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美整形

美醫誌 ME Media:亞洲醫美整形新媒體|豐富資訊輕鬆查醫病溝通零距離

搜尋6個月共有8筆結果

  • 潛伏結核感染風險高!抽血篩檢揪出潛伏性結核病

    文章/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台灣結核病防治工作持續取得成效,但結核病的威脅仍不容忽視。根據衛福部疾管署的最新統計資料,台灣的結核病發病率雖有所下降,但每年仍有六千多例新發病例,且潛伏性結核的比例亦不容小覷。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胸腔內科主治醫師詹雲翔指出,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疾管署)的統計,2023年台灣結核病新發病例數為6,584例,每十萬人口發生率為28.2人。自2005年以來,台灣結核病發生率已累積下降約62%。儘管如此,結核病仍對公共衛生構成挑戰。雖然台灣的結核病新發生病例逐年下降,但因為潛伏性結核的患者仍可能轉化為活動性結核,致結核病不易完全清除。而抵抗力較差的族群,也是潛伏性結核轉化為活動性結核的高風險族群。   詹雲翔表示,潛伏性結核指的是感染了結核分枝桿菌但尚未發病的情況。潛伏性結核的患者不會顯示明顯症狀,且不會傳染他人,但如果不加以治療,潛伏性結核可能會發展為活動性結核,尤其是在免疫力不足的情況下。為了減少結核病的發病風險,政府已強化潛伏性結核的篩檢與治療工作。   詹雲翔說,目前糖尿病控制不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洗腎病人、自體免疫疾病需使用生物製劑病人、安養中心住民等高風險族群,亦被鼓勵積極參與潛伏性結核檢驗與治療,透過抽血丙型干擾素釋放試驗(IGRA)找出潛伏性結核的患者,並依不同處方服用1至6個月藥物,完成潛伏性結核的治療。透過這些措施,期望進一步降低結核病的發病率,保護民眾健康。   詹雲翔也提醒,潛伏性結核若未及時治療,可能會對患者的健康造成長期威脅,尤其是對於老年人、慢性病人者及免疫抑制治療者等高風險群體。建議有潛在風險者,配合醫療機構的建議進行必要治療。透過早期診斷和及時治療,可以有效預防結核的傳播與進一步的健康危害。   3月24日為世界結核病日,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也會配合疾管署辦理活動,加強潛伏性結核抽血篩檢,以期能早期治療更多潛伏性結核病人,減少結核病的傳播。   台灣結核病的防治工作雖取得顯著成效,但結核病仍是當前公共衛生領域的重要議題。透過加強潛伏性結核的篩檢和治療,能夠進一步降低結核病的發病率,保護民眾健康。希望更多民眾關注結核病的預防,早期篩檢並及時治療,攜手共同對抗結核病。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5.03.24

