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美整形

美醫誌 ME Media:亞洲醫美整形新媒體|豐富資訊輕鬆查醫病溝通零距離

搜尋品質共有33筆結果

  • 長者居家來運動 抵家增肌顧健康

    文/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提供      摘要  為因應新冠肺炎疫情避免戶外空間成為防疫的破口,許多公園綠地已暫停使用,以減少社區群聚的風險。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醒:落實社區防疫外,長者的肌力對維持日常生活機能及維持生活品質至為重要。建議長者在家仍可穿合腳的平底鞋或赤腳,慢慢訓練自己下肢的肌力及腳趾對地面抓地力或是身體移動所需的平衡力,以減少身體活動時發生跌倒的風險。     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65歲以上長者每週應累計至少150分鐘中等費力運動,另外建議每週進行3次促進平衡及防跌之運動。國民健康署提供5招以坐站為基礎訓練長者肌力、平衡感的運動,讓長者於日常生活可隨時運用。運動前除先留意身體狀況外,可在身後放一張穩固的椅子並站在有扶手的位置旁,讓自己隨時可抓握,以策安全。     每次動作維持3~5秒,重複做10~12次,每個動作可以做3組,過程當中如果感到疲憊,可以隨時坐下休息,千萬不要勉強自己!           一、原地踏步不馬虎   雙腳左右輪流踏步,以踩踏作為運動暖身,可維持基礎的肌耐力及心肺耐力。     二、深蹲如廁自己來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背部維持打直,屁股角度不要過度前移,蹲下時眼睛直視前方,背部不要前傾,可訓練雙腳肌力、肌耐力和身體平衡。     三、爬梯雙腿要提高   先抬起同一側上下肢,而另一側手腳站穩扶好,兩側輪流進行,可訓練雙腳肌力、肌耐力和身體平衡。     四、踮腳站立練平衡   雙手扶好椅背,踮起腳尖練習站立,略微抬高腳跟,重心放在腳趾,背部維持打直,可訓練小腿肌力以及身體平衡。     五、弓箭跨步練腿力   右腳向前跨步,重心放在右前腿,背部維持打直,雙腳屈膝呈90度彎曲,再換邊進行動作,可訓練雙腳肌力、肌耐力和身體平衡。     國民健康署呼籲,防疫期間長者在家運動前可依自己的健康狀況逐步增加運動的次數及每次維持的時間。注意運動空間通風、出汗後保暖及適時補充水分,如常維持健康的體能增加防護力,一起守護健康安然度過疫情的警戒期。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17

  • 認識過敏性鼻炎!過敏性鼻炎與一般感冒鼻炎有什麼不同?

    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提供      摘要  一位9歲孩童,在過去半年內,常在晚上睡前或早上起床後,開始鼻塞、連打多個噴嚏、流清澈鼻涕,有時還會伴隨鼻子癢、眼睛癢、喉嚨癢,且這症狀常在忽冷忽熱的天氣變化、空氣汙染或雨天時特別嚴重,仔細詢問家族病史,孩童的爸爸也長年飽受鼻子不適的症狀困擾。     一位9歲孩童,在過去半年內,常在晚上睡前或早上起床後,開始鼻塞、連打多個噴嚏、流清澈鼻涕,有時還會伴隨鼻子癢、眼睛癢、喉嚨癢,且這症狀常在忽冷忽熱的天氣變化、空氣汙染或雨天時特別嚴重,仔細詢問家族病史,孩童的爸爸也長年飽受鼻子不適的症狀困擾。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施養真表示,過敏性鼻炎是孩童最常見的慢性疾病,小兒過敏性鼻炎於全球發生率約占10~30%,臺灣孩童更高達四到五成飽受此疾病所苦。   過敏性鼻炎與一般感冒鼻炎的表現有所不同。一般感冒鼻炎通常發生的時間會是一整天,會伴隨其他症狀,例如發燒、咳嗽、喉嚨痛、全身倦怠等;而過敏性鼻炎則較常發生在夜晚、清晨、或接觸到過敏原後立即發作,通常主要以鼻子症狀為主,有時還會伴隨眼睛癢或喉嚨癢等的症狀。過敏性鼻炎的孩童有時會有一些典型的臨床表現,像是下眼瞼黑眼圈、朝天鼻、經常搓揉鼻子、鼻樑上常可見到橫摺等,此外,過敏性鼻炎的孩童可能也會同時有氣喘或異位性皮膚炎的病史,且家族史也有家人飽受過敏疾病所苦。   施養真醫師指出,過敏性鼻炎根據接觸過敏原的時間可分為季節型與常年型兩種,前者患者易受花粉誘發;後者易受塵蟎、黴菌誘發。且會依據鼻炎症狀的發生頻率,分為「間歇型」和「持續型」兩類,並根據病情其嚴重度、症狀及對生活品質的影響,進一步分為「輕度」和「中/重度」。臨床醫師大多仰賴病人的臨床表現與理學檢查即可診斷過敏性鼻炎,有時也會仰賴立即型過敏反應的皮膚試驗,或抽血清過敏原特異性IgE抗體測定來輔助診斷過敏性鼻炎。   施養真醫師建議,過敏性鼻炎的治療需要改善環境,例如:使用防蟎寢具包裹隔離、使用HEPA空氣清淨機等減少過敏原與惡化因素的暴露。藥物方面,主要靠第二代口服H1抗組織胺緩解鼻炎症狀,此類藥物較不會有嗜睡的副作用。但當病患過敏性鼻炎已嚴重影響到生活品質,鼻內類固醇噴劑為最有效的治療選擇。鼻內類固醇可緩解過敏性鼻炎的鼻塞、流鼻涕、打噴嚏、眼睛癢等症狀,效果約使用後一週左右出現,長期使用對孩童的成長發育並無太大影響。若病患依據臨床病史與塵蟎過敏試驗診斷其過敏性鼻炎主要由「塵蟎」所誘發,目前衛福部已許可此類病患年滿12~65歲可使用塵蟎過敏原的舌下減敏錠。   最後,施養真醫師提醒,好好認識過敏性鼻炎的臨床表現與何時該尋求過敏科醫師進行專業評估與治療,可有效減緩臨床症狀,以期改善生活品質。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15

  • 癌症病人及家屬 宅家防疫這樣做!

