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美整形

美醫誌 ME Media:亞洲醫美整形新媒體|豐富資訊輕鬆查醫病溝通零距離

搜尋共有77筆結果

  • 高齡孕婦掌握7原則 助安心懷孕平安生產

    文/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提供      摘要  依內政部人口統計資料顯示,國人108年女性生育平均年齡為32.12歲、生育第1胎平均年齡為31歲,其中35歲以上者占30.94%。而108年出生通報統計年報資料也顯示生母年齡為35歲至39歲之早產比例達12.54%,較25歲至29歲之早產比例高(8.31%)。隨著孕媽咪年齡升高,懷孕早產風險也隨之提升。另,正值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期間,孕媽咪對於是否到醫院進行產檢充滿擔心及焦慮,國民健康署呼籲高齡孕婦應「重視產前檢查」、「注重葉酸、鐵攝取」、「注重體重管理」、「避免危害物質」、「認識早產預兆」、「瞭解產兆來臨」及「自我健康管理」等原則,幫助寶寶健康長大。     好孕助攻原則,確保孕期健康           為讓高齡懷孕媽咪降低妊娠相關併發症風險,國民健康署建議高齡孕婦應掌握下列原則:   重視產前檢查 孕婦定期產前檢查,可追蹤胎兒發育及母體生理變化,發現任何異常,就能及早治療。自今年7月起,國民健康署補助每位準媽媽14次產前檢查、3次超音波檢查及妊娠糖尿病、貧血、乙型鏈球菌等檢查,請孕媽咪務必按照妊娠期程接受產檢。   注重葉酸、鐵攝取 葉酸與胎兒神經系統發育有關,建議每日應攝取3~4份深綠葉蔬菜、豆類及切塊水果約2~3碗,以達到每日葉酸建議攝取量;鐵是製造母體及胎兒血紅素的重要元素,建議食用鐵質豐富的食物,如紅肉、深綠色蔬菜(如莧菜、甜碗豆、紅鳳菜等)及豆類,可於用餐中或餐後一起食用富含維生素C的新鮮當季水果,可促進鐵吸收。   注重體重管理 懷孕期間,孕婦體重應依懷孕前體重做適量調整,以增加10~14公斤為宜。若懷孕期間低於建議體重,會增加胎兒成長發育不良、早產風險;高於建議體重,會有胎兒過大,增加生產風險。如果增重異常者,或有特殊情況者如懷多胞胎,建議諮詢醫師或營養師。   避免危害物質 菸(含二手菸)、咖啡因、酒都會對準媽媽及胎兒造成危害,包含影響胎兒智力發展及發育,或造成早產或流產的風險。孕媽咪若有戒菸、戒酒的困擾,可主動向您的產檢醫療院所人員提出,讓專業人員提供您相關支持與協助。   認識早產徵兆 如出現產兆,或是子宮規則性收縮、腹部悶痛、腹痛、下墜感或便意感、胎動較平常明顯減少等早產徵兆,應儘速就醫,以降低早產風險。   了解產兆來臨 若出現輕鬆感(食慾較好,呼吸較順暢)、落紅、陣痛或腰痠(不規則疼痛轉變為規則陣痛,且無論按摩或走動都無法減輕)、破水(由陰道流出多量液體)等生產徵兆,應儘速至醫院待產。   自我健康管理 建議孕婦依照孕期時程進行產檢。平日非必要請勿出門,避免接觸人群而增加感染風險,並加強自我健康管理措施(如:戴口罩、勤洗手),如有不明原因的發燒或其他症狀應主動告訴醫師,讓專業的醫護人員協助順利渡過孕產期。     孕產婦關懷諮詢專線、防疫諮詢管道一把罩   民眾如有任何孕前、孕期及產後健康管理相關問題,歡迎撥打孕產婦關懷諮詢專線0800-870-870(國語諧音:抱緊您,抱緊您),將由專業人員解答及主動致電回復,或至「孕產婦關懷網站」(https://mammy.hpa.gov.tw/)查詢孕期照護資訊;相關防疫措施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cdc.gov.tw),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13

  • 戒菸抗疫下一步 關閉防疫缺口「戶外吸菸區」

    文/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提供      摘要  近期疫情嚴峻,全國升級為三級警戒,民眾外出時應全程佩戴口罩,一經查獲有違反情事,不再勸導,逕予依傳染病防治法第70條第1項規定,裁罰3千元以上1萬5千元以下罰鍰。然而仍能看到吸菸者在戶外吸菸區吸菸,這種行為除了可能面臨罰鍰外,吸菸者也會讓自己處於染疫風險中,吐出的二手菸霧容易讓路過民眾擔心是否有染疫的疑慮,萬一吸菸者不幸確診,會增加路過民眾的染疫風險。     國民健康署呼籲全國的公司老闆或場所管理者,於三級防疫期間暫時關閉戶外吸菸區,以避免員工或民眾因吸菸而成為防疫缺口,並多多鼓勵吸菸者趁此機會戒菸,即刻撥打免費且專業的戒菸專線0800-63-63-63。     吸菸增加罹患新冠肺炎(COVID-19)重症的風險   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吸菸會增加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且如受到病毒感染,更容易引發重症或死亡:   1.吸菸者可能會透過手指與菸品、嘴唇間的頻繁觸碰而增加病毒接觸傳染的可能性,病毒也會透過吸菸者吐出的的二手菸霧傳染給旁人。   2.吸菸會破壞肺部細胞,長期吸菸會使肺功能下降或罹患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如果再被病毒感染,容易發展為重症。   3.吸菸會破壞免疫系統,降低身體抵抗病毒的能力。   4.吸菸者更容易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1,而慢性病者是新冠肺炎重症或死亡的高危險族群。   5.吸菸者因感染新冠肺炎(COVID-19)而罹患重症及死亡的風險要比非吸菸者高出40~50%。     遠離COVID-19,從承諾戒菸開始,讓戒菸專線幫助您   戒菸的路上難免會遭遇到困難,總是因為各種理由放棄戒菸,但在這疫情嚴峻的時刻,為了保護自己及全家人的健康,減少染疫和重症風險,沒有理由不戒菸,請給自己再次戒菸的機會,告訴自己為了避免染疫,一定要戒菸。疫情期間,不用到醫療院所,可利用免付費戒菸專線0800-636363 (Line ID:tsh0800636363),有專業諮詢人員會提供您便利、隱密的戒菸諮詢,並與您共同討論及規劃專屬的戒菸計畫,協助您克服生理戒斷症狀,挺過戒菸過程中的不適,放下菸,現在正是時候。       參考資料: 1. WHO statement: Tobacco use and COVID-19. 2. WHO/Europe. Coronavirus (COVID-19) and tobacco use. 3. People with Certain Medical Conditions 4. WHO. WHO supports people quitting tobacco to reduce their risk of severe COVID-19.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09

