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美整形

美醫誌 ME Media:亞洲醫美整形新媒體|豐富資訊輕鬆查醫病溝通零距離

搜尋共有65筆結果

  • 網傳「疫苗為了防腐加汞和鋁,打多會自閉」?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近日網路流傳「疫苗為了防腐加入了汞和鋁,打多了就會自閉」,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25日嚴正澄清,我國進口疫苗均經國際合法認證,絕不含有毒物質,該則不實網路言論疑似境外人士刻意且惡意散布,企圖干擾我國防疫工作。     指揮中心表示,疫苗接種後,可能出現反應主要為接種部位疼痛,通常於數天內消失,其他可能反應包含疲倦、頭痛、肌肉痠痛等,但絕無傳言所稱導致自閉症的情形,請民眾切勿輕信。   指揮中心強調,散播假訊息構成犯罪,會被判處最高三年有期徒刑或併科三百萬元罰金。提醒民眾,收到來路不明訊息多加留意、查證,切勿轉傳散播,以免觸法。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5.29

  • 國內新增1例日本腦炎病例,提醒民眾加強防蚊並按時攜幼兒接種疫苗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疾病管制署25日公佈國內新增1例日本腦炎確定病例,為高雄市大寮區40多歲男性,近期無國內外旅遊史,平時活動地以住家及工作地為主;5月5日出現頭痛症狀,自行服藥後症狀改善,5月8日因發燒就醫,隔日因高燒再次就醫並收治住院,入院後發現有失語症狀,5月10日通報,經採檢後確診。由於個案住家附近有豬舍、鴿舍及水稻田等高風險場所,研判其於住家周邊感染的可能性較高,衛生單位已針對個案住活動地周邊進行環境滅蚊及誘蚊燈懸掛等防治措施,同時加強對當地民眾之衛教宣導。   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今(2021)年截至目前共2例確定病例,個案居住地分別為屏東縣及高雄市各1例,個案活動地附近多有高風險環境;2017至2020年全國同期確定病例數分別為1、7、4及0例,以40歲以上成人較多,惟各年齡層都有感染風險,民眾不可掉以輕心。   疾管署指出,國內日本腦炎病媒蚊以三斑家蚊、環紋家蚊及白頭家蚊為主,常孳生於水稻田、池塘及灌溉溝渠等處,吸血高峰為黃昏與黎明時段,大部分的人感染日本腦炎後大多無明顯症狀,少數會有頭痛、發燒或無菌性腦膜炎,嚴重則可能出現意識改變、對人時地不能辨別、全身無力、腦神經功能損傷、輕癱等,甚至昏迷或死亡。預防日本腦炎最有效的方法為接種日本腦炎疫苗,提醒民眾應按時帶家中滿15個月以上的幼兒至各地衛生所或合約院所接種疫苗,以避免因感染衍生嚴重後遺症。   疾管署提醒,請民眾儘量避免於病媒蚊吸血高峰時段,在高風險環境附近活動;如果無法避免,應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並於身體裸露處使用政府機關核可,含敵避(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或伊默克(IR3535)成份的防蚊藥劑。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網站(https://www.cdc.gov.tw)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5.26

  • 在家也要動起來!10分鐘居家運動 提升健康防護力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為了預防新冠肺炎發生大規模社區傳播,從幼兒園到大學許多學校已實施遠距教學或其他自主學習方式,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醒老師及學生,為了避免久坐造成健康危害,儘管在家進行遠距教學,上課1小時也要有10分鐘的下課時間,活動伸展筋骨,才能提升健康防護力對抗肺炎疫情。     久坐不動小心增加罹病風險   「2020世界衛生組織身體活動與靜態行為指引」提出,過多的靜態時間會提高成人在許多重大疾病的罹病風險,如提升死亡率、癌症、心血管疾病罹患率及增加腹部脂肪等,甚至影響大腦健康。運動有助於大腦分泌腦內啡,對於提升學習效能,有顯著的效果,居家上課或讀書期間,若久坐容易產生肩頸與腰部僵硬,透過進行伸展活動,才不會因久坐而累積疲勞。     不出門也能運動,讓生活更健康   對此,國民健康署提供居家伸展及超慢跑運動,讓您在家輕鬆鍛鍊身體,保持體力、增強防護力。   一、居家伸展運動   伸展肩頸、下背部、臀腿部、小腿,每個部位做15到30秒,可逐漸改善肌肉僵硬及痠痛症狀。   二、居家超慢跑4訣竅   用很慢的速度原地做跑走的練習,一開始先維持10分鐘,再循序漸進到每天30分鐘。 前腳掌先著地,後腳跟再落地;膝蓋保持微彎,增加膝蓋緩衝力;步伐小腳步輕,跑起來更加輕鬆;每秒約3步,依循自己的節奏。     國民健康署呼籲居家防疫期間,要隨時動一動並循序漸進增加強度,最好能提早養成運動習慣,每天至少運動20~30分鐘,讓身體和大腦都能維持在最佳的狀態,並注意運動環境安全,保持通風及適時補充水分,和家人一起提升健康防護力,共同對抗疫情。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5.22

  • 讓專家教你!3招共同預防熱傷害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近日因為疫情關係,全台啟動學校停課不停學的措施,居家辦公比率也提升,宅在家成為時下現況,根據中央氣象局天氣預報資料顯示,最近台灣夏季連日高溫炎熱,近期各縣市接連亮起高溫預警燈號,氣溫至少達攝氏36度以上,甚至有時會高達攝氏38度,高溫環境最害怕產生熱傷害,國民健康署提醒大家要做好防範措施,才可以在家安心防疫!     什麼是熱傷害?   當身體熱能產生過多或散熱不足,就可能會造成熱傷害的產生,熱傷害依照傷害程度分為「熱中暑」、「熱衰竭」、「熱痙攣」,除了室外因為有輻射容易造成熱傷害,室內也是需要注意預防熱傷害,因為如果室內空氣流動不佳,空間內的熱能便無法順利排出,導致環境溫度不斷升高,身體就會出現散熱不易的狀況,特別是人體溫度調節較不佳的人,像是老人和兒童,更容易產生熱傷害,所以家中若有老人或兒童,要特別注意室內的溫度及通風。     預防熱傷害 記住3要領   國民健康署提醒大家應避免曝曬於高溫下,且牢記預防熱傷害的三要訣,共同守護健康。   一、多喝白開水   對抗熱傷害,其實預防勝於治療,要定時的喝水,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以白開水最好,避免喝含有酒精及大量糖分的飲料,也要注意尿量及顏色,若尿量減少、顏色變深,表示體內水分不足。   二、冷氣設定在26至27度,不開冷氣則務必保持室內良好通風   經常進出冷氣房,身體會難以適應高頻率的瞬間溫差過大,容易出現打噴嚏、流鼻水等不適感,建議室內冷氣設定在26至27度,從戶外到冷氣房內最好先穿薄外套,在不開冷氣的情況下,也應該保持室內良好通風,避免悶熱的環境讓散熱速度下降。   三、穿著寬鬆及透氣的衣服   人體內的熱量是通過輻射、傳導、對流和蒸發向外擴散的,穿寬鬆的服裝可以讓衣服內形成對流,將人體部分熱氣帶走。尤其領子、袖口、褲腿等開口處最好寬大些,將更有助於散熱,穿起來會更涼快。     出現疑似徵兆要警覺,必要時應盡快就醫   夏季高溫預防熱傷害相當重要,悶熱的環境是造成中暑的原因之一,保持室內良好通風以及多補充水分是保護身體的不二法門!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醒民眾,隨時關心家中長輩及孩童是否產生有熱傷害徵狀,如疲倦、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嚴重者會出現無法流汗、頭痛、頭暈、嘔吐,甚至神智混亂、昏迷等症狀,若出現以上症狀請迅速離開高溫的環境,設法降低體溫,飲用加鹽的冷開水或電解質飲料,並儘速就醫,熱傷害若無緊急且適當之處理,恐造成多重器官衰竭等嚴重後果,面對疫情的嚴峻,做好防疫措施外,也要預防高溫引起的傷害,多補充水分,大家一起渡過炎炎夏日及新冠疫情。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5.21

