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已經閒置10分鐘了,為您推薦其他文章!或點擊空白處回到網頁
搜尋心理治療共有8筆結果
文/陳旻毓 圖/翁嘉妤 摘要 有一段時間我們總想好好休息,心情特別低落,沒有工作的動力,對每件事情都感到疲倦,即使知道不能頹廢,卻忍不住躲在被窩裡偷偷哭泣。憂鬱症就像陰鬱的天氣,我們無法掌控它的到來,學會如何調適、排解,就成了一道課題。尤其在季節變換陰雨濛濛的梅雨季,或是寒冷的冬天,罹患季節性憂鬱的民眾又更多,除了身心科診治外,還可以尋求諮商協助。 在治療方式上,您知道藝術也可以重新帶給自己希望與力量嗎?有別於一般心理諮商的「藝術治療」,它不需要有美術能力才能進行,創作也只是一個過程,更不需要任何基礎,即使不擅言詞也沒有關係,透過藝術治療師的幫助,在整個創作過程中,治療師將帶你重新檢視內心的創口。 透過藝術治療,重建一個讓自己感到安全的小空間,你可以選擇與自己和解,也能夠檢視過去的傷痕,排解憂鬱症帶來的不適,接受那樣的「不完美」;藝術治療將陪伴你共同挖掘被包裹在季節性憂鬱下的不安,擁抱內在那個受傷的小小孩。 選憂鬱始於人性,過去的傷口好難懂,「心」的治療與你相伴 你是一個憂鬱的人嗎? 或是說每次季節變換,天氣不穩定,就覺得自己的內心好像快要爆炸?沉悶得像是有一陣怎麼下都下不停的雨,讓自己筋疲力盡狼狽不堪,或許你已經被憂鬱壟罩,找不到陽光。季節性憂鬱常好發在兩個時節,一個是秋天進入冬天,另一個則是春天進入夏天;回頭想想,每一年的那個時候,你是不是都覺得自己特別憂鬱呢?也許憂鬱症早已敲敲進入你的內心,揪著過去的傷,在提醒你尋求支援。 無論是冬季季節性憂鬱或是夏季季節性憂鬱,都是因為日照長短影響了體內荷爾蒙、褪黑激素,造成了我們情緒不穩定;它不一定好發在哪一類的族群,並不是我們誰特別不好所以才會生病,每個人都有不穩定的時刻,每個人都需要休息,只是說當這樣的憂鬱情緒超過3個星期以上,就需要好好檢視、觀察自身是否已罹患憂鬱症。 當你漸漸感覺心情越來越調適不過來,不要單打獨鬥鎖起房門,讓專業的醫療人員來幫助你判別現在的情況,提供最好的協助來盡快恢復。 「藝術治療」與「心理諮商」,從行為模式找到情感壓力的源頭 「藝術治療」與「心理諮商」最大的不同,在於諮商主要是以「口語」的方式來進行,而藝術治療則是透過有執照的藝術治療師,透過「口語」加上「媒材」,提供治療的個案五感體驗,透過個案進行藝術創作的過程中,觀察個案的行為模式、表現的情感,找尋心裡面不知道怎麼說出口的問題,探索自己,認識自己。 黃暄文諮商心理師分享她與個案的相處經歷:「一開始我們不會幫個案選擇特定的媒材,通常會由個案從各式各樣的媒材中,像是流動性的媒材(水彩、油彩等)、觸覺性的媒材(毛線、棉花等)、還有一些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的元素(紙膠帶、美工亮片、鈕釦等),讓個案就當下的心情去選擇,透過這些玩媒材的歷程當中,藉此探索自己。讓他想到生活中的某些經驗、某種情緒,協助個案練習了解自己的壓力,然後發展自己調適的技巧。」 簡單來說藝術治療的過程,是在創造與自己相遇的小世界,創作的作品也會反映出一個人的狀態、他的行為模式,通常也可能會與他目前遇到的心理壓力有關。治療師並非只看作品,也在觀察個案創作時的每一個停頓,每一次意外,或是喜好。而很多時候在這個過程中也並非一定要創作出成品,有許多人進行到一半就無法繼續,當遇到這樣的情況,我們是不是也給自己一個停下來的機會,在藝術治療中休息片刻,重新感覺自己的感受。 不完美也很好,安全感的重建是藝術治療很重要的一環 很多人在小時候就會被要求一定要品學兼優,長大了要考到好的學校知名學府,出社會了要進大公司,成為人上人,實際上卻被所謂「完美」的枷鎖壓得喘不過氣。黃暄文諮商心理師說道:「很有時候為什麼我們會急著想要完成作品,會不會是因為我們從小到大都被要求完美,才是一個負責任的人?」 舉例來說:「像是在編織時,線斷掉了不知道怎麼進行下去,這個斷掉的線就好像我們的人際關係,面對斷掉的人際關係有時候我們是很無力的,不知道如何找回連結;但在創作的歷程中,我們不斷不斷的去嘗試,把斷掉的線不管是補回來,或是乾脆留在那邊,一遍一遍地跟自己練習,慢慢地我們也能一點一滴找回自己重新跟斷掉的線連結的勇氣。」 