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已經閒置10分鐘了,為您推薦其他文章!或點擊空白處回到網頁
搜尋育髮共有3筆結果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外泌體到底是什麼?和幹細胞差別?選擇再生醫療前「這點」一定要注意 《再生醫療雙法》在今年6月三讀通過後,「外泌體」可說是近來生醫圈的熱門關鍵字,但是以往我們提到再生醫療,很多人只知道「幹細胞」,那外泌體到底是什麼呢?其實外泌體並非生技界的新發現,據傳直到30多年前,科學家都還認為外泌體只是細胞的廢棄物,究竟發生了什麼事,讓外泌體一躍成為新一代再生醫療寵兒,它又是怎麼應用在醫美療程上呢?來聽聽看醫師怎麼說吧! 各節重點: 00:00 精彩片段 00:22 外泌體是什麼? 00:58 外泌體與間質幹細胞差異 02:54 療程前的注意事項 03:38 再生醫療雙法規定 04:33 外泌體在醫美的運用 諮詢醫師:蔡佳純醫師 學經歷: 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 中國醫藥大學營養學系碩士 家庭醫學科專科醫師 洛桑預防醫學診所高雄分院院長 延伸閱讀 文章|水光針注射超痛?恢復期、維持時間、注意事項一次告訴你! 影片|自體脂肪填充好命臉?把大腿脂肪拿來補臉!自體脂肪、玻尿酸填補優缺點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4.10.21
文/翁嘉妤 圖/游捷安 人體身上有許多的毛髮,而頭髮的生長週期是其中最長的,經過生長期、衰退期、休止期的循環,平均需要約2年~6年,即使生長週期會隨著個人體質及作息不同而有所落差,但頭髮對人體而言,還是相當珍貴的。雖然在醫學進步的現代社會,針對落髮也有許多改善方式,讓許多人不再為頂上無毛感到困擾,但除了深入了解改善方式外,平時也要落實頭皮保養,做好基礎護理,幫助維持毛髮健康,也就不用擔心禿頭問題提早來報到了。 追根究柢 到底為什麼會禿頭? 皮膚科醫師曾德朋表示,落髮其實可以從原因區分,包括疾病型態的落髮,以及常見的基因型態的落髮。疾病型態的落髮涵蓋類型頗多,例如有免疫疾病的患者、圓禿(俗稱的鬼剃頭),或是因為服用某些藥物、身體賀爾蒙影響等,都屬疾病型態落髮的範疇。 關於基因型態落髮,曾德朋醫師指出,包括前額髮線往上移、地中海型的禿頭等,都是常見的遺傳型情況。雖然這些症狀好發於男性,但其實女性也可能有這樣的落髮危機,例如從頭皮中間開始往兩側落髮的「聖誕樹」型落髮,就是很常見的類型。 醫師在診療前會先釐清患者的落髮原因,再評估適當的改善方式。曾德朋醫師解釋,疾病型態的落髮必須先經過抽血檢查,再判斷改善方針,由於療程也可細分為是否可逆,或是否須長期服藥控制等各種因素,因此治療前應與專業醫師進行充份溝通,了解其風險及照顧方式。 基因型態的落髮情況是逐年累月的,當毛髮慢慢變細後,毛孔無法再抓住毛髮時,最終便會造成落髮的結果。基因型態落髮的治療方式相當多元,例如口服用藥、外用的塗抹用藥、生長因子療程、植髮手術等。曾德朋醫師表示,其實這些療程都不會互相牴觸,由於每一種治療的方式機制皆不相同,因此又稱作「雞尾酒式療法」,可以與專業醫師充分溝通後,再由醫師擬定適合的治療方式。 毛髮掉光才育髮?晚期只能靠植髮 至於一般民眾該如何選擇,在哪個時間點,採用何種方式來改善落髮症狀呢?曾德朋醫師建議,如果患者家族原本就有一定型態的落髮,可提前警惕,當髮線明顯往後退,或頭髮越變越細時,便可開始著手改善落髮情形。 因為口服用藥及外用藥,並沒有辦法使無毛處重新長毛,只能讓「微毛」變成「粗毛」,讓粗毛「維持」粗毛,基本上沒有辦法使毛髮「無中生有」。因此若一再拖延落髮症狀不治療,導致毛髮已禿,挽救方法可能只剩下植髮一途。 年輕人其實也會落髮?當心中年禿提早報到 人體的毛髮量很多,為什麼偏偏不禿腋毛、胸毛,卻老是在禿「頭毛」呢?曾德朋醫師解釋,因為人體前額、頭頂部位的毛囊有較多的接收器,接收器和活性荷爾蒙結合後,毛髮便會開始萎縮。相比起人體其他部位,接收器數量相當少,甚至沒有接受器,因此不會與賀爾蒙結合,自然不會有「落毛」困擾。 落髮並不是老年人的專利,也有不少相當年輕的基因型態落髮者,在20多歲時便有髮線往後的問題。曾德朋醫師表示,包括熬夜、壓力等生活習慣的影響,都會促使賀爾蒙分泌更加旺盛,使接受器與賀爾蒙更加結合之後,就會造成毛囊逐漸萎縮,開始產生落髮。 育髮人人有責 日常生活即可做起 育髮的根本在於保持頭皮健康,頭皮是毛髮的生長環境,因此要有「好毛」必須先培育好優良的根基,順利生長出毛髮後也要細心呵護,避免二度傷害。曾德朋醫師指出,育髮首重的項目,便是「每天洗頭」,其實頭皮跟洗臉、洗澡一樣,也是必須每天都要清洗的部位,別忘了每天都要保持頭皮的清潔乾爽,頭皮健康,生長出來的頭髮也才會健康。 此外,育髮也必須注重營養攝取,除了均衡飲食外,平時也可多吃富含「鋅」的食物,如帶殼海鮮、奶類、蛋類等,幫助毛囊強健。最後,調整生活習慣也是相當重要的,現代人壓力大、生活步調匆促、睡眠品質不佳,也因此造成賀爾蒙不平衡,使毛囊更快萎縮,產生落髮問題。