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已經閒置10分鐘了,為您推薦其他文章!或點擊空白處回到網頁
搜尋衛生共有86筆結果
文章/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酒癮(或稱嚴重型酒精使用障礙症)是一種慢性疾病,具有高復發率。個案即便知道飲酒會對身體或心理各方面的危害,仍然持續飲酒。在停酒的初期8~12小時,可能會歷經所謂的酒精戒斷症候群,而讓停酒更加困難。這個酒精戒斷症候群的症狀,包括自主神經功能亢進(手抖、冒汗、心悸)、顫抖、噁心、嘔吐、失眠、焦慮、不安、幻覺和癲癇發作等症狀。 其中「震顫性譫妄」是酒精戒斷症候群中最嚴重的一種,其特徵是明顯煩躁、坐不住、幻覺、妄想、血壓不穩、意識模糊、或定向感障礙(認不清人、時、地),通常在戒酒後48-72小時開始。如果沒有及時識別和治療,「震顫性譫妄」會增加住院時間和內外科共病問題(如心血管疾病或感染),死亡率則高達20%;此外,大腦機能恐會明顯下降,影響各方面功能表現,甚至會提升失智的風險。因此,早期識別「震顫性譫妄」對於及時啟動治療十分重要。 研究顯示,長期飲酒會損害記憶力、注意力、學習力、衝動控制或情緒表達能力、以及挫折忍受度,過去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黃名琪醫師和國家衛生研究院劉玉麗研究員實驗室團隊合作,發現一個血中的一個蛋白質分子,「神經絲輕鏈」濃度在酒癮個案體內顯著高於比一般健康受試者。「神經絲輕鏈」係一目前學界常用來代表腦神經損傷程度的指標,愈高代表腦神經損傷愈嚴重,這意謂酒癮者的腦神經損傷比一般健康人嚴重許多。 然而,目前醫學上缺乏準確的檢測指標來判斷酒癮患者是否會發展成「震顫性譫妄」。黃名琪醫師和劉玉麗研究員進一步與瑞士蘇黎世大學Bavato教授合作,發現血中「神經絲輕鏈」濃度可望作為「震顫性譫妄」的預測標記。研究團隊測量了224名因酒精戒斷治療而住院的酒癮患者及116名健康對照者的血中「神經絲輕鏈」濃度,並追蹤觀察他們是否出現「震顫性譫妄」。結果顯示,「震顫性譫妄」患者的「神經絲輕鏈」濃度顯著高於其他患者及健康對照組;並且特定濃度的「神經絲輕鏈」可以有效地預測在戒斷期間會不會出現「震顫性譫妄」,風險值高達9.43倍。更重要的是,「神經絲輕鏈」的升高顯示出在「震顫性譫妄」發生前,神經損傷已經存在。 總結來說,這項研究揭示了長期飲酒潛藏著腦部損傷的風險,而「神經絲輕鏈」可望在未來作為「震顫性譫妄」風險評估的指標,從而協助醫療人員能在早期就辨識出酒癮患者中有那些人可能發展出「震顫性譫妄」,早期治療並減少嚴重併發症的發生。然而,最重要的關鍵是,民眾應要了解別讓酒精弱化了腦神經系統的正常發揮,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此研究發表於Prog Neuropsychopharmacol Biol Psychiatry. 2025 Jan 10:136:111189. doi: 10.1016/j.pnpbp.2024.111189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5.04.01
文章/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台灣結核病防治工作持續取得成效,但結核病的威脅仍不容忽視。根據衛福部疾管署的最新統計資料,台灣的結核病發病率雖有所下降,但每年仍有六千多例新發病例,且潛伏性結核的比例亦不容小覷。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胸腔內科主治醫師詹雲翔指出,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疾管署)的統計,2023年台灣結核病新發病例數為6,584例,每十萬人口發生率為28.2人。自2005年以來,台灣結核病發生率已累積下降約62%。儘管如此,結核病仍對公共衛生構成挑戰。雖然台灣的結核病新發生病例逐年下降,但因為潛伏性結核的患者仍可能轉化為活動性結核,致結核病不易完全清除。而抵抗力較差的族群,也是潛伏性結核轉化為活動性結核的高風險族群。 詹雲翔表示,潛伏性結核指的是感染了結核分枝桿菌但尚未發病的情況。潛伏性結核的患者不會顯示明顯症狀,且不會傳染他人,但如果不加以治療,潛伏性結核可能會發展為活動性結核,尤其是在免疫力不足的情況下。為了減少結核病的發病風險,政府已強化潛伏性結核的篩檢與治療工作。 詹雲翔說,目前糖尿病控制不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洗腎病人、自體免疫疾病需使用生物製劑病人、安養中心住民等高風險族群,亦被鼓勵積極參與潛伏性結核檢驗與治療,透過抽血丙型干擾素釋放試驗(IGRA)找出潛伏性結核的患者,並依不同處方服用1至6個月藥物,完成潛伏性結核的治療。透過這些措施,期望進一步降低結核病的發病率,保護民眾健康。 詹雲翔也提醒,潛伏性結核若未及時治療,可能會對患者的健康造成長期威脅,尤其是對於老年人、慢性病人者及免疫抑制治療者等高風險群體。建議有潛在風險者,配合醫療機構的建議進行必要治療。透過早期診斷和及時治療,可以有效預防結核的傳播與進一步的健康危害。 3月24日為世界結核病日,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也會配合疾管署辦理活動,加強潛伏性結核抽血篩檢,以期能早期治療更多潛伏性結核病人,減少結核病的傳播。 台灣結核病的防治工作雖取得顯著成效,但結核病仍是當前公共衛生領域的重要議題。透過加強潛伏性結核的篩檢和治療,能夠進一步降低結核病的發病率,保護民眾健康。希望更多民眾關注結核病的預防,早期篩檢並及時治療,攜手共同對抗結核病。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5.03.24
文章/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隨著臺灣醫療進步,國人的平均壽命亦逐漸成長,對於高齡、多重共病照護的挑戰也隨之而來。因此,近年政府著力於推動數位轉型,希望透過數位科技打造更友善的醫療照護環境。臺灣醫療界年度盛事——2025智慧醫院院長大會則以「健康臺灣 數位賦能」為主軸,邀請全國醫院院長以及智慧醫療相關產業之代表共同針對智慧醫療發展之方向、重要政策等層面進行深度對談。活動於今(21)日在高雄展覽館北館會議室展開,希望透過大會凝聚並引領國內智慧照護發展之策略與方向。 2025年臺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醫療的發展也逐漸轉型。在人口老化的影響下,伴隨著慢性疾病、高齡照護、人力不足等問題,對於醫療也帶來極大的挑戰。所以政府積極推動醫療體系數位轉型,希冀在提升醫療品質的同時,也能減輕照護者的工作負荷。醫策會張上淳董事長致詞表示:「今年院長大會聚焦智慧醫療結合健康照護,以數位賦能為主題,從政策面至醫療產業推行經驗進行交流。透過數位科技,讓健康觀念融入日常,提升國人健康識能、打造健康環境、有效運用資源,以因應未來高齡人口照護的挑戰。希望透過本次分享和交流討論,能激發不同面向的智慧火花。」 2025智慧醫院院長大會今(21)日在高雄舉行,邀請全國醫院院長與官、產、學界以「健康台灣 數位賦能」為主題進行交流討論 圖片來源:醫策會提供 本屆院長大會邀請到高雄市政府郭添貴秘書長、數位發展部數位產業署陳慧敏副署長、衛生福利部林靜儀次長及高雄市政府衛生局黃志中局長等重量級貴賓蒞臨參與。