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1922共有3筆結果
文、圖/翁嘉妤 摘要 台灣新冠肺炎疫情自5月初爆發後持續延燒,也讓民眾警戒性隨之提高,只要開始咳嗽,或是喉嚨感到稍有不適,便會不自覺懷疑是罹患新冠肺炎而緊張焦慮,其實雖然新冠肺炎與我們常見的感冒、流感的症狀相當類似,但細分下來還是有些不同,民眾不必過度驚慌,但生病了還是要在家休息,避免病情惡化或傳染他人。 隨著國內疫情爆發以來,民眾面對疫情開始顯得人心惶惶,遇到他人咳嗽便敏感得後退三步,現今許多醫院湧進大量要求進行肺炎篩檢的人潮,造成醫療資源吃緊,其實僅憑咳嗽、發燒判斷是否罹患新冠肺炎,不免還是容易與感冒、流感混淆,民眾不妨先了解3種病況的差異,自我觀察後再做適當處理,以免因誤判而浪費了珍貴的醫療資源。 新冠肺炎症狀特色,遇到這種情況須特別注意! 根據2021年3 月2日權威醫學期刊《Lancet》發表的研究顯示,目前多數新冠肺炎的感染者會出現全身性不適的10大症狀: 1.發燒 2.肌肉痠痛 3.疲勞、全身無力 4.咳嗽 5.噁心、嘔吐 6.腹痛、腹瀉 7.鼻塞、流鼻水 8.嗅覺、味覺喪失或異常 9.頭痛 10.呼吸急促、困難 初期情況都偏輕微,部份患者甚至只會出現其中一項症狀,難以辨識出是罹患新冠肺炎。研究團隊認為目前病毒已進入「第四代傳播」,初期症狀會變得更加隱蔽,潛藏於人體中而不易察覺,因此民眾判別新冠肺炎、感冒、流感前,需要先對病症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才能做出最佳的處置。 資料來源:Zhaowei Chen,Jijia Hu,Zongwei Zhang,Shan Jiang,Tao Wang,Zhengli Shi,Zhan Zhang. (2021).Caution: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OVID-19 Patients Are Changing at Admission 新冠肺炎的特徵在於「潛伏期較長」和「下呼吸道症狀」,體內潛伏期平均為5~6天,更長者可能潛伏到14 天,病程則可能長達數週,甚至數個月以上。由於新冠肺炎主要是感染「下呼吸道」,也就是指氣管、支氣管及肺部的症狀會比較多,因此如果出現嚴重的症狀就要特別留意,包括發燒超過 3 天、呼吸急促、胸悶、呼吸困難、意識不清、皮膚或指甲發青等,很有可能是重症的徵兆,建議須盡快通報疾管署1922專線,並立即就醫。 新冠肺炎、流感、感冒差別在哪?看圖立即了解差異 與新冠肺炎不同的是,流感的潛伏期短,大概只有1~2 天,雖然流感和新冠肺炎一樣都有發燒症狀,但流感發燒僅會持續2~3天,整體而言從病發到痊癒,大約是1~3週。而一般感冒的潛伏期約1~3天,病程約4~10天就能痊癒,感冒的症狀大部份都很輕微,很少會有併發症,但抵抗力較差的族群(例如嬰幼兒)還是可能會引發急性中耳炎、肺炎等併發症,成年人也可能會因為感冒時鼻竇黏膜腫脹,堵塞鼻腔開口,而併發鼻竇炎。 新冠肺炎症狀多變,並無一定的標準症狀及特異性,因此民眾只能保持自我警覺,根據疾管署防疫醫師陳婉青16日記者會表示,大多數新冠肺炎感染者症狀輕微,休養後便可自行康復,為了將醫療資源留給重症患者,並控制感染範圍,確診者請先留在家中不要離開,等候公衛人員通知,並注意不要搭乘大眾交通工具、計程車就醫。 資料來源: 1. 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84171 2. 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183027/post/202105120040/ 3. 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2105165009.aspx 4. https://www.cdc.gov.tw/Category/ListContent/TKG-8nvtp3Y1fHxeMxWJ1Q?uaid=gGbTm9igEVG0U0YebU0qMw 延伸閱讀 文章|新冠肺炎罩得住,選擇醫用口罩三要素,你買對口罩了嗎? 影片|濕洗手V.S 乾洗手V.S 次氯酸水V.S次氯酸鈉 一次教你如何正確使用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5.26
文/高芷瑩 圖/傅暄閔 摘要 根據指揮中心監測資料顯示,截至昨日全球已累計9千萬例確診新冠肺炎(COVID-19),分布於193個國家/地區,病例數以美國、印度、巴西、俄羅斯及英國為多。台灣近日則是於桃園地區爆發群聚感染,累計至今也有10多人確診染疫。為防止新冠肺炎疫情持續擴散,澎湖、苗栗、雲林、南投等四縣宣佈了「避桃禁令」,希望所屬機關同仁若非必要,不可至桃園地區出差、洽公。 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爆發疫情,將近10多人確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也公布了確診者的活動範圍(桃園廣德海鮮、桃園南門市場、桃捷摩斯漢堡、桃源三民麥當勞等地),提醒民眾若有前往上述地區,應採自主健康管理,若有發燒、嗅味覺異常症狀應盡速至社區採檢院所就醫,有相關疑問也可撥打1922尋求協助。