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已經閒置10分鐘了,為您推薦其他文章!或點擊空白處回到網頁
搜尋年長者共有7筆結果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春節寒意漸濃,泡湯成了不少人放鬆的首選。然而,您知道嗎?泡湯的同時也可能潛藏健康風險,特別是「熱休克」的發生,對於某些族群而言,更可能引發致命危機。根據統計,在泡湯大國的日本每年因為熱休克奪走上萬人命。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急診科主任洪子堯指出,當我們的身體進入高溫的溫泉時,下肢和周邊血管會因受熱而放鬆,血液循環流向四肢,導致供應腦部或心臟的血流減少。這對於供應腦部血流的頸動脈有狹窄、或心臟冠狀動脈部分阻塞的患者來說,可能因瞬間血液不足而增加腦中風或心肌梗塞的風險。若再加上從高溫池突然離開至冰冷的空氣環境,血管迅速收縮,可能造成腦部或心臟血流瞬間下降,甚至引發血栓,帶來猝死危機。 此外,泡溫泉會導致出汗增加,水分流失若未及時補充,可能造成脫水或血壓波動。而飲酒或服用某些藥物(如安眠藥、血管擴張藥物),更可能加重意識模糊或血管過度放鬆,增加溺水或跌倒的風險。 哪些人需要特別注意熱休克? 洪子堯提醒,下列族群在泡湯時需格外小心: 一、心腦血管疾病患者 頸動脈狹窄者:腦部血流本身供應已經受限,高溫下血液重新分配可能導致腦部缺血甚至中風。 冠狀動脈疾病患者:動脈狹窄或阻塞使心臟難以應對突然的血流改變,可能引發心絞痛或心肌梗塞。 二、老年人 老年人血管彈性較差,對於高溫和溫差的適應能力不足,且心臟功能通常較弱,因此泡湯引起的壓力變化對他們的危險性更高。 三、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會影響微血管的功能,使體溫調節和血壓適應能力下降。加上糖尿病患者常伴隨自主神經功能異常,可能無法察覺泡湯過程中的不適徵兆。 四、服用特定藥物者 安眠藥或鎮靜藥:這些藥物可能導致意識不清或反應遲緩,增加跌倒或溺水風險。 血管擴張劑或降壓藥:這些藥物可能加重高溫下的血壓下降,導致頭暈或休克。 五、飲酒者 酒精會進一步擴張血管,影響血壓調節,還可能因意識不清增加意外發生的機率。 如何安全享受泡湯? 洪子堯建議,只要採取以下措施,便能降低風險,安心享受泡湯: 「漸進式」入池與出池:泡湯時應先將雙腳或下肢浸入水中,適應溫度後再逐步浸泡全身;離池時也應先露出上半身,等待3~5分鐘,確認無不適再完全離開。 控制泡湯時間:每次泡湯以10~15分鐘為宜,過程中適時休息。 補充水份:泡湯前後記得適度補充水分,避免脫水引發問題。 避免單獨泡湯:尤其是年長者或患有疾病的朋友,務必結伴同行,以防突發情況無人協助。 遠離酒精與藥物干擾:泡湯前後應避免飲酒或服用影響血壓與意識的藥物。 溫泉是冬日裡珍貴的高級享受,但在泡湯之餘,也別忘了注意健康與安全,漸進式的入浴、出池,留意身體警訊和保暖,快樂迎接新春!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5.01.27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退休」是現代人普遍會經歷的人生階段,退休後沒有生活目標,影響健康,罹患疾病風險增60%,該如何減少退休帶來的失落感,降低罹患老年憂鬱的風險。 WHO(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球有2.6億人以上患有憂鬱症,盛行率約3~4%,65歲以上的高齡憂鬱症盛行率更高達10%,相當於每10個老人就有1人患有憂鬱症。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社區精神科主治醫師陳文瑩說,老年憂鬱症,往往是多重危險因子導致,包括多重身體疾病(如各種慢性病、癌症、心血管疾病等)或是遺傳及特殊壓力事件,如經濟因素、早期創傷;另需要特別關注的議題是失落感,像是身份地位喪失、社會價值低落、伴侶過世等都有影響。另外,老年憂鬱症患者相較於沒有的族群,得到失智症的機率多出二倍,由於憂鬱症也會有記憶力減退等症狀,一般人往往會把憂鬱症狀與失智搞混。老年憂鬱症如果沒有好好治療,最後也會演變成失智症;而憂鬱的情緒及表徵,也常是失智前期的表現。 近年來由於積極宣導,民眾大多都較熟悉一般年輕及成年人的憂鬱症狀,包含:情緒低落、憂鬱乏力、做事提不起勁、失眠、睡太少(或過多)、食慾減少(或增加)、覺得活著沒價值沒希望、有自殺意念等等。