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美整形

美醫誌 ME Media:亞洲醫美整形新媒體|豐富資訊輕鬆查醫病溝通零距離

搜尋家長共有7筆結果

  • 兒童要定期塗氟,成人也需塗氟嗎?

    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提供      摘要  定期帶家中六歲以下兒童到醫療院所塗氟的家長們是否曾想過或詢問過牙醫師:「小孩要塗氟,那大人是否也可以塗氟?」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口腔醫學科主治醫師林理堂表示,答案是可以的,而且對於一些特定族群的成人也建議需定期塗氟。     氟普遍存在水、空氣、土壤及食物中,人體內本來就有氟,主要存在於骨骼及牙齒中;而存在於口腔內的氟化物可和牙齒表面結合,增加牙齒表面對酸的抵抗力,並促使初期脫鈣的牙釉質再礦化。氟化物也能干擾口腔內造成蛀牙之細菌的生長代謝及酸的產生,進而減少蛀牙的形成,所以氟可說是防蛀抗生素。   林理堂說明,所謂的塗氟是將含氟濃度22600ppm(濃度會因氟漆品牌而稍有不同)的氟漆塗佈在牙齒表面,塗氟之後多餘的氟漆會用紗布稍稍擦掉,並且建議塗氟後30分鐘內避免喝水、喝飲料及進食,即使不慎誤食,其劑量也不至過量,所以不必擔心會因塗氟而吞入過量的氟造成氟中毒。     圖片來源: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提供     既有的政策是六歲以下之幼兒每半年可以到醫療院所塗氟,或是牙醫師到幼兒園幫幼兒塗氟。112年3月起,全民健康保險給付除原有的頭頸部電療患者塗氟及口乾症塗氟之外,新增「齲齒經驗之高風險患者氟化物治療」,此新增項目是提供糖尿病、65歲以上、腦血管疾病、血液透析及腹膜透析、使用雙磷酸鹽類或抗骨鬆單株抗體藥物、惡性腫瘤、身心障礙(肢體障礙、慢性精神病、重要器官失去功能)等七大類患者每90天塗氟治療一次。   林理堂建議,除了塗氟,平常居家可使用含氟牙膏(WHO推薦1000~1500ppm)刷牙每日至少2次、每次至少2分鐘,以及含氟漱口水(含氟濃度約225ppm)每日使用一次,每次約10c.c.,這些都是安全且有效的運用氟化物預防蛀牙的方式。林理堂醫師溫馨提醒,無論是塗氟或是其他氟化物的使用,大家仍需注重口腔清潔、有良好的飲食習慣及定期口腔檢查,才能有效的預防蛀牙。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3.10.02

  • 五招安心睡 預防嬰兒猝死症有訣竅

    文/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提供      摘要  每個寶寶出生都充滿珍貴而喜悅,讓寶寶健康平安的長大是每個父母的心願。根據衛生福利部近5年(105~109年)統計資料顯示,嬰兒猝死症候群(SIDS)及嬰兒事故傷害始終列為嬰兒死因前十大之列,發生原因與寶寶的睡姿及睡眠環境安全息息相關。國民健康署呼籲家長遵守「五招安心睡」不趴睡、不用枕、不同床、不悶熱、不鬆軟,避免讓寶寶暴露於嬰兒猝死及窒息危機中。     注意睡姿,安心舒眠   今年2月發生,高雄媬姆餵完奶將男嬰放在房間床墊上趴睡,之後離開房間,過了約1個半小時回房間查看,嬰兒已無呼吸,經地檢署相驗確定男嬰是吐奶再吸入呼吸道引起窒息。   有些家長認為,寶寶喝完奶後仰睡容易嗆奶或溢奶,然根據研究顯示,趴睡是導致嬰兒猝死症的重要危險因素,由於寶寶仰睡時,食道在氣管的下方,吐奶逆流的液體因重力往下方透過吞咽進入食道,不會引起嗆到或窒息的問題,反而是趴睡或側睡,恐因逆流的液體進入氣管機會增加,造成嗆傷或窒息風險大增。因此,家長應特別注意嬰兒睡姿及睡眠環境的安全,才能幫助孩子擁有香甜的睡眠品質,降低意外發生。             安全睡眠環境,五招讓家長安心   為提供寶寶安全舒適的睡眠環境,國民健康署提出簡單好記的「五招安心睡」原則,協助父母為寶寶睡眠安全把關。   第一招 「不趴睡」   正確姿勢是「仰睡」,側睡因容易翻身成趴睡亦不建議,另,父母或照顧者不要躺著在身上哄寶寶睡,避免大人小孩睡著發生翻身窒息或跌落等意外。   第二招 「不用枕」   1歲以下嬰兒不需使用任何枕頭即能舒適入睡,坊間流傳的塑頭形枕頭及增高墊,都可能提高窒息風險。   第三招 「不同床」   遵守「同室不同床」原則,為了避免睡著後同睡者之身體或被蓋覆蓋嬰兒口鼻造成窒息,嬰兒不可與主要照顧者或兄弟姊妹同床睡。   第四招 「不悶熱」   保持通風,保暖可使用睡袋型睡衣,或以包巾包裹孩子,並切記將手臂露出,避免蓋住臉部。   第五招「不鬆軟」   睡眠區域不宜有任何鬆軟物,如枕頭、棉被、毯子、填充玩偶,床墊應平滑堅實,不建議使用防撞護墊及記憶海綿床墊。           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指出,小寶寶的睡眠環境很重要,遵守寶寶「五招安心睡」原則,可大幅下降嬰兒猝死風險,另外,保持空氣清新,尤其禁止二手菸,避免寶寶吸入造成氣管收縮,增加猝死症風險。家長可參考兒童健康手冊中新生兒照顧錦囊,其中有「嬰兒猝死防治措施」及「安全睡眠環境」等資訊,針對寶寶的睡眠環境逐一進行檢視。相關衛教資料已放在國民健康署網站(網址:https://reurl.cc/O0R2E7)可自行下載使用,一起為寶寶睡眠安全把關。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7.24