藝術治療也不需要有創作的背景、高深的美術技巧,只要不排斥創作,就可以進行藝術治療,甚至簡單的「圖像選擇」、「牌卡」也是藝術治療的類型。在台灣除了醫療單位,還有社福機構,甚至學校也都有提供藝術治療,透過專業且合格的藝術治療師,每一個人都有機會在諮商過程中找到調適自己的力量。 創作有時也很意外,藝術治療重新開啟自己的舒心小天地 藝術治療跟坊間的手作不一樣的地方在於,藝術治療強調的是歷程而非作品,在創作的當下,這個空間與過程就是為你所打造的,不管是諮商師,或是空間、時間,甚至是手上的媒材,都是專屬於你自己的一場治療體驗,全然為你而存在,扮演著療癒安撫的作用,其獨特性就在這裡。透過視覺跟觸覺的探索中,慢慢地就能感覺到,你與自己是越來越靠近的。 很多時候我們面對外界,常常需要變成外在所需要的角色,符合社會上的大眾要求;可是在諮商室中如果突然間想停下來了、不想做了,也沒有關係,因為這個時間空間是完完全全為你存在,沒有所謂的規則對錯,不需要跟別人比較,也無須介懷。 如果有一天,你也想要探索藝術帶來的治療魅力,也可以上「台灣藝術治療學會」網站,學會有提供專業藝術治療認證,並且能透過地圖找到距離自己比較近的藝術治療師,除了提供聯絡資訊,也可以幫助你更深入的了解藝術治療的相關知識。希望在這樣獨特的治療過程中,也能幫助你找回失去的安全感,重新與內在和解,安慰心中的那個小小孩。 諮詢專家:黃暄文諮商心理師 學經歷: 美國芝加哥阿德勒大學 諮商心理與藝術治療碩士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雕塑系 李政洋身心診所 諮商心理與藝術治療師 自閉症基金會士林/北投工坊 外聘藝術治療師 臺灣師範大學進修推廣學院 阿德勒藝術治療課程外聘講師 延伸閱讀 文章|想到慣老闆就想吐? 你的心理健康可能出問題了!8項指標檢視工作壓力 影片|夏天也有季節性憂鬱?判斷關鍵「看這點」!藝術治療超紓壓,隨意創作也能治心傷?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3.12.26
文/楊雅雲 圖/翁嘉妤 摘要 在愛上一個人,或雙方曖昧發展後,想不到在對方想要確認戀愛關係時,另一方居然逃跑了,這樣的結局讓你感到錯愕嗎?你可能是遇到「愛情逃兵」性單戀者!那難道性單戀者就不能談一場兩情相悅的戀愛嗎? 如果愛上了性單戀者,又該如何與他們相處呢?愛人與被愛都不簡單,諮商心理師林佳瑾教你如何自我檢視,別被害怕受傷的恐懼綁架,在情感關係中勇敢地站起來! 什麼是性單戀?先來了解「逃避型依附」吧! 心理學中的「依附理論」包含安全感型依附(Secure Attachment)、焦慮型依附(Anxious Attachment)、逃避型依附(Avoidant Attachment)及難以分類的混亂型依附(Disorganized-disoriented Attachment)。而性單戀在學術上的名稱為「逃避型依附」,逃避型人格類型是你追我跑的愛情遊戲佼佼者,情感對象越積極的追求,逃避型人格的人反而跑得越快,在情感過程中難以給出承諾,常讓人誤以為是渣男或渣女。 為什麼會有性單戀的情形呢?分析造成性單戀的2大原因! 性單戀者由於自我認同困惑、或曾經在戀愛經驗中受傷,才會造成難以投入感情關係,或無法給出承諾的性格,大部份的原因會來自於原生家庭的失常,或失敗的感情經驗。 ● 原生家庭失常 意指成長期間情感未受到妥善的照顧。原生家庭不單指父母,包含重要他人,就像親戚、外傭、保母等生活中作為支柱或陪伴的重要角色。小時候有情感需求時,卻無法從原生家庭中即時獲得安慰或同理,成長後可能會形成一種靠山山倒、靠人人倒、靠自己最好的價值觀,導致難以信任他人。 ● 失敗的感情經驗 曾有被劈腿、被欺騙、被詐騙或被拋棄等不好的感情經驗,生成一種「感情是不能信任的」價值觀,形成逃避型依附的性格。因為感情經歷會帶來自我保護機制,所以曾經投入感情卻被傷害,也就印證了「擁有即為失去的開始」。在感情上如果遇到反被追求的情況,內心就會產生抗拒,渴望逃離。 給「焦慮型依附」類型的安心建議:檢視自己的焦慮來源 「焦慮型依附」的天敵可謂是「逃避型依附」,焦慮型常見的人格特性為渴望得到承諾,期望付出就能得到回應。若是情感對象不給回應、傳訊息時已讀不回,焦慮型人格就會開始猜測對方的想法,層層堆疊的焦慮及憂心,造成極大的不安全感。 