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已經閒置10分鐘了,為您推薦其他文章!或點擊空白處回到網頁
搜尋心理治療共有5筆結果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退休」是現代人普遍會經歷的人生階段,退休後沒有生活目標,影響健康,罹患疾病風險增60%,該如何減少退休帶來的失落感,降低罹患老年憂鬱的風險。 WHO(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球有2.6億人以上患有憂鬱症,盛行率約3~4%,65歲以上的高齡憂鬱症盛行率更高達10%,相當於每10個老人就有1人患有憂鬱症。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社區精神科主治醫師陳文瑩說,老年憂鬱症,往往是多重危險因子導致,包括多重身體疾病(如各種慢性病、癌症、心血管疾病等)或是遺傳及特殊壓力事件,如經濟因素、早期創傷;另需要特別關注的議題是失落感,像是身份地位喪失、社會價值低落、伴侶過世等都有影響。另外,老年憂鬱症患者相較於沒有的族群,得到失智症的機率多出二倍,由於憂鬱症也會有記憶力減退等症狀,一般人往往會把憂鬱症狀與失智搞混。老年憂鬱症如果沒有好好治療,最後也會演變成失智症;而憂鬱的情緒及表徵,也常是失智前期的表現。 近年來由於積極宣導,民眾大多都較熟悉一般年輕及成年人的憂鬱症狀,包含:情緒低落、憂鬱乏力、做事提不起勁、失眠、睡太少(或過多)、食慾減少(或增加)、覺得活著沒價值沒希望、有自殺意念等等。而憂鬱症,在老年人身上的表現,通常較不典型,一般常見以下兩類表徵: 1.老年憂鬱症,常以身體症狀或疼痛來表現:主要是長輩不習慣表達自我的情緒及心理狀態,也較傾向壓抑而非表達,所以經常會以無法解釋的身體症狀或難治型疼痛,來傳達其內在心情的不適。 2.老年憂鬱症患者,在憂鬱發作時會有專注力下降、記憶力不佳、呈現失能等情形,很容易和失智症混淆,通常記憶力或認知功能下降,也會伴隨其他憂鬱症狀,且失能下降速度較快(相較於阿茲海默症)。 陳文瑩表示,憂鬱和失智是影響老年身心健康的兩大威脅,一般可從「日常」「情緒」「認知」等來觀察。如上述症狀持續超過兩周以上,且每天有大部分的時間,都處於情緒低落、充滿負面想法、對生活喪失興趣時,就要高度注意長者是否有憂鬱傾向,應即時就醫評估,及早診斷治療。 老年憂鬱症在診斷上,會需要先了解各種身體疾病及相關因素,透過問診並依病史來診斷及給予治療,目前透過適當藥物搭配心理治療,對老年輕、中度患者的療效很好,不比年輕憂鬱症患者效果差;而針對難治型的憂鬱症患者,需要時會輔助以重複經顱磁刺激(rTMS)目前也都有顯著的效果。 陳文瑩指出,老年憂鬱的病因,可能來自於生理、心理、社會等不同的因素,年長者的身心健康,可以「三動」來做為預防保健的準則,透過身動、腦動、互動的三原則,作為老年憂鬱的預防行動。 ● 身動 慢性心血管或中風等疾病,都屬於憂鬱症的危險因子,因此均衡飲食及適當運動,可增進自我效能,減少心血管疾病風險。 ● 腦動 轉動大腦活絡腦部,轉換情緒,降低失智發生。 ● 互動 透過良好的互動與陪伴,以因應高齡者面對的角色轉換與生活模式改變,因應高齡產生的孤獨感與失落感。三管齊下,對預防憂鬱症有其正面效益。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65歲以上長者自殺率高居各年齡層之首。老年憂鬱已然成為高死亡率的風險。了解憂鬱症相關的知識,除了檢視自身的精神狀態外,也可多了解憂鬱症的危險因子、預防方式以及就醫管道,幫助自己也守護長輩。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4.12.20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隨著百貨周年慶和黑色星期五的促銷活動席捲而來,許多民眾沉浸在搶購折扣的快感中,但也有些人因購物行為失控而感到壓力和痛苦。一名30歲的A小姐,過去曾經每季購買同一品牌的20件首飾,導致數十萬元的負債。她在家人支持下接受醫療協助,經過心理治療與藥物治療,如今購物行為已經明顯改善,生活逐漸回到正軌。