聚焦智慧醫療結合健康照護,透過導入數位科技,賦與個人化能力,減輕照護者負擔為目標,由國家政策、城市治理及醫療臨床等構面,探討醫界面臨的挑戰與機會。 在政策面,高雄市衛生局黃志中局長向大家說明高雄的城市數位治理及智慧醫療發展之政策措施,並分享提升市民健康與醫療服務品質上的耕耘經驗。數位發展部數位產業署陳慧敏副署長則從產業發展角度,說明醫療產業數位轉型推動政策推動與目標。衛生福利部醫事司劉越萍司長也就數位醫療照護發展政策及推動目標進行分享,提供醫界與相關產業能呼應國家政策發展。 有鑑於臺灣醫療轉型和高齡化照護密不可分,本屆院長大會也針對智慧高齡照護議題進行重點討論,邀請到國家衛生研究院許惠恒副院長、臺北榮民總醫院李偉強副院長、財團法人私立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林宗憲副院長、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施俊明院長與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楊宜青主任,針對智慧高齡照護服務之規劃、佈局與品質提升進行分享。另外也就現行照護者工作負荷及將如何透過數位化的推動,進一步降低照護者之負擔做討論及分享。 台灣智慧醫療創新整合平台(Health Smart Taiwan, HST)將繼續推動醫產合作,媒合雙方探索智慧醫療商機,並促進智慧醫療解決方案導入醫療體系,推進創新科技在醫療領域之應用。醫策會及HST也將持續解析政府政策方向,建立溝通管道,活絡官產醫三方的對話,匯集多方資訊,創建更全面的思維與啟發,為臺灣醫療未來發展創造更多機遇。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5.03.21
文章/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台灣是美食天堂,新奇百變的食物應有盡有,若處理不當就容易引發食物中毒或腸胃炎,這兩種疾病雖然表現出類似的症狀,如腹痛、嘔吐和水狀腹瀉,但它們的成因及應對方式有所不同,以下為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急診科主任洪子堯進一步說明。 食物中毒通常由食用了含有有害細菌、病毒或毒素的食物引起,如肉類、海鮮未煮熟或食物保存不當。例如寶林茶室食物中毒事件,就是由於食物不當處理導致的唐菖蒲伯克氏菌滋生。而食用受污染食物的多數人會出現程度不一的症狀,通常影響2個以上的人。 腸胃炎(胃腸型感冒)多由病毒引起,如諾羅病毒、輪狀病毒,通過接觸受污染的物體接觸傳染或人糞口方式傳播(接觸分泌物後,沒有使用肥皂洗手)。而酒精無法有效殺死這些病毒,需要使用肥皂和水徹底清潔雙手以預防感染,肥皂清潔時間要有七步驟(內外夾弓大立腕),且搓洗20秒以上。 洪子堯提醒,有以下症狀就需要趕快就醫: 1.脫水跡象:持續嘔吐或腹瀉導致口渴、少尿、皮膚乾燥等。 2.劇烈或持續腹痛:腹痛劇烈或不間斷,或大便中有血或膿,可能需要抗生素治療。 3.高燒:體溫超過38.5°C,尤其症狀持續不緩解。 如何避免食物中毒或腸胃炎,洪子堯提出以下建議: 1.個人衛生:使用肥皂和水勤洗手,尤其是在處理食物、用餐前後和上完廁所後。/span> 2.食物安全:確保食物充分煮熟,避免食用未經檢查或過期的食品。 3.水份補充:腹瀉或嘔吐時,應增加水分攝取。可考慮購買藥局的電解質水,避免高糖分的運動飲料,因其電解質含量通常不足。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5.03.15
文章/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乳癌為臺灣婦女發生率第一位之癌症,依據衛生福利部111年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資料及112年死因統計,111年有17,366位婦女罹患乳癌,112年有2,972名婦女死於乳癌。女性乳癌標準化發生率近年呈上升趨勢,標準化死亡率持平。111年標準化發生率及死亡率分別為92.0及13.1(每十萬人口),其中標準化發生率較110年的82.5上升9.5。由於第零期至第二期乳癌五年存活率超過9成,第四期乳癌五年存活率卻只剩下約4成,所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成為乳癌患者治療的關鍵。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乳房外科主治醫師謝佳蓉說,乳癌是一種在乳腺組織中形成的癌症,其中大多數始於乳腺管。乳癌發病率基本上會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但與其他癌症的最大區別在於,有可能在相對年輕的時候便患上乳癌。尤其亞洲女性,乳癌發生年齡較歐美國家年輕5至10歲。過去臺灣年輕型乳癌高峰在40至49歲,近10年臨床發現,有越來越多20至30多歲的女性被診斷為乳癌。任何人都有罹患乳癌的風險,因此瞭解乳癌特徵,對於早期發現和治療非常重要,需要謹慎面對。 謝佳蓉指出,女性荷爾蒙(雌激素)與乳癌的發生密切相關。初經早或停經晚、從未生育或較晚生育、未哺乳的女性,罹患乳癌風險增加,即是與分泌的雌激素量有關。雌激素分泌在月經初潮前後增加,40多歲後逐漸減少,但這並不意味著完全不分泌。此外,雌激素雖然主要由卵巢分泌,但體內還有其他來源,因此即使進入更年期後,也有可能罹患乳癌。其他危險因子包含家族病史、相關基因變異(尤其BRCA1和BRCA2遺傳基因)、曾經得過相關癌症的過去病史(乳癌、卵巢癌或子宮內膜癌)、老化、有異常或良性乳房疾病、緻密型乳房、缺乏運動、肥胖、服用荷爾蒙藥物、酗酒、壓力,或曾因疾病治療接受過高劑量輻射線曝露。 乳癌常見可能症狀包含腫塊(通常是無痛的)、乳頭異樣分泌物、乳頭凹陷、左右乳房形狀不同或外型改變、局部凹陷或凸出、皮膚變化如橘皮樣、紅腫、或潰瘍。大部份乳癌初期沒有症狀,也不會疼痛,甚至不一定摸得到腫塊;患者若在摸到腫塊時才就醫檢查,往往腫瘤可能已經不再是早期,因此想要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乳房影像學檢查相當重要。 「早期發現」是指在乳癌分期較早的時候即發現病變。乳癌分期分為第零期至第四期,取決於癌症在乳房中的擴散程度、是否已經擴散到淋巴結以及是否已經擴散到遠離乳房的器官。相對存活率會隨著分期的進展而降低。 謝佳蓉表示,為了在早期發現乳癌,定期進行乳癌篩查相當重要。乳房X光攝影檢查是目前國際上最具醫學實證,可有效提早發現並改善預後的乳癌篩檢方法。將乳房夾在兩塊板子之間並加壓,使用低劑量X光透視乳房組織拍照檢查,可偵測出乳房鈣化點或微小腫瘤,發現無臨床症狀之非常早期的乳癌,敏感度較乳房超音波高。對於亞洲女性緻密型乳房,除了乳房X光攝影檢查之外,輔以超音波檢查,加強對緻密型乳房內的腫瘤之辨別,以及是否已經擴散到周圍的腋窩淋巴結。乳房攝影與乳房超音波為互補的檢查,各有優缺點,無法互相取代。當乳房有可疑病灶時,通常需要兩種檢查都進行,才能得到完整的評估。如果在這些篩查中發現任何異常,則採集一部分病灶檢體進行病理檢查,以正式診斷。不過乳房X光攝影及乳房超音波皆有其限制,仍有一定比例的乳癌無法偵測到。因此即使檢查結果正常,在二次定期檢查之間,如有發現任何異狀,仍應盡速就醫評估。 今年起,每二年一次的乳癌篩檢(乳房X光攝影檢查)除了原本45~69歲女性外,延伸年齡擴大至40~44歲及70~74歲女性。乳癌相對存活率和期別息息相關,會隨著期別的進展而顯著降低;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為乳癌患者治療的關鍵。建議您定期進行乳癌篩檢,守護健康。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5.03.10