    文/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提供      摘要  因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情影響,全國警戒已升至第三級,民眾應勤洗手、戴口罩,減少非必要外出,宅在家配合政府防疫措施,避免疫情擴大及確保個人健康。特別是癌友及家屬(照顧者)擔心癌症治療期間及治療後病人的免疫系統較一般人為弱,更恐懼被感染及後續嚴重的危險。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供癌友及家屬能安心在家健康照護的方法,以降低相關感染的風險。     注意感染症狀   密切注意病人、家屬及照顧者是否有以下感染症狀,如發燒(額溫37.5度,耳溫38度)、乾咳、肌肉痠痛或四肢乏力、咳嗽有痰、頭痛、咳血或腹瀉,如有前述症狀請與固定就醫的相關人員或1922防疫專線聯繫,並戴口罩正確就醫,避免家庭群聚感染。     癌症病人居家照護注意事項   1.勤洗手 養成用餐及喝水前、擤鼻涕及如廁後,落實正確洗手,如廁蓋上馬桶再沖水,化療期間建議要沖兩次。洗手要用乾淨流動的水且使用肥皂,每次至少洗20秒。如果暫時無法用清水洗手,可先用含酒精的乾洗手液替代,但還是以肥皂洗手的效果最佳。正確洗手的教學影片可參考:https://reurl.cc/vD39xy。   2.勿觸眼口鼻 在未洗手狀況下,請嚴格避免觸摸眼、口、鼻,以減少感染與傳播疾病的機會;即便在有防護或洗手的條件下,也要養成儘量減少觸摸眼、口、鼻等之習慣。   3.宅在家拒訪客 待在家中盡量安排專屬個人的單獨房間;謝絕訪客,特別是剛從國外返國、接觸過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感染、發燒及生病者等具高傳染風險者。   4.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 可以降低吸入他人飛沫或阻擋自我產生的飛沫,並降低呼吸道傳染病的感染與傳播,達到保護自己和保護他人,防範疫情散播的功效。如果因病情關係無法正常戴口罩者,可與醫師商討如何採用替代方式,其親密家人或照護者也宜有相對應之防護方式。避開人群及人多擁擠地方,與他人保持室外至少1公尺,室內至少1.5公尺的社交距離。並嚴格遵守疫情指揮中心所宣布之防疫級別所規範的人數限制。   5.咳嗽禮節 想要咳嗽或打噴嚏時,未戴口罩也來不及使用手帕或衛生紙時,請用衣袖遮住嘴巴及鼻子,建議採「壓肘頂嚏」掩口鼻的標準姿勢           6.勿共用勿共食 盡量避免共享用食物、餐具、毛巾及牙刷等,用餐時應使用公筷母匙,只要是口、鼻會直接接觸的東西都避免共用。疫情升到三級(含)以上時,避免與家人同桌共食,最好在自己獨立的房間用餐。   7.降低共享空間 癌症病人做化療或放療等治療時,宜注意白血球降低期間的自我保護,盡量減少在共享空間(例如廚房、客廳或廁所),與非照顧者及非親密家人的共處時間,並注意居家環境保持通風。   8.預先準備 就醫時可與醫師討論藥物準備的足夠性,及是否可延後開始治療,或延後治療將可能造成病情與生活品質影響,均需與醫師充分討論後再做決定。有問題請聯絡您的個管師,或請洽詢離家最近的癌症資源中心協助,網站連結:https://reurl.cc/vD39xyhttps://www.crm.org.tw/。   9.緊急需要就醫 若有呼吸困難、頑固性頭疼、活動障礙或喪失活動能力、腹脹、腹痛等,可能是腫瘤或治療導致的緊急狀況,這些情況可能嚴重會危及生命,請與醫院相關人員連繫,安排就醫。   10.打疫苗 接受口服或注射治療中的癌症病人,或罹癌後已完成治療的康復者,提醒您接種疫苗保護自己,如流感、新冠肺炎等疫苗,降低發生重症或造成住院的情形。接種前建議與主治醫師討論,經由醫師評估是否適合接種疫苗及適當接種的時間。     家屬、照護者居家照護注意事項   1.勤洗手 養成照顧病人前後、處理任何病人的分泌物及排泄物後、用餐及喝水前、擤鼻涕及如廁後,落實正確洗手,協助病人如廁後蓋上馬桶再沖水,化療期間建議要沖兩次。洗手要用乾淨流動的水且使用肥皂,每次至少洗20秒。如果暫時無法用清水洗手,可先用含酒精的乾洗手液替代,但還是以肥皂洗手的效果最佳。在未洗手狀況下,請避免觸摸眼、口、鼻,以減少感染與傳播疾病的機會;即便在有防護或洗手的條件下,也要養成儘量減少觸摸眼、口、鼻等之習慣。   2.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 可以降低吸入他人飛沫或阻擋自我產生的飛沫,並降低呼吸道傳染病的感染與傳播,達到保護自己和保護他人,防範疫情散播的功效。避開人群及人多擁擠地方,與他人保持室外至少1公尺,室內至少1.5公尺的社交距離。並嚴格遵守疫情指揮中心所宣布之防疫級別所規範的人數限制。   3.咳嗽禮節 想要咳嗽或打噴嚏時,未戴口罩也來不及使用手帕或衛生紙,請用衣袖遮住嘴巴及鼻子,建議採「壓肘頂嚏」掩口鼻的標準姿勢。   4.清潔消毒 每天清潔及消毒家中經常觸摸的物件表面,如桌子、電燈開關、電話、門把手、水龍頭等物,環境若有染污要立即清潔消毒。   5.替代人選 癌症病人的免疫系統較一般人為弱,特別是做化學治療與放射治療期間,若家屬、照護者生病,應立即安排其他照護者來照顧癌症病人。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04

  • 網傳「台中太原路復健醫院被徵收為方艙醫院」?

