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美整形

美醫誌 ME Media:亞洲醫美整形新媒體|豐富資訊輕鬆查醫病溝通零距離

搜尋共有34筆結果

  • 清明節掃墓蚊蟲多,含有薄荷的藥膏寶寶可以使用嗎?

    文章/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清明節連假即將來臨,許多民眾已安排出遊或掃墓行程,不少人也習慣隨身攜帶各式防蚊蟲藥品,如綠油精、萬金油、曼秀雷敦等,來防範蚊蟲叮咬。這些藥品屬於「乙類成藥」,被認為較為安全,可於藥局、合格藥妝店、網路商店或便利商店購得。然而,使用這類藥品時,仍需留心特定族群,尤其嬰孩等的使用限制及相關注意事項。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藥劑科藥師張鈞婷表示,上述這類成藥的主要成份是薄荷醇(menthol),又名薄荷油,為薄荷(peppermint)及綠薄荷(spearmint)等植物中的揮發油成份之一。此外,樟腦(camphor)、尤加利精油(eucalyptus oil)及松節油(turpentine)等類似成份也常見於此類藥品。薄荷醇具有清涼、止癢、止痛、抗發炎及抗菌等效果,因此常被添加於藥物中以治療皮膚癢感。當皮膚癢時,塗抹含薄荷醇的外用藥膏,藉由其擴張血管作用,能帶來清涼感,從而有效止癢。   張鈞婷提醒,雖然這類藥品效果不錯,對一般人來說,適當使用此類藥品不會有太大問題,但部份特定族群要額外注意,比如患有葡萄糖-6-酸鹽去氫酶缺乏症(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G6PD,俗稱蠶豆症)的患者,使用此類藥品可能導致溶血性貧血,除此之外,如果要塗抹的對象是嬰幼兒,情況也會大不相同。研究顯示,薄荷醇對兩歲以下的嬰幼兒可能會引發不良反應,若是在鼻部、臉部或胸部塗抹藥膏時,風險更高。兩歲以下嬰幼兒使用含薄荷醇及類似成份藥品,可能會導致癲癇、意識障礙、黃疸,甚至會因為藥品的神經抑制效果,而引起呼吸停止等嚴重後果。   綜合來看,無論是內服或外用,含有薄荷醇等成份藥品,對兩歲以下的嬰幼兒來說都是極有風險,因此不建議這些年齡層的孩子使用此類藥品。若有使用需求,務必在醫師或藥師建議下謹慎使用。   依據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的相關規範,所有含薄荷醇、樟腦等成份藥品,必須在仿單中標明警語,並註明使用上的注意事項。民眾使用這些藥品前應仔細閱讀說明書,避免不當使用而引發危險。特別是嬰幼兒的照顧者,應了解含薄荷醇及類似物質的產品,並留意其可能帶來的風險,同時避免將藥品放置在嬰幼兒容易接觸到的地方,以免發生誤食或誤用意外。   張鈞婷再次提醒,家庭中若有兩歲以下的嬰幼兒,使用藥品前,應先詢問醫師或藥師,選擇適合的蚊蟲藥品,並依照說明書及醫療人員建議下進行使用。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5.04.03

  • 及早篩檢,遠離大腸癌

    文章/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依據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資料顯示,110年大腸癌新診斷個案有1萬6,238人,發生率為每十萬人38.4人,更是十大癌症發生人數第2名,平均每天有44人罹患大腸癌,且近9成的個案是發生在50歲以上的民眾;衛福部112年死因統計有6,791人死於大腸癌。為降低大腸癌發生率及死亡率,規律且及早接受糞便潛血篩檢與大腸鏡檢查是很重要的關鍵。     大腸癌常見症狀如下:大便中有血或黏液、排便習慣改變(一下子腹瀉,一下子便秘)、大便變細小、經常性腹瀉或便秘、體重減輕、貧血、裡急後重(排便排不乾淨)。然而可怕的是,大腸癌早期並無症狀。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消化內科主任謝文斌在門診中遇到有明顯症狀而來的病人,檢查後常常都已經是中晚期大腸癌,治療起來複雜且困難;而且治療過程與結果對病人及家屬都是一個沉重的負荷。   近年國內與國外的醫學統計數字上看到大腸癌有年輕化趨勢,統計顯示全國45∼49歲大腸癌發生率由2010年每十萬人40.63人上升至2021年48.18人。因此行政院已經宣布2025年預計增加40億癌症篩檢預算,強化癌症篩檢政策。其中大腸癌公費篩檢原來僅針對50∼79歲民眾,而國民健康署自114年1月1日起,提供45~74歲民眾及40~44歲且其父母、兄弟姐妹、子女曾患有大腸癌民眾,每2年1次免費糞便潛血檢查服務,如果糞便潛血檢查呈陽性時,應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   謝文斌說,大腸癌是可以藉由定期接受篩檢而早期發現並治療的一種疾病。根據統計,早期的大腸癌如果妥善治療,存活率高達90%以上。相反的,如果大腸癌進展至第四期才診斷出來,5年存活率只剩15~16%。根據歐美國家經驗,每一至二年接受糞便潛血篩檢約可下降18~33%的大腸癌死亡率。   大腸癌的風險因子包含肥胖、缺乏運動、抽菸以及大腸直腸癌家族史等。謝文斌建議大家養成良好飲食習慣,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類及高油脂食物,並且規律運動,還要定期篩檢「糞便潛血檢查」及「大腸鏡檢查」。   預防永遠勝於治療,而大腸癌正是這句口號最合適的疾病代言人。謝文斌提醒,中壯年族群在社會經濟及家庭具重要角色,大腸癌年輕化,不只對家庭影響巨大,也會造成總體經濟損失。若能早期發現,可以單純使用大腸鏡切除,避免了開刀的風險與後續化療的煎熬。為了家人與自己健康著想,記得按時接受篩檢,遠離大腸癌,才能擁抱健康的人生。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5.04.02

  • 你有「慢性咳嗽」嗎?咳嗽也有分種類?

    文章/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台灣冬、春之際適逢流感季節,加上日夜溫差大,許多民眾一不小心就開始出現呼吸道症狀,紛紛到診所、醫院報到。「醫師,明明我感冒都好了,但還是咳嗽咳不停。」這是最近在診間最常聽到的一句話。咳嗽根據時間長短,可以分為「急性咳嗽」、「亞急性咳嗽」及「慢性咳嗽」,急性咳嗽是指持續咳嗽約三週;若咳嗽超過八週(兩個月)即屬於慢性咳嗽;介於兩者之間則是亞急性咳嗽。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中醫內科醫師陳至良說,咳嗽是身體的自我保護機制,當呼吸道的黏膜受到刺激時,身體會自動地引發咳嗽反應來將異物排除;不過對於慢性咳嗽的患者來說,這種反應機制可能會過度敏感,即便沒有明顯的異物刺激仍會頻繁的咳嗽。   慢性咳嗽的常見原因包括:呼吸道疾病後遺症、氣喘、鼻涕倒流及胃食道逆流等等。中醫認為:「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意思是,除了肺以外,其他臟腑功能失調時也都會引起咳嗽的症狀。例如:習慣熬夜、情緒急躁易怒的人,咳嗽時伴隨兩側肋骨周圍悶脹疼痛可能是「肝咳」;患有慢性心衰竭、腎衰竭的患者,因為水分排出困難而引起咳嗽,屬於「腎咳」及「心咳」,若有伴隨腰背疼痛,且咳嗽時痰沫較多較屬於腎咳,心咳常有呼吸短促,乏力心悸的症狀;民眾容易忽略的是「脾咳」,長期消化不良、胃食道逆流的患者,可能因為少量的胃酸刺激咽喉或是嗆入氣管而引起咳嗽。氣喘及鼻涕倒流屬於典型「肺咳」的狀況。不過還是要提醒民眾,若有不明原因導致咳嗽發生時,請即時就醫,找出病因做適當的治療。   除了咳嗽原因,咳嗽情形包括:是否有痰、痰的顏色(綠色、黃色、白色、透明、血絲)、痰的質地(黏稠、清稀);咳嗽的加重因素,如吹風吹冷氣、吃到冰冷/甜膩食物、躺下來加重等等都是中醫師在診間診治時的重要資訊,就診時請詳細地告知醫師。   陳至良提醒,慢性咳嗽的複雜程度較急性咳嗽高,往往是多個臟腑功能失調共同影響的,除了給專業中醫師治療耐心調理外,建議民眾早晚溫差大時戴帽子、圍絲巾,頭頸部的保暖能幫助肺氣流通;維持適量的運動、不熬夜能調達肝氣,改善情緒的同時也治療咳嗽;腸胃功能差的民眾則要特別注意飲食,難消化易產氣的食物(糯米製品、麵包饅頭、五辛類、煎炸油膩、精緻甜點)盡量避免。     資料來源: Steven E Weinberger, MD, MACP, FRCPKai Saukkonen, MD Dec 02, 2024.Causes and epidemiology of subacute and chronic cough in adults- UpToDate 咳嗽的中醫證治楊馨伊《中國中醫臨床醫學雜誌》7卷1期(2001/11)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5.03.21