專家提醒,若無法控制購物慾望,可能是「強迫性購物症」的徵兆,應及早尋求協助。 「買買買」的背後,可能隱藏心理健康問題。「強迫性購物症」此一新興疾病,已經在世界衛生組織最新的國際疾病分類系統ICD-11中列出。強迫性購物症特點是持續性的購物衝動,導致無法克制的購物行為,即使對財務、生活或人際關係造成困擾,也難以停止。這樣的行為通常與壓力、焦慮或情緒煩悶有關,而購物則成為一種短暫的情緒紓解方式,但消費過後往往帶來更多的罪惡感和負擔。 A小姐的案例就是典型強迫性購物症表現,A小姐看到新一季的首飾上市時,會感到一種「無法拒絕的衝動」以及興奮感,即使空間已經塞滿,還是會花大筆錢購買。長期下來,欠下了數十萬債務,並且與家人發生衝突。然而,在親人鼓勵下,她選擇勇敢面對問題,接受專業醫療協助,並在治療後逐漸重拾生活平衡。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心身醫學科主治醫師蘇璿允指出,強迫性購物症的形成與衝動控制困難及行為成癮有關,類似於賭博成癮或飲食失調。購物過程中的短暫滿足感會強化從慾望到消費的行為模式,讓人陷入反覆的購買循環。此外,研究顯示,購物行為可能與腦中的獎賞系統和情緒調節功能失衡有關,這也是為什麼購物能暫時讓人感覺愉悅,但最後卻無法停止。 治療強迫性購物症通常需要多方面的合作,包括心理治療(如認知行為治療)來協助病人辨識誘因和建立新的行為模式,以及藥物治療來穩定情緒和控制衝動。在A小姐的治療過程中,醫師結合心理諮商和藥物(如調節情緒的藥物)來控制購物衝動,並慢慢學習規劃個人財務,逐步減少負債。 失控購物的警訊,早期尋求協助是勇敢的行為。蘇璿允呼籲大眾注意,如果發現自己或身邊的人有以下特徵,應考慮尋求專業協助: 1.購物頻率過高 經常因購物耗費大量時間和金錢。 2.無法控制購物慾望 即使購物行為已造成財務或人際困擾,仍無法停止。 3.情緒影響購物 購物成為排解壓力或情緒低落的主要方式,購買後卻感到後悔或內疚。 蘇璿允指出,勇於面對問題並尋求協助,是解決的第一步。強迫性購物症並不是單純的意志力不足,而是精神健康問題,以及大腦神經內分泌失調的一部份。透過醫療團隊的專業治療與家人支持,許多患者可以重新掌控生活,並學會用健康的方式處理情緒。 強迫性購物症是一個逐漸受到關注的議題,尤其在促銷活動頻繁的時節,更容易誘發消費者的購物慾望。蘇璿允建議,面對琳瑯滿目的折扣時,保持冷靜,並學會放慢速度,與家人討論,分辨需求與慾望,對控制購物行為會有幫助。若發現自己已陷入購物的惡性循環,勇敢像A小姐一樣,尋求專業協助並接受治療。透過心理治療、藥物及家人支持,重新找到生活的平衡,享受購物之外的生活美好,可以省去很多寶貴的金錢與時間。 強迫性購物症並非不能治癒,及早治療才能避免超額消費的行為惡化及長期損失。蘇璿允也鼓勵有需要的民眾,可以盡快諮詢專業醫療機構,幫助自己或家人重新踏上康復之路。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4.12.03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大多數人都知道酗酒會增加罹癌的風險,然而近期研究指出,酒精和癌症之間的關係可能比我們想得更危險。依據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ARC)在著名國際期刊《柳葉刀腫瘤學Lancet Oncology》期刊發表的研究結果,分析全球癌症病例資料,發現酒精導致的癌症佔總病例4.1%,而這種比例在不同國家和地區存在巨大差異,尤其在亞洲最為顯著,東亞地區的比例高達5.7%。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成癮防治科主任張祜銘解釋說,飲酒是否導致癌症不僅與飲酒種類和方式有關,基因也扮演著重要角色。亞洲人中乙醛脫氫酶基因變異的比例較高,這種基因變異的人,其飲酒後致癌風險可高達數十至數百倍。有些人誤解喝酒後會臉紅表示代謝快,其實喝酒後臉紅,很可能就是乙醛致癌物在體內累積的表現。 張祜銘進一步指出,台灣是全世界乙醛去氫酶基因變異比例最高的國家,將近一半的人(45%)擁有這個基因變異,這也意味著在台灣有飲酒習慣的人應特別注意癌症預防。 