  • 止痛藥使用要小心,別忽視疼痛帶來的警訊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疼痛,對現在人來說可能是一個很常見的狀況,不論是肌肉痠痛,更或者是跌打損傷等等,許多人可能抱持著去藥局買止痛藥吃,或者是吃普拿疼的想法,但止痛藥真的可以這樣吃嗎?     什麼是止痛藥?   止痛藥有分為單純止痛、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NSAID)及嗎啡類止痛藥。所謂的單純止痛就是指普拿疼,不具有消炎效果,雖然市面上相當容易取得,但需要注意一天的劑量不能吃超過8顆(4,000毫克),否則會有肝毒性的狀況發生。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大多都是處方藥,均需要醫師的處方才能獲得,所以通常不會有濫用的問題,另外需要注意此類藥品較容易有藥物過敏情形,如果有發生過敏的狀況需要記得是哪一顆藥品,之後醫生才不會再次開立相同的藥品導致過敏狀況發生。嗎啡類止痛藥通常用於癌症相關的病人,一般來說沒有管道可以隨意取得,也因為此類藥品副作用較強烈,一般不建議民眾隨意使用。     隨意吃止痛藥可以嗎?   疼痛可能是身體發出的警訊,如果只認為是痛而已而濫用止痛藥的話,很可能會錯過疾病的治療時間,導致病程拖延狀況發生。所以如果有疼痛情況,還是需要去看醫生,請醫生診斷之後開立合適的止痛藥。     什麼樣的族群需要留意止痛藥的使用?   普遍需要注意的有年長者及年幼者,而孕婦在使用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時也需要特別小心,當懷孕20周以後使用可能會對胎兒的腎臟有所影響,甚至導致胎兒死亡。另外,有些消炎止痛藥內含有磺胺類成分,如果對磺胺類成分過敏,或患有蠶豆症的患者不能夠使用,所以如果是上述族群,止痛藥還是不要隨意自行使用比較保險。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4.17

  • 尿失禁療法新趨勢 下半身不再滴滴答答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你可曾因與朋友聚餐時大笑或在路邊追公車時尿液不自主滲出而感到困擾不好意思?這就是所謂尿失禁。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表示尿失禁是指在腹壓增加時,如咳嗽、大笑、打噴嚏、跑步、跳繩等動作時,尿液有不自主滲出的情形。根據調查50歲以上的中年婦女約30-60%的人有這樣的困擾,危險因子包括:生產、懷孕、肥胖、老化、抽菸等導致,其病理機轉有可能是支持骨盆底的肌肉或筋膜缺損,或尿道本身括約肌缺損,或本身膠原蛋白缺乏所導致。   對於尿失禁的病人,保守性療法仍為第一線治療方法,尿失禁的保守療法包括生活型態的調整、凱格爾運動、骨盆底電刺激療法、生理回饋治療、磁波椅及陰道雷射治療。     一、凱格爾運動:   最早是由Dr. Arnold Kegel在1948年所提倡,這項運動是用來訓練骨盆腔底的肌肉群,以達到強化此肌肉群之功效。由於膀胱、陰道、子宮等骨盆腔器官就是由這群骨盆底肌肉群(又稱提肛肌肉群)所支撐,所以訓練此肌肉群可以用來預防及治療因提肛肌肉群鬆弛所引起的疾病,包括應力性尿失禁、陰道鬆弛、子宮脫垂、大便失禁、甚至性生活障礙。   首先,需先辨別提肛肌群的位置,即是當你坐到馬桶上解尿時,嘗試停止解尿,中斷小便的感覺,表示你做到收縮尿道口周圍的肌肉,緩慢的收縮夾緊肛門,持續縮緊到陰道周圍肌肉及尿道口,此時收縮的肌肉即是骨盆底肌肉,如此反覆的緩慢收縮5秒鐘與放鬆5秒鐘,這就是骨盆底肌肉運動。須注意收縮時腹部不可以用力。必須持之以恆的做此運動,根據研究,如果長期做此運動對於尿失禁有效率約41-85%。     二、磁波椅:   體外磁波儀於1998年美國食品藥物管制局通過可作為治療尿失禁用途,其作用原理為利用電場產生磁場,藉由可深入骨盆12公分左右的電磁脈衝波刺激骨盆底肌肉,進而使骨盆肌肉收縮 、運動,強化骨盆肌肉群達到治療尿失禁的目的。 體外磁波治療椅治療原理係指病人坐在治療椅子上,而椅子下方的線圈瞬間產出強烈的電流刺激,線圈的周圍則產生高度密集的時控式磁場,可深入地穿透人體會陰部,活化所有會陰神經與內臟神經分支,來刺激強化骨盆底肌肉群,隨著刺激線圈電流頻率,肌肉就會產生反復收縮和鬆弛運動,達到重建骨盆底肌與制尿系統的力量與耐力。   磁波治療儀可用於治療尿失禁、慢性骨盆腔疼痛及膀胱過動症的病人,療效約八成左右。一週治療兩次,一次約20分鐘,18次為一個療程。但如果病人有裝心臟節律器或人工關節者,不適合此治療。根據研究,接受16個療程的病人成功率約68.3%,接受32個療程的病人成功率約75.0%,效果相當不錯。     三、陰道雷射:   隨著科技的進步,雷射在醫療上的使用越來越廣泛,近幾年來,雷射也使用在陰道來治療陰道乾澀、陰道鬆弛、輕微尿失禁等婦科疾病。而雷射的原理是以雷射光束360度汽化剝離老舊的黏膜組織,或使用雷射光熱效應,刺激黏膜下層新膠原蛋白、彈力纖維再生、玻尿酸再生,使陰道內壁膠原蛋白重組再生以及骨盆筋膜組織緊緻,改善骨盆底支持系統進而改善尿失禁。   臨床使用的陰道雷射分為CO2雷射及鉺雅克雷射兩種,臨床研究有很多有關於這兩種雷射對尿失禁治療的論文, 結果顯示陰道雷射對於輕微尿失禁治療成功率約38-82%,一開始須每個月治療一次,連續3個月後,每年需維持治療一次,對於尿失禁病人,卻不想接受手術的人,陰道雷射不失為另一種選擇。   聯合醫院表示,尿失禁對於婦女生活品質影響是很大的,但很多婦女卻羞於啟齒,不敢就醫,限縮了自己的社交生活,變成宅女。殊不知尿失禁是可以被治療的。而且懼怕手術的人可以選擇非侵入式的方式治療尿失禁。鼓勵有尿失禁的病人勇於就醫,讓你的下半身(生)不再滴滴答答。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4.10

  • 「藥」不「藥」有關係 抗骨吸收藥物引起顎骨壞死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顧問醫師陳立愷指出,一般抗骨吸收藥物用於骨鬆及癌症患者分為骨結合之雙磷酸鹽類(Bisphosphonate)及作用於血液之單株抗體(Denosumab)二大類,常用於治療骨質疏鬆症及攝護腺癌、乳癌等等,主要為防止癌細胞擴散,亦可抑制破骨細胞活性,減緩骨代謝保留骨質。臨床發現服藥期間若接受牙科侵入性治療,未事先審慎評估易引起顎骨壞死,一發不可收拾。     就目前文獻顯示,如患者未保持口腔清潔評估是否停藥,就有產生骨壞死之可能,若接受拔牙、植牙等侵入性處置發生顎骨壞死機率更大幅提升,甚至高於1%為常見可預期,不可不慎。所以此類藥物誠如1830年斯湯達爾(Stendhal)「紅與黑」所述「愛恨」交錯。   陳立愷醫師進一步指出,此類藥物造成顎骨壞死,臨床上常見為口內黏膜潰瘍,顎骨露出、化膿,疼痛難耐等症狀,嚴重感染時甚有痛不欲生感覺。如經確診,目前治療依患者情形多採傷口清創、局部顎骨切除、抗生素、止痛藥、抗微生物製劑漱口水等,唯需遵循「戒急用忍」原則,待腐骨形成再予手術,避免再次傷害。   目前依衛生福利部核准該類藥物仿單警語及注意事項記載,已知發生顎骨壞死危險因子包括侵入性牙科處置(拔牙、植牙、口腔手術…等),癌症、不良口腔習慣等,且顎骨壞死風險會隨用藥時間增加而提高,為減少該藥物引起顎骨壞死發生,衛福部正式公告,病人使用該類藥物期間,如需進行口腔侵入性治療前,應先評估效益及風險,及監控不良反應發生。   最後醫師特別提醒,「預防勝於治療」服用該類藥物患者時間愈久,風險愈高,因此做好定期口腔檢查,保持口腔清潔,接受牙科治療前務必告知牙科醫師服用藥物種類、時間,與醫師充分討論,必要時會診原處方醫師共同討論,因為使用此類藥物並非完全不能接受拔牙、植牙,只是需依個案使用藥物種類使用時間長短,病友身體狀況,謹慎評估,了解風險,再做決定,以避免造成遺憾。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3.27