  • 清明風邪、濕邪易入侵!中醫師教你如何養肝祛濕

    文章/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清明時節草木逢生,氣候逐漸回暖,是冬天、春天轉換之際,京都堂中醫林易萱中醫師表示,在中醫觀點裡,此時節陽氣開始升發,肝氣也逐漸旺盛,春季養生應著重在養肝,以免肝氣過旺影響到消化道機能,同時這個時節氣候溫差大且雨量增加,會使得免疫力下降,「風邪、濕邪」容易入侵體內,影響到脾胃功能外,也容易引發感冒、呼吸道疾病、過敏等問題。     林易萱中醫師表示,清明養生應養肝為要,祛濕為輔。此時節應選用平、甘、微溫的食物,並減少食用酸類、重口味的食物,可以多選擇薏米、黃豆、黑豆、赤小豆等食物,並避免飲酒過量,保持充足睡眠,以防肝氣過旺。另外清明節前後雨量增加,容易使人體內的溼氣更加重,可以多吃生薑、薏仁、紅豆、山藥等食物,有促進體內循環、代謝水份、健脾利水的效果,也要保持適量的運動,微微出汗有助於肝氣疏泄、促進氣血運行,可以將體內的濕氣排出。   再看到清明節傳統習俗——吃潤餅,京都堂中醫王宇婕營養師提到,即便潤餅裡面有許多蔬菜,但醬料、花生粉等熱量卻不低,一份潤餅大約就有400~500大卡的熱量,是一位成年人要慢跑2小時才能消耗掉的熱量,建議可以在製作潤餅時將常見的油炸五花肉換成瘦肉、豆干、雞絲、蝦仁等優質蛋白質,將醃菜換成多種新鮮蔬菜,如高麗菜絲、芹菜、胡蘿蔔絲、木耳絲、苜蓿芽、豆芽菜等增加營養素,而炸蛋酥則可以換成煎蛋絲,以降低油脂,熱量極高的花生糖粉也可以換成無糖花生粉或是黑、白芝麻粉,約加一匙的量即可,若還是擔心熱量的話也可以將潤餅皮換成越南春捲皮,熱量減半;另外也可以再搭配茶葉蛋、無糖豆漿增加攝取蛋白質,燙青菜、滷海帶以增加攝取的蔬菜量。   林易萱中醫師最後提醒,時節進入春天後,日夜溫差會逐漸加大,容易引起感冒、過敏、氣喘、關節疼痛等問題,甚至會有心血管及腸胃不適的問題發生,建議可以多喝薑茶、紅棗茶等促進血液循環,增強保暖,透過良好的作息、適當運動以及飲食調理,在春天養好身體,是為接下來一整年健康打下基礎的重要方式。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5.03.20

  • 春節吃得多動得少,你又胖了嗎?年後健腸減脂大作戰

    文章/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剛過完新春農曆春節,年節期間的吃喝玩樂常讓民眾體重悄然的增加。根據國民健康署的調查,近五成民眾在年節期間因運動量減少,飲食量增加,體重平均增加約1.7公斤。面對這樣的情況,如何在年後迅速恢復健康體態,成為許多民眾共同的挑戰。     過年期間的大魚大肉,高熱量飲食容易讓腸胃系統負擔過重,甚至影響消化道健康。這時候,可運用飲食調整、補充足量水分與適量運動,來有效促進腸道功能的恢復。特別是飲食方面可以植物性蛋白質為主要來源,例如豆腐、毛豆、豆漿等,搭配富含膳食纖維及當令當地的蔬菜、水果及根莖類,幫助腸道蠕動及廢物的排出。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營養科營養師藍玉芬說,膳食纖維在健康飲食中扮演關鍵角色,主要分為水溶性與非水溶性兩大類:     一、水溶性膳食纖維   1.纖維種類:果膠、植物膠、海藻膠、寡醣、黏液等。   2.常見食材:燕麥、蘋果、蒟蒻、豆類、黑木耳等食物。   3.功能:可吸水膨脹,增加糞便的柔軟度,有助於排便順暢。同時,它能延緩血糖上升速度、降低血膽固醇,是控制體重和穩定血糖的好幫手。     二、非水溶性膳食纖維   1.纖維種類:纖維素、半纖維素、木質素、幾丁質(甲殼素)等。   2.常見食材:蔬菜、糙米等全穀食物、各種麩類、木本植物等。   3.功能:能促進腸道蠕動,縮短食物殘渣在消化道的停留時間,降低腸道癌症風險。     美醫小教室:膳食纖維的建議攝取量   兒童以年齡加5克的公式計算。例如,7歲兒童每日需攝取12克膳食纖維。成人每日膳食纖維建議攝取量為25~35克。多樣化選擇當地當季的蔬菜、水果及根莖類,能更有效地滿足膳食纖維需求。   膳食纖維需搭配足夠的水份才能發揮效用。使用簡單的計算公式:體重(每公斤)x30c.c.。建議每日飲水量保持在2000~2500c.c.。若夏天排汗量增加或體液流失時,流失的水份也請記得補回來。     運動與飲食的雙重效益:   1.運動處方 年後恢復健康體態,適當的運動不可少。建議每週進行150分鐘的中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搭配肌力訓練,幫助燃燒脂肪、增強肌肉。運動前後可補充適量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避免肌肉流失。     2.運動與膳食纖維的結合 高纖維飲食與運動能相輔相成。運動促進腸道蠕動,高纖維飲食則提升腸道健康,兩者搭配能加速代謝、減少便秘的風險。   藍玉芬提醒,年後的飲食調整是一種重新審視健康的契機,藉由膳食纖維攝取、足夠水份與適量的運動到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每一步都能為健康奠定基礎。掌握年後飲食的核心原則,擁有健康、美好的新一年。     【示範食譜 五彩鮮蔬】   一、材料(10人份)   ● 原料:紫山藥100g、竹筍100g、芥藍芽100g、紅蘿蔔50g、鴻喜菇50g   ● 調味料:油15g、鹽適量、米酒少許     二、作法   1.山藥、竹筍、紅蘿蔔洗淨後去皮,切成條狀1x1x6~7cm;芥藍芽切成6~7cm長度,鴻喜菇去除蒂頭,洗淨後備用   2.竹筍蒸20分鐘備用,山藥、紅蘿蔔用熱水川燙備用;芥藍芽用鹽水加油川燙熟後裝在盤內備用。   3.拌炒山藥、竹筍、紅蘿蔔及鴻喜菇,再加入鹽、米酒後起鍋擺盤。       圖片來源:藍玉芬營養師提供     三、營養分析(10人份)   熱量(大卡):265 醣類(克):34 蛋白質(克):10 脂肪(克):8 鈉(毫克):403 膳食纖維(克):7.5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5.02.23

