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美整形

美醫誌 ME Media:亞洲醫美整形新媒體|豐富資訊輕鬆查醫病溝通零距離

搜尋家庭共有7筆結果

  • 防疫常備藥有哪些?後疫情時代必備的6大類藥品!新冠肺炎輕症吃這些

    文/楊雅雲 圖/翁嘉妤      摘要  隨著全球逐漸進入新冠肺炎的後疫情時代,家庭必備的醫藥箱中也必須保留防疫用品以便不時之需,哪些藥品是你日常就應該要準備好的呢?如果不幸染疫,有發燒、咳嗽、流鼻水或腹瀉等症狀時,該如何服藥緩解不適症狀呢?多一份準備,多一份心安,陳怡安藥師簡單介紹6大類疫情常備藥品,來看看你家裡醫藥箱是不是都備齊了!     備妥家庭防疫6大類藥品,做好居家照護工作   現在國內對於新冠肺炎疫情的應對,已經不再像當初一樣恐慌不安,但即使如此,面對疫情我們還是不能掉以輕心。如果有發燒、流鼻水、咳嗽等輕微症狀時,有什麼藥品可以幫助我們呢?陳怡安藥師建議民眾可提前備妥6大類家庭防疫藥品,以緩解確診時身體的不適症狀,包括:   1. 解熱止痛藥(乙醯胺酚):緩解發燒、喉嚨痛症狀。 2. 止鼻水藥(抗組織胺):緩解鼻塞、流鼻水症狀。 3. 止咳化痰藥:緩解咳嗽、痰液症狀。 4. 腸胃藥及電解質補充劑:舒緩腹瀉症狀。 5. 維生素B和維生素C:提升免疫力。 6. 額溫槍、體溫計或血氧機:監測生理數值。   雖然說常備藥品都是用以應付不時之需,但陳怡安藥師提醒,每種藥品應準備3~5天份量即可,不宜過多囤積,以免超過保存期限。此外如果藥品的成份、效果都相同的話,也不需要重複購買不同廠牌的藥品。家裡如果有小朋友的話,也要記得備好兒童專用的劑型或劑量,這些都是在準備常備醫藥箱時要注意的。     發燒就吃普拿疼?解熱止痛藥用量每天都有上限!   發燒的測量方式會影響發燒定義,耳溫、額溫的測量方式皆有不同,陳怡安藥師指出,發燒的定義通常是指身體內部的中心體溫≥ 38℃,但其實也有「低度發燒」的情況,所以即使體溫介於37.5~38°C 之間也不能輕忽,還是要參考前後測量的體溫,以及其他身體症狀來判斷是否有發燒。         發燒時通常會服用解熱止痛藥來緩解,常見的種類為乙醯胺酚,如果對乙醯胺酚過敏的人,在服用前務必向醫師或藥師諮詢。陳怡安藥師指出,以500毫克(1顆)的乙醯胺酚為例,成人1天最高用量為8顆,每次間隔4~6小時服用。不同的劑型或劑量的藥品會影響使用頻率,使用時需特別注意。     吃完止鼻水藥會想睡覺?老人家服用要當心!   止鼻水藥為抗組織胺藥物,用於緩解鼻塞、流鼻水症狀。陳怡安藥師建議,每次服用1~2顆,於早、中、晚的頻率使用,如果選擇長效型的藥品,每日服用1顆即可,但實際服用劑量還是要視藥盒上的說明為主,如果使用藥物後症狀仍未緩解,請就醫看診,不應繼續服用過量藥物。   需要注意的是,抗組織胺藥物可能造成嗜睡,如果長輩使用需特別留意,以免發生跌倒的危險,陳怡安藥師更提醒,如果同時飲用酒精及抗組織胺藥物,將增加中樞神經抑制的副作用發生機率,造成鎮靜、嗜睡及暈眩等情形,所以使用藥品期間禁止飲酒。如果必要飲酒時,需於停藥 24小時後待藥品完全代謝後才能飲用。     什麼都治、一顆就搞定?服用綜合感冒藥的注意事項   止咳化痰藥能夠緩解咳嗽或痰液症狀,陳怡安藥師表示,市面上也有許多綜合感冒藥會將解熱止痛藥、止鼻水藥、止咳化痰藥結合成複方型藥物,如果有符合上述症狀的時候,可以服用複方型藥品,但當服用超過一種藥品時,應先諮詢醫師或藥師,以免發生重複用藥的問題。     腹瀉應補充水份及電解質,維持能量代謝   如果有腹瀉情形,除了服用止瀉藥之外,還需要注意補充水份及電解質。陳怡安藥師指出,電解質為身體需要的離子及維生素,如果是腎功能不佳的患者,在補充電解質前應請醫師或藥師多做評估。     保健品吃了強身健體?注意用量和補充水份   許多人在身體不適的情況下,都會想要吃保健品來補充營養,但保健品畢竟並非藥品,服用時可能較容易忘記每日的用量。陳怡安藥師以維生素為例,成人維生素C每日攝取量為100亳克,上限為2,000亳克,服用前記得確認產品建議用量。而維生素B群及維生素C都是屬於水溶性維生素,除了在服用前也需要確認用量外,使用後還需要留意多補充水份。     時時監測身體狀況,染疫不驚慌   新冠肺炎確診者應早晚量體溫、監測血氧狀況。如果家中沒有血氧機,請留意自身是否有呼吸困難及胸悶的症狀,並檢查指甲、嘴唇是否有發青或發紫的現象。指揮中心提醒如果有出現喘、呼吸困難、持續胸痛、胸悶、意識不清、皮膚或嘴唇或指甲床發青等症狀,請直接撥打119或自行開車、騎車、步行、家人親友載送就醫,以免延誤病情。雖然我們正慢慢學習與新冠病毒相處,不讓疫情影響日常生活,但仍不能掉以輕心,出門在外做好防疫,戴好口罩勤洗手,落實防疫政策,降低傳播風險,守護你我的健康。       諮詢藥師:陳怡安藥師    學經歷: 嘉南藥理大學藥學系學士 台南市立醫院實習藥師 三軍總醫院執業藥師 衛教諮詢藥師     延伸閱讀 文章|忘記吃藥能補吃嗎?吃藥配果汁正確嗎?用藥觀念懶人包,讓你不再「吃錯藥」! 影片|藥品保存超重要!你還敢把藥水放冰箱?5分鐘教你怎麼處理過期的藥!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2.11.08