  • 愛愛戴套保平安,別讓性病找上你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臺北巿立聯合醫院昆明防治中心主任王建淳表示,近期門診有位17歲少女因為陰部有分泌物且搔癢疼痛,於診所診斷陰道滴蟲感染,後續手臂、雙腿出現紅疹,外陰部長出贅生物,拖延數個月後,由母親陪同就醫,檢驗後確認感染淋病、梅毒與菜花。王建淳提醒,務必落實全程戴套之安全性行為,降低感染性病的風險。   近年來年輕族群及女性個案性病增加快速,可能因為交友軟體或網路通訊便捷,性觀念較開放對於親密關係好奇,以致性行為年齡層下降。缺少性病防範的相關知識,社會氛圍仍對於性病之不友善或歧視,使得有風險行為的民眾羞於接受篩檢,直到身體不舒服就醫後,才驚覺染病。王建淳提醒,如發生不安全性行為,可直接就醫或是透過臺北巿立聯合醫院昆明防治中心提供之愛滋自我篩檢、匿名篩檢服務,或撥打臺北巿性病及愛滋諮詢專線(02)2370-3738諮詢。   王建淳強調,不論性別、年齡、性傾向,只要發生不安全性行為,就有可能感染淋病、梅毒、菜花、愛滋病毒及M痘等傳染病。淋病、梅毒與陰道滴蟲可以使用抗生素治癒,但無法終身免疫,可能重複感染;菜花可以塗抹藥物、冷凍治療或是手術處理;而感染愛滋病毒目前雖然仍無法治癒,只要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持續穩定服用抗愛滋病毒藥物,可以良好控制如同一般慢性疾病;至於M痘可以接種疫苗來預防,高風險群族例如多重性伴侶、性交易服務者或是曾罹患性病者,建議接種2劑M痘疫苗,保護力可高達9成。性行為應全程正確使用保險套搭配水性潤滑液達到預防效果,杜絕疾病發生。   王建淳呼籲有性行為者,建議至少進行1次愛滋病毒篩檢;有不安全性行為者,建議每年至少篩檢1次。若有感染風險行為,如與人共用針具、多重性伴侶、合併使用成癮性藥物、感染性病等,建議每3至6個月篩檢1次,定期接受篩檢及落實自我健康管理,保護自己也保護伴侶。   ● 淋病   接觸部位感染如尿道、陰道、咽喉、直腸等,出現膿狀分泌物、灼熱疼痛,可能造成前列腺炎、副睪丸炎、子宮內膜炎、輸卵管炎等引起不孕,極少數為瀰漫性感染。     ● 梅毒   接觸部位出現無痛性潰瘍,皮疹、淋巴腫、發燒、肌肉關節痛、倦怠,也可能沒有臨床症狀。可能侵犯神經或心血管系統。     ● 菜花   皮膚或黏膜處長出贅生物。   他指出,愛滋病毒是透過血液或體液(精液、陰道分泌物等)接觸黏膜或皮膚傷口而傳染,主要傳染途徑為不安全性行為、血液與母子垂直傳染。截至113年12月底,本國累計通報本國籍愛滋病毒感染人數為45,261人,臺北巿累計通報感染人數為6,502人,臺北巿113年新增通報數為107人,112年同期新增通報數109人,較去年同期下降1.84%,已連續七年持續下降。感染危險因子以不安全性行為為主(占96.54%)。依感染者年齡層分析,25歲至34歲最高(占44.1%);其次是35歲至44歲(占23.17%),第三名為19歲至24歲。(占18.35%)   昆明防治中心於捷運中山站及忠孝新生站等2站,刊登「預防愛滋病 不分你我」月台燈箱宣導廣告,強調不論性別、年齡、性傾向,只要發生不安全性行為、共用針具,都有感染愛滋病毒的風險。       圖片來源:昆明防治中心提供     2025預防愛滋的方法   1. 安全性行為   性行為時應主動要求對方或自己全程正確使用保險套,搭配水性潤滑液,避免感染愛滋病毒。     2. 愛滋病毒篩檢   有性行為者建議定期接受愛滋病毒篩檢,愛護自己、保護對方。     3. 愛滋預防性投藥   若不慎發生風險行為,可以於72小時內至愛滋指定醫院,取得暴露愛滋病毒後預防性投藥(Post-Exposure Prophylaxis,簡稱PEP),民眾亦可在發生感染風險前,至愛滋指定醫院門診取得暴露愛滋病毒前預防性投藥(Pre-exposure prophylaxis,簡稱PrEP),藉由服用藥物來有效預防愛滋病毒的感染。     若有性病及愛滋病相關疑問,或預約愛滋匿名篩檢,歡迎撥打臺北巿性病及愛滋諮詢專線(02)2370-3738諮詢,亦可運用臺北巿立聯合醫院昆明防治中心官網查詢愛滋相關資訊。       圖片來源:昆明防治中心提供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5.02.20