而憂鬱症,在老年人身上的表現,通常較不典型,一般常見以下兩類表徵: 1.老年憂鬱症,常以身體症狀或疼痛來表現:主要是長輩不習慣表達自我的情緒及心理狀態,也較傾向壓抑而非表達,所以經常會以無法解釋的身體症狀或難治型疼痛,來傳達其內在心情的不適。 2.老年憂鬱症患者,在憂鬱發作時會有專注力下降、記憶力不佳、呈現失能等情形,很容易和失智症混淆,通常記憶力或認知功能下降,也會伴隨其他憂鬱症狀,且失能下降速度較快(相較於阿茲海默症)。 陳文瑩表示,憂鬱和失智是影響老年身心健康的兩大威脅,一般可從「日常」「情緒」「認知」等來觀察。如上述症狀持續超過兩周以上,且每天有大部分的時間,都處於情緒低落、充滿負面想法、對生活喪失興趣時,就要高度注意長者是否有憂鬱傾向,應即時就醫評估,及早診斷治療。 老年憂鬱症在診斷上,會需要先了解各種身體疾病及相關因素,透過問診並依病史來診斷及給予治療,目前透過適當藥物搭配心理治療,對老年輕、中度患者的療效很好,不比年輕憂鬱症患者效果差;而針對難治型的憂鬱症患者,需要時會輔助以重複經顱磁刺激(rTMS)目前也都有顯著的效果。 陳文瑩指出,老年憂鬱的病因,可能來自於生理、心理、社會等不同的因素,年長者的身心健康,可以「三動」來做為預防保健的準則,透過身動、腦動、互動的三原則,作為老年憂鬱的預防行動。 ● 身動 慢性心血管或中風等疾病,都屬於憂鬱症的危險因子,因此均衡飲食及適當運動,可增進自我效能,減少心血管疾病風險。 ● 腦動 轉動大腦活絡腦部,轉換情緒,降低失智發生。 ● 互動 透過良好的互動與陪伴,以因應高齡者面對的角色轉換與生活模式改變,因應高齡產生的孤獨感與失落感。三管齊下,對預防憂鬱症有其正面效益。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65歲以上長者自殺率高居各年齡層之首。老年憂鬱已然成為高死亡率的風險。了解憂鬱症相關的知識,除了檢視自身的精神狀態外,也可多了解憂鬱症的危險因子、預防方式以及就醫管道,幫助自己也守護長輩。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4.12.20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全球暖化日益嚴重,天氣一年比一年更熱,很難想像原來氣溫跟內臟健康也有關係,炎熱氣候所導致的熱危害可能對戶外工作者,甚至中年糖尿病患者、慢性腎臟病患者造成危險。 熱危害泛指大家熟悉的一些狀況,包括像是熱衰竭、熱中暑等因外界溫度上升,導致身體調節失衡的狀況。其實人體有自我調節的機制,人體體溫大約維持在36度、37度,當身體對熱調節能力下降,核心體溫上升過快,散熱機制失衡,身體出現發炎現象,另外,面對高溫時,除了全身性發炎反應,人體也會因大量流汗、蒸發等導致水份快速流失,若水分補充不及或不足導致脫水現象,也是影響腎臟功能,造成腎臟損傷的一大危機。 炎熱高溫可能誘發全身性發炎反應,若再加上水份補充不足(缺水、脫水)是兩大造成腎臟損傷的主因。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腎臟內科主任謝至同指出,一般而言長時間暴露在戶外的工作類別,例如:軍人、戶外勞動者、農林漁牧、建築工程等或一些密閉空間者、運動選手等都是危險族群,其他像是過度肥胖、年長者、孕婦甚至嬰幼兒也都具有風險,面對炎熱高溫,身體調節能力較慢都要特別注意。 另外,有一些慢性病患者例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中風患者或罹患呼吸道疾病: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等以及慢性腎臟病都屬於高風險族群。 謝至同說,人體體溫調節中樞主要是透過皮膚、毛細孔、血管和呼吸的傳導、對流、輻射和蒸發來進行調節,因此無論哪個族群一但出現熱傷害,症狀大多相似,例如:全身無力、頭痛頭暈、口乾想吐甚至肌肉抽筋等,嚴重的還可能出現中樞神經異常,甚至意識不清或昏迷,這就比較危險了。 腎臟是負責維持人體液體平衡的器官,因此對極端高溫特別敏感,熱傷害還可能產生併發症橫紋肌溶解,橫紋肌溶解是一種急症,因橫紋肌急速損傷,導致肌肉細胞的壞死,肌肉的一些蛋白質及肌球蛋白滲漏,進入血液中並出現在尿中,若沒有即時治療,肌肉破壞的太嚴重,會導致腎臟機能損傷,甚至是嚴重的急性腎衰竭。 因此,為能降低熱危害帶來對身體的負擔與影響,溫度、濕度以及暴露的時間都是關鍵,高溫悶熱或烈日曝曬的環境,容易導致體溫調節失衡,而溼度太高的環境,也會讓人體代謝蒸發的效率變差,都儘量不要待太久,另外適時補充水份及電解質也助於舒緩。 