  • 睡到一半吸不到氣?小心是睡眠呼吸中止症!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您是否也有睡眠中吸不到氣而驚醒的經驗?您很有可能有睡眠呼吸中止症了。一位52歲男性患者,身材不胖但長期有打鼾問題,鼾聲大到太太長期睡不好,自己也常常半夜睡到一半突然吸不到氣而驚醒坐起,因睡眠品質差白天精神不濟,診療病人時常常要靠灌咖啡來提神,血壓也長期偏高,降血壓藥越調越重仍控制不理想,因此在心臟血管內科醫師的建議下至耳鼻喉科就診。     在耳鼻喉科門診理學檢查發現,該患者有雙側扁桃腺第四級的肥大,並有懸雍垂過長,安排睡眠多項生理檢查後,診斷有重度之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一開始接受了正壓呼吸器治療,但嘗試幾個月仍然戴不住而決定放棄,最後選擇接受「低溫電漿刀」懸雍垂顎咽成型術。術後的第二天即出院,在術後一週便感覺睡眠品質明顯進步,睡到一半吸不到氣驚醒的情形已不再發生,白天的精神明顯改善,鼾聲大幅減小,連每天測量的收縮壓及舒張壓都降低了十毫米汞柱左右。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耳鼻喉科主任朱峻緯表示,低溫電漿刀相較於傳統電燒刀,能在較低的溫度下進行手術,對組織的傷害小,術後傷口疼痛感較低,可縮短住院天數也能更快恢復正常飲食;另一方面因電漿刀刀頭設計尖、細,刀柄可彎曲調整角度,能更精準快速的進行手術。   朱峻緯醫師指出,懷疑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患者,需接受睡眠多項生理檢查來檢測呼吸暫停低通氣指數(apnea/hypopnea index; AHI)是否超過標準。根據美國睡眠醫學會之標準,AHI低於5為正常,5~15為輕度睡眠呼吸中止症,15~30為中度睡眠呼吸中止症,30以上則為重度之睡眠呼吸中止症。治療方法則包括配戴正壓呼吸器、口內矯正器與手術治療…等,需針對病患症狀、嚴重程度、上呼吸道阻塞的部位,選擇個別化最適合的治療方式。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3.13

  • 每37分鐘有1人罹乳癌 定期健檢,早發現早治療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預防婦女癌症要從日常生活做起,國民健康署呼籲民眾別忘了提醒周遭女性親友們,符合資格應定期接受乳房X光攝影及子宮頸抹片檢查。根據107年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年報資料顯示,新診斷乳癌個案為14,217人,換言之約每37分鐘有1名婦女罹患乳癌,是婦女癌症發生率第一位,女性終其一生每12人就有1人可能罹患乳癌。     國民健康署補助45歲以上至未滿70歲婦女及40歲以上至未滿45歲具乳癌家族史(指祖母、外婆、母親、女兒、姊妹曾有人罹患乳癌)婦女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如婦女朋友有意受檢,請攜帶健保卡至通過本署資格審查之「乳房X光攝影醫療機構」接受檢查,或逕洽各地衛生局(所)或健康服務中心,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透過乳房X光攝影檢查發現的乳癌,有超過8成的是早期個案。     婦女不接受篩檢因素為「不需要」、「不想痛」、「不重要」   根據「國民健康訪問調查(NHIS)」結果顯示,通常女性不願接受乳房X光攝影篩檢的原因,排名第一就是覺得身體健康沒有需要(47.9%),其次為太忙沒時間(26.0%)、覺得不舒服會痛(14.4%);有的甚至怕被檢查出有疾病,乾脆不做檢查,因此「不需要」、「不想痛」、「不重要」,是女性不願意做乳癌篩檢的三大關鍵因素。   50歲的吳小姐是一名忙碌的職業婦女,因為覺得自己健康,總是不願意接受乳房X光攝影檢查,直到去年逛街時,在社區設站篩檢服務的服務人員鼓勵下,吳小姐才接受生平第一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結果發現是1期乳癌。吳小姐起初無法接受,所幸在醫護團隊的持續關心,還有丈夫及小孩的支持下,她慢慢轉換心境,勇敢面對、積極接受治療,術後恢復相當良好,也因開始養成健康生活型態,氣色看起來比生病前好!國民健康署呼籲與其擔心害怕乳癌,不如積極正視健康,透過改變生活型態、定期篩檢、早期治療,才能有效維護乳房健康。     健康生活型態是預防乳癌的關鍵   乳癌的危險因子包含:初經早、停經晚、未曾生育、30歲後才生第1胎、未曾哺乳,以及具有乳癌家族史者、得過乳癌、卵巢癌或子宮內膜癌等;後天危險因子則包含:抽菸、飲酒、不健康飲食及缺乏運動等,而這些後天因素,比較可以透過健康的生活型態加以預防。美國癌症研究所(American Institute for Cancer Research, AICR)指出38%的乳癌是可以被預防的,因此,女性們除了注意自己是否有上述所提及的乳癌風險外,也要從年輕時養成健康的生活型態,從健康飲食及規律運動做起,並且適時釋放身心壓力。     定期檢查   國民健康署自民國99年起提供乳房X光攝影檢查服務,每年約篩檢86萬人,發現4,000多名癌症個案,其中早期癌症高達8成以上,鼓勵婦女朋友善用政府資源,符合資格者每兩年一次的檢查是保護自己最佳方式。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乳癌並非不治之症   107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乳癌的五年相對存活率為88%,且早期乳癌的五年存活率超過九成;因此透過篩檢早期發現陽性個案,再經由適當的後續追蹤與醫療專業處置,有助於提升乳癌存活率;如果檢查結果為陽性,也不要慌張,建議民眾可以到本署公告的76家「乳癌確認診斷醫療院所」及75家「乳癌確認診斷及治療醫院」進行複確診;萬一有病灶,應儘速尋求專業醫療團隊診斷與積極接受治療。至於乳癌治療後,還是有復發的可能,但是只要持續定期追蹤,並遵從專業建議,掌握自我身體狀況,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乳癌並非絕症!再加上健康的生活型態及適度紓解壓力,更是維持健康的不二法門。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3.13