  • 「只准我愛你,不准你愛我!」性單戀者為什麼不想被愛?

    文/楊雅雲 圖/翁嘉妤      摘要  在愛上一個人,或雙方曖昧發展後,想不到在對方想要確認戀愛關係時,另一方居然逃跑了,這樣的結局讓你感到錯愕嗎?你可能是遇到「愛情逃兵」性單戀者!那難道性單戀者就不能談一場兩情相悅的戀愛嗎? 如果愛上了性單戀者,又該如何與他們相處呢?愛人與被愛都不簡單,諮商心理師林佳瑾教你如何自我檢視,別被害怕受傷的恐懼綁架,在情感關係中勇敢地站起來!     什麼是性單戀?先來了解「逃避型依附」吧!   心理學中的「依附理論」包含安全感型依附(Secure Attachment)、焦慮型依附(Anxious Attachment)、逃避型依附(Avoidant Attachment)及難以分類的混亂型依附(Disorganized-disoriented Attachment)。而性單戀在學術上的名稱為「逃避型依附」,逃避型人格類型是你追我跑的愛情遊戲佼佼者,情感對象越積極的追求,逃避型人格的人反而跑得越快,在情感過程中難以給出承諾,常讓人誤以為是渣男或渣女。     為什麼會有性單戀的情形呢?分析造成性單戀的2大原因!   性單戀者由於自我認同困惑、或曾經在戀愛經驗中受傷,才會造成難以投入感情關係,或無法給出承諾的性格,大部份的原因會來自於原生家庭的失常,或失敗的感情經驗。           ● 原生家庭失常 意指成長期間情感未受到妥善的照顧。原生家庭不單指父母,包含重要他人,就像親戚、外傭、保母等生活中作為支柱或陪伴的重要角色。小時候有情感需求時,卻無法從原生家庭中即時獲得安慰或同理,成長後可能會形成一種靠山山倒、靠人人倒、靠自己最好的價值觀,導致難以信任他人。   ● 失敗的感情經驗 曾有被劈腿、被欺騙、被詐騙或被拋棄等不好的感情經驗,生成一種「感情是不能信任的」價值觀,形成逃避型依附的性格。因為感情經歷會帶來自我保護機制,所以曾經投入感情卻被傷害,也就印證了「擁有即為失去的開始」。在感情上如果遇到反被追求的情況,內心就會產生抗拒,渴望逃離。     給「焦慮型依附」類型的安心建議:檢視自己的焦慮來源   「焦慮型依附」的天敵可謂是「逃避型依附」,焦慮型常見的人格特性為渴望得到承諾,期望付出就能得到回應。若是情感對象不給回應、傳訊息時已讀不回,焦慮型人格就會開始猜測對方的想法,層層堆疊的焦慮及憂心,造成極大的不安全感。   諮商心理師林佳瑾提醒,焦慮型類型在情感關係中,需從自我檢視做起,找到焦慮來源,幫助自己緩解不安情緒。通常焦慮型的人在感情中容易緊張不安,也會過度猜測或解讀對象的心意,如果發生這樣的現象,請焦慮型類型的人問問自己,為何會如此焦慮呢?為何會產生這樣莫大的不安全感呢?因為他不理你嗎?他不說我愛你嗎?他不給承諾嗎?透過抽絲剝繭察覺內心的想法,來找到焦慮的原因,或藉由專業心理諮商,讓專家協助你尋找焦慮的來源。     給「性單戀者」擁抱愛情的建議:仔細剖析找回自己   性單戀者帶著逃避型依附類型的人格狀態,使得他們無法好好享受愛情,即使經歷幾段情感關係,但因自身無法投入感情,所以也難以稱為愛情。除此之外,性單戀者的心理因素不僅會影響情感關係,有時在專業領域上也會受到限制。諮商心理師林佳瑾提醒,性單戀者的關鍵問題是「害怕受傷」,因此該怎麼從受過傷的經歷之中,再次振作起來,也就顯得相當重要了,如果執意用逃避的方式因應人生中的所有選擇,在午夜夢迴時就會感到孤單又淒涼,所以建議還是要直面問題的根源,才能妥善處理過往的傷痛,繼續向前邁進。     每個人都是值得被愛的,每個人都擁有幸福的權利!   性單戀者請正視找回自己的重要性,即使面臨無法如其所願的情感關係,也不代你是不值得被愛的。打開自己的視野,接納情感無法順遂的各種可能原因,例如對方還沒準備好、雙方個性不適合,或是其他的影響因素,此外也要理解情感間的不融洽,其實不全然是因為自己的緣故,不要將過錯都放在自己身上。記住每個人都是值得被愛的,每個人都擁有幸福的權利。諮商心理師林佳瑾建議大家,不妨想像在心中埋下愛的種子,當發生不愉快的感情經驗時,心裡就能長出力量,讓自己再次站起來,繼續追尋下一段感情,也讓往後回首這段尋找的過程時,不再是感傷、痛苦的心情,而是可以充滿笑容的回憶。     諮詢專家:林佳瑾諮商心理師    學經歷: 離岸風電產業外聘HRD顧問 讓狂人飛教育教育科技產品RD 主導開發AI人才分析各項度與生成學習計畫系統 光學儀器產業HRD 耕心療癒心理診所心理講師 希望心靈診所心理講師     延伸閱讀 文章|「其實我沒有那麼好!」成敗論英雄,恐會掉入冒牌者症候群的空虛人生! 影片|「我沒那麼好」不值得被稱讚?帶你揮別冒牌者症候群,找回自信心!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2.01.20

