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美整形

美醫誌 ME Media:亞洲醫美整形新媒體|豐富資訊輕鬆查醫病溝通零距離

搜尋直播共有2筆結果

  • 我家小孩有容貌焦慮?小學生開美妝直播?認識絲芙蘭孩童現象

    美醫誌編輯部報導      摘要  在社群媒體的推波助瀾下,人們對於外貌的追求已是一種日常現象,但你是否發現這些美妝社群分享者的年齡已經越來越年輕呢?近年國外新興的名詞「絲芙蘭孩童」,意指小學生在下課後會到美妝保養品連鎖店Sephora購買高額的化妝品、保養品,也學著拍攝社群影片分享,成為同齡人中的自媒體傳播者。為什麼孩子這麼小就開始在意外貌,不惜花費大量金錢、時間呢?這樣的狀態是否代表容貌焦慮的年齡層正在逐漸降低?身為家長又該如何與孩子溝通呢?讓我們一起來認識這個現象吧。     未成年化妝太早熟?你身邊也有「絲芙蘭孩童」嗎?   當自媒體盛行,社群平台變成每個人經營自我形象的最低門檻,「絲芙蘭孩童」就出現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絲芙蘭」音譯於國外美妝保養品連鎖店Sephora,指的是孩童在下課後會到絲芙蘭購買化妝品、保養品,勇於展現自我的孩子更會拍攝影片,將自己的美妝保養技巧分享給觀眾。   這些熱衷於美妝保養的「絲芙蘭孩童」往往需要大量的彩妝用品或是高貴的保養品,這些龐大的消費金額並非孩童能負擔,只能尋求父母支援或是把零用錢拿來偷偷購買,但為什麼這些孩童會這麼追求外在容貌的形象呢?這是一種容貌焦慮的表現嗎?   針對「絲芙蘭孩童」的表現,林佳瑾諮商心理師認為,這其中存在著心理與社會因素的綜合因素,青少年使用社群媒體的普及性變高,許多短影片很多都是分享自身的化妝保養技巧,有時候這樣的流行文化,可能是這些孩童追尋潮流的一個展現,也可能是他們內在對於自我探索的需求。這些年輕的「絲芙蘭孩童」會想要透過模仿家裡的成員、手足或者是他們的偶像,並用自己的好奇心去創作的彩妝藝術,呈現自我價值的認同,與藝術創作有點類似,不見得全然是容貌焦慮。   在未成年階段,孩童們的內在會有「歸屬感」的需求,歸屬感通常會從同儕認同而來,若是完全跟不上話題,往往就會被孤立在群體之中。林佳瑾諮商心理師指出,這些孩童的自我認同與歸屬感,是建立心中安全感很重要的一個方向,家長可以不用過度往負面方向解讀。     社群媒體加速了「絲芙蘭孩童」的誕生   絲芙蘭孩童增加的原因,與社群及修圖軟體盛行有著不可分割的原因,現今有各種不同的App和方便的社交平台可以使用,我們在網路上看見大部份都是精修後的圖像,但孩童在自我成長的過程中,他們的形象還沒有內定的時候,容易產生恐慌與焦慮,而精修過的圖像容易使人陷入完美容貌的誤區中,好像所有人皮膚都很好、容貌長相特別完美,過著精緻閃耀的生活,但其實沒有人是完美的,我們不應該過度依賴網路,從而產生了非理性的執著。   社會結構的改變,化妝已經是普遍的日常習慣,這些唾手可得的保養美妝產品、隨處可見的藥妝店、網路上大量的彩妝保養影片,都會不斷帶給人們強烈的刺激。     對自己的外貌缺乏自信?難道我有「容貌焦慮」嗎?   當我們出門的時候,會過度的擔心自己的一些小缺陷,害怕別人注意到那一點點的不完美,於是花了很多時間在整理儀容,甚至對自己的形象抱持負面評價。林佳瑾諮商心理師指出,其實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容貌焦慮,但當這樣的焦慮已經影響我們的生活、工作時,如果你已經過度的擔心容貌,並且為此感到害怕,從而讓自己受到強烈的影響,這便有可能是「身體臆形症」(Body dysmorphic disorder,縮寫:BDD)的表現。   林佳瑾諮商心理師進一步表示,身體臆形症代表已經不只對自己的容貌感到自卑,而是過度在意容貌到影響到正常生活的程度,例如已經吹毛求疵到覺得臉部不對稱,或認為他人總是在批評自己的外貌等,但其實從現實情況來看,臉部自然是無法完全對稱的,也沒有人會比你更在意自己的容貌。身體臆形症的患者便會像例子中一樣,會對自己的外貌產生較多的臆想,臆想之嚴重到最後完全出不了門,並因此感到情緒低落、食慾不振,有些人甚至會出現自殘傾向,並產生自殺的念頭,建議立刻到精神科就診,搭配藥物、認知行為、心理諮商等方式治療。除此之外我們可以也可以透過身體臆形症測驗,去了解自己是否有容貌焦慮的傾向,盡早進行治療。   身體臆形症測驗:https://bddfoundation.org/information/do-i-have-bdd-test/     你家也有絲芙蘭孩童嗎?   當發現家裡孩子對於外在容貌過於執著,儼然成為「絲芙蘭孩童」時,家長若是在這個時候去指責孩子,可能會使得親子關係陷入僵局,林佳瑾諮商心理師提供以下幾個步驟,來幫助家長與孩子建立良好的溝通渠道:   1.詢問開放式的問題,理解動機   引導孩子主動表達自身想法,了解其想接觸保養品與化妝品的原因,例如是因為同儕認同、自我追求、藝術創作,還是對於外在容貌的恐懼。家長不應預設立場,認為這種情況一定是負面的,否定孩子想這麼做的理由。   2.指導正確的保養護膚步驟   引導孩子認識彩妝保養品的優缺點和使用方式,了解過度刺激皮膚可能會造成的傷害,建立正確的衛教知識。   3.理解並尊重   若是已經提供正確的保養知識,並妥善建立孩子對於容貌追求的健康觀念,孩子依然希望能追求自己的理想,建議不妨也抱持開放的心態,對孩子的選擇表示理解並尊重,引導他建立自信,學習接納自己所有的一切。     緩解容貌焦慮的方法   容貌焦慮是現今社會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林佳瑾諮商心理師指出,想要擺脫容貌焦慮,要先減少對於外表、容貌類社群媒體的依賴,並逐步改變自身的生活習慣,例如減少化妝的頻率,測試不化妝是否真的會對生活造成強烈的影響,慢慢扭轉自己對於完美容貌的執著,試著挖掘出自身除了容貌外的獨特性,逐步地接納自我,相信每個人都有能力成為自己喜歡的樣子。     諮詢專家:林佳瑾諮商心理師    學經歷: 離岸風電產業外聘HRD顧問 讓狂人飛教育教育科技產品RD 主導開發AI人才分析各項度與生成學習計畫系統 光學儀器產業HRD 耕心療癒心理診所心理講師 希望心靈診所心理講師     延伸閱讀 文章|你被洗腦了嗎?認識心理操縱手法,原來「這種課程」不合理! 影片|青少年過度在意外表,原來不一定是容貌焦慮?你做過身體臆形症測驗嗎?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5.03.11

