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已經閒置10分鐘了,為您推薦其他文章!或點擊空白處回到網頁
搜尋國際共有22筆結果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圖片來源:資料照片,總統府提供 摘要 美國新任衛生及公共服務部部長貝西拉(Xavier Becerra)於台灣時間5月21日上午7時30分(美東時間5月20日晚間7時30分)與我國衛生福利部部長陳時中透過視訊舉行雙邊會議,雙方討論如何在去年簽署之合作瞭解備忘錄下持續深化台美醫衛、科學創新合作。貝西拉部長表示美國珍視與台灣之友誼,也肯定台美年來共同抗疫的夥伴關係,並強調美國將支持我國取得COVID-19疫苗。 貝西拉部長於會中讚揚台灣自COVID-19疫情爆發以來對全球之貢獻,以及強調台美合作維持印太地區全球衛生安全之重要性,並特別感謝我國對美國之協助,重申美國將持續全力支持台灣擴大參與WHO與全球衛生事務。陳部長對貝西拉部長將我國列為其與外國政府雙邊會談之優先國家,以及美國堅定支持台灣參與WHO表達誠摯感謝,希望美方能持續支持台灣以觀察員身分參世界衛生大會(WHA),讓台灣能與國際社會分享、貢獻其衛生專業。 圖片來源:https://twitter.com/mohw_taiwan/status/1395568341373243396?s=21 此次陳部長與貝西拉部長會談時間約30分鐘,在座有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AIT/T)處長酈英傑(Brent Christensen)、外交部徐儷文主任秘書、北美司徐佑典司長、衛福部疾病管制署周志浩署長、國際合作組劉麗玲技監。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5.21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依據衛生福利部108年死因統計和國民健康署106年癌症登記資料,每年超過3千國人死於口腔癌、7千多人診斷為口腔癌,換言之每天有9人死於口腔癌,21人罹患口腔癌。另外,依衛生福利部108年死因統計資料分析,口腔癌患者好發於中壯年族群,其發生年齡中位數為57歲,死亡年齡中位數則為60歲,而和國人平均餘命80.9歲相比,口腔癌患者整整少了20年壽命。 使用檳榔、菸品是國人口腔癌發生的主要原因,也是國際癌症研究總署公布之致癌物質,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提醒民眾,為預防口腔癌的發生,除拒絕使用檳榔、菸品外,還要定期口腔黏膜檢查,及注意口腔黏膜變化,可有效降低口腔癌發生及死亡風險,亦可以避免後續多重癌症之發生。 多重生活不良習慣 增加罹癌風險 國民健康署分析106年17,470位18歲以上民眾所進行之國民健康訪問調查顯示,有嚼檳榔者7成有吸菸習慣,6成6長時間有喝酒,檳榔、菸、酒等習慣皆有者近5成。過去研究指出嚼檳榔造成口腔癌的機率為未嚼者的28倍,然而嚼檳榔不僅會增加口腔癌發生機率,也會對上呼吸消化道(口腔、咽、喉、食道)造成傷害,近年研究指出嚼檳榔者罹患上呼吸消化道癌症風險,較不嚼檳榔者之風險高5倍,若檳榔、菸、酒三者皆有使用習慣,較無使用者罹患上呼吸消化道之風險更高達10.5倍! 國民健康署分析男性癌症患者資料,追蹤至106年發生第2個原發癌症之情形,經調整年齡、死亡與追蹤時間,男性癌症病患中,口腔癌患者發生第2個原發癌症之風險是其他非口腔癌症患者的1.9倍,其發生之第二個癌症比率為21%。 出現「破斑硬突腫」速就醫、保健康 葉先生因工作關係吃檳榔超過20年,這段期間在口腔內發現白色斑塊,嘴巴張不開等症狀,然而因為僥倖心態,認為只要戒除檳榔、刷牙清潔口腔,就不會有問題,一直沒有就醫。直到客戶發現他臉頰腫起來,口腔有異味,趕緊就醫後,已是口腔癌第4期,靠著治療及想照顧妻小的動力與堅定的意志力,撐過了艱難的治療與復健期,因此葉先生看到現在嚼檳榔的朋友常以生活交際、工作需要檳榔、檳榔吃不多沒關係為由,無視檳榔對身體傷害的嚴重性,回想過去自己經驗,語重心長的呼籲吃檳榔的檳友們「檳榔千萬不要吃」,「工作需要檳榔提神、交際,都是藉口!」,「不要以為只要戒檳、清潔口腔或是有做其他保健就沒事」。 國民健康署提醒「拒絕檳榔、定期檢查、及早就醫」才是預防口腔癌不二法門。早期發現口腔病灶是提升存活率與降低治療難度的關鍵,民眾若發現口內出現「破斑硬突腫」之一的情形,應盡速就醫: 1.破:口腔黏膜破皮超過兩週未癒合 2.斑:口腔黏膜出現不明的紅斑、白斑 3.硬:口腔黏膜逐漸變硬、緊,最終嘴巴張不開 4.突:口腔黏膜表面不規則突起(乳突狀或疣狀突起) 5.腫:臉或頸部出現腫塊或兩側不對稱 30歲以上有菸檳習慣需定期接受檢查 才能預防口腔癌發生! 口腔癌是最容易預防的癌症,國民健康署呼籲國人要拒絕檳菸酒,定期篩檢、及早戒除。口腔黏膜檢查的目的,是要找出癌前病變,加以治療阻斷癌症發生的機會,提醒30歲以上有菸檳行為的民眾,每2年攜帶健保卡至健保特約牙科、耳鼻喉科醫療院所接受口腔黏膜檢查,若自己發現有「破、斑、硬、突、腫」其中一項症狀,要盡速就醫接受治療,就可預防口腔癌!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0.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