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美整形

美醫誌 ME Media:亞洲醫美整形新媒體|豐富資訊輕鬆查醫病溝通零距離

搜尋外貌焦慮共有4筆結果

  • 我家小孩有容貌焦慮?小學生開美妝直播?認識絲芙蘭孩童現象

    美醫誌編輯部報導      摘要  在社群媒體的推波助瀾下,人們對於外貌的追求已是一種日常現象,但你是否發現這些美妝社群分享者的年齡已經越來越年輕呢?近年國外新興的名詞「絲芙蘭孩童」,意指小學生在下課後會到美妝保養品連鎖店Sephora購買高額的化妝品、保養品,也學著拍攝社群影片分享,成為同齡人中的自媒體傳播者。為什麼孩子這麼小就開始在意外貌,不惜花費大量金錢、時間呢?這樣的狀態是否代表容貌焦慮的年齡層正在逐漸降低?身為家長又該如何與孩子溝通呢?讓我們一起來認識這個現象吧。     未成年化妝太早熟?你身邊也有「絲芙蘭孩童」嗎?   當自媒體盛行,社群平台變成每個人經營自我形象的最低門檻,「絲芙蘭孩童」就出現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絲芙蘭」音譯於國外美妝保養品連鎖店Sephora,指的是孩童在下課後會到絲芙蘭購買化妝品、保養品,勇於展現自我的孩子更會拍攝影片,將自己的美妝保養技巧分享給觀眾。   這些熱衷於美妝保養的「絲芙蘭孩童」往往需要大量的彩妝用品或是高貴的保養品,這些龐大的消費金額並非孩童能負擔,只能尋求父母支援或是把零用錢拿來偷偷購買,但為什麼這些孩童會這麼追求外在容貌的形象呢?這是一種容貌焦慮的表現嗎?   針對「絲芙蘭孩童」的表現,林佳瑾諮商心理師認為,這其中存在著心理與社會因素的綜合因素,青少年使用社群媒體的普及性變高,許多短影片很多都是分享自身的化妝保養技巧,有時候這樣的流行文化,可能是這些孩童追尋潮流的一個展現,也可能是他們內在對於自我探索的需求。這些年輕的「絲芙蘭孩童」會想要透過模仿家裡的成員、手足或者是他們的偶像,並用自己的好奇心去創作的彩妝藝術,呈現自我價值的認同,與藝術創作有點類似,不見得全然是容貌焦慮。   在未成年階段,孩童們的內在會有「歸屬感」的需求,歸屬感通常會從同儕認同而來,若是完全跟不上話題,往往就會被孤立在群體之中。林佳瑾諮商心理師指出,這些孩童的自我認同與歸屬感,是建立心中安全感很重要的一個方向,家長可以不用過度往負面方向解讀。     社群媒體加速了「絲芙蘭孩童」的誕生   絲芙蘭孩童增加的原因,與社群及修圖軟體盛行有著不可分割的原因,現今有各種不同的App和方便的社交平台可以使用,我們在網路上看見大部份都是精修後的圖像,但孩童在自我成長的過程中,他們的形象還沒有內定的時候,容易產生恐慌與焦慮,而精修過的圖像容易使人陷入完美容貌的誤區中,好像所有人皮膚都很好、容貌長相特別完美,過著精緻閃耀的生活,但其實沒有人是完美的,我們不應該過度依賴網路,從而產生了非理性的執著。   社會結構的改變,化妝已經是普遍的日常習慣,這些唾手可得的保養美妝產品、隨處可見的藥妝店、網路上大量的彩妝保養影片,都會不斷帶給人們強烈的刺激。     對自己的外貌缺乏自信?難道我有「容貌焦慮」嗎?   當我們出門的時候,會過度的擔心自己的一些小缺陷,害怕別人注意到那一點點的不完美,於是花了很多時間在整理儀容,甚至對自己的形象抱持負面評價。