  • 政府對民眾急難紓困和弱勢者加強補助 6月4日起陸續入帳

    文/衛生福利部提供     因應國內疫情升溫,影響民眾生活甚鉅,為加強照顧弱勢,衛生福利部於防疫期間關懷弱勢加發生活補助,將於6月4起主動發給弱勢民眾3個月(5月至7月每月1,500元)生活補助計4,500元,本次撥入帳戶計有80萬餘筆,預計近90萬弱勢民眾受惠。另為因應疫情擴大急難紓困,衛福部針對受疫情影響工作收入,致家庭陷困給予1萬元至3萬元補助。   本次記者會亦說明本部對於托嬰中心、居家保母在防疫停托期間的收入損失之紓困措施及家長領取托育補助等相關措施,以及長照機構、社福機構的相關紓困措施。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03

  • 親子宅料理 吃出保護力

    文/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提供      摘要  隨著我國防疫措施升級調整,大小朋友待在家裡的時間變多了,家長們也多了陪伴和照顧的任務,除了需準備餐點,也要想盡各式活動讓小朋友開心度過居家時間,國民健康署鼓勵親子同做健康料理,在備餐過程中增進親子關係,小朋友也更願意吃下自己做的餐點,補充重要營養素,吃出保護力。     宅在家不無聊,健康點心動手做   國民健康署特別設計了3款營養點心,讓大小朋友可以一起簡單動手做,讓宅食光增加樂趣。點心包含燕麥堅果餅乾、馬鈴薯披薩以及五榖黑豆飯糰,不僅可以補充營養素如維生素B群、礦物質和膳食纖維等,提升抵抗力,更能避免小朋友吃下空熱量的零食。   燕麥堅果餅乾 用湯匙就可將熟香蕉壓成泥,混合燕麥片、南瓜籽等材料成糰後,戴上手套整成圓餅狀。燕麥片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群,助於調節新陳代謝、增強免疫力。南瓜籽增添口感外更能補充礦物質鋅,幫助抗發炎。   馬鈴薯披薩 家長切好馬鈴薯厚片取代餅皮,再讓小朋友鋪上色彩豐富的餡料和起司絲,餡料可加入洋蔥、胡蘿蔔、花椰菜等蔬菜,或用冷凍蔬菜代替,攝取足夠的膳食纖維有助於保護腸黏膜細胞與調節腸內細菌,維持腸道健康。   五榖黑豆飯糰 小朋友可透過捏飯糰訓練手部肌肉和其他感官,材料選用黑豆、毛豆、黃豆等乾燥豆類,是絕佳的植物性蛋白質來源。建議每餐攝取約一個手掌心大小的豆魚蛋肉類食物,足夠的蛋白質是構成免疫細胞的重要原料。     動動手指玩遊戲,抽精美小家電 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醒大家,攝取均衡營養是強化抵抗力的好方法,可以利用「我的餐盤」均衡飲食口訣與手勢,檢視是否吃足六大類食物。即日起至110年6月1日止,歡迎至「餐盤知識隨堂考」活動網站挑戰營養小知識,就有機會獲得精美小家電。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03