    文/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摘要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1日指出,近日有網友在通訊軟體LINE散布「台中市太原路復健醫院被徵收為方艙醫院」,台中市政府衛生局已澄清為不實訊息,請民眾勿再轉傳與散布,以免觸法遭罰。     指揮中心表示,台中市政府已對外澄清,此復健醫院近期進行搬遷作業,是為了提升醫療品質,正以BOT方式規劃市立綜合醫院,並非徵用作為方艙醫院。 指揮中心副指揮官陳宗彥指出,因應疫情變化,各地方政府規劃應變醫院及專責醫院收治患者,民眾接獲來源不明的訊息時,應先進行查證,切勿隨意散播、轉傳,以免觸法。   指揮中心重申,防疫相關資訊應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內容為主,散播假訊息構成犯罪,會被判處最高三年有期徒刑或併科三百萬元罰金。提醒民眾,收到來路不明訊息多加留意、查證,切勿轉傳散播,以免觸法。詳情請上官網查詢(http://at.cdc.tw/Q7S2Vt)。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02

  • 專心防疫工作、減少機構負擔

    文/衛生福利部 社會及家庭署提供       鑑於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疫情嚴竣,為使各直轄市、縣(市)政府及老人、身心障礙福利機構減少負擔,並能專心防疫工作,降低跨區傳播風險,由109年展延到今年進行的機構評鑑將調整為延後及停辦,至於成績認定方式均沿用前次評鑑結果,相關調整方式說明如下:   (一)老人福利機構部分,延後到111年辦理。 1、已完成109年度機構鑑評者,成績(等第)將予以保留到111年度公告。 2、未完成109年度評鑑及110年應接受評鑑之機構,均延後在111年辦理,並且仍以原評鑑年度的指標進行評核。   (二)身心障礙福利機構部分,109年度的第11次評鑑停辦;已完成評鑑者成績不保留亦不採計,但實地訪評委員之建議將提供予機構作為品質精進之參考。   衛生福利部呼籲各機構參考衛生福利機構(住宿型)因應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之應變整備作戰計畫建議及查檢表,逐項檢視完成整備作業並落實健康監測,保護自我及住民之安全與健康。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5.31

  • 531「世界無菸日」顧肺四招 守護您的肺

    文/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提供      摘要  世界衛生組織(WHO)數據顯示,全球癌症死亡人數,肺癌排名第一;台灣也是如此,我國108年共9,701人死於肺癌,占了所有因癌症死亡人數的五分之一(19.3%)。5月31日為世界衛生組織(WHO)所發起的「世界無菸日」,2021年訂定為「承諾戒菸(Commit to quit)」年,呼籲全球吸菸者戒菸。吸菸者罹患肺癌的風險是不吸菸者的9倍,每天吸20根菸以上之男性,風險可達13.7倍,而女性之風險則可高達 24.1倍;雖然吸菸及二手菸是導致肺癌最主要的原因,但台灣研究發現,未吸菸者和女性肺腺癌持續增加,顯示吸菸以外的因素,如家族史等不容忽視。     為喚起社會對肺癌之重視,國民健康署提醒顧肺4招「戒菸益健康、自我須防護、篩檢慎思量、警訊早就醫」,共同對抗肺癌。     第一招 戒菸益健康   「吸菸」是影響肺癌最大的危險因子,佔70~80%,而二手菸暴露也會增加肺癌的死亡風險,與吸菸者同住,得到肺癌的機會比一般民眾高出20%到30%,這也是許多不吸菸女性罹患肺癌的主因之一。依國際經驗顯示,吸菸率下降20年後肺癌發生率及死亡率才會下降,從吸菸到發生肺癌期間,通常間隔20年以上。   呼應2021年世界無菸日的口號「承諾戒菸」,國民健康署建議民眾可以撥打免費戒菸服務專線0800-63-63-63尋求專業諮詢,或是參考戒菸教戰手冊(網址:https://www.hpa.gov.tw/Pages/EBook.aspx?nodeid=1172),全國也有近4000家戒菸服務合約機構(網址:https://ttc.hpa.gov.tw/Web/Agency.aspx),提供專業戒菸治療服務。     第二招 自我須防護   根據國內數據顯示,雖然吸菸率有逐漸下降的趨勢,肺癌發生率仍逐年升高,尤其罹患肺腺癌的女性有九成是不吸菸的。因此,除了避免吸菸與二手菸害外,同時要減少廚房油煙、遠離空氣污染或廢氣多的地方。國民健康署提供民眾自我防護5要點:拒吸二手菸;烹煮時應開啟排油煙機,為減少油煙,多選擇水煮、清蒸方式烹煮食物。另外,為了降低空污對健康的危害,民眾可隨時注意空氣品質監測網訊息;外出戴口罩,由戶外進入室內時,記得洗手洗臉、清潔鼻腔,並適當關閉門窗,以減少細懸浮微粒(PM 2.5)的暴露;空品狀況不佳時,避免戶外活動時間,或改變運動型態避開交通高峰時段及路段;生活作息規律,多運用大眾運輸工具、自行車及步行,適當運動,維持身體健康狀態。     第三招 篩檢慎思量   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掃描(以下稱LDCT)是目前唯一具國際實證可以早期發現肺癌的篩檢工具,但目前國際實證證據僅有對「重度吸菸族群」(抽菸史超過30包年、戒菸小於15年),可以降低2成死亡;而衛生福利部補助台灣肺癌學會「以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篩檢台灣不吸菸肺癌高危險群之研究」初步研究結果,支持針對具肺癌家族史者進行LDCT肺癌篩檢。依據國民健康署與相關醫學學會以及民間團體共同訂定之《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肺癌篩檢》手冊(醫療版),建議以下肺癌高風險族群可考量進行LDCT篩檢:   1.年齡介於50~80 歲,抽菸史超過30 包年之民眾。(含戒菸時間未超過15年的民眾) 2.具有肺癌家族史的民眾。(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罹患肺癌) 3.有肺部病史者。(如肺結核、慢性肺阻塞症) 4.暴露於氡氣環境,或特定職場環境工作者(如:金屬業、冶礦業、石油化學工業、石綿接觸者或長期暴露在有粉塵、油煙、棉絮、化學物質、放射環境下等)可諮詢醫師是否需要篩檢。   然而LDCT肺癌篩檢可能衍生以下風險,提醒民眾在決定做篩檢前應事前瞭解:   1.過度診斷的疑慮:使用低劑量電腦斷層肺癌篩檢,會診斷出惡化緩慢的肺癌,這些人就算不接受篩檢,終其一生亦可能不會出現症狀或提早死亡,因此會有少數的比例屬於過度診斷、多治療。 2.假警訊的壓力:美國大型試驗指出,重度吸菸者接受LDCT篩檢,每4人就有1人為陽性,但每100位陽性個案中只約有4人診斷為肺癌,假警訊恐造成民眾不必要的心理負擔。 3.輻射暴露的風險:LDCT肺癌篩檢平均一次的輻射線暴露約為1.5毫西弗,約為在臺灣1年的天然背景輻射量。   以上LDCT篩檢資訊,可進一步參考本署「我該不該做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手冊及影片。(連結網址:【手冊】https://health99.hpa.gov.tw/material/6881、【影片】https://health99.hpa.gov.tw/material/6798)     第四招 警訊早就醫   早期肺癌並非完全沒有任何症狀,瞭解肺部的「警訊」有助提高自我警覺,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常見的肺部7種警訊包括:   1.持續咳嗽,甚至有惡化的狀況 2.痰中帶有血絲或咳血,持續一段時間後症狀沒有緩解 3.呼吸急促、呼吸出現喘鳴聲 4.持續胸痛且有惡化情形 5.聲音沙啞 6.四肢關節疼痛 7.無預警的體重下降、食慾不振   以上這些症狀也有可能不是肺癌引起的。儘管如此,需要時建議尋求醫師諮詢與評估,找出原因及早診治,以免耽誤病情。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5.31