林佳瑾諮商心理師指出,其實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容貌焦慮,但當這樣的焦慮已經影響我們的生活、工作時,如果你已經過度的擔心容貌,並且為此感到害怕,從而讓自己受到強烈的影響,這便有可能是「身體臆形症」(Body dysmorphic disorder,縮寫:BDD)的表現。   林佳瑾諮商心理師進一步表示,身體臆形症代表已經不只對自己的容貌感到自卑,而是過度在意容貌到影響到正常生活的程度,例如已經吹毛求疵到覺得臉部不對稱,或認為他人總是在批評自己的外貌等,但其實從現實情況來看,臉部自然是無法完全對稱的,也沒有人會比你更在意自己的容貌。身體臆形症的患者便會像例子中一樣,會對自己的外貌產生較多的臆想,臆想之嚴重到最後完全出不了門,並因此感到情緒低落、食慾不振,有些人甚至會出現自殘傾向,並產生自殺的念頭,建議立刻到精神科就診,搭配藥物、認知行為、心理諮商等方式治療。除此之外我們可以也可以透過身體臆形症測驗,去了解自己是否有容貌焦慮的傾向,盡早進行治療。   身體臆形症測驗:https://bddfoundation.org/information/do-i-have-bdd-test/     你家也有絲芙蘭孩童嗎?   當發現家裡孩子對於外在容貌過於執著,儼然成為「絲芙蘭孩童」時,家長若是在這個時候去指責孩子,可能會使得親子關係陷入僵局,林佳瑾諮商心理師提供以下幾個步驟,來幫助家長與孩子建立良好的溝通渠道:   1.詢問開放式的問題,理解動機   引導孩子主動表達自身想法,了解其想接觸保養品與化妝品的原因,例如是因為同儕認同、自我追求、藝術創作,還是對於外在容貌的恐懼。家長不應預設立場,認為這種情況一定是負面的,否定孩子想這麼做的理由。   2.指導正確的保養護膚步驟   引導孩子認識彩妝保養品的優缺點和使用方式,了解過度刺激皮膚可能會造成的傷害,建立正確的衛教知識。   3.理解並尊重   若是已經提供正確的保養知識,並妥善建立孩子對於容貌追求的健康觀念,孩子依然希望能追求自己的理想,建議不妨也抱持開放的心態,對孩子的選擇表示理解並尊重,引導他建立自信,學習接納自己所有的一切。     緩解容貌焦慮的方法   容貌焦慮是現今社會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林佳瑾諮商心理師指出,想要擺脫容貌焦慮,要先減少對於外表、容貌類社群媒體的依賴,並逐步改變自身的生活習慣,例如減少化妝的頻率,測試不化妝是否真的會對生活造成強烈的影響,慢慢扭轉自己對於完美容貌的執著,試著挖掘出自身除了容貌外的獨特性,逐步地接納自我,相信每個人都有能力成為自己喜歡的樣子。     諮詢專家:林佳瑾諮商心理師    學經歷: 離岸風電產業外聘HRD顧問 讓狂人飛教育教育科技產品RD 主導開發AI人才分析各項度與生成學習計畫系統 光學儀器產業HRD 耕心療癒心理診所心理講師 希望心靈診所心理講師     延伸閱讀 文章|你被洗腦了嗎?認識心理操縱手法,原來「這種課程」不合理! 影片|青少年過度在意外表,原來不一定是容貌焦慮?你做過身體臆形症測驗嗎?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5.03.11