  • 75歲長者接種新冠肺炎疫苗 孩童防疫補貼上路

    文/林聖錡 圖/翁嘉妤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15日宣布新增135例確定病例,其中132例為本土個案,另有3例境外移入個案,死亡8例。指揮官陳時中表示,雙北疫情雖逐步趨緩,但是雙北以外的部分縣市,仍要密切注意疫情發展,針對弱勢族群及獨居老人更應提高注意,以防疫情反彈或出現新一波流行。有關地方政府提出到宅接種疫苗,指揮中心提醒地方政府要注意疫苗的保存條件,必須保存在2~8℃、開瓶後要在6小時內施打,應避免晃動。另要預先安排10人次施打讓效率增加。     中央補助50台PCR檢驗儀器,減少接觸者染疫可能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15日宣布,將補助各地方社區篩檢站50台PCR檢驗儀器,未來如果居家自採或是企業快篩出現陽性的民眾,可就近至社區進行PCR的檢驗,檢驗結果若症狀嚴重就前往醫院就醫,輕症者則到加強版防疫旅館或集中檢疫所,避免在家中隔離,減少接觸者染疫的可能性。總統蔡英文15日發表談話表示,近日有許多民眾朋友發揮人溺己溺的精神,尤其是醫療資源的供應,她要特別感謝民間支持共同提高醫療動能,政府也會全力動員調度設備來降低重症率與死亡率。       圖片來源:資料照片,總統府提供     首批莫德納開放,針對第一類醫事及非醫事人員尚未接種者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表示,首批莫德納(Moderna)疫苗15萬劑中,7.5萬劑已配送至全國COVID-19專責醫療院所,目前開放第一類尚未接種疫苗的第一線照顧病患醫事及非醫事人員接種,包含醫院、診所及其他醫事機構執業醫事登記人員,非醫事工作人員,以及集中檢疫所非醫事人員。     75歲以上長者疫苗接種,不限戶籍地或居住地   隨著第一類施打疫苗人員逐步完成,對於國內較高感染風險的75歲以上長者也開放疫苗接種,針對近來的假訊息流傳在長輩的訊息群組中,總統蔡英文發表談話時特別澄清,接種疫苗真的對長輩很重要,不要輕易相信不實訊息,請長輩一定要注射疫苗,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衛福部次長薛瑞元表示,75歲以上老人不需要造冊,僅用健保卡讀取就能知道是否符合資格,施打也不限戶籍地或是居住地,但各縣市預約施打的相關措施都不相同,請各位長者要多加注意時間及流程。     孩童防疫補貼正式申辦,符合條件者可領一萬元   國內疫情持續延燒,行政院針對家中有國小孩童及國中有身心障礙之學生進行紓困,開放請領「孩童家庭防疫補貼」,請領方式可選擇線上或是ATM領取,父母或監護人只需準備孩童的健保卡號,以及父母或監護人本人的身份證字號及金融卡即可,若家中孩童未滿兩歲,衛福部將會直接撥款至帳戶。父母或監護人要注意15日是線上申辦開始,18日才開放指定銀行ATM領取。總統蔡英文於發表談話時也提到,其餘紓困方案會陸續推出,請有符合資格的民眾或企業趕快去申請,來度過疫情難關。   行政院孩童家庭防疫補貼網連結如下: :: 行政院孩童家庭防疫補貼 :: (10000.gov.tw)       延伸閱讀 文章|皮膚出現大片紅疹、腳趾有凍瘡?!小心是新冠病毒找上你! 文章|拉肚子代表得新冠肺炎?急性腸胃炎、新冠肺炎不再分不清,腹瀉就別瞎操心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16