臨近農曆年節,因應疫情影響,台灣各地區紛紛取消相關新春活動,如北市年貨大街、台灣燈會、台東元宵遶境活動等,多家公司也都宣布取消了尾牙活動,希望能夠避免員工群聚,減少感染風險。 指揮中心也再次提醒,民眾出入醫療照護、公共運輸、生活消費、教育學習、觀展觀賽、休閒娛樂、宗教祭祀及洽公機構等八大類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因不易與他人保持社交距離,且會近距離接觸不特定對象,請務必佩戴口罩,並應落實勤洗手、咳嗽禮節等個人衛生習慣。自國外入境時,如有發燒、咳嗽等不適症狀,應主動通報機場及港口檢疫人員,並配合防疫措施;返國後應落實居家檢疫,期間如出現疑似症狀,請主動聯繫衛生局或各縣市關懷中心,並依指示就醫,切勿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就醫時請務必告知醫師旅遊史、職業別、接觸史及是否群聚(TOCC),以供及時診斷通報,這樣才是降低新冠肺炎感染風險的首要條件。 延伸閱讀 影片|濕洗手V.S 乾洗手V.S 次氯酸水V.S次氯酸鈉 一次教你如何正確使用 文章|新冠肺炎肆虐全球 維他命C成為抗毒主角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1.21
文/高芷瑩 圖/傅暄閔 新型冠狀肺炎(簡稱新冠肺炎)爆發至今,疫情不減反增,各國人民都很心慌;政府媒體天天宣導戴口罩、注意衛生,藥局也是天天大排長龍見不到尾,只因一罩難求。而先前有消息指出,新冠肺炎可能經由眼睛作為途徑進入人體傳染,導致網上出現許多人帶著奇形怪狀的護目鏡來做防護,雖說看似搞笑,但是否能夠真正的達到預防效果,就需要來請教專業眼科醫師告知我們最正確的防護知識了! 謠言不可信,減少觸碰次數,才能避免病毒傳染眼睛 「首先需要導正一下民眾的觀念!」聖光眼科診所院長李文浩說,目前尚無科學根據指出新冠肺炎病毒會從眼睛傳染,所以不要隨意聽從謠言,就相信肺炎會透過眼睛而染上疾病,若是有不明確的症狀,建議可以查詢衛服部所公布的疑似病狀檢視情況,或是撥打1922等相關專線去做諮詢,千萬不要聽信謠言造成恐慌。 李文浩醫師進一步說明,由於病毒容易透過眼、口、鼻、喉嚨及傷口等黏膜組織來傳遞,所以眼睛是有可能成為病毒傳染途徑之一。但為何說與新冠肺炎比較無關?這是因為新冠肺炎症狀主要會出現發燒、咳嗽及喉嚨痛等呼吸道感染症狀,讓肺部器官受到損害;若硬要與眼睛扯上關係,那比較會是因為手上的病毒碰觸眼睛,經由眼睛的黏膜組織去傳染至呼吸道再傳到肺部,使其感染後才有可能會是染上新冠肺炎。另外根據報導指出,每個人每3小時會觸摸眼睛7.4次、摸鼻子16次,觸碰嘴巴27次,此時若是手部去沾染到口罩上的口水及飛沫,再去碰到眼睛,就有可能把病毒帶到眼睛,藉而引起結膜炎等病菌感染眼部的情形,這也是這段期間眼科病患增加的原因之一。在防疫期間,勤洗手、戴口罩很重要,但就眼科醫生的立場,手部清潔才是避免病毒感染眼睛的不二法門。 最常出現的眼睛感染不外乎就是結膜炎症狀,但是否染上結膜炎,你可以從下述判別 當出現紅、腫、熱、痛且伴隨偏頭痛等不適症狀,包圍在眼睛周圍所產生的情形。大都分為急性結膜炎及慢性結膜炎。 ● 急性結膜炎 1. 病毒性感染:通常與上呼吸道感染比較有關,主要病原體為腺病毒及腸病毒,屬於急性結膜炎的一種。 2. 細菌性感染:由多種細菌引起,當中以流感嗜血桿菌和肺炎鏈球菌最常見,或是經由受污染的手指、衣服和其他物品傳染,屬於急性結膜炎的一種。 ● 慢性結膜炎 1. 過敏性感染:花粉及其他過敏症狀引起眼部感染造成結膜炎。 2. 戴隱形眼鏡:長期配戴下,讓眼睛滋生細菌,引發感染而出現的結膜炎症狀。 清潔眼睛5VG v.s. 病毒入眼5NG VG行為(very good) NG行為(no good) 眼瞼邊緣徹底清潔乾淨 熱敷 配戴高含水、高透氧及含油的隱形眼鏡 吃魚油 使用人工淚液 任意觸摸 眼鏡沒有清潔 沒洗手就戴隱形眼鏡 眼瞼邊緣沒有清乾淨 沒有熱敷 美醫誌小教室 ● 眼瞼清潔這樣做… 1. 首先將雙手清潔乾淨 2. 使用眼瞼專用的清潔劑(不建議使用肥皂及洗面乳等強烈刺激物) 3. 拿取一張乾淨的棉片沾取清潔劑擦拭眼睛 4. 眼睛閉上由內而外擦拭,重複2~3次 5. 接著翻開上眼皮,擦拭睫毛內側處及眼瞼根部 6. 兩眼皆擦拭乾淨,就完成眼瞼清潔 ● 隱形眼鏡就該這樣戴… 1. 雙手清潔乾淨 2. 將隱形眼鏡鏡片放在指腹上 3. 使用雙手無名指,左手在上,右手在下 4. 眼睛直視前方,將鏡片輕輕靠近眼球 5. 鏡片吸附眼球後,眼睛往下看,手指下撥放開鏡片 6. 稍微轉動眼球之後睜開眼睛,即完成 諮詢醫師:李文浩醫師 現職: 聖光眼科診所院長 學經歷: 美國國家衛生院國家眼科中心臨床研究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 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專科醫師 長庚大學醫學系&康寧大學視光系教職 台北/林口長庚醫院眼科資深主治醫師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0.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