  • 青少年過度在意外表,原來不一定是容貌焦慮?你做過身體臆形症測驗嗎?

    影音/美醫誌編輯部報導       青少年過度在意外表,原來不一定是容貌焦慮?你做過身體臆形症測驗嗎?   經歷聖誕節後,跨年活動也將隨之而來,社群媒體上充滿許多年輕族群參加各種活動,精心打扮的照片或影像,但是有些裝扮或修圖後的模樣,竟然已經讓家長認不出這原來是自家小孩了?為什麼青少年們會這麼追求想中的外貌呢?先等等,你聽過「絲芙蘭孩童」嗎?這個詞來自於國外的小學生,在下課後會到絲芙蘭購買所費不貲的化妝品、保養品,甚至拍攝影片分享自己的美妝保養秘訣。為什麼小孩會這麼小就開始在意外貌?還花費大量時間、金錢鑽研呢?這真的是「容貌焦慮」嗎?家長又該如何與孩子溝通呢?先別一味責怪、否定孩子的想法,不妨好好坐下來看看今天的《Ariel聊心室》吧!   身體臆形症測驗: https://bddfoundation.org/information/do-i-have-bdd-test/     各節重點: 00:00 精彩片段 00:41 什麼是「絲芙蘭孩童」? 01:01 絲芙蘭孩童是容貌焦慮的表現? 01:57 絲芙蘭孩童逐年變多的原因 02:55 容貌焦慮與身體臆形症 04:14 給絲芙蘭孩童及其家長建議 05:05 練習緩解自我容貌焦慮的方法       諮詢專家:林佳瑾諮商心理師    學經歷: 高雄醫學大學諮商心理研究所碩士 高雄市政府警察局心理輔導諮詢委員 耕心療癒診所心理師 希望心靈診所心理師 國防部海軍艦隊及陸戰隊指揮部講師 國防部空軍第一後勤指揮部講師 高雄市勞工局職涯發展講師 高雄市社會局培訓講師     延伸閱讀 文章|害怕變老?初老心理學帶你回顧個人的「人生任務」階級表! 影片|我就爛!不想努力是因為「習得性無助」心理?原來躺平很合理?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4.12.30

  • 壓力荷爾蒙猶如類固醇,想改頭換面瘦得健康,先學會擺脫情緒風暴

    美醫誌編輯部報導        摘要  當情緒的調節出現問題,你習慣用吃來排解嗎?肥胖的原因有很多,從心理因素來探討無非是想找出多一分減重成功的機率,讓長期失衡的患者走到對的減重道路上。因承接太多的心理壓力導致肥胖,並不代表你就是一個抗壓性低的人,只是每個人的宣洩辦法不同,你的身體也會因為荷爾蒙下的指令而囤積脂肪。 掌握身體的主控權,從認識自己,學習分析壓力來源,你會知道原來自己的不安,可以被轉換,進而成為減重的動力。     荷爾蒙讓人無所適從?情緒壓力被釋放,體重自然瘦   每當壓力爆棚,情緒得不到紓解,你是否很想吃鹽酥雞,抱著炸雞桶當消夜,這樣的情緒轉換最直接影響的,自然是我們的體重了。奇怪的是,大家都知曉晚上吃炸的會胖,也知道吃類固醇會變胖,卻不曾想壓力荷爾蒙其實就是類固醇,當你累積太多的壓力荷爾蒙,當然就變胖啦!   有些人心寬體胖,心情好才能吃更多,越有壓力越能吃,幸福肥就是他。有些人則是一旦面對壓力,注意力都在上面,身體受到壓力荷爾蒙的影響而越吃越多卻沒有感覺,因為注意力都集中在對抗壓力來源,沒發現飲食狀況已出現異常,回過神,才驚覺自己怎麼變成一個不認識的樣子。     