  • 照護精障朋友 打造優質精神長照服務

    文/聯合醫院提供      摘要  慢性精神病患者,如思覺失調症或躁鬱症,通常容易反覆發病且易功能退化。目前健保是以精神科復健體系來協助有復健潛能的個案,提供良好醫療品質及減少失能;但無復健潛能的個案,因失能所造成的功能下降(如無法獨立生活:自行處理家務、交通或金錢管理等),現行醫療體系往往不足以提供完整的後期照護,造成家庭負擔與社會損失。由於國人平均餘命持續增加及精神醫療進步,慢性精神疾病患者面臨老化所需之長期照顧需求就更迫切。       現行「長期照顧十年計畫2.0」服務對象已涵括49歲以下失能之身心障礙者,「精神病人」亦在服務對象範圍,因此慢性精神疾病患者若有失能亦得申請補助長照相關服務項目。然而,目前精神病人接受長照服務及補助機構提供精神病人失能服務量能仍不多,主要是目前的補助標準及服務項目多依肢體障礙患者來設計,慢性精神疾病患者及家屬的需求較易被忽略。     衛生福利部有鑑於此,109年於7個縣市試辦「精神病人長期照顧示範計畫」。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合作,在松德院區成立臺北區「精神病人長期照顧服務中心」,目標係解決現有長照服務體系提供慢性精神病患服務所面臨之問題,以增加現有長照服務體系對於此類個案服務之接受度及服務意願。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精神科醫師陳文瑩解釋,此計畫內容包含:提供慢性精神病患之個案管理、訓練長照服務員精神長照之相關識能、協助精神長照服務的專業評估規劃及轉介、輔導精神病人長期照顧據點辦理延緩失能之活動並發展多元化且社區型家屬照護課程與支持性團體。     臺北市精神長照中心自109年8月開辦迄今,中心收案個案管理超過70位、辦理醫療人員及長照服務員和精神長照相關課程、精神長照相關公共識能及家屬支持團體。中心也於109年輔導一精神病人長期照顧據點,提供認知促進、延緩失能、生活功能重建課程及安全看視,共計服務超過300人次,在照顧者部分亦辦理家屬照顧課程及家屬支持團體。     110年臺北市「精神病人長期照顧服務中心」在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輔導下,將擴大結合臺北市大安區古莊社區發展協會及內湖區湖光基督教會兩據點,持續結合更多元化社區資源,並增加與照護專員、現行長照機構、社福機構合作,期待與現有精神照護網絡連結,發展慢性精神病患之整合資源地圖。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4.30