諮商心理師林佳瑾提醒,焦慮型類型在情感關係中,需從自我檢視做起,找到焦慮來源,幫助自己緩解不安情緒。通常焦慮型的人在感情中容易緊張不安,也會過度猜測或解讀對象的心意,如果發生這樣的現象,請焦慮型類型的人問問自己,為何會如此焦慮呢?為何會產生這樣莫大的不安全感呢?因為他不理你嗎?他不說我愛你嗎?他不給承諾嗎?透過抽絲剝繭察覺內心的想法,來找到焦慮的原因,或藉由專業心理諮商,讓專家協助你尋找焦慮的來源。 給「性單戀者」擁抱愛情的建議:仔細剖析找回自己 性單戀者帶著逃避型依附類型的人格狀態,使得他們無法好好享受愛情,即使經歷幾段情感關係,但因自身無法投入感情,所以也難以稱為愛情。除此之外,性單戀者的心理因素不僅會影響情感關係,有時在專業領域上也會受到限制。諮商心理師林佳瑾提醒,性單戀者的關鍵問題是「害怕受傷」,因此該怎麼從受過傷的經歷之中,再次振作起來,也就顯得相當重要了,如果執意用逃避的方式因應人生中的所有選擇,在午夜夢迴時就會感到孤單又淒涼,所以建議還是要直面問題的根源,才能妥善處理過往的傷痛,繼續向前邁進。 每個人都是值得被愛的,每個人都擁有幸福的權利! 性單戀者請正視找回自己的重要性,即使面臨無法如其所願的情感關係,也不代你是不值得被愛的。打開自己的視野,接納情感無法順遂的各種可能原因,例如對方還沒準備好、雙方個性不適合,或是其他的影響因素,此外也要理解情感間的不融洽,其實不全然是因為自己的緣故,不要將過錯都放在自己身上。記住每個人都是值得被愛的,每個人都擁有幸福的權利。諮商心理師林佳瑾建議大家,不妨想像在心中埋下愛的種子,當發生不愉快的感情經驗時,心裡就能長出力量,讓自己再次站起來,繼續追尋下一段感情,也讓往後回首這段尋找的過程時,不再是感傷、痛苦的心情,而是可以充滿笑容的回憶。 諮詢專家:林佳瑾諮商心理師 學經歷: 離岸風電產業外聘HRD顧問 讓狂人飛教育教育科技產品RD 主導開發AI人才分析各項度與生成學習計畫系統 光學儀器產業HRD 耕心療癒心理診所心理講師 希望心靈診所心理講師 延伸閱讀 文章|「其實我沒有那麼好!」成敗論英雄,恐會掉入冒牌者症候群的空虛人生! 影片|「我沒那麼好」不值得被稱讚?帶你揮別冒牌者症候群,找回自信心!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2.01.20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我沒那麼好」不值得被稱讚?帶你揮別冒牌者症候群,找回自信心! 在職場,你是否也曾被稱讚後覺得自己沒別人說的那麼好,明明是自己辛辛苦苦獲得的成果,卻在得到老闆讚賞時,覺得自己不配獲得這份殊榮,這樣你就是落入了一種「冒牌者」的思考模式了!美醫誌今天帶你擺脫冒牌者心態,學習正視自己的優秀。 各節重點: 00:00 精彩片段 00:42 什麼是「冒牌者症候群」? 01:34 是哪種類型的人會有「冒牌者症候群」? 04:08 「冒牌者症候群」大多是女性? 04:48 檢視自己是否有「冒牌者症候群」 07:00 「冒牌者症候群」帶給我們的影響? 諮詢專家:林佳瑾諮商心理師 學經歷: 離岸風電產業外聘HRD顧問 讓狂人飛教育教育科技產品RD 主導開發AI人才分析各項度與生成學習計畫系統 光學儀器產業HRD 耕心療癒心理診所心理講師 希望心靈診所心理講師 延伸閱讀 文章|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你也有洗手消毒強迫症嗎?強迫症測驗幫助你了解自己! 影片|整形真的能緩解容貌焦慮嗎?用修圖軟體竟是整形成癮前兆!?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8.30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疫情關在家焦慮值爆表!你我都可能是「怪胎」?心理治療強迫症原來是這樣! 新冠肺炎疫情已持續超過一年,除了對日常社會產生許多影響外,也間接造成強迫症患者逐漸增加。「強迫症」可能早在不知不覺中,深入每個人的日常,美醫誌這次就要帶大家認識你我都可能有的強迫症,並了解該如何改善、矯正,別讓這些無形中的「束縛」嚴重影響了你的生活。 各節重點: 00:00 精選片段 00:56 強迫症是什麼? 