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美整形

美醫誌 ME Media:亞洲醫美整形新媒體|豐富資訊輕鬆查醫病溝通零距離

搜尋B型肝炎共有3筆結果

  • 不喝一杯不過癮?為什麼有飲酒習慣的台灣人,更要注意癌症風險?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大多數人都知道酗酒會增加罹癌的風險,然而近期研究指出,酒精和癌症之間的關係可能比我們想得更危險。依據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ARC)在著名國際期刊《柳葉刀腫瘤學Lancet Oncology》期刊發表的研究結果,分析全球癌症病例資料,發現酒精導致的癌症佔總病例4.1%,而這種比例在不同國家和地區存在巨大差異,尤其在亞洲最為顯著,東亞地區的比例高達5.7%。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成癮防治科主任張祜銘解釋說,飲酒是否導致癌症不僅與飲酒種類和方式有關,基因也扮演著重要角色。亞洲人中乙醛脫氫酶基因變異的比例較高,這種基因變異的人,其飲酒後致癌風險可高達數十至數百倍。有些人誤解喝酒後會臉紅表示代謝快,其實喝酒後臉紅,很可能就是乙醛致癌物在體內累積的表現。   張祜銘進一步指出,台灣是全世界乙醛去氫酶基因變異比例最高的國家,將近一半的人(45%)擁有這個基因變異,這也意味著在台灣有飲酒習慣的人應特別注意癌症預防。   以肝癌為例,過去台灣肝硬化和肝癌的主要原因是B型肝炎,但是由於政府公共衛生政策的成功,台灣B型肝炎得到了有效控制,現在對於酒精導致的肝硬化或肝癌應該更加注意。他建議,有喝酒習慣的人應該定期接受身體檢查。如果在停酒期間後出現手抖、心悸、睡眠障礙(包含入睡困難、睡眠中斷、淺眠多夢)等症狀,就需要到成癮防治科就醫,醫師除了進行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也會安排身體疾病的檢查。譬如松德院區成癮防治科就和消化內科合作,可以安排非侵入性肝纖維化檢查,能夠取代穿刺,準確判斷肝纖維化的程度。   張祜銘提醒,根據國際癌症研究機構的統計資料,酒精導致的癌症中有13.9%是由於適量飲酒(即每天小於20克酒精)引起的,遠非大多數人所認為的無害。因此,國民健康署、台灣酒害防治協會和台灣酒精不耐症衞教協會發起了5月9日的「台灣無酒日」活動,呼籲國人關注酒精對健康的危害。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4.05.09

  • 遠離脂肪肝 從良好的生活習慣做起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依據109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肝癌為國人十大癌症發生率第5位,發生人數為1萬982人,與108年相比,發生人數及發生率皆下降。另,110年衛福部死因統計資料顯示,有1萬2,035人死於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其中慢性肝病及肝硬化位居我國主要死因的第10位,死亡人數為4,065人,肝癌更高居我國主要癌症死因的第2位,死亡人數為7,970人。     肝癌的致病因子約有8成是病毒性B型或C型肝炎所引起,配合國家2025年消滅C肝目標,協助民眾及早發現是否感染B、C型肝炎病毒,國民健康署自109年9月28日起,針對年齡45至79歲民眾(原住民提早至40歲),補助終生一次的B、C型肝炎篩檢,民眾可多加利用,瞭解自身是否為肝炎病毒帶原者,如果有B型肝炎、C型肝炎,相關的治療藥物健保有給付,記得應遵從醫囑、定期追蹤、治療,避免演變為肝病、肝硬化,並預防肝癌的發生。     健康生活 消除脂肪肝   肝癌有8成為病毒性B、C型肝炎引起,另約有2成是脂肪肝所引起。正常情況下,肝臟過多的脂肪堆積會導致肝臟慢性發炎,造成肝臟細胞受損,最終演變成慢性肝病、肝硬化,甚至是肝癌。研究指出臺灣的脂肪肝盛行率約為33.3%,在亞洲,每1,000個脂肪肝的個案中,一年約有5.3名個案會死亡。   由於目前沒有直接治療脂肪肝的藥物,因此最好的方式就是養成良好的健康生活習慣,並透過均衡飲食與規律運動,來控制體重及腰圍,以逆轉脂肪肝。適逢農曆年關將近,在此之前,民眾免不了參加公司的尾牙或朋友的聚餐,心情放鬆之餘,仍要注意避免攝取過多的熱量,造成身體的負擔,或是蔬果攝取不足、運動量不夠等情形。國民健康署呼籲民眾「認識自己的BMI、聰明吃、快樂動、天天量體重」,並定期量測腰圍;此外,年菜的準備,要有一定比例跟不同種類的蔬菜,並遵守三少一高(少油、少鹽、少糖及高纖)的原則,有效降低身體脂肪的堆積,向脂肪肝說掰掰。   相關健康的訊息,可至國民健康署健康九九網(首頁/找教材/多媒體或手冊) 查詢及下載使用。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3.01.18