  • 「防疫照顧假」讓家人安心,也讓身障者能安全度過疫情

    文/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提供      摘要  因應臺北市及新北市提升COVID-19疫情警戒標準至第三級,為了防止疫情擴散,衛福部社會及家庭署宣布,自即日起暫停雙北身心障礙日間照顧服務(含社區式及機構式日間照顧、社區日間作業設施、家庭托顧)至5月28日,若有因上述服務暫停而需要照顧身心障礙者的家屬,可以請「防疫照顧假」,雇主應予准假。     防疫照顧假 保障家屬照顧的權益   張美美副署長表示,目前雙北的「身心日照服務」暫停至5月28日,家中若是有正在接受上述服務的身心障礙者,因為暫停服務必需要返家照顧的民眾,可向工作單位請「防疫照顧假」,雇主也應該要給予准假,希望勞雇雙方共同為防疫而努力。     無法請假也不怕 提供短期照顧陪伴身障者   同時也考量到部分家長可能無法請假在家照顧身心障礙者,服務暫停期間,將由地方政府視服務對象需求,依規定提供「臨時」及「短期照顧服務」,還有對失能身障者提供居家服務,除此之外,如果經評估家庭無照顧者,地方政府須自行或結合民間資源提供緊急支援措施(如緊急安置、臨時及短期照顧服務等),以降低群聚及傳染風險,讓身障者也能安心度過肺炎疫情。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5.20

  • 說不才酷! 當心網路迷霧陷阱 遠離電子煙肺傷害

    文/國民健康署提供    編輯/高芷瑩      摘要  您知道家中的孩子在上網看影片、和朋友用臉書Facebook(FB)及Instagram (IG)分享生活點滴的同時,電子煙的各種訊息已悄悄入侵他們的生活中嗎?根據國民健康署委託世新大學對網路與新興菸品監測的研究結果顯示,網路上充斥各式電子煙訊息,包含283個臉書社團/粉絲專頁與地標、超過19萬則的IG貼圖,顯示業者正透過網路傳播積極提高電子煙能見度。     礙於目前管制電子煙法源不足,政府已進行菸害防制法修法以禁止電子煙製造、輸入、販賣、供應、使用、展示及廣告為方向,國民健康署呼籲家長於政府完成修法前,請關心家中孩子上網狀況,避免孩子被網路訊息迷惑進而使用電子煙,為協助家長學校老師認識電子煙及其危害,健康九九網站-菸害防制館定期更新電子煙專區資料,歡迎家長、師長可多運用。     業者於社群媒體行銷 美化電子煙的謊言   根據2020台灣網路報告,12-25歲上網率為98.4-100%,其中使用率最高的網路服務項目分別為社群論壇(95.6%)、即時通訊(90.2%)及影音/直播(87.4%),因此業者為吸引青少年使用電子煙,除設計酷炫多種口味,也透過這些平台大量散播電子煙資訊,刻意不提其對健康的危害,以酷炫外表、比紙菸危害較少等訊息吸引青少年掏錢購買。   依據國民健康署109年委託世新大學進行的調查結果顯示,以「電子煙」等關鍵字於FB搜尋,可發現283個社團/粉絲專頁含有電子煙訊息,進一步點閱內容,發現多數粉絲專頁為電子煙實體商店經營,用來推廣產品;社團則多為電子煙交流與買賣平台,網友可透過網路交易電子煙具與各式煙油。   而以圖、照片版面為主的IG亦是另一個電子煙品展示平台,根據調查發現,電子煙在IG已有198,000則貼圖,半年內增加了35,000則,多是圖樣精美的瓶裝煙油照片,或是網友吞雲吐霧製造出各式煙圈煙霧的圖文或影片。   電子煙業者善用不同社群媒體的特性,在IG置放大量圖片,並連結至自家官網、拍賣網站或FB粉絲專頁,甚至提供店家地點、Line與WhatsApp等聯絡方式,擴增商品可觸及的對象,亦會配合電商優惠的光棍節1111推出活動促銷,以新潮的手法拉近電子煙與青少年的距離、吸引青少年好奇接觸進而使用電子煙。     零用錢多寡與電子煙使用有正向關係   國民健康署108年青少年吸菸行為調查結果,高中職學生電子煙使用率為5.6%,國中學生為2.5%,推估超過5.7萬名青少年正在使用電子煙;另分析青少年可支配之零用錢與電子煙使用的相關性,發現平均每月零用錢部分4,500元以上國中生電子煙使用率為10.8%、高中職生為15.2%;而沒有任何零用錢的國中生電子煙使用率為1.5%、高中職生為3.1%,顯見青少年每月可支配的零用錢與電子煙使用率有正向關係,國民健康署提醒家長關心給孩子零用錢的使用情形。     網站訊息藏陷阱 共同支持修法守護兒少健康   國民健康署大家長王英偉署長表示,電子煙多含有尼古丁、甲醛等有害物質,而多數用於調製電子煙油的添加物,並非合法的食品添加物,有些香料雖可合法添加於食品,但缺乏呼吸暴露毒理測試,直接吸入肺部,易導致肺損傷。完成修法前,國民健康署已會商網路購物平台業者,請平台業者協助加強商品管控機制,避免販售電子煙及煙油,但現階段僅有「含尼古丁煙油」依藥事法裁罰;電子霧化器等產品雖得以菸害防制法第14條處罰,除罰則過輕外(最高5萬元),業者改以果汁、精油等不同名稱販賣電子煙油,規避網路巡查機制或地方衛生局稽查,且透過社群網路買賣,使稽查難度更高,目前菸害防制法修法草案在行政院審查中,期望各界支持政府擴大防制菸害之決心,共同致力保護國民健康。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1.16