  • 腎臟病「初期沒症狀」!出現疲倦感當心已是中晚期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腎臟是人體的重要器官,位於後腰部,負責過濾血液中的廢物,維持水分與電解質平衡,調節血壓並促進造血。然而,腎臟常常被許多人忽視,直到病變發生,才意識到它的重要性。     誰容易得到慢性腎臟病?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陳怡廷說,台灣的慢性腎臟病盛行率逐年攀升,但是只有約一成的病人知道自己腎臟有問題。以下是慢性腎臟病的八大高危險族群:   1.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是慢性腎臟病的主要成因之一,長期高血糖會損害腎臟的過濾功能,進而引發腎病及心血管疾病。特別是亞洲糖尿病患者,腎病惡化速度較快。建議將糖化血色素(HbA1c)控制在7%以下,降低病變風險。     2.高血壓患者   高血壓會直接損害腎臟血管,應將血壓控制在130/80 mmHg以下,以減少腎功能惡化的風險。     3.痛風患者   高濃度尿酸會沉積於腎臟組織,增加腎臟病、心血管疾病及尿路結石的風險。建議補充足夠水份並控制尿酸數值。     4.65歲以上長者   隨著年齡增長,腎臟功能逐漸退化,須正視多重用藥與泌尿道感染等相關問題。     5.長期服用止痛藥者   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可能對腎臟造成傷害,應避免濫用藥物,並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6.有家族病史者   如多囊性腎病變、遺傳性腎炎等家族病史者,須定期檢查腎功能。     7.吸菸者   吸菸會增加腎臟病變風險,且會使病情進一步惡化。戒菸可顯著改善腎臟與心血管健康。     8.代謝症候群患者   肥胖是代謝症候群的重要指標,會增加慢性腎臟病發生的風險。減重可改善蛋白尿,及延緩腎臟病變。     2025如何知道腎臟生病了?   建議可藉由「泡、水、高、貧、倦」口訣幫助識別腎臟異常:   1.泡(泡泡尿) 腎絲球的過濾功能損傷,形成持久、不易消散的泡泡尿。   2.水(水腫) 腎臟無法有效排出多餘水份,導致下肢或眼皮水腫。   3.高(高血壓) 體液平衡與內分泌失調,易發生高血壓,並加重腎損傷。   4.貧(貧血) 紅血球生成的作用受損,導致貧血、臉色蒼白、易喘。   5.倦(疲倦) 電解質不平衡與毒素累積,使人感到倦怠無力、疲憊。     2025如何檢查腎臟功能?   陳怡廷指出,腎臟病初期通常無明顯症狀,等到出現疲倦、水腫、食慾不振等表現時,通常已是病情中晚期,因此早期篩檢至關重要。   檢測腎功能的方法包括:抽血檢查腎絲球過濾率,和尿液檢查尿蛋白。國健署提供的公費成人健康檢查中皆包含此二項檢查,鼓勵大家定期做成人健康檢查,早期篩檢,早期預防疾病。     2025如何保護腎臟健康?   護腎的原則包含生活方式、飲食調整與正確用藥:   1.三多三少   • 多喝水、多運動、多蔬果 • 少鹽、少油、少糖     2.五控三避   • 管理:血壓、血脂、血糖、尿蛋白、尿酸 • 避免:抽菸、過度疲勞、傷腎的藥物及檢查     3.五不原則   • 不聽別人推薦的藥 • 不信神奇療效的藥 • 不吃別人送的藥 • 不買來路不明的藥 • 不要推薦藥給別人     陳怡廷表示,腎臟與全身健康息息相關,透過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檢查及風險控制,能大幅降低慢性腎臟病的發生率與進展速度。讓我們一起照顧好腎臟,迎來腎利人生。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5.02.18

  • 綠飲食:從個人健康飲食到地球永續發展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全球暖化加劇,氣候變遷對人類的生活環境造成威脅,減少溫室氣體是世界各國目前刻不容緩的重大課題,身為地球一份子的我們,可以透過「綠飲食」來支持保護環境,對地球永續盡一份心力。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營養科營養師吳玲怡說,綠飲食是一種既能維護地球,又對人體健康有益的飲食與生活方式:   1.以植物為主飲食   飲食應優先選擇原態的植物性食物,如新鮮蔬果、全榖、堅果與種子,這些食物不僅富含纖維及豐富的植化素,可增加身體抗氧化力、抗發炎與調解免疫,對預防與改善慢性疾病都相當有益。   另外,優質蛋白質來源:豆、魚、蛋、肉類,依照這個順序來優先選擇「豆」類,即大豆(黃豆、毛豆等)、黃豆製品(如:豆腐、豆干等)。以豆類為蛋白質來源可減少攝取過多脂肪,減少對心血管的負擔,而豆類富含的植化素-大豆異黃酮,亦可減少心血管疾病發生的風險。   吳玲怡表示,以植物為主的飲食型態,不僅有益健康也兼顧環保。植物性食物生長週期短,溫室氣體排放量遠低於動物性食物,對環境的威脅較小。     照片來源:吳玲怡營養師提供 資料來源:Our World in Data     2.多吃當季與在地食材   選擇當季在地的新鮮蔬果,能減少保存與運輸過程中產生的碳排放量。當季在地的原態食物也最能攝取到其完整的營養素。     3.選擇環境友善農作物與環保餐廳   友善環境耕作,致力於維護水土資源、生態與生物多樣性,促進環境資源永續利用。而環保餐廳提供環保、低碳之供餐及用餐環境,減少對環境的衝擊也顧及食安,民眾可到「淨零綠生活資訊平台」查詢認證餐廳。     4.減少浪費   惜食是綠飲食很重要的環節,依據聯合國「2024年食物浪費指數報告」顯示,2022年全球浪費食物達10.5億噸,食物浪費所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佔總年度8~10%,民眾若是能惜食,不僅能避免糧食浪費,也能減少無謂的溫室氣體排放。     5.避免使用一次性餐具   過去因擔心共用餐具造成疾病傳染,推行公筷母匙和免洗餐具,讓「免洗餐具」成為衛生飲食的象徵。近幾十年來生活型態改變,國人外食頻率增加,為追求快速方便,一次性餐具使用量大增,巨量垃圾已造成環境負擔。隨身攜帶餐具除了響應環保之外,許多店家也提供自備容器相關折扣,亦有連鎖餐飲業者響應,提供民眾容器租借,大大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吳玲怡強調,「綠飲食」是一種個人健康的飲食及生活方式,也是一份對地球的責任,讓我們一起成為保護地球的食踐者。     美味綠食譜–涼拌紅藜毛豆(2人份)   照片來源:吳玲怡營養師提供   1.食材:紅藜30公克、毛豆100公克、鹽1.5克、香油(或橄欖油)5克   2.步驟 紅藜洗淨後加水以電鍋蒸熟。(紅藜與水比例1:1.2) 將毛豆放入滾水煮5分鐘撈起。 將煮熟之紅藜與毛豆混和,拌入鹽與香油即完成。(拌入些許黑胡椒更美味)   3.營養成份 熱量(大卡):256 蛋白質(公克):18 脂肪(公克):8 醣類(公克):8 膳食纖維(公克):10.6 鈉(毫克):608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4.10.09