01:36 強迫思考是什麼? 02:57 強迫行為是什麼? 04:11 為什麼會產生強迫症? 04:51 怎麼判斷自己有沒有強迫症? 05:54 強迫症是一種人格特質嗎? 06:38 沈迷某件事算是強迫症嗎? 07:17 成麽程度才需要就醫? 08:36 強迫症的治療方式是什麼呢? 09:39 強迫症有可能不藥而癒嗎? 10:44 強迫症容易復發? 11:18 如何與強迫症親友相處? 諮詢心理師:曾俊傑心理師 現職: 晴風心理治療所 院長 學經歷: 中山醫學大學心理學士 國立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碩士 暘基醫院 臺安醫院 南光神經精神科醫院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 延伸閱讀 文章|天天失眠好難熬,喚醒你對睡眠品質的重視,一起Regular Sleep, Healthy Future! 影片|整形真的能緩解容貌焦慮嗎?用修圖軟體竟是整形成癮前兆!?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07
文/楊雅雲 圖/傅暄閔 摘要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爆發,近2年來國際確診人數及死亡人數居高不下,台灣目前正面臨全國3級警戒,為了防範疫情自我保護,每天戴口罩、洗手、消毒的次數頻繁,對於環境細菌及病毒的恐懼,不斷進行著重複清潔動作,有些人開始懷疑自己會不會患上了「強迫症」,開始變得神經質、每天都充滿恐慌感。 對於強迫症,我們普遍的印象都認為強迫症是有點龜毛、重複進行某種行為的人,在旁人眼裡怪誕且難以理解,但其實你也可能有強迫症?強迫症的症狀該如何分辨呢?強迫症帶來的痛苦及生活不便,又有哪些醫療協助呢?美醫誌邀請專業臨床心理師,帶你認識強迫症的各種面貌,解開禁錮的焦慮靈魂。 規律或儀式性的行為並非就是強迫症,察覺行為背後的焦慮模式 每個人可能都會出現重複性或是儀式性的行為,就像早上一定要喝咖啡、或過斑馬線時要走在黑格裡、或杯子一定要放在手的右側,或出門時要多次檢查門窗……等,這些像是儀式般的行為每天都在發生,是否就是強迫症呢?曾俊傑心理師表示,幾乎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儀式性或規律性行為,但大多無傷大雅,也不會對生活造成影響,然而,對強迫症患者而言,這些行為則會造成強烈的壓力及焦慮。所以在評斷強迫症的標準時,會考量儀式化的行為背後是否含有特定的焦慮感,或是行為是否具有彈性,以及個案對於這些行為是否會有主觀上的痛苦卻無法抵抗。 強迫症患者的行為表現來自於症狀,非人格特質 有些人認為強迫症是一種人格特質,或是意志力薄弱的展現,這是常見的錯誤迷思。曾俊傑心理師指出,一般人會認為強迫症患者都有龜毛的特質,但強迫症患者表現出來的行為並非是個性問題,而是強迫症無法控制的症狀表現,他們也正受這些症狀所苦。如果能理解強迫症背後的焦慮想法,就能同理患者的痛苦與悲傷。初期強迫症患者對於強迫思考或行為並不感到困擾,但症狀嚴重到一定的程度後,可能會開始覺得自己行為怪異,因而在大庭廣眾下隱藏自己的行為,甚至自我感覺羞愧。 認識強迫症(OCD),剖析「強迫思考」及「強迫行為」 曾俊傑心理師表示,強迫症的症狀可分為「強迫思考」及「強迫行為」。 圖片來源:https://movies.yahoo.com.tw/movieinfo_photos.html/id=10733 強迫思考 突然出現的、持續、無法中斷及無法抵抗的念頭及想法,產生極度不舒服的焦慮思維,例如擔心瓦斯沒關或環境中充滿病菌等。強迫思考最常表現在對於環境污染或生活細菌的焦慮感,或是執著於某些事情需有某種秩序或條理,或是忍不住觸摸東西的衝動,或是道德相關的想法。 道德相關的想法民眾可能較難理解,曾俊傑心理師解釋,這些想法包含性、暴力、攻擊等,例如遇到某些人很想罵髒話,或是對某些人產生猥瑣想法或性衝動等,即使強迫症患者意識到這些思維不合理或不正確,卻無法克制念頭。當患者越想壓抑這些想法時,相同的想法反而會不斷跑出來,也無法藉由其他事物轉移注意力。 