掌握身體的主控權,擁抱壓力而非迫於壓力   談到情緒壓力影響體重,內科醫師馬文雅分享:「現實中總會有怎麼樣都瘦不下來的苦主,飽受溜溜球效應影響,減肥後又不斷復胖,苦苦掙扎卻總是陷入迴圈。」在這樣的情況層出不窮下,馬醫師開始改變作法,引導病患重新認識自己、審視需求,進而找回身體自主權,喚起改變的動機,這樣下來減重效果反而優於過往。     別用食物填補內心安全感,找對宣洩的方法才是減肥必勝秘笈   與其嚴格控制各項數值,不如想想壓力從何而來;肥胖大多是各種壓力造成的堆積,當壓力大軍壓境,食物成了安全感的替代品。   馬醫師認為:「我們對於減重的期盼值遠高過於正常可達成的範圍,許多病人要解決的先是他的外表焦慮,他的自我厭惡;在認同的議題上,我們帶著病人去分析肥胖的成因,當病人需要重新設立目標,至少我們能先告訴他改變自己對待身體的方式。」     外貌焦慮是現代社會通病,肥胖議題只是心靈破碎的遮羞布   透過對話與選擇,她希望能讓病患重新掌握自我認同,而不是長期處在自我厭惡的情境下,又因醫囑上的嚴格要求感到腹背受敵;有時這樣的情緒反而會讓患者產生強烈的排斥感,原本我們只是限制他的飲食,立意良善,在對方看來卻變成否定他的樣貌,這也是外貌焦慮的一個現象。   過去我們總認為是肥胖造成我們不自信、焦慮、憂鬱,進而引發多種生理疾病,但沒想到生理反應是在服務心理需求,是心靈的匱乏,才讓嘴巴不停想用吃來填補空洞。   馬醫師笑談,以前她會指著數據追著病人,每天的糖量攝取只能多少,鹽類攝取又超過多少,要運動、要喝水、數值有沒有超標;現在,她明白先解決病人在意的點,點破患者的過多期望,當患者丟棄誇張的目標設定後,反而能輕鬆面對減重,事半功倍 。     壓力來臨打或逃,不,你可以接受並重新轉化成推進力   野生動物的本能是遇到危險要麼打,要麼逃,他們沒有囤積食物的習慣,也不會把自己吃出一個肥肚子影響活動。(除了橘貓)   每一個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不滿意的地方,壓力代表你對自己的期待在哪裡,但目標要求是否在一個合理的範圍內,就成為醫師與病人的共同議題。當你正視這個問題,不帶情緒的眼光去面對減重,別把身材與人生成敗掛勾,這條路也就沒那麼難了。     諮詢醫師:馬文雅醫師    學經歷: 新陳代謝內分泌科主任兼健康衛教諮詢中心主任、教育部部定講師 台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醫師 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特約主治醫師 桃園榮民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 中華民國內科醫學會會員 糖尿病學會會員     延伸閱讀 文章|看不見的壓力荷爾蒙,自我厭惡合併飲食失衡,小心讓你一路肥到掛 影片|瘋狂運動健身就是鍛鍊不出川字腹肌?醫美儀器助你「躺著」增肌減脂!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2.11.22