  • 肝臟沉默的殺手:一年一檢,守住健康與家人笑容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48歲的李先生,年輕時候就知道自己有B型肝炎,因為工作忙碌關係,偶爾想起時才會前往消化內科檢查肝臟。前幾年新冠疫情打亂了生活習慣,更是忘記之前醫師叮嚀的規律追蹤,直到最近食慾變差、常常疲累不堪,且家人發現李先生肚子愈來愈大,才急忙催促著前往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消化內科門診求治。經過腹部超音波檢查發現,李先生的肝臟裡佈滿了大大小小的腫瘤,再接受後續一連串的檢查確診為末期肝癌,經過半年的治療,最終還是無法挽回李先生寶貴生命。   衛生福利部公布最新國人死因統計結果,癌症仍位居10大死因之首,而肝癌已經連續44年名列前2名,每年約有1萬3,000人死於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主因皆為B型肝炎及C型肝炎,而死於肝癌的病患中,超過三分之二的人為B型與C型肝炎帶原者。B型肝炎帶原者如持續有肝炎發作,有15-20%會發生肝硬化,大幅增加肝癌的機率;而C型肝炎病毒感染至少會有一半以上變成慢性肝炎,其中約20%會導致肝硬化,而肝硬化者每年有3~5%會變成肝癌。   中興院區消化內科主任謝文斌認為,除了常見的B型與C型肝炎,脂肪肝也逐漸成為醫學界重視議題。在台灣,平均每3個人就有1人有脂肪肝,因為大多無症狀,所以許多人也不以為意,然而放著不管,若引發慢性肝炎,還是會傷害肝臟,甚至導致肝癌。   謝文斌特別建議有肝硬化者,每3個月找消化內科醫師抽血並接受腹超檢查;有慢性肝炎者(B、C肝帶原者、脂肪肝、酒精肝),則每6個月追蹤1次;其餘40歲以上民眾,也建議規律定期健康檢查,特別要接受腹部超音波檢查。   肝癌是一個「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就可以活很久的疾病;但中晚期肝癌的治療常常不如人意。謝文斌深深體會出,每一個癌症患者的死亡不只是一個病人本身的痛苦,也包含了一整個家庭無盡的淚水與數個破碎的心,與其事後的懊悔、千金難買早知道,倒不如一年之中花一點點時間,敲敲消化內科醫師的門,多重視一下自己的身體,規律的追蹤檢查,才能活得健康、活得久。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5.01.31

  • 體感溫度狂飆40度!汗水流不停,腋味瀰漫好困擾?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根據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預測,2024年全球氣溫將有三分之一的機率相較於2023年再升高,也看到台灣去年於五月的同期比已達到40度的高溫!當離開冷氣房就開始大汗淋漓,從脖子、腋下再到背部,全部都是汗,尤其是腋窩的部分,因為汗水與皮膚表層的細菌接觸加上溫度,便會散發出一種特殊難聞的氣味。加上近日也已全面解除強制戴口罩的規範,倘若在人潮眾多或稍微封閉的空間,各種味道混雜的確也在社交場合上更加尷尬不已。     高溫的狀態下大幅提升了多汗和腋味的困擾,兩種狀況也容易相互伴隨產生異味,多數民眾在初期大多以頻繁更換衣物或使用止汗劑、清香劑等方式緩解,但多汗症屬於慢性醫學疾病,特徵是出汗過多、超過調節體溫所必需的出汗量,因此以物理性的方式較無法改善根本問題。     夏季客製清爽計畫,跟汗味腋味說Bye Bye   光澤診所吳宜芳醫師表示:「透過醫學治療可改善多汗與腋味,初期可選擇注射肉毒桿菌,抑制小汗腺的分泌,大約維持4~6個月,因此需要定期施打;手術則透過內視鏡截斷或燒除交感神經,多數人對於手術多有恐懼,術後也需要比較長的恢復期。現代人在尋求解方過程,大多會希望以非侵入性、恢復期較短的治療方式,miraDry清新微波以專利科技,利用熱能使汗腺萎縮,進而改善腋下多汗與腋味等症狀,相較於手術也比較不會有代償性出汗的反應。單次治療時間約一小時左右,且多數民眾對於術後滿意度高。   吳宜芳醫師也提醒,雖然miraDry清新微波屬非侵入式治療,術後仍會有泛紅及腫脹的情形,因此需先避免劇烈運動,並且持續冰敷減緩紅腫現象。每個人的狀況與體質皆有所不同,因此進行療程前須先向合格專業的診所醫師進行問診與溝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4.06.03