  •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你也有洗手消毒強迫症嗎?強迫症測驗幫助你了解自己!

    文/楊雅雲 圖/傅暄閔      摘要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爆發,近2年來國際確診人數及死亡人數居高不下,台灣目前正面臨全國3級警戒,為了防範疫情自我保護,每天戴口罩、洗手、消毒的次數頻繁,對於環境細菌及病毒的恐懼,不斷進行著重複清潔動作,有些人開始懷疑自己會不會患上了「強迫症」,開始變得神經質、每天都充滿恐慌感。     對於強迫症,我們普遍的印象都認為強迫症是有點龜毛、重複進行某種行為的人,在旁人眼裡怪誕且難以理解,但其實你也可能有強迫症?強迫症的症狀該如何分辨呢?強迫症帶來的痛苦及生活不便,又有哪些醫療協助呢?美醫誌邀請專業臨床心理師,帶你認識強迫症的各種面貌,解開禁錮的焦慮靈魂。     規律或儀式性的行為並非就是強迫症,察覺行為背後的焦慮模式   每個人可能都會出現重複性或是儀式性的行為,就像早上一定要喝咖啡、或過斑馬線時要走在黑格裡、或杯子一定要放在手的右側,或出門時要多次檢查門窗……等,這些像是儀式般的行為每天都在發生,是否就是強迫症呢?曾俊傑心理師表示,幾乎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儀式性或規律性行為,但大多無傷大雅,也不會對生活造成影響,然而,對強迫症患者而言,這些行為則會造成強烈的壓力及焦慮。所以在評斷強迫症的標準時,會考量儀式化的行為背後是否含有特定的焦慮感,或是行為是否具有彈性,以及個案對於這些行為是否會有主觀上的痛苦卻無法抵抗。     強迫症患者的行為表現來自於症狀,非人格特質   有些人認為強迫症是一種人格特質,或是意志力薄弱的展現,這是常見的錯誤迷思。曾俊傑心理師指出,一般人會認為強迫症患者都有龜毛的特質,但強迫症患者表現出來的行為並非是個性問題,而是強迫症無法控制的症狀表現,他們也正受這些症狀所苦。如果能理解強迫症背後的焦慮想法,就能同理患者的痛苦與悲傷。初期強迫症患者對於強迫思考或行為並不感到困擾,但症狀嚴重到一定的程度後,可能會開始覺得自己行為怪異,因而在大庭廣眾下隱藏自己的行為,甚至自我感覺羞愧。     認識強迫症(OCD),剖析「強迫思考」及「強迫行為」   曾俊傑心理師表示,強迫症的症狀可分為「強迫思考」及「強迫行為」。       圖片來源:https://movies.yahoo.com.tw/movieinfo_photos.html/id=10733     強迫思考   突然出現的、持續、無法中斷及無法抵抗的念頭及想法,產生極度不舒服的焦慮思維,例如擔心瓦斯沒關或環境中充滿病菌等。強迫思考最常表現在對於環境污染或生活細菌的焦慮感,或是執著於某些事情需有某種秩序或條理,或是忍不住觸摸東西的衝動,或是道德相關的想法。   道德相關的想法民眾可能較難理解,曾俊傑心理師解釋,這些想法包含性、暴力、攻擊等,例如遇到某些人很想罵髒話,或是對某些人產生猥瑣想法或性衝動等,即使強迫症患者意識到這些思維不合理或不正確,卻無法克制念頭。當患者越想壓抑這些想法時,相同的想法反而會不斷跑出來,也無法藉由其他事物轉移注意力。       圖片來源:https://movies.yahoo.com.tw/movieinfo_photos.html/id=10733     強迫行為   儀式性或規則性的重複行為,大部份的強迫行為是為了減輕強迫思考帶來的焦慮感,例如強迫思考認為環境髒污,應該要洗手,就是一種常見的案例。   曾俊傑心理師指出,強迫行為的特點,除了外顯性的行為之外,也可能產生心理的心智活動。例如有些患者的強制行為,是帶著保護家人安全的目的才衍伸出來的,曾有患者看到數字7後,會產生「要數數字」的反應,必須從數字1一直數到數字24才停止,這些行為在一般人眼裡會感到怪異,但患者卻認為若未進行數數字的行為,就會發生危險的事情,對親朋好友或自己的安全造成威脅,儘管數數與家人安全之間並無關聯,他們仍無法克制。     強迫思考可能與遺傳、個性、原生家庭或大腦結構有關   強迫症患者擔心家人可能會有苦難或是憂慮自己生病,這類型「保護某人的安危」的強迫行為,臨床發現這些強迫思考不一定會有原因,有時是患者突然冒出的念頭,有一些強迫思考的產生可能來自於過去的事件或是不舒服的經驗影響。   曾俊傑心理師表示,目前研究發現強迫思考可能與遺傳、個性或原生家庭有關,又或者受大腦神經傳導物質(例如血清素濃度),或大腦結構基底核、前額葉缺損有關。家族裡若有較多強迫型人格時,罹患強迫症的機率較高;天生性格完美主義、容易焦慮者,也較與強迫思考產生連結。     從儀式行為中經驗到愉悅及快樂,不構成強迫症   強迫行為由於內在焦慮引起,需要透過重複的某種行為,達到降低焦慮。