  • 全國主要癌症死因第2名「肝癌」!不容小覷的肝病三步曲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64歲的黃先生是位經商有成的企業家,近日來覺得上腹部悶漲不舒服,但是一直沒有去看醫生。最近才被太太拖著來到消化內科門診。第一眼看到病人時,就覺得臉色蠟黃,手腳瘦小卻肚子脹大透著古怪。黃先生表示,30年前曾經被醫師診斷過B型肝炎,這麼多年以來都沒有任何不舒服,也從不放在心上。立即幫忙安排抽血與腹部超音波檢查後,竟發現黃先生的肝臟有一個約11公分腫瘤。全家都很驚訝,當初以為只是普通的肚子不適,沒想到結果是肝長了一顆大腫瘤。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消化內科醫師謝文斌表示,肝臟是人體最沉默的器官,就算長了什麼腫瘤,只要不大到一定程度,通常是不會感到有不舒服的症狀發生。肝臟功能複雜且重要,它主要有代謝、解毒、熱量儲存、分泌等功能,只要遭受傷害,生命也將會受到嚴重威脅。其中很特別的一點,肝臟非常厲害,能自行修復損傷,即使切除部份也仍然能夠正常地運作。   根據衛福部死因統計,每年約萬人左右死於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肝癌則為全國主要癌症死因的第2位。國人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的肇因主要為B型肝炎及C型肝炎。感染B型肝炎或C型肝炎病毒之後,有一部份人會變成慢性肝炎,慢性肝炎可能會演變為肝硬化,最後再罹患肝癌,這就是所謂的「肝病三部曲」: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   謝文斌醫師說明,肝臟腫瘤一般可分為良性及惡性腫瘤,是國人容易罹患的癌症之一。然而,一般肝臟腫瘤初期症狀不明顯,容易被大家所忽略,因而失去接受治療的最好機會。肝臟的良性腫瘤通常不需要特別處理,除非長得太大而引發問題,經外科手術就能治癒;肝臟的惡性腫瘤有肝細胞癌、膽管細胞癌,轉移性肝惡性腫瘤及肉瘤和血管肉瘤等,需要依病人不同情形而接受不同程度治療。   現在社會資訊流通快速,大眾對健康意識的注重也大幅提升。門診民眾常常會問自己是不是肝癌的高危險群。回顧主要文獻,危險因子可以歸納以下幾個主要:   (一) B型及C型肝炎。臺灣的統計資料顯示出有80%~90%的肝腫瘤病人是B型及C型肝炎帶原者。   (二) 病毒性或非病毒性慢性肝臟疾病,主要就是肝纖維化及肝硬化。一般民眾常常以為要先有肝硬化才會產生肝癌,其實不然,肝纖維化就有變成肝癌的風險。   (三) 食用受黃麴毒素污染的食物,發霉的花生、大豆等。   (四) 使用不當藥物,如未經醫師處方之成藥及草藥。   (五) 從身體其他部位轉移而來的癌症,通常腸胃道、肺臟及乳房部位的癌症較容易轉移至肝臟。   (六) 家族性遺傳因子。   (七) 酒精也是一個重要因子,臺灣人在許多聚會場合都有喝酒應酬習慣,許多男性同胞常常為了生活也把自已的肝給賠掉。   最後提醒民眾,如果發現體重下降,不明原因的腹脹肚子痛、皮膚搔癢、噁心、嘔吐、食慾降低及觸摸到腫大上腹部的這些徵狀,就應該盡快到消化內科(肝膽胃腸科)就診。對於有肝癌高危風險而有肝硬化的病患,大部分都會建議每6個月做抽血和腹部超音波檢查。預防肝癌最有效的措施便是規律回診,改善不良生活習慣並且遠離誘發因子。   謝文斌醫師建議民眾,臺灣相對國外是一個醫療可近性很高的地方,若是有肝(或肚子不適)的問題,還是要好好的找一位消化內科(肝膽胃腸科)醫師看診做檢查,若是醫師建議每隔一段時間回診追蹤,就要好好遵照醫囑,以免可以早期處理的問題,拖到不可挽回的地步。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12

美醫誌粉絲團

顧問醫師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 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