  • 產後骨盆肌肉大走鐘?令人心煩的產後漏尿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不知道妳有沒有這種困擾,在經歷10個月辛苦的負重前行後,好不容易卸貨了,卻總是在不經意的咳嗽、漏尿、跑步追回失控的幼獸時,感到內褲濕濕的嗎?甚至覺得產後身體彷彿不是自己的,總感到骨盆下墜、腹部肌肉無力,容易腰酸背痛。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婦產科主治醫師張懿芬表示,這些都是懷孕生產的印記,卻是許多婦女難以啟齒的私密煩惱,尤其在濕熱的台灣,既不舒爽更擔心有異味產生。     其實產後漏尿比妳想的好發許多,根據統計,在懷孕過程中約有4~6成孕婦曾有尿失禁,而在產後三個月仍有將近3成的人有殘餘症狀。通常漏尿情形在產後三個月內會慢慢改善,如果在產後6個月症狀仍持續,要自行恢復的機會就比較小了。張懿芬解釋,女性的骨盆底肌就像一個吊床,上面承載著膀胱、尿道、子宮,當吊床負重過度或時間久了(例:懷孕、體重過重、產道傷害、年紀增長),就容易造成吊床支撐力減弱,進而產生漏尿,這也是為什麼剖腹產媽媽仍然有可能發生產後漏尿的狀況。   隨著時代進步,也發展出許多治療利器,因每人嚴重程度不一,建議病人在門診跟醫師討論,目前就該院可提供的治療依序介紹:   1.凱格爾運動(Kegel exercise)生理回饋訓練   主動發力收縮骨盆底肌肉,強化排尿排便相關肌肉強度。優點是不受時間空間限制,且不須花費額外金錢;缺點是跟重訓一樣,要每日持之以恆鍛鍊,且骨盆底肌無法透過肉眼直接觀察,生理回饋訓練便是將貼片黏在身上相對應位置,可在螢幕上偵測發力是否正確。     2.磁波椅   利用電磁脈衝波刺激骨盆底肌肉,增強其強度與耐力。非侵入性,無須麻醉更衣,安全性高,僅需輕鬆坐在椅子上。每次療程20分鐘,每週兩次,六次為一個完整療程。需注意體內有金屬植入物者(心臟節律器、藥物幫浦)為療程禁忌症。     3.陰道雷射   雷射光的能量經由陰道探頭,作用在上皮組織造成溫度的變化,使膠原蛋白活化,再經由血管新生,達到組織重塑(remodeling)作用。過程中無痛、僅有微溫熱感,無需麻醉,建議3次為一個完整療程。目前健保無給付。     4.中段尿道懸吊手術   藉由手術,經陰道放置一個支撐尿道中段的懸吊帶,與周圍組織產生纖維化,當腹壓增加時,提供有效支撐。提供保守性治療失敗、漏尿較嚴重之個案選擇。     每一位生產後的女性都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巨變,不管是生理、心理彷彿經過一場戰爭,等待時間的修復固然重要,但也別忘了尋求現代醫療科技的幫忙,一味忍耐並不是美德,勇敢地跟醫師討論並做出對自己最適合的決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4.04.01

  • 每31分鐘14秒 就有1名國人罹患大腸癌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腸癌發生人數已連續15年位居第1位,依據國民健康署109年癌症登記最新資料顯示,大腸癌新診斷個案有1萬6,829人,等同於每31分14秒就有1人被診斷為大腸癌,發生年齡中位數為67歲,相較108年延後了1歲。     根據癌症篩檢資料庫資料顯示,近期因疫情稍緩,111年大腸癌篩檢量較110年增加13.3萬人(增加12.4%),但仍未恢復疫情前(108年)的篩檢量;其中,111年男性篩檢人數49.2萬人,女性70.1萬人,男性篩檢人數相較女性少,而根據109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男性大腸癌的發生率則比女性高出1.5倍。因此鼓勵男性應定期篩檢,並特別留意身體狀況,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呼籲,癌症不會因為疫情的關係而減緩發生,為了「腸」保健康,民眾應積極接受癌症篩檢,只要兩步驟即可揪出潛「腸」危機,第一步定期做糞便潛血檢查,第二步當糞便潛血檢查結果呈現異常時,請儘速接受大腸鏡檢查,以便及早揪出潛藏在大腸的息肉及癌症。     第一步:定期糞便潛血檢查 可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   有鑑於大腸癌的發生有近9成(88%)為50歲以上的族群,國民健康署提供年滿50歲至未滿75歲之民眾,補助每2年1次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科學實證研究顯示,定期接受篩檢,可減少29%晚期大腸癌發生率,及有效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糞便潛血檢查沒有侵入性,且檢查前不必限制飲食,只要照著8步驟,在家就可輕鬆定期篩檢!   持健保卡至健保特約醫療院所領取採便管。 在採便管外的標籤寫下姓名、採便日期與時間。 旋轉管蓋後,將採便棒向上拔開。裡面的水勿倒掉。 在坐式馬桶內斜鋪衛生紙,避免糞便掉入水中不易採集。 坐上馬桶解便。(也可在報紙上解便後取得檢驗樣本) 在整條糞便上以輕劃方式重複來回刮取適量的檢體。 將沾有檢體的採便管插回管內並用力蓋上。 送回醫療院所,回家等待檢驗報告。     第二步:篩檢結果異常 6個月內儘速做大腸鏡檢查   大腸癌篩檢為陽性的民眾,經由大腸鏡檢查後,發現平均每2人中1人有息肉、每20人中有1人罹患大腸癌!我國實證資料顯示,糞便潛血檢查結果為陽性者,若超過6個月不做大腸鏡檢查,罹癌風險會增加30%;而超過一年以上才做大腸鏡檢查,罹患晚期大腸癌的風險則增加2.8倍。國民健康署提醒,篩檢結果異常時,請儘速至醫療院所安排大腸鏡檢查,如檢查發現息肉,可同時進行切除,就可以儘早阻斷癌前病變的發展,避免惡化為大腸癌。     足量蔬果與規律運動 降低罹患大腸癌的風險   大腸癌的風險因子包含肥胖、缺乏運動、抽菸以及大腸直腸癌家族史等。國際癌症研究總署指出,每天攝取超過50克的加工肉品或100克的紅肉(豬肉、羊肉、牛肉),則會增加17%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另,世界衛生組織指出,21%~25%的大腸癌可歸因於身體活動不足。國民健康署呼籲民眾新春連續假期期間,與親友聚餐多攝取蔬菜水果,減少紅肉及加工肉(煙燻、鹽漬或亞硝酸鹽加工),另外不妨安排一同出遊「走」春,每日一萬步,健康「腸」保固。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3.01.12