曾俊傑心理師解釋,強迫思考與強迫行為的目的在於降低患者的內在焦慮,並非患者喜歡做這些事,只是不做不安心,所以大多會有主觀意識的痛苦,因為他們也覺得這些是徒勞無功的,且每天花費很多時間重複強迫行為,使得他們在生活、學業、工作、人際關係等領域功能失常,嚴重擾亂他們的人生,所以強迫症患者並無法從強迫行為中獲得愉悅感,感受到地反而是無盡的痛苦。   一般我們容易將生活中為了紓解壓力或是犒賞自己的儀式性行為,認為是一種強迫症,例如追星族或是蒐集癖好者這種大量投入時間及金錢的沈迷表現,但因為這些行為能從中經驗到愉悅及快樂,其實並不構成強迫症狀,曾俊傑心理師表示,除非在進行儀式行為時未感受到愉悅,未進行儀式行為時卻又感到不自在或焦慮,才需擔心是否具有強迫症特質。   除此之外,宗教禱告的儀式行為,若不會對個案產生困擾或無法抵抗的焦慮感,也不是強迫症的表現,民眾不需過於擔心儀式行為對生活產生不良的影響,有些人透過儀式行為也可能獲得正面的協助,對於許多完美主義者,例如生活中常發生強迫檢查、強迫細心的行為,著重在規則層面的生活表現,也可能會利於升遷、學業成績優異,當這些行為帶來正向結果,本身又無主觀上的痛苦時,就不會稱為強迫症。     強迫症評估三標準:主觀痛苦、長時間重複行為、社會功能障礙   日常生活中小小的強迫症狀無傷大雅,強迫思考或強迫行為已經嚴重影響生活功能時就需就醫。曾俊傑心理師指出,強迫症的評估,可以依照以下3個標準來判斷,評估是否需要向醫院精神科或身心科,或一般身心科診所或心理治療所尋求協助。   1.需造成主觀上的痛苦及排斥。 2.每天花費長時間在強迫行為上。 3.造成生活各個領域功能障礙,影響學業、工作、社交功能。     強迫症治療採取藥物結合認知行為心理治療,雙管齊下   台灣治療強迫症的方式,主要採取藥物治療結合心理治療。曾俊傑心理師指出,服用抗憂鬱劑可減緩強迫症狀,搭配認知行為治療法的心理治療,以「曝露與不反應法」為原則讓患者暴露在會使他感到焦慮的情境下,並限制他利用強迫行為來減緩這些焦慮,搭配放鬆練習,讓患者能與強迫思考共存。例如強迫洗手的患者,讓他接觸髒污而不洗手,讓患者察覺自我對焦慮的感覺,正常情況下,身體保護機制不會一直處在焦慮狀況,自律神經會自然而然的放鬆下來,個案也因此學到即使「不反應」焦慮感也能漸漸下降。   治療師也會教導患者自我放鬆的技巧,學習不需透過強迫行為達成降低焦慮的方法。曾俊傑心理師表示,國外曾研究只使用認知行為治療,以每天60分鐘,每週5天的頻率,持續進行一個月的療程,發現患者的強迫思考及強迫行為都有顯著降低,但台灣受到制度及難以投入大量治療人力的限制,多是採用藥物治療搭配一週一次的心理治療。     下定決心走完長期的治療療程,以免功虧一簣造成反彈   強迫症的治療期長,依患者個別狀況不同會有差異,約需半年至2年,甚至更久。曾俊傑心理師提醒,患者接受強迫症治療時,需下定決心與治療師走完治療療程。強迫行為是為了緩解焦慮感,在治療時焦慮感在不斷上升的過程中,一旦中斷治療,可能會造成焦慮感反彈,使得強迫症狀被增強,更難被消除。臨床統計約有7成的強迫症患者會有復發的風險,即便治癒後,還是可能因生活壓力變大,反倒焦慮增加。復發後症狀的嚴重程度因人而異,有些患者已有復發自覺,能快速找到排除焦慮的方式,症狀程度輕微,但有些可能復發後症狀卻會更嚴重。   國片《怪胎》中男主要因一次偶然機會讓強迫症痊癒的劇情,這種狀況在現實發生的機率,其實是非常少見的。強迫症是屬於慢性的心理疾病,因某種強迫念頭造成強迫行為,日益加深的漫長疾病過程。強迫症患者長期被自己的思考及行為困住,陷入而無法自拔,需透過專業協助,逐漸改變心理的認知才可能痊癒。     親友真誠的支持與陪伴,協助患者安心治療   強迫症是一種症狀,非人格特質造成的心理疾病,患者需要被理解及關懷,並且同理強迫症造成的痛苦。親朋好友的支持,也能提供患者安心的治療環境,有助於減緩症狀,是治療過程中相當重要的協助。   親朋好友陪伴守則: 1.真誠支持非責備。 2.互動時以簡短的重點式話句,切勿長篇大論加重患者焦慮感。 3.鼓勵患者就醫或尋求專業協助,陪同患者遵循醫囑及治療計劃。     美醫小教室 若懷疑或擔心自己可能有強迫症的症狀時,可藉由「強迫症檢測評估表」先行進行自我初步評估,檢測這些思考或行為,是否有帶給自己生活上的影響。若發現4題分數合計,超過8分以上(含8分)者,有可能就有強迫症的狀況,建議尋求專業心理師評估及診斷。             諮詢心理師:曾俊傑心理師    現職: 晴風心理治療所 院長 學經歷: 中山醫學大學心理學士 國立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碩士 暘基醫院 臺安醫院 南光神經精神科醫院       延伸閱讀 文章|我不是心理醫師!到底什麼是「臨床心理師」,一次搞懂差別,讓專業被好好看待 影片|整形真的能緩解容貌焦慮嗎?用修圖軟體竟是整形成癮前兆!?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04

