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美整形

美醫誌 ME Media:亞洲醫美整形新媒體|豐富資訊輕鬆查醫病溝通零距離

搜尋健康照護共有4筆結果

  • 2024年智慧醫院院長大會,推動醫療永續,數位綠色雙軸轉型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2024年智慧醫院院長大會於今(22)日在高雄展覽館北館會議室舉行,由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以下簡稱醫策會)與HST台灣智慧醫療創新整合平台(以下簡稱HST)及台北市電腦公會主辦,並由衛生福利部指導、高雄市政府協辦。本屆大會邀請到高雄市陳其邁市長、國家發展委員會高仙桂副主委及衛生福利部王必勝次長蒞臨。今年度延續去年朝向淨零碳排的目標,以「醫療永續 數位綠色雙軸轉型」為主題,並在高雄智慧城市展期間,邀請全國醫院院長以及智慧醫療產業之代表,針對醫療體系發展方向和國家重要政策進行焦點對談,期望透過院長大會凝聚醫療照護體系成員對於未來發展之共識。     醫療作為臺灣亮點關鍵產業,環境友善、綠色醫院及永續發展已成為全球淨零趨勢下各醫療院所的努力目標。為此,要如何將綠色科技、環保材料或設備製程與醫療照護體系緊密結合、相輔相成尤為關鍵。本屆智慧醫院院長大會會議核心將圍繞「淨零碳排」、「數位醫療」及「永續發展」如何與政府醫療政策結合,以及公部門資源如何協助醫療院所達成淨零減碳等實際面進行探討與分享,並邀請醫療機構代表分享他們的實務經驗,促進各醫院彼此交流學習,並進一步落實到創新的醫療服務與能源管理等實務操作中。     2024年智慧醫院院長大會在高雄展覽館舉行,希冀透過辦理智慧醫院院長大會,為醫療體系與相關醫療照護產業帶來新的觀點與啟發 圖片來源:醫策會     在國家政策與執行面上,高雄市羅達生副市長於大會中分享市政府如何透過數位治理與數位轉型使高雄市落實健康照護智慧化,實踐邁向淨零城市之目標,成為全球城市的典範;衛生福利部劉越萍司長也將分享政府對於醫療淨零碳排、發展智慧醫療科技等政策方向與重點,提供醫界及產業界未來的發展方向;而經濟部商業發展署也就公部門可以提供醫院的資源進行剖析,希望透過本次的分享,讓業界能掌握公部門資源的有效運用,達成協助醫院推動節能減碳之目標。   除了公部門的分享外,本次大會也特別邀請到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吳美儀副院長與佛教慈濟醫療財團法人大林慈濟醫院林名男副院長,分別就該院在數位淨零理念前提下,如何規劃布局並逐步落實醫療服務創新進行經驗分享。同時,醫策會方震中執行長也在會議中就如何實踐醫療永續與品質領航雙軸發展進行進一步的探討。   在ESG的浪潮下,環境友善與綠色永續成為醫療體系發展的重要課題,醫策會希冀透過辦理智慧醫院院長大會,為醫療體系與相關醫療照護產業帶來新的觀點與啟發。醫策會及HST也將持續依循政府ESG的政策方向,提供醫界導入數位醫療建議,並透過優質的標竿案例,創造機構相互交流分享之契機,共同朝向醫療永續發展邁進。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4.03.22