  • 指揮中心說明配送至臺北市轄內合約醫院協助專案對象接種事宜

    文/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摘要  有關COVID-19疫苗放置臺北市醫院,提供中央造冊之外國使節等施打一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9日表示,因特殊情形必要出國者,可由各該主管機關提具需求說明、預估接種人數及時程,向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以專案方式,申請接種公費COVID-19疫苗。目前已專案申請接種對象包括我國因外交或公務需求奉派出國者、代表我國出國之運動員或參賽選手等。另基於互惠原則,駐臺外交人員及其在臺眷屬亦屬專案同意接種對象。針對此類專案指揮中心會視疫苗進口期程及供應量整體評估提供。     指揮中心進一步說明,考量該類專案對象其工作地點多位於臺北市,且其工作性質需分批次接種,故依專案需求,撥配疫苗至單位指定院所,提供該類對象接種;目前撥配及接種狀況如下:   一、疾病管制署庫存30瓶,係供該署尚未接種第一劑及須接種第二劑之防疫人員接種,本週預計接種30人次,並依照業務安排陸續完成接種。   二、三軍總醫院附設民眾診療服務處計配送70瓶,提供國軍協助防疫旅館消毒之化學兵接種,已全數接種完畢。   三、臺北市立仁愛醫院計配送180瓶,係提供華航機師及機組員接種,截至目前約250人尚未接種,預計本週完成接種。   四、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計配送100瓶,供總統護衛等國安人員接種,截至目前,尚有250人未接種,庫存14 瓶,預計本週完成接種。   五、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係提供食品藥物管理署員工接種,已全數接種完畢。   六、臺大醫院配送20瓶,供指揮中心委託研究計畫之研究對象使用,已全數接種完畢。   七、指揮中心另請臺北市榮民總醫院協助接種外交使節、因公務需求有必要出國者及代表國家出國之運動選手疫苗接種事宜,目前約400人還未接種。   指揮中心強調,針對上述指揮中心同意列冊施打對象,總計配送650瓶疫苗,目前已接種共計5,400人次,尚未接種為1,200人次。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09

  • 戒菸降低新冠肺炎風險 打電話戒菸最安全

    文/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提供      摘要  近期國內新冠肺炎疫情升溫,醫療院所擴大防疫量能,設立社區採檢院所與重度收治醫院,並進行分流分艙感染管制,期能戰勝疫情,為降低醫院收治承載及避免吸菸者前往醫院接受戒菸的感染風險,國民健康署呼籲想戒菸的民眾疫情期間多多利用免費戒菸諮詢專線0800-636363,由專業諮詢員與您一起討論戒菸計畫,一對一的戒菸諮詢,幫助您成功戒除菸癮。     戒菸,防新冠肺炎重症   世界衛生組織(WHO)在今年度世界無菸日「承諾戒菸 Commit to quit」列舉出「戒菸有超過百個理由」,第1個理由就是:吸菸者有較高風險成為新冠肺炎(COVID-19)重症,呼籲全球吸菸者儘速戒菸! WHO於2021年5月28日更發文指出,吸菸者罹患新冠肺炎發展為重症及死亡風險提高4至5成,因此戒菸是吸菸者降低新冠肺炎病毒所導致的風險以及罹患癌症、心臟病和呼吸系統疾病風險的最好方法2。國民健康署多年來協同醫師、牙醫師、藥師、護理師等其他醫事人員團體推動戒菸服務,鼓勵醫事人員於接觸吸菸民眾時,鼓勵民眾戒菸,目前有近四千家合約戒菸服務醫事機構分布於各鄉鎮市區,民眾可就近接受戒菸服務。   近期國內新冠肺炎疫情嚴峻,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全國三級警戒延長至110年6月14日,外出時必須全程配戴口罩,違反者得依《傳染病防治法》開罰3千元至1萬5千元。國民健康署呼籲吸菸者,戒菸趁現在,可避免一時菸癮上身,脫掉口罩吸菸讓自己暴露在風險中,也收到罰單,吸菸傷荷包也傷健康,實在划不來。     不出門也能戒菸,讓戒菸專線幫助您   疫情期間非必要不外出,保護自己及家人,要避免人與人接觸。想要戒菸的民眾,不用擔心到醫療院所會增加感染的風險,而裹足不前,更可以利用此時在戶外也不利吸菸的環境下,增強自己的戒菸意念,即刻撥打免費戒菸專線0800-636363。此專線是國民健康署委託彰化基督教醫院辦理,亦可使用Line通訊軟體(ID:@tsh0800636363)進行諮詢。無論您身在何方,有專業人員提供您便利性、隱密性的諮詢服務,並依您的情況,提供量身打造的策略與方法,過程中也會協助您解決戒菸過程可能遇到的困難與挫折。依國民健康署統計,吸菸者透過戒菸專線諮詢服務與關懷支持追蹤,戒菸成功率達4成。   疫情期間,請吸菸者多多利用免費戒菸專線,如過去戒菸失敗的朋友們,為了增強抵抗力避免感染新冠肺炎,請告訴自己一定要戒菸,讓戒菸專線陪伴您攜手對抗菸癮,抗疫戒菸贏健康!     參考資料: 1. More than 100 reasons to quit tobacco. 2. WHO supports people quitting tobacco to reduce their risk of severe COVID-19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07

  • 癌症病人及家屬 宅家防疫這樣做!