  • 年假吃喝百無禁忌 四大訣竅教你年後健康瘦身

    文/郭美諺 圖/傅暄閔      摘要  農曆春節,全家人團圓圍爐,或是到親友家走春拜年,大吃大喝百無禁忌,收假後捏捏肚子卻多了一圈,更有人過完年就胖了3到5公斤,「快速瘦身」成了不少人年後的第一要務,但怎麼「健康瘦」很重要,用錯方法可能促成反效果!家庭醫學科醫師王姿允提出四大訣竅,第一消除水腫,第二讓肝臟快速恢復正常代謝能力,第三穩定血糖,第四提升代謝。「蛋白質優先」絕對是瘦身的不二法門,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維持瘦下來的體重不再只是口號。     多喝水搭配低鈉低鉀蛋白質 水腫速速退去不煩惱   變胖的原因,不外乎作息不正常,通宵熬夜追劇或是打麻將,睡到自然醒後,大吃大喝,酒水不忌口,尤其是高糖、高油、高鹽的三高食物,造成水腫還讓體重快速上升,王姿允醫師透露最關鍵的作法就是水要喝的夠,一天要喝到3000~4000CC以上的水,才能讓腎臟代謝掉體內多餘的鈉離子,其次要補充足夠的優質蛋白質,建議挑選像是豆腐、豆漿或是雞胸肉等低脂高蛋白的食物,也能快速代謝鹽份,而多吃蔬菜可以獲得鉀離子,想要快速消除水腫,就從低鈉或高鉀飲食做起。     10點就寢肝臟全力代謝 脂肪拜拜不再來   消除水腫後,就是要想辦法讓肝臟快速恢復正常的代謝能力,因為肝臟是代謝三酸甘油脂還有脂肪跟血糖的器官,而能夠讓肝臟休息的飲食,以植物性蛋白質為主,最好避免肉類或大魚大肉的飽和脂肪,讓肝臟有餘力代謝,那是否多吃水果,不會造成肝臟負擔?王姿允醫師提醒,水果的果糖其實很可怕,由於全身器官只有肝臟負責代謝果糖,因此吃水果後就別再喝含糖飲料或是吃含糖的食物,以免加重肝臟負荷。值得注意的是,三酸甘油脂要形成脂肪,通常需要兩天以上的時間,因此可以利用過年後3到7天的時間早睡早起,排掉過年期間所累積多餘的三酸甘油脂,最好晚上10點就寢,因為晚上11點到凌晨兩點,是肝臟代謝脂肪最好的時間。     早餐攝足高蛋白食物 血糖全天穩定好心情   根據研究發現,高蛋白質食物最能穩定血糖,王姿允醫師建議,年後的飲食營養比例,採取高蛋白低脂低碳的方式,因為蛋白質可以穩定糖質新生,把蛋白質拉高到30~40%,吸收蛋白質最好的時間就是早餐,因此只要在早餐中攝取足夠的蛋白質,就能穩定一整天的血糖。   高蛋白質飲食的好處多多,不只能穩定血糖,也能提升代謝,王姿允醫師進一步解釋,因為蛋白質有食物產熱效應,意即吃的食物含蛋白質比例愈高,代謝的熱量也愈多,保留最多的瘦肉組織,還能穩定得到酮體跟葡萄糖。都說喝水很重要,因為水也能提升代謝,每隔兩小時喝500CC,就能提升30%的代謝。     