  • 炎熱的氣候,熱危害恐對腎臟造成傷害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全球暖化日益嚴重,天氣一年比一年更熱,很難想像原來氣溫跟內臟健康也有關係,炎熱氣候所導致的熱危害可能對戶外工作者,甚至中年糖尿病患者、慢性腎臟病患者造成危險。     熱危害泛指大家熟悉的一些狀況,包括像是熱衰竭、熱中暑等因外界溫度上升,導致身體調節失衡的狀況。其實人體有自我調節的機制,人體體溫大約維持在36度、37度,當身體對熱調節能力下降,核心體溫上升過快,散熱機制失衡,身體出現發炎現象,另外,面對高溫時,除了全身性發炎反應,人體也會因大量流汗、蒸發等導致水份快速流失,若水分補充不及或不足導致脫水現象,也是影響腎臟功能,造成腎臟損傷的一大危機。   炎熱高溫可能誘發全身性發炎反應,若再加上水份補充不足(缺水、脫水)是兩大造成腎臟損傷的主因。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腎臟內科主任謝至同指出,一般而言長時間暴露在戶外的工作類別,例如:軍人、戶外勞動者、農林漁牧、建築工程等或一些密閉空間者、運動選手等都是危險族群,其他像是過度肥胖、年長者、孕婦甚至嬰幼兒也都具有風險,面對炎熱高溫,身體調節能力較慢都要特別注意。   另外,有一些慢性病患者例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中風患者或罹患呼吸道疾病: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等以及慢性腎臟病都屬於高風險族群。   謝至同說,人體體溫調節中樞主要是透過皮膚、毛細孔、血管和呼吸的傳導、對流、輻射和蒸發來進行調節,因此無論哪個族群一但出現熱傷害,症狀大多相似,例如:全身無力、頭痛頭暈、口乾想吐甚至肌肉抽筋等,嚴重的還可能出現中樞神經異常,甚至意識不清或昏迷,這就比較危險了。   腎臟是負責維持人體液體平衡的器官,因此對極端高溫特別敏感,熱傷害還可能產生併發症橫紋肌溶解,橫紋肌溶解是一種急症,因橫紋肌急速損傷,導致肌肉細胞的壞死,肌肉的一些蛋白質及肌球蛋白滲漏,進入血液中並出現在尿中,若沒有即時治療,肌肉破壞的太嚴重,會導致腎臟機能損傷,甚至是嚴重的急性腎衰竭。   因此,為能降低熱危害帶來對身體的負擔與影響,溫度、濕度以及暴露的時間都是關鍵,高溫悶熱或烈日曝曬的環境,容易導致體溫調節失衡,而溼度太高的環境,也會讓人體代謝蒸發的效率變差,都儘量不要待太久,另外適時補充水份及電解質也助於舒緩。   謝至同提醒,除了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之外,透過平日的飲食管理「三多三少:多纖維、多蔬果、多喝水,少鹽、少油、少糖」也可降低對腎臟的負擔,提升對抗環境變化的能力。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4.09.04

  • 大吃大喝肚子痛?小心膽結石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隨著三年疫情解封,旅宿業和餐飲業開始復甦,各家餐飲廣告滿天飛及民眾外食邀約不斷,各式腹痛腸胃疾病問題不斷在醫院門急診出現,膽結石甚至膽囊炎就是其中一個大宗。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一般外科主任黃郁創指出,造成膽結石的成因有很多,與種族、性別(女性較高)、懷孕、肥胖、糖尿病、高血脂病患者、腸道手術後及缺乏運動有關,但最主要成因是飲食習慣。   黃郁創解釋,根據解剖位置,膽囊位於右上腹,肝臟下方。肝臟製造膽汁經由膽管至腸道幫助脂肪消化,而膽囊位在膽管旁可儲存膽汁,就如同位在長江旁的洞庭湖一樣,可調節長江水量(雨季吸水儲存,旱季則出水)。如果喜好常食用高脂肪類食物,膽囊就必須不斷儲存、收縮,這會造成膽汁被濃縮而過飽和,就會形成膽砂、膽石。另一種不良飲食習慣,台語俗稱「大小頓」,空腹很久後去吃大餐,也會造成膽汁濃縮而過飽和,形成膽砂、膽石。所以要避免膽結石,一定要避免高卡路里、高油的食物,還要三餐定時定量。   膽結石的患者若無膽囊炎症狀,不一定要治療,定期追蹤即可。至於膽結石溶解藥物(Chenodeoxycholic acid),療效對東方人並不一定,使用上較有爭議。膽結石的患者若有膽囊炎症狀(如:上腹痛、噁心、黃疸、發燒、畏寒),就需積極治療,合用抗生素及手術。手術主要分成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和傳統膽囊切除手術。而用來對付腎臟結石的體外震波碎石(ESWL)已被證實成功率低,負作用大,鮮少被使用。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4.05.22

  • 年終大宴小酌不斷,醫授保糖降脂心法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時值冬至將屆,寒流一波波來襲,台灣民眾習慣進補禦寒,加上年終尾牙聚會旺季,大宴小酌應酬不斷,難免過度攝取高糖和高油脂食物,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潘立昕提醒,有糖尿病史的患者,應多注意餐食份量和用餐細節,以免血糖失控飆升引發嚴重的併發症。     潘立昕醫師特別建議,糖尿病患者在年節、宴飲期間的飲食,三餐要定時定量,應以蒸煮、滷、清燉或燒烤的方式烹調食物,肉類須去皮,以減少油脂攝取,每餐還要增加非澱粉類蔬菜及膳食纖維的攝取量,以纖維量較多的糙米飯、五穀飯或紫米飯取代白飯,飯以不超過一碗為原則,若有進食澱粉類蔬菜,當餐飯量則須減半。   進食的順序也會影響血糖上升的速度,如果可以,建議由蔬菜及肉類開始進食,最後進食澱粉類,同時放慢用餐速度。另外水果與乳製品也都含有糖分,會升高血糖,因此在食用水果方面,建議以碗盛裝,裝到八分滿為一份水果量,每日攝取建議不超過兩份,而且兩份水果須分散於一天內不同時間吃完;有關乳製品的食用,則建議一天飲用不要超過360-480 c.c.,可搭配燕麥或其他穀類製品,但必須注意榖類製品不可泡太爛以免造成血糖飆升;在飲酒方面,建議盡量避免飲酒以免血脂肪升高,若為應酬所需,則須隨餐適量淺酌,不要過量或空腹飲酒。   潘立昕醫師也提醒,飯後一小時左右可以從事有氧運動,如游泳、快走、慢跑、騎自行車、瑜珈、打太極拳等等,持續30分鐘以上,可有效的降低餐後血糖與血脂肪。然而,上述飲食與運動的原則,仍需要患者與醫師及糖尿病共同照護團隊討論後,依照個人的病況,訂定個別化的治療計畫,透過相關的追蹤與提醒,即可時時保有健康愉快的生活。   醫師同時提出一個案例來說明,有位51歲的男性和朋友一起吃大餐之後,突然發生嚴重的腹痛,伴隨著噁心和嘔吐而前往急診就醫。檢查後發現血糖、血脂肪及胰臟指數皆嚴重升高,血液呈現酸化現象且驗出酮體,診斷為急性胰臟炎併發糖尿病酮酸中毒,以及嚴重高血脂。   潘立昕醫師解釋,即便糖尿病患者已規則服藥,若進食過量,仍可能誘發高血糖,血糖太高將加重胰島素抗性,造成血脂肪上升,若血脂肪上升幅度過高就有可能引起急性胰臟炎,而急性胰臟炎又會加劇血糖升高,進一步演變成糖尿病酮酸中毒。急性胰臟炎的症狀為飽餐後上腹部劇痛,疼痛可能會輻射到背部,同時伴有噁心、嘔吐,而糖尿病酮酸中毒的表現則再包含口渴、尿多、體重減輕與氣促。   歡樂年關將近,糖尿病患者只要能妥善掌握飲食內容與份量,仍然可以開心參加各式宴會,享受美食和佳餚,與親朋好友們談笑歡聚,並同時保有控制良好的血糖與血脂肪,若民眾有相關問題,則建議前往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門診諮詢或就診。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3.12.15