    文/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提供      摘要  因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情影響,全國警戒已升至第三級,民眾應勤洗手、戴口罩,減少非必要外出,宅在家配合政府防疫措施,避免疫情擴大及確保個人健康。特別是癌友及家屬(照顧者)擔心癌症治療期間及治療後病人的免疫系統較一般人為弱,更恐懼被感染及後續嚴重的危險。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供癌友及家屬能安心在家健康照護的方法,以降低相關感染的風險。     注意感染症狀   密切注意病人、家屬及照顧者是否有以下感染症狀,如發燒(額溫37.5度,耳溫38度)、乾咳、肌肉痠痛或四肢乏力、咳嗽有痰、頭痛、咳血或腹瀉,如有前述症狀請與固定就醫的相關人員或1922防疫專線聯繫,並戴口罩正確就醫,避免家庭群聚感染。     癌症病人居家照護注意事項   1.勤洗手 養成用餐及喝水前、擤鼻涕及如廁後,落實正確洗手,如廁蓋上馬桶再沖水,化療期間建議要沖兩次。洗手要用乾淨流動的水且使用肥皂,每次至少洗20秒。如果暫時無法用清水洗手,可先用含酒精的乾洗手液替代,但還是以肥皂洗手的效果最佳。正確洗手的教學影片可參考:https://reurl.cc/vD39xy。   2.勿觸眼口鼻 在未洗手狀況下,請嚴格避免觸摸眼、口、鼻,以減少感染與傳播疾病的機會;即便在有防護或洗手的條件下,也要養成儘量減少觸摸眼、口、鼻等之習慣。   3.宅在家拒訪客 待在家中盡量安排專屬個人的單獨房間;謝絕訪客,特別是剛從國外返國、接觸過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感染、發燒及生病者等具高傳染風險者。   4.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 可以降低吸入他人飛沫或阻擋自我產生的飛沫,並降低呼吸道傳染病的感染與傳播,達到保護自己和保護他人,防範疫情散播的功效。如果因病情關係無法正常戴口罩者,可與醫師商討如何採用替代方式,其親密家人或照護者也宜有相對應之防護方式。避開人群及人多擁擠地方,與他人保持室外至少1公尺,室內至少1.5公尺的社交距離。並嚴格遵守疫情指揮中心所宣布之防疫級別所規範的人數限制。   5.咳嗽禮節 想要咳嗽或打噴嚏時,未戴口罩也來不及使用手帕或衛生紙時,請用衣袖遮住嘴巴及鼻子,建議採「壓肘頂嚏」掩口鼻的標準姿勢           6.勿共用勿共食 盡量避免共享用食物、餐具、毛巾及牙刷等,用餐時應使用公筷母匙,只要是口、鼻會直接接觸的東西都避免共用。疫情升到三級(含)以上時,避免與家人同桌共食,最好在自己獨立的房間用餐。   7.降低共享空間 癌症病人做化療或放療等治療時,宜注意白血球降低期間的自我保護,盡量減少在共享空間(例如廚房、客廳或廁所),與非照顧者及非親密家人的共處時間,並注意居家環境保持通風。   8.預先準備 就醫時可與醫師討論藥物準備的足夠性,及是否可延後開始治療,或延後治療將可能造成病情與生活品質影響,均需與醫師充分討論後再做決定。有問題請聯絡您的個管師,或請洽詢離家最近的癌症資源中心協助,網站連結:https://reurl.cc/vD39xyhttps://www.crm.org.tw/。   9.緊急需要就醫 若有呼吸困難、頑固性頭疼、活動障礙或喪失活動能力、腹脹、腹痛等,可能是腫瘤或治療導致的緊急狀況,這些情況可能嚴重會危及生命,請與醫院相關人員連繫,安排就醫。   10.打疫苗 接受口服或注射治療中的癌症病人,或罹癌後已完成治療的康復者,提醒您接種疫苗保護自己,如流感、新冠肺炎等疫苗,降低發生重症或造成住院的情形。接種前建議與主治醫師討論,經由醫師評估是否適合接種疫苗及適當接種的時間。     家屬、照護者居家照護注意事項   1.勤洗手 養成照顧病人前後、處理任何病人的分泌物及排泄物後、用餐及喝水前、擤鼻涕及如廁後,落實正確洗手,協助病人如廁後蓋上馬桶再沖水,化療期間建議要沖兩次。洗手要用乾淨流動的水且使用肥皂,每次至少洗20秒。如果暫時無法用清水洗手,可先用含酒精的乾洗手液替代,但還是以肥皂洗手的效果最佳。在未洗手狀況下,請避免觸摸眼、口、鼻,以減少感染與傳播疾病的機會;即便在有防護或洗手的條件下,也要養成儘量減少觸摸眼、口、鼻等之習慣。   2.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 可以降低吸入他人飛沫或阻擋自我產生的飛沫,並降低呼吸道傳染病的感染與傳播,達到保護自己和保護他人,防範疫情散播的功效。避開人群及人多擁擠地方,與他人保持室外至少1公尺,室內至少1.5公尺的社交距離。並嚴格遵守疫情指揮中心所宣布之防疫級別所規範的人數限制。   3.咳嗽禮節 想要咳嗽或打噴嚏時,未戴口罩也來不及使用手帕或衛生紙,請用衣袖遮住嘴巴及鼻子,建議採「壓肘頂嚏」掩口鼻的標準姿勢。   4.清潔消毒 每天清潔及消毒家中經常觸摸的物件表面,如桌子、電燈開關、電話、門把手、水龍頭等物,環境若有染污要立即清潔消毒。   5.替代人選 癌症病人的免疫系統較一般人為弱,特別是做化學治療與放射治療期間,若家屬、照護者生病,應立即安排其他照護者來照顧癌症病人。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04

  • 親子宅料理 吃出保護力

    文/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提供      摘要  隨著我國防疫措施升級調整,大小朋友待在家裡的時間變多了,家長們也多了陪伴和照顧的任務,除了需準備餐點,也要想盡各式活動讓小朋友開心度過居家時間,國民健康署鼓勵親子同做健康料理,在備餐過程中增進親子關係,小朋友也更願意吃下自己做的餐點,補充重要營養素,吃出保護力。     宅在家不無聊,健康點心動手做   國民健康署特別設計了3款營養點心,讓大小朋友可以一起簡單動手做,讓宅食光增加樂趣。點心包含燕麥堅果餅乾、馬鈴薯披薩以及五榖黑豆飯糰,不僅可以補充營養素如維生素B群、礦物質和膳食纖維等,提升抵抗力,更能避免小朋友吃下空熱量的零食。   燕麥堅果餅乾 用湯匙就可將熟香蕉壓成泥,混合燕麥片、南瓜籽等材料成糰後,戴上手套整成圓餅狀。燕麥片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群,助於調節新陳代謝、增強免疫力。南瓜籽增添口感外更能補充礦物質鋅,幫助抗發炎。   馬鈴薯披薩 家長切好馬鈴薯厚片取代餅皮,再讓小朋友鋪上色彩豐富的餡料和起司絲,餡料可加入洋蔥、胡蘿蔔、花椰菜等蔬菜,或用冷凍蔬菜代替,攝取足夠的膳食纖維有助於保護腸黏膜細胞與調節腸內細菌,維持腸道健康。   五榖黑豆飯糰 小朋友可透過捏飯糰訓練手部肌肉和其他感官,材料選用黑豆、毛豆、黃豆等乾燥豆類,是絕佳的植物性蛋白質來源。建議每餐攝取約一個手掌心大小的豆魚蛋肉類食物,足夠的蛋白質是構成免疫細胞的重要原料。     動動手指玩遊戲,抽精美小家電 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醒大家,攝取均衡營養是強化抵抗力的好方法,可以利用「我的餐盤」均衡飲食口訣與手勢,檢視是否吃足六大類食物。即日起至110年6月1日止,歡迎至「餐盤知識隨堂考」活動網站挑戰營養小知識,就有機會獲得精美小家電。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03