  • 尿失禁療法新趨勢 下半身不再滴滴答答

    文/聯合醫院提供    編輯/高芷瑩      摘要  你可曾因與朋友聚餐時大笑或在路邊追公車時尿液不自主滲出而感到困擾不好意思?這就是所謂尿失禁。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表示尿失禁是指在腹壓增加時,如咳嗽、大笑、打噴嚏、跑步、跳繩等動作時,尿液有不自主滲出的情形。根據調查50歲以上的中年婦女約30-60%的人有這樣的困擾,危險因子包括:生產、懷孕、肥胖、老化、抽菸等導致,其病理機轉有可能是支持骨盆底的肌肉或筋膜缺損,或尿道本身括約肌缺損,或本身膠原蛋白缺乏所導致。   對於尿失禁的病人,保守性療法仍為第一線治療方法,尿失禁的保守療法包括生活型態的調整、凱格爾運動、骨盆底電刺激療法、生理回饋治療、磁波椅及陰道雷射治療。     一、凱格爾運動:   最早是由Dr. Arnold Kegel在1948年所提倡,這項運動是用來訓練骨盆腔底的肌肉群,以達到強化此肌肉群之功效。由於膀胱、陰道、子宮等骨盆腔器官就是由這群骨盆底肌肉群(又稱提肛肌肉群)所支撐,所以訓練此肌肉群可以用來預防及治療因提肛肌肉群鬆弛所引起的疾病,包括應力性尿失禁、陰道鬆弛、子宮脫垂、大便失禁、甚至性生活障礙。   首先,需先辨別提肛肌群的位置,即是當你坐到馬桶上解尿時,嘗試停止解尿,中斷小便的感覺,表示你做到收縮尿道口周圍的肌肉,緩慢的收縮夾緊肛門,持續縮緊到陰道周圍肌肉及尿道口,此時收縮的肌肉即是骨盆底肌肉,如此反覆的緩慢收縮5秒鐘與放鬆5秒鐘,這就是骨盆底肌肉運動。須注意收縮時腹部不可以用力。必須持之以恆的做此運動,根據研究,如果長期做此運動對於尿失禁有效率約41-85%。     二、磁波椅:   體外磁波儀於1998年美國食品藥物管制局通過可作為治療尿失禁用途,其作用原理為利用電場產生磁場,藉由可深入骨盆12公分左右的電磁脈衝波刺激骨盆底肌肉,進而使骨盆肌肉收縮 、運動,強化骨盆肌肉群達到治療尿失禁的目的。 體外磁波治療椅治療原理係指病人坐在治療椅子上,而椅子下方的線圈瞬間產出強烈的電流刺激,線圈的周圍則產生高度密集的時控式磁場,可深入地穿透人體會陰部,活化所有會陰神經與內臟神經分支,來刺激強化骨盆底肌肉群,隨著刺激線圈電流頻率,肌肉就會產生反復收縮和鬆弛運動,達到重建骨盆底肌與制尿系統的力量與耐力。   磁波治療儀可用於治療尿失禁、慢性骨盆腔疼痛及膀胱過動症的病人,療效約八成左右。一週治療兩次,一次約20分鐘,18次為一個療程。但如果病人有裝心臟節律器或人工關節者,不適合此治療。根據研究,接受16個療程的病人成功率約68.3%,接受32個療程的病人成功率約75.0%,效果相當不錯。     三、陰道雷射:   隨著科技的進步,雷射在醫療上的使用越來越廣泛,近幾年來,雷射也使用在陰道來治療陰道乾澀、陰道鬆弛、輕微尿失禁等婦科疾病。而雷射的原理是以雷射光束360度汽化剝離老舊的黏膜組織,或使用雷射光熱效應,刺激黏膜下層新膠原蛋白、彈力纖維再生、玻尿酸再生,使陰道內壁膠原蛋白重組再生以及骨盆筋膜組織緊緻,改善骨盆底支持系統進而改善尿失禁。   臨床使用的陰道雷射分為CO2雷射及鉺雅克雷射兩種,臨床研究有很多有關於這兩種雷射對尿失禁治療的論文, 結果顯示陰道雷射對於輕微尿失禁治療成功率約38-82%,一開始須每個月治療一次,連續3個月後,每年需維持治療一次,對於尿失禁病人,卻不想接受手術的人,陰道雷射不失為另一種選擇。   聯合醫院表示,尿失禁對於婦女生活品質影響是很大的,但很多婦女卻羞於啟齒,不敢就醫,限縮了自己的社交生活,變成宅女。殊不知尿失禁是可以被治療的。而且懼怕手術的人可以選擇非侵入式的方式治療尿失禁。鼓勵有尿失禁的病人勇於就醫,讓你的下半身(生)不再滴滴答答。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4.10

  • 睡到一半吸不到氣?小心是睡眠呼吸中止症!

    文/聯合醫院提供    編輯/高芷瑩      摘要  您是否也有睡眠中吸不到氣而驚醒的經驗?您很有可能有睡眠呼吸中止症了。一位52歲男性患者,身材不胖但長期有打鼾問題,鼾聲大到太太長期睡不好,自己也常常半夜睡到一半突然吸不到氣而驚醒坐起,因睡眠品質差白天精神不濟,診療病人時常常要靠灌咖啡來提神,血壓也長期偏高,降血壓藥越調越重仍控制不理想,因此在心臟血管內科醫師的建議下至耳鼻喉科就診。     在耳鼻喉科門診理學檢查發現,該患者有雙側扁桃腺第四級的肥大,並有懸雍垂過長,安排睡眠多項生理檢查後,診斷有重度之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一開始接受了正壓呼吸器治療,但嘗試幾個月仍然戴不住而決定放棄,最後選擇接受「低溫電漿刀」懸雍垂顎咽成型術。術後的第二天即出院,在術後一週便感覺睡眠品質明顯進步,睡到一半吸不到氣驚醒的情形已不再發生,白天的精神明顯改善,鼾聲大幅減小,連每天測量的收縮壓及舒張壓都降低了十毫米汞柱左右。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耳鼻喉科主任朱峻緯表示,低溫電漿刀相較於傳統電燒刀,能在較低的溫度下進行手術,對組織的傷害小,術後傷口疼痛感較低,可縮短住院天數也能更快恢復正常飲食;另一方面因電漿刀刀頭設計尖、細,刀柄可彎曲調整角度,能更精準快速的進行手術。   朱峻緯醫師指出,懷疑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患者,需接受睡眠多項生理檢查來檢測呼吸暫停低通氣指數(apnea/hypopnea index; AHI)是否超過標準。根據美國睡眠醫學會之標準,AHI低於5為正常,5~15為輕度睡眠呼吸中止症,15~30為中度睡眠呼吸中止症,30以上則為重度之睡眠呼吸中止症。治療方法則包括配戴正壓呼吸器、口內矯正器與手術治療…等,需針對病患症狀、嚴重程度、上呼吸道阻塞的部位,選擇個別化最適合的治療方式。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3.13