文章/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的數據,2025年台灣65歲以上人口比例將突破20%,正式進入「超高齡社會」,屆時每5人中,就有1人是老年人口。老年健康議題早已成為每個家庭與社會無法忽視的重要話題。面對日益嚴峻的挑戰,如何及早預防疾病,特別是高齡者癌症篩檢,已成為促進健康老化的關鍵課題。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家庭醫學科醫師劉力幗指出,定期健康檢查和癌症篩檢對健康老化的重要性,老年人口快速增加,帶來的不僅是醫療需求,也增加了家庭照護需求。台灣目前約有四成高齡者患有至少一種慢性病,癌症更是國人十大死因之首。定期健康檢查和篩檢可有效發現癌前病變或早期癌症,大幅提升治療成功率,降低死亡率。 劉力幗說,隨著台灣邁向超高齡社會時間倒數,為了因應高齡社會,協助長者維護健康的生活,衛生福利部及臺北市衛生局於今年推出一系列新的政策,特別是在癌症篩檢方面,擴大免費健康檢查和七癌篩檢,為民眾提供更全面的照護。 一、肺癌篩檢 具有以下任一情形民眾可接受每兩年一次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檢查: 1.具肺癌家族史:45~74歲男性或40~74歲女性,且其有血緣關係之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之民眾。 2.重度吸菸者:50~74歲吸菸史達20包年以上(菸齡x每天包數>20),仍在吸菸或戒菸未達15年之重度吸菸者。 二、乳癌篩檢 針對年齡範圍擴大至40~74歲女性,每兩年可接受一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以期早期發現乳癌。 三、子宮頸癌篩檢 年齡篩檢資格調整為25歲以上女性,每三年可接受一次子宮頸抹片檢查。此外,針對35歲、45歲、及65歲的女性增加HPV人類乳突病毒檢測服務,以預防及早期發現相關癌症。 四、大腸癌篩檢 針對45~74歲,以及40~44歲具有家族史者,每兩年可接受一次糞便潛血檢查,及早發現潛在問題。 五、口腔癌篩檢 針對30歲以上嚼檳榔或已戒檳榔或吸菸民眾、18至未滿30歲嚼檳榔或已戒檳榔的原住民,每兩年一次口腔黏膜檢查。 六、肝癌篩檢 針對45~79歲民眾,終身1次B型、C型肝炎篩檢服務。而B型、C型肝炎是肝癌的重大風險因子,故篩檢與治療B型、C型肝炎即是降低未來罹患肝癌的可能性。 七、胃癌篩檢 45~74歲民眾,可接受終身一次幽門螺旋桿菌糞便抗原篩檢。預計於2025年2月中旬開始進行試辦。 老年人的健康管理不僅是疾病的治療,更是對生活品質的全面保障。劉力幗呼籲民眾多加利用最新七癌篩檢以及北市聯醫中興院區癌症診療服務,及早就醫,善用資源,與我們一起從七癌篩檢邁向健康老化的美好生活。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5.03.05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48歲的李先生,年輕時候就知道自己有B型肝炎,因為工作忙碌關係,偶爾想起時才會前往消化內科檢查肝臟。前幾年新冠疫情打亂了生活習慣,更是忘記之前醫師叮嚀的規律追蹤,直到最近食慾變差、常常疲累不堪,且家人發現李先生肚子愈來愈大,才急忙催促著前往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消化內科門診求治。經過腹部超音波檢查發現,李先生的肝臟裡佈滿了大大小小的腫瘤,再接受後續一連串的檢查確診為末期肝癌,經過半年的治療,最終還是無法挽回李先生寶貴生命。 衛生福利部公布最新國人死因統計結果,癌症仍位居10大死因之首,而肝癌已經連續44年名列前2名,每年約有1萬3,000人死於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主因皆為B型肝炎及C型肝炎,而死於肝癌的病患中,超過三分之二的人為B型與C型肝炎帶原者。B型肝炎帶原者如持續有肝炎發作,有15-20%會發生肝硬化,大幅增加肝癌的機率;而C型肝炎病毒感染至少會有一半以上變成慢性肝炎,其中約20%會導致肝硬化,而肝硬化者每年有3~5%會變成肝癌。 中興院區消化內科主任謝文斌認為,除了常見的B型與C型肝炎,脂肪肝也逐漸成為醫學界重視議題。在台灣,平均每3個人就有1人有脂肪肝,因為大多無症狀,所以許多人也不以為意,然而放著不管,若引發慢性肝炎,還是會傷害肝臟,甚至導致肝癌。 謝文斌特別建議有肝硬化者,每3個月找消化內科醫師抽血並接受腹超檢查;有慢性肝炎者(B、C肝帶原者、脂肪肝、酒精肝),則每6個月追蹤1次;其餘40歲以上民眾,也建議規律定期健康檢查,特別要接受腹部超音波檢查。 肝癌是一個「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就可以活很久的疾病;但中晚期肝癌的治療常常不如人意。謝文斌深深體會出,每一個癌症患者的死亡不只是一個病人本身的痛苦,也包含了一整個家庭無盡的淚水與數個破碎的心,與其事後的懊悔、千金難買早知道,倒不如一年之中花一點點時間,敲敲消化內科醫師的門,多重視一下自己的身體,規律的追蹤檢查,才能活得健康、活得久。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5.01.31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退休」是現代人普遍會經歷的人生階段,退休後沒有生活目標,影響健康,罹患疾病風險增60%,該如何減少退休帶來的失落感,降低罹患老年憂鬱的風險。 WHO(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球有2.6億人以上患有憂鬱症,盛行率約3~4%,65歲以上的高齡憂鬱症盛行率更高達10%,相當於每10個老人就有1人患有憂鬱症。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社區精神科主治醫師陳文瑩說,老年憂鬱症,往往是多重危險因子導致,包括多重身體疾病(如各種慢性病、癌症、心血管疾病等)或是遺傳及特殊壓力事件,如經濟因素、早期創傷;另需要特別關注的議題是失落感,像是身份地位喪失、社會價值低落、伴侶過世等都有影響。另外,老年憂鬱症患者相較於沒有的族群,得到失智症的機率多出二倍,由於憂鬱症也會有記憶力減退等症狀,一般人往往會把憂鬱症狀與失智搞混。老年憂鬱症如果沒有好好治療,最後也會演變成失智症;而憂鬱的情緒及表徵,也常是失智前期的表現。 近年來由於積極宣導,民眾大多都較熟悉一般年輕及成年人的憂鬱症狀,包含:情緒低落、憂鬱乏力、做事提不起勁、失眠、睡太少(或過多)、食慾減少(或增加)、覺得活著沒價值沒希望、有自殺意念等等。而憂鬱症,在老年人身上的表現,通常較不典型,一般常見以下兩類表徵: 1.老年憂鬱症,常以身體症狀或疼痛來表現:主要是長輩不習慣表達自我的情緒及心理狀態,也較傾向壓抑而非表達,所以經常會以無法解釋的身體症狀或難治型疼痛,來傳達其內在心情的不適。 2.老年憂鬱症患者,在憂鬱發作時會有專注力下降、記憶力不佳、呈現失能等情形,很容易和失智症混淆,通常記憶力或認知功能下降,也會伴隨其他憂鬱症狀,且失能下降速度較快(相較於阿茲海默症)。 陳文瑩表示,憂鬱和失智是影響老年身心健康的兩大威脅,一般可從「日常」「情緒」「認知」等來觀察。