  • 防疫期間不脫罩!未戴口罩 傷健康傷荷包

    文/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提供      摘要  近期疫情嚴峻,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已宣布將全國升級為三級警戒,並要求外出時全程配戴口罩,然而走在路上仍能看到癮君子難忍菸癮,偷偷脫下口罩抽菸,甚至還有民眾在等待快篩時,看見吸菸者躲在旁邊抽菸,這種行為除了違反全程配戴口罩的規定,得依《傳染病防治法》開罰3千元至1萬5千元外,吸菸者也讓自己處於染疫風險中;吐出的二手菸霧,更容易讓周遭親友、民眾擔心是否有染疫風險。若吸菸者不幸確診,還會增加周遭親友、民眾或醫護人員受感染的風險。     國民健康署呼籲,疫情期間停止吸菸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加重要,因脫下口罩吸菸,會增加自己及周遭親友的染疫風險,莫讓自己變成防疫破口,傷健康也傷荷包,請抓住機會,下定決心戒菸,即刻撥打免費且專業的戒菸專線諮詢服務0800-63-63-63。     吸菸增加重症及死亡風險,戒菸遠離新冠肺炎   國際研究顯示,吸菸是新冠肺炎重症危險因子,吸菸者罹患新冠肺炎引發重症風險高達2倍,住院治療後持續惡化風險增加14倍。13~24歲吸菸的年輕人,感染新冠肺炎的風險為不吸菸者的5倍。世界衛生組織(WHO)更於其所列舉的「戒菸的百個理由」中,將「吸菸者若感染新冠肺炎(COVID-19)後罹患重症及死亡的風險更大」列首位,呼籲全球吸菸者儘速戒菸,遠離新冠肺炎!     電子煙無助戒菸   有業者會在網路宣稱電子煙可以幫助戒菸,請千萬不要相信。世界衛生組織指出,任何形式的電子煙與菸品都有害!吸菸沒有所謂的「安全暴露量」,電子煙仍含有尼古丁及有害致癌物,對使用者和暴露於二手煙者都有害,也沒有證據證明電子煙是安全且可以幫助戒菸。研究顯示嘗試以電子煙協助戒菸者中,約95%仍持續使用紙菸或電子煙,且更有50%~60%會成為紙菸與電子煙併用者;相關研究更指出使用電子煙的青少年族群未來有6倍的風險成為紙菸吸菸者,而具有更高的物質成癮風險。千萬不要為了戒菸或避免菸臭味而選擇電子煙!     遠離新冠肺炎,就是最好的戒菸理由,讓戒菸專線幫助您   戒菸的路上難免會遭遇到困難,疫情期間,建議多利用國民健康署提供之免費戒菸專線0800-636363,將由專業醫事人員提供具便利性、隱密性之諮詢服務,協助您解決於戒菸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與挫折外,亦可使用Line通訊軟體的戒菸諮詢服務(ID:tsh0800636363),多元戒菸通路與您攜手對抗菸癮,遠離新冠肺炎,戒菸的過程不再孤單寂寞!     參考資料: 1. https://www.who.int/news/item/10-07-2020-who-and-partners-to-help-more-than-1-billion-people-quit-tobacco-to-reduce-risk-of-covid-19. 2. Vardavas CI, Nikitara K. COVID-19 and smoking: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evidence. Tob Induc Dis. 2020;18:20. Published 2020 Mar 20. doi:10.18332/tid/119324. 3. Gaiha, S. M., Cheng, J., & Halpern-Felsher, B. (2020). Association Between Youth Smoking, Electronic Cigarette Use, and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4. More than 100 reasons to quit tobacco. 5. Benmarhnia T, Pierce JP, Leas E, White MM, Strong DR, Noble ML, et al. Can E-Cigarettes and Pharmaceutical Aids Increase Smoking Cessation and Reduce Cigarette Consumption? Findings From a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Cohort of American Smokers. Am J Epidemiol. 2018;187(11):2397-404. 6. Jessica L. Barrington-Trimis, Robert Urman, Kiros Berhane, Jennifer B. Unger, Tess Boley Cruz, Mary Ann Pentz,Jonathan M. Samet, Adam M. Leventhal, Rob McConnell (2016). E-Cigarettes and Future Cigarette Use. PEDIATRICS Volume 138, number 1.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01

  • 531「世界無菸日」顧肺四招 守護您的肺

    文/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提供      摘要  世界衛生組織(WHO)數據顯示,全球癌症死亡人數,肺癌排名第一;台灣也是如此,我國108年共9,701人死於肺癌,占了所有因癌症死亡人數的五分之一(19.3%)。5月31日為世界衛生組織(WHO)所發起的「世界無菸日」,2021年訂定為「承諾戒菸(Commit to quit)」年,呼籲全球吸菸者戒菸。吸菸者罹患肺癌的風險是不吸菸者的9倍,每天吸20根菸以上之男性,風險可達13.7倍,而女性之風險則可高達 24.1倍;雖然吸菸及二手菸是導致肺癌最主要的原因,但台灣研究發現,未吸菸者和女性肺腺癌持續增加,顯示吸菸以外的因素,如家族史等不容忽視。     為喚起社會對肺癌之重視,國民健康署提醒顧肺4招「戒菸益健康、自我須防護、篩檢慎思量、警訊早就醫」,共同對抗肺癌。     第一招 戒菸益健康   「吸菸」是影響肺癌最大的危險因子,佔70~80%,而二手菸暴露也會增加肺癌的死亡風險,與吸菸者同住,得到肺癌的機會比一般民眾高出20%到30%,這也是許多不吸菸女性罹患肺癌的主因之一。依國際經驗顯示,吸菸率下降20年後肺癌發生率及死亡率才會下降,從吸菸到發生肺癌期間,通常間隔20年以上。   呼應2021年世界無菸日的口號「承諾戒菸」,國民健康署建議民眾可以撥打免費戒菸服務專線0800-63-63-63尋求專業諮詢,或是參考戒菸教戰手冊(網址:https://www.hpa.gov.tw/Pages/EBook.aspx?nodeid=1172),全國也有近4000家戒菸服務合約機構(網址:https://ttc.hpa.gov.tw/Web/Agency.aspx),提供專業戒菸治療服務。     第二招 自我須防護   根據國內數據顯示,雖然吸菸率有逐漸下降的趨勢,肺癌發生率仍逐年升高,尤其罹患肺腺癌的女性有九成是不吸菸的。因此,除了避免吸菸與二手菸害外,同時要減少廚房油煙、遠離空氣污染或廢氣多的地方。國民健康署提供民眾自我防護5要點:拒吸二手菸;烹煮時應開啟排油煙機,為減少油煙,多選擇水煮、清蒸方式烹煮食物。另外,為了降低空污對健康的危害,民眾可隨時注意空氣品質監測網訊息;外出戴口罩,由戶外進入室內時,記得洗手洗臉、清潔鼻腔,並適當關閉門窗,以減少細懸浮微粒(PM 2.5)的暴露;空品狀況不佳時,避免戶外活動時間,或改變運動型態避開交通高峰時段及路段;生活作息規律,多運用大眾運輸工具、自行車及步行,適當運動,維持身體健康狀態。     第三招 篩檢慎思量   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掃描(以下稱LDCT)是目前唯一具國際實證可以早期發現肺癌的篩檢工具,但目前國際實證證據僅有對「重度吸菸族群」(抽菸史超過30包年、戒菸小於15年),可以降低2成死亡;而衛生福利部補助台灣肺癌學會「以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篩檢台灣不吸菸肺癌高危險群之研究」初步研究結果,支持針對具肺癌家族史者進行LDCT肺癌篩檢。依據國民健康署與相關醫學學會以及民間團體共同訂定之《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肺癌篩檢》手冊(醫療版),建議以下肺癌高風險族群可考量進行LDCT篩檢:   1.年齡介於50~80 歲,抽菸史超過30 包年之民眾。(含戒菸時間未超過15年的民眾) 2.具有肺癌家族史的民眾。(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罹患肺癌) 3.有肺部病史者。(如肺結核、慢性肺阻塞症) 4.暴露於氡氣環境,或特定職場環境工作者(如:金屬業、冶礦業、石油化學工業、石綿接觸者或長期暴露在有粉塵、油煙、棉絮、化學物質、放射環境下等)可諮詢醫師是否需要篩檢。   然而LDCT肺癌篩檢可能衍生以下風險,提醒民眾在決定做篩檢前應事前瞭解:   1.過度診斷的疑慮:使用低劑量電腦斷層肺癌篩檢,會診斷出惡化緩慢的肺癌,這些人就算不接受篩檢,終其一生亦可能不會出現症狀或提早死亡,因此會有少數的比例屬於過度診斷、多治療。 2.假警訊的壓力:美國大型試驗指出,重度吸菸者接受LDCT篩檢,每4人就有1人為陽性,但每100位陽性個案中只約有4人診斷為肺癌,假警訊恐造成民眾不必要的心理負擔。 3.輻射暴露的風險:LDCT肺癌篩檢平均一次的輻射線暴露約為1.5毫西弗,約為在臺灣1年的天然背景輻射量。   以上LDCT篩檢資訊,可進一步參考本署「我該不該做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手冊及影片。(連結網址:【手冊】https://health99.hpa.gov.tw/material/6881、【影片】https://health99.hpa.gov.tw/material/6798)     第四招 警訊早就醫   早期肺癌並非完全沒有任何症狀,瞭解肺部的「警訊」有助提高自我警覺,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常見的肺部7種警訊包括:   1.持續咳嗽,甚至有惡化的狀況 2.痰中帶有血絲或咳血,持續一段時間後症狀沒有緩解 3.呼吸急促、呼吸出現喘鳴聲 4.持續胸痛且有惡化情形 5.聲音沙啞 6.四肢關節疼痛 7.無預警的體重下降、食慾不振   以上這些症狀也有可能不是肺癌引起的。儘管如此,需要時建議尋求醫師諮詢與評估,找出原因及早診治,以免耽誤病情。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5.31