  • 不要跟我開視訊,我好討厭自己的臉!淺談視訊畸形恐懼症

    美醫誌編輯部報導      摘要  照鏡子時、視訊時或是自拍時,你是覺得自己都長得一樣,還是會有自己在某種狀況下好像比較好看,另一種狀況卻看起來糟糕無比的錯覺呢?「Zoom dysmorphia」即是形容在視訊下,人們的面貌會有些微變形,導致痛苦與自我質疑。     如果你還沒看過美醫誌的這篇報導,可以先瞭解一下視訊軟體帶動哪些醫美潮流:   ➦ 延伸閱讀: 我不喜歡鏡頭前的自己! 疫情下的醫美整形熱潮   這次美醫誌想跟聊聊的,是跟視訊所帶來的「焦慮」。究竟為什麼有些人會因為視訊通話感到焦慮,又是為什麼視訊頻率提高,會導致整形的需求增加呢?話不多說,讓我們繼續看下去吧!     疫情之下,你也飽受視訊焦慮所苦嗎?     只是開啟視訊,就讓人渾身不自在   進入疫情時代後,以往忙碌的生活與大小會議並沒有因此停歇,該開的會還是要開,只是模式從面對面變成線上視訊。在省掉通勤時間覺得方便的同時,卻也有一部份的人為此感到痛苦。   這種現象又被叫做「Zoom dysmorphia」(視訊畸形恐懼症),是由於線上會議時,鏡頭因角度可能使得臉部看起來更老,也放大了許多既有瑕疵,人們有更多時間觀察到鏡頭中的自己,對樣貌也更加在意。   提供英國政府醫療保健市場統計數據的公司Laing Buisson便提出了,長時間使用視訊軟體(如:Zoom、Skype)確實會提高人們對整形的需求,部分手術項目與去年相比甚至高到五倍。     太過關注自己在視訊上的模樣   隨著視訊的需求提升,增加的露臉時間讓人感到壓力倍增。原因在於過長的視訊時間會令人們放大檢視缺陷,並對臉上的小瑕疵更加敏感,像是在視訊畫面中,我們的模樣會與其他人的容貌並排在一起,更易產生比較心理。   人們會因此開始在意鼻子、膚質、牙齒、耳朵等等,專注於該如何改善這些討厭的地方,也會想避免社交接觸,對於擁有Zoom Dysmorphia(視訊畸形恐懼症)的人來說,看見在電腦螢幕上的自己就像在照著哈哈鏡一樣,而他們也相信這就是實際上看起來的樣子。     視訊鏡頭下的五官會變形,長期下來降低人們對外貌的自信心     想整形的想法大幅提高   哈佛醫學院認證皮膚科醫師Shadi Kourosh,於2020年11月提出了相關研究,指出她在研究中發現,隨著視訊會議的時間增加,人們對面貌的抱怨也有所提升,並藉由Google搜尋趨勢推測,其中「粉刺」和「落髮」的搜尋次數顯著地增加,可能也與人們更頻繁地使用視訊通話,或是與更加在意自身容貌有關。   「近距離拍照時,照片就更可能扭曲。」此外在研究中她也發現,人們會注意在視訊中眼周的皺紋,可能是因為他們一直瞇著眼睛看螢幕,諸如此類的狀況,導致人們對外表產生不滿,或是受到打擊。   也因為現在自拍濾鏡對於容貌的「補正」非常方便,當使用像是Zoom這類的視訊通話軟體時,人們需要直面「毫無修飾過容貌」的模樣,這是以往不曾大量接觸的,也對想做整型手術的慾望產生巨大影響。   但事實是,視訊所反應的並非現實。有研究便顯示,網路攝影機拍攝的人像會讓臉看起來更圓,眼距更寬、鼻子也更大,也因此認知到網路攝影機對畫面的侷限性是很重要的。     事實是,其實沒有人這麼在意你   若是一般的面對面會議,我們通常會看著其他人的表情與肢體語言,做出相對應的反應。然而在視訊會議中,我們有更多的時間關注在臉部狀態上,也因長時間的觀察,我們更容易找到細小的臉部瑕疵,逐漸加深對容貌的失望。   然而換句話說,若每個人於視訊時關注自身外表的情況增加,也就代表其實大家並沒有那麼注意你,對吧? 此外,我們都知道拍照的角度很重要,在長時間注視著臉的情況下,會更容易注意到小缺陷也是無可厚非,但也有許多人轉而尋求醫美手術的方式,試圖改善這種不舒服的感覺。   就像前面所說的,視訊鏡頭並非代表現實,此外過度在意自己在鏡頭上的模樣,例如皺紋、膚質等等,可能導致你在面對鏡頭時心情越差,導致臉色更加難看,成為一個負面循環。     視訊全然都是不好的嗎?   疫情導致人們的交流有諸多限制,視訊的崛起也是理所當然。儘管在視訊過程中,可能會因鏡頭畫面帶來其他面對面交談不曾想過的焦慮感,但視訊並不全然是這麼糟糕的東西。   像先前我們就有報導過的「遠距醫療」,即是指在疫情嚴峻的時候,醫生透過視訊等方式,遠端與患者對話並評估診斷,對於一些行動不便或是高齡無法出遠門的患者來說,可能會是劃時代的一道福音。儘管現在遠距醫療在台灣並未普及且仍有需多酨完善的地方,但不得不說這也是科技與醫療結合後,指日可待的服務。   ➦ 延伸閱讀: 線上就能看醫生!迎接視訊看診的遠距醫療時代   你也是在視訊疲勞轟炸下的受害者嗎?科技的進步應該旨在提升與改善人們的生活,如何妥善地使用它、讓生活更好,使它成為助力而非阻礙,便是我們要有意識地去注意與調適的地方,認知到視訊畫面與現實的落差,才能保護好心理健康,不讓方便的科技反變成焦慮來源哦。     資料來源: 1. https://www.theguardian.com/us-news/2021/oct/03/zoom-dysmorphia-covid-coronavirus-anxiety 2. https://www.theguardian.com/fashion/2021/sep/01/i-believe-its-a-mental-health-issue-the-rise-of-zoom-dysmorphia 3. https://www.liebertpub.com/doi/10.1089/fpsam.2020.0454     延伸閱讀 文章|「容貌焦慮」是醫美廣告的鍋?中國有意擴大監控,以後這些詞通通不能說! 影片|整形真的能緩解容貌焦慮嗎?用修圖軟體竟是整形成癮前兆!?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11.05

美醫誌粉絲團

顧問醫師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 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