如上述症狀持續超過兩周以上,且每天有大部分的時間,都處於情緒低落、充滿負面想法、對生活喪失興趣時,就要高度注意長者是否有憂鬱傾向,應即時就醫評估,及早診斷治療。 老年憂鬱症在診斷上,會需要先了解各種身體疾病及相關因素,透過問診並依病史來診斷及給予治療,目前透過適當藥物搭配心理治療,對老年輕、中度患者的療效很好,不比年輕憂鬱症患者效果差;而針對難治型的憂鬱症患者,需要時會輔助以重複經顱磁刺激(rTMS)目前也都有顯著的效果。 陳文瑩指出,老年憂鬱的病因,可能來自於生理、心理、社會等不同的因素,年長者的身心健康,可以「三動」來做為預防保健的準則,透過身動、腦動、互動的三原則,作為老年憂鬱的預防行動。 ● 身動 慢性心血管或中風等疾病,都屬於憂鬱症的危險因子,因此均衡飲食及適當運動,可增進自我效能,減少心血管疾病風險。 ● 腦動 轉動大腦活絡腦部,轉換情緒,降低失智發生。 ● 互動 透過良好的互動與陪伴,以因應高齡者面對的角色轉換與生活模式改變,因應高齡產生的孤獨感與失落感。三管齊下,對預防憂鬱症有其正面效益。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65歲以上長者自殺率高居各年齡層之首。老年憂鬱已然成為高死亡率的風險。了解憂鬱症相關的知識,除了檢視自身的精神狀態外,也可多了解憂鬱症的危險因子、預防方式以及就醫管道,幫助自己也守護長輩。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4.12.20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隨著百貨周年慶和黑色星期五的促銷活動席捲而來,許多民眾沉浸在搶購折扣的快感中,但也有些人因購物行為失控而感到壓力和痛苦。一名30歲的A小姐,過去曾經每季購買同一品牌的20件首飾,導致數十萬元的負債。她在家人支持下接受醫療協助,經過心理治療與藥物治療,如今購物行為已經明顯改善,生活逐漸回到正軌。專家提醒,若無法控制購物慾望,可能是「強迫性購物症」的徵兆,應及早尋求協助。 「買買買」的背後,可能隱藏心理健康問題。「強迫性購物症」此一新興疾病,已經在世界衛生組織最新的國際疾病分類系統ICD-11中列出。強迫性購物症特點是持續性的購物衝動,導致無法克制的購物行為,即使對財務、生活或人際關係造成困擾,也難以停止。這樣的行為通常與壓力、焦慮或情緒煩悶有關,而購物則成為一種短暫的情緒紓解方式,但消費過後往往帶來更多的罪惡感和負擔。 A小姐的案例就是典型強迫性購物症表現,A小姐看到新一季的首飾上市時,會感到一種「無法拒絕的衝動」以及興奮感,即使空間已經塞滿,還是會花大筆錢購買。長期下來,欠下了數十萬債務,並且與家人發生衝突。然而,在親人鼓勵下,她選擇勇敢面對問題,接受專業醫療協助,並在治療後逐漸重拾生活平衡。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心身醫學科主治醫師蘇璿允指出,強迫性購物症的形成與衝動控制困難及行為成癮有關,類似於賭博成癮或飲食失調。購物過程中的短暫滿足感會強化從慾望到消費的行為模式,讓人陷入反覆的購買循環。此外,研究顯示,購物行為可能與腦中的獎賞系統和情緒調節功能失衡有關,這也是為什麼購物能暫時讓人感覺愉悅,但最後卻無法停止。 治療強迫性購物症通常需要多方面的合作,包括心理治療(如認知行為治療)來協助病人辨識誘因和建立新的行為模式,以及藥物治療來穩定情緒和控制衝動。在A小姐的治療過程中,醫師結合心理諮商和藥物(如調節情緒的藥物)來控制購物衝動,並慢慢學習規劃個人財務,逐步減少負債。 失控購物的警訊,早期尋求協助是勇敢的行為。蘇璿允呼籲大眾注意,如果發現自己或身邊的人有以下特徵,應考慮尋求專業協助: 1.購物頻率過高 經常因購物耗費大量時間和金錢。 2.無法控制購物慾望 即使購物行為已造成財務或人際困擾,仍無法停止。 3.情緒影響購物 購物成為排解壓力或情緒低落的主要方式,購買後卻感到後悔或內疚。 蘇璿允指出,勇於面對問題並尋求協助,是解決的第一步。強迫性購物症並不是單純的意志力不足,而是精神健康問題,以及大腦神經內分泌失調的一部份。透過醫療團隊的專業治療與家人支持,許多患者可以重新掌控生活,並學會用健康的方式處理情緒。 強迫性購物症是一個逐漸受到關注的議題,尤其在促銷活動頻繁的時節,更容易誘發消費者的購物慾望。蘇璿允建議,面對琳瑯滿目的折扣時,保持冷靜,並學會放慢速度,與家人討論,分辨需求與慾望,對控制購物行為會有幫助。若發現自己已陷入購物的惡性循環,勇敢像A小姐一樣,尋求專業協助並接受治療。透過心理治療、藥物及家人支持,重新找到生活的平衡,享受購物之外的生活美好,可以省去很多寶貴的金錢與時間。 強迫性購物症並非不能治癒,及早治療才能避免超額消費的行為惡化及長期損失。蘇璿允也鼓勵有需要的民眾,可以盡快諮詢專業醫療機構,幫助自己或家人重新踏上康復之路。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4.12.03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酷熱夏天想要喝杯冰涼的飲料消暑,但牙齒卻一陣酸痛難耐,非常掃興。天氣漸漸轉涼,清晨刷牙漱口時,牙齒酸痛敏感,非常困擾。別懷疑,你可能有敏感性牙齒的問題。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口腔醫學科主治醫師林慧娟表示,敏感性牙齒是指牙齦萎縮造成牙根外露,或琺瑯質磨損造成牙本質暴露,一旦牙齒受到冷熱溫度的變化或特定食物的酸甜刺激,會引起牙齒的酸軟疼痛。造成敏感性牙齒的原因很多:不當的刷牙方式,會造成齒頸部琺瑯質磨損、牙齦萎縮,甚至牙根暴露,導致牙齒敏感。 口腔衛生不良、牙菌斑堆積會造成常見的牙齦炎、牙周炎,並且因牙根外露而對冷熱敏感。夜間磨牙或飲食習慣不良喜好嚼食硬物,也會造成琺瑯質的磨損,引起牙齒敏感。強酸的腐蝕,如酸性食物或長期胃食道逆流,也會是敏感性牙齒的元凶之一。另外,牙齒漂白和美白,也可能會對牙齒造成刺激,引起牙齒的敏感。 如果有敏感性牙齒的症狀,為了享受美食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就必須選擇溫和的飲食,並對症下藥,找到最適合的改善方法。選擇軟毛牙刷及學習正確適合的刷牙方法,避免用力過度。改善不良的飲食習慣,避免酸性飲料或過於堅硬的食物。 林慧娟提醒,最重要的是注意口腔清潔,定期洗牙檢查,經過牙醫師的專業診斷,早期發現問題,給予最適切的建議與治療,遠離敏感性牙齒的惱人困擾。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4.11.05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全球暖化加劇,氣候變遷對人類的生活環境造成威脅,減少溫室氣體是世界各國目前刻不容緩的重大課題,身為地球一份子的我們,可以透過「綠飲食」來支持保護環境,對地球永續盡一份心力。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營養科營養師吳玲怡說,綠飲食是一種既能維護地球,又對人體健康有益的飲食與生活方式: 1.以植物為主飲食 飲食應優先選擇原態的植物性食物,如新鮮蔬果、全榖、堅果與種子,這些食物不僅富含纖維及豐富的植化素,可增加身體抗氧化力、抗發炎與調解免疫,對預防與改善慢性疾病都相當有益。 另外,優質蛋白質來源:豆、魚、蛋、肉類,依照這個順序來優先選擇「豆」類,即大豆(黃豆、毛豆等)、黃豆製品(如:豆腐、豆干等)。以豆類為蛋白質來源可減少攝取過多脂肪,減少對心血管的負擔,而豆類富含的植化素-大豆異黃酮,亦可減少心血管疾病發生的風險。 