謝至同提醒,除了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之外,透過平日的飲食管理「三多三少:多纖維、多蔬果、多喝水,少鹽、少油、少糖」也可降低對腎臟的負擔,提升對抗環境變化的能力。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4.09.04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青光眼是一種退化性的視神經病變,在不同病人可能有不同的致病原因;而青光眼主要危險因子,除了高眼壓與視神經盤不穩定的血流供應之外,青光眼家族史、高度近視、糖尿病、年長者皆是高危險族群。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眼科主治醫師葉師榕表示,青光眼疾病初期,在視野缺損輕微時,病人大都無感,直到有大面積的視神經纖維損傷,才會感覺到視覺功能有異,導致不可逆的視覺功能損傷,甚至失明。所以越早發現,越能保留最多健康的視神經纖維,避免失明。 「眼壓高,可能有青光眼嗎?眼壓不高,就沒有青光眼嗎?」葉師榕指出,高眼壓雖是原發性青光眼的危險因子,但眼壓並沒有絕對的安全值,無法單純依據眼壓的高低來判定病人是否有青光眼;且人的眼壓和血壓一樣會有高低起伏,所以不少患者在被診斷為青光眼時,其眼壓是在正常的範圍內。 每個人視神經對眼壓的耐受度不同,加上視神經血流循環的不同,有些人眼壓高於20毫米汞柱,視神經依然健康;但有些人即使眼壓低於20毫米汞柱,仍會產生青光眼視神經病變。 面對青光眼這個隱形的視力殺手,鼓勵大家到眼科做篩檢,一旦對視神經的狀況有疑慮,可以安排進一步的檢查確認。葉師榕說,面對青光眼,毋須恐慌,最重要的是積極治療、規律用藥。配合醫師長期追蹤的大部分病人,較可能延緩青光眼病程之惡化與保存較多的視覺功能。國外研究指出,病人若在五年內沒有接受穩定的治療,視力惡化的比例是有接受治療病人的兩倍多;根據統計,台灣約有七成病人會自行停藥,其中大多數病人甚至於治療第一年便自行停藥,這恐導致離失明更近一步。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3.10.09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圖片僅供示意,非報導當事人 摘要 美麗奶奶(假名)在診斷出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之後,住進了老人安養護中心。在症狀輕微的初期,她住在安養棟,在看護協助之下過著悠閒生活。但在認知逐漸退化到生活難以自理,言語功能幾乎喪失,肢體也逐漸攣縮後,她搬遷到養護棟,接受更全面照料。美麗奶奶的孩子們不僅個個有成就,也和她很親密,經常輪流來探望她。 為了讓美麗奶奶在生命末期能過得更舒適,孩子們申請了機構內的安寧共同照護。除了機構內的護理師與看護員全天候照護,還會有合作醫院的安寧團隊去訪視。這個安寧團隊除了醫師、護理師,還安排臨床心理師擔任個案管理。安寧團隊在第一次和美麗奶奶的孩子們會面時,就發現這個家族相當有組織、有計劃。他們在奶奶入住安養護中心之後就安排好時間表,每一至二天就有家人陪伴,每年辦理三次至四次家族聚會。 安寧團隊在評估家屬的善終準備時,美麗奶奶的女兒們細數先前如何完成老人家的未了心願,也向團隊說明在老人家往生後的喪葬安排與家屬分工。面對準備充分的家屬,安寧團隊感到溝通順暢,之後的合作也相當愉快。一年之後,美麗奶奶往生,家屬除了親人之外,只邀請安寧團隊參加家祭,成為參與美麗奶奶人生畢業典禮的一份子。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臨床心理科臨床心理師高振傑說,這個案例是由真人真事所改編,目的是讓家中有失智長輩的家庭能瞭解,即使罹患失智症,生命末期仍可獲得舒適照護,直到人生畢業為止。身為服務年長者的臨床心理師,發現不少家屬認為將失智長輩安排到安養護中心是不孝、是讓老人家等死。事實上,在失智症末期,長輩不僅在認知功能持續下降,生理機能也會持續衰退,以致食衣住行的照顧上需要特殊設備與知識。家屬與家庭看護其實難以照料這個階段的老人家,而需要有專用設施與專業人力的安養護機構。 雖然並非每個安養護機構都有合作的安寧團隊,但持續地關懷、完成未了心願、計畫後事,這些事情是每一個家庭都能做得到。由於失智症是一種持續性衰退的疾病,家屬若能為老人家接下來的階段做好準備,長輩不僅能善終,還能在人生畢業之前舒適度過。