  • 青少年網路成癮評估與治療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網路成癮成因相當複雜,可視為個體及外在環境交互作用結果。在個體部分,孩子本身的人格特質,例如:衝動性高、決策及計畫事情能力弱、情緒調節能力弱、挫折忍受度低、傾向以逃避處理負面感受、以及長期缺乏自信等,會讓他們更傾向以能夠「快速紓解負面情緒」方式處理生活中的各式挫折,而網路快速、便捷、以及匿名性,便容易成為這群孩子逃避現實挫折,及排解負面情緒的最佳管道。   而外在環境因子,包括社交孤立、人際關係不佳、平時無除了網路外的其他興趣或專長、學業成就低、在學校歸屬感低、以及家庭衝突多等生活挫折,就像一股強大的推力般,將孩子推往虛擬世界中。     台灣學齡兒童青少年網路成癮現況   依據國家發展委員會「106年網路沉迷研究調查」,我國12歲以上民眾,約有5.0%屬於網路沉迷風險族群,而其中82.5%最常使用智慧型手機上網。網路沉迷風險者玩遊戲(34.0%)、看影片(33.4%)或經營網路社群(28.7%)的比例也顯著較非網路沉迷風險者高。國家衛生研究院於2017年對全國高中以下學生進行調查顯示,國內青少年網路遊戲成癮盛行率為3.1%。     網路成癮之自我檢測   精神科醫師李宛臻表示,若您懷疑孩子有網路成癮傾向,可先使用「網路使用習慣自我篩檢量表」快速檢測。此量表為台大心理系陳淑惠教授研究室所發展,亦可在衛生福利部網站查詢到:   (請評估您最近6個月內之實際情形是否與下表中敘述一致)         此表可適用於10~25歲學生,每題若答極不符合計為1分,非常符合計為4分(如括號中數字),若分數達11分以上,則為高度沉迷傾向,建議進一步至門診接受完整評估。     網路成癮之評估與治療   李宛臻醫師指出,除了評估網路使用是否達成癮程度,是否合併有其他精神科疾病亦為評估重點。研究顯示,網路成癮者有高達14%合併注意力不足過動症、30%合併焦慮相關疾患、7%合併憂鬱症,而上述疾病時常會惡化孩子的網路成癮行為,因此需同時處理以增進療效。   治療方面,除了使用藥物治療上述常合併的精神科疾病外,針對網路成癮部分則須多管齊下,包含個別心理治療、家族治療、以及醫療和學校輔導系統合作,彈性調整孩子的教學規劃以減少其挫折感。在個別心理治療中,透過逐步建立孩子想改變的動機,強化其壓力處理能力、自我控制技巧、人際技巧,協助孩子探索興趣,強化自我認同並建立自信,進而增強其應付外在挫折的能力,為主要治療目標。在家庭治療中,透過強化父母親職功能,鼓勵家內訂定明確界線與規範,調整親子溝通模式並協助其減少衝突,亦能有效促進孩子的康復。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目前針對網路成癮之青少年有一醫療服務計劃,提供整合性治療及個案管理追蹤服務,期待能夠多一些資源,接住這些在成長途中暫時迷失自我的孩子們,並協助讓其重拾真實世界中的樂趣及成就感。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7.05