圖片來源:https://movies.yahoo.com.tw/movieinfo_photos.html/id=10733 強迫行為 儀式性或規則性的重複行為,大部份的強迫行為是為了減輕強迫思考帶來的焦慮感,例如強迫思考認為環境髒污,應該要洗手,就是一種常見的案例。 曾俊傑心理師指出,強迫行為的特點,除了外顯性的行為之外,也可能產生心理的心智活動。例如有些患者的強制行為,是帶著保護家人安全的目的才衍伸出來的,曾有患者看到數字7後,會產生「要數數字」的反應,必須從數字1一直數到數字24才停止,這些行為在一般人眼裡會感到怪異,但患者卻認為若未進行數數字的行為,就會發生危險的事情,對親朋好友或自己的安全造成威脅,儘管數數與家人安全之間並無關聯,他們仍無法克制。 強迫思考可能與遺傳、個性、原生家庭或大腦結構有關 強迫症患者擔心家人可能會有苦難或是憂慮自己生病,這類型「保護某人的安危」的強迫行為,臨床發現這些強迫思考不一定會有原因,有時是患者突然冒出的念頭,有一些強迫思考的產生可能來自於過去的事件或是不舒服的經驗影響。 曾俊傑心理師表示,目前研究發現強迫思考可能與遺傳、個性或原生家庭有關,又或者受大腦神經傳導物質(例如血清素濃度),或大腦結構基底核、前額葉缺損有關。家族裡若有較多強迫型人格時,罹患強迫症的機率較高;天生性格完美主義、容易焦慮者,也較與強迫思考產生連結。 從儀式行為中經驗到愉悅及快樂,不構成強迫症 強迫行為由於內在焦慮引起,需要透過重複的某種行為,達到降低焦慮。曾俊傑心理師解釋,強迫思考與強迫行為的目的在於降低患者的內在焦慮,並非患者喜歡做這些事,只是不做不安心,所以大多會有主觀意識的痛苦,因為他們也覺得這些是徒勞無功的,且每天花費很多時間重複強迫行為,使得他們在生活、學業、工作、人際關係等領域功能失常,嚴重擾亂他們的人生,所以強迫症患者並無法從強迫行為中獲得愉悅感,感受到地反而是無盡的痛苦。 一般我們容易將生活中為了紓解壓力或是犒賞自己的儀式性行為,認為是一種強迫症,例如追星族或是蒐集癖好者這種大量投入時間及金錢的沈迷表現,但因為這些行為能從中經驗到愉悅及快樂,其實並不構成強迫症狀,曾俊傑心理師表示,除非在進行儀式行為時未感受到愉悅,未進行儀式行為時卻又感到不自在或焦慮,才需擔心是否具有強迫症特質。 除此之外,宗教禱告的儀式行為,若不會對個案產生困擾或無法抵抗的焦慮感,也不是強迫症的表現,民眾不需過於擔心儀式行為對生活產生不良的影響,有些人透過儀式行為也可能獲得正面的協助,對於許多完美主義者,例如生活中常發生強迫檢查、強迫細心的行為,著重在規則層面的生活表現,也可能會利於升遷、學業成績優異,當這些行為帶來正向結果,本身又無主觀上的痛苦時,就不會稱為強迫症。 強迫症評估三標準:主觀痛苦、長時間重複行為、社會功能障礙 日常生活中小小的強迫症狀無傷大雅,強迫思考或強迫行為已經嚴重影響生活功能時就需就醫。曾俊傑心理師指出,強迫症的評估,可以依照以下3個標準來判斷,評估是否需要向醫院精神科或身心科,或一般身心科診所或心理治療所尋求協助。 1.需造成主觀上的痛苦及排斥。 2.每天花費長時間在強迫行為上。 3.造成生活各個領域功能障礙,影響學業、工作、社交功能。 強迫症治療採取藥物結合認知行為心理治療,雙管齊下 台灣治療強迫症的方式,主要採取藥物治療結合心理治療。曾俊傑心理師指出,服用抗憂鬱劑可減緩強迫症狀,搭配認知行為治療法的心理治療,以「曝露與不反應法」為原則讓患者暴露在會使他感到焦慮的情境下,並限制他利用強迫行為來減緩這些焦慮,搭配放鬆練習,讓患者能與強迫思考共存。例如強迫洗手的患者,讓他接觸髒污而不洗手,讓患者察覺自我對焦慮的感覺,正常情況下,身體保護機制不會一直處在焦慮狀況,自律神經會自然而然的放鬆下來,個案也因此學到即使「不反應」焦慮感也能漸漸下降。 治療師也會教導患者自我放鬆的技巧,學習不需透過強迫行為達成降低焦慮的方法。曾俊傑心理師表示,國外曾研究只使用認知行為治療,以每天60分鐘,每週5天的頻率,持續進行一個月的療程,發現患者的強迫思考及強迫行為都有顯著降低,但台灣受到制度及難以投入大量治療人力的限制,多是採用藥物治療搭配一週一次的心理治療。 下定決心走完長期的治療療程,以免功虧一簣造成反彈 強迫症的治療期長,依患者個別狀況不同會有差異,約需半年至2年,甚至更久。曾俊傑心理師提醒,患者接受強迫症治療時,需下定決心與治療師走完治療療程。