  • 移工無照行醫觸法,施打非法醫材獲利數百萬

    美醫誌編輯部報導      摘要  日前,移民署桃園市專勤隊獲報有越南籍女子在臉書平臺直播醫美手術,深入調查、蒐證後於本(11)月1日前往整形工作室發動搜索,當場查獲越南籍密醫正在為客人從事非法醫療行為,並查扣大批之韓國知名溶脂及臉部雕塑藥品、手術刀及針筒等醫療用品,估計不法獲利高達數佰萬元。   根據桃園市專勤隊發布的消息中指出,今年8月接獲民眾匿名檢舉越南籍女子在桃園車站附近從事非法醫療美容,該隊遂循線找出曾接受注射臉部雕塑的印尼籍女移工,宣稱是從臉書上發現鄭女從事醫美手術的手法俐落,誤會是真的醫師,因此預約面雕注射,1c.c.收費新臺幣5,000元。然而經查後才得知該越南女子是以移工身分來臺,不可能取得合法醫師資格,認定此行為顯然觸法,遂報請桃園地檢署擴大偵辦。       圖說:該名女子為民眾治療畫面 圖片來源:中華民國內政部移民署     該隊調查發現,年僅25歲的鄭姓越南籍女移工在家鄉即有從事醫美微整手術的經驗,自107年起以預約的方式從事微整手術賺取外快,從簡單的豐唇、割雙眼皮、縫合式酒窩到施打臉部雕塑及溶脂針等醫美手術,並透過臉書直播手術過程等方式進行宣傳,並收取低廉費用,在越南籍移工界享有盛名,甚至連印尼籍移工及部分國人都慕名而來。移民署在蒐證齊全後,即會同桃園市政府衛生局人員前執行搜索,當場扣得來源不明之溶脂及臉部雕塑注射藥品、針筒及手術刀等證物,並逮捕鄭女到案說明,全案將依違反醫師法及偽造文書等罪嫌移送桃園地檢署偵辦。       圖說:非法引進的廉價醫美器材 圖片來源:中華民國內政部移民署     移民署也呼籲在臺的移工切勿接受無合法醫師資格的密醫進行美容手術,以避免在遇有醫療糾紛時,致自身健康受損而求償無門,民眾如有發現外來人口從事非法活動或工作,可以記錄發現之時間、處所及案情,向專勤隊檢舉。政府對任何外來人口在臺從事不法活動,絕不姑息,嚴懲不貸。而民眾在進行醫美療程前也要注意,該院所及醫師是否擁有合格的執照,是否使用衛福部核可的醫療器材,再去進行療程,才能避免成為黑心醫美的受害者。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0.11.04

美醫誌粉絲團

顧問醫師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 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