  • 「冷底」免疫力差 跟中醫學溫熱養生祕訣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中醫看「冷底」體質,與陽氣不足有關,通常會從脾腎著手來增強陽氣,除了使用藥材與針灸來改善,冬天應早睡晚醒,避免陽氣過度耗散。百病起於寒,日本學者研究發現,體溫下降1℃,免疫力就減少30%,中醫又是如何看待?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中醫科醫師趙品諭指出,俗稱「冷底」的虛寒體質,與陽氣不足有關,體內暖流運行不順,對影響陽氣的事物特別敏感且不易調整,例如夏天開冷氣會不舒服、冬天穿再多還是手腳冰冷;或是吹到風就打噴嚏、吃冰冷食物就拉肚子等等。   陽氣不足可顯現在身體各部位,像是胸悶、脹氣腹瀉、頻尿夜尿、關節肌肉僵硬痠痛、憂鬱不好動、女性生理期不順等等。不過,趙品諭醫師說,「冷底」的嚴格定義是指罹重病、長年痼疾、手術多次、年老體衰等身體機能退化。如果只有冬天手腳冰冷,夏天和正常人一樣,算是亞健康狀態,不全然算是冷底。   中醫調理「冷底」的方式,分為兩大方向,所謂「脾為後天之本,腎為先天之本」,通常會從脾腎著手來增強陽氣。例如,以辛熱的乾薑補脾,可溫中散寒;具強心成分的附子,用來補腎可回陽救逆,而肉桂性熱,亦具溫補腎陽之效。然上述中藥材藥性強,須由中醫師調配為宜。   中醫講究「藥食同源」,如果不是真冷底,只是容易手腳冰冷,最常用的方法是喝「薑茶」來改善。趙品諭另提供一道簡易茶飲,以土肉桂葉為主角,和肉桂同樣具有驅寒溫陽之效,但容易取得,劑量較為溫和,可搭配魚腥草或金銀花,降低辛辣度。白天飲用適量為佳,不宜晚上喝,以免太刺激導致失眠。   中醫也會以艾灸方式來溫熱穴位以增強陽氣,將艾絨放在肚臍附近的「氣海」及「關元」穴,每次灸20至30分鐘,2、3天灸一次,冷底的人可以每天灸。雖然坊間有販售艾灸相關產品,但不建議自行使用,因為有些人體質並不適合,甚至會過敏,應諮詢中醫師,由專業人員協助使用。此外,可在冬至後的3個9天敷貼「三九貼」,運用辛溫藥物刺激穴道,達到溫養經絡、保暖去寒之效。   從西醫角度,提升陽氣就是拉高基礎代謝率,可多補充蛋白質,像羊肉是辛溫大補的食材;而外形像大腦的核桃,具溫肺補腎效果。料理時不妨使用辛香料,如肉桂、孜然、辣椒、八角、茴香、薑等酌量入菜,可產生熱度。在日常作息方面,現代人常熬夜,會造成陽氣過度耗散,尤其是冬天應早睡晚醒,白天等日出後再外出活動比較不會受涼。運動習慣仍要維持,天冷時最好在室內做,不要到戶外吹風運動。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2.20

  • 農曆過年挑戰,糖尿病病友如何控制血糖?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糖尿病是一種慢性高血糖的代謝疾病,因胰島素分泌及功能異常(胰島素阻抗),造成葡萄糖、脂肪和蛋白質的代謝異常。第一型糖尿病是胰島素缺乏,第二型糖尿病是胰島素分泌及功能異常,造成血中葡萄糖濃度增高。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潘筱芳說,台灣每年新發生的糖尿病患者人數約有第二型糖尿病16萬人及第一型糖尿病近400人。第二型糖尿病的胰島素作用逐漸降低,胰臟內細胞功能不斷惡化,導致胰島素分泌功能降低。因此喪失進食後立即輸出的胰島素,周邊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也開始降低,餐後抑制肝醣輸出的功能降低,餐後血糖濃度逐漸升高。   最新研究也顯示,腸道分泌的腸促胰素也逐漸減少。餐後血糖升高會造成:三酸甘油脂過多之脂蛋白及低密度脂蛋白清除減少,葡萄糖自主氧化增加,纖維溶解減少,餐後初期胰島素分泌減少,胰島素阻抗性增加,高密度脂蛋白代謝增加,血液凝固增加,血管斑塊穩定度下降,內皮細胞功能障礙使一氧化氮釋放減少,及游離脂肪酸增加。   糖尿病的治療包括飲食份量控制、運動及藥物控制。在過農曆年期間,大家都高高興興的聚在一起,大吃大喝。過年後常見糖化血色素(HbA1C)的飆高,併發症也就快速的進行。如何在過年期間維持血糖的控制?對糖尿病病友是很大的挑戰。   潘筱芳指出,糖尿病的飲食是均衡飲食,各類食物都有,只是份量需要控制。要好好的控制血糖,首先要知道自己身體處理血糖的能力。別人吃一碗飯,血糖還好。你吃一碗飯,血糖會升高多少?通常檢測餐前血糖與餐後血糖可以告訴你這資訊。其他會升高血糖的澱粉類食物也可以這樣測出來。這樣就可以自己斟酌澱粉類食物要吃多少。特別要注意隱藏的澱粉類食物,包括:玉米、芋頭、番薯、山藥、馬鈴薯、湯圓、紅豆、綠豆、蓮子、薏仁、小米、大麥…等。   另外,吃大餐前先吃富含纖維質的綠葉蔬菜、白花菜、青花菜、高麗菜、山東大白菜,都可以增加飽足感,更能減緩餐後的血糖上升。過年期間請多加利用。   有人認為吃蛋白質的食物,不會增加血糖。但是大多數的人也發現,不吃澱粉,只吃大量的蛋白質的人,很少有低血糖的發生。其實,吃大量的蛋白質會增加肝臟的負擔,因為肝臟需要將過多的蛋白質進行醣質新生(Gluconeogensis),仍舊會增加血糖。而且大量的蛋白質也會增加痛風發作。糖尿病病友仍需小心蛋白質的份量。   潘筱芳提醒,平常有做運動的人,也請保持運動的習慣。運動可以協助人體肌肉攝入血中的葡萄糖,由此幫助降血糖。但須注意運動前血糖在150-300 mg/dl之間比較安全。若血糖不夠高,在開始運動後容易發生低血糖。若開始運動時血糖太高,則在開始運動後,自主神經系統的啟動,會導致血糖更高,造成危險。因此糖尿病病友在運動前測血糖可以避免危險。   農曆新年期間,請糖尿病病友小心選擇食物及份量。盡量控制血糖在安全範圍。平平安安且快快樂樂的過農曆年。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2.06

  • 中醫針藥雙管用 輕鬆助眠無負擔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年關將近,壓力漸增,上班族趕在連假前加班將手邊的工作完成,回到家已經十點過後,簡單梳洗後,躺在床上,明明已累壞了,翻來覆去,卻怎麼也睡不著,想到明日成堆的工作,更加難眠,好不容易入睡,可能已經是午夜時分,早上鬧鐘一響,仍要拖著疲累身軀起床迎接一天的挑戰,日復一日,每天都在這樣的惡性迴圈中,久而久之,失眠帶來的疲倦、憂鬱、脾氣暴躁、意外風險甚至是肥胖問題逐漸影響著生活。一般人第一印象知道可求助西醫身心科,中醫其實也能有效解決,甚至達到「不藥而癒」。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中醫科醫師李維哲指出,常見的失眠問題可分成入睡困難、續睡困難及過早清醒三種類型,背後的原因包括環境、飲食、藥物、生理與心理…等因素;而關於失眠,中醫典籍《黃帝內經》提到:「衛氣不得入於陰,常留於陽。留於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蹻盛,不得入於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矣」,說明了「目不瞑」失眠的核心概念在「陽不入陰」,因此臨床上常見患者主訴睡不著時思緒紛亂,腦袋不停轉動,很累卻無法入睡的情形,如機器空轉無法靜止,中醫介入的手段會選用收斂安神的中藥「引陽入陰」,或針灸相關的穴位,目的在於放鬆身心理,避免神經訊號過度活化。   李維哲表示,上述常見的壓力型失眠,與中醫典籍「傷寒雜病論」中的「金匱要略」書中原文「虛勞虛煩不得眠,酸棗仁湯主之」類似,可參考使用,但臨床上仍需視患者氣血虛實寒熱做調整,如心火熾盛型易口破、口苦,平日喜歡涼飲,處方上就要以黃連這類清熱瀉火的藥為主,虛證的患者,則要選遠志、茯神這類具滋養作用的藥物。   針對服用西藥後反應不佳的患者,建議可轉往中醫門診尋求協助,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療效。臨床上曾遇一位服用西藥十多年的長期失眠患者,睡前吃了四至五種西藥,仍入睡困難,常需等待兩到三小時方有睡意,嚴重時甚至整晚無法入睡,轉至北市聯醫中興院區中醫科求診,經過醫師診斷及辨別體質,加入中藥調整,兩個月後已能一小時內入睡。   若對中西藥效果不佳或想減少對西藥的依賴,可嘗試以針灸治療,選用穴位以百會和四神聰為主,再依據患者的氣血虛實狀況,搭配特定經脈穴位,如心經與肝經,若平日久坐工作,肩頸酸痛,以頸項局部取穴為主,常取風池穴與完骨穴放鬆局部緊張肌肉,也有助於晚上一覺好眠;需注意的是,停用西藥,需循序漸進,不可驟然停藥。   李維哲提醒有失眠困擾的民眾,除了醫療上的處置外,培養良好的睡前衛生習慣也是治療重要的一環,須注意以下事項:   1.規律作息,自我生理時鐘,每天上床的時間儘量固定,避免相差至一小時以上。   2.中午過後禁咖啡和茶類飲品。   3.睡前三小時內不吃過多食物。   4.睡前一小時可聽輕音樂、靜坐深呼吸或閱讀輕鬆的書刊幫助放鬆,避免持續滑手機、看電視或進行耗腦力的工作。   5.睡前避免以飲酒方式助眠。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1.30