  • 天冷易感冒 小兒慎防中耳炎

    文/聯合醫院提供    編輯/高芷瑩      摘要  中耳炎常因感冒細菌感染,與感冒最大的差異是會出現耳朵疼痛現象。小朋友耳咽管尚未發育完全,比大人容易得中耳炎,若未妥善治療,恐影響聽力。3歲小寶(化名)哭鬧不停,媽媽原本以為是小感冒,打算手邊工作忙完再帶去看醫生,沒想到幾天後耳朵竟流出膿水,急忙就診,小兒科醫師檢查耳朵後,診斷為急性中耳炎,鼓膜已破裂流膿,轉診至耳鼻喉科做後續治療。     小兒中耳炎是兒科常見疾病,幾乎每周都有這樣的小病人掛號,發現得早可及早治療,若延誤就醫,恐引發其他併發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小兒科主任杜戎玨說明,中耳炎顧名思義是中耳腔發炎。大部分為細菌感染造成,通常在感冒一段時間之後,喉嚨裡的細菌會經由連接中耳腔和咽喉的耳咽管跑到中耳,導致中耳腔發炎,最常見的病菌為肺炎鏈球菌、流行性感冒嗜血桿菌及卡他莫拉菌等等。在小朋友較容易感冒的秋冬季節,也較好發中耳炎。     為什麼幼童比大人容易得中耳炎?   這是因為小朋友的耳咽管尚未發育完成,和大人相較小朋友的耳咽管較短,也因此細菌容易跑到中耳腔。尤其6歲以下幼兒的免疫力較低容易感冒,要特別注意。一般感冒症狀,包括喉嚨痛、流鼻水、咳嗽、發燒等,中耳炎可能也有這些狀況,與感冒最大的差異是會出現耳朵疼痛現象,也可能會覺得耳朵塞塞的、聽不太清楚,而且中耳炎常劇烈疼痛起來,多數集中在單側耳朵,少數為兩邊耳朵都痛。年紀太小的孩子,還不會透過言語表達耳朵痛,常以哭鬧、抓耳朵來表現,家長要多加留意,感冒中期或中後期可能誘發中耳炎。   中耳炎診斷上,最簡易的方式是持耳鏡檢查,如果耳道被耳屎塞住,影響到醫師的視線,會施予耳朵滴劑,將耳屎溶解出來或直接清除。此外,耳鼻喉科醫師也會做鼓室圖檢查,以偵測鼓膜狀況,診斷是否有中耳炎。杜戎玨醫師說,大部分中耳炎是細菌造成的,通常會使用抗生素治療。如果延誤治療,可能會有中耳積水問題,或是造成聽力受損。有研究指出,中耳炎未妥善治療,是造成小朋友聽力損傷的常見原因,不可輕忽。   中耳炎還有一種較少見的併發症,就是造成耳後突出部位的乳突發炎。這種情形較為嚴重,因為細菌鑽得深,須做頭部電腦斷層檢查,以確定診斷,病人通常要住院注射抗生素治療。家長需提高警覺,當小朋友發燒伴隨耳痛及耳後乳突紅腫時,應立即帶孩子就醫。雖然還有其他原因如外耳道發炎,也可能引起耳朵疼痛,但杜醫師提醒家長,中耳炎常發生在感冒後或與感冒並存,尤其還不會表達的小小孩,如果哭鬧不止,又有感冒症狀,要請醫師檢查耳朵狀況,看看有無併發中耳炎,提早發現並治療,避免造成更嚴重的後果。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1.09

美醫誌粉絲團

顧問醫師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 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