  • 拯救男性更年期危機 找回青春活力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52歲的黃姓銀行經理,最近感覺上班注意力不能集中,開會時變得易怒罵人,下班後看電視會打瞌睡,腰圍變粗,性慾下降很多。黃先生驚覺是否罹患男性更年期?在家人的支持下前往泌尿科求診,經過評估與血液檢查,證實睪固酮濃度為285ng/dL明顯偏低,經過泌尿科醫師的藥物治療和衛教,改善了男性更年期症狀,順利找回青春活力和自信心。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泌尿科主任許富順表示,女性以停經為界線,女性更年期很容易理解。男性的活力和性功能是靠睪固酮來維持,從30歲以後會逐漸下降,到了50歲大約有38%的男性睪固酮濃度就已經低於正常值。   睪固酮對於男性的生理機能十分重要,負責精子製造、性慾、勃起功能、肌肉質量、骨質密度、情緒穩定、體脂肪的穩定、心臟健康等。隨著年紀漸長,睪固酮逐年下降,男性會感覺活力不如從前、容易疲倦、記性不佳、性功能變差、情緒變得暴躁。詳細的男性更年期檢測表如下。   男性更年期/睪固酮低下自我檢測量表   性慾降低 感覺活力下降 體力變差或耐受力下降 身高變矮 感覺生活變得沒有樂趣 覺得心情不好,脾氣變得暴躁 勃起功能變差 運動能力減退 晚餐後、看電視會打瞌睡 工作表現不佳   若有以上任三項症狀,極可能為睪固酮低下症。     男性更年期與代謝症候群的關係   許富順說,男性更年期不僅影響性慾和造成陽痿,更與代謝症候群等慢性病有著因果關係。研究顯示,肥胖、第二型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和骨質疏鬆症患者中,睪固酮低下的比例高達40-52%,比無慢性病者來得高很多。根據大規模的臨床研究已建立預測模型,代謝症候群越嚴重的患者,睪固酮越低。因此,治療(補充)睪固酮,能成功的改善代謝症候群,譬如降低內臟脂肪、縮小大肚腩、增加肌肉質量、改善高血糖值和高血脂症。   此外,國外長期的研究顯示,長期補供睪固酮能降低男性整體死亡率、心血管疾病和攝護腺癌的發生率。     補充睪固酮   人體的睪固酮是由腦下垂體的性腺激素調控,再由睪丸製造釋放到血液中。對於睪固酮低下(低於350ng/dL)或在臨界值卻有男性更年期症狀者,補充的方法有針劑、皮膚吸收凝膠、鼻內凝膠或口服藥。因為口服藥有肝毒性的疑慮,現在已經非常少在使用。打針的方式血中濃度變化較大,現在泌尿科醫師多半建議以凝膠方式補充,劑型有皮膚吸收或鼻內吸收。   補充睪固酮的患者,醫師會定期抽血檢驗睪固酮濃度、PSA、血糖、血脂、血紅素等。   補充睪固酮可以讓男性變得年輕有活力,但有沒有副作用?許富順表示,若有轉移攝護腺癌,或者正要準備生育的男性,不適合補充睪固酮。其他可能的副作用有血紅素過高。至於是否會影響心血管疾病或攝護腺癌的發生,根據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補充睪固酮能減少心血管疾病和攝護腺癌的發生。   許富順強調,男性過中年,面對所謂中年危機,毋須沮喪,尋求泌尿科專科醫師的診斷評估,若確認是睪固酮不足,現在有方便使用的補充凝膠,睪固酮濃度回復正常,輔助少鹽少油的飲食習慣、每週三次的有氧運動,很快的年輕帥勁、活力滿滿,又是猛龍出閘!   ※資料來源:台灣男性學暨性醫學醫學會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3.08.01

  • 遠離脂肪肝 從良好的生活習慣做起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依據109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肝癌為國人十大癌症發生率第5位,發生人數為1萬982人,與108年相比,發生人數及發生率皆下降。另,110年衛福部死因統計資料顯示,有1萬2,035人死於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其中慢性肝病及肝硬化位居我國主要死因的第10位,死亡人數為4,065人,肝癌更高居我國主要癌症死因的第2位,死亡人數為7,970人。     肝癌的致病因子約有8成是病毒性B型或C型肝炎所引起,配合國家2025年消滅C肝目標,協助民眾及早發現是否感染B、C型肝炎病毒,國民健康署自109年9月28日起,針對年齡45至79歲民眾(原住民提早至40歲),補助終生一次的B、C型肝炎篩檢,民眾可多加利用,瞭解自身是否為肝炎病毒帶原者,如果有B型肝炎、C型肝炎,相關的治療藥物健保有給付,記得應遵從醫囑、定期追蹤、治療,避免演變為肝病、肝硬化,並預防肝癌的發生。     健康生活 消除脂肪肝   肝癌有8成為病毒性B、C型肝炎引起,另約有2成是脂肪肝所引起。正常情況下,肝臟過多的脂肪堆積會導致肝臟慢性發炎,造成肝臟細胞受損,最終演變成慢性肝病、肝硬化,甚至是肝癌。研究指出臺灣的脂肪肝盛行率約為33.3%,在亞洲,每1,000個脂肪肝的個案中,一年約有5.3名個案會死亡。   由於目前沒有直接治療脂肪肝的藥物,因此最好的方式就是養成良好的健康生活習慣,並透過均衡飲食與規律運動,來控制體重及腰圍,以逆轉脂肪肝。適逢農曆年關將近,在此之前,民眾免不了參加公司的尾牙或朋友的聚餐,心情放鬆之餘,仍要注意避免攝取過多的熱量,造成身體的負擔,或是蔬果攝取不足、運動量不夠等情形。國民健康署呼籲民眾「認識自己的BMI、聰明吃、快樂動、天天量體重」,並定期量測腰圍;此外,年菜的準備,要有一定比例跟不同種類的蔬菜,並遵守三少一高(少油、少鹽、少糖及高纖)的原則,有效降低身體脂肪的堆積,向脂肪肝說掰掰。   相關健康的訊息,可至國民健康署健康九九網(首頁/找教材/多媒體或手冊) 查詢及下載使用。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3.01.18