  • 袪濕調氣養神 身心除舊布新

    文/聯合醫院提供    編輯/高芷瑩      摘要  2021年歲末到新春,節氣正好也走到立春,是一年四季的新開始,因為疫情,拜訪旅遊等活動仍可能受到限制。連假前堆積如山的考試、工作、家務更會把人逼得喘不過氣,照顧外在人事物之外,別忘記適時地照顧自己。中醫內科醫師陳慈玉提供以下幾個袪濕、調氣、養神的小技巧,幫助身體、心靈的除舊布新。     經歷漫長隆冬,身體常處於寒濕陰冷中,總會全身懶洋洋,活動量也跟著銳減,此時容易導致體內鬱積痰濕內熱,可以用性質平和,由山藥、蓮子、芡實、茯苓組成的四神湯來補脾袪濕,加強脾胃機能之外也能祛除堆積體內的濕氣。平時容易手腳冰冷可以酌加當歸、川芎。體內熱氣鬱積較為明顯,甚至容易口乾舌燥,則可以加上薏苡仁加強清利濕熱的效果。四神湯除了燉成湯品之外,也可以將藥材加足量水煮到透爛之後打成四神漿方便飲用。有血糖問題的人則可以將藥材瀝開不吃,單純飲用湯汁。   常需久坐靜坐盯著電腦、文件、書籍的朋友,可以用菊花加枸杞子,泡成茶飲,能夠養肝明目,減少長時間盯著電腦、文件對眼睛造成的傷害。工作堆積如山、行程緊湊,苦於沒時間運動的朋友可以再加上玫瑰花或香附,加強疏肝解鬱,紓緩緊繃的身心,如果覺得口感太過澀口可以在茶飲微溫時加上些許蜂蜜,調整茶飲的風味之外也有甘緩、放鬆神經、促進排便的效果。   常失眠,白天有倦怠感,老是感到心神不寧,甚至容易發脾氣、情緒起伏較大的朋友,可以選擇甘草、浮小麥、紅棗製成茶飲,將紅棗敲破去核和浮小麥、甘草一起加水熬煮30分鐘後飲用,舒緩浮躁、補養心神。若是倦怠感比較嚴重,可以加入桂圓加強溫補氣血,兼收安神之效。   新春期間難免因美食當前一時放肆忘了忌口,過度油膩、過量的飲食難免有礙腸胃,造成消化不良、痞悶、脹氣等不適,這時候可以選擇山楂、陳皮,酌量加入一些何首烏,解除油膩、促進消化、消除腸胃積滯。   對於情緒緊繃、壓力大、失眠等問題,陳慈玉醫師建議,每天洗過溫水澡後到睡前,留下空白20分鐘,排除一切雜念、靜下心來替自己進行穴道按摩,用和緩、有規律節奏、輕柔力道,由前往後徒手梳理全頭頭皮,並且用指尖輕輕按壓百會穴、印堂穴、攢竹穴,可以疏散上擾頭部氣火,協助使腦中的思緒沉靜下來,肢體動作幅度可以加大,連肩膀、脖子都要跟著活動起來,讓平時處於僵硬緊繃狀態的肩頸也能連帶地跟著舒展開來。   接著用指腹揉按合谷穴、太衝穴,調暢全身氣機,讓全身上下都能夠舒暢、放鬆。最後按壓內關穴、神門穴,加強寧心安神助眠的效果。內經提到「胃不和則臥不安」的概念,如果有消化不良、脹氣、噯氣等問題,可以加強合谷穴、內關穴、足三里穴促進腸胃蠕動,和降胃氣,助入眠加強睡眠品質。   冬盡春來、新年伊始,運用以上袪濕、調氣、養神的方法,搭配充足的休息與運動,調節身體、心靈的平衡,協助準備好一年的能量,從容迎接嶄新的開端。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2.13