以肝癌為例,過去台灣肝硬化和肝癌的主要原因是B型肝炎,但是由於政府公共衛生政策的成功,台灣B型肝炎得到了有效控制,現在對於酒精導致的肝硬化或肝癌應該更加注意。他建議,有喝酒習慣的人應該定期接受身體檢查。如果在停酒期間後出現手抖、心悸、睡眠障礙(包含入睡困難、睡眠中斷、淺眠多夢)等症狀,就需要到成癮防治科就醫,醫師除了進行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也會安排身體疾病的檢查。譬如松德院區成癮防治科就和消化內科合作,可以安排非侵入性肝纖維化檢查,能夠取代穿刺,準確判斷肝纖維化的程度。 張祜銘提醒,根據國際癌症研究機構的統計資料,酒精導致的癌症中有13.9%是由於適量飲酒(即每天小於20克酒精)引起的,遠非大多數人所認為的無害。因此,國民健康署、台灣酒害防治協會和台灣酒精不耐症衞教協會發起了5月9日的「台灣無酒日」活動,呼籲國人關注酒精對健康的危害。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4.05.09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網路成癮成因相當複雜,可視為個體及外在環境交互作用結果。在個體部分,孩子本身的人格特質,例如:衝動性高、決策及計畫事情能力弱、情緒調節能力弱、挫折忍受度低、傾向以逃避處理負面感受、以及長期缺乏自信等,會讓他們更傾向以能夠「快速紓解負面情緒」方式處理生活中的各式挫折,而網路快速、便捷、以及匿名性,便容易成為這群孩子逃避現實挫折,及排解負面情緒的最佳管道。 而外在環境因子,包括社交孤立、人際關係不佳、平時無除了網路外的其他興趣或專長、學業成就低、在學校歸屬感低、以及家庭衝突多等生活挫折,就像一股強大的推力般,將孩子推往虛擬世界中。 台灣學齡兒童青少年網路成癮現況 依據國家發展委員會「106年網路沉迷研究調查」,我國12歲以上民眾,約有5.0%屬於網路沉迷風險族群,而其中82.5%最常使用智慧型手機上網。網路沉迷風險者玩遊戲(34.0%)、看影片(33.4%)或經營網路社群(28.7%)的比例也顯著較非網路沉迷風險者高。國家衛生研究院於2017年對全國高中以下學生進行調查顯示,國內青少年網路遊戲成癮盛行率為3.1%。 網路成癮之自我檢測 精神科醫師李宛臻表示,若您懷疑孩子有網路成癮傾向,可先使用「網路使用習慣自我篩檢量表」快速檢測。此量表為台大心理系陳淑惠教授研究室所發展,亦可在衛生福利部網站查詢到: (請評估您最近6個月內之實際情形是否與下表中敘述一致) 此表可適用於10~25歲學生,每題若答極不符合計為1分,非常符合計為4分(如括號中數字),若分數達11分以上,則為高度沉迷傾向,建議進一步至門診接受完整評估。 網路成癮之評估與治療 李宛臻醫師指出,除了評估網路使用是否達成癮程度,是否合併有其他精神科疾病亦為評估重點。研究顯示,網路成癮者有高達14%合併注意力不足過動症、30%合併焦慮相關疾患、7%合併憂鬱症,而上述疾病時常會惡化孩子的網路成癮行為,因此需同時處理以增進療效。 治療方面,除了使用藥物治療上述常合併的精神科疾病外,針對網路成癮部分則須多管齊下,包含個別心理治療、家族治療、以及醫療和學校輔導系統合作,彈性調整孩子的教學規劃以減少其挫折感。在個別心理治療中,透過逐步建立孩子想改變的動機,強化其壓力處理能力、自我控制技巧、人際技巧,協助孩子探索興趣,強化自我認同並建立自信,進而增強其應付外在挫折的能力,為主要治療目標。在家庭治療中,透過強化父母親職功能,鼓勵家內訂定明確界線與規範,調整親子溝通模式並協助其減少衝突,亦能有效促進孩子的康復。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目前針對網路成癮之青少年有一醫療服務計劃,提供整合性治療及個案管理追蹤服務,期待能夠多一些資源,接住這些在成長途中暫時迷失自我的孩子們,並協助讓其重拾真實世界中的樂趣及成就感。