  • 呼吸會喘?40公分巨大卵巢囊腫竟藏在婦人肚子裡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一名50多歲的婦人,最近半年被發現明顯變胖,坐著看電視甚至躺著睡覺都呼吸困難,於是前往醫院就診。經超音波及電腦斷層掃描發現,是40公分乘以20公分的巨大卵巢囊腫,壓迫組織,必須進行手術治療,礙於腫瘤指數升高,擔心有惡性腫瘤情形,選擇剖腹手術,術後恢復健康狀態,取出卵巢囊腫甚至超過7公斤。病理組織報告指出,婦人的卵巢囊腫是黏液性囊腫,當囊腫愈大,手術風險愈高。一般卵巢囊腫剛開始長大症狀不明顯,不太容易被發現,但若超過10公分的巨大囊腫,極可能壓迫周圍器官,出現腹脹、腹痛、最嚴重恐致死。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婦產科主任鄭志堅指出,卵巢腫瘤是女性生殖器常見的腫瘤,因卵巢位於骨盆腔深部,腫瘤不容易及早發現,而卵巢腫瘤以型態則可分為:   一、非贅生性之卵巢囊腫   如功能性囊腫、子宮內膜異位瘤等等。   二、贅生性卵巢囊腫   如畸胎瘤、漿液性卵巢囊腫、黏液性卵巢囊腫等。   三、惡性卵巢腫瘤     圖片來源: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提供     卵巢良性腫瘤通常在早期較小也多無症狀,因此往往在婦科例行性檢查時才偶然發現到。等到腫瘤慢慢增至中等大小(約4~8公分以上時)才開始感腹脹或腹痛甚至腹部腫塊,若腫瘤長大到骨盆腔及腹腔時即可能產生壓迫症狀,如頻尿、便祕等等。   卵巢腫瘤危險因子為:肥胖者、初經年齡較早者、不孕症患者、有家族史者等。超音波是檢查婦女生殖器腫瘤最常用、最方便,且是快速及高準確性的工具。若再配合血液腫瘤標記的檢查,可提供參考區分是良性腫瘤或是惡性腫瘤。此外,電腦斷層及磁振造影檢查也是很好的診斷工具。   鄭志堅說,良性卵巢瘤的併發症不常見,可能需要緊急手術的併發症有:   一、扭轉   為常見的婦科急症,需要需要緊急手術,不到10%的卵巢腫瘤會併發扭轉。   二、破裂   可分為外傷性及自發性兩種,卵巢腫瘤破裂可能造成內出血的急症。   三、感染   另外,卵巢腫瘤依大小可分為三種:   ● 一般大小:約5~10公分。   ● 大卵巢瘤:10~20公分。   ● 巨大卵巢:腫瘤大於20公分以上者,巨大卵巢瘤一般而言非常少見,尤其是大於20公分以上者。   患者會有如此巨大的腫瘤原因可能是症狀不太明顯、患者警覺性不夠。而本案例是黏液性囊腺瘤,是卵巢瘤中最容易形成巨大腫瘤者。黏液性囊腺瘤好發於30~50歲的女性患者,大多為單側性,只有5~10%為雙側性,一般較大,容易發生壓迫徵狀。另外,黏液性囊腺瘤通常為圓形或橢圓形、切面常為多房有分隔,腫瘤表面大多灰色有光澤、囊壁較厚、有彈性。囊內容物為黏液性、不透明、黏稠液看似膠凍。黏液性囊腺瘤絕大多為良性(超過80%),但有10%為邊緣性惡性,不到10%為惡性。   鄭志堅表示,卵巢瘤在治療上還是以手術為主,手術種類主要為囊腫切除術及卵巢全切除術兩大類。至於該執行何種手術,基本上依患者年齡以及是否要保留生育功能為主要考量。若是要保留生育力,則以囊腫切除術為主。而手術途徑分傳統開腹手術和腹腔鏡手術,及機器手臂輔助下的腹腔鏡手術,因為極少數卵巢囊腫為惡性,當血液腫瘤標記的檢查升高或是高度懷疑有惡性可能,建議用開腹手術。不過,透過腹腔鏡或是機器手臂輔助,傷口小,較不影響美觀。關於術後恢復時間,傳統開腹手術因肚子肌肉被拉扯,比微創手術多一些時間才能夠恢復。針對大多數卵巢良性腫瘤病人使用腹腔鏡手術即可,若有巨大卵巢囊腫或是懷疑為惡性腫瘤者,還是建議剖腹手術,安全性較高。   若想避免卵巢囊腫復發,要建議女性朋友,培養規律的生活作息,避免攝取過多富含荷爾蒙的食物例如油炸類和皮下脂肪多的食物種類,可降低卵巢病變風險。至於少數病理性卵巢囊腫與遺傳基因有關,加上症狀不明顯,建議女性安排健康檢查,當做完子宮頸抹片檢查後,再加做婦科超音波檢查,可及早發現和治療。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2.06.16

  • 注意低溫及早晚溫差大,嚴防心血管疾病猝發!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時序入春,根據中央氣象局氣象預報資料顯示,2月14日鋒面通過、東北季風增強或大陸冷氣團南下,各地天氣明顯轉涼;北部、東半部地區及中南部山區仍有短暫雨。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醒低溫與早晚溫差大均會造成血管收縮,使血壓上升,進而增加心臟病和中風急性發作的機會,呼籲民眾面對氣溫下降而導致的溫差大,一定要加強身體的保暖,並維持室內的空氣流通,避免門窗完全緊閉,適當補充水分及身體的活動等。     從「心」認識自己,避免造成遺憾   近期有名人因心血管疾病,而導致心肌梗塞、(腦)中風等,甚至造成無法挽回生命的現象,相當令人惋惜,常見誘發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包括腹部肥胖、血壓偏高、血糖偏高、膽固醇偏高等,但其實這些是可以被提早預防的。首先,先了解是否有家族病史的疾病,並善用政府提供之成人預防保健服務,以瞭解自己的身體狀況(確認是否有三高或其他疾病等問題),透過健檢的結果,早期發現是否有慢性病、早期介入及治療,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此外,國民健康署再次呼籲,由內到外保命的5個重點:   1.控制三高   有三高(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的民眾要維持量血壓-量測7天、每天2次、每次2遍原則、定期測血糖習慣,更應遵照醫師指示用藥及定期回診追蹤,切勿任意停藥或增減用藥劑量,積極做好三高的管理與控制。     2.健康飲食、體重及腰圍的控制   採低油、低糖、低鹽、高纖(3低1高)原則,避免加工食品的攝取,並建議身體質量指數(BMI)控制於18.5-24之間;另外,腰圍部分,成年男性控制小於90公分,女性小於80公分。     3.規律運動、減輕壓力   避免早、晚低溫時段外出運動,運動前先充分暖身,或天冷時改採室內運動;尋找適合自己的放鬆方式,盡可能減緩或降低緊張情緒。泡湯時溫度勿超過攝氏40度,避免冷熱溫差過大,且不宜單獨泡湯。     4.戒除喝酒取暖、戒菸、遠離二手菸   不管是直接吸菸或被動吸入二手菸,都會增加血管傷害以及心臟病的風險,所以戒菸、遠離二手菸危害;另,以茶(水)代酒,避免喝酒造成身體內部的中心體溫下降更危險,茶(水)溫度以攝氏65度以下入口,避免食道灼傷。     5.注意保暖   留意天氣,採多層式穿搭法,適時增減衣物,外出穿戴帽子、口罩、圍巾、手套、襪子、暖暖包(須注意溫度與放置的位置)等。     心血管疾病猝發不能等,撥打119速送醫   春季氣溫變化大,有時氣溫驟降或乍暖還寒的天氣型態,要多留心身體徵兆,如果出現心臟病徵兆:胸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噁心、冒冷汗、頭暈或暈厥,更年期女性則可能出現氣喘、背痛等非典型症狀,若有以上的現象發生,應隨時留意自身的狀況且同時告知身旁的人,由於可能立即危及生命,應儘速撥打119送醫治療。對於本身有心臟病史的民眾,務必要隨身攜帶健保卡與緊急時的救命藥物以備不時之需。若有中風的徵兆,記住FAST口訣:臉部(Face)表情不對稱、雙手(Arm)力氣不一樣、或講話(Speech)變得不清楚,有任一症狀,記下時間點(Time),切勿因症狀緩解而輕忽嚴重性,一定要撥打119儘速就醫,避免錯失黃金治療期而造成無法挽回的遺憾。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2.02.21

