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美整形

美醫誌 ME Media:亞洲醫美整形新媒體|豐富資訊輕鬆查醫病溝通零距離

搜尋晃動共有1筆結果

  • 強震後經常有「地震幻覺」?看到災情報導就難掩焦慮?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心理調適

    圖、文/翁嘉妤    摘要  台灣本月地震不斷,除了18日台東縣池上的6.8強震,19日花蓮縣卓溪鄉也發生5.9的有感地震,許多餘震和災情也讓民眾感到惶恐不安,甚至產生「晃動幻覺」,感覺隨時都有地震在發生,提心吊膽下一次強震的來臨,這種災難後常見的情緒反應究竟該如何緩解?如果你身旁有親友的心理健康出現狀況,我們又該怎麼幫助他們呢?     地震後常有「天搖地動」的幻覺?認識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根據衛福部公佈的資料指出,在面臨天災人禍等重大事件後,可能會產生急性壓力症候群(Acute Stress Disorder,簡稱ASD),若超過一個月則可能演變成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簡稱PTSD),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症狀包括易怒、過度警覺、失憶、易受驚嚇、惡夢、失眠、性格大變、情感解離、麻木感等情緒,或者是想逃避引發創傷回憶的事物。患者會不受控制地持續回想過去的創傷畫面,讓創傷事件時的想法與情緒不斷出現,因而陷入不斷的循環中。   美國精神醫學會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DSM-IV TR),對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標準如下:   此人曾目擊、經驗、或被迫面對一或多種事件,牽涉實際發生或未發生,但構成威脅至死亡或身體傷害等。 此人之反應包括:強烈之害怕、無助感、或恐怖感受。兒童可能以混亂或激動之行為表達。 此創傷事件,可以下列方式,被再度體驗:反覆之痛苦回憶或夢境,類似情境引發之強烈心理痛苦或生理反應。 持續逃避與此創傷有關之刺激,並有麻木的反應。如避開話題、創傷地點,無法記起事件重要部份,減少重要活動與興趣,對前途悲觀,無法再愛,不期待再能有事業、婚姻、小孩、或正常壽命。 持續過度警醒。例如難以入睡或難以維持睡眠,易怒,注意力不集中,易受驚嚇等。 此障礙總期間超過1個月。 造成重大痛苦,或功能損害。若壓力事件後6個月才出現上述症狀,則屬於延遲發作型。 發病的原因:一般是遭逢極度的創傷事件,加上個人本身體質的雙重影響所致。可能與先天遺傳基因、個性特質、後天環境、過去創傷的經驗都有關係。   一般人在遭受具有威脅性的事件後,就可能會有悲傷、失眠、長期處於生氣狀態的徵兆。衛福部表示,通常人們對創傷事件的反應會在數月後自然改善,不至於留下嚴重的後遺症,影響到工作和生活,但如果持續過長、已經嚴重影響到日常生活,便應尋求醫師或心理專業人員幫助,並做進一步檢查,確認是否患有其他疾病。     總是擔心地震再臨?如何排解自己的不安情緒?   歷經地震災害或深受恐怖景象影響的民眾,往往會因為擔心地震再次來臨,所以對晃動和聲響特別敏感,也容易過度焦慮、緊張,無法集中注意力。根據衛福部心理健康司公佈的「災難心理重建Q&A」建議,可參考下列的因應方式,幫助自己渡過災難造成的影響:   與信任的他人交談或花時間相處以獲得支持。 從事正面的活動(如運動、嗜好、閱讀)轉移注意力。 足夠且適當的休息、攝取健康的飲食。 維持正常的生活作息。 追憶已去世的所愛者。 專注於你現在實際上可以做且有助於改善狀況的事。 使用放鬆技巧。(呼吸練習、冥想、安定自我的話語、放鬆肌肉) 參與支持團體。 持續數次長時間(至少20分鐘)書寫災難相關的想法與感受。 寫日記。 尋求諮商。   除了上述方法外,衛福部也有免付費的專業心理諮商服務「1925安心專線」,接線人員提供心理諮詢、自殺危機處理等24小時全年無休的服務工作,取其「依舊愛我」的諧音,可使用市話或手機直接撥打。想要了解更多心理諮商資源,也可以透過「心快活心理健康學習平台」查詢各地衛生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的聯絡方式。     用尊重、同理的態度面對PTSD,讓這個世界更加溫柔   近來全台地震、餘震不斷,中研院地球所兼任研究員汪中和表示,照觀察台灣確實可能進入強烈地震的高風險期,呼籲民眾做好防震的準備。在心理方面,民眾內心的不安與焦慮,恐怕也將持續一段時間,在未能排除壓力來源的情況下,我們又該如何幫助他人度過災難造成的影響呢?   對此衛福部建議,可以與當事人討論,並鼓勵他主動從事上述列舉的因應方式,這些活動都有助於改善適應與身心狀態,也可以提醒他不要逃避社交、過度投入工作、長期接觸過量的菸酒等這些可能妨礙適應的方式。