  • 惱人的慢性疼痛 光吃藥反加重病情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醫師啊,我頭痛了十幾年,吃各種止痛藥一開始還有效,可是慢慢的就沒效了,止痛藥越吃越多,會不會上癮啊?我好擔心…」     「痛」這個字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它可說是各種疾病最常見的症狀,大多數人來找醫師的主要問題也就是為了解除疼痛。如果一個人抱怨痛,醫師很自然地便會想到他身體某個部位產生了病變,因而感受到疼痛。如果醫師找不到確實病變來解釋他疼痛的來源,那麼病人疼痛很可能便會被認為是想像的甚或是假裝的,即使我們很明顯地看到病人的確因「痛」而飽受苦惱。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精神科主治醫師李政勳說,近年來,這類找不到原因的疼痛也常被稱為「心因性疼痛」。許多複雜因素會影響個人痛的經驗,而許多慢性疼痛無法以傳統觀念來解釋,一般止痛藥物治療也沒有效果。   時至今日,痛以及痛的治療已引起相當大的醫療甚至社會問題,例如止痛藥的過度使用甚至濫用,因慢性疼痛導致身心痛苦、無法工作,造成醫療資源和社會成本的耗費等。   李政勳指出,目前醫學界對痛的研究是以生物-心理-社會三方面綜合的觀點模式來研究,在生物層面,大致的了解是周邊神經接受器受到刺激後,神經衝動經由脊髓傳到中樞神經系統,而某些神經傳導的化學物質可能影響到腦內鴉片接受器,也可引發止痛效果。生物層面的理論能用來解釋急性的疼痛,而慢性疼痛或者所謂的心因性疼痛則必須從心理與社會的層面來了解。   在心理層面上,一個人對痛的描述總是帶著情緒的成分,痛的經驗在一個人的心理發展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痛原本是個人自衛系統的一部份,可警告我們身體某一部份正受到傷害。所以痛和我們學習認識環境裡潛在的危險有關係。曾經引起我們疼痛的事物和疼痛的部位,會永遠存在我們的心靈裡。   就發展過程而言,痛和人際關係有密切的關係。痛使得嬰兒哭叫,母親便趕快給予愛撫呵護,由痛引起哭叫,而得到親愛的人的撫慰,最後導致疼痛的解除,這其中的關聯性是人類發展親密關係的重要因素:痛的本身並不有趣,而是可能隨著痛而來的親愛的人的關懷和撫慰使個人感覺快樂。   李政勳表示,學習行為理論認為慢性疼痛在最初可能是有真實的病變,而環境裡的各種因素則使它持續存在或者惡化。例如當病人抱怨痛時,週遭的人都表示同情關心,這便可能使他繼續採取此一行為。相反的,如果病人叫痛時,大家沒有給他注意,在得不到強化的情況下,這種行為便比較不會再出現。若病人在病前生活有許多需要未獲滿足,或者和家人有衝突,則痛便使他們有機會可以操縱家人、朋友等,以得到關心照顧,而且可以逃避他們不喜歡的事。這種「病人角色」使他得到一些他生病前得不到的滿足,因此便可能讓他「學習」到繼續扮演此一角色。   醫療人員對病人對痛的感受也有很大影響,病人的描述總是十分模糊,醫師做的檢查常找不出確切的病因,有時甚至還會互相矛盾,醫師的解釋病人常聽不懂,使病人更加疑惑,後來只好求助於其他醫師或醫院。其他醫師對病人如此慢性難治的病情,經常會給他安排更精密的檢查或更複雜的治療方式,如此使病人更加堅信自己得了什麼重大的疾病,醫師必需努力的去找出來加以治療,難免就更擔心害怕了。   慢性疼痛的治療是一項複雜而且漫長的努力過程,必須要由內外科醫師和精神科醫師密切的合作協調,任何一廂情願,單打獨鬥的治療是不可能成功的。   治療上家屬的參與非常重要,他們常會因為病人長久的疼痛而飽受心理上的折磨,常會感覺到無望、無助,對病人可能有罪惡感,甚至相反的會出現憤怒等負面的情緒。這些複雜的心情都需要醫師的協助,讓家屬對病人的疼痛有正確的了解,鼓勵他們幫助病人繼續治療。家屬的支持與關懷可給病人正向的回饋,增強他建立良好的適應行為。   慢性疼痛的病人多半都有長期服用止痛藥的問題,因此在治療上也應該先建立起病人按照醫師囑咐規則服藥的正確觀念,不可依據自己主觀的感覺自行調整藥量,甚至自己亂買成藥來吃,以免日後變成止痛藥或麻醉藥成癮。   對困擾許多病人的慢性疼痛,我們不能再囿於傳統的成見,一定要找出身體實質上的病變才能解釋及治療痛的根源。也不應再誤以為所謂「心理因素”就表示病人是在裝病而排斥拒絕他們。唯有用生理-心理-社會三個層面綜合考量的觀念來了解並治療,長期的慢性疼痛才有舒解的希望。根據研究顯示,用這套治療模式,願意積極參與治療的病人有三分之二獲得相當大的改善,止痛藥的用量減少了,看醫師的次數降低了,而且工作與社交的能力也有進步,病人的生活品質得到明顯的改善。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1.14

  • 寒流接力襲台!機車族要留意!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1月12日受到強烈大陸冷氣團影響及輻射冷卻影響,各地天氣寒冷,今年寒流再三襲台,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持續提醒民眾注意保暖,特別是長者、三高及心血管疾病患者,務必做好防寒措施,以嚴防因低溫及溫差過大,促發心血管疾病之急性發作,千萬別輕忽低溫對身體健康的影響。     除了長輩及慢性病病人要注意保暖,冬天可以說是機車通勤族最辛苦的季節,需忍受低溫加上車速帶來的冷風,國民健康署提醒,強風會造成體溫流失過快,騎車時應放慢速度,穿著須保暖且具靈活度以免影響車輛操作的精準度,最外層可選擇具有防濕與防風功能等外套,注意四肢保暖(如穿戴手套及襪子等)及頭頸部保暖(穿戴圍巾和口罩等),務必做好禦寒防護措施,並切記放慢車速以策安全!   低溫會造成血管收縮,使血壓上升,進而增加心臟病和中風急性發作的機會,民眾如發現自己或親友出現下列心臟病及中風徵兆,請盡速就醫,爭取黃金搶救期!   心臟病徵兆:突然發生胸悶、胸痛、手臂疼痛、呼吸困難、噁心、極度疲倦、頭暈或暈厥等症狀,很有可能就是心臟病急性發作,應該要立即就醫接受治療,更年期女性可能出現氣喘、背痛等非典型症狀,一樣要注意;有冠狀動脈疾病病史者,在送醫前,可先使用醫師開立的舌下含片,做緊急救護。     中風徵兆:牢記FAST(快、快、快)   中風口訣:「臉歪手垂大舌頭,記下時間快送醫」,用來辨識中風初期的重要症狀,把握黃金時間搶救急性中風。   「F」就是FACE-臉歪:請患者微笑或是觀察患者面部表情,兩邊的臉是否對稱。   「A」就是ARM-手垂:請患者將雙手抬高平舉,觀察其中一隻手是否會無力下垂。   「S」就是SPEECH-大舌頭:請患者讀一句話、觀察是否清晰且完整。   「T」就是TIME-記下時間、快打電話送醫,當上面三種症狀出現其中一種時,要明確記下發作時間,通知119緊急送醫,爭取治療的時間。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1.12

