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已經閒置10分鐘了,為您推薦其他文章!或點擊空白處回到網頁
搜尋語言共有2筆結果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現代生活中,許多人發現自己經常忘東忘西,不禁擔心自己是否罹患失智症。其實,隨著年齡增長,記憶力逐漸減退是正常的老化現象。然而,失智症不僅影響短期記憶,還會導致語言、空間感、計算能力、注意力及抽象思考能力的退化,甚至可能改變個性,出現幻覺或妄想等症狀。這些都是因為腦部病變引起腦功能下降所致。 失智症的三大成因: ● 退化性失智症:因異常蛋白長期沉積引起腦部病變,例如阿茲海默症和巴金森氏症失智症。 ● 血管性失智症:因腦血管梗塞或出血造成腦部損傷,逐漸引起認知功能下降,例如腦中風。 ● 可逆性失智症:由感染、內分泌異常或營養不足引起,若及時治療,有可能逆轉病情,例如神經性梅毒、愛滋病、甲狀腺功能低下、缺乏維生素B12或葉酸、水腦等。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周友芳表示,預防是對抗失智症的最佳策略。研究表明,「地中海飲食」多攝取蔬菜、水果、豆類、堅果、魚類及不飽和脂肪,可降低23%的癡呆症風險,即使有家族遺傳史,也能有效降低發病機率。 美國加州大學教授提出的ReCODE療程(逆轉知能退化,reversal of cognitive decline),通過調整生活方式及針對致病因子的個性化治療,在失智症初期逆轉病程的效果顯著。研究顯示,輕度患者(MoCA量表得分≥19)受益最大,而重度患者的認知功能改善有限,但生化指標仍可能改善。 阿茲海默症的藥物治療,有乙醯膽鹼酶抑制劑,包括donepezil(愛憶欣)、rivastigmine(憶思能)和galantamine(利憶靈),能降低乙醯膽鹼轉移酶的量,增加突觸間膽鹼的濃度,促進腦神經元間的傳導,改善失智的症狀,適用於輕中重度的阿茲海默症。副作用是容易噁心嘔吐,通常可減低使用劑量和緩步增量,來降低不適的症狀。另外的副作用是心跳減緩、低血壓、失眠、鮮明的夢境等。另外Rivastigmine 肝功能不佳或體重小於50公斤者,須調整劑量,Galantamine 則是末期腎病或嚴重肝功能異常者禁忌使用。 周友芳說,中、重度阿茲海默症,除使用乙醯膽鹼酶抑制劑外,可用麩氨酸N-methyl-D-aspartate(NMDA)受體拮抗劑,包括memantine(憶必佳;威智),能保護腦細胞,避免因神經傳導物質(glutamate)過度活躍產生的毒性,使得腦細胞的受損或死亡。其主要由腎臟排除,腎功能低下的人,需要調整劑量。 以上這些藥物,能夠改善阿茲海默症的症狀,但隨著腦神經元的持續凋零,終究失效。 雖然科學家數十年前,早已發現異常的類澱粉蛋白在腦部堆積,造成了阿茲海默症,但過去的藥物均無法從根本治療。目前阿茲海默症的治療出現了劃時代的新曙光,可以針對類澱粉蛋白加以清除,延緩失智病程。但嚴重的副作用如腦水腫和腦出血,以及昂貴的檢查和藥物費用,令人觀望卻步,尚待科學家及醫界繼續努力。 預防失智症最佳策略,就像《黃帝內經》提到:「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是在等生病之後才開始治療,而是在還沒有生病的時候就進行預防。 生活中以地中海飲食均飲食、規律運動,時時關注自身和家人的健康,保持學習讓腦部在老化過程中依然充滿活力。周友芳提醒,失智症初期徵兆至關重要,例如記憶力異常下降、判斷力變差或情緒劇烈改變,應至神經內科門診就診,初期出現症狀時及早治療,才能有效延緩病情。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4.12.27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吞嚥困難是中風病患常見症狀,除此之外,如胃食道逆流、老化、失智症、帕金森氏症、頭頸部或消化道腫瘤及牙齒鬆動亦可能造成類似症狀。唯有詳細病史詢問、理學檢查及實驗室檢查才能正確診斷。 86歲女性失智症患者,日前因吸入性肺炎住院後持續使用鼻胃管灌食,前來評估吞嚥功能。吞嚥纖維內視鏡檢查 (flexible fiberoptic examination of swallowing, FEES)顯示吞嚥前洩漏及大量咽喉部殘餘食團。接受語言治療師三個月的吞嚥訓練後,再無吞嚥前洩漏狀況且咽喉部殘餘食團減少,顯示吞嚥功能改善,移除鼻胃管恢復由口進食指日可待。 68歲男性,主訴吞嚥經常嗆咳及聲音嚴重沙啞。理學檢查頸部觸診無明顯異常。鼻咽內視鏡顯示聲帶活動正常,但聲帶萎縮造成聲門間隙及聲門閉合不全。病患隨後接受聲帶玻尿酸注射,從此聲音品質明顯改善且進食不再有嗆咳情況。 53歲男性,主訴聲音日漸沙啞及吞嚥困難,咽喉經常有異物感。理學檢查頸部觸診無明顯異常,鼻咽內視鏡顯示右側下咽腫瘤合併右側聲帶麻痺,喉顯微直達鏡切片顯示為右側下咽癌。病患隨後接受化學治療及放射治療,過程中曾短暫放置氣切管及鼻胃管,療程結束後皆順利移除,病患聲音品質及吞嚥功能皆有明顯改善。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耳鼻喉科主治醫師余育霖指出,病史詢問可了解病患的飲食型態、用餐狀況、過去病史。理學檢查可初步了解是否有解剖構造上的異常如牙齒鬆動、咽喉部或頭頸部腫塊,或是神經學上的異常如聲帶麻痺、咳嗽反射減弱、口咽部無力。實驗室檢查包括電視螢光吞嚥錄影檢查(videofluoroscopic swallowing study, VFSS)可觀察各個吞嚥時期是否有延遲或食團殘餘;吞嚥纖維內視鏡檢查可觀察吞嚥前洩漏及吞嚥後是否有嗆入、吸入或是食團殘餘的現象;咽食道壓力計可評估食道括約肌弛緩不能;如懷疑神經學病灶可安排腦部影像學檢查,懷疑上消化道病灶可安排胃鏡檢查及切片,頭頸部腫塊可安排影像學檢查及切片。 余育霖表示,在台灣,長照機構中有94%的病患使用鼻胃管,位居全球之冠。鼻胃管確實有著餵食方便快速之優點,然而缺點如異物感、口臭、胃食道逆流及不甚美觀也嚴重影響著病患生活品質。 余育霖說,其實鼻胃管並不是治療吞嚥困難的唯一解。大部份神經學或退化性疾病則可藉由吞嚥復健改善,經由語言治療師指導吞嚥技巧多有進步空間,唯之所以叫「吞嚥復健」,代表療程並非一蹴可幾,訓練也不僅止於課程時間,回家也必須時時練習;另外也可以諮詢營養師做食物質地的調整。其他尚有儀器治療如神經肌肉電刺激治療、視覺回饋儀器幫助病人提升吞嚥生理之本體感覺。若有明顯解剖構造上的異常可藉由贋復或手術改善。 吞嚥是人體每天都會使用且很重要的反射行為,但吞嚥困難卻有很多不同的表現方式,注意生活中的微小徵象,即早發現,即早治療。吞嚥困難並非不治之症。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4.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