吳玲怡表示,以植物為主的飲食型態,不僅有益健康也兼顧環保。植物性食物生長週期短,溫室氣體排放量遠低於動物性食物,對環境的威脅較小。 照片來源:吳玲怡營養師提供 資料來源:Our World in Data 2.多吃當季與在地食材 選擇當季在地的新鮮蔬果,能減少保存與運輸過程中產生的碳排放量。當季在地的原態食物也最能攝取到其完整的營養素。 3.選擇環境友善農作物與環保餐廳 友善環境耕作,致力於維護水土資源、生態與生物多樣性,促進環境資源永續利用。而環保餐廳提供環保、低碳之供餐及用餐環境,減少對環境的衝擊也顧及食安,民眾可到「淨零綠生活資訊平台」查詢認證餐廳。 4.減少浪費 惜食是綠飲食很重要的環節,依據聯合國「2024年食物浪費指數報告」顯示,2022年全球浪費食物達10.5億噸,食物浪費所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佔總年度8~10%,民眾若是能惜食,不僅能避免糧食浪費,也能減少無謂的溫室氣體排放。 5.避免使用一次性餐具 過去因擔心共用餐具造成疾病傳染,推行公筷母匙和免洗餐具,讓「免洗餐具」成為衛生飲食的象徵。近幾十年來生活型態改變,國人外食頻率增加,為追求快速方便,一次性餐具使用量大增,巨量垃圾已造成環境負擔。隨身攜帶餐具除了響應環保之外,許多店家也提供自備容器相關折扣,亦有連鎖餐飲業者響應,提供民眾容器租借,大大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吳玲怡強調,「綠飲食」是一種個人健康的飲食及生活方式,也是一份對地球的責任,讓我們一起成為保護地球的食踐者。 美味綠食譜–涼拌紅藜毛豆(2人份) 照片來源:吳玲怡營養師提供 1.食材:紅藜30公克、毛豆100公克、鹽1.5克、香油(或橄欖油)5克 2.步驟 紅藜洗淨後加水以電鍋蒸熟。(紅藜與水比例1:1.2) 將毛豆放入滾水煮5分鐘撈起。 將煮熟之紅藜與毛豆混和,拌入鹽與香油即完成。(拌入些許黑胡椒更美味) 3.營養成份 熱量(大卡):256 蛋白質(公克):18 脂肪(公克):8 醣類(公克):8 膳食纖維(公克):10.6 鈉(毫克):608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4.10.09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許多夏季蔬果富含礦物質及維生素,能幫助身體代謝,豐富的纖維含量,對於維持腸道及血管健康也有助益。另外,不同顏色的水果含有不同的植化素,是身體抗發炎及預防疾病的好幫手。 每天該吃多少水果呢? 根據國健署的每日飲食指南建議,每天應攝取至少2份水果,而每份的份量,大約是一個女性的拳頭大小,若為切塊的水果,則以飯碗的7分滿為一份的量。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營養科營養師傅茵指出,平均而言,每份水果的熱量約60大卡、醣類15公克;許多人誤以為水果甜度和熱量呈現正相關,其實不然,甜度高的水果,熱量不一定比較高,也不代表醣類含量較多或容易導致血糖上升。 水果乾的份量要注意 水果乾是水果脫水而製成,雖然來自天然食材,看似安全、養生的小點心,仍然要留意攝取量,經過脫水後雖然縮小了體積與重量,但提供熱量的葡萄糖、果糖仍存在其中,也就是說,即使攝取較少份量的水果乾,也已經達到一份水果的熱量了。 例如:每100公克的芒果約55大卡,同樣重量的無糖芒果乾就含有328大卡,若添加糖去蜜漬的果乾,其熱量、糖份都會再增加,另外要注意,許多水果乾產品都會額外添加色素、香料或防腐劑,如:二氧化硫、偏亞硫酸氫鈉、亞硫酸鉀等,購買前記得多注意食品成份與標示。 市售果汁不可取代水果 傅茵營養師說,在現代忙碌的社會中,許多人會以喝果汁來取代吃水果,認為不但節省削水果、切水果的時間,也能攝取到水果裡的營養。但其實,大部份瓶裝果汁都是使用濃縮果汁還原而成,濃縮果汁在製作過程中,為確保品質,會經過高溫、高壓、殺菌的過程,容易導致維生素流失,也會添加糖,且製作過程中,大多會過濾掉膳食纖維。另外,現打果汁需要注意衛生安全,應確認使用的水果是否新鮮,果汁機和器具是否有正確清洗與消毒,作業環境是否整潔,以及人員在製作過程中是否佩戴手套,藉以確保製作的果汁安全無虞。 當季在地更營養 在水果的挑選上,建議民眾選購在地、當季的水果,除了減少因國際運輸而增加的碳排放量,在地時令蔬果,從產地到餐桌,所經過的時間越短,需要使用的農藥及防腐措施越少,也較能保留住營養素。 正確清洗,去除農藥 除了營養素,營養師也提醒大家,清洗水果以清水流動沖洗10~15分鐘為佳,網路上流傳以鹽水、小蘇打、醋等清洗方式,目前並沒有任何科學能證實清洗效果較佳,甚至有可能會影響農藥分解,所以建議民眾以簡單的清水沖洗即可。 慢性病患者應注意 傅茵營養師表示,雖然水果營養豐富,部份慢性病患食用上還是要特別注意,例如慢性腎臟病人代謝鉀子的能力異常,若有高血鉀的症狀,應避免高鉀水果,像是瓜類、小番茄、芭樂、奇異果等,並定期追蹤回診,由醫療專業人員個別指導;另外提醒有在服用降血壓、降血脂藥物(如:Amlodipine, Felodipine, Lacidipine, statin類藥物)的民眾,可諮詢藥師指導以及避免食用柚子、葡萄柚等水果,避免肝臟中酵素受到干擾,而無法順利代謝藥物。 食譜示範 一、沁涼鳳梨飲 照片來源:傅茵營養師提供 食材:鳳梨30g切丁、烏龍茶包1包、氣泡水300ml(無添加糖) 步驟: 1.以150ml熱水沖泡烏龍茶包後放涼 2.於烏龍茶中加入氣泡水 3.放入冰塊,最後再放入鳳梨即完成 營養成份:熱量16.4kcal、醣類4.1g、蛋白質0.2g、脂肪0g、膳食纖維0.3g 二、水果優格碗 照片來源:傅茵營養師提供 食材:奇異果20g、芒果30g、火龍果30g、無糖優格210g 步驟: 1.將水果洗淨、切丁 2.優格裝入碗中後,放上水果丁 營養成份:熱量178.9kcal、醣類16.1g、蛋白質11.9g、脂肪7.7g、膳食纖維0.3g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4.07.26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大多數人都知道酗酒會增加罹癌的風險,然而近期研究指出,酒精和癌症之間的關係可能比我們想得更危險。依據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ARC)在著名國際期刊《柳葉刀腫瘤學Lancet Oncology》期刊發表的研究結果,分析全球癌症病例資料,發現酒精導致的癌症佔總病例4.1%,而這種比例在不同國家和地區存在巨大差異,尤其在亞洲最為顯著,東亞地區的比例高達5.7%。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成癮防治科主任張祜銘解釋說,飲酒是否導致癌症不僅與飲酒種類和方式有關,基因也扮演著重要角色。亞洲人中乙醛脫氫酶基因變異的比例較高,這種基因變異的人,其飲酒後致癌風險可高達數十至數百倍。有些人誤解喝酒後會臉紅表示代謝快,其實喝酒後臉紅,很可能就是乙醛致癌物在體內累積的表現。 張祜銘進一步指出,台灣是全世界乙醛去氫酶基因變異比例最高的國家,將近一半的人(45%)擁有這個基因變異,這也意味著在台灣有飲酒習慣的人應特別注意癌症預防。 以肝癌為例,過去台灣肝硬化和肝癌的主要原因是B型肝炎,但是由於政府公共衛生政策的成功,台灣B型肝炎得到了有效控制,現在對於酒精導致的肝硬化或肝癌應該更加注意。他建議,有喝酒習慣的人應該定期接受身體檢查。如果在停酒期間後出現手抖、心悸、睡眠障礙(包含入睡困難、睡眠中斷、淺眠多夢)等症狀,就需要到成癮防治科就醫,醫師除了進行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也會安排身體疾病的檢查。