  • 天冷易感冒 小兒慎防中耳炎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中耳炎常因感冒細菌感染,與感冒最大的差異是會出現耳朵疼痛現象。小朋友耳咽管尚未發育完全,比大人容易得中耳炎,若未妥善治療,恐影響聽力。3歲小寶(化名)哭鬧不停,媽媽原本以為是小感冒,打算手邊工作忙完再帶去看醫生,沒想到幾天後耳朵竟流出膿水,急忙就診,小兒科醫師檢查耳朵後,診斷為急性中耳炎,鼓膜已破裂流膿,轉診至耳鼻喉科做後續治療。     小兒中耳炎是兒科常見疾病,幾乎每周都有這樣的小病人掛號,發現得早可及早治療,若延誤就醫,恐引發其他併發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小兒科主任杜戎玨說明,中耳炎顧名思義是中耳腔發炎。大部分為細菌感染造成,通常在感冒一段時間之後,喉嚨裡的細菌會經由連接中耳腔和咽喉的耳咽管跑到中耳,導致中耳腔發炎,最常見的病菌為肺炎鏈球菌、流行性感冒嗜血桿菌及卡他莫拉菌等等。在小朋友較容易感冒的秋冬季節,也較好發中耳炎。     為什麼幼童比大人容易得中耳炎?   這是因為小朋友的耳咽管尚未發育完成,和大人相較小朋友的耳咽管較短,也因此細菌容易跑到中耳腔。尤其6歲以下幼兒的免疫力較低容易感冒,要特別注意。一般感冒症狀,包括喉嚨痛、流鼻水、咳嗽、發燒等,中耳炎可能也有這些狀況,與感冒最大的差異是會出現耳朵疼痛現象,也可能會覺得耳朵塞塞的、聽不太清楚,而且中耳炎常劇烈疼痛起來,多數集中在單側耳朵,少數為兩邊耳朵都痛。年紀太小的孩子,還不會透過言語表達耳朵痛,常以哭鬧、抓耳朵來表現,家長要多加留意,感冒中期或中後期可能誘發中耳炎。   中耳炎診斷上,最簡易的方式是持耳鏡檢查,如果耳道被耳屎塞住,影響到醫師的視線,會施予耳朵滴劑,將耳屎溶解出來或直接清除。此外,耳鼻喉科醫師也會做鼓室圖檢查,以偵測鼓膜狀況,診斷是否有中耳炎。杜戎玨醫師說,大部分中耳炎是細菌造成的,通常會使用抗生素治療。如果延誤治療,可能會有中耳積水問題,或是造成聽力受損。有研究指出,中耳炎未妥善治療,是造成小朋友聽力損傷的常見原因,不可輕忽。   中耳炎還有一種較少見的併發症,就是造成耳後突出部位的乳突發炎。這種情形較為嚴重,因為細菌鑽得深,須做頭部電腦斷層檢查,以確定診斷,病人通常要住院注射抗生素治療。家長需提高警覺,當小朋友發燒伴隨耳痛及耳後乳突紅腫時,應立即帶孩子就醫。雖然還有其他原因如外耳道發炎,也可能引起耳朵疼痛,但杜醫師提醒家長,中耳炎常發生在感冒後或與感冒並存,尤其還不會表達的小小孩,如果哭鬧不止,又有感冒症狀,要請醫師檢查耳朵狀況,看看有無併發中耳炎,提早發現並治療,避免造成更嚴重的後果。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1.09

  • 讓專業的來!國健署提供禦寒保健8要點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根據中央氣象局氣象預報資料顯示,各地天氣轉冷,強度已接近大陸冷氣團,國民健康署提醒冬天為心血管疾病的好發季節,每年寒流奪走國人性命之新聞也時有所聞。當氣溫降低或溫度驟降時,血管內的平滑肌會跟著收縮,容易造成血壓突然升高,如果是三高病患(包括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會增加心臟病及中風急性發作機會。     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提醒三高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及長者,除規律服藥、血壓監測、定期回診、避免菸酒和飲食控制外,「保暖」是最基本的自我保護行為,如果突然有胸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噁心、冒冷汗、頭暈或暈厥等心臟病症狀,或是發生臉歪手垂大舌頭等中風徵兆,保命要訣就是打119儘速就醫,避免錯失黃金治療期而造成遺憾!     禦寒8要點 健康免煩惱   國民健康署提供禦寒保健8要點,不僅是長者及有三高等慢性病者要特別注意,另外有抽菸、酗酒、肥胖、缺乏運動,以及本身或家人曾有心臟病、中風等高危險族群,都要做好預防保健措施,才能遠離猝死威脅:   1.要保暖:居家臥室、衛浴與客廳要做好防寒與安全措施。處在低溫或外出時,一定要做好完整的保暖,尤其注意頭頸部及四肢末端,善用圍巾、帽子、口罩、手套、襪子、防滑鞋,及多層次保暖衣物等,方便穿脫。   2.要暖身:剛起床後的活動勿過於急促,先補充溫開水,身體活動以溫和漸進方式慢慢增加。   3.要隨身攜帶保暖衣物:由於長者對於環境溫度變化反應較不敏銳,特別提醒65歲以上長者,晚上睡覺時要先備妥保暖衣物在床邊隨手可拿到的地方,不管是半夜起床上廁所或是早上起床,都要記得先添加衣物保暖後再進行活動。外出時隨身攜帶一件保暖衣,以備不時之需。   4.不大吃大喝及不過多情緒起伏:勤喝溫開水,避免血液過度黏稠,多攝取蔬果等高纖食物,以預防便秘。也要避免突然用力、緊張、興奮以及突然的激烈運動等。   5.不宜泡湯或泡澡:經醫師囑咐為高危險群,如有心臟血管疾病的病人,要避免單獨去爬山或從事離開人群的運動,亦不宜單獨泡湯。泡湯溫度勿超過40度,飯後2小時後再進行為宜!   6.不加重身體壓力:運動最好避開酷寒與早晚的高風險時段,避免在寒冬大清早外出運動,晚餐後不要立即運動,應至少隔1個小時待食物消化後。   7.要妥善控制病情,規律服藥:定期量測及記錄自己的血糖、血壓、血脂肪數據,遵照醫囑按時用藥。   8.外出要隨身帶著病歷卡與緊急用藥:註記平時就醫院所、診斷、藥物過敏史,如醫師有開給緊急備用藥品,應隨身攜帶。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0.12.18