生活作息不規律,甚至會讓頭皮更容易出油,導致油水不平衡,也會影響頭皮健康。 曾德朋醫師提醒,遵守上述原則,定期清潔、護理頭皮,保持正常的作息與飲食習慣,重視落髮症狀,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自然就能遠離「青年落髮危機」。 諮詢醫師:曾德朋 現職: 臺安醫院皮膚科主任 臺安醫院醫學美容中心主治醫師 學經歷: 雙和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 萬芳醫院皮膚科住院醫師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免疫學系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19.11.29
文/林聖錡 圖/游捷安 有禿頭或是髮量少的人都會有心理上的困擾,尤其是踏出家門的那一刻,即將面對外界與他人交流,外表帶來的沉重感隨之加重……因此部分民眾評估是不是要選擇植髮或是戴假髮,來增加自己的信心。就目前植髮的療程來說,分成FUT和FUE兩種,各有其優點;甚至還有植髮機器人為患者打造精準的技術。不過未來或許不需要像這樣一根根植髮,利用身體內自有的幹細胞或許就能夠達到生髮的效果,只要注射至頭皮,在幾個月內就會看到成果。在國外有不少例子能夠以幹細胞來治療禿頭和髮量少的狀況,對於台灣而言,礙於國內的法規,目前幹細胞療法只有開放部分項目,不過幹細胞植髮這項技術還未完全成熟,在發展完全以前不妨先跟著本期國際新知,一同走進細胞的領域吧! 根據英國的研究統計,男性在一生中最容易得到禿頭症狀的地區竟然是在歐洲,尤其是英國,禿頭男性排名佔全世界前五,而這比例約接近40%;但有禿頭或是掉髮的民眾可不用驚慌,現代植髮技術的躍進,可以為大部份的男性擺脫頂上無毛的困擾。不過對於已有的技術來說,手術花的時間長,對於患者來說也可能會造成疼痛感,重點是植入的髮量越多,代表你要花的金錢越多;不僅男性叫苦,對於掉髮嚴重的女性來說,也可說是一筆相當大的負擔。 因此近年來研究人員不斷的投入實驗,DeYarman Medical Group發現了幹細胞的應用,竟然也能夠協助植髮,是利用人體毛囊組織切片,分離出幹細胞,注射至缺毛髮的區域,整個手術療程約莫1小時左右,相較過去植髮動輒達到一天來說,時間是減少了許多;但要看到成果需要2到4個月不等,才會看見毛髮真正覆蓋的效果。但是採用幹細胞植髮療程並不需要恢復期,可能的副作用包括注射時出血和留下疤痕,相對於傳統植髮手術來說,是較為輕鬆的。 而根據義大利的研究顯示,使用幹細胞植髮療程23週後約有29%的毛髮增長,但這項療法並沒有受到美國FDA的認證,在美國約有8000萬的人有落髮及禿頭方面的困擾,包括各性別和年紀的人,而對於長期落髮或是因為疾病飽受落髮困擾的民眾來說,想要治療可能只能透過私人管道去認識相關療程,是相當的不方便。另外Stemson Therapeutics機構也透過研究幹細胞,將人體的部分真皮毛囊細胞和老鼠的皮膚結合,期望能找出讓毛囊自然再造的方式。 不管如何,對於落髮和禿頭的民眾而言,未來仍然是相當看好的,即便目前FDA還未尚未核准這項療法,但是也有成功的案例已經早早顯示出來,期望未來植髮技術能更加普遍,再造全球醫學界的里程碑。 資料來源: 1. https://www.thelondoneconomic.com/lifestyle/health/hair-transplant-in-turkey-and-stem-cells/17/05/ 2. https://www.thenakedscientists.com/articles/science-news/stem-cells-fight-hair-loss 3. http://www.sdnews.com/view/full_story/27618493/article-La-Jolla-doctor-utilizes-stem-cells-for-faster-hair-growth?instance=most_popular1 4. https://www.healthline.com/health/stem-cell-hair-transplant#procedure 5. https://www.healthline.com/health-news/stem-cell-treatment-could-be-life-changing-for-ms-patients 6.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9/06/190627171549.htm 7. https://www.fda.gov/consumers/consumer-updates/fda-warns-about-stem-cell-therapies *國際新知報導為國外資訊分享,並非國內產品或技術,詳細內容請見資料來源,網路資訊僅供參考*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19.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