譬如松德院區成癮防治科就和消化內科合作,可以安排非侵入性肝纖維化檢查,能夠取代穿刺,準確判斷肝纖維化的程度。 張祜銘提醒,根據國際癌症研究機構的統計資料,酒精導致的癌症中有13.9%是由於適量飲酒(即每天小於20克酒精)引起的,遠非大多數人所認為的無害。因此,國民健康署、台灣酒害防治協會和台灣酒精不耐症衞教協會發起了5月9日的「台灣無酒日」活動,呼籲國人關注酒精對健康的危害。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4.05.09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2024年智慧醫院院長大會於今(22)日在高雄展覽館北館會議室舉行,由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以下簡稱醫策會)與HST台灣智慧醫療創新整合平台(以下簡稱HST)及台北市電腦公會主辦,並由衛生福利部指導、高雄市政府協辦。本屆大會邀請到高雄市陳其邁市長、國家發展委員會高仙桂副主委及衛生福利部王必勝次長蒞臨。今年度延續去年朝向淨零碳排的目標,以「醫療永續 數位綠色雙軸轉型」為主題,並在高雄智慧城市展期間,邀請全國醫院院長以及智慧醫療產業之代表,針對醫療體系發展方向和國家重要政策進行焦點對談,期望透過院長大會凝聚醫療照護體系成員對於未來發展之共識。 醫療作為臺灣亮點關鍵產業,環境友善、綠色醫院及永續發展已成為全球淨零趨勢下各醫療院所的努力目標。為此,要如何將綠色科技、環保材料或設備製程與醫療照護體系緊密結合、相輔相成尤為關鍵。本屆智慧醫院院長大會會議核心將圍繞「淨零碳排」、「數位醫療」及「永續發展」如何與政府醫療政策結合,以及公部門資源如何協助醫療院所達成淨零減碳等實際面進行探討與分享,並邀請醫療機構代表分享他們的實務經驗,促進各醫院彼此交流學習,並進一步落實到創新的醫療服務與能源管理等實務操作中。 2024年智慧醫院院長大會在高雄展覽館舉行,希冀透過辦理智慧醫院院長大會,為醫療體系與相關醫療照護產業帶來新的觀點與啟發 圖片來源:醫策會 在國家政策與執行面上,高雄市羅達生副市長於大會中分享市政府如何透過數位治理與數位轉型使高雄市落實健康照護智慧化,實踐邁向淨零城市之目標,成為全球城市的典範;衛生福利部劉越萍司長也將分享政府對於醫療淨零碳排、發展智慧醫療科技等政策方向與重點,提供醫界及產業界未來的發展方向;而經濟部商業發展署也就公部門可以提供醫院的資源進行剖析,希望透過本次的分享,讓業界能掌握公部門資源的有效運用,達成協助醫院推動節能減碳之目標。 除了公部門的分享外,本次大會也特別邀請到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吳美儀副院長與佛教慈濟醫療財團法人大林慈濟醫院林名男副院長,分別就該院在數位淨零理念前提下,如何規劃布局並逐步落實醫療服務創新進行經驗分享。同時,醫策會方震中執行長也在會議中就如何實踐醫療永續與品質領航雙軸發展進行進一步的探討。 在ESG的浪潮下,環境友善與綠色永續成為醫療體系發展的重要課題,醫策會希冀透過辦理智慧醫院院長大會,為醫療體系與相關醫療照護產業帶來新的觀點與啟發。醫策會及HST也將持續依循政府ESG的政策方向,提供醫界導入數位醫療建議,並透過優質的標竿案例,創造機構相互交流分享之契機,共同朝向醫療永續發展邁進。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4.03.22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根據國民健康署公布的健康促進統計年報資料顯示,2017至2020年成人過重及肥胖率已高達50.3%,世界衛生組織(WHO)在2020年全球肥胖年報中,台灣為東亞地區肥胖盛行率第一名。肥胖會引發各種疾病,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呼吸睡眠中止症、非酒精性脂肪肝、退化性關節炎等等,甚至也會提高罹患癌症風險,所以肥胖是國人應該要重視的健康問題。 WHO已定義肥胖是慢性病,造成肥胖的原因有基因、生活習慣、環境、個性、身體健康等因素,但最重要的還是與飲食最相關。 隨著生物科技的發展,手術、藥物都有協助改善肥胖的方式,但這些體重控制管理方法背後的原理,都是強制肥胖病患少吃,來達到體重下降的效果。少吃意味著攝取的營養素減少,可是人體每天都需要基本六大營養素的補充,藥物或手術介入治療只是輔助,治標不治本。 利用減重手術快速瘦身的病患,普遍都有皮鬆肉垮及產生肥胖紋的問題,這是因為強制減少食物的攝取後,身體所需的營養素也變得不足,造成肌肉量減少,皮膚的膠原蛋白流失且失去彈性,也失去正常皮膚的保水功能所引發的問題。 2017年肥胖因素醫學期刊中的一篇隨機臨床研究報告,針對高蛋白飲食與標準蛋白飲食對代謝症候群體重下降的影響報告中發現,在進行高蛋白飲食的這組病患,半年後體重平均下降了7公斤,而進行標準蛋白飲食這組病患,半年後體重平均下降5.1公斤。這些大型臨床研究告訴我們,人體攝取足夠量的蛋白質,就會造成體重下降,提高蛋白質的攝取量會使體重下降更為明顯,但每人的身體健康狀況不同,如果要以提高蛋白質攝取量的減重方式,還是需要諮詢專業醫師。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一般外科主治醫師郭智偉分享兩位病患經驗,一位來自桃園的李先生,四年多前因大腸癌末期進行手術切除腫瘤後,再接著九個月的化療,變得極為消瘦,在2023年10月與朋友慶祝癌症重生四週年紀念,大吃大喝21天,胖了約20公斤,高血脂及糖尿病等慢性病上身。回診時談到慢性病的危害有時比癌症更可怕,李先生接受建議以提高蛋白質攝取量的方式進行體重管理,在不到3個月的時間便減少了14公斤,減掉的幾乎都是脂肪,肌肉量沒有下降反而上升1公斤。 另一位也是來自桃園的黃小姐,因為做大腸鏡時發現有癌前病變的瘜肉,切除瘜肉後發生大腸穿孔的併發症,轉介至北市聯醫中興院區進行緊急手術,術後心情低落,醫師建議她嘗試進行提高蛋白質攝取量的減重方式,也是不到3個月的時間,減掉11公斤體重,減掉的也都是純脂肪,肌肉量大約上升1公斤。 郭智偉指出正確的減重方式,需要耐心及時間,而非少吃多動,過度挨餓,既容易放棄,也會復胖,應養成良好的飲食觀念及習慣,才能瘦得健康又美麗,也能夠養成不易胖的體質。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4.03.08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以下簡稱醫策會)辦理的國家醫療品質獎(National Healthcare Quality Award , NHQA)自1999年起,24年來始終秉持著引領臺灣醫療品質的信念,透過競賽的方式協助醫界進行全面性的醫療品質落實與提升。 本屆NHQA特別增設「傑出醫療類」,在本類競賽中獲獎團隊展現其卓越的臨床照護、先進技術與服務,及「ESG特別獎」,激勵醫療機構朝向永續經營的方向邁進。醫策會26日於公務人力發展學院福華國際文教會館舉辦「第24屆NHQA國家醫療品質獎」頒獎典禮,得獎團隊在競賽中的卓越表現成為國內標竿。醫界在面對外在環境的挑戰下,仍堅守崗位,持續致力於醫療品質提升及發展,展現出健康體系的韌性,使臺灣醫療體系成為世界典範。 