  • 網傳「疫苗為了防腐加汞和鋁,打多會自閉」?

    文/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摘要  近日網路流傳「疫苗為了防腐加入了汞和鋁,打多了就會自閉」,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25日嚴正澄清,我國進口疫苗均經國際合法認證,絕不含有毒物質,該則不實網路言論疑似境外人士刻意且惡意散布,企圖干擾我國防疫工作。     指揮中心表示,疫苗接種後,可能出現反應主要為接種部位疼痛,通常於數天內消失,其他可能反應包含疲倦、頭痛、肌肉痠痛等,但絕無傳言所稱導致自閉症的情形,請民眾切勿輕信。   指揮中心強調,散播假訊息構成犯罪,會被判處最高三年有期徒刑或併科三百萬元罰金。提醒民眾,收到來路不明訊息多加留意、查證,切勿轉傳散播,以免觸法。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5.29

  •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金門縣、澎湖縣及連江縣 可提供自願性採檢服務」

    文/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25日表示,有關離島縣市採檢需求,指揮中心經評估後,同意金門縣、澎湖縣、連江縣等三離島得在符合篩檢流程條件及後送配套流程下,提供自願性採檢服務。   指揮中心提醒,所有篩檢工具皆有偽陰性、偽陽性之可能,檢驗陰性民眾仍應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5.27

  • 為使精神照護機構安心、專心及全心抗疫 精神照護機構評鑑順延

    文/衛生福利部 心理及口腔健康司提供     鑑於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以下稱COVID-19)之疫情緊張,現階段為疫情能否控制之關鍵階段,考量精神照護機構(含精神科醫院、精神科教學醫院、精神復健機構及精神護理之家)應以防疫工作優先,為減少機構負擔,使機構更安心、專心及全心投入抗疫工作,爰已於110年5月20日公告調整精神照護機構評鑑辦理機制如下:   (一)今年及明年度(110及111年)精神科醫院評鑑及精神科教學醫院評鑑:停止辦理2年,評鑑合格效期亦配合展延。   (二)今(110)年度精神復健機構評鑑及精神護理之家評鑑:停止辦理1年,機構評鑑合格效期亦配合展延。   另衛福部籲請醫事人員,積極施打COVID-19疫苗,保護自我安全,降低疫情傳播機會。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5.24

  • 防疫一條心 共同抗疫不吸菸 戒菸護肺保健康

    文/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提供      摘要  目前國內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嚴峻,共同抵擋新冠肺炎的期間,戴口罩、勤洗手、保持適當社交距離等,是每個人都應自我防護及保護他人的互利行為。但如果吸菸者於疫情期間,還喜歡揪三五好友邊抽菸邊聊天或共用菸品,這些行為可能會讓防疫出現破口!國民健康署呼籲,疫情期間不僅要減少吸菸,更要戒菸,戒菸請尋求專業醫事人員協助,不用出門至醫療院所,撥打免費戒菸專線,就有專業的醫事人員幫助你,遠離新冠肺炎的威脅!     別因吸菸讓COVID-19找上你   WHO呼籲,疫情期間停止吸菸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因有證據指出,吸菸者比不吸菸者更有可能發生新冠肺炎(COVID-19)重症,吸菸者若是感染新冠肺炎,比非吸菸者更有機會需要加護病房之照護,且更可能死亡。     另根據國外研究發現,13至24歲的青少年曾使用電子煙被診斷出感染新冠肺炎陽性的可能性是非吸菸者的5倍;曾吸菸又使用電子煙的雙重使用者,被診斷出感染新冠肺炎陽性的可能性是非吸菸者的7倍,顯示青少年使用電子煙及菸品不但影響呼吸系統和免疫系統,更是新冠肺炎的危險因子。     WHO也表示,因為吸菸者的手指及可能有受到污染的菸品在不斷與嘴唇接觸中,增加了病毒由手向口傳播的可能性,又吸菸者可能已經患有肺部疾病或肺活量降低的狀況,所以會大大增加罹患嚴重疾病(如COVID-19)的風險。許多人喜歡於社交時邊抽菸邊聊天,以致於沒有保持適當社交距離,亦可能有共用菸品的情形發生,以上這些行為,不論是使用傳統菸品、加熱菸或電子煙都會增加傳染的風險;拒絕菸品、加熱菸及電子煙,是提升免疫力、阻擋新冠肺炎的不二法門。     防疫也要防菸,醫院周圍不吸菸,保護你我不感染   現COVID-19疫情嚴峻,多家醫院設置戶外篩檢站及戶外門診區因應,國民健康署呼籲吸菸者勿在醫院周圍吸菸,倘若吸菸者不幸確診,恐增加吸菸時周遭民眾或醫護人員受感染的風險。     在家防疫也能戒菸,戒菸專線幫助您   防疫期間,民眾待在家中時間增加,吸菸者可能因菸癮難耐而在家中吸菸,讓家人受到二手菸與三手菸的危害,因此,為了自己及全家人的健康,現在正是戒菸的好時機。但請千萬、千萬不要誤信業者或網路傳播電子煙等產品能幫助戒菸的謠言,想要戒菸提升免疫力的朋友,防疫期間,要避免到醫療院所增加感染風險,請多利用免付費戒菸諮詢專線0800-636363,專業諮詢人員將提供便利、隱密的戒菸諮詢並與您共同討論及規劃專屬的戒菸計畫及如何克服生理戒斷症狀,幫助您挺過戒菸過程中的不適,戰勝菸癮,迎向健康新生活。     戒菸資源   ◎免費戒菸諮詢專線:0800-63-63-63 ◎全國近4,000家戒菸服務合約醫事機構(查詢電話:02-2351-0120) ◎洽地方政府衛生局(所)接受戒菸諮詢或服務,可免費索取戒菸教戰手冊     資料來源: 1. https://www.who.int/news-room/detail/10-07-2020-who-and-partners-to-help-more-than-1-billion-people-quit-tobacco-to-reduce-risk-of-covid-19 2.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7083240/ 3. Gaiha, S. M., Cheng, J., & Halpern-Felsher, B. (2020). Association Between Youth Smoking, Electronic Cigarette Use, and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延伸閱讀: 1. Scientific Brief. (2020) Smoking and COVID-19. WHO/2019-nCoV/Sci_Brief/Smoking/2020.2. 2. WHO. Coronavirus disease (COVID-19) advice for the public. Coronavirus disease (COVID-19) advice for the public. 22 January 2021. 3. Vardavas CI, Nikitara K. COVID-19 and smoking: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evidence. Tobacco induced diseases. 2020. 18(March):20.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5.23