全民瘋斷食藏風險 飢餓激素恐加速脂肪囤積   減肥靠毅力,更要靠吃對食物,不過現在全民瘋斷食,有168、186還有52斷食,對王姿允醫師來說,都只是變相利用限縮時間來限縮攝取熱量攝取,她提到,若一天內只能攝取1200卡,不管是8小時或是12小時內,結果都是不變,但是使用斷食法則會多一些風險,因為在挨餓狀態時,身體會分泌飢餓激素,讓下一餐進食的食物更快被吸收,飢餓也會造成壓力荷爾蒙,讓腸道菌相對改變熱量吸收的方式,反而加速脂肪囤積,再者,168的限時會容易讓人無形中造成心理壓力,因為8小時內必需完食三餐,很可能會因此攝食過量,因此,王姿允醫師認為,會挨餓的方式,並不適合年後的減肥,還是強力建議低卡高蛋白質低碳低脂高纖維的方式,代謝掉多元熱量。     外食小資飲食不難挑 緊盯高蛋白低脂準沒錯   春節假期結束,也意味著要回到工作崗位,外食的機會變多了,怎麼配合四大訣竅飲食,似乎有難度,王姿允醫師透露,一點也不複雜,易達度最高的超商,供應的茶葉蛋、無糖豆漿或生菜,甚至是關東煮的筍子、杏鮑菇,都是高纖維高蛋白質的食材,若是在滷味攤,可以選擇清淡的湯頭,搭配凍豆腐、蔬菜類,也能符合高蛋白高纖維的原則;小吃店則可以挑選皮蛋豆腐加燙青菜,若是天氣冷可以煮火鍋,加入豆腐、青菜、雞蛋等優質蛋白質,還有能增加飽足感的蒟蒻絲,想要調味可以選擇泡菜或是味增等醬料或粉類醬料,不建議加入濃稠醬料,因為會有多餘的人工糖或油脂,無油料理其實也能很美味,因為原有的食材本身的脂肪,可能已經高達30%,若再額外加油,就容易超過40%,成為高脂肪飲食。           蛋白質優先兼多喝水 不讓春酒破壞瘦身計劃   年後瘦身還有一大挑戰,就是熱鬧的春酒,吃還是不吃真讓人苦惱,其實只要謹記王姿允醫師的叮嚀「蛋白質優先」,以穩定血糖的前提進食,就能避免身體吸收高糖高油,更別忘了仍然要多補充水份,只要胃在正常分泌的情況下,邊吃大餐也能邊喝水,而一頓大餐的時間,王姿允醫師建議,最好維持上廁所最少三次,所補充的水量不但能消耗剛吃進肚子裡的熱量,也能排除多餘的鈉離子,免除隔天會出現水腫的擔心,不過,要特別留意的是含有咖啡因的茶、咖啡、可樂等飲品,含有利尿成份完全無法代謝,果汁也因為含糖無法發揮效用,只有無咖啡因的飲品像是國寶茶、花草茶能取代水。     諮詢醫師:王姿允醫師    現職: 湞媄診所 院長 學經歷: 詠美時尚診所院長 馨蕙馨婦兒腸道菌計畫負責醫師 晶英康健診所醫療執行長 糖尿病共同照護網合作醫師 陽明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國立成功大學醫院家庭醫學部兼任教學主治醫師     延伸閱讀 影片|眼藥水滴在眼球上很傷眼睛!?小心眼睛越點越紅  文章|擊退脂肪堆積 抽脂「這個」部位效果佳 擁有好身材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2.19