  • 惱人的慢性疼痛 光吃藥反加重病情

    文/聯合醫院提供    編輯/高芷瑩      摘要  「醫師啊,我頭痛了十幾年,吃各種止痛藥一開始還有效,可是慢慢的就沒效了,止痛藥越吃越多,會不會上癮啊?我好擔心…」     「痛」這個字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它可說是各種疾病最常見的症狀,大多數人來找醫師的主要問題也就是為了解除疼痛。如果一個人抱怨痛,醫師很自然地便會想到他身體某個部位產生了病變,因而感受到疼痛。如果醫師找不到確實病變來解釋他疼痛的來源,那麼病人疼痛很可能便會被認為是想像的甚或是假裝的,即使我們很明顯地看到病人的確因「痛」而飽受苦惱。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精神科主治醫師李政勳說,近年來,這類找不到原因的疼痛也常被稱為「心因性疼痛」。許多複雜因素會影響個人痛的經驗,而許多慢性疼痛無法以傳統觀念來解釋,一般止痛藥物治療也沒有效果。   時至今日,痛以及痛的治療已引起相當大的醫療甚至社會問題,例如止痛藥的過度使用甚至濫用,因慢性疼痛導致身心痛苦、無法工作,造成醫療資源和社會成本的耗費等。   李政勳指出,目前醫學界對痛的研究是以生物-心理-社會三方面綜合的觀點模式來研究,在生物層面,大致的了解是周邊神經接受器受到刺激後,神經衝動經由脊髓傳到中樞神經系統,而某些神經傳導的化學物質可能影響到腦內鴉片接受器,也可引發止痛效果。生物層面的理論能用來解釋急性的疼痛,而慢性疼痛或者所謂的心因性疼痛則必須從心理與社會的層面來了解。   在心理層面上,一個人對痛的描述總是帶著情緒的成分,痛的經驗在一個人的心理發展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痛原本是個人自衛系統的一部份,可警告我們身體某一部份正受到傷害。所以痛和我們學習認識環境裡潛在的危險有關係。曾經引起我們疼痛的事物和疼痛的部位,會永遠存在我們的心靈裡。   就發展過程而言,痛和人際關係有密切的關係。痛使得嬰兒哭叫,母親便趕快給予愛撫呵護,由痛引起哭叫,而得到親愛的人的撫慰,最後導致疼痛的解除,這其中的關聯性是人類發展親密關係的重要因素:痛的本身並不有趣,而是可能隨著痛而來的親愛的人的關懷和撫慰使個人感覺快樂。   李政勳表示,學習行為理論認為慢性疼痛在最初可能是有真實的病變,而環境裡的各種因素則使它持續存在或者惡化。例如當病人抱怨痛時,週遭的人都表示同情關心,這便可能使他繼續採取此一行為。相反的,如果病人叫痛時,大家沒有給他注意,在得不到強化的情況下,這種行為便比較不會再出現。若病人在病前生活有許多需要未獲滿足,或者和家人有衝突,則痛便使他們有機會可以操縱家人、朋友等,以得到關心照顧,而且可以逃避他們不喜歡的事。這種「病人角色」使他得到一些他生病前得不到的滿足,因此便可能讓他「學習」到繼續扮演此一角色。   醫療人員對病人對痛的感受也有很大影響,病人的描述總是十分模糊,醫師做的檢查常找不出確切的病因,有時甚至還會互相矛盾,醫師的解釋病人常聽不懂,使病人更加疑惑,後來只好求助於其他醫師或醫院。其他醫師對病人如此慢性難治的病情,經常會給他安排更精密的檢查或更複雜的治療方式,如此使病人更加堅信自己得了什麼重大的疾病,醫師必需努力的去找出來加以治療,難免就更擔心害怕了。   慢性疼痛的治療是一項複雜而且漫長的努力過程,必須要由內外科醫師和精神科醫師密切的合作協調,任何一廂情願,單打獨鬥的治療是不可能成功的。   治療上家屬的參與非常重要,他們常會因為病人長久的疼痛而飽受心理上的折磨,常會感覺到無望、無助,對病人可能有罪惡感,甚至相反的會出現憤怒等負面的情緒。這些複雜的心情都需要醫師的協助,讓家屬對病人的疼痛有正確的了解,鼓勵他們幫助病人繼續治療。家屬的支持與關懷可給病人正向的回饋,增強他建立良好的適應行為。   慢性疼痛的病人多半都有長期服用止痛藥的問題,因此在治療上也應該先建立起病人按照醫師囑咐規則服藥的正確觀念,不可依據自己主觀的感覺自行調整藥量,甚至自己亂買成藥來吃,以免日後變成止痛藥或麻醉藥成癮。   對困擾許多病人的慢性疼痛,我們不能再囿於傳統的成見,一定要找出身體實質上的病變才能解釋及治療痛的根源。也不應再誤以為所謂「心理因素”就表示病人是在裝病而排斥拒絕他們。唯有用生理-心理-社會三個層面綜合考量的觀念來了解並治療,長期的慢性疼痛才有舒解的希望。根據研究顯示,用這套治療模式,願意積極參與治療的病人有三分之二獲得相當大的改善,止痛藥的用量減少了,看醫師的次數降低了,而且工作與社交的能力也有進步,病人的生活品質得到明顯的改善。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1.14

  • 早期攝護腺癌以無創海福刀治療,可保性福免漏尿

    文/聯合醫院    編輯/高芷瑩      摘要  72歲吳先生是退休的科技業老闆,因健檢發現攝護腺癌指數PSA偏高,且有排尿不順的症狀,而接受超音波切片檢查,診斷為第二期攝護腺癌,吳先生選擇接受無創海福刀標靶治療,術後體力毫無影響,迅速恢復正常生活,無漏尿現象,追蹤數年仍無復發。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泌尿科許富順主治醫師指出,近年來攝護腺癌已躍升為台灣男性癌症發生率第五位,年齡也有下降的趨勢,攝護腺癌早期並無明顯徵兆,僅有尿急、頻尿或小便不順和夜尿等與良性攝護腺肥大症相類似的症狀,患者往往延誤到骨骼轉移才有疼痛現象。   第一或第二期攝護腺癌的治療選擇有傳統根除性手術、機器輔助根除性(達文西)手術、冷凍微針治療、海福刀標靶治療和放射線治療等。依組織惡性度的不同,高惡性度者應考慮根除性手術,若是中低惡性度,則可考慮局部治療,減少不必要的組織傷害。   許富順表示,達文西根除性手術的優點是可摘取淋巴腺,有6個小傷口,術中出血約200c.c.至500c.c.不等,術後一段時間會尿失禁,仍有病患會長期漏尿。冷凍微針治療和海福刀標靶治療都屬於低侵入性的治療,術後恢復快,較不會有尿失禁的後遺症,不過冷凍微針的組織破壞區域較大,術後陽萎的比例約七成。至於海福刀標靶療法,則是利用超音波探頭伸入肛門,以高能量超音波集中於病灶、摧毀腫瘤,身上無傷口,術中不會出血,當日或隔日即可返家,術後一週內會感覺解尿不順,待治療區域消腫後即恢復正常。   針對早期攝護腺癌治療的臨床研究顯示,國內海福刀長期無復發率為73%,國外為75%,與根除性手術並無差異,但海福刀術後併發症少,患者生活品質較佳。   許富順醫師表示海福刀除了標準治療方式,亦可針對早期攝護腺癌患進行局部治療,例如單側罹癌,就治療該側的範圍,避開神經血管叢,即可保留性功能。不過,後續仍應配合定期追蹤。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0.11.21

