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甲溝炎化膿共有1筆結果
文/羅立珊 圖/傅暄閔 摘要 甲溝炎是一種發生在手指或腳指甲周圍的皮膚發炎疾病。其中又分為急性甲溝炎與慢性甲溝炎。急性甲溝炎常見的特徵有疼痛、紅、腫症狀、嚴重時甚至會有膿皰產生;慢性甲溝炎大多是因為生活習慣導致,在症狀後期會有指甲表面凹凸不平的現象發生,雖然甲溝炎看似只有指甲周圍發炎,但嚴重時不僅會影響生活品質,還可能引發蜂窩性組織炎,因此,甲溝炎仍是不可輕忽的病症。 甲溝炎怎麼發生?指甲結構先知道 雖然指甲看似一片,但裡面其實含有許多構造,除了一般人修剪的甲片之外,內部還包含甲床、甲基質、甲半月與甲小皮。其中,會發生甲溝炎的位置大多位在皮膚與指甲的連接處,也就是指甲兩側的甲床(指甲溝槽處)與後方甲半月區。皮膚科醫師陳瑛琪表示,只要皮膚與指甲相連的地方遭受破壞或是有傷口產生,就有可能刺激皮膚進而引發甲溝炎。 急性、慢性甲溝炎成因不同,疼痛程度也有所差異 根據甲溝炎症狀持續的時間長短,可以分為急性甲溝炎(持續時間小於6週)與慢性甲溝炎(持續時間大於6週)兩種類型,雖然都是甲溝炎,但是成因與症狀表現不太一樣,引起的疼痛程度也不同,以下分別說明: 一、急性甲溝炎 來得又急又快,通常是意外受傷或是指甲反覆碰撞造成的。 圖片來源:https://www.aafp.org/afp/2017/0701/p44.html 急性甲溝炎通常是細菌感染所引起,當指甲周圍的組織有小破損,細菌就容易侵入傷口,並出現紅腫、灼熱、劇烈疼痛等症狀,嚴重時還會化膿,好發急性甲溝炎的原因有: 1.習慣吸吮手指或咬指甲: 咬指甲容易讓皮膚出現傷口,口腔內又含有許多細菌,傷口被細菌感染就容易讓甲床發炎。 2.指甲修剪不當、經常做美甲療程: 當指甲剪太短,或是想修剪甲床上的死皮時,刀片容易誤傷甲片周圍的皮膚產生傷口,引發細菌感染。還有一些人喜歡做美甲,若美甲師操作不當或太用力清理指甲周圍的角質時,會增加指甲溝槽受傷的機率。此外,美甲工具如果沒有消毒完全,也有細菌感染的風險。 3.指甲受到外力擠壓: 當指甲受到外力擠壓,像是穿到不合腳的鞋子或是指甲過長時,甲片會反覆碰撞甲肉,使甲肉受到損傷發炎,就容易引發急性甲溝炎。 二、慢性甲溝炎 重複接觸刺激性物質或過敏原,導致甲床屏障薄弱。 圖片來源:https://www.aafp.org/afp/2017/0701/p44.html 當指甲剪太短,或是想修剪甲床上的死皮時,刀片容易誤傷甲片周圍的皮膚產生傷口,引發細菌感染。還有一些人喜歡做美甲,若美甲師操作不當或太用力清理指甲周圍的角質時,會增加指甲溝槽受傷的機率。此外,美甲工具如果沒有消毒完全,也有細菌感染的風險。 慢性甲溝炎不太會有劇烈的痛感,通常是在按壓時才會隱隱作痛、並伴隨著紅腫,也因為指甲的保護屏障薄弱,如果甲肉又受到外力破壞,就可能併發急性甲溝炎。陳瑛琪醫師說道,當甲床長期處在發炎狀態時,負責指甲生長的甲基質也會受損讓指甲生長不全,出現指甲變形的情形,所以慢性甲溝炎患者的指甲表面通常會凹凸不平或是指甲色澤晦暗的現象發生。 急性甲溝炎如何治療?症狀嚴重時需要拔指甲? 急性甲溝炎很難在不接受治療的情況下自行痊癒,在治療上,醫師會視發炎程度決定治療方式。症狀較輕微、指甲周圍沒有化膿情形的患者,可採局部患部照護如溫敷,必要時可以搭配抗生素藥膏予以治療。 若指甲已經嚴重到有化膿情形,醫師會根據膿皰的範圍,考慮切開膿皰引流或進行拔除甲片的手術,會需要拔除甲片的患者通常是膿皰的範圍過大,甲肉的膿液過多堵塞在甲基質裡造成劇烈疼痛,膿液也會被卡在指甲與甲肉間無法排出,只能透過拔除甲片才能將膿液順利引流出來。陳瑛琪醫師特別提到,年長者、有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的患者,如果未妥善處理傷口,嚴重時可能會導致蜂窩組織炎,或是造成更嚴重的細菌感染。 想擺脫慢性甲溝炎,移除病根最重要 慢性甲溝炎的治療著重於皮膚刺激的預防,最主要的做法是減少碰水和清潔劑等化學物質,若工作時必須碰水,儘量戴手套保持手部乾燥,改善皮膚的屏障,降低皮膚的過敏反應,調整好生活習慣後,慢性甲溝炎的患者是有機會可以康復的。 各位ME粉們看完後有沒有對甲溝炎有更多的了解呢?陳瑛琪醫師提醒,如果治療甲溝炎後,依然沒有改善不良習慣,包括過度修剪指甲、或是穿著窄小的鞋子、還是會讓甲溝炎再次復發。除此之外,有血糖控制不佳,免疫力較差的民眾,患有急性甲溝炎的機率也會比較大,在平時更需要注意指甲的狀況,若發現指甲出現紅腫、疼痛甚至有膿皰時,要儘速就醫,才不會耽誤到治療時機喔! 諮詢醫師:陳瑛琪醫師 採訪感謝: 柯適中皮膚科 學經歷: 萊波亞美醫診所 主治醫師 台中榮總皮膚科 專科醫師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會員 形體美容醫學會會員 台灣皮膚暨美容外科醫學會會員 延伸閱讀 文章|凍甲能自己矯正嗎?肥胖竟然是凍甲原因!治療凍甲不用再酷刑拔指甲 影片|皮膚癢好想一直抓抓抓 擺脫你的過敏原兇這麼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