  • 全國主要癌症死因第2名「肝癌」!不容小覷的肝病三步曲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64歲的黃先生是位經商有成的企業家,近日來覺得上腹部悶漲不舒服,但是一直沒有去看醫生。最近才被太太拖著來到消化內科門診。第一眼看到病人時,就覺得臉色蠟黃,手腳瘦小卻肚子脹大透著古怪。黃先生表示,30年前曾經被醫師診斷過B型肝炎,這麼多年以來都沒有任何不舒服,也從不放在心上。立即幫忙安排抽血與腹部超音波檢查後,竟發現黃先生的肝臟有一個約11公分腫瘤。全家都很驚訝,當初以為只是普通的肚子不適,沒想到結果是肝長了一顆大腫瘤。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消化內科醫師謝文斌表示,肝臟是人體最沉默的器官,就算長了什麼腫瘤,只要不大到一定程度,通常是不會感到有不舒服的症狀發生。肝臟功能複雜且重要,它主要有代謝、解毒、熱量儲存、分泌等功能,只要遭受傷害,生命也將會受到嚴重威脅。其中很特別的一點,肝臟非常厲害,能自行修復損傷,即使切除部份也仍然能夠正常地運作。   根據衛福部死因統計,每年約萬人左右死於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肝癌則為全國主要癌症死因的第2位。國人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的肇因主要為B型肝炎及C型肝炎。感染B型肝炎或C型肝炎病毒之後,有一部份人會變成慢性肝炎,慢性肝炎可能會演變為肝硬化,最後再罹患肝癌,這就是所謂的「肝病三部曲」: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   謝文斌醫師說明,肝臟腫瘤一般可分為良性及惡性腫瘤,是國人容易罹患的癌症之一。然而,一般肝臟腫瘤初期症狀不明顯,容易被大家所忽略,因而失去接受治療的最好機會。肝臟的良性腫瘤通常不需要特別處理,除非長得太大而引發問題,經外科手術就能治癒;肝臟的惡性腫瘤有肝細胞癌、膽管細胞癌,轉移性肝惡性腫瘤及肉瘤和血管肉瘤等,需要依病人不同情形而接受不同程度治療。   現在社會資訊流通快速,大眾對健康意識的注重也大幅提升。門診民眾常常會問自己是不是肝癌的高危險群。回顧主要文獻,危險因子可以歸納以下幾個主要:   (一) B型及C型肝炎。臺灣的統計資料顯示出有80%~90%的肝腫瘤病人是B型及C型肝炎帶原者。   (二) 病毒性或非病毒性慢性肝臟疾病,主要就是肝纖維化及肝硬化。一般民眾常常以為要先有肝硬化才會產生肝癌,其實不然,肝纖維化就有變成肝癌的風險。   (三) 食用受黃麴毒素污染的食物,發霉的花生、大豆等。   (四) 使用不當藥物,如未經醫師處方之成藥及草藥。   (五) 從身體其他部位轉移而來的癌症,通常腸胃道、肺臟及乳房部位的癌症較容易轉移至肝臟。   (六) 家族性遺傳因子。   (七) 酒精也是一個重要因子,臺灣人在許多聚會場合都有喝酒應酬習慣,許多男性同胞常常為了生活也把自已的肝給賠掉。   最後提醒民眾,如果發現體重下降,不明原因的腹脹肚子痛、皮膚搔癢、噁心、嘔吐、食慾降低及觸摸到腫大上腹部的這些徵狀,就應該盡快到消化內科(肝膽胃腸科)就診。對於有肝癌高危風險而有肝硬化的病患,大部分都會建議每6個月做抽血和腹部超音波檢查。預防肝癌最有效的措施便是規律回診,改善不良生活習慣並且遠離誘發因子。   謝文斌醫師建議民眾,臺灣相對國外是一個醫療可近性很高的地方,若是有肝(或肚子不適)的問題,還是要好好的找一位消化內科(肝膽胃腸科)醫師看診做檢查,若是醫師建議每隔一段時間回診追蹤,就要好好遵照醫囑,以免可以早期處理的問題,拖到不可挽回的地步。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12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 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