第24屆NHQA國家醫療品質獎頒獎典禮於公務公務人力發展學院福華國際文教會館登場 圖片來源:醫策會 提供醫療機構標竿學習平台,持續追求卓越品質 醫策會NHQA國家醫品質獎擁有多元的競賽種類,每年有逾100家機構、600組團隊報名,24年來累積參賽團隊約7300組,是國內最具權威且最專業的醫療品質領導品牌,提供醫療機構一個可相互分享與標竿學習的平台,透過競賽及評比營造品質提升之文化、優化臨床醫療照護實務、提升醫療工作效率及保障就醫環境安全等。本屆共有361個團隊在各類競賽組別中獲得國家級榮耀的肯定,「特優機構獎」為鼓勵醫療機構多元均衡發展各項品質改善活動,獲獎機構為本年度表現績優者,共分為醫學中心組、區域醫院組及地區醫院組,分別由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及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新竹臺大分院生醫醫院獲得。 選拔優秀智慧創新產品,落地應用引領醫療照護新時代 隨著科技技術的發展與創新,近年發展出許多特色智慧醫療產品,醫策會因應國家發展數位轉型策略,透過NHQA競賽選拔出優秀、值得推廣的創新智慧醫療照護或整體解決方案,使照護流程整合有效落地應用,進而引領醫療照護進入全新的服務模式。本屆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臺中榮民總醫院及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委託臺北醫學大學興建經營)獲頒「智慧醫院全機構標章」,以品質管理為基礎,從臨床照護、行政管理或教學研究等各面向導入資訊科技,以提升整體醫療作業效率、降低潛在風險,如:電子病歷系統、影像判讀,應用人工智慧及大數據進行分析、發展遠距醫療等亮眼成果,因此脫穎而出。智慧醫療類產業應用組則由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榮獲「銀獎」、太暘科技國際股份有限公司及倍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榮獲「銅獎」。 衛生福利部薛瑞元部長在典禮致詞提到:「這20幾年來臺灣的醫療品質提升了很多,疫情時醫界的表現也給予了國人許多信心,外界對於臺灣醫療界保持正面的態度,很大一部分就是因為第一線醫療人員帶給民眾許多的感動。」醫策會張上淳董事長在發言中感謝各醫療機構為了醫療品質與病人安全不斷地努力,除了第一線醫護同仁外,院內像是品管中心等各個單位也都為提升品質付出了許多的心力。同時也感謝所有為NHQA付出的評審委員,本屆也特別延續前一年度頒發「品質耆碩獎」予資深評審委員。 蔡英文總統於今(113)年元旦演說中提出繼續強化健康體系的韌性之目標,醫策會持續遵循國家政策方向,提升醫療品質、打造更具有韌性的醫療系統,NHQA國家醫療品質獎亦將與醫界典範攜手,再創臺灣醫療的巔峰榮耀。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4.02.27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臺北市近年在衛生局、聯合醫院及民間單位的共同努力下,自2018年起愛滋新增感染人數逐年下降,已連續5年平均降幅高達20%以上。在疾病管制署公布國際愛滋防治策略目標95-95-95方面,臺北市最新統計數據2022年度為90-97-95,其中第2個95已發現的感染者服藥率高出全國2個百分比!為能深耕愛滋防治觀念,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昆明防治中心今年與劇團合作辦理愛滋防治校園巡迴舞台劇宣導活動,深入國中及高中校園辦理27場舞台劇演出,以活潑有趣的戲劇表演方式傳遞愛滋防治觀念,嘉惠約8,500名師生,滿意度評分高達9.18分(滿分10分),獲得學生熱烈迴響。 愛滋防治一直是臺北市關注且重視的議題,為遏止疾病蔓延,臺北市積極配合疾病管制署政策投入愛滋防治工作,訂定減少社會歧視、降低新增感染、完善個案照護的防治策略,持續有效的控制疫情。愛滋新增感染人數自2018年起逐年下降,已連續5年平均降幅高達20%以上,防治成效斐然。 臺北市目前持續依聯合國愛滋病規劃署(UNAIDS)訂定2030年「95-95-95」的目標執行愛滋防治策略。依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統計,全國2022年成效為「90-95-95」。「95-95-95」第1個指標即95%知道自己感染,臺北市藉由積極開發多元愛滋篩檢管道引導民眾接受篩檢,期望能讓未確診的感染者藉由篩檢獲知病況,及早進入醫療體系,目前已達到90%;第2個指標為95%感染者有服藥,由專業個案管理師協助愛滋感染者進入醫療體系,已達到97%,高出全國2個百分比;第3個指標則是95%服藥者病毒量受到控制,藉由提供一天一顆藥的簡易服藥模式,使感染者有效抑制體內病毒量,目前已達到95%。 為能提升第1個95指標,本市提供多元的愛滋篩檢管道,其中包含推廣愛滋快速自我篩檢試劑及各項匿名篩檢活動,鼓勵有性行為的朋友至少進行1次愛滋篩檢,利用本市提供具隱私性的篩檢管道得知自己的健康狀態,維護自身健康。 除此之外,為深耕愛滋防治觀念並響應12月1日世界愛滋日,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昆明防治中心於2020年、2021年及今年皆配合世界愛滋日,邀請專業劇團,進入臺北市國中及高中(職)校園辦理愛滋防治巡迴舞台劇宣導活動,今年預計演出27場,嘉惠約8,500名師生,統計至11月10日已演出21場,愛滋防治知識部分演出前測驗平均分數為6.19分(滿分10分),演出後測驗平均分數為8.82分(滿分10分),分數成長率達42.49%,學生滿意度達9.18分(滿分10分),成效良好。 昆明防治中心王建淳副主任說, 除了學習愛滋防治知識,臺北市亦非常重視對於愛滋感染者之態度及預防感染行為等議題,我們在學生填答問卷中的態度部分「若發現周遭有朋友感染愛滋,我可以自然地與他相處」,行為部分「未來若發生性行為,我會使用或說服對方使用保險套」、「未來若得知親友對愛滋病防治觀念誤解,我願意主動分享今日所學知識」等皆可看見顯著提升,顯見正確傳遞疾病相關知識,影響學子對於疾病預防及關懷之態度。 昆明防治中心於12月1日世界愛滋日在臺北市政府1樓中庭辦理臺北市愛滋防治校園巡迴舞台劇成果發表記者會,由校園巡迴演出之斑馬人演劇團現場精華版演出,邀請熱情響應巡演活動學校出席頒發感謝狀,更邀請參與校園巡迴演出問卷填答及臺北市愛滋防治學生網路有獎徵答活動獲獎同學現場領獎,感謝學校重視愛滋防治議題,並給予參與愛滋防治活動同學鼓勵。 若您有任何性病、愛滋病相關疑問,或想諮詢愛滋在家快速自我篩檢試劑及各項匿名篩檢活動相關問題,歡迎您撥打臺北市性病愛滋諮詢專線02-23703738,或至Facebook「愛在昆明」粉絲專頁詢問。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3.12.01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一位63歲女士於今年7月間感染新型冠狀病毒,除了有咳嗽、流鼻水症狀以外,同時還伴有雙眼難以張開。在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後,上呼吸道症狀有逐漸改善,但雙側眼瞼痙攣的情形卻愈來愈嚴重,她因看不到路,步態又不穩而時常跌倒受傷。後續幾個月,痙攣情形甚至影響到頭頸部的其它肌肉,造成臉部歪斜、不自主咬牙、斜頸及頭部顫抖。 至神經內科求診後,開立口服抗痙攣藥、肌肉鬆弛劑、抗癲癇藥、乙醯膽鹼拮抗劑,但症狀並未改善,且愈發嚴重,連講話都變得結巴不流暢,認知功能和反應也變得遲鈍。神經內科醫師臨床診斷為疑似和新冠病毒相關的肌張力不全症及神經退化。