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已經閒置10分鐘了,為您推薦其他文章!或點擊空白處回到網頁
搜尋口服藥物共有3筆結果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性功能向來是男性相當在意的問題,近來坊間出現標榜能加強勃起硬度與持久性的陰莖環,王先生因為步入中年,時常覺得欲振乏力,看到相關廣告非常心動,立馬下單火速拆封使用,萬萬沒想到套上後卻拔不下來,心急如焚的他趕至醫院就診,最後所幸在醫生協助下順利將陰莖環取下,後續也並未造成長期的後遺症。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泌尿科主治醫師許哲維指出,針對上述所提到陰莖絞勒,國外相關醫學期刊認為,因年紀不同,可能和對性好奇、希望提升性功能、以及長期尿失禁使用尿套有關。國內過往相關案例較常發生在老年人,長期臥床合併尿失禁,使用尿套時因照護者疏於注意,進而導致陰莖絞勒;不過近年來因男性功能越來越被各界所重視,網路或坊間通訊軟體上出現各種偏方的廣告,其中尤以陰莖環的使用需要特別注意。 臨床上會詢問病人相關病史和評估其風險因素,進一步抽血或安排相關檢查,最後針對病人不同需求給予後續治療,可能的治療選項包括口服藥物、針劑、體外震波、合併治療或是以生活作息調適為主。若是使用陰莖環時,須避免使用金屬材質,建議以塑膠材質為主,萬一有突發狀況也比較好處理。然而各種方式均有其優缺點,建議與醫師充分溝通諮詢後,選擇最適合自己的處理方式。 許哲維提醒,居家辦公少外出、常熬夜追劇或是運動頻率下降,這些都是男性勃起功能的「沉默殺手」;此外若發現有血精、血尿等問題時,更應該積極求診、接受檢查,切勿相信傳統偏方。適度運動搭配健康飲食和規律作息,才是重振雄風的關鍵根本。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4.10.22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陳先生39歲,本身是工程師,育有一女。因為工作及照顧小孩的原因,常常睡眠不足且缺乏運動。最近一年勃起狀況總是力不從心,不論是晨間勃起或是跟太太的房事表現都大不如前,特別是在硬挺程度明顯變差不少。為了重拾以往美好的夫妻生活,陳先生自行上網購入藥品服用,吃完後覺得表現不但沒有變好,甚至有強烈的頭痛及臉脹副作用,因此前往泌尿科診間尋求幫助。 經由醫師診察及建議,陳先生調整了自己的生活作息,並增加運動習慣。在醫師評估下,接受陰莖低能量震波治療,兩周後覺得晨間勃起次數大幅增加,在夫妻性生活部分也讓太太大為滿意。陳先生也表示,接受低能量震波治療後並無明顯不適,跟使用藥品的頭痛等副作用相比,著實少了許多。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泌尿科主治醫師高國維表示,勃起功能障礙在全球有很高的盛行率。40歲以上的台灣男性約有三成比例深受其困擾。勃起功能障礙原因包含:血管、神經、內分泌及心理因素,在治療上除了處理已有的疾病,如控制血糖、血脂,改善生活作息及舒緩心理壓力等,再來則可以考慮藥物治療,如威而鋼、犀利士,若藥物效果不彰或副作用明顯,陰莖低能量震波就是一個不錯的治療選擇。 陰莖低能量震波是一種非侵襲性的治療,原理是利用震波作用於陰莖,達到血管新生效果,使更多血液流入海綿體,進而改善勃起功能。適合的族群為血管性勃起功能障礙、不願意口服藥物或口服藥物效果不彰的患者。療程為每周一次,持續六周,每次約15分鐘,此治療副作用少,唯獨凝血功能異常的患者要謹慎評估。另外有文獻指出,陰莖低能量震波合併口服藥物治療對勃起功能障礙有更多的幫助。 高國維醫師表示,勃起功能障礙的治療需要謹慎細心,藉由共同討論及醫病共享決策模式(Shared Decision Making, SDM),建構完整治療計劃,深入瞭解患者的需求與期待,提供最適合患者的治療方式。若民眾有相關問題,或想更瞭解陰莖低能量震波治療,歡迎至泌尿科門診由醫師進一步評估。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4.08.16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一位63歲女士於今年7月間感染新型冠狀病毒,除了有咳嗽、流鼻水症狀以外,同時還伴有雙眼難以張開。在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後,上呼吸道症狀有逐漸改善,但雙側眼瞼痙攣的情形卻愈來愈嚴重,她因看不到路,步態又不穩而時常跌倒受傷。後續幾個月,痙攣情形甚至影響到頭頸部的其它肌肉,造成臉部歪斜、不自主咬牙、斜頸及頭部顫抖。 至神經內科求診後,開立口服抗痙攣藥、肌肉鬆弛劑、抗癲癇藥、乙醯膽鹼拮抗劑,但症狀並未改善,且愈發嚴重,連講話都變得結巴不流暢,認知功能和反應也變得遲鈍。神經內科醫師臨床診斷為疑似和新冠病毒相關的肌張力不全症及神經退化。腦部核磁共振檢查只發現一些非特異性的白質小點,腦波為正常,腦脊髓液中只有蛋白含量稍高而無其他異常,免疫系統的檢查在血清中發現了一種罕見的GAD65抗體,惡性腫瘤和血管發炎的篩檢均為陰性。 醫師給予類固醇治療,並輔以數次肉毒桿菌的注射後,半年間,其眼瞼和面部痙攣、斜頸顫抖、講話、步態,和認知功能都慢慢進步,生活功能也逐漸恢復正常。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陳珮昀指出,肌張力不全症是一種動作障礙疾病,當肌肉持續或陣發的收縮,而造成姿勢扭轉疼痛甚至合併顫抖,碰觸痙攣處會使症狀減輕,時常會因為自主的動作而引發或加重,甚至伴隨著一連串相鄰肌肉的連帶影響。根據影響到的肌肉範圍,可分為局部型、節段型、全身型。依照發病年齡的不同、病程演變的狀態,以及是否伴隨有其他神經學異常的特徵,輔以血液、尿液、腦脊髓液、神經影像(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電氣生理檢查,和基因檢測,會有不同的鑑別診斷。 陳珮昀表示,肌張力不全症的病因分為原發性和次發性,原發性是和體質遺傳相關,例如某些神經退化疾病,有些則找不到原因,而次發性的病因有:腦傷、代謝性疾病、缺氧、發炎、感染、中風、毒物藥物、腫瘤、心因性的原因等。治療的部分若能找到次發性病因,通常治療根本病因有機會改善或痊癒,而原發性的肌張力不全症,會先以口服藥物治療來減輕症狀,常用的藥物有:多巴胺、肌肉鬆弛劑、抗痙攣藥、抗癲癇藥、乙醯膽鹼拮抗劑等,若效果不佳可考慮肉毒桿菌注射,甚至可評估使用深腦刺激術植入腦內晶片的手術方式來減輕症狀,以改善生活品質。 後疫情時代來臨,許多長新冠後遺症的患者也苦於症狀不知何時可改善,病毒變異十分快速,何時會有下一波疫情並無法預料,陳珮昀建議民眾平時就要做好個人衛生習慣,注重營養、運動、睡眠、增加個體免疫力,保持愉快的心情,才能過著健康的防疫新生活。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3.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