  • 讓專家教你!3招共同預防熱傷害

    文/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提供      摘要  近日因為疫情關係,全台啟動學校停課不停學的措施,居家辦公比率也提升,宅在家成為時下現況,根據中央氣象局天氣預報資料顯示,最近台灣夏季連日高溫炎熱,近期各縣市接連亮起高溫預警燈號,氣溫至少達攝氏36度以上,甚至有時會高達攝氏38度,高溫環境最害怕產生熱傷害,國民健康署提醒大家要做好防範措施,才可以在家安心防疫!     什麼是熱傷害?   當身體熱能產生過多或散熱不足,就可能會造成熱傷害的產生,熱傷害依照傷害程度分為「熱中暑」、「熱衰竭」、「熱痙攣」,除了室外因為有輻射容易造成熱傷害,室內也是需要注意預防熱傷害,因為如果室內空氣流動不佳,空間內的熱能便無法順利排出,導致環境溫度不斷升高,身體就會出現散熱不易的狀況,特別是人體溫度調節較不佳的人,像是老人和兒童,更容易產生熱傷害,所以家中若有老人或兒童,要特別注意室內的溫度及通風。     預防熱傷害 記住3要領   國民健康署提醒大家應避免曝曬於高溫下,且牢記預防熱傷害的三要訣,共同守護健康。   一、多喝白開水   對抗熱傷害,其實預防勝於治療,要定時的喝水,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以白開水最好,避免喝含有酒精及大量糖分的飲料,也要注意尿量及顏色,若尿量減少、顏色變深,表示體內水分不足。   二、冷氣設定在26至27度,不開冷氣則務必保持室內良好通風   經常進出冷氣房,身體會難以適應高頻率的瞬間溫差過大,容易出現打噴嚏、流鼻水等不適感,建議室內冷氣設定在26至27度,從戶外到冷氣房內最好先穿薄外套,在不開冷氣的情況下,也應該保持室內良好通風,避免悶熱的環境讓散熱速度下降。   三、穿著寬鬆及透氣的衣服   人體內的熱量是通過輻射、傳導、對流和蒸發向外擴散的,穿寬鬆的服裝可以讓衣服內形成對流,將人體部分熱氣帶走。尤其領子、袖口、褲腿等開口處最好寬大些,將更有助於散熱,穿起來會更涼快。     出現疑似徵兆要警覺,必要時應盡快就醫   夏季高溫預防熱傷害相當重要,悶熱的環境是造成中暑的原因之一,保持室內良好通風以及多補充水分是保護身體的不二法門!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醒民眾,隨時關心家中長輩及孩童是否產生有熱傷害徵狀,如疲倦、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嚴重者會出現無法流汗、頭痛、頭暈、嘔吐,甚至神智混亂、昏迷等症狀,若出現以上症狀請迅速離開高溫的環境,設法降低體溫,飲用加鹽的冷開水或電解質飲料,並儘速就醫,熱傷害若無緊急且適當之處理,恐造成多重器官衰竭等嚴重後果,面對疫情的嚴峻,做好防疫措施外,也要預防高溫引起的傷害,多補充水分,大家一起渡過炎炎夏日及新冠疫情。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5.21

  • 身心障礙證明效期屆滿須重新鑑定者 因疫情得延長證明效期

    文/衛生福利部 社會及家庭署提供       有鑑於現階段為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疫情能否控制之關鍵期,為減少身心障礙者出入醫療機構等高風險場域,並利國內醫院專注防疫,衛福部表示,110年10月31日(含)以前身心障礙證明效期屆滿須重新鑑定及需求評估者,其辦理重新鑑定及需求評估之完成期限,於110年5月14日尚未屆至者,統一延長至110年12月31日,並可以原證明繼續享有相關權益。(包含已領有之補助)   民眾如有相關問題,可直接洽詢戶籍所在地之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   衛福部籲請民眾,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措施,並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以保護自身安全,降低疫情傳播機會。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5.20

  • 配合政府防疫「簡訊實聯制」,健保署各臨櫃服務據點率先布建完成!

    文/衛生福利部 中央健康保險署提供      摘要  因應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防疫,並配合行政院宣布全國通用的實聯制新系統「簡訊實聯制」於19日上路,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率先將全國服務據點,包含署本部、各分區業務組7處聯合服務中心及22處聯絡辦公室,已將簡訊實聯制之QR Code,張貼於服務據點入口供洽公民眾掃描使用,民眾只要透過掃QR Code,不必填寫個人資料,依指示送出簡訊(免費),隨即完成登錄,除節省寶貴時間並減少人員接觸。       健保署指出,在行政院唐鳳政務委員的指示下,健保署參與由關貿公司、中華電信與民間社群業者,在極短的時間內共同完成「簡訊實聯制」新系統的開發與壓力測試,在新系統上路的同時,健保署各個臨櫃服務據點也同步布建完成,建議各公務機關、餐飲業者、店家或賣場等,儘速完成申請並加入「簡訊實聯制」行列,全國齊心抗疫。     健保署表示,民眾每日臨櫃申辦健保業務的人數約7千人,實施「簡訊實聯制」可落實防疫政策,健保署所屬聯合服務中心及聯絡辦公室等服務據點的同仁,均會協助洽公民眾利用手機使用「簡訊實聯制」進行快速登錄,也籲請民眾在防疫期間盡量不要出門,可透過網路替代馬路。     健保署提醒民眾,「全民健保行動快易通│健康存摺」APP有許多線上服務的功能,其中包括「健保櫃檯」提供申辦健保卡、查詢個人投保紀錄、未繳納健保費、線上繳費等,讓民眾免出門即可辦理各項健保業務。此外,也可使用「健康存摺」查詢個人就醫紀錄、檢驗檢查資料等,隨時掌握個人健康大小事、做好健康自主管理。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5.20