  • 「戒菸、防護、篩檢、警訊」四招保肺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肺癌是全世界發生率最高的癌症,也是全球癌症死因第一位。在台灣,肺癌是107年發生率第二高的癌症,僅次於大腸癌。而肺癌標準化死亡率雖已連續9年下降,肺癌仍高居台灣癌症死因首位,109年共9,629人死於肺癌,占了所有癌症死亡人數的五分之一(19.2%)。     每年8月1日是「世界肺癌日」,在全球對抗新冠肺炎(COVID-19)之際,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醒民眾顧肺4招「戒菸、防護、篩檢、警訊」,呼籲共同降低肺癌發生及COVID-19隱形威脅。     第1招 戒菸   「吸菸」是造成肺癌最大的危險因子,佔70~80%,而二手菸暴露也會增加肺癌的發生風險,與吸菸者同住,得到肺癌的機會比一般民眾高出20%到30%,這也是許多不吸菸女性罹患肺癌的主因之一。另外,吸菸者若感染COVID-19,發展成重症的風險更大,也更容易死亡。因此,戒菸是刻不容緩的行動。國民健康署建議民眾可以撥打免費戒菸服務專線0800-63-63-63尋求專業諮詢,或是參考戒菸教戰手冊(https://reurl.cc/MAz58p),全國也有近4000家戒菸服務合約機構(https://reurl.cc/ogY2rj),提供專業戒菸治療服務。     第2招 防護   根據國內數據顯示,罹患肺腺癌的女性有九成是不吸菸的。因此,除了避免吸菸與二手菸害外,同時要減少廚房油煙、遠離空氣污染或廢氣多的地方。國民健康署提醒民眾:拒吸二手菸;烹煮時應開啟排油煙機,並多選擇水煮、清蒸方式烹煮食物;外出戴口罩,回家後,記得用肥皂洗手、清潔鼻腔,並適當關閉門窗,以減少細懸浮微粒(PM 2.5)的暴露;隨時注意空氣品質監測網訊息(https://airtw.epa.gov.tw),空品狀況不佳時,避免戶外活動,或改變運動型態、避開交通高峰時段及路段;生活作息規律,適當運動,維持身體健康狀態。     第3招 篩檢   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掃描(以下稱LDCT)是目前唯一具國際實證可以早期發現肺癌的篩檢工具,但目前國際實證證據僅有對「重度吸菸族群」(抽菸史超過30包年、戒菸小於15年),可以降低2成死亡;而衛生福利部補助台灣肺癌學會「以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篩檢台灣不吸菸肺癌高危險群之研究」初步研究結果,支持針對具肺癌家族史者進行LDCT肺癌篩檢。有關LDCT肺癌篩檢之建議族群及相關風險等資訊,可進一步參考本署「我該不該做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手冊及影片(【手冊】https://reurl.cc/O0m3KD、【影片】https://reurl.cc/Ak3mZK)。     第4招 警訊   瞭解肺部的「警訊」有助提高自我警覺,及早發現,及早治療。肺癌和新冠肺炎雖然都有咳嗽、喘不過氣、衰弱疲倦等症狀,但新冠肺炎個案之上開症狀,通常是急性發作,且多伴隨著發燒、肌肉疼痛、味覺及嗅覺喪失;而肺癌通常是持續性或原因不明的咳嗽、喘不過氣;疲倦衰弱現象通常持續超過4週,且多伴隨著咳血(痰中帶血)、胸痛、體重減輕、食欲不振等現象。其他肺癌警訊尚包括:持續或反覆性的胸部感染、肩背疼痛、聲音沙啞或呼吸出現喘鳴聲等。以上症狀也有可能不是肺癌或新冠肺炎引起的,若有相關症狀,建議做好防護措施,儘早尋求醫師諮詢與評估,以免耽誤病情。   在COVID-19疫情下,確診為新冠肺炎的癌症患者有很高的死亡率約為25%,而肺癌患者相較其他癌症的死亡風險更高達1.6倍。建議民眾,尤其是肺癌等癌症患者,務必做好預防措施(正確勤洗手及配戴口罩、避免觸摸眼鼻口),保持社交距離,並經醫師評估後施打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降低新冠肺炎的威脅。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8.01

  • 均衡吃 規律動 向脂肪肝說NO!

    文/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提供      摘要  109年衛生福利部死因統計資料顯示,死於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有11,737人,其中慢性肝病及肝硬化是全國主要死因的第10位,死亡人數有3,964人。肝癌佔全國主要癌症死因的第2位,死亡人數有7,773人,約佔所有癌症死亡人數的15.5%。     脂肪肝是我國僅次於B、C型肝炎的肝病,根據107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有75.7%肝癌是由B、C型肝炎所引起的,有B、C肝炎者應照醫囑定期追蹤治療,可有效降低肝癌發生。然約有2成肝癌,並非罹患B、C肝炎,而是由其他原因如脂肪性肝炎所引起。研究指出亞洲地區脂肪肝的盛行率為29.62%,於脂肪肝患者中,每年發生肝癌中,每1000人年中約1.8名會變成肝癌。     均衡飲食 幫助改善脂肪肝   最常見造成脂肪肝的原因,包括肥胖、高血脂、過度飲酒、糖尿病控制不良,因為脂肪肝沒有症狀,讓人難以察覺。尤其近幾年來國人生活型態改變,如喜好手搖杯含糖飲料、高脂肪食物、油炸食物,以及久坐缺乏運動等,因此導致體重增加甚至產生脂肪肝等健康問題。   30歲的汪先生,身高172公分,體重80公斤,BMI指數27。在健康檢查的超音波檢查,發現有中度脂肪肝。經詢問,才知汪先生熱愛吃油炸、高熱量食物且愛喝手搖含糖飲料,所以,除了體重過重之外,脂肪肝的形成正是與飲食攝取過多熱量也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罹患脂肪肝應遵醫囑定期回診,另外還可以藉由控制體重、均衡飲食、規律運動、養成健康生活型態來減輕脂肪肝;正確飲食概念可參考國民健康署「我的餐盤」口訣:「每天早晚一杯奶、每餐水果拳頭大、菜比水果多一點、飯跟蔬菜一樣多、豆魚蛋肉一掌心、堅果種子一茶匙」。國民健康署提醒您,平常只要落實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及控制健康體位,就有助改善脂肪肝。     規律運動 和脂肪肝說NO!   國民健康署呼籲民眾減重有訣竅-「聰明吃、快樂動、天天量體重」,即均衡飲食及每週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的規律運動,讓大家為健康身體動起來,向脂肪肝說NO! 更多資訊可至國民健康署健康九九網站(首頁/找教材/多媒體或手冊)下載使用。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7.31

  • 治療異位性皮膚炎 中醫有一套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中醫兒科門診常有過敏體質兒童或青少年前來求診,其中一部分患有異位性皮膚炎,據統計,此病在全球的盛行率是7.88%,台灣特定族群約4.1~6.7%,且過去數十年來顯著增加。病人通常在接受治療後改善,但若一段時間未服藥或擦藥則容易復發,除局部搔癢外,可能還會有滲出液,嚴重時影響睡眠,甚至因外觀不好看而自信心受創、學習工作能力降低。     中醫科醫師陳欣瑜表示,異位性皮膚炎,又稱為異位性濕疹,屬於慢性發炎性疾病,在臨床表現上為反覆發作,疾病程度會隨時間而波動,兒童的病灶為急性濕疹樣紅色斑塊,通常長在臉頰、頸部及關節伸側,嚴重者會搔癢不適、有滲出液,初期會有水泡、結痂,日久則脫屑、龜裂、苔癬化,過去認為此病是兒童疾病,但依據遺傳學與生理學資料顯示為終身性疾病,實際上可在任何年齡發病,有四分之一的病人甚至在成年後才會發病,所以有些父母認為「長大後就會好」而不治療是錯誤觀念。西醫治療主要是修復皮膚,維持皮膚的保水力,有三步驟治療流程,分為口服及外用藥,依病人輕重程度選擇適當藥物。   陳欣瑜醫師說,根據文獻記載,異位性皮膚炎在中醫屬於「奶癬」、「胎歛瘡」、「浸淫瘡」、「四彎風」等範疇,病因有:   一、稟性不耐:具有異位性體質;   二、濕熱內蘊:父母在孕前或妊娠期間恣食魚蝦、烤炸辣等物;   三、飲食不節:兒童容易嗜食偏食,特別是西式飲食含有大量糖份及多元不飽和脂肪酸;   四、外邪侵襲:氣候變化、暴露寒熱或接觸致敏物質,導致肌膚腠理開合不調,在臨床表現上以濕、風、熱、瘀為主,臟腑則與心、肺、肝、脾相關。   常見有脾虛濕熱、血虛風燥、濕熱內蘊等證型,中醫師會根據四診合參歸納病人當下情況來決定用藥,除內服藥之外,針灸與外用藥(藥膏、外洗方)亦有相同治療效果,可依孩子的接受程度來選擇治療方式。   陳欣瑜醫師指出,近代研究發現,中藥對於紅斑、表皮損傷、搔癢、睡眠改善程度皆優於安慰劑,可有效減低西藥類固醇或免疫調節劑的使用量,由此可知,中醫在治療異位性皮膚炎有相當程度的療效,且可改善生活品質,提升學習與工作能力。除接受治療之外,須做到以下自我的日常保養,以維持療效:   一、皮膚適當保濕清潔;   二、環境中避免過敏原、控制室內濕度及溫度;   三、飲食方面:少吃加工、冰冷及油炸物,儘量吃新鮮原型食物,烹調方式清淡,記錄飲食以找出致敏物。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7.26

