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美整形

美醫誌 ME Media:亞洲醫美整形新媒體|豐富資訊輕鬆查醫病溝通零距離

搜尋產後修復共有1筆結果

  • 八成婦女難逃產後憂鬱症 產後胯下痛、漏尿恐是憂鬱原因

    文/楊雅雲 圖/傅暄閔      摘要  懷孕是令人感到幸福的事,隨著寶寶健康出生,有些產後媽媽卻開始出現情緒低落的憂鬱情況,甚至嚴重者還會罹患產後憂鬱症,造成情緒及生活上的不適。若是不幸得到產後憂鬱症,產後媽媽及其家人又該如何因應呢?讓身心科醫師帶你認識產後憂鬱症,陪伴你走過情緒療癒,展開健康的生活。     暫時性的產後憂鬱情緒,產後一至二週大多能緩解   新生兒誕生之後,約有七成至八成的產後媽媽,在生產後三至五天會出現短暫的憂鬱情緒、焦躁不安、難以專心、莫名流淚、睡眠品質不佳或自我懷疑的情形,類似的精神及心理狀況持續一週至二週後,就會慢慢緩解、復原。但有些產後媽媽,憂鬱低落的情緒會繼續漫延,甚至演變成「產後憂鬱症」。     「產後憂鬱症」無法自行痊癒,需及時醫療協助   根據臨床統計,產後憂鬱症約有10%的盛行率,產後憂鬱症在產後三個月至六個月的時間,產後媽媽會出現連續二週以上的整天情緒低落,對原本喜歡的事物興趣缺缺、沉浸悲傷情緒、思考變慢、猶豫不決、懷疑自我能力、食慾不振胃口不佳,或難以入眠、容易夜醒無法入睡的睡眠障礙等情形,嚴重者甚至會有自殘或是自殺的想法。若是發現產後媽媽有上述症狀需提早就醫,以防病情惡化衍生悲劇。若是未能即時治療,相關的憂鬱症狀可能會持續數個月或一年以上。           產後憂鬱症難以自行痊癒,若沒有即時治療,可能會衍生其他的精神疾病,例如:憂鬱會變成重度憂鬱症,焦慮症狀衍生為焦慮症,容易煩心大小事、煩躁不安,或引發強迫症,過度擔心小孩的健康,造成重複清潔、洗手等狀況。更嚴重者會出現產後精神病,產生幻想、幻覺,甚至引發高自殺率或殺嬰率。     生、心理及社會都可能影響產後憂鬱   ●生理層面:產後雌激素及黃體素急遽下降,神經傳導物質(例如色胺酸、正腎上腺素等)下降都會影響情緒起伏,產後胯下痛、漏尿、痔瘡等生理不適,也會增加產後媽媽的壓力負擔。   ●心理層面:產後媽媽的角色轉換,從原本的被照顧者,需轉換成照顧者,有些媽媽對自我缺乏信心或自我懷疑,容易造成心理上的壓力。另外,產後的身形變化,也會讓媽媽難以適應。   ●社會層面:家庭組織從原本夫妻二人,加入寶寶變成三角關係,組織的改變,需要經營建構穩定的關係,爸爸也要學習適應如何當個好爸爸的角色,爸爸角色轉換也需和媽媽一起努力,都可能造成產後媽媽的壓力。再者,家人長輩對小孩教養意見的分歧,也是新手媽媽壓力來源之一,例如餵母乳、是否吃保養品等,都可能引起家庭紛爭或是情感不悅。     體貼細微的觀察,提早察覺產後憂鬱症狀   產後憂鬱症會影響患者情緒及生活作習,產後媽媽及家人也能經由生活中細微的觀察,察覺自己或家人是否有產後憂鬱的症狀。產後憂鬱症的婦女,常會感到無由的身體疲累,做事效率降低、難以作決定,自我感覺不同於過往。家人的感覺通常更加明顯,會發現產後憂鬱症的媽媽容易心不在焉,沒有精神、變得自閉,減少社交活動等。     身心科就醫,專業療程擺脫產後憂鬱焦躁困擾   若懷疑或發現自己或家人有產後憂鬱狀況,可盡早尋求身心科醫師協助。身心科醫師李旻珊表示,醫師首先會與產後媽媽進行深度會談,了解媽媽的家庭背景及壓力來源,判斷是否罹患產後憂鬱症。   治療產後憂鬱症分為藥物治療及非藥物治療,因產後媽媽大部分都有哺乳需求,建議從非藥物治療著手,透過心理諮商紓解壓力源,提供精神營養品的補充,或最新的微電流刺激,有益媽媽緩解憂鬱情緒,另外,藉由芳香療法也能幫助媽媽舒緩焦躁情緒。   藥物治療會針對產後媽媽的身體狀況調整藥物劑量,有些人會擔心藥物對哺乳寶寶造成影響,其實不用太擔心,抗焦慮及抗憂鬱的藥物不會分泌到乳汁中,所以不會影響寶寶的身體健康。但若是鎮靜型的藥物,會導致寶寶出現嗜睡的情形,建議媽媽暫時停止服用。   李旻珊醫師呼籲產後憂鬱的媽媽,家人的陪伴及傾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產後媽媽或是朋友有出現類似症狀,千萬不要遲疑,也不要聽信網路偏方,請尋找專業的身心科醫師進行評估,以免錯過治療的黃金時機,重拾幸福健康的家庭生活!     諮詢醫師:李旻珊醫師    現職: 捷思身心醫學診所 院長 學經歷: 捷思身心醫學診所院長 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碩士班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臺大醫院老年醫學部研究醫師 臺北醫學大學精神科身心醫學及認知     延伸閱讀 文章|飲酒助眠不成反上癮!?失眠者必看的睡眠教學,教你睡好覺!  影片|半夜睡不著覺?當心安眠藥讓你夢遊大吃!醫師告訴你這樣才叫失眠!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3.02

美醫誌粉絲團

顧問醫師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 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