  • 亮眼輪廓一次搞定 洽詢眼整專業醫師有保障

    文/光澤診所提供      摘要  現代人較喜愛立體的五官及深邃的輪廓,因此整形無論在春夏秋冬都是熱門話題,而眼睛又被稱為靈魂之窗,雙眼皮手術在整形手術中的地位更是居高不下。不過普遍來說,民眾總是會先從雙眼皮貼、雙眼皮膠水著手,長期沾黏、拉扯下,貼不好是小事,若造成眼皮鬆弛下垂,更是得不償失。整形外科醫師陳彥瑋表示:「使用暫時性的美妝工具,雖然可以免去手術恢復期的時間,但是無法永久改善眼皮問題;現在科技進步,有各種類型的雙眼皮手術,愛美民眾可以衡量自身狀況來選擇。」     各項重點一次解答   坊間常聽到雙眼皮手術共有兩個方式,切割與縫合,兩者的差異主要是切口的大小;縫雙眼皮的手術方式,其實就是採用多點縫合的技術,但是此方式可能會因為年紀增長、肌膚的膠原蛋白流失,造成眼皮下垂,失去雙眼皮的效果;反之如果使用切割方式的話,比起使用縫合手術更能維持較長久的效果。而術後消腫的時間因人而異,在後續護理上也要注意是否產生了相關併發症;包含皮下出血、傷口感染等,只要好好照護、冰敷幾天後,通常都不會造成大礙,不過如果有感染問題,一定要立刻回診,及早接受醫師治療。     專業眼整謹慎諮詢   雙眼皮手術因應技術、方式不同,後續的處理與照顧也不盡相同。不過愛美民眾仍要仔細判斷、謹慎諮詢專業醫師,整形外科陳彥瑋醫師說明:「臨床上曾經遇過部分民眾諮詢,例如糖尿病、凝血功能異常等,確實這些症狀影響會較為劇烈。也有人會詢問蟹足腫體質是否適合施作雙眼皮手術,只能說雙眼皮手術,以切割舉例,是會有永久性的效果的,有任何相關疾病都要尋求專業醫師的諮詢與確認才去進行手術。」而前往施作手術前,最重要的就是要了解自身的眼睛、五官,是不是真的適合加上雙眼皮,也要將自己的期待充分的與專業醫師溝通,才能擁有亮麗深邃的大眼。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4.24

  • 尿失禁療法新趨勢 下半身不再滴滴答答

    文/聯合醫院提供    編輯/高芷瑩      摘要  你可曾因與朋友聚餐時大笑或在路邊追公車時尿液不自主滲出而感到困擾不好意思?這就是所謂尿失禁。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表示尿失禁是指在腹壓增加時,如咳嗽、大笑、打噴嚏、跑步、跳繩等動作時,尿液有不自主滲出的情形。根據調查50歲以上的中年婦女約30-60%的人有這樣的困擾,危險因子包括:生產、懷孕、肥胖、老化、抽菸等導致,其病理機轉有可能是支持骨盆底的肌肉或筋膜缺損,或尿道本身括約肌缺損,或本身膠原蛋白缺乏所導致。   對於尿失禁的病人,保守性療法仍為第一線治療方法,尿失禁的保守療法包括生活型態的調整、凱格爾運動、骨盆底電刺激療法、生理回饋治療、磁波椅及陰道雷射治療。     一、凱格爾運動:   最早是由Dr. Arnold Kegel在1948年所提倡,這項運動是用來訓練骨盆腔底的肌肉群,以達到強化此肌肉群之功效。由於膀胱、陰道、子宮等骨盆腔器官就是由這群骨盆底肌肉群(又稱提肛肌肉群)所支撐,所以訓練此肌肉群可以用來預防及治療因提肛肌肉群鬆弛所引起的疾病,包括應力性尿失禁、陰道鬆弛、子宮脫垂、大便失禁、甚至性生活障礙。   首先,需先辨別提肛肌群的位置,即是當你坐到馬桶上解尿時,嘗試停止解尿,中斷小便的感覺,表示你做到收縮尿道口周圍的肌肉,緩慢的收縮夾緊肛門,持續縮緊到陰道周圍肌肉及尿道口,此時收縮的肌肉即是骨盆底肌肉,如此反覆的緩慢收縮5秒鐘與放鬆5秒鐘,這就是骨盆底肌肉運動。須注意收縮時腹部不可以用力。必須持之以恆的做此運動,根據研究,如果長期做此運動對於尿失禁有效率約41-85%。     二、磁波椅:   體外磁波儀於1998年美國食品藥物管制局通過可作為治療尿失禁用途,其作用原理為利用電場產生磁場,藉由可深入骨盆12公分左右的電磁脈衝波刺激骨盆底肌肉,進而使骨盆肌肉收縮 、運動,強化骨盆肌肉群達到治療尿失禁的目的。 體外磁波治療椅治療原理係指病人坐在治療椅子上,而椅子下方的線圈瞬間產出強烈的電流刺激,線圈的周圍則產生高度密集的時控式磁場,可深入地穿透人體會陰部,活化所有會陰神經與內臟神經分支,來刺激強化骨盆底肌肉群,隨著刺激線圈電流頻率,肌肉就會產生反復收縮和鬆弛運動,達到重建骨盆底肌與制尿系統的力量與耐力。   磁波治療儀可用於治療尿失禁、慢性骨盆腔疼痛及膀胱過動症的病人,療效約八成左右。一週治療兩次,一次約20分鐘,18次為一個療程。但如果病人有裝心臟節律器或人工關節者,不適合此治療。根據研究,接受16個療程的病人成功率約68.3%,接受32個療程的病人成功率約75.0%,效果相當不錯。     三、陰道雷射:   隨著科技的進步,雷射在醫療上的使用越來越廣泛,近幾年來,雷射也使用在陰道來治療陰道乾澀、陰道鬆弛、輕微尿失禁等婦科疾病。而雷射的原理是以雷射光束360度汽化剝離老舊的黏膜組織,或使用雷射光熱效應,刺激黏膜下層新膠原蛋白、彈力纖維再生、玻尿酸再生,使陰道內壁膠原蛋白重組再生以及骨盆筋膜組織緊緻,改善骨盆底支持系統進而改善尿失禁。   臨床使用的陰道雷射分為CO2雷射及鉺雅克雷射兩種,臨床研究有很多有關於這兩種雷射對尿失禁治療的論文, 結果顯示陰道雷射對於輕微尿失禁治療成功率約38-82%,一開始須每個月治療一次,連續3個月後,每年需維持治療一次,對於尿失禁病人,卻不想接受手術的人,陰道雷射不失為另一種選擇。   聯合醫院表示,尿失禁對於婦女生活品質影響是很大的,但很多婦女卻羞於啟齒,不敢就醫,限縮了自己的社交生活,變成宅女。殊不知尿失禁是可以被治療的。而且懼怕手術的人可以選擇非侵入式的方式治療尿失禁。鼓勵有尿失禁的病人勇於就醫,讓你的下半身(生)不再滴滴答答。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4.10

  • 「藥」不「藥」有關係 抗骨吸收藥物引起顎骨壞死

    文/聯合醫院提供    編輯/高芷瑩      摘要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顧問醫師陳立愷指出,一般抗骨吸收藥物用於骨鬆及癌症患者分為骨結合之雙磷酸鹽類(Bisphosphonate)及作用於血液之單株抗體(Denosumab)二大類,常用於治療骨質疏鬆症及攝護腺癌、乳癌等等,主要為防止癌細胞擴散,亦可抑制破骨細胞活性,減緩骨代謝保留骨質。臨床發現服藥期間若接受牙科侵入性治療,未事先審慎評估易引起顎骨壞死,一發不可收拾。     就目前文獻顯示,如患者未保持口腔清潔評估是否停藥,就有產生骨壞死之可能,若接受拔牙、植牙等侵入性處置發生顎骨壞死機率更大幅提升,甚至高於1%為常見可預期,不可不慎。所以此類藥物誠如1830年斯湯達爾(Stendhal)「紅與黑」所述「愛恨」交錯。   陳立愷醫師進一步指出,此類藥物造成顎骨壞死,臨床上常見為口內黏膜潰瘍,顎骨露出、化膿,疼痛難耐等症狀,嚴重感染時甚有痛不欲生感覺。如經確診,目前治療依患者情形多採傷口清創、局部顎骨切除、抗生素、止痛藥、抗微生物製劑漱口水等,唯需遵循「戒急用忍」原則,待腐骨形成再予手術,避免再次傷害。   目前依衛生福利部核准該類藥物仿單警語及注意事項記載,已知發生顎骨壞死危險因子包括侵入性牙科處置(拔牙、植牙、口腔手術…等),癌症、不良口腔習慣等,且顎骨壞死風險會隨用藥時間增加而提高,為減少該藥物引起顎骨壞死發生,衛福部正式公告,病人使用該類藥物期間,如需進行口腔侵入性治療前,應先評估效益及風險,及監控不良反應發生。   最後醫師特別提醒,「預防勝於治療」服用該類藥物患者時間愈久,風險愈高,因此做好定期口腔檢查,保持口腔清潔,接受牙科治療前務必告知牙科醫師服用藥物種類、時間,與醫師充分討論,必要時會診原處方醫師共同討論,因為使用此類藥物並非完全不能接受拔牙、植牙,只是需依個案使用藥物種類使用時間長短,病友身體狀況,謹慎評估,了解風險,再做決定,以避免造成遺憾。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3.27