  • 心好累!半澤直樹教我們的職場紓壓術

    文/臨床心理科吳孟璋主任    編輯/高芷瑩      摘要  工作壓力讓人喘不過氣來,除了體力負荷外,心靈也會過勞,日劇《半澤直樹》以「加倍奉還」一句經典台詞,在亞洲掀起熱潮,上班族可借鏡主角的職場生存術來紓壓。不想起床上班、工作效率變低、忘東忘西……你很可能過勞了!「過勞」是一種身心耗弱狀態,長期處在高度壓力下的反應,表現出來的跡象,在生理方面可能有容易疲倦、腸胃不適、頸肩背肌肉緊繃痠痛、常生病的狀況;心理上則容易有焦慮、生氣、情緒低落、過度敏感、缺乏耐心、失眠、暴飲暴食等等反應。     如何覺察自己是否過勞?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臨床心理科主任吳孟璋表示,最簡易的方法是檢視最近一週以來,自己有沒有好好的吃一頓飯(營養均衡、有充分時間)、睡眠是否充足安穩(至少睡6小時)、最近有無陪家人聊天等。或是可利用國民健康署健康九九網站的「壓力指數測量表」,評估自己的壓力狀況,如果超標,建議諮詢心理衛生專業人士,接受系統性的心理治療。     壓力指數測量表   題目 是 否 1.最近是否經常感到緊張,覺得工作總是做不完?     2.最近是否老是睡不好,常常失眠或睡眠品質不佳?     3.最近是否經常有情緒低落、焦慮、煩躁的情況?     4.最近是否經常忘東忘西、變得很健忘?     5.最近是否經常覺得胃口不好?或胃口特別好?     6.最近六個月內是否生病不只一次了?     7.最近是否經常覺得很累,假日都在睡覺?     8.最近是否經常覺得頭痛、腰痠背痛?     9.最近是否經常意見和別人不同?     10.最近是否注意力經常難以集中?     11.最近是否經常覺得未來充滿不確定感?恐懼感?     12.有人說你最近氣色不太好嗎?     壓力指數計算結果: 3個「是」:壓力指數還在能負荷的範圍。 4~5個「是」:壓力滿困擾你,雖能勉強應付,但必須認真學習壓力管理,同時多與良師益友聊一聊。 6~8個「是」:你的壓力很大,趕快去看心理衛生專業人員,接受系統性的心理治療。 9個以上「是」:你的壓力已很嚴重,應該看精神專科醫師,依醫師處方用藥物治療與心理治療,幫忙您的生活趕快恢復正常軌道。 資料來源/國民健康署健康九九網站 https://reurl.cc/WL1799     適度壓力能讓人成長,但過度的壓力長期累積,一旦爆發往往難以收拾,日常生活需有排解壓力的出口,讓身心不致緊繃,創下收視佳績的日劇《半澤直樹》,就讓不少觀眾直呼大快人心。吳孟璋主任分析,劇中主角半澤直樹面對職場上不合理現象所展現的智慧,可供上班族借鏡。     ●「堅靭性」性格: 半澤不輕易被打倒,面對困境勇往直前,並設法克服,不陷入悲觀情緒。這點可從小多培養成功經驗,碰到難關愈有自信克服。 ●有所堅持: 半澤嘗試找出問題的答案,幫助客戶及銀行度過難關,為社會做出貢獻。此種「利他」觀點,會增加行動力,而不是僅從賺錢去考量。 ●不害怕衝突: 半澤不像一般上班族當「悶燒鍋」,默默忍受上司不合理的指責或要求,而是清楚表達自己的態度與立場。除了能讓情緒有出口,也有助釐清與解決問題。 ●人際支持: 半澤有幾位好同事,不但在職場上提供情緒支持,也能給予實質的幫助。吳孟璋主任表示:「人際支持很重要,如果居家附近有聊得來的朋友,隨時想找人就可以找得到,雖然網路很方便,但見面的親近感還是大不相同。」 ●運動習慣: 運動會改變腦內運作狀態,讓情緒穩定,提升專注力,也會產生腦內啡,令人愉快、較為正向積極。像半澤的嗜好是劍道,運動又紓壓,民眾如果難以抽空運動,午休健走是最方便的方式。     另外,家人的支持也是關鍵,在日劇裡,半澤最大的慰藉就是回家吃上一頓熱騰騰的晚餐,與妻子聊天。吳孟璋主任近一步說明,現代家庭組成以小家庭居多,家人需協調好工作與家務,職場狀況也可相互分享,多支持、少說教,一起分攤壓力,也有助凝聚情感。     「放鬆練習」,迎接更多挑戰   壓力來襲時,可嘗試「放鬆練習」,例如正念呼吸、腹式呼吸,5至10分鐘即可,在吸氣、吐氣之間默念數字,同時嘗試感受暖流從頭到腳,放鬆末梢血管。吳孟璋主任建議各種職場都可能碰到不合理情況,上班族若能理解這點,較不會陷入「為什麼是我」的情境,而會嘗試去解決。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0.09.30

美醫誌粉絲團

顧問醫師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 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