  • 冬天富貴手痛又癢 中醫用喝的也能解決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李小姐46歲,2年內因為工作關係手需長期接觸水及清潔液,導致雙手手掌皮膚開始紅腫、搔癢、脫皮又粗糙,左手的中指及食指皮膚龜裂,即使使用了類固醇還是控制不佳,冬天傷口更是裂到深可見出血,於是前往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就診,發現右手掌心起紅疹,伴隨一顆顆的小水泡,給予「換膚方3.0」早晚服用兩次,並使用科學中藥當歸拈痛湯治療,加上外洗方一天一次,一周後搔癢感減少,不需外洗方,一個月後手掌手指已無龜裂情況,治療四個月後,只需擦護手霜即可。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謝旭東表示,富貴手屬於手部濕疹的一種,好發於手部需經常接觸清潔劑的人,舉凡美髮業者、家庭主婦、醫療人員、飲料業者、餐廳業者,手部因反覆受到刺激,使得皮膚開始脫皮、角質增厚的硬皮,紅腫搔癢的部位常有流湯流水,伴隨有水泡,反覆發作,嚴重的影響生活作息,除了西藥的類固醇外,中醫用喝的也能解決。   富貴手在中醫認為本病與手的外在環境確實相關,但有些人卻不會發病,所以還受本身的體質影響,中醫認為脾主四肢,代謝身體的濕氣,腎主水液,與先天遺傳相關,所以治療上需脾腎並調,補脾除濕能夠消腫抗炎、調腎補虛能夠養陰潤燥,從內在的體質調理,再配合外用藥效果加倍,才有根治的機會。   喝的換膚方3.0針對於富貴手的病因著手,富貴手龜裂得越厲害,表示內在發炎越嚴重,控制得了發炎,脫皮狀況才能減輕,蒼朮、茯苓除濕止癢,知母、石膏抗炎消腫,生地養陰潤燥調節免疫,增強肌膚的抵抗力,幫助富貴手走向痊癒又能降低復發的機率。     謝旭東醫師建議,生活注意要點如下:   1. 減少手接觸刺激物質及過敏原的機會,若有碰到需使用手套,這是縮短療程必備條件。 2. 手在脫皮、龜裂、腫痛、搔癢厲害時,先使用外用藥膏治療,等發炎搔癢降低後,才能使用護手霜,因搔癢厲害時擦護手霜會更癢。 3. 洗手時水溫宜溫不宜熱,因過熱的水溫會促使手部乾裂更厲害,在秋冬季節護手霜會比保濕乳液較好,因為乳霜保濕效果較佳。 4. 避免誘發手掌搔癢的食物,比如油炸燒烤、或是容易上火的麻油雞、羊肉爐等,會使手發炎更厲害,也不宜喝冰水冷飲,使得腸胃代謝水濕的功能下降,導致手部水腫更厲害。 5. 推薦茶飲:地膚子美手方 ● 材料:地膚子5錢、金銀花3錢、生甘草2錢。 ● 煮法:將1,000cc水加入藥材後煮至500cc即可飲用。 ● 使用方法:如果手搔癢厲害,可以連續喝三天,一天一杯,只屬於救急治標的止癢方法。   注意事項:藥性偏涼,如果體質偏冷,需諮詢醫師是否適合才能飲用。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0.12.12

  • 血壓忽高忽低容易導致腎病變 中醫輔助治療延緩腎衰竭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中年男子平時無任何不適,只是常常在天氣冷熱交替時,早上起床常感一陣眩暈,直到偶然的健康檢查發現血壓竟然高達收縮壓在175-180mmHg之間、舒張壓在130-135mmHg,原來自己有高血壓的情況,但到了下午,血壓又回復穩定約收縮壓在130-135mmHg之間或舒張壓在85-90mmHg之間,長期下來血壓高低起伏不定,持續數年患者不以為意,直到公司例行健康檢查才發現事情大條了,腎絲球過濾率(GFR)只剩下53mL/min、尿素氮(BUN) 30mg/d、 Creatinine Cr高達2mg/dl,屬於中度慢性腎衰竭。     西醫腎臟科醫師隨即給予高血壓藥物治療,過了兩個月追蹤,指數不見起色,血壓依舊高高低低,小便的泡沫也越來越多,建議患者有洗腎的心理準備,患者抱著死馬當活馬醫的心態來到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門診求診,接受中醫輔助治療,針灸以及飲食調控,蛋白尿血顯著下降變成1個+,Creatinine Cr回復到1.7mg/dl,腎絲球過濾率(GFR)顯著回升到68mL/min,已經經過兩年腎臟功能無惡化跡象,血壓穩定,目前仍在積極治療中。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周宗翰表示,秋冬氣溫變化大,血壓高低起伏不定成了腎臟的隱形殺手,人體的腎絲球是非常敏感的構造,忽高忽底的血壓所造成的壓力差往往容易讓腎絲球質接受到機械性的損害,引起的血管硬化,也會讓腎臟過濾淨化人體血液的功能變差,殘餘的腎元將會增加本身的血流量來補償已經損失的腎功能,殘餘腎元的血流量必須增加,這會對腎元造成惡性循環的損害,所以要補保護腎臟,首重就是要控制自己的血壓。   周宗翰醫師建議,最好可以把血壓穩定控制在130/80mmHg左右,忽高忽低的血壓導致的壓力差,反而比長期高血壓對比腎臟的損害更為明顯,當腎功能愈差,血壓就愈不易控制,因此治療上要打破這個惡性循環,血壓愈低,對腎臟愈有保護作用,愈能減緩腎功能惡化。   中醫針對高血壓腎病變的治療方式十分多元,用藥方面中醫的治療根據虛損臟器的不同而養肝、健脾、補腎,而降低血壓方面根據病情變化常使用瀉火、潛陽、燥濕、化痰、瀉濁、活血、化瘀等方法辨證使用。另外會加上改善腎臟血流、修復腎絲球功能的中藥材如大黃、丹參、黃耆、車前子,外治法中醫常使用耳尖刺血,具有祛風清熱、清腦明目、鎮痛降壓、減輕高血壓病對腎臟的損害,但是必須要合格的中醫師才可以施作,一般民眾不可自行操作,以免發生感染以及暈針事件,但是往往這類型的患者已經服用過多西藥,且西藥通常沒有辦法停止使用,這時中藥的使用不見得有必要,所以中醫的頭皮針,耳針,體針對人體機能的調節對於這類型的患者輔助治療更為重要,搭配中醫外治法可以有效減緩腎臟的負擔,改善腎臟對於血液的通透性。     周宗翰醫師表示,對於患有腎臟疾病還未洗腎的患者,飲食調控更是關鍵   喝水要少量頻飲,原則上當日水份攝取=前一日尿量排出+500~700毫升,避免喝酒以及突然大量灌水,腎衰竭者尤需注意每日體重勿增減太多,儘量少吃醃製及加工製品,味精最好不要用,以免容易口渴喝入過多的水分。   控制鈉鉀磷在身體的穩定,過量的鹽份會造成腎衰竭患者高血壓或水腫,一天建議攝取的鹽量約為3~5公克。烹調時可採用醋、檸檬汁、鳳梨或加香辛料如蔥、薑、蒜、花椒、胡椒、香菜等方式來減少食鹽鈉的攝取。平時多補充高鈣食物來穩定身體的磷,乳品及其製品:深綠色蔬菜、堅果種子、黑芝麻、杏仁片、開心果等可適量食用。 降低身體中血鉀,腎衰竭會減少排泄鉀離子的能力,但只要腎臟病人排尿至少1000毫升以上通常較不會產生高鉀血症,但是如果病人有高血鉀症及嚴重腎衰竭時,就須限制飲食中的鉀離子,切忌禁喝各種湯品,包含食補藥膳拉麵的湯頭,鉀離子易溶於水,蔬菜食用時切小片以熱水燙過撈起,再以油炒或油拌可以減少鉀的攝取量。食物經煮熟後運動飲料含有額外 的電解質與鹽分,有腎病的人需小心這類飲料。 降低身體中血鉀,腎衰竭會減少排泄鉀離子的能力,但只要腎臟病人排尿至少1000毫升以上通常較不會產生高鉀血症,但是如果病人有高血鉀症及嚴重腎衰竭時,就須限制飲食中的鉀離子,切忌禁喝各種湯品,包含食補藥膳拉麵的湯頭,鉀離子易溶於水,蔬菜食用時切小片以熱水燙過撈起,再以油炒或油拌可以減少鉀的攝取量。食物經煮熟後運動飲料含有額外 的電解質與鹽分,有腎病的人需小心這類飲料。   最重要的就是蛋白質攝取,早期腎功能不全時,控制飲食中的蛋白質,可以減少尿毒的產生,進而延緩腎功能的衰退,但是往往患者會因為過度限制蛋白質導致自己營養不良,必須配合足夠的熱量,才可維持良好的營養狀況,這時可以諮詢營養師的建議。原則上攝取優質蛋白50~75%來自動物性蛋白質,如魚、猪、牛、羊等肉類、蛋、牛奶混和食用,其餘的蛋白質由米、麵粉及其製品、蔬菜、水果供給。   此外許多市售的止痛藥、感冒藥和自己抓的中草藥可能含有腎臟毒性,不可自行服用。建議最好每半年做一次尿液和血液肌酸酐和尿素氮檢查,以了解目前身體的狀況。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0.12.05