  • 年後減肥看過來!用錯168減肥法易增復胖危機!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年後減肥看過來!用錯168減肥法易增復胖危機!   過年期間大魚大肉讓你陷入減肥的泥沼嗎?近期最夯的168減肥法真的可以讓你大吃大喝之餘還能變瘦?原來這些極端減肥法無形間造成身體及心理上的副作用,反而會破壞身體營養素的平衡,越減越肥,想要健康不反彈的控制體重,就讓王姿允醫師帶年後吃肥的你健康減脂!     各節重點: 00:00 精采預告 00:17 大魚大肉後,年後該如何控制飲食? 03:39 使用很夯的斷食法會有效嗎? 04:56 會不會因為餓太久反而攝取過多熱量? 06:29 減脂中,嘴饞怎麼辦? 08:21 究竟可以怎麼吃才能達到正確的效果呢? 10:26 為了避免不讓減重功夫毀於一旦,可以怎麼維持? 12:07 用餐喝水會影響消化? 12:34 吃飯喝水有助於排除熱量?       諮詢醫師:王姿允醫師    現職: 湞媄診所 院長 學經歷: 詠美時尚診所院長 馨蕙馨婦兒腸道菌計畫負責醫師 晶英康健診所醫療執行長 糖尿病共同照護網合作醫師 陽明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國立成功大學醫院家庭醫學部兼任教學主治醫師     延伸閱讀 文章|擊退脂肪堆積 抽脂「這個」部位效果佳 擁有好身材 影片|抽脂是否等於變瘦?身材雕塑與減肥大有不同!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2.18

  • 變性壽命會減短嗎?想達到期望術後應該這麼做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跨性別特別企劃】變性壽命會減短嗎?想達到期望術後應該這麼做   變性術前應該怎麼評估?家人真的都能接受嗎?其實對於變性者來說,在變性之前真的有很多項目及心理關卡需要克服,另外像是術後照護不為人知的部分、以及變性是不是常常會被人誤解壽命減短,顯示了一般人對於變性者的資訊缺乏。醫師在這當中也扮演了重要的關鍵,如何跟變性者溝通,以及給予適當正確的建議,這些都是想要變性的人在術前必須注意到的。       各節重點: 00:00 精彩片段 00:20 變性手術前的準備 01:23 父母及家人對於變性手術的接受度 02:33 親子關係比手術成功更重要 04:46 術後是否要停用荷爾蒙以及對人體的影響 05:41 變性術後應避免做哪些事情及生活上的復健 06:51 變性術後的其它照護事項 08:06 何謂泡盆? 09:31 變性術後如何清潔、導尿及放置尿管 11:39 女變男手術最痛的部位 12:09 變性手術能否完全達到自己的期望 13:22 變性後壽命會縮短?是否是無稽之談 15:36 醫師執行手術的經驗分享 16:37 變性術後後悔是否能夠補救? 17:33 做變性手術的人是否有增加的趨勢? 19:24 變性者對外觀的要求是否較高? 20:25 醫師為何踏入變性這個行業? 22:06   台灣做變性手術的醫師較少是什麼因素? 22:43   醫師給想做變性手術的人建議       諮詢醫師:沈秉輝醫師    現職: 昕彤診所院長 學經歷: 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畢業 臺北榮民總醫院外科住院醫師 桃園榮民醫院外科系總住院醫師 臺北榮民總醫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 臺北榮民總醫院整形外科美容中心主任醫師 國立陽明大學外科系臨床講師   延伸閱讀 影片|變性手術多久後才可以有性行為?醫師跟你講悄悄話! 影片|什麼是性別認同障礙?跟性別不安有關嗎?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0.12.07

美醫誌粉絲團

顧問醫師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 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