  • 睡到一半吸不到氣?小心是睡眠呼吸中止症!

    文/聯合醫院提供    編輯/高芷瑩      摘要  您是否也有睡眠中吸不到氣而驚醒的經驗?您很有可能有睡眠呼吸中止症了。一位52歲男性患者,身材不胖但長期有打鼾問題,鼾聲大到太太長期睡不好,自己也常常半夜睡到一半突然吸不到氣而驚醒坐起,因睡眠品質差白天精神不濟,診療病人時常常要靠灌咖啡來提神,血壓也長期偏高,降血壓藥越調越重仍控制不理想,因此在心臟血管內科醫師的建議下至耳鼻喉科就診。     在耳鼻喉科門診理學檢查發現,該患者有雙側扁桃腺第四級的肥大,並有懸雍垂過長,安排睡眠多項生理檢查後,診斷有重度之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一開始接受了正壓呼吸器治療,但嘗試幾個月仍然戴不住而決定放棄,最後選擇接受「低溫電漿刀」懸雍垂顎咽成型術。術後的第二天即出院,在術後一週便感覺睡眠品質明顯進步,睡到一半吸不到氣驚醒的情形已不再發生,白天的精神明顯改善,鼾聲大幅減小,連每天測量的收縮壓及舒張壓都降低了十毫米汞柱左右。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耳鼻喉科主任朱峻緯表示,低溫電漿刀相較於傳統電燒刀,能在較低的溫度下進行手術,對組織的傷害小,術後傷口疼痛感較低,可縮短住院天數也能更快恢復正常飲食;另一方面因電漿刀刀頭設計尖、細,刀柄可彎曲調整角度,能更精準快速的進行手術。   朱峻緯醫師指出,懷疑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患者,需接受睡眠多項生理檢查來檢測呼吸暫停低通氣指數(apnea/hypopnea index; AHI)是否超過標準。根據美國睡眠醫學會之標準,AHI低於5為正常,5~15為輕度睡眠呼吸中止症,15~30為中度睡眠呼吸中止症,30以上則為重度之睡眠呼吸中止症。治療方法則包括配戴正壓呼吸器、口內矯正器與手術治療…等,需針對病患症狀、嚴重程度、上呼吸道阻塞的部位,選擇個別化最適合的治療方式。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3.13

  • 袪濕調氣養神 身心除舊布新

    文/聯合醫院提供    編輯/高芷瑩      摘要  2021年歲末到新春,節氣正好也走到立春,是一年四季的新開始,因為疫情,拜訪旅遊等活動仍可能受到限制。連假前堆積如山的考試、工作、家務更會把人逼得喘不過氣,照顧外在人事物之外,別忘記適時地照顧自己。中醫內科醫師陳慈玉提供以下幾個袪濕、調氣、養神的小技巧,幫助身體、心靈的除舊布新。     經歷漫長隆冬,身體常處於寒濕陰冷中,總會全身懶洋洋,活動量也跟著銳減,此時容易導致體內鬱積痰濕內熱,可以用性質平和,由山藥、蓮子、芡實、茯苓組成的四神湯來補脾袪濕,加強脾胃機能之外也能祛除堆積體內的濕氣。平時容易手腳冰冷可以酌加當歸、川芎。體內熱氣鬱積較為明顯,甚至容易口乾舌燥,則可以加上薏苡仁加強清利濕熱的效果。四神湯除了燉成湯品之外,也可以將藥材加足量水煮到透爛之後打成四神漿方便飲用。有血糖問題的人則可以將藥材瀝開不吃,單純飲用湯汁。   常需久坐靜坐盯著電腦、文件、書籍的朋友,可以用菊花加枸杞子,泡成茶飲,能夠養肝明目,減少長時間盯著電腦、文件對眼睛造成的傷害。工作堆積如山、行程緊湊,苦於沒時間運動的朋友可以再加上玫瑰花或香附,加強疏肝解鬱,紓緩緊繃的身心,如果覺得口感太過澀口可以在茶飲微溫時加上些許蜂蜜,調整茶飲的風味之外也有甘緩、放鬆神經、促進排便的效果。   常失眠,白天有倦怠感,老是感到心神不寧,甚至容易發脾氣、情緒起伏較大的朋友,可以選擇甘草、浮小麥、紅棗製成茶飲,將紅棗敲破去核和浮小麥、甘草一起加水熬煮30分鐘後飲用,舒緩浮躁、補養心神。若是倦怠感比較嚴重,可以加入桂圓加強溫補氣血,兼收安神之效。   新春期間難免因美食當前一時放肆忘了忌口,過度油膩、過量的飲食難免有礙腸胃,造成消化不良、痞悶、脹氣等不適,這時候可以選擇山楂、陳皮,酌量加入一些何首烏,解除油膩、促進消化、消除腸胃積滯。   對於情緒緊繃、壓力大、失眠等問題,陳慈玉醫師建議,每天洗過溫水澡後到睡前,留下空白20分鐘,排除一切雜念、靜下心來替自己進行穴道按摩,用和緩、有規律節奏、輕柔力道,由前往後徒手梳理全頭頭皮,並且用指尖輕輕按壓百會穴、印堂穴、攢竹穴,可以疏散上擾頭部氣火,協助使腦中的思緒沉靜下來,肢體動作幅度可以加大,連肩膀、脖子都要跟著活動起來,讓平時處於僵硬緊繃狀態的肩頸也能連帶地跟著舒展開來。   接著用指腹揉按合谷穴、太衝穴,調暢全身氣機,讓全身上下都能夠舒暢、放鬆。最後按壓內關穴、神門穴,加強寧心安神助眠的效果。內經提到「胃不和則臥不安」的概念,如果有消化不良、脹氣、噯氣等問題,可以加強合谷穴、內關穴、足三里穴促進腸胃蠕動,和降胃氣,助入眠加強睡眠品質。   冬盡春來、新年伊始,運用以上袪濕、調氣、養神的方法,搭配充足的休息與運動,調節身體、心靈的平衡,協助準備好一年的能量,從容迎接嶄新的開端。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2.13

美醫誌粉絲團

顧問醫師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 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