就如著名的心理學家伯爾赫斯·弗雷德里克·史金納(Burrhus Frederic Skinner)在81歲時曾說:「老年好比是另一個國度,如果到達之前能先妥為準備,你將會在那兒過得更愉快。」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3.10.06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20多歲男性,因為雙腳腳踝及腳掌疼痛且覺得雙下肢無力三週就診,經醫師問診得知,個案在緬甸工作,前一日剛返臺,於三週前有發燒、全身痠痛且出疹,檢查後雙下肢骨頭並無異常,皮疹已消退,同事也有跟他一樣類似症狀,因此幫他通報及採檢登革熱及屈公病,最終確診屈公病。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感染科主治醫師黃馨慧指出,屈公病在台灣是第二類法定傳染病,當人被帶有屈公病毒的蚊子叮咬而感染,人不會直接傳染給人,可傳播屈公病毒的病媒蚊主要為埃及斑蚊及白線斑蚊。疫情主要分布於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亞洲及南美洲等熱帶及亞熱帶地區,但由於交通發達等因素,流行區已逐漸擴大。 屈公病發病初期症狀與登革熱、茲卡病毒感染症很相似。症狀主要包含發燒、關節疼痛或關節炎、頭痛、噁心、嘔吐、疲倦、肌肉疼痛或皮疹。屈公病較少見致死案例,大部分患者可自行康復。部分感染者倦怠感和關節痛會持續數週至數月,此與登革熱表現不同。屈公病較少出現死亡,但新生兒於出生時感染、65歲以上年長者或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史者,當罹患屈公病有可能會病況嚴重。 黃馨慧說,屈公病為病媒蚊叮咬而感染的急性傳染病,蚊子對於叮咬對象無選擇性,一旦有屈公病毒進入社區,且生活周圍有病媒蚊孳生源的環境,就有屈公病流行的可能性,與登革熱一樣,平時做好病媒蚊孳生源的清除工作,不但能預防登革熱,同時能防止屈公病。 預防方法包括: 做好防蚊措施,包含:選擇裝有紗窗、紗門或空調設備的居住場所。 戶外活動時穿著淺色長袖衣褲,於身體裸露處或衣物上使用含敵避(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或伊默克(IR3535)的防蚊液,並依照標籤指示說明使用。如有防曬需求,建議先塗抹防曬乳,間隔15分鐘後再使用防蚊液。 清除孳生源,四大訣竅-徹底落實「巡、倒、清、刷」,讓病媒蚊不出現。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3.09.04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疼痛,對現在人來說可能是一個很常見的狀況,不論是肌肉痠痛,更或者是跌打損傷等等,許多人可能抱持著去藥局買止痛藥吃,或者是吃普拿疼的想法,但止痛藥真的可以這樣吃嗎? 什麼是止痛藥? 止痛藥有分為單純止痛、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NSAID)及嗎啡類止痛藥。所謂的單純止痛就是指普拿疼,不具有消炎效果,雖然市面上相當容易取得,但需要注意一天的劑量不能吃超過8顆(4,000毫克),否則會有肝毒性的狀況發生。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大多都是處方藥,均需要醫師的處方才能獲得,所以通常不會有濫用的問題,另外需要注意此類藥品較容易有藥物過敏情形,如果有發生過敏的狀況需要記得是哪一顆藥品,之後醫生才不會再次開立相同的藥品導致過敏狀況發生。嗎啡類止痛藥通常用於癌症相關的病人,一般來說沒有管道可以隨意取得,也因為此類藥品副作用較強烈,一般不建議民眾隨意使用。 隨意吃止痛藥可以嗎? 疼痛可能是身體發出的警訊,如果只認為是痛而已而濫用止痛藥的話,很可能會錯過疾病的治療時間,導致病程拖延狀況發生。所以如果有疼痛情況,還是需要去看醫生,請醫生診斷之後開立合適的止痛藥。 什麼樣的族群需要留意止痛藥的使用? 普遍需要注意的有年長者及年幼者,而孕婦在使用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時也需要特別小心,當懷孕20周以後使用可能會對胎兒的腎臟有所影響,甚至導致胎兒死亡。另外,有些消炎止痛藥內含有磺胺類成分,如果對磺胺類成分過敏,或患有蠶豆症的患者不能夠使用,所以如果是上述族群,止痛藥還是不要隨意自行使用比較保險。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