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已經閒置10分鐘了,為您推薦其他文章!或點擊空白處回到網頁
搜尋心理師共有2筆結果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你是什麼型的人格?」、「你是I人還是E人?」這可能是近期人們最瘋迷的話題之一。從過去的血型、星座,到後來的MBTI及各種性格測驗,人們總是熱衷於探索自己的性格特質。從MBTI性格測驗到心理遊戲,人們逐漸發現這些工具不僅能提供有趣的自我發現過程,還能幫助我們更深入地理解人格特質,但這些性格測驗或是心理測驗遊戲是什麼呢?而所謂的人格,甚至是「人格障礙症」又是什麼呢? 什麼是MBTI性格測驗?了解非定型 MBTI(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性格測驗是一種基於心理學家榮格理論的測驗工具,目的在根據人的偏好和思維方式將其劃分為16種不同的性格類型,而這些類型是透過四個維度構成的,包括外向(E)/內向(I)、感知(S)/直覺(N)、思考(T)/情感(F)和判斷(J)/知覺(P),而根據結果,許多人會說:"我是INTJ"或"我是ESFJ"。但要注意,這些分類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需要注意這是「傾向性而非絕對性」、「自我了解而非限制」、「彈性發展而非僵化固著」,MBTI的核心主要是在於幫助人們理解自己的偏好、處事方式和對外界的反應,而非將此作為一個「自我標籤」。 從心理測驗遊戲到人格探索 「當你面前有三道門你會想開哪一扇?」、「今天如果你走在一個蜿蜒的小路上,你覺得路的盡頭會有什麼?」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臨床心理科臨床心理師林宛萱說,相信大家很常在網路上或生活中做過類似的遊戲問題,這種未經嚴謹的常模建立、精確的統計計算及不斷地信效度驗證的在心理學上通常都稱為「心理遊戲」(是的,並不是所謂的心理測驗),而心理遊戲則是另一種讓人探索人格特質的方式,這些遊戲可能以選擇題、圖像測試或場景模擬呈現,用以揭示個人的情緒反應、潛在的偏好和行為模式,且透過這些心理遊戲,就像是MBTI,我們也可能因而注意到自己在人際互動中的模式,或是在特定情境下的情緒反應。 人格特質與人格障礙症 不管是用什麼方式,透過這些自我發現的過程能使我們對自己的行為、思維模式有更多理解,進一步加深對自我特質的認識,然而有些時候也需要注意的是這些認識不代表「我」永遠就是「這樣的人」了,還記得幾年前鬧的沸沸揚揚的「好萊塢世紀官司」強尼戴普與安柏赫德嗎?當時「邊緣型人格障礙症」一度被關注,並開始有層出不窮的「測驗」、「量表」來幫助人們自我檢測自己「是不是邊緣型人格障礙症」,然而什麼是人格障礙症呢? 林宛萱表示,人格特質是每個人特有的思考和行為方式,所以可能每個人都可能會有類似的特質出現,而當某些人格特質極端化或失去平衡導致生活適應上出現問題,甚至造成個人痛苦無法調節,便可能會發展為人格障礙,但要注意並不是你有這個特質就代表你有這個人格障礙症,人格障礙症的成因、病理及症狀有嚴格的定義,遠比想像中的更為複雜及嚴苛。 在這個資訊發達的時代,我們可以透過許多方式來探索及覺察自己的人格特質,然而,在臨床心理領域中,我們發現:過度執著於性格標籤,有時反而會影響更多的自我探索甚至是心理健康,每個人都是獨特而複雜的個體,不該被簡單的標籤定義,急著將自己套入某個性格或是人格障礙症可能會造成自我侷限而限制了我們更多不同的可能性,如何更開放、彈性及包容的看待每個不同的人,並過上我們「值得活得人生」才是更重要的事。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4.12.12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圖片僅供示意,非報導當事人 摘要 美麗奶奶(假名)在診斷出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之後,住進了老人安養護中心。在症狀輕微的初期,她住在安養棟,在看護協助之下過著悠閒生活。但在認知逐漸退化到生活難以自理,言語功能幾乎喪失,肢體也逐漸攣縮後,她搬遷到養護棟,接受更全面照料。美麗奶奶的孩子們不僅個個有成就,也和她很親密,經常輪流來探望她。 為了讓美麗奶奶在生命末期能過得更舒適,孩子們申請了機構內的安寧共同照護。除了機構內的護理師與看護員全天候照護,還會有合作醫院的安寧團隊去訪視。這個安寧團隊除了醫師、護理師,還安排臨床心理師擔任個案管理。安寧團隊在第一次和美麗奶奶的孩子們會面時,就發現這個家族相當有組織、有計劃。他們在奶奶入住安養護中心之後就安排好時間表,每一至二天就有家人陪伴,每年辦理三次至四次家族聚會。 安寧團隊在評估家屬的善終準備時,美麗奶奶的女兒們細數先前如何完成老人家的未了心願,也向團隊說明在老人家往生後的喪葬安排與家屬分工。面對準備充分的家屬,安寧團隊感到溝通順暢,之後的合作也相當愉快。一年之後,美麗奶奶往生,家屬除了親人之外,只邀請安寧團隊參加家祭,成為參與美麗奶奶人生畢業典禮的一份子。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臨床心理科臨床心理師高振傑說,這個案例是由真人真事所改編,目的是讓家中有失智長輩的家庭能瞭解,即使罹患失智症,生命末期仍可獲得舒適照護,直到人生畢業為止。身為服務年長者的臨床心理師,發現不少家屬認為將失智長輩安排到安養護中心是不孝、是讓老人家等死。事實上,在失智症末期,長輩不僅在認知功能持續下降,生理機能也會持續衰退,以致食衣住行的照顧上需要特殊設備與知識。家屬與家庭看護其實難以照料這個階段的老人家,而需要有專用設施與專業人力的安養護機構。 雖然並非每個安養護機構都有合作的安寧團隊,但持續地關懷、完成未了心願、計畫後事,這些事情是每一個家庭都能做得到。由於失智症是一種持續性衰退的疾病,家屬若能為老人家接下來的階段做好準備,長輩不僅能善終,還能在人生畢業之前舒適度過。就如著名的心理學家伯爾赫斯·弗雷德里克·史金納(Burrhus Frederic Skinner)在81歲時曾說:「老年好比是另一個國度,如果到達之前能先妥為準備,你將會在那兒過得更愉快。」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3.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