腦部核磁共振檢查只發現一些非特異性的白質小點,腦波為正常,腦脊髓液中只有蛋白含量稍高而無其他異常,免疫系統的檢查在血清中發現了一種罕見的GAD65抗體,惡性腫瘤和血管發炎的篩檢均為陰性。 醫師給予類固醇治療,並輔以數次肉毒桿菌的注射後,半年間,其眼瞼和面部痙攣、斜頸顫抖、講話、步態,和認知功能都慢慢進步,生活功能也逐漸恢復正常。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陳珮昀指出,肌張力不全症是一種動作障礙疾病,當肌肉持續或陣發的收縮,而造成姿勢扭轉疼痛甚至合併顫抖,碰觸痙攣處會使症狀減輕,時常會因為自主的動作而引發或加重,甚至伴隨著一連串相鄰肌肉的連帶影響。根據影響到的肌肉範圍,可分為局部型、節段型、全身型。依照發病年齡的不同、病程演變的狀態,以及是否伴隨有其他神經學異常的特徵,輔以血液、尿液、腦脊髓液、神經影像(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電氣生理檢查,和基因檢測,會有不同的鑑別診斷。 陳珮昀表示,肌張力不全症的病因分為原發性和次發性,原發性是和體質遺傳相關,例如某些神經退化疾病,有些則找不到原因,而次發性的病因有:腦傷、代謝性疾病、缺氧、發炎、感染、中風、毒物藥物、腫瘤、心因性的原因等。治療的部分若能找到次發性病因,通常治療根本病因有機會改善或痊癒,而原發性的肌張力不全症,會先以口服藥物治療來減輕症狀,常用的藥物有:多巴胺、肌肉鬆弛劑、抗痙攣藥、抗癲癇藥、乙醯膽鹼拮抗劑等,若效果不佳可考慮肉毒桿菌注射,甚至可評估使用深腦刺激術植入腦內晶片的手術方式來減輕症狀,以改善生活品質。 後疫情時代來臨,許多長新冠後遺症的患者也苦於症狀不知何時可改善,病毒變異十分快速,何時會有下一波疫情並無法預料,陳珮昀建議民眾平時就要做好個人衛生習慣,注重營養、運動、睡眠、增加個體免疫力,保持愉快的心情,才能過著健康的防疫新生活。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3.10.13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根據過去的文獻,思覺失調症患者的預期壽命明顯低於一般人群,平均壽命較一般人群少10~15年。在這些患者中,較低的預期壽命可以歸因於更高的身體疾病發生率。為了減少上述預期壽命差距,需要加強思覺失調症患者的身體疾病診斷和治療。其中,思覺失調症患者的癌症診斷率、癌症篩檢及治療為先前研究的重要議題。 一項由臺北巿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跨院合作進行的研究發現,顯示思覺失調症的癌症風險不容忽視,宜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這一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國際期刊Acta Psychiatrica Scandinavica發表,提供實證資料與國際學術界對話。 研究團隊採用全國健保研究資料庫,總共納入107,489位於2000年至2019年之間被診斷出患有思覺失調症的患者。進一步,透過台灣癌症登記檔及全國死亡檔之大數據資料,追蹤觀察了癌症發生率和死亡率的資料。研究團隊共識別出了3,881例初發癌症病例和2,288例癌症死亡病例。研究結果顯示,在患有思覺失調症的族群中,與一般人口群相比,整體癌症發生率稍微較低,然而癌症死亡率卻較高。此外,研究團隊還計算了癌症死亡率和癌症發生率之比值,此一算法可以讓我們知道在相同的癌症診斷數量下,思覺失調症患者的癌症死亡數量卻比較高,且在各種癌症種類均有類似發現。 第一作者鄭楚玄住院總醫師指出,這一發現顯示了患有思覺失調症的人群在診斷癌症之後,死亡率卻比一般人群高。可能原因為思覺失調症患者較晚被診斷出癌症,導致癌症診斷時已相對晚期,抑或是在診斷之後未能接受適當之癌症治療,而導致死亡率較一般人群高。本研究另外針對台灣四癌篩檢中的大腸癌、口腔癌、子宮頸癌、乳癌進行分析,顯示此四種癌症在思覺失調症及一般人群中診斷後死亡率的差距大,推測可能顯示思覺失調症患者接受癌症篩檢率較低。未來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以深入探討思覺失調症患者診斷後死亡率較高的潛在原因,以及可能存在的癌症篩檢資源使用不均之現象。 通訊作者郭千哲醫師表示,這項研究顯示了全國大數據資料在健康研究中的重要性,為思覺失調症患者的癌症預防與治療提供了寶貴的參考。研究結果也突顯精神病患在健康醫療體系存在相關潛在的問題,需要社會各領域持續關注和改進,例如強化精神病患之癌症篩檢。 ※跨院研究團隊合作:包括聯醫松德鄭楚玄醫師,郭千哲教授,陳文瑩主任,張祜銘主任,潘俊宏主任等,北醫團隊蔡尚穎教授,及馬偕醫院陳喬琪教授等。 ※研究經費來源: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以及台北巿政府衛生局統籌款研究計劃,謹此誌謝。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3.10.05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您喝酒會臉紅嗎?還是您有看過周遭朋友酒後臉部漲紅?根據研究,酒精進入體內由先代謝成乙醛,再由分解成乙酸,最終變成水和二氧化碳排出體外。喝酒臉紅表示酒後體內短時間累積乙醛,而乙醛未能順利分解的表現。這個乙醛的快速累積也會帶來頭痛、心悸、噁心/嘔吐等症狀。 酒後容易乙醛堆積,一個常見的原因是天生的基因變異,令代謝乙醛的酵素(乙醛脫氫酶2)功能缺陷,導致飲酒後乙醛無法正常被分解,讓臉部漲紅。這些天生的基因變異中,有一個常被研究的基因位點,稱為rs671;rs671在國內外許多學者的研究中,證實和酒後臉紅有密切相關。這個rs671的基因變異,或稱酒精不耐症體質,常見於東南亞國家,臺灣比率居全球之冠,高於鄰近的日本和韓國。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和國家衛生研究院以及美國史丹福大學的合作研究中,檢測147名酒癮個案和114名健康受試者體內的rs671基因變異,並且分析血液中一個反應腦神經損傷的分子(NFL,中文譯為神經絲輕鏈)的濃度。研究發現,酒癮患者體內的NFL濃度高於健康受試者,而具有rs671基因變異者,也就具有酒精不耐症體質者,具有更高的NFL,肝功能異常也比較嚴重。所幸經過兩週的酒精解毒治療(或說戒斷治療),NFL在體內有逐漸下降,至於停酒多久才能回復正常,目前研究上無法得知。 松德院區成癮防治科主治醫師黃名琪說,這個研究結果揭示了酒精對大腦的傷害可能比我們想像的更為嚴重;而喝酒會臉紅的人,可能意味著他們的更容易受到酒精帶來的腦神經損害更為嚴重。所以,不要再陷入錯誤迷思,誤以為酒後臉紅是肝好心臟強了。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聯合國已經將乙醛列為一級致癌物(其他的一級致癌物如空氣中的PM2.5),也證實飲酒會增加癌症的風險。因此,國人若具有酒精不耐症體質,表示在酒後乙醛不容易代謝而累積在體內造成臉紅者,在飲下杯中物之前,應當慎思再三。 ※研究成果發表於歐洲精神醫學與臨床神經科學期刊, 2023年6月14,DOI: 10.1007/s00406-023-01635-5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3.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