強迫行為是為了緩解焦慮感,在治療時焦慮感在不斷上升的過程中,一旦中斷治療,可能會造成焦慮感反彈,使得強迫症狀被增強,更難被消除。臨床統計約有7成的強迫症患者會有復發的風險,即便治癒後,還是可能因生活壓力變大,反倒焦慮增加。復發後症狀的嚴重程度因人而異,有些患者已有復發自覺,能快速找到排除焦慮的方式,症狀程度輕微,但有些可能復發後症狀卻會更嚴重。 國片《怪胎》中男主要因一次偶然機會讓強迫症痊癒的劇情,這種狀況在現實發生的機率,其實是非常少見的。強迫症是屬於慢性的心理疾病,因某種強迫念頭造成強迫行為,日益加深的漫長疾病過程。強迫症患者長期被自己的思考及行為困住,陷入而無法自拔,需透過專業協助,逐漸改變心理的認知才可能痊癒。 親友真誠的支持與陪伴,協助患者安心治療 強迫症是一種症狀,非人格特質造成的心理疾病,患者需要被理解及關懷,並且同理強迫症造成的痛苦。親朋好友的支持,也能提供患者安心的治療環境,有助於減緩症狀,是治療過程中相當重要的協助。 親朋好友陪伴守則: 1.真誠支持非責備。 2.互動時以簡短的重點式話句,切勿長篇大論加重患者焦慮感。 3.鼓勵患者就醫或尋求專業協助,陪同患者遵循醫囑及治療計劃。 美醫小教室 若懷疑或擔心自己可能有強迫症的症狀時,可藉由「強迫症檢測評估表」先行進行自我初步評估,檢測這些思考或行為,是否有帶給自己生活上的影響。若發現4題分數合計,超過8分以上(含8分)者,有可能就有強迫症的狀況,建議尋求專業心理師評估及診斷。 諮詢心理師:曾俊傑心理師 現職: 晴風心理治療所 院長 學經歷: 中山醫學大學心理學士 國立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碩士 暘基醫院 臺安醫院 南光神經精神科醫院 延伸閱讀 文章|我不是心理醫師!到底什麼是「臨床心理師」,一次搞懂差別,讓專業被好好看待 影片|整形真的能緩解容貌焦慮嗎?用修圖軟體竟是整形成癮前兆!?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04
文/羅立珊 圖/傅暄閔 摘要 你知道5月15日是臨床心理師節嗎?你是否對「臨床心理師」一詞感到陌生?在1953年,台灣出現了第一位臨床心理師,而1986年5月15日在考試院的會議紀錄上,第一次將臨床心理科專業人員登載於官方文件上,即正式確立「臨床心理師」職業稱呼。但臨床心理師總被冠上許多不同的稱呼,像是「諮商心理師」、「精神科醫師」,但其實這三者都是不同的職位,提供的服務項目也有所差異,但相同的是,他們在各自的專業領域下,協助患者一步一步重整生活,走出困境,創造人生新的意義。 心理師等於醫師嗎? 心理師和醫師是不一樣的!心理師(包含諮商心理師與臨床心理師)和醫師的不同之處在於,心理師雖具備精神科相關藥物的知識,但沒有開藥或下診斷的權限,只有精神科醫師才有資格開立藥物與診斷書,而心理師的專長是為患者做心理評估、諮商與治療,但精神科醫師則是以藥物為主要的治療方式,幫助患者穩定基本生活,談話為輔。另外,其實在台灣沒有所謂的「心理醫師」,只有「心理師」或是「精神科/身心科醫師」喔! 臨床/諮商心理師有各自的專業 「臨床心理師」與「諮商心理師」又是不同的職位,雖然都是從事心理諮商的工作,但「臨床心理師」在培訓養成的過程中,比「諮商心理師」多一些精神醫學的學習和臨床經驗,「臨床心理師」在面對精神病或心智功能障礙的患者時,能協助醫療評估並安排深層的治療計畫,例如為腦部受傷患者的神經心理功能進行治療,通常面對的患者都是有持續性問題,而且偏離生活常態的人。 諮商心理師則是提供暫時適應不良的患者尋求支持、宣洩情緒、傾聽心裡話的一個管道,患者還保有一定的生活水平,主要是運用不同的理論和諮商的對談模式,協助當事人了解自己、調適情緒,提升他們對生活的適應力,找出生命的方向與意義。 尊重專業,別再傻傻叫錯了! 不論是臨床心理師、諮商心理師、或是精神科醫師,都是具備專業證照,並在各自的領域中為患者提供最好的協助,共同的目標都是希望在患者患病的過程中能出現轉捩點,為患者的人生帶來一絲微光,在他們心裡肯定也承受著許多我們看不見的的負擔與壓力,所以更需要尊重他們的專業,好好的稱呼他們,談到這邊,ME粉們是否對「臨床心理師」有更多瞭解了呢?在今天臨床心理師節,讓我們好好對臨床心理師們說:「謝謝您們,因為您們的存在,讓世界多了更多溫暖與期待!」