  • 皮膚科醫師三大對策 拯救悶熱口罩肌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5月中新冠肺炎疫情在台灣社區大爆發,戴口罩已成為防疫新日常,目前正值盛夏時節,溫度不斷飆高。而皮脂的分泌會隨著溫度而改變,氣溫每上升攝氏1度,皮脂腺分泌會增加10%,加上戴口罩呼吸時產生的水氣,又油又水的狀態,使皮膚成為適合細菌滋生悶熱環境,皮膚容易出現泛紅搔癢、大冒痘或是粉刺、敏感問題。皮膚科醫師王朝輝表示疫情期間戴口罩時間大幅增加,因此更要留意口罩下肌膚的保養,透過三大對策,來緩解肌膚敏感期之不適。     避免厚重彩妝,清潔要徹底   長時間戴口罩肌膚容易悶熱、透氣性差,濃厚的彩妝、油垢及皮脂相混,容易堵塞毛孔長出痘痘,還可能引發皮膚紅腫癢等過敏問題。王朝輝醫師建議戴口罩時盡量不要帶妝,如有化妝需求,質地輕爽的粉餅會比厚重粉底更佳適合,或者輕透的膚色防曬乳也可以取代淡妝。下班回家後儘快卸妝與清潔,給予肌膚舒適清爽環境。     勿使用相對滋潤保養品   夏季天氣炎熱,口罩遮住肌膚不通風的情況下,油脂分泌量增加的同時,細菌也特別容易滋生,因此若使用太過滋潤的保養品會引發痘痘或粉刺。王朝輝醫師建議防疫時期保養品可以選擇輕爽的乳液,若是較為乾燥的肌膚,使用霜類保養品的用量就要減半。     肌膚有問題,儘快治療   民眾長時間佩戴口罩,呼吸產生的溼氣使臉部溫度升高,容易引起毛囊發炎形成痘痘,並誘發脂漏性皮膚炎、酒糟,其毛囊皮脂腺容易分泌較多油脂,下巴、鼻子及臉部也容易泛紅。若佩戴口罩產生痘痘、皮膚炎及過敏情況發生,建議諮詢皮膚科醫師。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7.17

  • COVID-19流行期間的飲食建議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營養科徐裴莉營養師指出,研究發現,「良好的營養狀態」可以減輕此波因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引起的COVID-19相關風險和發病率。     一、每日攝取3份蔬菜類、2份水果類,搭配全穀雜糧類 蔬果雜糧等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及抗氧化物,包括維生素A、C、D、E、B群、鋅、硒、膳食纖維及植化素,它們是免疫系統的重要調節劑,可利用多種途徑促進免疫細胞功能,進而優化免疫系統。     二、每日補充適量的豆魚蛋肉類與1~2杯的乳品 含有優質蛋白質,可建造修補上皮細胞及器官組織,為身體提供良好防禦屏障,降低病毒入侵機會,同時可以維持肌肉組成,避免衰弱肌少症狀。     三、每日攝取油脂及堅果種子類 不飽和脂肪酸具有良好的免疫調節作用。海鮮,海藻油,海魚和亞麻籽中存在的ω-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可支持免疫系統;橄欖油、葵花油、紅花籽油和堅果中的ω-9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則具有抗氧化、抗微生物和抗病毒的作用。   徐裴莉營養師表示,文獻顯示足夠的水分對於細胞穩定、腎臟功能維持、體溫控制、情緒調節、認知功能、胃腸道和心臟功能以及預防頭痛、脫水等至關重要。根據不同年齡層、活動量、生理和疾病狀態,每天建議兒童4~5杯,青少年7~11杯,成年人10~12杯的水份需求。此外,目前尚無文獻顯示營養補充品對於預防COVID-19的功效,因此最好是從天然食物中獲得營養素,無須從補充品中獲得。   徐裴莉營養師提醒大家,面對疫情,建議民眾每日以新鮮食物作為均衡飲食的基礎,注意水分補充,減少含糖飲料和加工品的攝取。營養補充品需根據醫師或營養師評估後建議補充,否則多食無益。除了平日的飲食保養,應以謹慎態度做好自我防護、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同時減少不必要的外出,才是杜絕疫情流行的根本之道!     參考文獻: Christianne F.C., Flavia C. C., Fabiane L. S., Carla M. P., Alessandro L., João F. M.(2020). Dietary recommendations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Nutr Rev, 1–14. doi: 10.1093/nutrit/nuaa067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7.08

  • 防疫避社交 戒斷有妙招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日前衛生福利部發布的109年國人十大死因,除了事故傷害之外,包含癌症、心臟病、中風及慢性肺部疾病等皆與吸菸有直接或間接相關。而世界衛生組織(WHO)也於「戒菸的百個理由」中將「吸菸者若感染新冠肺炎(COVID-19)後罹患重症及死亡的風險更大」列為首要戒菸理由。新冠肺炎疫情嚴峻,目前全國處第三級警戒,請民眾在家防疫減少外出,若須外出,應全程配戴口罩,室外脫口罩吸菸不僅增加染疫風險也讓荷包失血,依《傳染病防治法》開罰3千元至1萬5千元。而室內吸菸則讓家人與鄰居困擾於二手、三手菸對健康的危害,還沒戒菸的民眾,請不要再猶豫了,現在正是戒菸成功最好的時機!     在家防疫免社交 現在戒菸好時機   根據107年國人吸菸行為調查顯示,28.8%的目前吸菸者在過去一年曾嘗試戒菸卻失敗,其中67.3%之受訪者表示無法克服菸癮,戒菸時間維持不到1個月。另依國民健康署108年戒菸專線服務個案一個月追蹤,調查戒菸者的點戒菸失敗原因大致可分為生理、心理及社會環境因素。根據777名受訪者表示,前三大戒菸失敗原因為心理因素之「習慣」(84.2%)、「無聊」(68.7%)和生理因素之「渴望吸菸」(約67.7%),另外,除了上述的生理及心理因素之外,有52.8%的人是因社會環境因素中的社交關係影響造成戒菸失敗,包括難以拒絕他人請菸或遞菸。防疫在家辦公或隔離時,不會有同事朋友請菸或遞菸的情況,應趁此時,下定決心戒菸,讓自己戒菸成功。     戒斷症狀出現別緊張 教戰手冊妙招幫你忙   吸菸者停止吸菸後,可能會出現身體不適的症狀稱為「戒斷症狀」。戒斷症狀其實是身體正在適應體內尼古丁含量減少的反應,有些人會出現焦慮易怒、情緒低落不穩定、難以入眠,或因肺部正在清除焦油和黏液而有口乾及咳嗽的情形。國民健康署網站的「戒菸教戰手冊」提供您遇到戒斷症狀的應對妙招,包括:   1.塑造支持環境,如加入拒菸之友會來建立支持網絡,並請親友協助提醒「自己戒菸中」。   2.透過菸品替代物或方法、分散注意、自我提醒,如咬胡蘿蔔條、芹菜條、小黃瓜,嚼口香糖或含薄荷糖,來抑制想抽菸的衝動。也可刷牙並提醒自己正在戒菸。   3.改變生活習慣,如調整生活中與菸有關的行為與習慣,藉此轉移對菸有關的情緒連結。培養新的嗜好,如作畫或學習音樂。   4.洗溫水澡、散步或做肌肉收縮運動來轉移對菸癮的注意力,以緩解戒菸期間產生的不穩定情緒,也可於睡前做緩和運動來保持輕鬆心情。   5.多喝溫開水及湯,少吃動物性蛋白質或燥熱之油炸食物,以免使痰變稠,也不宜吃太多冰及生冷的食物,導致過於刺激而咳嗽。     戒菸專線幫助您 新冠肺炎不來靠   疫情期間,國民健康署鼓勵民眾多利用免費戒菸專線0800-636363,將由專業人員提供具便利性及隱密性之諮詢服務,為您量身打造專屬的戒菸計劃並協助您克服生理戒斷症狀,亦可使用Line通訊軟體的戒菸諮詢服務(ID:tsh0800636363),為您解決戒菸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與挫折,並給予最大的支持與鼓勵,與您一起對抗菸癮,迎向健康!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27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 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