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7.05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工作壓力讓人喘不過氣來,除了體力負荷外,心靈也會過勞,日劇《半澤直樹》以「加倍奉還」一句經典台詞,在亞洲掀起熱潮,上班族可借鏡主角的職場生存術來紓壓。不想起床上班、工作效率變低、忘東忘西……你很可能過勞了!「過勞」是一種身心耗弱狀態,長期處在高度壓力下的反應,表現出來的跡象,在生理方面可能有容易疲倦、腸胃不適、頸肩背肌肉緊繃痠痛、常生病的狀況;心理上則容易有焦慮、生氣、情緒低落、過度敏感、缺乏耐心、失眠、暴飲暴食等等反應。 如何覺察自己是否過勞?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臨床心理科主任吳孟璋表示,最簡易的方法是檢視最近一週以來,自己有沒有好好的吃一頓飯(營養均衡、有充分時間)、睡眠是否充足安穩(至少睡6小時)、最近有無陪家人聊天等。或是可利用國民健康署健康九九網站的「壓力指數測量表」,評估自己的壓力狀況,如果超標,建議諮詢心理衛生專業人士,接受系統性的心理治療。 壓力指數測量表 題目 是 否 1.最近是否經常感到緊張,覺得工作總是做不完? 2.最近是否老是睡不好,常常失眠或睡眠品質不佳? 3.最近是否經常有情緒低落、焦慮、煩躁的情況? 4.最近是否經常忘東忘西、變得很健忘? 5.最近是否經常覺得胃口不好?或胃口特別好? 6.最近六個月內是否生病不只一次了? 7.最近是否經常覺得很累,假日都在睡覺? 8.最近是否經常覺得頭痛、腰痠背痛? 9.最近是否經常意見和別人不同? 10.最近是否注意力經常難以集中? 11.最近是否經常覺得未來充滿不確定感?恐懼感? 12.有人說你最近氣色不太好嗎? 壓力指數計算結果: 3個「是」:壓力指數還在能負荷的範圍。 4~5個「是」:壓力滿困擾你,雖能勉強應付,但必須認真學習壓力管理,同時多與良師益友聊一聊。 6~8個「是」:你的壓力很大,趕快去看心理衛生專業人員,接受系統性的心理治療。 9個以上「是」:你的壓力已很嚴重,應該看精神專科醫師,依醫師處方用藥物治療與心理治療,幫忙您的生活趕快恢復正常軌道。 資料來源/國民健康署健康九九網站 https://reurl.cc/WL1799 適度壓力能讓人成長,但過度的壓力長期累積,一旦爆發往往難以收拾,日常生活需有排解壓力的出口,讓身心不致緊繃,創下收視佳績的日劇《半澤直樹》,就讓不少觀眾直呼大快人心。吳孟璋主任分析,劇中主角半澤直樹面對職場上不合理現象所展現的智慧,可供上班族借鏡。 ●「堅靭性」性格: 半澤不輕易被打倒,面對困境勇往直前,並設法克服,不陷入悲觀情緒。這點可從小多培養成功經驗,碰到難關愈有自信克服。 ●有所堅持: 半澤嘗試找出問題的答案,幫助客戶及銀行度過難關,為社會做出貢獻。此種「利他」觀點,會增加行動力,而不是僅從賺錢去考量。 ●不害怕衝突: 半澤不像一般上班族當「悶燒鍋」,默默忍受上司不合理的指責或要求,而是清楚表達自己的態度與立場。除了能讓情緒有出口,也有助釐清與解決問題。 ●人際支持: 半澤有幾位好同事,不但在職場上提供情緒支持,也能給予實質的幫助。吳孟璋主任表示:「人際支持很重要,如果居家附近有聊得來的朋友,隨時想找人就可以找得到,雖然網路很方便,但見面的親近感還是大不相同。」 ●運動習慣: 運動會改變腦內運作狀態,讓情緒穩定,提升專注力,也會產生腦內啡,令人愉快、較為正向積極。像半澤的嗜好是劍道,運動又紓壓,民眾如果難以抽空運動,午休健走是最方便的方式。 另外,家人的支持也是關鍵,在日劇裡,半澤最大的慰藉就是回家吃上一頓熱騰騰的晚餐,與妻子聊天。吳孟璋主任近一步說明,現代家庭組成以小家庭居多,家人需協調好工作與家務,職場狀況也可相互分享,多支持、少說教,一起分攤壓力,也有助凝聚情感。 「放鬆練習」,迎接更多挑戰 壓力來襲時,可嘗試「放鬆練習」,例如正念呼吸、腹式呼吸,5至10分鐘即可,在吸氣、吐氣之間默念數字,同時嘗試感受暖流從頭到腳,放鬆末梢血管。吳孟璋主任建議各種職場都可能碰到不合理情況,上班族若能理解這點,較不會陷入「為什麼是我」的情境,而會嘗試去解決。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0.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