆弛所引起的疾病,包括應力性尿失禁、陰道鬆弛、子宮脫垂、大便失禁、甚至性生活障礙。   首先,需先辨別提肛肌群的位置,即是當你坐到馬桶上解尿時,嘗試停止解尿,中斷小便的感覺,表示你做到收縮尿道口周圍的肌肉,緩慢的收縮夾緊肛門,持續縮緊到陰道周圍肌肉及尿道口,此時收縮的肌肉即是骨盆底肌肉,如此反覆的緩慢收縮5秒鐘與放鬆5秒鐘,這就是骨盆底肌肉運動。須注意收縮時腹部不可以用力。必須持之以恆的做此運動,根據研究,如果長期做此運動對於尿失禁有效率約41-85%。     二、磁波椅:   體外磁波儀於1998年美國食品藥物管制局通過可作為治療尿失禁用途,其作用原理為利用電場產生磁場,藉由可深入骨盆12公分左右的電磁脈衝波刺激骨盆底肌肉,進而使骨盆肌肉收縮 、運動,強化骨盆肌肉群達到治療尿失禁的目的。 體外磁波治療椅治療原理係指病人坐在治療椅子上,而椅子下方的線圈瞬間產出強烈的電流刺激,線圈的周圍則產生高度密集的時控式磁場,可深入地穿透人體會陰部,活化所有會陰神經與內臟神經分支,來刺激強化骨盆底肌肉群,隨著刺激線圈電流頻率,肌肉就會產生反復收縮和鬆弛運動,達到重建骨盆底肌與制尿系統的力量與耐力。   磁波治療儀可用於治療尿失禁、慢性骨盆腔疼痛及膀胱過動症的病人,療效約八成左右。一週治療兩次,一次約20分鐘,18次為一個療程。但如果病人有裝心臟節律器或人工關節者,不適合此治療。根據研究,接受16個療程的病人成功率約68.3%,接受32個療程的病人成功率約75.0%,效果相當不錯。     三、陰道雷射:   隨著科技的進步,雷射在醫療上的使用越來越廣泛,近幾年來,雷射也使用在陰道來治療陰道乾澀、陰道鬆弛、輕微尿失禁等婦科疾病。而雷射的原理是以雷射光束360度汽化剝離老舊的黏膜組織,或使用雷射光熱效應,刺激黏膜下層新膠原蛋白、彈力纖維再生、玻尿酸再生,使陰道內壁膠原蛋白重組再生以及骨盆筋膜組織緊緻,改善骨盆底支持系統進而改善尿失禁。   臨床使用的陰道雷射分為CO2雷射及鉺雅克雷射兩種,臨床研究有很多有關於這兩種雷射對尿失禁治療的論文, 結果顯示陰道雷射對於輕微尿失禁治療成功率約38-82%,一開始須每個月治療一次,連續3個月後,每年需維持治療一次,對於尿失禁病人,卻不想接受手術的人,陰道雷射不失為另一種選擇。   聯合醫院表示,尿失禁對於婦女生活品質影響是很大的,但很多婦女卻羞於啟齒,不敢就醫,限縮了自己的社交生活,變成宅女。殊不知尿失禁是可以被治療的。而且懼怕手術的人可以選擇非侵入式的方式治療尿失禁。鼓勵有尿失禁的病人勇於就醫,讓你的下半身(生)不再滴滴答答。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4.10

  • 每37分鐘有1人罹乳癌 定期健檢,早發現早治療

    文/國民健康署提供    編輯/高芷瑩      摘要  預防婦女癌症要從日常生活做起,國民健康署呼籲民眾別忘了提醒周遭女性親友們,符合資格應定期接受乳房X光攝影及子宮頸抹片檢查。根據107年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年報資料顯示,新診斷乳癌個案為14,217人,換言之約每37分鐘有1名婦女罹患乳癌,是婦女癌症發生率第一位,女性終其一生每12人就有1人可能罹患乳癌。     國民健康署補助45歲以上至未滿70歲婦女及40歲以上至未滿45歲具乳癌家族史(指祖母、外婆、母親、女兒、姊妹曾有人罹患乳癌)婦女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如婦女朋友有意受檢,請攜帶健保卡至通過本署資格審查之「乳房X光攝影醫療機構」接受檢查,或逕洽各地衛生局(所)或健康服務中心,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透過乳房X光攝影檢查發現的乳癌,有超過8成的是早期個案。     婦女不接受篩檢因素為「不需要」、「不想痛」、「不重要」   根據「國民健康訪問調查(NHIS)」結果顯示,通常女性不願接受乳房X光攝影篩檢的原因,排名第一就是覺得身體健康沒有需要(47.9%),其次為太忙沒時間(26.0%)、覺得不舒服會痛(14.4%);有的甚至怕被檢查出有疾病,乾脆不做檢查,因此「不需要」、「不想痛」、「不重要」,是女性不願意做乳癌篩檢的三大關鍵因素。   50歲的吳小姐是一名忙碌的職業婦女,因為覺得自己健康,總是不願意接受乳房X光攝影檢查,直到去年逛街時,在社區設站篩檢服務的服務人員鼓勵下,吳小姐才接受生平第一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結果發現是1期乳癌。吳小姐起初無法接受,所幸在醫護團隊的持續關心,還有丈夫及小孩的支持下,她慢慢轉換心境,勇敢面對、積極接受治療,術後恢復相當良好,也因開始養成健康生活型態,氣色看起來比生病前好!國民健康署呼籲與其擔心害怕乳癌,不如積極正視健康,透過改變生活型態、定期篩檢、早期治療,才能有效維護乳房健康。     健康生活型態是預防乳癌的關鍵   乳癌的危險因子包含:初經早、停經晚、未曾生育、30歲後才生第1胎、未曾哺乳,以及具有乳癌家族史者、得過乳癌、卵巢癌或子宮內膜癌等;後天危險因子則包含:抽菸、飲酒、不健康飲食及缺乏運動等,而這些後天因素,比較可以透過健康的生活型態加以預防。美國癌症研究所(American Institute for Cancer Research, AICR)指出38%的乳癌是可以被預防的,因此,女性們除了注意自己是否有上述所提及的乳癌風險外,也要從年輕時養成健康的生活型態,從健康飲食及規律運動做起,並且適時釋放身心壓力。     定期檢查   國民健康署自民國99年起提供乳房X光攝影檢查服務,每年約篩檢86萬人,發現4,000多名癌症個案,其中早期癌症高達8成以上,鼓勵婦女朋友善用政府資源,符合資格者每兩年一次的檢查是保護自己最佳方式。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乳癌並非不治之症   107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乳癌的五年相對存活率為88%,且早期乳癌的五年存活率超過九成;因此透過篩檢早期發現陽性個案,再經由適當的後續追蹤與醫療專業處置,有助於提升乳癌存活率;如果檢查結果為陽性,也不要慌張,建議民眾可以到本署公告的76家「乳癌確認診斷醫療院所」及75家「乳癌確認診斷及治療醫院」進行複確診;萬一有病灶,應儘速尋求專業醫療團隊診斷與積極接受治療。至於乳癌治療後,還是有復發的可能,但是只要持續定期追蹤,並遵從專業建議,掌握自我身體狀況,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乳癌並非絕症!再加上健康的生活型態及適度紓解壓力,更是維持健康的不二法門。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3.13

美醫誌粉絲團

顧問醫師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 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