  • 7成醫院智慧醫療待開發 醫策會HST平台提供醫產媒合助力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根據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以下簡稱醫策會)2022年5月於醫療品質雜誌發表的調查報告,其盤點臺灣醫院智慧化發展情形顯示,高達8成6的醫院首長、資訊長、科技廠商主管認同推動智慧醫療發展是醫院的首要任務,但接近半數高階主管對於智慧醫療的發展方向感到徬徨。另全臺灣近3成醫院可自行開發大部分智慧醫療專案,但仍有7成醫院是與廠商合作開發為主,顯示醫產合作具有極大合作商機。     在今(2022)年的一份調查亦發現,有高達7成的醫院在近3年的資訊科技人力及預算上有顯著增加,且有逾9成的醫學中心明年度預算將投入醫療AI發展,顯示醫院對於發展智慧醫療的重視。但同時也認為現有技術與產品的成熟度、穩定性尚無法完全解決臨床面臨的問題,再加上技術與產品資訊零散,難以有效率地取得完整資訊,跟一般消費性產品有很大的差異。   醫策會作為國家級的醫院評鑑及品質促進機構,推動醫療品質改善策略及國家醫療品質獎智慧醫療競賽經驗,於2019年成立「HST(Health Smart Taiwan)台灣智慧醫療創新整合平台」促進醫療與科技的跨界合作,解析政策方向,以醫院管理者及臨床照護者的角度提供智慧科技導入建議。HST平台協助釐清醫產雙方需求,精準對接,並提供專案資源,推動智慧科技的場域試煉,近2年已成功促成28項臺灣品牌的智慧科技導入醫療機構應用。   2021年醫策會於台灣醫療科技展解析「醫療智慧化需求」及「智能化政策方向」引起熱烈迴響,今年醫策會也提升全國調研的廣度與深度,並將於12月1日至4日在2022台灣醫療科技展(南港展覽館1館4樓M3a攤位)展出,解析醫品、病安政策趨勢,並邀請多家醫院分享政策要求及臨床實務做法。現場將解析醫療服務的核心-病人安全目標與醫院的智慧化作為,包含運用「機械手臂輔助系統」及「智慧肺癌模擬手術」提升手術安全、結合「嬰兒遠端智慧監測」完善孕產兒安全、導入「智能疫苗計量分裝機研究」及「智能調劑系統」守護用藥安全等。更將發表首份全國性智慧醫院發展情形盤點結果,並率先提出「科技導入醫療場域的潛在病人安全風險」議題,值得各界關注。   王拔群執行長表示,醫策會具有「引領前瞻性健康照護價值」使命,臺灣的醫療與科技兩大產業皆具有傲視國際的實力,不過雙方有截然不同的思維與高度專業化的發展,整合並非一蹴可幾。醫策會積極推動智慧醫療的跨域合作,成立HST平台提供產業諮詢、人因工程輔導、場域試煉,協助科技產業與醫療對接,加速產品發展與落地應用,共同將臺灣醫療科技推向國際。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2.11.24