。 資料來源: 1. http://www.tch.org.tw/tchweb/ArticleContent.aspx?UniqueID=1915&Category_D_ID=39 2. https://www.lijen.net/post/10qa-about-counseling 3. http://www.tncp.org/p/tncpa01.html 4.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17430 延伸閱讀 文章|護士、護理師傻傻分不清楚?尊重護理人員,是改善護病關係的第一步 影片|醫師心理大解密!分享醫師執刀前的身心調適!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5.15
文/楊雅雲 圖/傅暄閔 摘要 愛美是人的天性,不分男女透過微整或整形手術改善外觀美貌,已是一件普遍的事。然而,有人願意砸大錢,一整再整,國際上就曾發生過度整形或重複整形,導致毀容或死亡的案例。中國年僅十六歲的網紅自十三歲起經歷整形手術上百次,即使整形手術會有風險,卻欲罷不能、停不下來!成癮與心理因素息息相關,美醫誌帶你認識難以抗拒的癮,別讓成癮整形誤了美麗,也傷害了身心健康。 「美」該由誰來定義? 由大陸女星趙薇所監製的首部女性獨白劇《聽見她說》,首集《魔鏡》內容即講述現代女性患有「容貌焦慮症」的故事,在這個看重顏值的年代,容貌美醜已然是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標準,當被他人認定你長得美,你的自信心就會上升,反之,若被判定你長得醜,他人的言語會讓你變得痛苦、自卑,因而對容貌產生焦慮感。但並非人人都有著能夠與美麗自信劃上等號的姣好容貌,因此為了讓容貌看起來更符合時代的審美觀,就會採用化妝手法或是選擇醫美整形手術去做調整。 圖片來源:微博@騰訊視頻聽見她說 但使用化妝或是醫美整形就可以減輕容貌為你帶來的焦慮症嗎?在韓劇《我的ID是江南美人》中女主角就是因年幼肥胖遭到霸凌,做了整形手術,成為人人稱羨的校園女神,卻也因為整形讓她擁有人工美女、整形怪物的稱號,變美的同時,其內心更需要去承受外界的言語霸凌,究竟愛美有沒有錯呢? 整形成癮多與「身體臆形症」有關,屬強迫症,合併憂鬱症或焦慮症 愛美不是錯,適度的愛美都能達到心滿意足的效果。因為沒有完美無暇外貌,所以美顏相機、濾鏡功能大放異彩,基本上已成為大家手機裡的標配。透過微整或整形手術,也能有效改善自己身體不滿意的地方,有些多次整形者,一次又一次的歷經整形手術,還是無法達到自我滿意,只能無限循環的進行整形。精神科醫師陳柏豪表示,期待自己變得完美,而採用整形手術的人,有些人是為了解決現實事物,但透過多次整形仍無法解決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困難,也可能是受到心理層面的影響,例如焦慮症、社交恐懼…等。 整形成癮多與「身體臆形症」(Body Dysmorphic Disorder,簡稱BDD)有關,患者過於放大或執著於自我察覺身體某些特定缺陷,出現強迫性的重複行為,而造成日常功能障礙。「身體臆形症」在《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簡稱DSM)》是屬於強迫症的類別,通常會合併憂鬱症或焦慮症,高達九成的人患有憂鬱症,七成的人患有焦慮症,也會造成強迫的行為。現在精神醫學並未將它劃分成先天或是後天原因,需從生理、心理、社會三方面共同評估。有些患者可能是先天基因造成容易焦慮的狀況,而影響社會適應能力,加上後天抗壓力較低,先天生物脆弱性強烈,就容易導致類似症狀出現。 心理壓力及心理受創,易造成情緒焦慮,誘發成癮行為 在心理影響層面,有各種不同的狀況,有些事物容易成為上癮的原由,例如酒精成癮、購物成癮、性成癮或整形成癮…等,大多是心理壓力或是心理受傷而產生的情緒事件,投射在某種物品或行為上,以減緩心理上的痛苦,減少情緒焦慮。成癮的患者會透過某種行為來緩解當下焦慮,利用重複的行為降低內在的焦慮感受。甚至有些人會在重複某種行為後而忘卻原始原因,而成為儀式化的行為。 