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美整形

美醫誌 ME Media:亞洲醫美整形新媒體|豐富資訊輕鬆查醫病溝通零距離

搜尋地瓜葉共有2筆結果

  • 攝護腺也要保養?手搖飲料要少喝!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攝護腺(又稱前列腺)是男性泌尿生殖系統的重要器官,位於膀胱下方,包覆尿道外圍。隨著年齡增長,攝護腺體積通常會逐漸變大。當體積超過20立方公分時,即可被診斷為攝護腺肥大。此外,攝護腺還可能發生發炎或癌症等疾病,因此男性學會如何保養攝護腺,對健康至關重要。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泌尿科主治醫師張德撝特別分享一個簡單實用的「三多三少」保養秘訣,讓您和家人都能輕鬆受益。但在開始之前,仍要提醒大家,若有明顯症狀或困擾,例如排尿困難、夜尿頻繁等,建議儘早就醫,尋求泌尿科醫師的專業協助。接下來進入保養重點。     三多:多吃這些好食物   1.深綠色蔬菜多 常見的深綠色蔬菜如芥藍菜、地瓜葉等,富含抗氧化成份,能有效減少體內發炎反應,甚至有助於降低癌症風險。     2.豆類多 豆類食品含有豐富的大豆異黃酮。研究顯示,適量攝取大豆異黃酮有助於改善排尿流速及減輕殘尿感。平日可以多選擇豆漿、豆腐等豆製品。     3.番茄多 特別推薦煮熟的番茄,因為加熱後的番茄可以提高人體對茄紅素的吸收效率。茄紅素具有抗氧化效果,對攝護腺健康有益。     三少:少吃這些不健康食品   1.紅肉少 像牛肉、豬肉等紅肉應盡量減少攝取。如果偏好吃肉,可以選擇魚肉或雞肉作為替代,對健康更為有益。     2.加工肉類少 培根、香腸、火腿等加工肉類通常含有大量添加物,可能對攝護腺造成刺激,應該儘量避免。     3.含糖飲料少 可樂、汽水、雪碧及手搖飲料中的高糖份可能會促進攝護腺增生。若無法完全戒掉飲料,建議選擇無糖或微糖版本。     健康管理的重點提醒   攝護腺保養應該從日常開始,即使沒有症狀,也要重視健康管理。若已出現排尿困難、頻尿或其他症狀,不要拖延,現在的藥物治療效果很好,新一代手術技術也極大地降低了副作用,完全可以放心接受治療。   希望今天分享的「三多三少」保養祕訣能成為您日常健康生活的一部分,讓攝護腺健康永駐!如果有任何疑問,請隨時諮詢專業醫師。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5.02.04

  • 天然蔬果抗疫給力 吃出五彩人生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全國疫情警戒提升至三級,民眾積極配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的防疫措施之餘,國民健康署提醒,這段時間除了注意個人衛生習慣,也可透過飲食提升自身抵抗力。     蔬菜與水果除了富含維生素、礦物質及膳食纖維外,還有各種不同的植化素,是植物天然色素和氣味的主要來源,但因人體無法自己製造,必須從各種食物中攝取。植化素可以清除自由基,降低發炎反應,提升抵抗力,而不同顏色的蔬果含有不同種類的植化素:   一、綠色   (一)代表蔬果:綠花椰菜、地瓜葉、奇異果等 (二)常見植化素:多酚類、吲哚類 (三)功效:抗氧化、降低罹癌風險   二、黃/橘色   (一)代表蔬果:胡蘿蔔、鳳梨、木瓜等 (二)常見植化素:類胡蘿蔔素、玉米黃素 (三)功效:抗氧化、強化免疫功能   三、紅色   (一)代表蔬果:紅甜椒、西瓜、番茄等 (二)常見植化素:茄紅素、花青素 (三)功效:抗氧化、降低罹癌風險   四、藍/紫色   (一)代表蔬果:葡萄、茄子、紫甘藍等 (二)常見植化素:類黃酮素、花青素 (三)功效:抗氧化、抗發炎   五、白色   (一)代表蔬果:白蘿蔔、洋蔥、香蕉等 (二)常見植化素:蒜素、含硫化合物 (三)功效:抗氧化、降低罹癌風險   每天若能依照「我的餐盤」均衡飲食中準備5色蔬果,每餐攝取1個拳頭大水果,可盡量洗乾淨連果皮一起吃;每餐的蔬菜攝取量則比水果再多一些,也可以依個人喜好適量增加,除了攝取到植化素,也同時兼顧多種維生素、礦物質和膳食纖維,這些在強化免疫細胞,增強抵抗力,進而提升個人的營養狀態上都扮演重要角色。   近期民眾如果不想出門買菜,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舉辦的「臺灣農產嘉年華」活動,結合60家農業電商業者,超過3萬多項農產品,並且為了鼓勵多吃蔬果,更推出不同份量大小的「蔬菜(果)箱」,民眾透過網路即可輕鬆購得優質且具溯源的國產農產品,讓大家買得安心、吃得健康。(產品內容以網站公告為主:https://www.facebook.com/1661286914196139/posts/2931504770507674/?d=n) 國民健康署呼籲,防疫期間均衡攝取各類食物,搭配規律運動,大家一起用健康的生活型態增強抵抗力,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05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 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