  • 防疫宅在家 防跌要注意

    文/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提供      摘要  跌倒會造成頭部受傷、骨折等,嚴重跌倒則會造成長期臥床,甚至死亡,曾經跌倒的長者常因害怕再次跌倒而在生活中更依賴家人,使健康照護上的需求及複雜程度增加,並花費更多人力及金錢,國民健康署呼籲長者及家屬,防跌要從生活小細節做起,規律運動、維持居家環境及用藥安全,都是防跌的好方法。     65歲以上老人,每6人就有1位有跌倒經驗   根據國民健康署106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資料顯示,65歲以上老人中,約每6人,就有1位在一年內有跌倒的經驗(占15.5%),而依衛生福利部歷年死因統計,跌倒也是導致65歲以上長者事故傷害死亡原因的第二位。     常見室內跌傷地點前三名:臥室、客廳、浴室   長者因身體功能下降(視力、聽力、肌力、平衡感),行動較不方便,容易跌倒,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嚴峻,大部分的長者都宅在家中,然而根據國民健康署106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分析長者跌傷地點,室內發生跌傷的第一位為臥室、第二位為客廳、第三位為浴室;另外,長者跌傷的主因則依序為,滑倒或絆倒、失去平衡或頭昏及碰到或撞上物品或人。   由於長輩長時間待在家中,國民健康署提供居家防跌5妙招,呼籲民眾平時多注意居家環境安全,減少跌倒風險,也避免於疫情期間因跌倒就醫而須進出醫院,減少感染風險。   妙招1:維持居住環境整潔   1.地板保持乾燥,避免滑倒。 2.家具遠離走道,雜物收納整齊,電線靠牆收好,避免絆倒。 3.去除地毯及踏墊皺褶及捲起的邊緣,腳踏墊底下可加上防滑墊。     妙招2:注意居家照明是否充足   1.注意室內燈光是否足夠明亮,可加裝小夜燈增加亮度。 2.電燈開關應接近門口,並且能輕易觸按。     妙招3:注意樓梯安全   1.樓梯應有穩固的扶手,並收拾整潔。 2.樓梯邊緣需能辨識清楚,最好與樓梯面不同顏色並可加裝夜光防滑條。 3.樓梯上方及底部應各有1個電燈開關。     妙招4:注意浴廁防跌措施   1.於洗臉盆及馬桶旁加裝扶手。 2.浴室放置防滑墊。 3.沐浴用品及毛巾放置在合適高度,避免彎腰或踮腳拿取。     妙招5:注意臥房環境規劃   1.床的高度不宜過高或過低,要能容易上下床。 2.床邊應有放置助行器或拐杖的地方,以便長輩上下床時拿取。 3.從床上要能輕易開關燈,黑暗中需能清楚辨識開關。 4.可加裝沙發椅或床邊起身扶手,讓長者起身及坐下、躺下時更安全。     國民健康署「長者防跌妙招手冊」,讓您防疫在家,防跌免驚   國民健康署出版的「長者防跌妙招手冊」(民眾版),可協助長者改善生活中防跌環境與習慣,鼓勵防跌運動,以增進步態、肌力與平衡能力,並編印「老人防跌工作手冊」(專業版),協助健康照護人員增進防跌照護知能,歡迎民眾於健康九九網站及本署官網下載及索取手冊運用。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16

  • 癌症病人及家屬 宅家防疫這樣做!