從心理學上,一個人喜歡整形的上癮程度並沒有程度之分,雖然網路上有分成單純想美容變漂亮類型、外貌缺陷型、敏感多疑型、或是要求過高型…等,但精神醫學手冊(DSM)未對上癮行為的程度進行分類。一般可透過自我檢示方式察覺是否有上癮狀況—檢測接受整形行為後生活或情緒上是否有受到主觀性的改善,例如,在整形之後,主觀上是否覺得生活變得美滿又幸福?若整形手術後,自我愉悅感在短期內即消失,且焦慮感愈來愈高,急切的需要再進行整形手術,還會伴隨胸悶等生理反應,就可能是整形成癮了。 並非人人都有強迫症,緊張時也易產生類似的重複動作 每個人在緊張狀況下,可能會出現特定的反覆動作或行為,但並不構成強迫症。強迫症定義需包含持續足夠的時間,及造成重大功能的損失。嚴重者會影響生活作習,例如無法正常就學、正常上班。日本就曾出現案例,患者認為自己身上有某種難聞的味道,導致患者離群索居,閉不出戶。 強迫症主要由「意念」及「行為」構成,有某種意念時就會產生相對應的行為來緩解焦慮。臨床上強迫症表現出來的類型眾多,例如:勤洗手、反覆確認門鎖是否關好、瓦斯是否關好…等,性行為後的不潔感,需重複洗好幾次澡,而造成皮膚受傷,都是強迫症的行為表現。 雙管齊下—心理及藥物治療強迫症 強迫症患者可透過心理治療進行探索,但若症狀嚴重影響個人角色或是生活功能,也能搭配藥物進行緩解。成癮者或是符合身體臆形症診斷的患者,常合併憂鬱症及焦慮症,使用抗憂鬱症藥,能有效減緩症狀。若患者造成人際關係困難或社會功能受損時,需提早就醫治療。 繁忙的生活步調,容易讓現代人產生情緒壓力,心理學家林佳瑾建議深層探尋內在的需求及議題,若僅用外在行為緩解焦慮只會擴大症狀。學習覺察自我情緒,提供自己一個安全的時間及空間與情緒共處,調整自己的生活模式,能夠有效緩解外在的壓力。成癮行為是為緩解自我焦慮的一部分,出現成癮行為的患者較難察覺自我狀態,身為家人及朋友請保持溫柔的態度,並陪伴患者尋求精神科醫師的專業協助,遠離成癮糾纏。 諮詢專家:林佳瑾諮商心理師 學經歷: 離岸風電產業外聘HRD顧問 讓狂人飛教育教育科技產品RD 主導開發AI人才分析各項度與生成學習計畫系統 光學儀器產業HRD 耕心療癒心理診所心理講師 希望心靈診所心理講師 諮詢醫師:陳柏豪醫師 現職: 耕心療癒診所 醫師 學經歷: 台灣精神專科醫師 高雄長庚精神科總醫師 高雄長庚精神科住院醫師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 延伸閱讀 影片|整形真的能緩解容貌焦慮嗎?用修圖軟體竟是整形成癮前兆!? 影片|半夜睡不著覺?當心安眠藥讓你夢遊大吃!醫師告訴你這樣才叫失眠!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3.09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什麼是性別認同障礙?跟性別不安有關嗎? 性別認同障礙與性別不安在現代醫學認定是天生的,根據調查顯示這類型的症狀並無法藉由心理學治療,而患者會因為心理因素的不平衡有自殺的可能,因此有此症狀的病患也會有較高的機會尋求變性手術的輔助,達到身體與心理的平衡。 諮詢醫師:沈秉輝 現職: 昕彤診所院長 學經歷: 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畢業 臺北榮民總醫院外科住院醫師 桃園榮民醫院外科系總住院醫師 臺北榮民總醫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 臺北榮民總醫院整形外科美容中心主任醫師 國立陽明大學外科系臨床講師 國立國防醫學院醫學系臨床助理教授 中華民國外科醫學會會員 中華民國整形外科醫學會會員 中華民國美容外科醫學會會員 中華民國燒傷學會會員 亞太整形美容醫學會會員(Oriental Society of Aesthetic Plastic Surgery) 國際整形美容醫學會會員(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Aesthetic& Plastic Surgery)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19.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