除此之外,我們也可以主動陪伴與傾聽當事人的內心想法,若對方想述說災難創傷時,記得要保持尊重、同理的態度聆聽,不要強加自己的價值觀在他人身上。當然,鼓勵當事人持續述說與災難相關的情緒感受雖然也有幫助,但述說過程中可能增加情緒不適,首要條件仍應尊重對方的意願與身心狀態。如果發現對方有就醫的需求,也可以鼓勵、陪伴他就醫。     熟記心理安定五字訣,擺脫焦慮的內心陰影   自今年9月中旬以來,全台有感強震不斷,民眾心裡難免產生恐懼不安的情緒,這時不妨參考美國心理學家史蒂芬霍布福爾(Steven Hobfoll)的心理安定五字訣「安、靜、能、繫、望」來舒緩情緒,做好自我心理調適。   1. 安:促進安全感(safety) 面對突發且未知的事件,我們往往會有不安、失控的感覺,這是很正常的。這時候應著重提升身體與心理的安全感及舒適感,留意並確保所在環境的安全性,避免過度接觸會引發不適的資訊,例如新聞報導或相關社群等,降低因災害帶來的創傷壓力反應。   2. 靜:促進穩定與平靜(calming) 為了平衡我們的身心狀態,應該盡量從事一些能讓自己感到平靜或安定的活動,降低強烈的身體反應與情緒波動,例如靜坐、聽音樂、做瑜珈、泡熱水澡等,減少創傷對睡眠、飲食等日常生活的影響。   3. 能:提升自我與集體效能感(personal-& collective efficacy) 從事讓自己感覺有價值和能力的事情,產生「我有能力做到」的自我效能感,增進抗壓的能力,並改善災後的無助感及挫敗感。例如設定一個可以實際達成的目標,將大目標切成小目標,在逐步達成的過程中累積成就感和重建控制感。   4. 繫:促進聯繫(connectedness) 透過網路、電話等方式與親友保持聯繫,尋求他人的陪伴及支持,分享內心感受與想法,使自己的情緒能夠被他人理解、接納,從中了解自己的經驗可能並不罕見。此外,也可以參加需要貢獻心力的社福活動,例如重建鄰里社區、學校與任何促進他人安適或福祉的行動。   5. 望:灌注希望(instilling hope) 保持樂觀、希望,避免不必要的自責,專注在可以達成目標的資源與力量,有助於災後的正向適應。     資料來源: 1. https://www.facebook.com/mohw.gov.tw/posts/pfbid02NUzeUNqE6BUJ9BQJBr2puDrUKQahidWSmRSnTTVjtLTgajAAYiJEEHf5RZTJFDBFl 2. https://dep.mohw.gov.tw/domhaoh/cp-334-618-107.html?fbclid=IwAR3Uk1Wgvcj4lz85A9E6WRUjT6Hxau04z1JD5SA3giQ4NhagqR-uzRabycg 3. https://www.typc.mohw.gov.tw/?aid=512&pid=0&page_name=detail&type=0&iid=137 4. https://tw.news.yahoo.com/%E9%80%A3%E7%BA%8C%E6%9C%89%E6%84%9F%E5%9C%B0%E9%9C%87-%E5%B0%88%E5%AE%B6-%E5%B7%B2%E9%80%B2%E5%85%A5%E5%BC%B7%E7%83%88%E5%9C%B0%E9%9C%87%E9%AB%98%E9%A2%A8%E9%9A%AA%E6%9C%9F-003740783.html 5. 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80731/post/201802080005/ 6. https://www.facebook.com/1645481325674458/photos/a.1649506165271974/1649506265271964/?type=3 6. https://tw.news.yahoo.com/%E5%8F%B0%E6%9D%B1%E9%A4%98%E9%9C%87%E9%80%BE-50-%E8%B5%B7%E5%85%A8%E5%8F%B0%E6%9C%89%E6%84%9F-%E5%BC%B7%E9%9C%87%E9%87%80%E7%81%BD%E5%AE%B3%E9%A0%BB%E5%82%B3-5%E5%AD%97%E8%A8%A3-075316383.html     延伸閱讀 文章|《火神的眼淚》醫護專業用語特輯!張志遠有PTSD?徐子伶是EMT-P?別再只聽得懂CPR和AED! 影片|心理諮商開箱!瓶頸期超焦慮也可以去諮詢?原來這些都是免費諮商資源!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2.09.20

美醫誌粉絲團

顧問醫師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 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