  • WHO警告:糖是隱形健康殺手!戒糖飲食為健康加分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在號稱手搖飲王國的臺灣 ,經常能看到民眾隨手一杯珍珠奶茶搭配下午茶點心,作為忙碌生活的小確幸,但往往多喝一杯飲料、多吃一口甜食,就可能在不知不覺中讓糖分攝取量超標!     糖分過高不僅可能導致身體慢性發炎,新光醫院骨科主治醫師陳政光更指出,攝取過多糖分還可能影響身體骨骼生成、加劇肌肉衰退,進而降低骨質量,增加往後發生骨折的機率,特別對於已是骨質疏鬆高風險的中老年族群而言,每日的糖分攝取量更是不得不多加注意!新光醫院營養課高郁雯營養師提醒,民眾外食應多留意食品成分,並且可以參考營養餐盤份量,適當調整每日攝取量,為健康把關!   根據WHO於2020年的健康飲食,每日糖分若能降至總熱量的5%或25公克以下,將可以減少很多疾病風險 ,新光醫院本次攜手桂格共同合作推動「營養完善計畫」,希望提升一般大眾對於無糖飲食的重視,也提供日常飲食小秘訣,鼓勵大家吃得營養又安心,輕鬆擁有健康好生活!     糖分攝取過多易影響骨骼與肌肉組成!更增往後骨折風險!   新光醫院骨科主治醫師陳政光說明,一般人骨質大約在三十歲左右達到最高峰,中年以後骨質每年平均減少0.3%-0.5%,如果骨質流失過多,會讓原本緻密的骨骼形成許多孔隙,呈現中空疏鬆現象,導致骨骼變得脆弱,甚至只要稍微撞到或跌倒就會骨折。   糖分對健康的影響甚大,若攝取過多,容易催化體內的糖化作用,最終生成對人體有不良影響的「糖化終產物(AGEs)」,造成膠原蛋白變質、劣化,不僅會讓全身器官和組織慢性發炎,還會導致皮膚出現皺紋鬆弛甚至蠟黃暗沉,除此之外,陳政光醫師指出,「糖化終產物」會影響骨骼裡的膠原蛋白,減少骨骼的有機物與礦物化基質,減少骨骼的強度,使得骨骼脆化。因此糖尿病患者即使骨密度正常,但因為骨骼強度較差,仍是骨折高風險族群。「糖化終產物」同時也會影響體內的蛋白質合成功能,降低肌肉的質量與強度 ,加劇肌肉衰退的速度 。   陳政光醫師指出,中老年人已是骨質疏鬆高風險族群,若是日常生活中忽視糖分的影響性,恐會增加往後骨折風險,因此,陳政光醫師建議,除了補充鈣片外,民眾平日也應盡量減少糖分攝取、多運動,提早做好預防措施,降低日後骨質疏鬆及骨折風險。     食慾之秋難忌口?每日注意均衡營養 健康OK!   近期天氣轉涼、加上年末節慶活動多,大吃大喝難以避免,但千萬要注意,別一不小心就讓健康亮起紅燈!雖然健康概念人人皆知,但卻很難實踐,如何兼顧好口味與健康呢?新光醫院營養課高郁雯營養師分享日常飲食可以把握的幾項重要原則: 1. 正餐要吃飽,可以降低對飯後甜點的慾望。 2. 多吃蔬菜,增加飽足感。 3. 多攝取優質蛋白質,如白肉、瘦肉等。   高郁雯營養師分享,民眾常有飲食迷思,以為正餐少吃一點可以有助於減肥,或是會避開油脂、澱粉類食物不吃,然而,每日攝取足夠熱量對於維持身體健康有很大的幫助,建議民眾若是擔心熱量,可以透過每日分配預計營養熱量, 事先計算份量,以達到均衡營養的健康原則。   至於如何執行減糖或無糖飲食管理,高郁雯營養師表示,約有七成糖分潛藏在日常包裝食品中,無論麵包、優格,甚至健康食品都可能含有糖分,因此,除了應多留意食品營養成分,民眾平時用餐時不妨多選擇原型食物,以減少多餘糖分及加工物的攝取,養成戒糖的飲食習慣,若民眾覺得一下要改為無糖太困難,可以從降低每週飲料與甜食的頻率開始,再逐步減少每次飲食中的糖分,就能無痛戒糖、迎向健康。           營養完善計畫開跑 邀您共享健康好生活   紐約時報定義2020年為減糖之年,並推動七日無糖運動 ,目的就是為了減少糖分對身體造成的負擔,而新光醫院長期以來致力於建立一般大眾對自身健康的正確認知,本次攜手桂格、共同合作推動「營養完善計畫」,希望透過健康講座與衛教活動,讓病患與家屬以及一般民眾可以瞭解無糖飲食的重要性,也提供日常兼顧均衡營養與好口味的小秘訣,鼓勵大家吃得營養又安心,輕鬆擁有健康好生活!     資料來源: 1. https://www.moea.gov.tw/Mns/dos/bulletin/Bulletin.aspx?kind=9&html=1&menu_id=18808&bull_id=6099 2.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healthy-diet 3. 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634&pid=1196 4. https://royalsocietypublishing.org/doi/10.1098/rstb.2015.0418 5. https://www.nytimes.com/2019/12/30/well/eat/sugar-diet-healthy.html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0.11.28

  • 早期攝護腺癌以無創海福刀治療,可保性福免漏尿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72歲吳先生是退休的科技業老闆,因健檢發現攝護腺癌指數PSA偏高,且有排尿不順的症狀,而接受超音波切片檢查,診斷為第二期攝護腺癌,吳先生選擇接受無創海福刀標靶治療,術後體力毫無影響,迅速恢復正常生活,無漏尿現象,追蹤數年仍無復發。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泌尿科許富順主治醫師指出,近年來攝護腺癌已躍升為台灣男性癌症發生率第五位,年齡也有下降的趨勢,攝護腺癌早期並無明顯徵兆,僅有尿急、頻尿或小便不順和夜尿等與良性攝護腺肥大症相類似的症狀,患者往往延誤到骨骼轉移才有疼痛現象。   第一或第二期攝護腺癌的治療選擇有傳統根除性手術、機器輔助根除性(達文西)手術、冷凍微針治療、海福刀標靶治療和放射線治療等。依組織惡性度的不同,高惡性度者應考慮根除性手術,若是中低惡性度,則可考慮局部治療,減少不必要的組織傷害。   許富順表示,達文西根除性手術的優點是可摘取淋巴腺,有6個小傷口,術中出血約200c.c.至500c.c.不等,術後一段時間會尿失禁,仍有病患會長期漏尿。冷凍微針治療和海福刀標靶治療都屬於低侵入性的治療,術後恢復快,較不會有尿失禁的後遺症,不過冷凍微針的組織破壞區域較大,術後陽萎的比例約七成。至於海福刀標靶療法,則是利用超音波探頭伸入肛門,以高能量超音波集中於病灶、摧毀腫瘤,身上無傷口,術中不會出血,當日或隔日即可返家,術後一週內會感覺解尿不順,待治療區域消腫後即恢復正常。   針對早期攝護腺癌治療的臨床研究顯示,國內海福刀長期無復發率為73%,國外為75%,與根除性手術並無差異,但海福刀術後併發症少,患者生活品質較佳。   許富順醫師表示海福刀除了標準治療方式,亦可針對早期攝護腺癌患進行局部治療,例如單側罹癌,就治療該側的範圍,避開神經血管叢,即可保留性功能。不過,後續仍應配合定期追蹤。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0.11.21

美醫誌粉絲團

顧問醫師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 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