    文/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提供      摘要  因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情影響,全國警戒已升至第三級,民眾應勤洗手、戴口罩,減少非必要外出,宅在家配合政府防疫措施,避免疫情擴大及確保個人健康。特別是癌友及家屬(照顧者)擔心癌症治療期間及治療後病人的免疫系統較一般人為弱,更恐懼被感染及後續嚴重的危險。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供癌友及家屬能安心在家健康照護的方法,以降低相關感染的風險。     注意感染症狀   密切注意病人、家屬及照顧者是否有以下感染症狀,如發燒(額溫37.5度,耳溫38度)、乾咳、肌肉痠痛或四肢乏力、咳嗽有痰、頭痛、咳血或腹瀉,如有前述症狀請與固定就醫的相關人員或1922防疫專線聯繫,並戴口罩正確就醫,避免家庭群聚感染。     癌症病人居家照護注意事項   1.勤洗手 養成用餐及喝水前、擤鼻涕及如廁後,落實正確洗手,如廁蓋上馬桶再沖水,化療期間建議要沖兩次。洗手要用乾淨流動的水且使用肥皂,每次至少洗20秒。如果暫時無法用清水洗手,可先用含酒精的乾洗手液替代,但還是以肥皂洗手的效果最佳。正確洗手的教學影片可參考:https://reurl.cc/vD39xy。   2.勿觸眼口鼻 在未洗手狀況下,請嚴格避免觸摸眼、口、鼻,以減少感染與傳播疾病的機會;即便在有防護或洗手的條件下,也要養成儘量減少觸摸眼、口、鼻等之習慣。   3.宅在家拒訪客 待在家中盡量安排專屬個人的單獨房間;謝絕訪客,特別是剛從國外返國、接觸過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感染、發燒及生病者等具高傳染風險者。   4.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 可以降低吸入他人飛沫或阻擋自我產生的飛沫,並降低呼吸道傳染病的感染與傳播,達到保護自己和保護他人,防範疫情散播的功效。如果因病情關係無法正常戴口罩者,可與醫師商討如何採用替代方式,其親密家人或照護者也宜有相對應之防護方式。避開人群及人多擁擠地方,與他人保持室外至少1公尺,室內至少1.5公尺的社交距離。並嚴格遵守疫情指揮中心所宣布之防疫級別所規範的人數限制。   5.咳嗽禮節 想要咳嗽或打噴嚏時,未戴口罩也來不及使用手帕或衛生紙時,請用衣袖遮住嘴巴及鼻子,建議採「壓肘頂嚏」掩口鼻的標準姿勢           6.勿共用勿共食 盡量避免共享用食物、餐具、毛巾及牙刷等,用餐時應使用公筷母匙,只要是口、鼻會直接接觸的東西都避免共用。疫情升到三級(含)以上時,避免與家人同桌共食,最好在自己獨立的房間用餐。   7.降低共享空間 癌症病人做化療或放療等治療時,宜注意白血球降低期間的自我保護,盡量減少在共享空間(例如廚房、客廳或廁所),與非照顧者及非親密家人的共處時間,並注意居家環境保持通風。   8.預先準備 就醫時可與醫師討論藥物準備的足夠性,及是否可延後開始治療,或延後治療將可能造成病情與生活品質影響,均需與醫師充分討論後再做決定。有問題請聯絡您的個管師,或請洽詢離家最近的癌症資源中心協助,網站連結:https://reurl.cc/vD39xyhttps://www.crm.org.tw/。   9.緊急需要就醫 若有呼吸困難、頑固性頭疼、活動障礙或喪失活動能力、腹脹、腹痛等,可能是腫瘤或治療導致的緊急狀況,這些情況可能嚴重會危及生命,請與醫院相關人員連繫,安排就醫。   10.打疫苗 接受口服或注射治療中的癌症病人,或罹癌後已完成治療的康復者,提醒您接種疫苗保護自己,如流感、新冠肺炎等疫苗,降低發生重症或造成住院的情形。接種前建議與主治醫師討論,經由醫師評估是否適合接種疫苗及適當接種的時間。     家屬、照護者居家照護注意事項   1.勤洗手 養成照顧病人前後、處理任何病人的分泌物及排泄物後、用餐及喝水前、擤鼻涕及如廁後,落實正確洗手,協助病人如廁後蓋上馬桶再沖水,化療期間建議要沖兩次。洗手要用乾淨流動的水且使用肥皂,每次至少洗20秒。如果暫時無法用清水洗手,可先用含酒精的乾洗手液替代,但還是以肥皂洗手的效果最佳。在未洗手狀況下,請避免觸摸眼、口、鼻,以減少感染與傳播疾病的機會;即便在有防護或洗手的條件下,也要養成儘量減少觸摸眼、口、鼻等之習慣。   2.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 可以降低吸入他人飛沫或阻擋自我產生的飛沫,並降低呼吸道傳染病的感染與傳播,達到保護自己和保護他人,防範疫情散播的功效。避開人群及人多擁擠地方,與他人保持室外至少1公尺,室內至少1.5公尺的社交距離。並嚴格遵守疫情指揮中心所宣布之防疫級別所規範的人數限制。   3.咳嗽禮節 想要咳嗽或打噴嚏時,未戴口罩也來不及使用手帕或衛生紙,請用衣袖遮住嘴巴及鼻子,建議採「壓肘頂嚏」掩口鼻的標準姿勢。   4.清潔消毒 每天清潔及消毒家中經常觸摸的物件表面,如桌子、電燈開關、電話、門把手、水龍頭等物,環境若有染污要立即清潔消毒。   5.替代人選 癌症病人的免疫系統較一般人為弱,特別是做化學治療與放射治療期間,若家屬、照護者生病,應立即安排其他照護者來照顧癌症病人。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04

美醫誌粉絲團

顧問醫師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 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